常见修辞和词语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合集下载

阅读理解技巧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阅读理解技巧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表示联想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曲》) 用“好像”引出皮鞋匠产生的联想。
区别比喻句与非比喻句
表示说明 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
个主人……”(《大森林的主人》) “像”来直接阐述某一道理。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
拟人 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 事物以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这句话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有力地强 调了向日葵美丽/积极向上的特点,发 人深省,语气强烈,激发读者思考。
引用答题格式: 这句话引用了……既形象地描绘了……,又使 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表达了作者 xx 的思想感情。
古人也曾为向日葵对太阳的喜爱咏叹过“更无柳絮因风 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这句话引用了古诗“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 倾”,既形象地描绘了向日葵向阳而生的特点,又使文 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向日葵 的喜爱之情。
阅读理解之 修辞手法的作用
目录
content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三、常见题型 四、例题讲解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排比
设问
反问
反复
引用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 就是打比方。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如:甲像乙。 暗喻:只出现本体、喻体。喻词以隐晦的形式出现, 如“是、成、成为、变为”等。 如:甲是乙。 借喻:只出现喻体。但是通过句意理解能分析出本体。
拟人答题格式: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 xx 拟人化,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xx 的 xx 特点,表达了作者对 xx 的xx 之情。
向日葵尽情地舒展着她婀娜的腰肢,笑意盈盈地看着太阳, 拼命地展现自己刚穿上的金黄色衣裳。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向日葵拟人化,生 动形象地表现了向日葵的 外形特点,表达了作者对 向日葵的喜爱之情。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语文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考试中拉分项目之一,该如何做到不失分是很重要的。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和答题方式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和答题方式

经常使用修辞特点及作用一、比喻1、概念比喻,又叫打例如。

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利用一事物来例如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

2、构造比喻一样由三个局部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依照比喻构造的三个局部的异同和隐现特点,可分为四种。

(1)明喻。

本体、喻体都显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恍如、犹如、仿佛、像……一样、恍如……似的,好似〞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显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借喻。

不显现本体和喻体,直接表达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咱们的血肉。

〔4〕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一起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只庞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组成比喻必需具有的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需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那么,就不是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1〕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拟(2)此日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想〔3〕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二、拟人:给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抵达形象生动的成效。

例如:〔1〕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

比喻,拟人作用:答题格式: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对象的xx特性;表达了对xx 事物的喜爱或赞美。

三、排比:是把内容周密关联。

构造一样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贵,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顽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漂亮和宽广!排比作用: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使语言表达更有气势,增强语气。

阅读理解中的修辞手法题答题技巧

阅读理解中的修辞手法题答题技巧

阅读理解中的修辞手法题答题技巧关键信息项1、修辞手法的种类: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2、答题的基本步骤:识别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总结作用和情感。

3、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比喻:使事物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拟人:赋予事物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

夸张:突出特征,增强感染力。

排比:增强语势,条理清晰。

对偶: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

反复:强调,增强情感。

设问:引起思考,突出重点。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11 修辞手法的识别111 首先,要熟悉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特征。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夸张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排比是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设问是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112 在阅读文本时,要仔细观察语句的表述方式,注意关键词和标志性的语言结构。

比如,看到“像”“仿佛”“犹如”等词,可能是比喻;看到“把……当作……”“让……”等词,可能是拟人;看到连续使用相同结构的句子,可能是排比等。

12 分析表达效果121 对于识别出的修辞手法,要深入分析其表达效果。

比喻的表达效果通常是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形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拟人能够让所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夸张能够突出事物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排比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使论述更有说服力;对偶能够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反复能够强调某种情感或观点,加深读者的印象;设问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反问则能够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

常见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的作用和答题格式

常见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的作用和答题格式

常见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的作用和答题格式常见修辞手法是一种修辞手法的分类,是指作家在写作过程中使用的一些技巧和方法,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些手法可以帮助作家更生动地描述事物、抒发情感或者引发读者的共鸣。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 比喻: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隐喻联系的描写,使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所描述事物的意义和特征。

比喻常用于描写复杂概念、抽象事物或者增强作品的形象感。

例句:她眼睛里的泪水宛若断了线的珍珠,闪烁着心灵的悲伤。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特征、心理和行为,使其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拟人手法常用于描写自然景物、抽象事物或者通过描述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来包含情感。

例句:太阳像个害羞的姑娘,躲在云彩后面,不愿见人。

3. 排比:通过列举具有相同结构的词语、短句或句子,来强调一种感情或表达一种思想。

排比常用于修辞感情、强调归纳或分析的结论。

例句:忍辱负重,奋发向前;坚持不懈,勇敢探索;努力学习,追求进步。

4. 倒装:将句子的主语和谓语的正常语序颠倒,以达到改变语气、突出某一部分的目的。

倒装手法常用于疑问句、感叹句或者强调某一部分。

例句:Never have I seen such a breathtaking sunset!5.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规模或影响,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或达到一种戏剧效果。

夸张手法常用于幽默、夸示和渲染气氛。

例句:我已经等了一个世纪那么久了!6. 对比:通过对两个相反或不同事物的对比,来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异、矛盾或相互制约关系。

对比手法常用于突出某个事物的特征或者通过对比而表达某一思想。

例句:春天的花朵娇艳欲滴,寒冷的冬天白雪皑皑。

7. 修辞问答:通过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方式来组织句子或段落,以达到引起读者思考、引发情感共鸣的目的。

修辞问答常用于反问、质问或者引发读者对问题的思考。

例句:难道不是每个家庭都应该有和睦相处的氛围吗?8. 比较:通过对两个事物或现象的相似之处或不同之处进行对比,以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或者引发读者的思考。

语文答题公式及常见修辞方法

语文答题公式及常见修辞方法

语文答题公式及常见修辞方法(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初中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

初中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

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作用和答题方式定义: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

表达效果: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典型例句:(1)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2)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3)学好考古一定要了解地理吗?一定要。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5)幸福生活是如何得来的?是靠我们的双手创造的!设问:概括该修辞手法表现(引出)的内容+引起思考和注意,兴趣(格式:设问手法引出/强调_______,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2)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3)那怎么是一样的呢?(4)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5)你如果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会做吗?反问: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_____(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发人深省,语气更强烈,激发读者思考.反复定义: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辞格。

表达效果:可以强调、突出重点、渲染气氛;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可以增强叙述的条理性和生动性,可以起到标明层次、段落的作用;可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典型例句:(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3)花开花落,她长大了,花开花落,她变美了,花开花落,她更成熟了。

(4)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5)他们的信念是那么坚定,穿过茫茫草原,他们的信念是那么坚定,淌过滚滚波涛,他们的信念是那么坚定,跨过皑皑雪山。

对比定义: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表达效果:突出差异、强化矛盾,使褒贬、好恶之情表达得更为鲜明。

典型例句:(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七年级语文常用基本概念汇总与辨析一、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拟物、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二、常见记叙文(散文、小说)写作表现手法及作用(常见的有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突出表现。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及答题格式
1 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二、表达方式有五种
1、记叙
2、说明
3、议论
4、描写
5、抒情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阅读理解中修辞手法的答题技巧

阅读理解中修辞手法的答题技巧

阅读理解中修辞手法的答题技巧阅读理解中修辞手法的答题技巧修辞手法在阅读理解题中经常出现,考查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准确作答相关问题。

以下是一些答题技巧,从语言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帮助你更好地应对阅读理解题。

一、明喻和隐喻1. 首先,明喻是一种直接比喻,通过明确的语言描述将两个意思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

通常用"像"、"如同"、"好比"等词语连接两个比较对象。

遇到这类问题时,我们要注意作者在比喻中所使用的词语,从中找到比喻的对象和被喻体,理解比喻的意义。

2. 其次,隐喻是一种含蓄的比喻,不像明喻那样直截了当。

我们需要通过上下文的细节和意象来判断隐喻的存在和相关的意义。

隐喻常使用一些形象的比喻词或词组,如"别针般的眼睛","苍白的阳光"等。

在回答问题时,我们要抓住作者隐喻的特点和修辞意图。

二、夸张和夸张修辞1. 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夸大描述事物的特征、体现作者对事物的感情和态度。

在阅读理解中,夸张常常用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达力。

我们要通过上下文的描述和情感词语,理解夸张的目的和作用。

2. 夸张修辞是在夸张之上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大加强了夸张本身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举个例子,作者可能使用"天塌地陷"来形容某个事件的严重性,这既是一种夸张的表达,也是夸张修辞的运用。

在解题时,我们要分辨出夸张和夸张修辞的区别,理解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三、比喻和比较1. 比喻是通过明喻或隐喻的手法将事物进行类比,增强表达的效果。

比喻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或感受到具体的形象,帮助作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回答问题时,我们要理解比喻的主体和被比较体,找出比喻所带来的意义。

2. 比较是用来明确事物的特点、类别和差异。

在阅读理解中,比较常常被用来描述事物的特征和差异。

常见修辞方法的作用及(赏析句子)答题格式

常见修辞方法的作用及(赏析句子)答题格式

常见修辞方法的作用及(赏析句子)答题格式常见修辞方法的作用及赏析句子1、比喻:将抽象的内容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描述,使得内容更加深刻印象人心,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例如:“他的心情像是一汪死水,没有一点波澜。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心情比喻成死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平静与无奈。

2、拟人:将物品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和活动,使具体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树叶在风中舞动,欢快地唱着秋天的歌曲。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树叶赋予了欢快唱歌的形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秋天的美丽。

3、夸张:通过夸张手法,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例如:“我等了整整一年,终于等到了他的回信。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等待的时间之长,表达了作者的期盼之情。

4、排比:通过排比手法,加强语势,强调内容,更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例如:“他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烁,像月亮一样明亮,像太阳一样温暖。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眼睛的美丽,突出了作者对其的喜爱之情。

5、对偶:通过对偶手法,句式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例如:“我爱你,如同爱生命;我需要你,如同需要空气。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将爱与需要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珍视和渴望。

6、反复:通过反复手法,强调重点,使感情表达更强烈。

例如:“我不要放弃,我不要妥协,我不要停下脚步。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不放弃、不妥协、不停步的决心,表达了作者的坚定之情。

7、设问:通过设问手法,引出重点内容,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启发读者思考,增加了文章的互动性。

8、反问:通过反问手法,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你难道不知道这是错的吗?”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这是错误的事情,增强了语气,引起了读者的深思。

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7、设问 ❖ 定义: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
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不 说出看法)的一种修辞方式。 ❖ 种类:包括自问自答和问而不答。 ❖ 作用:
❖ ①开头设问:点明写作对象(内容),吸引读者 注意,带动全篇,引出下文。
❖ ②中间设问:承上启下,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节奏 感更强,气势更强烈,强调了志愿军战士的 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 之情。
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5、反复 ❖ 定义: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
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修辞手法。
❖ 作用: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 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
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答题格式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 作……,形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 +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感情。
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 赏析句子——课内例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 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 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 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这就是冬天的 济南。(老舍《济南的冬天》)
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2、拟人 定义: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一样的动作 和感情、状态和语言。 作用: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东西具 体化,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便于 感情的抒发。
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答题格式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人格化 (或:赋予XX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 的描绘了……特点或情态,含蓄的表达 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解析及其对应例题+阅读中的运用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解析及其对应例题+阅读中的运用

初中语文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借代的种类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3.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7.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修辞手法作用及答题技巧

修辞手法作用及答题技巧

修辞手法作用及答题技巧
1. 哎呀呀,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啊,那可太好用啦!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我们想象的大门。

比如说“月亮像个大圆盘”,一下就让我们清楚地知道月亮那圆圆的样子啦!在答题的时候呢,咱就说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啥啥的啥啥特点,让咱能更好地理解呗!
2. 嘿,拟人也很有趣呀!把那些不是人的东西当成人来写,就好像它们有了生命一样。

像“小鸟在枝头唱歌”,这多有意思呀!答题的时候就说它赋予了什么什么人的动作情感,使它变得更生动活泼啦!
3. 夸张呀,那可太夸张啦!简直就是把事情夸大到让人惊讶的程度。

“他的力气大得能举起一座山”,这厉害不?答题时就讲清楚它突出了什么什么的程度呗!
4. 反问有时候真的很有力呢!“难道你不觉得这很美吗?”,这么一问,让人一下子就得好好想想。

碰到这种修辞手法答题,就说增强了语气,强调了啥啥啥。

5. 排比就像一群好朋友排排站呀!“下课了,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有的做游戏”。

看起来多整齐呀!答题就说它句式整齐,有气势,强调了什么内容。

6. 对偶多工整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又好听又好记。

答题时就说它对仗工整,语言凝练呗。

7. 借代也不错呀!用一个东西代替另一个东西,“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里用帆代替船。

那咱答题就讲明白它让人更容易理解啦。

8. 反复呢,就是一个劲地重复,强调重点。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多盼呀!答题就写它突出表达了什么情感或强调了什么内容。

总之呀,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答题技巧,那咱语文肯定能学好!。

11种修辞手法及答题格式附对应练习及答案

11种修辞手法及答题格式附对应练习及答案

修辞手法练习题一、下面的课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按顺序填空,下列几组答案中唯一正确的是()(1)《手术台就是阵地》(2)《蟋蟀的住宅》(3)《沙漠里的船》(4)《锯子是怎样发明的?》(5)《把牢底坐穿》A.比喻拟人比喻设问夸张B.夸张比喻夸张反问比喻C.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夸张二、看广告,知修辞。

1、金星,电视中的一颗明星。

()2、本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维修人员闲得无聊。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三、读古诗,辨修辞。

1、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四、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梦像一片雪花,在空中飘舞,想抓住它,它已经融化了。

(比喻,将梦比作雪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梦的空灵和短暂易逝。

)B.水是野的。

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拟人,赋予溪水以孩子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奔腾跳跃的特点。

)C.我们来自辽阔的山河,对面又是无边的大海及蓝天。

(对偶,句式整齐,有韵律美,阐述了我们面前的美景。

)D.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喝他一条河。

(夸张,突出强调了“我”渴到极致的状态。

)五、(2019?重庆A卷)参照示例,请从下列备选词语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要求:表意清楚,用上修辞,句式不限。

示例:讲台讲台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洁白的粉笔,在一片肥沃的黑土地上,耕耘着智慧和希望。

备选词语: 窗台操场林荫道练习题答案:一、1.A二、(1)比喻(2)夸张(3)设问三、1.夸张2.比喻3.拟人4.对偶5.对偶6.夸张、比喻7.借代、夸张 8.对偶四、 C五、答案示例:操场:操场如一方激情飞扬的舞台,跑道上矫健的身影,如美妙的音符,奔腾跳跃里放飞着青春的梦想。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初中数学六年级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初中数学六年级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初中数学六年级修辞手法是修辞学中用于增添表达效果和感染力的语言艺术手段。

在初中数学六年级中,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数学问题更加生动有趣,并且帮助理解和解决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以及一些答题技巧,供六年级学生参考。

一、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 比喻:将数学问题中的抽象概念用具体事物进行类比,使问题更加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例如:"如同一枚蜜蜂围绕着花朵採花粉一样,两个数在相加时围绕着同一个和进行运算。

"2. 拟人:给数学问题中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增加情感色彩,提高趣味性。

例如:"数学大王和几个小弟弟一起合作,将问题分解成若干部分,然后一一解决。

"3. 夸张:夸大数字或描述,突出问题的特征,加深印象,引起学生注意。

例如:"这个问题很简单,只需要做一百次计算就能解决!"4. 对比:通过对不同事物进行对比,突出问题的不同之处,帮助理解和分析。

例如:"与前一题不同,这道题目需要使用反向思维,找到与之相反的操作方法。

"二、答题技巧1. 仔细阅读题目:在回答数学问题之前,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问题的要求和条件。

可以用笔标记关键信息,帮助整理思路。

2. 分析问题:将问题进行分解,并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和规律。

可以使用图表、表格等工具来帮助分析和整理信息。

3. 创造性思维: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思考更简便的解题路径。

可以设想类似的情境或问题,寻找共通之处。

4. 耐心和细心:解答数学问题需要耐心和细心,不急躁。

可以逐步推演和验证答案,确保结果正确。

5. 反思复盘:在完成题目后,及时进行反思和复盘,回顾自己的解题过程和思路,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通过研究和运用常用修辞手法,以及掌握一些答题技巧,六年级的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解决数学问题,并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参考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基本要求是:能够“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D”.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由于不考名词性术语,所以本考点重在考查这八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能力.从命题角度看,本能力点的试题主要有单一角度型和复合型两种.单一角度型试题是指在试卷中单独设一小题对修辞格运用方面的能力进行考查的试题.复合型试题是指在试卷中不但单独考查修辞知识及其运用的能力,还与其他文字表述的能力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从试题取材看,能够作为修辞题题料的,主要是那些描写、叙述或抒情方面的语段,比喻论证性的语段也可以作为修辞题的题料,说明性的语段一般不进入修辞性试题.修辞的考查越来越注重全面性、开放性、实用性、新颖性和时代性,主要和仿写、续写句子、图表题等放在一起综合考查,还有一些限定条件和发散性的修辞手法运用的题目,以便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看,修辞复习的重点不是辞格,而是应用.修辞用于书面语,便于语句的整齐、连贯、含蓄、形象.总之,注重实用、注重能力、注重表述、注重综合是高考对修辞考查的重点.温馨提示本专题主要有两种题型,即主观题和客观题.本专题的应试,应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的失分因素:①平时阅读面狭窄,阅读量不足,读书缺乏精读细品的意识,语感底蕴浅薄,临场找不到感觉,糊里糊涂做题.②不能分辨各种修辞方式,找不到做题的切入点,抓不住主要矛盾.③不能准确地把握各种修辞格的运用规则,只在个别字眼上兜圈子.④阅读题面缺少激情,不能正确及时地进入角色,主观潜能得不到正常发挥.⑤词汇贫乏,做文字表述性试题时,不能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只是勉强地凑字补句.⑥不能正确地审题,片面地理解试题.[来源:学科网ZXXK]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格叫做比喻.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接本体与喻体的词语叫“喻词”.⑴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②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考点一正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考点精讲*⑵下列几种情况,虽然也有“像”“仿佛”“成了”等喻词,但不是比喻句.①同类相比,如“他长得像他父亲一样高”.②表示猜度,如“校园里静悄悄的,好像已经上课了”.③表示想象,如“我仿佛听到了风儿掠过树梢时那轻柔的声音”.④表示列举,如“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都是同学们努力的目标”.⑶比喻可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好似、仿佛、犹如”等一类的喻词连接,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②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用“是、变成、变为、等于”等连接,有时暗喻不用喻词,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③借喻:不说出本体,或不在本句说出来,而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⑷比喻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帮助人们深入理解.有些阐明道理的比喻也有使语言形象化的作用.比喻用得好,可以收到形象生动、说明透辟的效果.⑸运用比喻时应注意三个问题:①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用喻体表示本体,如果喻体不是读者熟知的事物,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②比喻要贴切.必须对喻体和本体的共同点作认真的分析概括,如果忽视了这个共同点信手拈来,就容易在比喻的运用中喻而不当,制造不伦不类的语言垃圾.③要注意思想感情,选用什么事物打比方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体育运动场上,运动员们跑起来像兔子一样,简直要飞起来”一句,把“运动员的奔跑”比喻成“兔子一样”,由于感情色彩不得体,从而使语言表达失去光彩.⑹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二者在“代替本体事物”这一点上相通,它们的区别是: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它成立的基础是喻体事物与本体事物的“相似性”;而借代的基础是“相关性”,是代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的相关.如“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不行”“袁世凯”是当时银元上铸的袁氏头像,这头像与“银元”当然没有什么“相似性”,但是却“相关”,所以是借代,而不是借喻.1.判断下列句子中比喻手法运用得正确与否.⑴一个人如同大海中的一滴水,不,简直就是一滴水中的一个原子.()⑵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女子体操队的队员们在夺冠后,像蚂蚁一样挤成了一团,流下了幸福的泪水.()⑶如果一粒沙代表一个明天,我送你一片沙漠;如果一朵花代表一份爱意,我送你一亿朵花.()⑷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对应训练*解析:⑴用“大海中的一滴水”来比喻“个人”的微不足道是恰当的,也是明白易懂的,但再用不熟悉的“原子”来作比,就会让人难以理解.⑵把中国女子体操队的队员们比作成团的蚂蚁感情不当.⑶用沙来比喻明天,既不美,两者之间也没有相似点.错误错误错误正确考点二正确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考点精讲*在语言表达中,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格叫做比拟.⑴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①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②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如“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⑵比拟的修辞作用:比拟是物的人化,或人的物化,或把甲物拟作乙物,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正确地运用比拟,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增强人们对它的厌恶感.⑶运用比拟时应注意的事项:①运用比拟必须是自己真实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什么活也干不了,真闷死人”.本句比拟显得与感情不协调.秋雨连绵,闲呆着没事干使人烦闷,很难有欢快的心情.[来源:学科网ZXXK]⑷比拟和比喻的区别:比拟是一种移情寄意的手法,它是直接把此事物当作另一事物描写,用适合于人的动词、形容词、名词等去写非人的植物、动物或者抽象的概念.它和比喻的区别是,不管哪种比喻,它的“喻体”都要出现,而比拟所拟作的事物是永远不出现的.有的比拟可以改换成比喻,如“小鸟在歌唱”,可换成“小鸟像歌星一样在演唱”.*对应训练*2.下列句子中,比拟手法运用正确的一句是()A.“鸟巢”上空,星光璀璨,烟花绽放的朵朵笑脸,犹如一曲慷慨激昂的交响乐.B.被暴风雨压弯了腰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过来一样.C.春雨过后,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猫着腰,闪烁着光华.D.眼下,我正在给自己的作品进行“化妆”,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解析:A“烟花绽放的朵朵笑脸”与“一曲慷慨激昂的交响乐”无相似点.C“猫着腰”比拟不当.D给作品“化妆”与“删去”无内在的联系,应将“化妆”改为“减肥”.B考点三正确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考点精讲*所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这种修辞格叫借代.被代替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⑴借代的方式主要有7种:①特征代本体.用借体(人或物)的特征、标志代替本事物的名称,如“交通路口中央站着一个大盖帽”,用“大盖帽”这一警察标志代替“交通警察”.②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事物的名称,如“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句中“雷锋”已成了“助人为乐的人”的代名词.③具体代抽象.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句中用“小米”代替军需供应,用“步枪”代替武器装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④部分代整体 .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替本体事物,如“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句中“一针一线”代替一切东西.⑤结果代原因.如“好吧,咱们多勒勒裤腰带吧!”句中“勒勒裤腰带”是饿肚子的结果,这里代替饿肚子.⑥牌号代本体.如“他一天抽一盒‘红塔山’”,句中“红塔山”代替“红塔山”牌香烟.⑦产地代本体.如“你怎么不把龙井沏上”“龙井”代替“龙井茶”.⑵借代的修辞作用: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⑶运用借代需要注意的问题:运用借代,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叫人一听就明白所指代的事物;本体事物在上下文要交代清楚,否则会使人不知所云;另外,用形体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它的褒贬色彩和使用场合.*对应训练*3.下列句子中,借代手法运用正确的一句是()A.三十多颗心,就在这堆废墟上刨出了一条生命之路,经过八个小时的奋战,终于把伤员转移出了这片死亡之区.B.他肚子里有墨水儿,脑瓜又灵,看个文件什么的,只要拿眼把题目一扫,里面的内容便能猜个大概.C.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廉洁是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自己整天在酒缸边上乱转,怎么能带领广大群众奔向现代化呢?D.美国男篮在上届奥运会上,大失水准,名落孙山,只获得第三名.因此,北京奥运会成了他们证明自己的最好机会.解析:A“三十多颗心”不能代替本体.C“酒缸边”借代不当.D“名落孙山”借代不当. B考点四正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考点精讲*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格叫做夸张.⑴夸张的种类: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等)处说,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②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等)处说,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③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些鲜绿的禾苗,就嗅出面包的香味来了.’”⑵夸张的作用:运用夸张能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⑶运用夸张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运用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否则不能给人以真实感.如“一粒芝麻顶破天,我吐口唾沫变成了太平洋”一句,就脱离了客观实际,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②运用夸张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如“祖国大地换新颜,一天等于二十年”,这是明显的夸张,但如果说“劳动三十天,胜过五十天”,这就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了.③运用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以及公文等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表意不明.叙述、描写、抒情性文章恰当地运用夸张则能增强文采.⑷夸张与比喻、比拟的关系:夸张就是故意言过其实,以期给人造成深刻的印象,它一般有“直接夸张”与“间接夸张”之分.“直接夸张”就是直接把某事物加以夸大,如“白发三千丈”.“间接夸张”就是借助于比喻、比拟等手法来夸张,如“放开喉咙唱山歌,山歌如同牛毛多”,这是借助比喻来夸张;“这一带的土壤好极了,你种下一根车杠,就能长出马车来”,这是借助比拟来夸张.*对应训练*4.下列句子中,夸张手法运用正确的一句是()A.听说自己买的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他气得浑身都发紫了.B.这时,只见那辆坦克爬山轻如燕,劈开云层,直上了蓝天.C.你和我比,简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井里,我自惭不如.D.解放前,为了给我妈治病,父亲把仅有的巴掌大的土地也卖掉了.D解析:A“气得浑身都发紫了”太夸大,应为“他气得嘴唇都发紫了”.B“直上了蓝天”夸张不当.C“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井里”夸张不当,应为“一个在地下”.)考点五正确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考点精讲*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这种修辞格叫做对偶.⑴对偶就上联和下联在意义上的联系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情况.①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表现同一事物或事理,在内容上是相互补充的对偶句,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跟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②反对:上下联从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说,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对偶句,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串对:上下联内容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相关联的对偶句,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⑵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对偶是汉语所独有的修辞格.对偶在中国古代的骈体文、律诗中应用最多,这种对仗规定严格的对偶称为严式对偶.为适应内容表达的需要,现代诗文所使用的对偶,冲破了严式对偶的一些限制,只要结构大致相同、声韵基本协调就可以,这种对偶称为宽式对偶.⑶对偶的修辞作用:能鲜明地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反映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形式整齐,结构匀称,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便于传诵.⑷运用对偶应注意的问题:运用对偶应注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不要单纯追求形式工整,以致出现轻重不当、空洞、以辞害意等毛病.*对应训练*5.为下面的对联拟一个下联.上联:紫燕高飞剪开千重云雾下联:解析:对联有正对、反对、串对之分,只要词性相当,语意相连,合乎对仗规则就可以,答案可以丰富多彩.示例一:布谷欢歌唤起万家农忙示例二:早莺轻唱撩起万条丝绦考点六正确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考点精讲*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这种修辞格叫做排比.构成排比的一组语句总是三项或三项以上相关的内容,它们的关系是并列的.⑴排比的种类:①成分排比,即由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的排比.如“延安的歌声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②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③单句排比.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④复句排比.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够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够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⑵排比的作用:排比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修辞格,运用排比能够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排比多用于说理或抒情.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⑶运用排比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排比的突出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阐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文章的中心.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以免失之于滥.②排比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之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启发读者深思.后一种排比,句尾多用省略号.③在排比中,准确地使用提示语,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⑷排比与对偶的区别:①排比是三项或三项以上的连说,而对偶则是两项的对说.②排比不限字数,句式大体整齐即可;对偶不仅要求两联字数相等,还要求结构一致.③排比中常含有反复出现的词语,对偶中则力求避免同字反复的现象.*对应训练*6.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语句,组成与原句有一定联系的排比句.解析:扣住“盛唐”特点作答即可.答好这道题既要弄明白前一个分句的形式,即三个“是……的时代”的排比形式,又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盛唐时期是一个可圈可点的时期,只要抓住其中某三个特点(主要是优点),组成句子即可.是一个国泰民安的时代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时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春秋战国,是一个纷争不断的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大唐盛世, , , .倾听是心灵的阳光,能映射出无边无际的美丽; , ; , ;拥有倾听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善于倾听的人生才是睿智的人生.7.在横线上填写句子,和前一句形成排比.[来源:]解析:本题围绕“倾听”展开,在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同时,也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在注意形式一致的同时,更要注意内容的充实.倾听是心灵的雨露倾听是心灵的春风能滋润出无穷无尽的神奇能吹拂起灿烂美丽的思绪*考点精讲*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格叫做设问.设问的主要特点是自问自答,明知故问,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⑴设问的作用:设问不同于一般的疑问句,它是一种应用较广泛的修辞格.有的文章直接用设问作标题,这种标题能够起到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索、更好地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有的设问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这种修辞格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至于在长一点的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波澜起伏,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更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可见,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是设问的突出作用.⑵使用设问应注意的问题:设问要用在必要的地方,用在必要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用得恰到好处;误用或滥用设问,非但不能增强文采,相反,还能削弱语言的表达效果.考点七正确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为什么会出现恶意软件呢中国互联网协会是这样定义的:恶意软件是指在未明确提示用户或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在用户计算机或其他终端上安装运行,侵害合法权益的软件,但它不包含我国法律法规规定的计算机病毒.答:8.下列句子中第一句话的设问运用恰当吗为什么?不恰当.问的是“为什么会出现恶意软件”,而答成了“什么是恶意软件”.解析:设问句的最大特点是自问自答,而本句中的所答不是所问的内容.*考点精讲*反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如:官煤勾结,酿成重大事故,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吗(用否定句反问表达肯定的意思.)就说中学生吧,他们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每天坐上13节课,身体能承受得了吗(用肯定句反问表达否定的意思.)反问能加强语气,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设问和反问,都是“明知故问”,在这一点上,它们不同于疑问句,二者的主要区别是:①设问自问自答,有问必答;反问则可以不答,实际上一般也不需要作答,但是答案已经十分明确.②设问句后要用问号,反问句后可以用问号,也可以用感叹号.考点八正确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难道今天的饭菜不香了反而不及贫困时期的饭菜了非得把吃剩的馒头扔得遍地都是才开心,才时髦?答:*对应训练*9.下列句子中,反问的修辞方法运用恰当吗?不恰当.解析:连续反问不当.应改为“难道今天的饭菜不香了,反而不及贫困时期的饭菜了,非得把吃剩的馒头扔得遍地都是才开心,才时髦”临场技巧本能力点的考查主要有选择性试题和文字表述性试题两种题型.不论哪种题型,都应该认真读题,吃透题目要求.要像诗人咏诗一样,带着激情阅读试题,进入角色,最大可能地激活思维细胞,占领思维空间,发掘思维潜力,找准做题角度.做单选性修辞试题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从辨格入手,然后根据该修辞格的规则,对各题肢逐一进行审查,从中得出合乎题干要求的答案;二是从修辞效果方面审查,表达效果好的就是正确的,效果不好的就是错误的.当然,正确运用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平时要广览博取,注重培养并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以提升自己的能力.文字表述题要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面提供的条件,在充分考虑内容和形式相应称的前提下,从不同角度做出合适的答案.题型一主观性修辞题[来源:学科网]1.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字.[2009年高考江苏卷]答:示例一:生命脆弱短暂,生命坚韧沉毅,生命绵延永续.示例二:自然是生命的家园,自然是无情的力量,自然是人类反思的源泉.示例三:逝去的是同胞的生命,传颂的是民族的精神,留下的是人类的警醒.解析:题目要求运用排比手法,同时,要注意字数,不超过30字.考点采自鲜活的现实生活,回答时不应无病呻吟.[来源:2.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