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 引领大学生经典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引领大学生经典阅读
【摘要】经典著作蕴涵着人类文明的精华。经典阅读有修身养性、启迪心智、传承文明等作用,对高校大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针对大学生经典阅读不容乐观的现状,本文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推动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策略,如推荐经典阅读书目、建立经典书目专柜、倡导“阅读学分”制度、加强名师导读等。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经典阅读;策略
图书馆是具有公益性的人类传播文明的重要场所,经典著作是人类文明延续的痕迹和坐标。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的经典阅读活动应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经典是指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以及能对人的心灵和精神产生积极影响的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经典阅读,是指人们通过阅读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文化精华和经典之作,来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启迪心灵、传承文明。
1 大学生经典阅读的价值和意义
经典著作蕴涵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大学生借助阅读,与经典对话,从中汲取先辈智慧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品格,使内心变得辽阔宽广、坚韧顽强,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大学生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正确认识民族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1.1 博古通今,开阔视野
经典也是我们生活的教科书。广泛地、深入地阅读经典,与哲人对话,随时都可以攫取充满睿智的人生箴言。比如,追求理想、刚
健自强的,有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荀子的“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天地”等。推崇仁爱、奉行宽容的,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温、良、恭、俭、让”(《论语》)等。尚德重道、修己养身的,有孔子的“言必信,行必果”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1]。阅读经典就是让大学生“思接千载,神游万里”,站在人类智慧和文明的制高点上,广泛吸收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启迪他们的心灵和智慧,培养其成为胸怀大志、知书达理的栋梁之才。
1.2 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培根说过:“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经典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知识,阅读经典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人文思想的形成,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特别是通过对《论语》、《孟子》、《庄子》等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中的原则和智慧,能引起大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其具有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3 启迪心智,激发创新
经典是智慧的结晶。经典阅读能启迪心灵,给人以智慧和力量;能丰富情感,提高想象力。据说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从小表现出超常的数学才能,刚上中学一年就把中学几年的数学学完了。有人建议他去学习更高深的数学知识,他的父亲不同意。父亲是一位大学数学教授,他对杨振宁提出的要求却是,花几年的时间去学
中国古典文学。后来,杨振宁先生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古典文化对他的熏陶,认为这种熏陶对他的科学研究有深刻的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也说:“科学讲的是理性精神,但仅仅有理性精神还不够,还需要经典赋予我们的想象力。试问,哪一位科学家的创新成果不是源于汪洋般的想象力?
1.4 传承文明,继往开来
阅读经典不仅是为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激发创新,也是为了悠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孔子在周游、饱学之后,便开始广收门徒,传经授典,泽利后人,成就了传承文明,继往开来的不朽功德,为世代所敬仰[1]。大学生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若能很好地吸收经典文化,在有助于提高社会总体素质的同时,还能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2 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
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2.1 对阅读经典著作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相当部分学生认为经典著作阅读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既不会在考试中直接增加分数,也不会帮助就业。在他们看来,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是为就业、考研等提供知识和技能准备。尤其是,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面对毕业就可能失业的压力,为了生存或为了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他们加班加点埋头苦读于实用性强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忙于多拿几本专业上岗证书,就是不愿意多花心思阅读提高人文素养的经典著
作。
2.2 大学生经典阅读的广度不够
阅读量少和范围狭窄是广度不够的主要表现。以小说为例,一些公认的经典书籍,借阅量远低于武侠、言情和现代网络小说,且多集中于一些常见的、浅显易懂的名著,大量有传承性的书籍并未被大学生纳入视野中。复旦大学的一项调查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现象:目前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科类经典著作的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有9.3%,阅读英文文献的只有5.2%[2]。绝大多数同学在3个月内对于经典文本的阅读量都在3本以下,而美国大学生平均每周的阅读量是500至800页。
2.3 对经典著作阅读的深度不够
网络盛行、数字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图文声像这些多媒体形式和超文本的特点,使阅读更多地作用于感官而非心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眼球的享受,心灵的思考缺位。快餐式、跳跃式的阅读方式使大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对原著经典作品进行细微的品味、深度的研究。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相继推出了《百家讲坛》等栏目,出版了大量的解读作品,引发了人们对经典的兴趣,但很多大学生并没有真正去读原著,而是阅读那些解读作品——“二手读物”,“被读”现象十分突出[3]。比如《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之类的通俗化“经典”在大学生中倍受欢迎就是充分的证明。其实,有些大学生对传统文言文的理解不够,甚至读不懂“古文”,也直接影响到阅读的深度。
2.4 教师对学生经典阅读的指导不足
高校教师和课程设置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主要因素。据复旦大学“世界读书日经典文本阅读情况调研”结果显示:88.52%的大学生认为当今社会仍然需要阅读经典。对中外文学名著,60.25%的同学表示是“兴趣使然”而阅读,另有34.01%和22.95%的同学的理由是“增长见识”和“老师的推荐”;而专业名著,88.93%的同学表示是为了“提高专业水平或学术研究能力”而阅读[4]。这个结论说明,大学生对经典著作有阅读的愿望,但缺少的是指导,因为很多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问题,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很难深读下去。
3 高校图书馆推进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策略
高校图书馆作为推进大学生加强经典阅读的有力助推器,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有效推进大学生的经典阅读,既要做到与时俱进,又要满足大学生的切身需求,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政策和策略。
3.1 推荐经典阅读书目
清代学者王鸣盛曾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十七史商榷》卷一)目录学中都有一种特殊的书目,即推荐书目,推荐书目又名导读书目。面对浩如烟海的传统文献和短促的大学时光,经典推荐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王燕均在前人的基础上筛选、修定出了含有五个大类的《国学名著200 种》,可作借鉴。当然,也可以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的类型、专业学科等因素制定出更加适宜本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