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作价值观研究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管理学文献综述论文5000字

管理学文献综述论文5000字

管理学文献综述论文引言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和管理的学科,它与各种管理实践和决策相关,对于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领域的研究中选取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综述,展示管理学领域的进展和重要研究成果。

文献一:领导力与员工绩效的关系研究该文献通过调查和分析,探讨了领导力与员工绩效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优秀的领导者能够激励员工,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和工作表现。

同时,研究发现,领导者的能力和激励方式也会对员工的绩效产生影响。

这一研究结果对于组织管理者从提升领导力角度改进员工绩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文献二:决策理论与风险管理该文献对决策理论和风险管理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文献指出了决策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对于组织成功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帮助组织降低不确定性并做出更好的决策。

这一研究成果对于组织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文献三:组织文化与员工行为该文献关注了组织文化对于员工行为的影响。

研究发现,组织文化是组织内部的共享价值观和信念的集合,对于员工的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献中提到了几种典型的组织文化类型,并探讨了不同组织文化对员工创新力、合作性和满意度等方面的影响。

这一研究对于组织管理者在塑造良好的组织文化和提升员工行为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文献四:战略管理与竞争优势该文献探讨了战略管理对于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

研究发现,良好的战略管理可以帮助组织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战略,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文献中提到了战略管理过程中的几个关键要素,并举例说明了成功的战略管理案例。

这一研究对于组织管理者在制定和实施战略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结论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管理学领域的几份代表性文献的综述,展示了该领域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和进展。

这些文献涉及领导力与员工绩效、决策理论与风险管理、组织文化与员工行为以及战略管理与竞争优势等方面的关系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组织管理者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帮助他们提升管理效能、优化组织运营,并取得更好的业绩。

工作价值观、关系绩效和组织环境三者关系的文献综述

工作价值观、关系绩效和组织环境三者关系的文献综述

之 就 是 . 一 个 人 想 要 在 工 作 方 面 达 到 的 wo r k v a l u e s ) 和 外显 性工作 价值 观 ( e x t r i n — 活 动 的 .而 是 为 直 接 生 产 和 服 务 等 活 动 某 一 目标 此 外 学 者 们 也 提 出 了 很 多 有 s i c wo r k v a l u e s )  ̄ 提供 心 理 背景 和社 会 环境 支 持 的活 动 。 三 维 度 划 分法 。 S u p e r ( 1 9 6 2 ) 的观 点 是 此 后 .其 他 研 究 者 也 渐 渐 提 出 了 关 于 关 关 工 作 价 值 观 定 义 的 不 同 看 法 . 大 多 是 围绕 着 价 值 观 是 对 事 物 价 值 和 重 要 性 的 比 较 经 典 的 结 构 划 分 方 法 。 他 将 工 作价 值 系 绩 效 的 不 同 定 义 . 如 Va n S c o t t e r&
理 论 探 讨
作 价值 观 、 关 系绩 效 和 组织 环 境 三者 关 系的 文 献综 述
■ 冯 柔 星 刘 纬 宇
摘要 : 随 着 工 作 绩 效 理 论 的 不 断 发 概 念 虽 然 不 尽 相 同 . 但 总体来 说 。 工 作 价 展 . 关 系绩 效 从 任 务 绩 效 中 脱 离 出 来集 中 在 员 工 的 任
究价 值 . 但 由 于 定 义 的 多 元 化 及 研 究 方 务 绩 效 上 . 但 是任 务 绩 效 却 不 足 以 表 明 员 法 和 研 究 视 角 的不 同 . 国 内 外 的 学 者 对 工 工 的 心 理 状 态 和 工 作 满 意 度 等 情 况 随
成 为 了 一 个 具 有 重 要 理 论 和 实 践 意 义 的 绩 效 指 标 通 过 阅 读 大 量 文 献 . 不 难 发 现 工 作 价 值 观 中 的 某 些 维 度 对 于 关

国外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文献综述-最新教育文档

国外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文献综述-最新教育文档

国外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文献综述价值观教育是将价值观的形成与教育活动相结合的过程,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作为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它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整个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大的促进功能。

我通过搜索相关文献,在中国知网上挑选出23篇期刊,通过对这23篇期刊的整理与归纳。

提炼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对这一主题的问题与建议。

一、国外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多种多样,能最终实现适合自己国家的价值观是最终目的,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价值观教育路径都是本着能为下一代年轻人带来正确的发展思维为导向,在高校中都是本着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大环境影响小环境,家庭社会为依托,侧重于心理健康和法制建设,以此来建设核心价值观。

“为了确保共同价值观真正在新加坡社会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首先应该以学校家庭教育为主要渠道,家庭渗透、学校传授是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

家庭具有富裕下一代、潜移默化影响下一代价值观的重要功能。

其次以社会运动、道德实践为重要载体,开展社会运动、注重实践育人是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路径。

再次是要以法制建设为保障,注重法律建设,以法促德,是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保障。

”在其他方面有些人又提到‘注重专业课程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隐性渗透,视学生校园活动及社会服务的教育作用。

侧重心理健康教育和宗教活动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积极开展以核心价值观构建为核心的科研及专项活动,美国作为世界大国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完善,“美国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途径,首先通过课程教授价值观,其次通过公共环境以情境熏染的方式来进行,再次通过课外活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后利用学校与家庭、社区协作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各国的教育路径都经过了漫长而艰巨的探索,“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一个国家的兴旺与否教育是最直接的因素。

我国对教育路径的探析也应该以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

工匠精神文献综述

工匠精神文献综述

工匠精神文献综述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价值观,它强调对工作的热爱、专注和细致,注重细节、品质和创新。

工匠精神在各个领域都有体现,不仅可以应用于手工艺品的制作,还可以应用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服务行业等各个领域。

下面将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工匠精神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意义。

工匠精神在手工艺品制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手工艺品是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它要求工匠们耐心细致地打磨每一个细节,使作品达到完美的状态。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中,工匠们常常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来制作一件作品,他们将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倾注其中,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这种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追求,也代表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品质的追求。

工匠精神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在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具备工匠精神。

他们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仔细地分析和整理,精确地进行测量和计算,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在技术创新中,工匠精神也是至关重要的,它要求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对产品的每一个细节进行仔细的设计和调试,以确保产品的性能和品质。

工匠精神在产品设计和服务行业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产品设计中,工匠精神要求设计师们注重细节、追求完美,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产品。

同时,在服务行业中,工匠精神要求服务人员对每一个细节都要关注,提供更加精细、周到的服务。

例如,在餐饮行业中,服务员们不仅要热情周到地接待客人,还需要关注每一个餐具的摆放和刀叉的摆放角度,力求给客人提供一流的用餐体验。

工匠精神在教育和培训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培养和传承工匠精神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教育和培训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让他们明白只有追求卓越,注重细节和品质,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成功。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传承工匠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让工匠精神在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传承。

新生代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新生代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新生代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新一代员工的加入,新生代员工的工作价值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了解新生代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吸引、留住和激励新生代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本研究旨在探究新生代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改善员工管理的新观点和方法。

二、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对国内外关于新生代员工工作价值观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综述和归纳,了解研究领域的已有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2.问卷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新生代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和影响因素相关数据。

首先制定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工作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并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然后通过在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选取样本量适当的新生代员工进行问卷调查,确保数据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3.访谈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取部分新生代员工进行深入访谈,探究更加深入和个案化的情况,了解工作价值观形成的背景和影响因素,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问卷调查的结果。

方案实施:1.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和采样方案,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2.联系并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获得调查许可,并将目的和意义充分解释给参与调查的员工,确保其理解和配合。

3.开展问卷调查并确保问卷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选取访谈对象,并进行访谈,记录访谈内容。

5.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包括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内容,运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深入挖掘和发现规律与趋势。

6.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新生代员工工作价值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创新和发展,进而形成研究报告。

数据采集和分析:1.问卷调查数据:根据收集到的问卷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如频数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对问题进行量化和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新生代员工工作价值观的主要特点和其中的影响因素。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如何做文献综述一、什么是文献综述1.文献综述的界定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信息资料后,进行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

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2.文献综述的类型根据搜集的原始文献资料数量、提炼加工程度、组织写作形式以及学术水平的高低,综述可分为归纳性、普通性和评论性三类。

(1)归纳性综述归纳性综述是作者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按一定顺序进行分类排列,使它们互相关联,前后连贯,而撰写的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术论文。

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当前研究进展,但很少有作者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2)普通性综述普通性综述系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作者,在搜集较多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都较强的学术论文,文中能表达出作者的观点或倾向性。

因而论文对从事该专题、该领域工作的读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3)评论性综述评述性综述系有较高学术水平、在该领域有较高造诣的作者。

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原始素材归纳整理、综合分析、撰写的反映当前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的评论性学术论文。

因论文的逻辑性强,有较多作者的见解和评论。

故对读者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并对读者的研究工作具有导向意义。

二、为什么要开展文献综述1.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2.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3.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职业认同理论文献综述

职业认同理论文献综述

职业认同理论文献综述作者:赵伟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第17期[提要] 职业认同是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职业认同的概念、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职业认同的测量等三个方面对职业认同相关理论进行文献综述。

关键词:职业认同;影响因素;测量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3年6月2日一、职业认同的概念职业认同的概念因研究方向不同而不同,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在组织行为学中,London(1953)在研究职业动机时,将职业认同列为职业动机的三个成分之一,并将职业认同界定为对个人的身份的核心度或按照工作来定义自己的程度,包括工作卷入和晋升的愿望。

Schein(1978)认为,职业认同是社会认同的一种形式,它与人们如何比较、区分自身与其他团体的个体相联系,包括对职业实践的理解、对个人才能发展和职业价值的感知。

McGowen&Hart(1990)则更具体地把它描述为“一个职业群体中,成员共有的态度、价值、知识、信念和技能”。

它与个体承担的职业角色紧密相关,是一种与主体接纳的工作角色相联系的主观自我概念。

Goodson & cole(1994)从建构的角度对职业认同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职业认同类似于职业现实,这种现实的建构是一个正在进行的个体的和情境的解释过程。

也有学者从职业认同的特征对其进行界定,如:Gaziel(1995)认为,职业认同类似于表征职业的各个方面的一系列项目;Nixin(1996)认为,职业认同是用特定的工作条件来刻画一个职业团体的特征的东西;Goldron & smith(1999)提出,职业认同不是一个稳定的实体,它不能被解释为固定的或单一的,它是人们认清自己与他人或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途径。

心理学家尼米认为,职业认同是职业人的自我概念,一般在长期从事某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人们对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等熟悉和认可的情况下形成,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也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领域逐渐发展的过程。

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文献综述

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文献综述

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文献综述摘要: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是幼儿教育领域的关键概念之一,对幼儿教师的教学质量、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了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内涵、形成因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提升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教学质量;工作满意度;职业发展一、引言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领域的重要从业者,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对幼儿教育的质量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包括对职业的理解、认可和价值观等方面。

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的教学质量、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发展。

因此,研究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内涵、形成因素和影响因素,对于提升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内涵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指幼儿教师对自己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认同程度和价值观。

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理解和认可。

幼儿教师应当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有深刻的认识,认可幼儿教育事业的价值和意义。

(2)对幼儿教育工作的责任和使命感。

幼儿教师应当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为自己的工作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对幼儿教育工作的专业性认可。

幼儿教师应当认可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专业性和技能要求,具备相应的教育知识和技能。

(4)对职业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观。

幼儿教师应当对自己的职业有清晰的认识和定位,认可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具备积极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信仰。

三、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因素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面从教育背景、工作环境、个人特征等方面分析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因素。

(1)教育背景。

教育背景是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接受高等教育的幼儿教师,通常具备更高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知识,更容易认可自己的职业价值和专业性。

(2)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也是影响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施瓦茨价值观的文献综述

施瓦茨价值观的文献综述

施瓦茨价值观的文献综述施瓦茨价值观是由心理学家施瓦茨(Schwartz)于1992年提出的一种分类和描述个人价值观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受到其价值观的指导,而这些价值观是对于个体来说重要的目标和原则。

施瓦茨将个体的价值观划分为10个基本价值类型,分别是权力、成就、自主、安全、传统、亲和、智慧、公平、富足和精神成长。

这些价值类型在不同文化和个体之间可能存在差异,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的价值观体系。

权力价值类型强调个体对掌握和影响他人的能力的重视。

这些人通常追求影响他人、掌握资源和获得社会地位的目标。

成就价值类型则强调个体对于追求个人成就和成功的重视。

这些人通常追求事业上的成功、获得荣誉和赢得竞争的目标。

自主价值类型强调个体对于自由和独立的重视。

这些人通常追求自由选择、独立思考和个人权利的目标。

安全价值类型强调个体对于稳定和安全的重视。

这些人通常追求稳定的生活环境、获得保障和避免风险的目标。

传统价值类型强调个体对于传统、社会规范和秩序的重视。

这些人通常追求尊重传统、维护社会秩序和遵循规范的目标。

亲和价值类型强调个体对于友善、亲善和合作的重视。

这些人通常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人和社会责任的目标。

智慧价值类型强调个体对于知识和理解的重视。

这些人通常追求学习、探索和理解世界的目标。

公平价值类型强调个体对于公平、正义和平等的重视。

这些人通常追求公正的分配、平等的机会和尊重他人的目标。

富足价值类型强调个体对于物质财富的重视。

这些人通常追求财富、享受和物质满足的目标。

精神成长价值类型强调个体对于内在成长和心灵发展的重视。

这些人通常追求个人成长、内心平静和心灵富足的目标。

施瓦茨的价值观理论为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这一理论在个体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组织行为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心理健康领域,研究发现,个体的价值观与其幸福感和满意度密切相关。

对于追求权力和成就的个体来说,他们在工作和事业上的表现可能更好,但在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方面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

人与岗位匹配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人与岗位匹配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人与岗位匹配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在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领域中,人与岗位的匹配程度一直是备受关注的核心议题。

岗位匹配不仅关乎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工作满意度,更直接影响到组织的整体效能和长远发展。

本文旨在对国内外关于人与岗位匹配的研究进行系统的综述,以期为理论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首先界定了人与岗位匹配的基本概念,明确了匹配的内涵和维度,包括技能匹配、性格匹配、价值观匹配等。

随后,文章将回顾国内外学者在人与岗位匹配领域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分析各种研究方法的优劣,探讨影响人与岗位匹配的关键因素。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对比国内外研究的异同点,分析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与岗位匹配的特点和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旨在揭示人与岗位匹配的内在机制和实践应用,为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文章还将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推动人与岗位匹配研究的深入发展。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共同推动人与岗位匹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二、国外研究综述在国外,人与岗位匹配的研究历史悠久,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了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个学科。

以下是对国外关于人与岗位匹配研究的主要综述。

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岗位匹配的重要领域。

在心理学中,个性与职业匹配理论提出,个体的性格特质与职业环境之间的匹配程度会影响个体的职业满意度和绩效。

例如,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就强调了个人兴趣与职业环境之间的匹配。

心理学家还研究了认知能力、情感状态等因素与岗位的匹配关系,发现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个体的职业发展和工作表现。

社会学对人与岗位匹配的研究主要关注社会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

例如,社会资本理论提出,个体的社交网络和社会关系会对其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学还研究了性别、种族、文化等社会因素如何影响人与岗位的匹配程度。

工作价值观、关系绩效和组织环境三者关系的文献综述

工作价值观、关系绩效和组织环境三者关系的文献综述

作者简介:侯玉曦(1994-),女,汉族,山东梁山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

DOI:10.16675/14-1065/f.2019.03.113工作价值观、关系绩效和组织环境三者关系的文献综述□侯玉曦摘要:工作绩效理论持续发展,工作绩效逐渐成为一个独立且有理论、实践研究价值的绩效指标。

通过对近些年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工作价值观部分维度对关系绩效有着比较突出的影响,组织环境也对关系绩效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借助文献综述分析方式,总结工作价值观、关系绩效和组织环境三者关系。

关键词:工作价值观;关系绩效;组织环境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3-0161-01中国图书分类号:F272.92;F323.6文献标志码:A(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9)1工作价值观目前,多数研究认为,工作价值观是员工个人所追求和工作内容相关的目标,体现了员工在个人内在需求以及从事工作相关活动时的一种特性。

简单而言,就是人想要在工作方面达到的目标[1]。

也有研究者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工作价值观围绕着价值观,是对事物价值与重要性判断的一种基础定义。

我国研究者非常注重工作价值观的社会特性,在工作价值观的概念引入和本土化处理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国内许多研究者认为,工作价值观具备下列特征。

(1)工作价值观可以体现人的内心渴望,是可以从工作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层面的追求。

(2)工作价值观可以体现人在工作过程中的内心需求以及得到满足之间的关系。

(3)工作价值观属于一种偏好性选择,不属于道德准则。

(4)工作价值观间接决定工作中的倾向性表现。

(5)工作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是督促人们向工作目标努力的一种内在因素。

2关系绩效以往关于绩效的研究,一般体现在员工任务绩效层面上,但任务绩效方面的研究并不能明确员工心理状态以及对工作的满意度。

随着组织结构逐渐从垂直型转变为扁平型,员工关系绩效研究复杂性随之提升,企业管理人员与研究者对于关系绩效重视度随之提升[2]。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培训研究综述1 引言培训是指组织通过对员工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使其能够改进目前知识和能力的一项连续而有效的工作。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员工的培训工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工商业各行业都建立了自己的行会,规定了劳工的培训内容、训练年限和师徒关系等,这就是早期的学徒制,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后,新兴技术的广泛使用提高了生产技术,各地企业对技术劳工的需求日益增强,学徒制不再是师傅与徒弟之间的个人关系,而是转化为企业的集体培训行为,其中的技术性更强,对文化知识的要求更高。

19世纪70年代兴起了各类技校,学校培训风靡一时。

19世纪末美国兴起了全国性行业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和社会活动家自发性的培训活动。

到现在全世界都有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

2 国外员工培训现状国外学者对企业培训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

培训需求分析理论的代表麦格希与赛耶[1]1961年,在《企业与工业中的培训》中提出“三层次分析法”,即战略与组织分析、任务分析、人员分析。

该方法要求对组织的每一层次都要进行测量和分析,每一层面的需求分析反映了这一层面的独特要求,这些分析对于组织选拔合格员工、设计培训方法和编制培训计划有着重要作用。

国内外学者和管理者至今仍在沿用该理论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资本培训理论的代表是西奥多·W·舒尔茨,他发表的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认为与土地、资本等占有量的增加相比较,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同等甚至更强的作用。

据此理论,应该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视为一种投资,其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

戈德斯坦从心理学角度深入研究了员工培训,形成较为成熟的培训评估理论体系。

他在《培训:计划发展与评估》中研究了培训评估及获得培训系统中信息的模式以及培训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联系等问题。

他主编的《组织中的培训与发展》系统总结了培训和心理学相关的问题,提出了关于培训的发展、应用及评估的一系列理论观点。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文献综述“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概念首先是在1954年由Peter Drucker在《管理实践》一书中引入的。

组织的管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一系列围绕着组织中员工的开发与管理系统已初见雏形,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近些年来,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传入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渐成显学。

Tervonen K(2012)指出推行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员工的分配更科学,员工也能在公平的环境中去发展自己,且可通过企业的培训,提高自己的技能等。

企业人员的流动率的降低主要是以员工对工作是否有较高的满意度为标准。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竟争的日趋激烈,在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管理也有了更深入的发展。

Vloeberghs D(2013)认为企业的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小仅是各企业管理者的责任,而且也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企业中,人员的流动是比较正常的,如果员工流失过度则会使企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尤其是起关键作用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的流失,会使企业的经济有更大的损失。

推行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小仅可以使员工的分配更合理,而且也可以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使企业人员的流动率减少。

Peter F·Drucke(2014)《管理的实践》认为很多民营企业引入了绩效管理与考核体系。

但实践的结果是,绩效管理的效果不明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准确的目标定位和分解。

二是企业的所有者或经营者习惯于自己决定企业的一切事务,不让职工参与绩效考核指标的确定和分解,不向职工反馈考核结果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现代企业讲求的是一种活的资源开发,意在通过有效而正确的激励技巧,激发出每个人内在的活力,使之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关键是必须吸引并留住更多企业需要的人才。

关于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

关于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

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文献综述指大学生在毕业论文开题前,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相关专题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科、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的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所谓“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

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该能够以系统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毕业生写作文献综述的意义文献综述的写作是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创作中一次重要的研究实践活动。

要求毕业生撰写文献综述具有以下意义:1.了解前人关于这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而不是重复别人走过的路。

熟悉前人对本课题的研究情况,可以避免重复研究的无效劳动,可以站在前人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研究。

2.掌握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没有理论基础的研究很难深入下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

3.提高毕业生的归纳、分析、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其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综合性。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时期同一课题的所有主要研究成果的综合概括。

因此,要尽可能把所有重要研究成果搜集到手,并作认真的加工、整理和分析,使各种流派的观点清楚明晰,不要遗漏重要的流派和观点。

第二,描述性。

文献综述在对各种流派的观点作介绍时,应该保持这些观点的“原味”,这就要求对被介绍的观点作客观性的描述。

因此,撰写文献综述,首先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转述各派的重要观点;同时,在归纳各种观点时要抓住要点,表述时应简明扼要。

第三,评价性。

文献综述不能局限于介绍研究成果,传递学术信息,还要对各种成果进行恰当而中肯的评价,并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文献综述重点在于“述”,要点在于“评”。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A公司新员工入职培训方案设计文献综述在企业中,新加入的员工将会面临着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与组织文化,他们的行为举止、内心体验和感受都会或大或小地发生变化。

他们会担心自己能否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是否会得到上司的认可,是否会与同事们融洽相处,他们在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一个合理培训方案的设计,对新员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与组织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新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便应运而生。

企业通过新员工入职培训解决了新录用的员工由企业局外人转变为企业人的问题,很好地消除了新员工对企业的陌生感,有利于其融入企业的整体需要以及顺利地开展新的工作。

所以对于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方案设计,成为了企业的培训管理中最重点的问题之一。

A公司作为一家新兴的小型通讯企业,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通过自身的摸索和尝试,对于新员工入职培训制定了一些培训制度以及相关文件。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培训方案模糊、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设计不科学或者培训流程不清晰等问题相继出现,以此看出培训方案并没有满足新员工的入职培训需求。

因此对A公司的新员工入职培训方案进行设计,完善其新员工入职培训体系,成为了其管理层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本文拟运用关于培训管理的相关理论,通过对A公司新员工入职培训现状进行调查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分析,并就解决办法提出相关建议,进而设计A 公司新员工入职培训方案,以改善其新员工入职培训状况,促进A公司在人员培训方面的整体发展。

员工培训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如下:杨辛在《员工培训实操细节》一书中认为,员工培训就是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岗位要求,为使员工适1.员工培训的定义与作用1.1员工培训的定义应工作环境,提升员工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素质,改善员工的工作绩效而进行的有系统的训练活动。

于涛等人在《企业员工培训方法》一书中表示,员工培训是一种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的学习,它的目标就在于使得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的价值观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提高个人和组织的业绩,推动组织和个人的不断进步,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重发展。

文献综述写法(大学生或研究生论文选题)

文献综述写法(大学生或研究生论文选题)

在海量的文献中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文献,要掌握技巧:
初期重广度,即面上铺开,不能有遗漏,尤其 是经典性文献,代表性文献。
中期重深度,即点上要深入,针对与自己研究 主题密切相关的文献,要仔细阅读,深入阅读, 做到完全领会。
后期重评论与检验,即阅读中注意归纳与评述, 这就涉及系统思考问题。
系统思考
第一,注意文献中的矛盾点(悖论),找到研 究中的矛盾有可能创造自己的分析方法与形 成新的理论假说,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第二,分析现有研究的缺陷,可以使自己研究 有一个高的起点,要求有新的视角,解决它 需要新的知识结构或新的研究手段。 第三,寻找研究的空白点,可以避免重复研究, 选题上保持研究的创新性。 第四,寻找课题新的生长点,注意研究中出现 的新方向、新思维、新领域,注重交叉学科。
一项研究问题的选定,常常是上述几个来源共同作用 的结果,而不单单是哪一个来源的产物:
也许最先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使 我们对这一现象产生了某种好奇; 同时,这一现象又使我们联想起自己生活经历中的某些感受、 体会或认识,使我们对这一现象的产生、后果、这一现象与其 他现象的关系等有了一定的推测、判断或估计; 这种推测、判断或估计又使我们联想起自己曾经读过、看过、 学习过的某些知识、理论或观点,并将自己的判断与阅读过的 结论进行比较,一旦比较出现了分歧,出现了差别,便会导致 一个新的研究问题的诞生,用以检验“谁是谁非” .
(1)现实社会生活
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要养成对各种社会现象、社 会行为、社会心理、社会问题经常问“为什么”的 习惯,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从变化无穷的社会现 象中,抽出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研究问题。 对于生活在城市社区的人们来说,居住在单元楼房、 安个防盗门,出门锁门、回家关门,邻里之间很少 串门等等,都是人们十分熟悉,在城市社区很普遍、 很一般的现象。 当从认识和理解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以及城市社区邻里 关系这一目的出发,向自己提出一些“为什么”的 时候,就会从这种很熟悉、很普遍、很一般的现象 中,抽出这样一些值得探讨的社会研究问题来: “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与邻里关系研究”、“城乡社 区邻里关系比较研究”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工作价值观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对企业职工和管理人员工作价值观人口学特征的问卷调查现实:员工工作价值观与性别、年龄、职位和受教育程度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并且员工工作价值观水平随年龄、职位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

这一结论表明:企业应根据员工新时期工作价值观极其个体差异调整以往管理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工作价值观、个体差异、因素分析、企业管理
一、工作价值观的基本论述
工作价值观是西方国家近20年来新兴的研究热点,但有很深的渊源。

自马克思·韦伯(Max Weber,1930)和理查德·托尼(Richard Tawney ,1926)的著作发表以来,工作价值观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Weber曾在其组织理论中提出,人的信仰、传统习惯和道德观念等思想因素也是行为的一种重要的内在驱力,并冠以“传统的权力”,作为一项重要的组织手段。

我国传统哲学也主张从工作价值观的角度来进行管理,例如儒家思想极力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崇尚绝对忠诚与服从的品德,提倡克己敬业等,可以视为是中国古代提倡的工作价值观。

现代西方工作价值观研究大致可分为三大分支:结构研究、相关研究和文化差异。

工作价值观是与工作有关的目标,是个人内在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性或属性,可以代表一个人想从工作中获得其渴望的东西。

因此工作价值观指的是个人对一般工作的态度,而非对某一特定工作的态度,且是通过社会化过程逐渐积累而成的(Wollack,1971)。

另外国内学者吴聪贤(1983)将工作价值观定义为“员工针对某一特定工作所反映的价值倾向、工作所具有的意义,以及工作中所关系的规范、道德伦理与行为准则”。

由此可知,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于工作价值观的定义,仍难以界定。

工作价值观,是要在管理工作中通过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去引导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向积极、健康的方向转变,改善员工的心态,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公认的工作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即核心工作价值观、辅助核心工作价值观、全面(且不断完善)的工作价值观,具体又指对工作的认识、明示好的标准和不好的表现、对错误的处理原则。

二、影响工作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影响工作价值观的因素很多,像员工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位等。

另一方面,工作本身的性质、年薪等,也会对工作价值观产生影响。

学者Jan 与Romie(2004)更进一步指出,工作价值观也会受到经济变动的影响,在经济衰退时,员工对于马斯洛层次理论的较低需求会提升,但较高需求反而会下降。

以性别来说,性别与工作价值观呈显著相关关系,女性较男性的工作投入为低。

性别是工作价值观的区分变量。

男性较女性偏重于外在价值,重视名利和社会地位的工作;女性职工偏重于内在价值,较重视人际互动,安全感和工作条件。

因为男女两性在传统文化上有不同的认同,通常女性性别社会化角色造成工作投入比男性低。

此外,女性双重角色的负荷也造成较低的工作投入。

研究发现女性
较重视工作保障稳定、工作稳定、安全感和方便的工作时间(洪瑞斌、刘兆明,2003)。

黄同圳的研究中指出,女性希望借由工作来拓展人际关系与取得经济独立,但仍重视工作的稳定及安全,如对于男性来说,工作则是以追求理想的实现与事业成功为主。

我国台湾学者对工作价值观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女性较男性更重视内在酬赏的价值,包括像工作中的内在价值、自我实现、成就感及变异性、自我成长等。

黄姗姗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论:企业员工性别不同,在自我成长、成就感、财富、优越感、安全感、积极性方面都有显著差异。

男性更注重自我成长、成就感、财富和优越感的追求,而女性在工作目的上更关注安全感,在工作行为上更积极努力。

在年龄方面,Robinowitz & Hall(1977)综合过去对工作投入的研究发现,工作投入与年龄有正相关关系。

对此现象的解释为年龄较大的人在工作上累积了较多的成功经验,而个人过去的成功经验会增加一个人的工作投入。

董玉娟等[9]研究认为,年龄越大的员工越偏向集体和谐及宽容谦和的工作价值观。

黄同圳[10]认为年龄高者较重视外在工作信念,以名望、收入来判断工作。

年龄低的工作者较重视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等内在价值,也重视经济收入。

何华敏对三资企业职工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表明,职业价值观中的职业价值维度在年龄上表现出了显著差异,且体现出一个共同点:年龄越小,越重视职业价值。

根据Harpaz(1990)的研究发现,对任何年龄阶层来说,工作是否具有趣味性是最重要的。

年龄与工作价值观呈正相关关系。

年龄越大,越能认识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工作价值观得分越高。

但亦有研究呈现没有显著差异。

刘博民(1990)则发现,45岁以上的员工较25岁以下的员工,更重视内在价值。

马剑虹等人研究发现年轻(30岁以下)的企业职工与中年(30岁以上)职工在职业价值观的个人追求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即他们考虑问题时思想更加多元化。

段宜廷发现,50岁以上的员工较重视工作的社会地位。

Loughlin与Barling(2001)则发现,不懂家庭会影响年轻人的工作价值观,早期工作经验,也会影响后来的工作价值观。

在教育程度方面,受教育程度与其工作价值观呈正相关关系。

受教育程度越高,工作价值观越强Lincoln与Kallegerg(1990)的研究中指出,教育程度较高者,由于自己对工作能力较具有信心,因为较不重视内部晋升和工作稳定,教育年限越长者越重视工作的独立性和较不在乎与同事间的关系,教育年限越高者则越在意工作长短的时间。

黄同圳(1993)则发现教育程度专科以上者,跟高中以下学历者比较起来,较重视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能充分发挥所长、工作具有挑战性及升迁和发展的机会。

Fuchs和 Mannheim的研究发现教育程度与工作投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黄姗姗(2004)的研究认为,学历越高的质量管理人员,成就取向、财富取向和优越感取向更强烈。

可见在当今这个时代,高学历员工心目中有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到企业工作,并不仅仅为了多挣工资,而是有着发挥自己专长、成就事业的追求。

他们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更渴望过富足的生活,并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

蔡禾等[15]的研究也表明,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的接受程度越高,需求的
动机层次越高,市场的竞争力越强,工作价值观的市场取向就越明显。

文化程度影响职业价值观,表现为文化程度越高的人越重视“内在价值”。

在职位方面,职工所处职位与其工作价值观呈正相关关系。

职位越高,工作价值观层次越高。

McKelvey & Sekaran对441位工程人员研究发现,有管理职务者要比无管理职务者有较高的工作投入;董玉娟等(2003)的研究认为,企业员工的工作价值观、领导行为、心理契约和组织公民行为都与其所在职位有显著相关关系;壮修田[17]对室内设计业者不同职务人员的研究表明,职务身份与收获保障、健康休闲、自我实现以及对工作投入和改行行为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黄姗姗(2004)的研究也表明,任职岗位不同,在成就感、组织认同和岗位责任感方面有显著差异。

管理者更注重成就感和组织认同,并且在工作行为方面有更强烈的岗位责任感。

首先,由于员工所处职位不同,其工作价值观有显著差异,即管理者的工作价值观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员工。

员工职位越高,工作价值观层次越高。

管理者更注重成就感和组织认同,并且在工作行为方面有更强烈的岗位责任感。

其次,处于不同管理职位者,其工作价值观的类型也不同。

中层管理人员在对工作的“社会地位”和“人际环境”两个因子的需求上显著高于高层管理者;而高层管理者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需求,显著高于中层管理者。

第三,在自我实现因子上,虽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总体平均数排列也显出一定“职位效应”,即职位越高,自我实现需求越高。

三、工作价值观的总结
对于工作价值观德分析表明,企业管理应积极适应员工工作价值观的转变及其个体差异。

工作价值观的“职位效应”需要加大管理的授权力度,强化职工和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学历效应”要求依据人的受教育程度进行合理的“人职匹配”,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员工需求;“年龄效应”表明企业不应忽略年长员工这一“价值”资源,而应发挥其成熟的工作价值观的影响作用;“性别差异”需要转变传统的“重男轻女”的管理观念,依据男女性别优势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发挥性别组合优势。

任务分配
周奕负责找资料,列出摘要、关键词以及将收集关于工作价值观的基本论述,然后寻找一部分的影响工作价值观的因素。

陈曦将收集到的影响工作观的因素进行筛选,选出比较重要的因素,一一列出,并具体列出各要素。

陆敏将各要素补充完整,进行整合分析,并作出对工作价值观的总结。

这次作业轮到陆敏负责打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