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

合集下载

《地下森林断想》

《地下森林断想》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从几个方面去概 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并作一些解释;再说 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
(1)坚韧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 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2)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 沉默寡言; (3)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 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 (4)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 色装点大自然。 主题:“大自然每一次„.不会屈服”,不怕命运不公 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 有的荣耀和尊敬。
2.“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 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 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 岁月?”作者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地下森 林,倾注了什么感情?具有怎样的表达 效果?
用“你”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表达对 地下森林的景仰和热爱,对读者更具 有感染力。
思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 考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
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 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 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 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 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 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是没办法克服的。张抗抗怀有 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自恃有才却长期被湮没, 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 学生讨论交流,男生把握时代精神,女生把握个人思 想烙印。

6、课堂小结

树以各种不同的聚集形式一直与人类 为伴,或街树,小林地,甚至森林, 它们自始就会说话,树叶沙沙,风儿 传情。森林是一个记忆库,储存了生 命周围的资料。这些记忆告诉我们大 自然与人类所发展出的关系,告诉我 们关于这片土地的先灵故事,他们的 智慧与错误。 树会说话,只要以心灵倾听。造访森林 吧!来趟与树的心灵对话,将树健美的 精神带回家。

艰难的历程──《地下森林断想》解读

艰难的历程──《地下森林断想》解读

艰难的历程──《地下森林断想》解读《地下森林断想》是当代著名作家张抗抗的代表作,一般认为这篇散文“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中国当代散文鉴赏辞典》,中国集邮出版社1989年版),文章“描写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这篇散文不仅是一曲地下森林的赞歌,更是张抗抗对一段刻骨铭心的成长经历的回味与感慨,文章以“地下森林”为载体,名为写“林”,实为写“已”。

她以饱含深情的文字描写了火山的爆发,阳光的不公,峡谷的期待,种子的生长、成林、得到荣光,而这个过程,正是张抗抗的成长历程。

我们不妨走进作品,听听张抗抗的诉说,“突然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瞬息改变了一切……霎时天昏地暗……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张抗抗自幼聪敏好学,年仅13岁就考入了杭州一中,此时,幼小的她心中充满了梦幻,在她的眼中,天湛蓝,水碧绿,前进的路途中铺满了鲜花。

然而,一场始料不及的浩劫瞬息改变了一切──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1969年,年仅19岁的张抗抗和其他同伴一起,被下放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开始了漫长的知青生活。

她稚嫩的双肩怎能扛得动如此巨大的打击?那一刻,天塌了,地陷了,一个个美好的梦倾刻间化作了泡影,“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在黑龙江农场,张抗抗整整生活了八年。

八年啊!一个有才华、有理想的青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整日过着与黄土为伴的艰难时光。

这期间,不少人耐不住这份孤单寂寞,这份艰难苦涩,他们想方设法跳出了“苦海”,重返了家园。

然而,这样的机遇却始终没有垂青到年轻有为、生性倔强的张抗抗身上,虽然这样,她仍然顽强地生活着,她期待着“阳光的公平”,可是,“在这里却不,不!”“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

”这不正是张抗抗啼血的呼唤吗?可喜的是,面对艰难的人生,张抗抗没有沉沦,她勇敢地面对着这磨难。

11地下森林断想

11地下森林断想

11 地下森林断想从容说课《地下森林断想》 是我国女作家张抗抗的名作。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 丰富的想象, 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 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生命力, 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文章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烈的感情打动了读者。

地下森林创造了生命史上的奇迹, 撼。

教学本文, 应引导学生感知地下森林的形象, 感受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体会叙事和抒情水 乳交融的艺术手法,探明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震撼人心的奥秘, 品析鉴赏本文的语言美、 哲理 美。

另外还应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对生命抱一种敬畏的态度。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美点寻踪法、讨论点拨法等教学方法,注重体验教学.多层思考,全 面发掘课文的各种资源,力求在语言学习和情感体验方面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 .积累词语,掌握 “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 学会运用。

.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标.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1 .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 .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朗读法.美点追踪法.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地下森林的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下森林 ) 同学们,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 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 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镜泊湖西北约 50 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 云烟缭绕, 阵阵冷气作者展开 表达了对 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触, 以强 它深沉、 坚毅的品格给我们以强烈的震”等词语的语义并]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具体分析,讨论鉴赏;问题探究,突破难点。

张抗抗散文《地下森林断想》

张抗抗散文《地下森林断想》

张抗抗散文《地下森林断想》张抗抗散文《地下森林断想》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无。

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那就是森林,地球尚未造就人类,却已经造就了它,植物世界骄傲的代表。

可是你,却为什么长在这里?长在这阴森森、黑的幽深的峡谷。

为了寻找你,我爬上了高高的山岭,穿过了长长的石洞。

袅袅烟云在我身边飘浮,而你那充满生机的树,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不及山坡上小草儿高。

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

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

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那一定是遥远的年代了。

那时候这里也许是一片芬芳的草地,也许是肥美的湖沼,美丽的大自然,万物鼎盛。

可是突然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瞬息改变了一切。

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人们不知道地球为什么要发那么大的脾气。

或许仅仅是因为它喜欢运动。

啊,听苍郁的巨木在风暴中咔咔折断,见地心的“热血”喷射上天,气势之宏伟壮观,连太阳都要肃然起敬。

然而它终于息怒了。

于是一切都平静下来。

平静了,草地变成了明镜似的湖,昔日的湖底成了奇形怪状的石山,它把岩石熔化成沙,把峻岭劈成深渊。

一切都改变了:烧焦的石头取代了绿色的森林,黑色的岩浆覆盖了娇艳的野花。

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就像那一切火山爆发后留下的痕迹一样,在这里,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距镜泊湖180公里的山林里,早已沉寂的火山留下了7个不规则的深坑,四面均为悬崖,险岩峭立,怪石峋。

深处百十米,浅处少说也有三四十米,谷底开阔,散落着万年前山摇地动时崩塌下来的巨石。

火山制造了峡谷、深渊,却没有留下生命,山是光秃秃的,谷是光秃秃的,太阳依然高悬,可是山没有颜色,谷没有颜色……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赏析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赏析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赏析景美·情盛·理深──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赏析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动人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课文题目“断想”,意即“片段(断)感想”。

感想虽呈片段,但作者感受强烈,主题开掘得深,蕴含哲理,具有感动人心和启人深思的魅力。

精心构思,描写细致生动,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并成为当代散文名篇。

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大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文章总起,点明下森林的特点──幽深、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叹息。

作者连着发出三个疑问:“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表达对地下森林壮景的惊奇、慨叹,也透出一种幽怨之感、不平之气。

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开篇即生波澜,第1段先写一般森林的概貌概况,突出其广袤盛大的特点,以此作为反衬,显出这一片奇特的森林生长在不受阳光照耀不受清风吹拂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寻常。

作者有意地或情不自禁地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充沛。

仔细品味,还可以看出的一个构思机巧:三个设问是为下文埋下伏笔,即为展现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作一铺垫,使下文思路的展开变得顺理成章。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第20段:“也许早就免除了这‘地下’的一切艰辛”)。

共有18段,占全文大半篇幅,可见这是文章的主体。

这部分侧重于写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地火山爆发,地貌面目全非,所有生命毁于一旦,见于第3至8段;二是幽谷在千万年沉寂之后,暗暗生长出“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见于第9至20段。

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给人以沉重感、厚重感。

在写法上用的是插叙,似乎一半是写实,写得非常逼真,好像作者亲眼所见似的;一半是想像,作者不可能亲见几万年前的地质变迁,而纯粹是发挥想像写成。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三单元11地下森林断想(张抗抗)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三单元11地下森林断想(张抗抗)
教师总结:这篇文章,让人感觉语言精练、情感浓烈、哲理深刻。
课件展示
四、具体分析,讨论鉴赏
1.品味语言的精美。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选来作简要分析。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它们具有形式上的整齐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间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11.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3.能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4.掌握咏物抒情的手法,培养散文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师小结: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读这篇散文时,获得的审美感受是非常强烈的,会惋惜,会不平,会激动,会亢奋,会敬佩,会赞叹!
3.体会文章的哲理美。
教师提问:本文不是简单的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教师小结:作者赞美地下森林,赞美给峡谷以土的风,给峡谷以种子的鱼鳞松、白桦,还有滋润了峡谷的洁净的山泉……将自然生命之歌的雄健旋律合唱出来。张抗抗是一个喜欢思辨、善于分析的作家,即便是对地下森林的感受,都写得如此深沉,表达了她对人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及对她们那一代人的审视。
第三部分(21~27自然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的敬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教师小结:从理清思路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但我们可以感受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地下森林断想 (3)

地下森林断想 (3)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2段):文章总起,点明地下森林 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一段先从什么写起?为什么?
第1段先写一般森林的概貌,突出其广袤盛大的特点, 以此作为反衬,显出这一片奇特的森林生长在不受阳 光照耀不受清风吹拂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寻常。
作者连着发出三问,表达对地下森林奇景的惊奇、感叹。 三个设问是为下文埋下伏笔,即为展现地下森林形成的 历史做一铺垫,使下文思路的展开变得顺理成章。
一方也提示了地下森 林的形成历史。
第四、五、六问:“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 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
与第一、二、三问句有疑而问有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三问 句是无疑而问的,其作用是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 因为上文就专门谈及阳光的偏私,“都说阳光是公平的, 在这里却不,不!”这里已经否定了阳光的公平,那么再以 反问的形式提出阳光的不公平,是换一种语式强化这种否 定的情绪。
就这样,幽谷里的树木突破黑暗和 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 险恶的环境,艰难的成长都没有阻 挡地下森林的脚步,这正展示地下 森林神奇伟大的生命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现时 作者亲眼所见的地下森林的状貌, 突出其“自豪”的特点,表达作者 的“景仰”之情,并揭示作者悟出 的深刻哲理。主要写现时的蔚为壮 观的地下森林。
思考
(1)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毁灭、沉寂、没有生命; 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 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 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 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 不公: 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
帮助: 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

语文人教彩色版九年级下册(2016年重排)《地下森林断想》作者简介

语文人教彩色版九年级下册(2016年重排)《地下森林断想》作者简介

word整理版可编辑
《地下森林断想》作者简介
张抗抗
张抗抗,当代女作家,1950年出生于浙江。

1966年于杭州一中初中毕业,1969年到黑龙江鹤立河农场当农工,两年后在分场政治文化室管理图书,兼任通讯员。

1974年开始写作长篇小说。

1976年回农场,在场部宣传科搞新闻报道。

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

1979年调入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从事专业创作。

著有散文集《橄榄》、《地球人对话》;短篇小说集《夏》、《爱的权利》、《红粟杰》;中篇小说集《塔》、《潮峰出现之前》、《张抗抗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等。

作品曾多次获全国奖。

张抗抗获奖情况简介
◇《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淡淡的晨雾》获全国优秀巾篇小说奖
◇《红罂粟》获首届《上海文学》奖
◇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获黑龙江文学大奖赛大奖
◇《赤彤丹朱》获东北文学奖长篇小说一等奖
◇中篇小说《钟点人》获《江海》全国文学最高稿酬奖
◇1995年获庄重文文学奖
◇1998年获中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
◇其它省市刊物奖数十次
◇各报副局刊全国奖数十次
……
参考资料学习帮手。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赏析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赏析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赏析景美·情盛·理深──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赏析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动人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课文题目“断想”,意即“片段(断)感想”。

感想虽呈片段,但作者感受强烈,主题开掘得深,蕴含哲理,具有感动人心和启人深思的魅力。

精心构思,描写细致生动,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并成为当代散文名篇。

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大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文章总起,点明下森林的特点──幽深、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叹息。

作者连着发出三个疑问:“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表达对地下森林壮景的惊奇、慨叹,也透出一种幽怨之感、不平之气。

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开篇即生波澜,第1段先写一般森林的概貌概况,突出其广袤盛大的特点,以此作为反衬,显出这一片奇特的森林生长在不受阳光照耀不受清风吹拂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寻常。

作者有意地或情不自禁地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充沛。

仔细品味,还可以看出的一个构思机巧:三个设问是为下文埋下伏笔,即为展现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作一铺垫,使下文思路的展开变得顺理成章。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第20段:“也许早就免除了这‘地下’的一切艰辛”)。

共有18段,占全文大半篇幅,可见这是文章的主体。

这部分侧重于写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地火山爆发,地貌面目全非,所有生命毁于一旦,见于第3至8段;二是幽谷在千万年沉寂之后,暗暗生长出“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见于第9至20段。

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给人以沉重感、厚重感。

在写法上用的是插叙,似乎一半是写实,写得非常逼真,好像作者亲眼所见似的;一半是想像,作者不可能亲见几万年前的地质变迁,而纯粹是发挥想像写成。

《地下森林断想》 阅读附答案

《地下森林断想》 阅读附答案

《地下森林断想》阅读附答案阅读《地下森林断想》(张抗抗,选文有删改),完成下列各题。

(20分)你,为什么长在这里,长在这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那一定是遥远的年代了。

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瞬息一切都改变了:烧焦的石头取代了绿色的森林,黑色的岩浆覆盖了娇艳的野花。

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喷涌而出的滚烫岩浆制造了峡谷、深渊,却没有留下生命。

山是光秃秃的,谷是光秃秃的,太阳依然高悬,可是山没有颜色,谷没有颜色……多少年过去了,尽管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又从远处茂林里捎来种子,让悬崖上、山岭间,一片郁郁葱葱。

然而那幽暗的峡谷,却依然如故。

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

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它从来没有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

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却从没有光顾过这陷落的大坑。

这断壁底下的峡谷,一片死寂,毫无生机。

长空的大风经过这里,停下了脚步。

它把坑口的石块碾成粉末,一点一点地撒落到峡谷的石缝里去。

洁净的山泉从石洞里流出来,又一滴一滴渗进石缝里去,把石块碾成的粉末变成了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为阳光的偏爱愤懑,为深渊的遭遇不平。

秋天,它沉甸甸的种子,毅然跳进了峡谷的怀抱,献身于那没有阳光的“地下”。

也许为它所感召,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它们勇敢的种子,都来了,来了!一粒、几十粒、几百粒……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

终于有一天,人们在昔日的死火山口发现了一个奇迹,一个生命史上的奇迹。

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柞木苍郁,松树青葱,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起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

只因为它集于井底一般的深谷之中,而又黑森森不见阳光,有人便为它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地下森林。

《地下森林断想》教材理解

《地下森林断想》教材理解

《地下森林断想》教材理解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

它颂扬峡谷的不慕名利、自甘埋没的深沉、坚决的品行,“它本能够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像德都县的高山堰塞湖‘五大莲池’那样轻而易举就可赢得人们的颂扬。

但是它不。

它悄然无声地躺在这断壁底下,并不急于到世上去炫耀自己,它隐姓埋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看起来期待着什么,期望着什么”。

它期待着,在它的里面显现森林,地下森林。

散文更要紧的是颂扬地下森林的生命力和不争地位但求奉献的高尚品行。

森林的原始生命力──种子在不毛之地火山峡谷里,妄图扎下自己的根,萌生出自己的芽。

但是环境太险恶,阳光又不公平,照不到它们。

它们一次次地被扼杀。

但是,“总有强者活下来了,长起来了,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起来”。

千万年的艰辛,千万年的不懈,森林种子的生命力终于战胜了险恶的环境,幽暗的峡谷里柞木苍郁,松树成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高耸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

它无私地奉献给人们伟岸的成材。

坚硬、挺拔,决无半分媚骨。

山顶的中意小草尽管比它高──地势高,但它能够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那个地点有些近似北朝诗人左思的咏史诗句“离离原上草,郁郁涧底松”的意蕴。

文中还颂扬了给峡谷以土的风,给峡谷以种子的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还有滋润了峡谷的洁净的山泉……自然生命之歌的雄健旋律是合唱出来的。

本文虽是咏物的,然而它的意义却永不止于此。

因为它在文化意义上是较广泛的,读者能够把那个地点所述写的“物事”当“人事”来读,来明白得。

因此,读这篇散文时,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专门强烈的,你会惋惜,你会不平,你会兴奋,你会亢奋,你会佩服,你会赞扬!写“物事”犹如写“人事”,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人教版)课件 11《地下森林断想》

(人教版)课件 11《地下森林断想》
阅读“研讨与练习”三中的文字,比较 两文的写法。
课文充分应用想象,描写了几万年之前和 几万年之中发生的事情,其中大都的作者 的猜想,未必有事实依据,而且语言充满 激情,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显示了语言 的艺术魅力。而“研讨与练习”三中的文 字则是平实地写来,不带感情色彩,没有 运用修辞方法,句式也没有什么变化,都 是陈述句、判断句。
第三单元
11 地下森林断想
地下森林断想
张抗抗
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 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 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 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 小说《分界线》。1979年发表短篇 小说《爱的权利》,反映在新的历 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 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了长篇 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加广阔的 社会背景下,展示了一代知青辗转 矛盾的内心历程,运用细腻的精神 分析方法,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创伤 和追求。后来在中国作家协会黑龙 江分会任职,成为专业作家。1988 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 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谢谢
作 者 简 介
背景资料
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张抗抗沐浴过灿烂的阳 光,遭遇过“文革”的苦痛。然而张抗抗能成 为一个作家,取得思想与艺术的辉煌,却有着 大背景下属于她自己的生动故事。20世纪80年 代初,她写出《地下森林断想》,坦坦荡荡地 表达爱与憎,表现与天地山林融洽无间的情致。
阅读要求: ①请谈一谈文章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 是什么。 ②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并说说 为什么摘选它。 ③针对这篇文章,谈谈你领悟到的深 刻哲理。
具体分析,讨论鉴赏
品味语言的精美:
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选出来并 作简要分析。
体会本文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

地下森林断想

地下森林断想

再见!
点明地下森林特点的语句是:
• 长在这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 • 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 的岁月。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理解分析 作者写这些时流露出惊讶与感叹。 她感叹什么?
• 感叹“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 的脚尖,不及山坡上小草儿高”; • 感叹大自然“多么不公平啊”; • 感叹“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 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 • 感叹它遭受了 “不幸”,“沉入这黑暗的 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理解分析
• 小草——没有才能,只是凭借“地势”而 得意的人。 • 森林——(还是同学们自己说吧) 文中可参考的语句: • 那就是森林,地球尚未造就人类,却已经 造就了它,植物世界骄傲的代表。 • 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 服啊! • 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 “种子”。愿你们创造更多的奇迹!
字词学习
• • • • • • •
瘠薄 (jí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 (miǎn): 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弱 (chán) 软弱无能。 yí n 形容广大;繁多。 浩瀚无垠: yǐn 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隐姓埋名: 愤懑 (mèn): 气愤,抑郁不平。 万籁俱寂 (lài):形容非常寂静。
整体感知
按照下列提示将课文分为三段 1. 探访地下森林所产生的疑问; ——(1~2) 2. 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过程; ——3~20 3. 地下森林的蔚为壮观。 ——21~27
理解分析
第一自然段是写地下森林吗? • 不,是写一般的森林。 • 由一般森林到地下森林。
理解分析
阅读第二自然段,回答如下问题:
拓展延伸
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 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艰难的历程地下森林断想解读地下森林断想是当代着名作家

艰难的历程地下森林断想解读地下森林断想是当代着名作家

艰难的历程──《地下森林断想》解读《地下森林断想》是当代著名作家张抗抗的代表作,一般认为这篇散文“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中国当代散文鉴赏辞典》,中国集邮出版社1989年版),文章“描写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这篇散文不仅是一曲地下森林的赞歌,更是张抗抗对一段刻骨铭心的成长经历的回味与感慨,文章以“地下森林”为载体,名为写“林”,实为写“已”。

她以饱含深情的文字描写了火山的爆发,阳光的不公,峡谷的期待,种子的生长、成林、得到荣光,而这个过程,正是张抗抗的成长历程。

我们不妨走进作品,听听张抗抗的诉说,“突然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瞬息改变了一切……霎时天昏地暗……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张抗抗自幼聪敏好学,年仅13岁就考入了杭州一中,此时,幼小的她心中充满了梦幻,在她的眼中,天湛蓝,水碧绿,前进的路途中铺满了鲜花。

然而,一场始料不及的浩劫瞬息改变了一切──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1969年,年仅19岁的张抗抗和其他同伴一起,被下放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开始了漫长的知青生活。

她稚嫩的双肩怎能扛得动如此巨大的打击?那一刻,天塌了,地陷了,一个个美好的梦倾刻间化作了泡影,“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在黑龙江农场,张抗抗整整生活了八年。

八年啊!一个有才华、有理想的青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整日过着与黄土为伴的艰难时光。

这期间,不少人耐不住这份孤单寂寞,这份艰难苦涩,他们想方设法跳出了“苦海”,重返了家园。

然而,这样的机遇却始终没有垂青到年轻有为、生性倔强的张抗抗身上,虽然这样,她仍然顽强地生活着,她期待着“阳光的公平”,可是,“在这里却不,不!”“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

”这不正是张抗抗啼血的呼唤吗?可喜的是,面对艰难的人生,张抗抗没有沉沦,她勇敢地面对着这磨难。

11.地下森林断想 (2)

11.地下森林断想 (2)

11.地下森林断想关于地下森林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关于本文作者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1950年出生。

曾到农场当过农工。

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进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了新时期,青年们对不同婚姻爱情的认识和追求。

198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一、学习本文,通读全文,解决生字词。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黑黝黝()袅袅烟云()沙砾()嶙峋()瘠薄()沉湎()2、为下列多音字注音。

┍()__________ ┍()__________模┥埋┥┕()__________ ┕()___________3、解释下列词语。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嶙峋:形容山石峻峭、重叠沉湎:深深迷恋着,不能够自拔孱弱:瘦小虚弱4、词语积累。

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百鸟啾啾二、课文内容分析。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于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2、如何划分本文的层次结构?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点明了地下森林的奇特,表达了作者惊讶的感受。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了地下森林的历史,突出了它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了作者着眼所见的地下森林的状貌,突出了它的"自豪",表达了作者的景仰之情。

3、课文第二段第一句话"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呢?用"你"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以此来表达作者对于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热爱,对读者更有感染力。

11.地下森林断想

11.地下森林断想

体会文章的哲理美 提问:本文不是简单的咏物之 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 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 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 品格。
示例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忍受 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 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 任何时候都不悲观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 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示例2. 文章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 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 阳光是七色的吗? 峡谷莫非不明 白?”“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 秀美的黄菠萝。” (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 韵律感,感情也加强了。)
示例3 不光有对称句,还有许多叠字。如 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 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 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 这些叠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 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托物言志 寻觅
借物喻理 语言精美
地下森 林断想
想象
情景交融
所见
哲理深刻
4、课堂小结
树以各种不同的聚集形式一直与人类 为伴,或街树,小林地,甚至森林, 它们自始就会说话,树叶沙沙,风儿 传情。森林是一个记忆库,储存了生 命周围的资料。这些记忆告诉我们大 自然与人类所发展出的关系,告诉我 们关于这片土地的先灵故事,他们的 智慧与错误。 树会说话,只要以心灵倾听。造访森 林吧!来趟与树的心灵对话,将树健美 的精神带回家。
教师总结:
谈到了这篇文章艺术特色的方方面面。 触摸到了这篇文章的灵魂。感受到了 作者情感的流动。如果用几个词组来 概括的话,那就是语言精炼、情感浓 烈、哲理深刻。
示例1 “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 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 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用三个词来描绘森林,虽然简练, 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地下森林在 我的脑海中蔓延开来。后面两个比 喻句很美、很对称。)

语文人教彩色版九年级下册《地下森林断想》作者简介

语文人教彩色版九年级下册《地下森林断想》作者简介

《地下森林断想》作者简介
张抗抗
张抗抗,当代女作家,1950年出生于浙江。

1966年于杭州一中初中毕业,1969年到黑龙江鹤立河农场当农工,两年后在分场政治文化室管理图书,兼任通讯员。

1974年开始写作长篇小说。

1976年回农场,在场部宣传科搞新闻报道。

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

1979年调入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从事专业创作。

著有散文集《橄榄》、《地球人对话》;短篇小说集《夏》、《爱的权利》、《红粟杰》;中篇小说集《塔》、《潮峰出现之前》、《张抗抗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等。

作品曾多次获全国奖。

张抗抗获奖情况简介
◇《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淡淡的晨雾》获全国优秀巾篇小说奖
◇《红罂粟》获首届《上海文学》奖
◇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获黑龙江文学大奖赛大奖
◇《赤彤丹朱》获东北文学奖长篇小说一等奖
◇中篇小说《钟点人》获《江海》全国文学最高稿酬奖
◇1995年获庄重文文学奖
◇1998年获中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
◇其它省市刊物奖数十次
◇各报副局刊全国奖数十次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森林的形成过程1:火山喷发
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 瞬息改变了一切
岩浆冷却……火山没有留下生命……光秃秃 的……山没有颜色……谷没有颜色……
缺少阳光
风:石块 粉末 山泉:粉末 泥 土 种子:鱼鳞松、 白桦等
几千年过去了 几万年过去了……
修辞手法总结
提示: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设 问…… 1.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 墙 2.可是你,却为什么长在这里? 3.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 溢……(排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修辞手法总结
4.它们勇敢的种子,都来了,来了…… 5.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 6.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 阳光是公平的么?峡谷莫非不明白? 7.我望见涧底泉水闪烁,我明白那是你 含泪的微笑。
学习任务
• 快速阅读文段,标注段落,并用铅笔 画出生字词。 • 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与同学分享。 • 分组讨论: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文 章中的哪一段告诉了你答案? 2、请你试根据文章内容总结地下森林 的形成历史。 3、文章行文都用了哪些修辞?请找出 并判断修辞手法。
地下森林的形成过程1:火山喷发
作者简介: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中国现代女作家,中国 作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爱的权利》、 《隐形伴侣》、《赤彤 丹朱》。
地下森林——冬
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 林”,位于黑龙江省牡丹市境内, 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本节课学习目标
1,积累基础字词。掌握“瘠薄、 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 等词语的字音字义,并学会运用。 2,品味文章充满激情、生动形象 的语言。 3,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 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