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视角解读诺曼.梅勒的《刽子手之歌》
新时期国内诺曼·梅勒研究现状及走势
第 1卷 1
第 8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 NAL OF J XIU VE I Y l NI RS T
V0 . 1 No 8 1 1 . Au . 01 g 2 1
21 0 1年 8月
文 章 编 号 :6 2— 7 8 2 1 ) 8— 1 1 3 17 6 5 ( 0 1 0 00 —
释。在这近 2 O年 中 , 梅勒作品的译介也 小有成就。但与 梅勒一 生中出版 的四十多 部作 品 比较起 来 , 中译 本几乎 还是 “ 冰山一 角 ” 。国 内最 早 出现 的梅勒 作 品的译 著是 18 9 8年出 版 的《 者 与死 者》( 慧译 , 海译 文 出版 裸 蔡 上 社 ) 《 汉不跳 舞 》 范 革新 , ,硬 ( 臧永 清 译 , 风文 艺 出版 春 社 )《 ,刽子手之 歌》 邹 惠玲 , ( 司辉 , 华译 , 风文 艺出 杨 春 版社 ) 《 星梦 露》( 军译 , ,艳 刘 长江 文艺 出 版社 ) 《 , 紫颜 色》 任绍 曾译 , ( 译林出版社 ) 。在 18 9 9年 , 出现 了《 又 一 场美 国梦》 的译 本 ( 鸣译 , 风文艺 出版社 ) 雨 春 。之后 直 到 19 9 8年又出版了《 夜幕下 的大军》( 任绍 曾译 , 译林 出
( yA eWei i nm? 16 ) 《 Wh r t ( h A i f h i t16 ) 《 的 囚徒》( h ro e o m s t r e o eNg ,98 , 性 h T ePi nrf s Sx 17 ) 《 子 手 之 歌 》( h xct nr s Sn , e ,9 1 , 刽 T e E eu oe ’ o g i
诺曼·梅勒笔下的爱情绝唱
家里相识 , 此立 即被对 方迷住 , 彼 并迅速 坠人 爱 河。但加里是个性情 暴烈的人 , 尼科尔不堪忍 受 他的脾气 , 决定不再 与他来往 而躲起来 。加里 为
了发泄 自己的怨 愤 , 残 忍 地 杀 害 了与 自己 素 昧 就 平 生 的一 位加 油 站 服 务员 和 一 位 汽 车旅 馆 经理 。
再 现加 里 与尼科 尔 的交往 和恋 情 。加里 一 生 中一
《 刽子手之歌》 主要内容是讲述杀人犯加里 ・ 吉尔摩坎坷的一生, 但同时也讲述了一个哀婉动人 的爱情故事。加里和尼科尔的爱情之所 以感人至
半 多的时间生活在监狱里 , 他为抢劫 、 盗窃付出了 沉重的代价。被保释 出狱后 , 他和尼科尔在 同事
D UQn- n O igl a
(co o i aga e,aa ri n ei ,a a i n g162 ,hn ) S oo rg LnugsD ln i eU irt D ln a i 106 C i h lfF e n i Mat m vs y i L on a
Ab t a t I h x c t n r s S n 。 e p e t i u sr c :n T e E e u i e ’ o g t r si o sAme i a rtrNo ma i rr p o u e o h g r n w e r n Mal e r d c d c i e w t e l t p r a h t e lv ewe n te t r tg n ss G r i r n c l s lv i a r a i i a p o c o e b t e wo p oa o it. a y G l e a d Nio e’ o e h sc h h mo e p r n e h e tg s b d l lv , a s n a d p i . i r g c e d, i rc mp s d a h - x e i c d tr e sa e : o i o e p s i n an W t a t i n Mal o o e e e y o h a e a t n i g lv se p e e f m r e l e e e t r e d n o e ma tr ic r r o a t i v n . u f Ke r s B d l o e; a s n l v ; an l v ; o e ma tr ic y wo d : o i l v P s i o e P i o e L v的心灵 。
英文文学考研——文学理论——谈谈新批评
英文文学考研——文学理论——谈谈新批评谈谈新批评在谈谈新批评之前,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新批评所取代的批评形式——历史传记批评。
这种传记批评的方法一直主宰着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初的文学研究。
这种文学批评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通过研究作何的生平和年代来判定作者的意图,即作者赋予作品的意义。
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需要查作家的自传,传记和史籍,还要梳理他们的书信,日记和随笔,用这些材料来证明作者的创作意图。
这种文学批评的方法很容易走到极端,就是不会再考察文本本身,而是在考察文本的传记历史。
比如,有一位教授在讲华兹华斯的《挽歌组诗》(Elegiac Stanzas),他将会讲述诗人的个人生活和思想生涯,他的家人,朋友,情人,敌人,习惯,教育,信仰和经验。
最后,教授会说:“你们现在应该已经知道《挽歌》的意义了吧,”然而说这话之前,教室内还没有一个人打开过课本看一看这首诗。
因此,“文本本身”成为新批评的战斗口号,也就是说,新批判力图把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文本上,让文本成为阐释证据的唯一来源。
新批评学家认为,作品的时代和当时的时代精神肯定会让文史家感兴趣,但是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不足以分析文本本身,就比如说,我们不可能给莎士比亚打电话,让他告诉我们哈姆雷特在执行父亲亡魂指示之时到底在犹豫什么。
新批判认为,文本的复杂性源于文本内部贯穿的多重复杂且经常相互矛盾的意义,这些意义主要产生于四种语言手法:悖论,反讽,含混,张力。
悖论是一种看似自相矛盾但却真实再现了食物实际情况的陈述。
例如,圣经中有一种悖论:为得到生命,你必须先失去生命。
从表面上看,这种说法是自相矛盾的:你怎么可能通过丢东西而得到东西?然而,这种说法的实际意思是,如果你放弃一种生命,即短暂的肉体生命,你将获得另一种更重要的生命:灵魂的永生,这里实际上也就是在告诉你们,直到你失去了,才会知道自己曾经得到过什么。
这种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在文学中更为清晰的体现出来。
反讽的基本形式就是一种陈述或一桩事件在它所在的语境颠覆的过程。
诺曼-梅勒《刽子手之歌》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诺曼-梅勒《刽子手之歌》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诺曼-梅勒《刽子手之歌》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见裸者与死者条) 内容概要1976年4月,加里吉尔摩由表妹布伦达等人作保,获得假释出狱。
社会学批评
从淑女到魔鬼 ——试从社
பைடு நூலகம்
镇上人的畸形心态 1、镇上的人“都相信格里尔先生一家人自 是过高,不了解自己所处的地位”。因而爱 米丽的父亲去世的时候,镇上的“人们倒也 有点感到高兴”,因为“到头来,他们可以 对爱米丽表示怜悯之情了”,可以借机显示 他们比成了“穷人”的贵族更高贵。 2、爱米丽从来就没有成为镇上的人们真诚 关注的对象,而是他们饭后的闲聊的话题和 笑柄 镇上的人需要的是一个天使般的淑 女——“高贵、宁静,无法逃避,无法接近, 怪僻乖张”,一个人人可以引以为荣的 传 统典范。
二、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各种挫折和打击
(一)家庭 暴戾父亲(第一次阻碍) 当爱米丽到了该出嫁的年龄时,父 亲无情的赶走了所有求爱的年轻人。由于自身 对爱情的模糊认识,因而这次并未有强烈反应。 (二)自私不忠情人 —荷默的愚弄 30岁还独身的爱米丽,遇到荷默, 她的爱在长期的压抑中变得强烈,也可因负心 人的情绝意断而滋生毁灭,因而,对于荷默不 负责任的玩弄感情的行为,他选择了谋杀的方 式解决 (三)社会环境为她的悲剧人生提供了场 所(最为不可忽视的一点)
总结
从社会学批评角度分析爱米丽悲 剧的社会成因,它最重要的是环境因 素中的社会环境以及综合环境。家庭 环境中断了她的社会化进程,社会环 境为她的悲剧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会学批评角度看《纪念爱米丽
的一朵玫瑰花》的悲剧意义
分析背景:
从英美新批评赏析纳兰词
从英美新批评赏析纳兰词
一、理论基础
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新批评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批评流派,而是文论史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英美的一批文
学批评家所形成的一种批评倾向的概括。
二、音韵层面
语音系统包括音素、音位、音节、音步、声调群、复合声调群、以及声调群在更大直至语篇层次上的组织。
英汉格律诗中的节奏和韵律是语音系统内的重要美学特征成分。
其中音步是构成节奏的基本要素。
英语格律诗以音步类型为基本因素,而汉语格律诗主要以声调的起伏为主要因素,对音节的要求非常严格,所以英汉诗歌在节奏组织方式上就会有差异。
三、于在春《清词百首》:
“题目写明:模仿古代的《决绝词》,那是女方恨男方薄情,断绝关系的坚决表态。
这里用汉成帝女官班婕妤和唐玄宗妃子杨玉环的典故来拟写古词。
虽说意在‘决绝’,还是一腔怨情,这就更加深婉动人。
”
四、盛冬铃《纳兰性德词选》:
“决绝意谓决裂,指男女情变,断绝关系。
唐元稹曾用乐府歌行体,摹拟一女子的口吻,作《古决绝词》。
容若此作题为‘拟古决绝词柬友’,也以女子的声口出之。
其意是用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交友之道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
参考丨梁鸿:非虚构写作的“故事”
参考⼁梁鸿:⾮虚构写作的“故事”提要:当我们确定⼀个⾮虚构的写作主题时,⾸先⾯临考验的是我们如何理解你所⾯对的⽣活,如何选择,这决定我们修辞和如何讲故事。
梁鸿:学者,作家,中国⼈民⼤学⽂学院教授;出版有⾮虚构⽂学作品《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学术著作《黄花苔与皂⾓树》《新启蒙话语建构》《外省笔记》,以及学术随笔集《历史与我的瞬间》,⼩说集《神圣家族》,长篇⼩说《梁光正的光》等;曾获华语⽂学传媒⼤奖“年度散⽂家”、《⼈民⽂学》奖等。
梁鸿的探讨,由个体的、家族的,进⽽群体的、社会的、国家的⼀个话题说多了,往往有成为伪命题的嫌疑。
就像⼀句话被重复多了,⽆论多么真诚,都觉得有点轻飘且虚浮了。
到2018年初,“⾮虚构⽂学”已经变成⼀个被讨论过多的名词,质疑、嘲弄、否定和肯定、赞美、吹捧如钱币的正反⾯,加速消解这⼀名词的确定性,让⼈越发摸不着头脑。
相反,关于⼩说则似乎常谈常新。
⽆论多么⽼⽣常谈陈词滥调,我们都不会从本质上怀疑它的存在。
“⼩说”,拥有实实在在的荣耀,经历了⼀个世纪的碰撞、洗礼和成长,终于成为⼀个事实,确定的⽂体边界,确定的内容形态。
“⾮虚构⽂学”还远远不能,它正处于舆论风暴的中⼼,在接受考验。
要么,灰溜溜如⽆数个⾛过的各⾊潮流名称⼀样,消失得⽆影⽆踪;要么,它最终从内到外被赋予确定的意义,和⼩说同起同坐,平分秋⾊。
在这⼀过程中,不但需要好的作品不断充实内容,保卫它的荣誉,也需要准确的理论⽀撑。
什么是⾮虚构⽂学?迄今为⽌,我们似乎还没有找到⼀个众⼈皆服的概念来界定它。
西⽅⽂学中的“⾮虚构”⼀词是“nonfiction”“non”,⼀个否定性的前缀,就像⼀个魔咒定住了它的核⼼。
“⾮虚构”,即不能是虚构的、想象的、被安排的、叙事的等等,与之相对的则是真实的、客观的、全部的、⾃然的。
按照这⼀理解,⾮虚构要反映社会⽣活中的真实的客观的存在,即它“是”什么样⼦的。
这⼀定义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却经不起推敲。
从新批评视角看英国近代诗歌
从新批评视角看英国近代诗歌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西方极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特别是对诗歌分析领域。
新批评中的文本细读、复议,悖论,反讽等属于都是至今影响很大的常用文学批评概念。
工业革命的发生给英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诗歌领域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本文将运用新批评中的文本细读方法对英国近代诗歌中的代表作进行分析。
标签:新批评视角国近代诗歌文本细读一、背景介绍1.新批评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
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艾略特可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
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了一重要论点——非个性论,这一论点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
艾略特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
2.新批评与诗歌分析新批评中有不少理论对诗歌分析产生了影响。
例如文本细读和复议。
“复义”概念实指文本形态的表现意义模糊而不确定(黄宝富2004:12),其中含有两个以上的多层意义而无法让人确定其原始本义的语言表达式。
诗歌中的一句话,甚至整首诗都有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如果一首诗把一切都说得很直白,那么这首诗也没有多大的欣赏价值了。
新批评中的细读法对于诗歌分析也是很有帮助的。
新批评的细读法不是一种自我感兴趣的印象式批评,而是一种“细致的诠释”,是对作品作详尽分析和解释的批评方式。
在这种批评中,批评家似乎是在用放大镜读每一个字,捕捉着文学词句中的言外之意、暗示和联想等,其操作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是了解词义,然后是理解语境,再次是把握修辞特点(沈碧萍,茅忆2009:71)。
新批评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衰败,但新批评的一些基本论点和方法已在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学教学法中留下无法消除的痕迹。
有人讲如果说新批评已经死去,那它是像一个威严而令人敬畏的父亲那样死去的。
现代美国南方女作家的女性哥特叙事特征r——以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为例
现代美国南方女作家的女性哥特叙事特征r——以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为例张晓平【摘要】女性哥特作品是女性主义意识与哥特小说传统相结合的产物.美国南方女性文学自成一体,更注重精神层面,哥特效应更具冲击力.《伤心咖啡馆之歌》呈现出典型的女性哥特叙事特征:空间意象的闭锁象征父权社会对女性自由的践踏和束缚;叙事干预在文本中实现了女作家话语权的建构和延伸;小说结尾将个人困境和未来的茫然不可知投射到人类社会的大背景中,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自省和思考空间.【期刊名称】《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8)002【总页数】4页(P97-100)【关键词】美国南方;女性哥特;《伤心咖啡馆之歌》;叙事特征【作者】张晓平【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促成美国南方文艺复兴,女性作家群功不可没。
安·波特、卡森·麦卡勒斯、弗兰纳里·奥康纳,这些熠熠闪光的名字代表着南方独特的地域性、沉重的历史感,她们的著述承载着女作家强烈的南方意识。
对积淀深厚的哥特传统的沿袭发扬和创新,使南方女性小说焕发出奇崛的光彩。
学者对美国南方女作家的研究有着丰硕的成果:解读南方女性小说异构同质现象、文本的哥特性等;而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的研究多是从哥特风格、时间美学、情节模式等方面展开。
本文基于对美国南方女性哥特作品共有的叙事特征的梳理,以《伤心咖啡馆之歌》为范本,探寻南方女性小说独特的意识形态和美学价值。
西方文学中的女性哥特传统渊源流长,自产生以来已有两百多年的的历史。
投入美国文学发展的长河中,女性哥特几经涤荡已独具一格,具有有别于传统哥特的新的文类特征:1.恐惧的根源——对“生”的恐惧传统哥特起源于人们对黑暗、神秘、超自然的未知引发的崇拜与恐惧混合的复杂情感。
读者的审美快感来自于伯克式崇高主体的理性在恐惧中的复归。
非虚构与散文
非虚构与散文一“非虚构”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新闻写作中兴起的“新新闻写作”中。
当时,美国的新闻写作面临了一种困境:新闻报道因过于平铺直叙而显得乏味,无法令观众产生趣味。
对此,便有一部分新闻写作者提出建议:将小说的写作技巧借鉴到新闻写作中来,对新闻写作的方式加以改良,以增强新闻写作的活力。
1959年,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受《纽约客》杂志之邀,准备写一篇关于堪萨斯州的一个谋杀案的纪实报道。
卡波特与助手经过六年的时间,调查了被害者的居住环境、人际关系、邻居、雇员等等信息,并对杀人犯作出调查和进行详细的访谈,意图找出谋杀事件的全部真实信息。
在这些调查的基础上,卡波特写出了《冷血》。
1965年,这部以真实的案例为写作对象,以小说的手法创作出来的作品出版,并被评论家们称为具有“新闻报道和法律陈词所无法表达的复杂性”,卡波特干脆将此作品称为“非虚构小说”。
非虚构小说这一名称便延续使用下来,卡波特和非虚构这两个名词远远超过了案件本身的名声。
于是,“非虚构”这个概念便正式出现在了文学的视野当中。
随后,一批有着新闻写作背景的作家,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非虚构作品。
同时,美国创意写作教学下的,最初的非虚构写作教学成就开始初显,在这一时期也产生了大量的传记式的非虚构作品。
非虚构写作于此便流行起来,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迈阿密和芝加哥之围》《玛里琳》,约翰·塞克的《M》,乔·麦克吉尼斯的《1968年总统竞选》,诺曼·梅勒的《夜晚的军队》(又译《夜幕下的大军》)、《刽子手之歌》,理查德·罗兹的《原子弹制造内幕》,……非虚构写作变得如此流行,以至于美国的畅销书排行榜长期只分为两类:虚构类畅销书与非虚构类畅销书。
中国当下“非虚构”的流行,则源自于20XX年《人民文学》杂志的大力倡导和梁鸿的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的成功。
由此开始,中国的非虚构写作突然间热闹起来。
非虚构写作与历史的辩证和超越(评论)
非虚构写作与历史的辩证和超越(评论)读罢董学仁百万字的心血之作《自传与公传》,钦敬于作者坚韧的、日复一日的写作姿态与书中流露出的历史深度。
他在开篇便提到:“我想来想去,至多可以像诺曼·梅勒《刽子手之歌》那样,写一些非虚构的东西。
不同的是,他采访的是别人,我采访的是自己和我经过的时代。
再想来想去,我将要写下的东西,是将我、我的家庭、我的城市、我的国度、我的世界融会在一起的编年史,是自传和公传。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具备清晰的非虚构写作意识,这让整本书具备了外在的辨认征兆,也让读者找到了深入文本的进径。
相对于文学的“虚构”寫作,“非虚构”并非某种具体文体的写作,它更多的是指一个大的写作类型的集合。
它在不同场域有不同的指认对象,文学界、新闻界、历史界等对它的看法均有不同。
而本书作者董学仁在青年时期从事多年文学工作,担任过著名的校园文学杂志《新叶》的编辑,刊发北岛等人的诗作;后期又有长期的媒体工作经历。
此种复杂的人生体验,使得他能够超越“学院”的标准框架,让《自传与公传》拥有文学写作与新闻写作的双重特征,这一点,与白俄罗斯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好有一比。
但此书的可贵之处,又在于亲历者的姿态,在于作者深度书写了中国一段特殊时期的特殊历史面貌。
所以笔者认为,“杂糅”之后的历史才是《自传与公传》的本色,它将为构建当代人的集体记忆发挥光热。
自传是个人的历史,公传是集体、民族、国家的历史,它们汇合成了时间的河流。
在再现现实真相和还原历史原貌方面,非虚构写作拥有极大的文体优势。
它兼具微小和深度、情感和能量,让文字得以获得新的生长机会。
正是借助“非虚构写作”,董学仁在种种“辩证”之中,完成了“历史的超越”。
一.小与大:小人物与大人物何兆武先生在《访问历史》一书中说:“老人有两种,一种就是本人是很重要的历史人物,应该写回忆录。
还有一种,就是普通的人,可以就普通人的观点感受来记,那也是真实的历史,因为历史中并不仅仅有伟大的人物,也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要是写下真实的回忆,我们就可以知道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尼科尔——男性作家笔下悲哀的“第二性”——从《刽子手之歌》看诺曼·梅勒的创作意识
决定性别取 向的权利 ,诺曼 ・ 梅勒的天生男性思维
和后 天 的 女性 意识在 小 说 中不可 避 免地 体现 出来 。
一
、
男性视角下的尼科尔形象
女性主义者 认为男性世界存在 着与女性不 同
人乔 ・ 勃 ・ 鲍 西尔 斯因 为一句 话 “ 就拎起 她朝 房 间
的另一头摔过去 接着,他跑过来拎起她又摔到地 上……有几次她撞到墙上又反弹回来。他坐到她身 上 ,压得她透不过气来……他在她身上一坐就是几 小时,隔一阵想起来便打她一顿。后来,他把她锁 在 离 间屋 ,一连 几天 不许 她 出来 ……每 当她 闹得太 厉 害时 ,他就进来给她两耳光……他一次次奸污 她 … … ’1 ’2 ] 最后,尼科尔遇见了加里。在短暂的甜蜜之 后 ,她又一次面对男性的暴力 。加星因再次杀人被 判处死刑,在爱的名义下加里要求尼科尔 自杀,她
哀的 “ 第二性”形象。在尼克尔身上既体现了作家的男性意识,表现在男性视角、男性叙事、男性话语三方面。
同时作 家又受到女性主 义的影响 ,具有一 定的女性意识 ,从 而表现 出诺 曼 ・ 勒复杂的创作意识 。 梅
关键词 :《 刽子手之歌 》 ;尼科 尔;男性作 家;女性 意识 中图分类号 :1/ 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 .3 1( 0 6 50 7.4 0 83 9 2 0 )0 . 60 0
0C . 0 6 t2 0
尼科 尔
— —
男性作家 笔下悲 哀 的 第二性 ’ “ ’
从 《 刽子手之歌 》看诺曼 ・ 勒 的创作意识 梅
诺曼·梅勒:裸呈者的力与美
119总第680期2017.12无以复加的美誉与赞叹,抑或如影相随的诋毁和訾议,于强悍霸气、才华盖世的诺曼·梅勒而言,无非过眼云烟罢了。
撩开那些好奇无聊的街谈巷议,悬置任何基于爱恨情仇的是非判断,单以作品论,诺曼·梅勒可谓美国战后唯一匹配上百科全书式作家的全能艺术大师。
从《裸者与死者》这一最佳战争小说,到“新新闻主义”风格代表作的《夜幕下的大军》与《刽子手之歌》,再从暴露中情局的《夏洛特的亡灵》乃至《巴巴里海岸》,而后进入影射好莱坞的《鹿苑》,再而裹挟着侦探气息的《硬汉不跳舞》,采掘了埃及千年古墓幽灵的《古代的夜晚》,徜徉于魔鬼盘踞的童年希特勒的《林中城堡》……这些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大部头作品,莫不摄录、跟拍并营造、折射出了二战后美国社会与文化的历史转型。
梅勒曾说过:“我希望尝试对谋杀、自杀、乱伦、纵欲、极度的快感以及时光等方面的奥秘作深入的探讨。
”也因此,裸呈自我使梅勒具备超一流的表达集权、专制、嫉妒、自私、贪婪、暴虐的有利条件。
其成名作《裸者与死者》之“裸”,为梅勒裸呈风格的第一例,随后,他赋予了“裸”以不同含义。
作为一个人和一个作家的“裸”意即袒露他的冲动、欲望、本能、思想。
公开地“裸”,说出不能说的话,那就是一种力量的表现形式。
(《林中城堡》译者前言)不过梅勒式裸呈,与海明威式冰山双峰并峙,俨然代表了硬汉文学变诺曼·梅勒:裸呈者的力与美肖 涛Column专栏动流程的迥异标签。
而梅勒特有的裸呈风格,亦参差有致勾勒出一个个悲剧英雄如神祇一般登顶、衰落进而死亡、幽魂再生的轮回轨迹。
于热爱他的读者视域内,他们由衷爱戴这位美国疯叔叔的小说所呈现出的力与美。
看似梅勒在小说中描述过很多擦燃暴虐野性的肉欲和畸形变态的性爱,以至于令女性主义者大为不满,比如《性政治》一书。
或许这是梅勒在文本中故意设置的表象诱饵和话语陷阱,用以表达对女权主义批评的不屑与罔顾,究其实这种裸示仅部分印证了梅勒一以贯之的大男子主义做派。
历史与虚构的悖论——诺曼·梅勒传记小说《刽子手之歌》再解读
Paradox Between History and Fiction Reread Norman Mailer' s novel The Executioner' s Song 作者: 张江彩
作者机构: 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出版物刊名: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14-11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新历史主义 历史 虚构 《刽子手之歌》
摘要: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之一,从新历史主义视角来解读诺曼.梅勒的小说《刽子手之歌》,可以看出梅勒有意识地颠覆历史与虚构的明确界限,借以表现一种不同于当时主流的意识形态,在颠覆的同时却陷入了另一个历史与虚构的悖论之中。
论《所罗门之歌》的后现代创作风格
论《所罗门之歌》的后现代创作风格
在中西文学评论界,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广泛谈论和写作的题目,许多后现代主义作家尝试在作品中加入后现代元素,使其作品呈现后现代风格,进而主张他们的后现代文学理念和创作思想。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就是其中的一位。
她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表现出了明显的后现代风格,但至今为止尚未有人对该话题做全面研究。
本论文拟从《所罗门之歌》的体裁,叙事和互文性分析其后现代创作风格。
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托尼·莫里森的生平以及创作经历,《所罗门之歌》的故事梗概和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理论框架和结构,指出该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所罗门之歌》的后现代创作风格:不稳定体裁,模糊叙事和文本互文。
第二章讨论了《所罗门之歌》的不稳定体裁,指出《所罗门之歌》的不稳定体裁是将其归为后现代文本的重要依据;第三章分析了该小说叙事的模糊性,从叙述者和读者两个方面探讨该小说叙事的后现代性。
后现代文本中的全知叙述者是不可靠的,不可靠的叙述者直接解构了传统读者的被动角色。
第四章研究了《所罗门之歌》小说的互文性,从神话原型,引用和戏仿三个角度探讨其文本的后现代性。
第五章简要回顾了《所罗门之歌》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并得出结论:虽然托尼·莫里森否认她的后现代作家身份,在其作品《所罗门之歌》中却呈现出明显的后现代风格。
总的看来,《所罗门之歌》完美地结合了后现代风格和非裔美国文学传统,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从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视角解读诺曼.梅勒的《刽子手之歌》摘要: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当代最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之一,它认为文学与历史之间存在互文关系。
本文从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二个重要部分:文学的历史性,历史的文本性对诺曼·梅勒的小说《刽子手之歌》进行解读。
本文旨在为文学批评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引起人们对于文学与历史关系的重新思考,同时验证美国当代最著名作家诺曼·梅勒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无穷的影响力。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中图分类号:h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2诺曼·梅勒(1923-2007)是当代美国文坛的重要作家,他曾两度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并被授予美国国家图书奖终身成就。
身为作家,诺曼不仅属于他的时代,更属于永恒。
他的作品言辞犀利、文风大胆并且发人深省。
他在60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40部小说,撰写了无数新闻稿件,还尝试过诗歌、剧本等多种文体。
在诺曼·梅勒作品中,不仅有人物传记,还有紧扣时代脉搏的关于战争、科技、政治、文化等历史事件的纪实文本。
1979年他创作的《刽子手之歌》(the executioners song, 1979)使他第二次获得普利策奖。
通过《刽子手之歌》,梅勒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残暴的,以暴力为生,极端个人主义的吉尔莫的形象。
小说依据的是曾经发生过的事件:1976 年 7 月,美国犹他州普罗沃市一周内发生了两起凶杀案。
一名叫加里·吉尔莫的假释犯为了发泄自己的怨愤,残忍地杀死了两名无辜的摩门教信奉者:一名加油站的服务人员和一名汽车旅馆的经理。
当年十月,吉尔莫被判死刑。
但其家人及其他团体为了不同的目的,一再提起上诉,而加里·吉尔莫本人放弃上诉,要求执行判决,死刑一再被延期,直到1977 年 1 月吉尔莫才被执行死刑。
依据美国当时的法律,吉尔莫完全可以像其他死刑犯一样默默地老死在狱中,但他要求将自己处以死刑。
这引起了媒体的普遍关注。
后来,吉尔莫生平故事的专有权落到了摄影记者兼制作人希勒的手中。
在对吉尔莫、他的亲属、他的女友等进行了多次采访,积累了大量录音和文字资料之后,希勒便邀请诺曼·梅勒撰写一部关于吉尔摩生平的作品。
梅勒接手这项工作后,亲自进行了几百次采访并仔细阅读了希勒提供的资料、吉尔莫与女友及其他人的来往信件、警方档案等等,耗费近两年的时间写成了一部长达千余页的纪实小说《刽子手之歌》。
由于梅勒写作题材和写作主题的繁杂以及他本人的社会活动和私生活在媒体的频频曝光,西方批评家更多地关注他作品中的思想内容、他的嬉皮士哲学和他的个性等方面的问题。
梅勒作品中的艺术创造性在早期的评论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和评价。
而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繁荣发展为从艺术手法和主题两个方面全面评价梅勒的作品提供了新的批评视角和方法。
本人在大量阅读了诺曼·梅勒的作品,尤其是小说《刽子手之歌》之后对其作品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深感兴趣。
梅勒对于美国战后的社会文化与政治生活的及时和深切的关注使他成了许多批评家眼中美国社会历史的代言人,他的一举一动几乎成了美国社会风云变幻的晴雨表。
但是梅勒作为叙述者的自觉意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呈现出明显的主观性和虚构性。
这就使历史事件的小说式叙述,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的虚构性联系在一起。
因此本人在意识深处产生一种强烈的疑惑和焦虑: 历史究竟是什么? 在阅读了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后,本人发现诺曼·梅勒作品中许多地方与新历史文化批评理论不谋而合。
从而萌发出从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角度对诺曼?梅勒的小说《刽子手之歌》研究的想法。
一、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简介新历史主义自20世纪70年代末酝酿,至80年代后期,已成为当代英美文学与文化批评领域内颇有影响的思潮之一。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斯蒂芬﹒格林布莱特教授(setphen greenblatt)被公认为这一流派的创始人。
他在为1982年《文类》杂志第一期“文艺复兴研究”专刊所撰写的导言中正式提出“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这一概念。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派别。
新历史主义的第一个特点,也是最重要的特点是文学与历史之间存在着互文关系。
文学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学性是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两个重要方面。
新历史主义将文本的写作、阅读以及传播的过程看作是受历史决定并影响历史的文化活动形式,致力于开掘文学文本与其他社会活动、行为和机构之间无比复杂而易变的关系。
新历史主义展示了深入文学作品世界的社会存在和文学作品中反映出的社会存在。
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第二个特点是它是一种具有政治批判性的少数派批评。
新历史主义一方面试图尽可能找回文学文本最初创作与消费时的历史境遇,但同时吸收新阐释学的影响,承认自己作为批评者也同作者一样受制于特定历史时代的意识形态。
新历史主义批评具有高度自觉的主体意识,拒绝与主流意识形态合作,以政治化解读的方式从事文学批评,强调经济和历史语境的重要性,并借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福柯哲学、女权主义等理论,是一种集多种理论于一身的“文化诗学”。
二、梅勒小说中的历史新历史主义在 20世纪 80 年代美国兴起之前,小说创作界里,就有人用自己的小说为那即将到来的理论谱写着序曲。
文学史参与建构到了历史中去,形成了历史的另一个声部。
本文将以美国小说家诺曼?梅勒小说阐释的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为理论基点,分析他如何通过《刽子手之歌》表达了他一贯的嬉皮士精神,并使其参与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去的。
诺曼·梅勒的小说里不仅仅有主流意识形态所维持的表象因素,而更重要的是表象下被抑制的异己和破坏性因素,而从这些因素的存在状况和被压抑、被化解的方式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文化的社会、政治的特殊表现形态,以及它们和统治之间的极为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小说话语:主观性的历史梅勒在《刽子手之歌》中,始终是带着小说家的自觉意识来创作的。
这表现在它的结构安排上。
整部小说分为两部分:西部的声音和东部的声音。
小说从主人公吉尔莫的保释出狱开始,按照第一天,第二天,一个月后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伴随的事件是出狱、工作、遇到尼科尔。
从尼科尔无法忍受他的偷窃、暴力、酗酒等习惯坚决要离开他,再到他寻找尼科尔的过程中杀人,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但是,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对话等方式插叙进其他人的叙述以及尼科尔与吉尔莫的早年经历。
在东部的声音中更是从多个角度,多个视角来叙述死刑的宣判以及围绕社会各界、吉尔莫的家人及媒体对死刑的态度展开描写。
这种结构安排充分体现了作者构筑小说的主观意识,使整部小说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下子就将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中心,吸引着读者的目光。
梅勒在创作《刽子手之歌》时他正像小说家那样,通过独特的视角来进行创作,独特的眼光来进行精心的选择。
梅勒所选用的剪报内容大都把吉尔莫归于人们所熟悉的罪犯行列——凶残、无人性。
然而,梅勒在小说中却表达了与这些剪报内容不同的观点。
他把吉尔莫描写成一个对爱情忠贞的情人、勇敢地面对死亡、具有某种英雄主义色彩的嬉皮士形象。
因为信件和日记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而梅勒又有选择性地把它们作为证物材料,摘录到传记中来,这样的传记就具有了双重的主观性。
因此,梅勒的传记在叙述的过程中使用主观性的话语使其笔下的人物的历史具有了文本性的特征。
(二)历史话语:客观性的历史在《刽子手之歌》中为了强调他所谓的“客观性”,梅勒使用后现代超文本的手法并使用了独特的叙事视角。
为了使他小说中的传记人物显得客观真实,他摘录了关于吉尔莫大量来自《盐湖城论坛报》 (salt lake tribune)、《新闻周刊》 (news week)、以及《花花公子》 (play boy)等杂志的新闻报道和评论。
这些重要的报纸杂志无疑是代表着历史的。
除此之外,梅勒在小说中借用记者希勒的叙述力图显出小说的客观性。
比如,在吉尔莫被押往刑场并执行死刑之前,在对刑场上的人物的身份的描述上,梅勒是这样表述的:“希勒刚要在本子上记下这些人都是监狱的官员,却又突然想到做笔记是绝对不应掺进任何新闻记者的假设。
所以,他不能假定他们是监狱里的官员,他只能记下他们是穿紫褐色衣服的人。
”( 谷红丽,2004),在此场景下,梅勒自己没有出场,只是以希勒的叙述呈现。
这给小说提供了一个更貌似客观的叙述。
小说的创作中,作家的目的是明确无误的,就是要保持历史的真相,正像希勒在做笔记时不止一次地认定,“我只是在记录历史”。
在《刽子手之歌》中,作家梅勒并没有像他以往的小说创作那样站在一个全知全能的视角来进行创作,而是使作者看起来似乎不在场。
这种叙事视角,无疑为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例如布伦达和希勒提供了小说文本中的在场者的地位。
在《刽子手之歌》中,通过“客观”描写吉尔莫与他周围人的来往,展示了一个立体的、多面的吉尔莫的形象和他丰富和完整的生活与个性。
比如说,通过客观的记叙他与托妮、尼科尔及他的母亲的关系,显示他的爱心与人性之维。
梅勒让活跃在吉尔莫周围的所有人物,以及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登场,从而构成了一个多维的叙事空间,展现出一个更为绚丽的世界。
三、结语通过对梅勒的小说《刽子手之歌》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在梅勒小说中历史不是客观发生的事,而是充满了主观性的历史,从而达到对历史有目的的干扰,而梅勒小说中历史就具有了文本化特征。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在文学实践中的运用,使它摆脱了纯理论的困境,也使人们对它的认识更加深刻。
梅勒对于传记人物按照他自己的认识来书写是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之上:人类不可能真正地客观理性认识事件,我们的认识只能是历史事件与某种观念的结合。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梅勒将自己的主观性融入写作之中,借人物传记表达出了自己的理想及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梅勒没有对历史人物作一般性或规律性的陈述,而是让那些个别的、不被人重视的、被压抑的事件因素发出自己的声音,诉说它们别样的历史。
这样,梅勒的传记文本就构成了正统力量与反对势力相冲突的场域。
梅勒的文本作为一种文本化的历史,参与到了历史形成过程中去,正像梅勒自己在《自我的广告》中所说的,“有一种感觉深深的纠缠着我,它将毫不含糊地在我们时代的认识中引起一场革命”。
当梅勒在获得了“我们的惠特曼”、“文学社会学家”、“文学恐怖主义者”这样的头衔的时候,他无疑以自己的小说参与了对历史的书写,从而使其在文学史上具有了不可忽视的独特地位。
参考文献:[1][美]诺曼·梅勒,邹惠玲等译.刽子手之歌[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2]窦庆兰.《刽子手之歌》中“刽子手”的双重含义解读[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谷红丽.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诺曼·梅勒小说中历史的文本性[j].外国文学,2004,(4).[4]石雅芳.论“刽子手之歌”中的作者不在场[j].外国文学研究,2005,(4).[5]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