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高端论坛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关于印发“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专家共识”的通知

关于印发“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专家共识”的通知

类 抗菌 药物 前做 皮肤 过 敏 试验 , 但使用 的皮 试液 种类 、 浓度 、
用 量 、配制 等 都存 在 差异 ,皮试 的阳 性 率差 异很 大 (0 1%一
5 %) 但 目前 尚未有 相应 的规 范 。 0 ,
头孢 类抗 菌 药物 的皮 试在 我省 存在 同样 的 问题 。 征求 经 我会 专家 意 见后 , 将 该专 家 共识 予 以 印发 , 各 医 院参考 。 现 供 各 医院在 执行 过程 中有何 意见 , 及 时将 意 见反馈 我会 。 请
皮试 液 的种类 、 度 和皮试 液用 量相 差 很大) 前 美 国和大 浓 。目
部分 欧洲 固家 不进 行皮 肤过 敏 试验 , 日本 和北 欧 的一 些 国 而
家仍 规 定进行 皮肤过 敏试 验 。
六 、 孢 类 抗 菌 药 物 的产 品质 量 与 临床 上 发 生 的过 敏 头
反 应 有 相 关 性 。现 已经 从 头 孢 噻 肟 等 头 孢 类 抗 菌 药 物 中 收 集 到 了 能 引发 动 物 过 敏 反应 的 基 本 无 抗 菌 活 性 的 高 分 子 聚 合 物 。 说 明 控 制 产 品 中高 聚 物 的 含 量 是质 量 控 制 的 关键之一 。 七、 临床 使 用 头孢 类 抗 菌 药 物 , 须 仔 细 询 问病 人 药物 必
共 识 ( 附件 ) 见 。

真 :7 8 3 ( 3 86 3)
网 址 :t : ww 广 东省药学会-1 ht / p / w. C l
附件 : 孢 类 抗 菌 药 物 皮 肤过 敏 试 验 专 家共 识 头 二 0o 八年 十 月 三 十 日
据 相关 调查报 告 表 明 , 目前 我 国 的大 多数 医 院使用 头 孢

头孢类抗生素抗菌作用强但对肾脏危害性大

头孢类抗生素抗菌作用强但对肾脏危害性大

头孢类抗生素抗菌作用强但对肾脏危害性大第一篇:头孢类抗生素抗菌作用强但对肾脏危害性大头孢类抗生素抗菌作用强但对肾脏危害性大头孢类抗生素优点广泛缺点尤存头孢类抗生素是从头孢素的母核下氨基头孢烷酸接上不同侧链而制成的半合成高效抗生素,它是近年来药品市场份额最大的药物之一,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如今头孢类抗生素的市场份额占整个抗生素市场的一半,其在具有广泛优点的同时缺点尤存。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头孢类抗生素的主要优点表现在药性稳定,引起的过敏反应只有青霉素出现不良反应的25%左右,相对来讲比较安全,另一方面它的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泛,它可以直接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的繁殖期内完成杀菌。

郭凡礼指出,然而在存在上述优点的同时,头孢类抗生素还有一个显著的缺点,那就是对人体的肾脏有很严重的危害性,有30%以上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都是因为药物原因引起的,而在容易对肾脏造成伤害的肾毒性药物中,头孢类抗生素药物名列首位。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指出,头孢类抗生素分为四代产品,而对于人体的肾脏产生严重危害性的主要集中在一代和二代,由于头孢类抗生素是我国第一大临床类生产药品,因此我国应高度重视头孢类抗生素的安全问题,为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2009-2012年中国化学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头孢类抗生素是我国临床终端最常用的抗生素,如今我国头孢类抗生素的增长速度已经达到30%左右,而在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一定要注意其产生的安全问题,并努力消除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健康隐患。

头孢类抗生素的应用注意头孢类抗生素疗效高、副作用少,是近年来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类新的抗生素。

但在其结构上含有巯甲基四唑取代基(在母核的3位上)的头孢菌素,在人体内具有与戒酒硫一样的作用,可与人体内的神经细胞、肝细胞、肠粘膜、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一种叫作乙醛脱氢酶的物质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使之失去酶的活性。

-(Word版)浙江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

-(Word版)浙江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

《浙江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一、基本原则1、本指导意见所指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包括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类以及头孢菌素类复方制剂,并适用于头孢素类、氧头孢烯类抗生素;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未规定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前需进行皮试;3、医护人员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前,应注重对患者及其家族过敏史的询问,包括过敏药物、食物及过敏时的临床表现等,并详细记载于病历中;4、因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皮试有增加患者过敏,甚至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不宜采用青霉素皮试或头孢菌素皮试筛查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5、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对过敏性休克等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的预测作用循证证据不充分,且阳性率远高于过敏性体克等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实际发生率,因此不推荐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前进行皮试普遍筛查;6、医护人员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和使用期间,应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状态,如发现皮、心慌、胸闷、呕吐、呼吸急促等过敏现象,及时予以相应处理,必要时立即停药,同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7、鉴于不同头孢菌素不一定存在交叉过敏,皮试阳性的虑者不应在病史记中统表达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应具体记录其品名如为“头孢XX(受试药物化学名)皮试阳性”二、皮试指征患者个体差异、药品的理化性质、药品的质量等多种因素均可影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的发生。

从药品的理化性质未看,一般认为头孢菌素C7位侧链对于预测氨基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之间的交叉反应性很重要。

第二代头孢菌素的C7位侧链与青幕素类链相似,第一代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类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约为4%,第二代头孢素与青素类的交又过敏反应发生率约为1%: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的C7位侧链与青霉素类侧链不同,交叉过敏反应罕见。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全身性一般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为0.07-2.8%,过敏性体克罕见(0.0001-0.1%),与临床所用几千种药物(尤其是抗菌药)过敏反应发生率相近。

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抗菌药物全院培训考试

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抗菌药物全院培训考试

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抗菌药物全院培训考试1. 根据国卫办医发〔 2015〕42 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 )以下 [单选题] *40DDDs(正确答案)50DDDs60DDDs70DDDs2. 根据原卫生部第84号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于( )内补办相关必要手续? [单选题] *6小时12小时24小时(正确答案)48小时3. 根据我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下发的《关于抗菌药物分类管理文件(2018)》,以下( )不是“特殊使用”类别管理抗菌药物。

* [单选题] *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比阿培南等多肽类与其他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等氨曲南莫西沙星(正确答案)4. 根据国卫医发〔2015〕2 号《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2017年底前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 ) ? [单选题] *40%50%60%(正确答案)70%5. 根据卫办医政发〔2013〕37号《关于进一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要求,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 ) ? [单选题] *10%20%30%(正确答案)40%6.国卫办医函〔2021〕188号《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的通知》中指出青霉素的主要抗原决定族是()? [单选题] *青霉酸青霉烯酸青霉胺青霉噻唑基(正确答案)7. 国卫办医函〔2021〕188号《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的通知》中指出头孢菌素类的抗原决定簇主要由其侧链结构所构成,因此头孢菌素之间或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类药物之间的交叉过敏性可能主要是由于具有相同或相似的C7位的R1侧链造成,以下哪两个药物具有相似或相同的C7位侧链()? [单选题] *头孢唑林,阿莫西林头孢地嗪,氨曲南替卡西林,头孢丙烯哌拉西林,头孢哌酮(正确答案)8. 根据原卫生部第84号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下列哪个科室医生具有特殊级抗菌药物会诊资格() ? [单选题] *呼吸科主治医师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感染病科副主任医师(正确答案)感染病科主治医师9.根据国卫办医函〔2018〕822号《关于印发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等3个技术文件的通知》的规定,下列哪项不是碳青霉烯类药物的适应症( ) ?[单选题] *多重耐药但对该类药物敏感的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所致严重感染,包括血流感染、肺炎、上尿路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腹腔感染等;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与需氧菌混合感染的重症患者;粒缺伴发热等病原菌尚未查明的免疫缺陷患者中重症感染的经验治疗;重症支原体肺炎(正确答案)10.根据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中的规定,下列哪种情况不能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 [单选题] *5岁以下脾切除儿童CD4 细胞计数<200/mm3的艾滋病患者妊娠 35~37 周阴道和肛拭培养筛查有GBS寄殖者气管插管患者(正确答案)11. 根据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中的规定,关节置换成形术、截骨、骨内固定术、腔隙植骨术、脊柱术(应用或不用植入物、内固定物)定为()切口? [单选题] *Ⅰ类(正确答案)Ⅱ类Ⅲ类Ⅳ类12. 根据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中的规定,清洁手术(Ⅰ类切口)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但在( )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青霉素和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试三问

青霉素和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试三问
但目前对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试的方 法不统一,往往无法反映出患者的真实情
况。由于皮内试验不能有效测试过敏反 应,导致相对于真正过敏者,更多的患者 得到的是假阳性结果,因而失去适合治疗 的机会,国外多国政策已取消皮试要求。 如符合皮试条件,可以按照《头孢类抗菌 药物皮试过敏试验高端论坛专家共识》相 关要求进行。
1.皮内注射操作不规范(如针头粗钝 或注射过深对皮肤刺激大、注入药量过 多、皮试液放置过久等)。
2.消毒液对皮肤的刺激(未待其干燥 就行皮内注射,阳性结果其实是被试者对 消毒液过敏)。
3.结果判断掌握不够科学(皮丘发红 或患者有不适主诉时不予分析,怕担风险 判断为阳性)。
4.缺乏对照手段(患者或家属不愿接 受生理盐水对照试验,缺乏排除假阳性的
三、常见不良反应,应如何急救? 皮试本身亦可能导致速发型过敏反
应,应有抢救设备与药品准备。一旦发生 过敏反应,应及时就地救治。皮试中发生 过敏性休克等严重速发性过敏反应,应及
时就地采取抢救措施:
皮试液要与医生所开的头孢类抗菌 药物是同一品种、同一生产厂家、同一批 号,所以如果治疗中更换医院,需要重新 做皮试。皮试液必须使用原药配制,不能 用青霉素皮试液代替,也不能用某一种头 孢配制成的皮试液做所有头孢类抗菌药物 的皮肤过敏试验;不管是否进行皮肤过敏 试验,或皮肤过敏试验是否阴性,在首次 使用后的0.5~1小时内应严密观察,一旦 出现过敏反应征兆,应迅速处理。不过, 头孢类抗菌药物过敏发生率极低,是安全 性较高的一类药物,即使不皮试,过敏发 生率也不会明显升高。
至去县医院。作为同行,我们不禁慨叹医路凶险,辛辛苦苦多少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事件发生以后,镇卫生院院长马上召集全体乡村医生开会,特别强调以后只要是输液的患者,一律只能在卫生室内进行,

(Word版)浙江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

(Word版)浙江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

(Word版)浙江省头孢菌素类抗⽣素⽪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浙江省头孢菌素类抗⽣素⽪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基本原则1、本指导意见所指的头孢菌素类抗⽣素包括第⼀代、第⼆代、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类以及头孢菌素类复⽅制剂,并适⽤于头孢素类、氧头孢烯类抗⽣素;2、《中华⼈民共和国药典-临床⽤药须知(2015年版)》及《抗菌药物临床应⽤指导原则(2015年版)》未规定头孢菌素类抗⽣素使⽤前需进⾏⽪试;3、医护⼈员在使⽤头孢菌素类抗⽣素前,应注重对患者及其家族过敏史的询问,包括过敏药物、⾷物及过敏时的临床表现等,并详细记载于病历中;4、因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试有增加患者过敏,甚⾄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不宜采⽤青霉素⽪试或头孢菌素⽪试筛查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5、头孢菌素类抗⽣素⽪试对过敏性休克等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的预测作⽤循证证据不充分,且阳性率远⾼于过敏性体克等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实际发⽣率,因此不推荐在使⽤头孢菌素类抗⽣素前进⾏⽪试普遍筛查;6、医护⼈员在头孢菌素类抗⽣素⽪试和使⽤期间,应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状态,如发现⽪、⼼慌、胸闷、呕吐、呼吸急促等过敏现象,及时予以相应处理,必要时⽴即停药,同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7、鉴于不同头孢菌素不⼀定存在交叉过敏,⽪试阳性的虑者不应在病史记中统表达为“头孢菌素类抗⽣素过敏”,应具体记录其品名如为“头孢XX(受试药物化学名)⽪试阳性”⼆、⽪试指征患者个体差异、药品的理化性质、药品的质量等多种因素均可影响头孢菌素类抗⽣素过敏反应的发⽣。

从药品的理化性质未看,⼀般认为头孢菌素C7位侧链对于预测氨基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之间的交叉反应性很重要。

第⼆代头孢菌素的C7位侧链与青幕素类链相似,第⼀代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类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率约为4%,第⼆代头孢素与青素类的交⼜过敏反应发⽣率约为1%: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的C7位侧链与青霉素类侧链不同,交叉过敏反应罕见。

头孢菌素类抗⽣素全⾝性⼀般过敏反应的发⽣率为0.07-2.8%,过敏性体克罕见(0.0001-0.1%),与临床所⽤⼏千种药物(尤其是抗菌药)过敏反应发⽣率相近。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指导原则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指导原则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指导原则头孢菌素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菌药物,头孢菌素过敏反应偶有发生。

为了防止发生过敏反应,多数医院都采取了用药前进行头孢菌素皮试。

一、国内外头孢皮试的现状国外关于头孢菌素皮试的相关规定美国、大部分欧洲国家和日本都不需要进行头孢菌素皮试;2004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医药食品局删除了头孢菌素说明书中进行皮试的建议;2010年美国过敏、哮喘和免疫学学会(AAAAI)等机构认为:如果有其他更好的管理方法,不推荐头孢菌素皮试,因为有风险而且没有获益;2015年欧洲和英国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会(EAACI和BSACI)同样不推荐常规做头孢菌素皮试。

国内关于头孢菌素皮试的相关规定2008年北京《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试过敏试验高端论坛专家共识》指出:如果药品说明书上未明确规定,需临床根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既往药物过敏史、患者患病的严重程度等综合考虑是否进行皮试过敏试验;2018《重庆市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实验共识》指出:药品说明书未提及皮试的头孢菌素,不推荐进行皮试。

二、取消头孢菌素皮试的原因做头孢皮试的代价都是需要进行估算的,如皮试药物费用、医生护士的人力成本、还有患者因皮试阳性失去最佳的治疗药物选择的机会等。

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例,计算原药皮试阳性率、皮试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等均增加了就医成本,得出结论:皮试成本明显高于通过皮试所减少的过敏反应成本。

2021版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中指出:不推荐在使用头孢菌素前常规进行皮试,因为迄今尚无标准上市的头孢菌素皮试试剂,且皮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亦未确定。

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皮试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对药物过敏反应机制和皮试的认识误区,认为做了皮试出现问题自己就没错了;其次就是过敏史的甄别欠细致、皮试操作不规范;最重要的就是一旦出现过敏反应急救应对不足等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应对以上问题需要我们经常性地开展头孢菌素过敏反应处置预案的演练来提高大家的应对处置能力,同时要正确认识皮试的目的是为了预测发生Ⅰ型(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可能性,降低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风险。

抗菌药物超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

抗菌药物超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

・410・生堡结毯塑壁哩蓥查垫!!生鱼旦筮堡鲞筮鱼塑堡坠i!』!!垒壁曼塑唑望i!:』!堡垫!!:!!!:塑:堕!:鱼抗菌药物超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药学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前言药品说明书是临床医师处方的最重要依据,但因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不断有新的发现与经验积累,再加上药物临床注册试验周期长、药品说明书更新相对滞后,因此,超说明书用药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在临床中往往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有时也会成为挽救生命的唯一手段。

与其他类药物相比,抗菌药物用于敏感细菌的超适应证用法或用于不够敏感细菌的超剂量用法更普遍、更常见。

文献报道,在25个研究共7亿2千余万处方中,成人重症患者抗菌药物超说明书用法处方占19%~43%,普通门诊也占23%…。

可见抗菌药物的超说明书用法是一种在临床业已存在的较普遍的现象。

超说明书用法也称未注册用法(off-labeluses,unlabeleduses,outoflabelusageoroutsideoflabeling),其内容包括超适应证、超剂量、超疗程、超适应人群及改变说明书中规定的用药途径与用药间隔时间等。

2013版“赫尔辛基宣言”.2o在最后一节中强调指出:“医生在治疗患者时,如无已证实的有效方法或其他已知方法均无效时,当医生判断有挽救生命、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的可能,在征得患者或监护人同意后,参考专家建议可采用未经证实的方法”。

而本共识推荐的用法均是经过临床实践证明较为安全有效的用法。

目前,我国有关超说明书用药的法规尚不完善,医师选择超说明书用药将承担更大的风险。

本共识的主要宗旨是给读者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常用且重要的抗菌药物超说明书应用的科学信息,并不涉及超说明书用法的批准程序,也不涉及婴幼儿、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

临床医师应自始至终时刻权衡治疗对象的获益和风险,在遵守国家、地方政府和所在医院有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参照本专家共识提供的信息,针对不同的治疗对象制定具体治疗方案,同时本共识也强调,当遵照说明书就能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目的时,应尽量避免选择超说明书用法。

1例头孢曲松钠过敏反应的分析

1例头孢曲松钠过敏反应的分析
痒,而 D8 使用头孢曲松属于再激发试验,再次确定过
敏反应系头孢曲松引起。
通过本例过敏反应药师认为由于目前尚无国家
层面针对头孢菌素皮试的统一标准,因此在临床上对
皮试液的选择、药物浓度、判断标准等存在较大差异
如,同时皮试液的浓度与量、受试者敏感性、消毒液、
文件,2008 年北京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发表的
结果(-),医嘱给予头孢曲松钠静脉滴注 2g/qd 抗感染
治疗,给予氨溴索葡萄糖注射液 100mL ivgtt bid 祛痰
对症治疗。
住院 D7 天医生查房时患者诉无特殊不适,D8 天
输头孢曲松约 10 分钟后出现面色潮红,胸前区红疹伴
瘙痒,红疹分布不对称,压之褪色,呈爆发性蔓延,从
颈部开始蔓延至胸腹部,立即停用头孢曲松钠注射
参考文献
[1]王延华 . 论意识形态与文化的辩证关系[D]. 广西
师范学院,2011.
[5]杨环 . 试论藏族建筑文化的特殊性[J]. 中华文化
论坛,2004(4).
[6]丁昶,刘加平 . 藏族建筑色彩体系特征分析[J]. 西
[2]罗莉 . 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西藏文化
产业发展探析[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
水平裂积液可能,请结合临床,主动脉突出。
既往史: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家族病
史;否认“HIV、HBV、结核”等传染史;否认手术外伤
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烟酒史。
2
入院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
诊疗经过
患者血常规、胸部 CT 检查、临床症状均提示肺部
感染。入院 D1 进行头孢曲松钠(罗氏芬)皮试,皮试
以及皮试液的选择,目前国内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

(Word版)浙江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

(Word版)浙江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

《浙江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一、基本原则1、本指导意见所指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包括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类以及头孢菌素类复方制剂,并适用于头孢素类、氧头孢烯类抗生素;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未规定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前需进行皮试;3、医护人员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前,应注重对患者及其家族过敏史的询问,包括过敏药物、食物及过敏时的临床表现等,并详细记载于病历中;4、因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皮试有增加患者过敏,甚至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不宜采用青霉素皮试或头孢菌素皮试筛查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5、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对过敏性休克等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的预测作用循证证据不充分,且阳性率远高于过敏性体克等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实际发生率,因此不推荐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前进行皮试普遍筛查;6、医护人员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和使用期间,应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状态,如发现皮、心慌、胸闷、呕吐、呼吸急促等过敏现象,及时予以相应处理,必要时立即停药,同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7、鉴于不同头孢菌素不一定存在交叉过敏,皮试阳性的虑者不应在病史记中统表达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应具体记录其品名如为“头孢XX(受试药物化学名)皮试阳性”二、皮试指征患者个体差异、药品的理化性质、药品的质量等多种因素均可影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的发生。

从药品的理化性质未看,一般认为头孢菌素C7位侧链对于预测氨基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之间的交叉反应性很重要。

第二代头孢菌素的C7位侧链与青幕素类链相似,第一代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类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约为4%,第二代头孢素与青素类的交又过敏反应发生率约为1%: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的C7位侧链与青霉素类侧链不同,交叉过敏反应罕见。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全身性一般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为0.07-2.8%,过敏性体克罕见(0.0001-0.1%),与临床所用几千种药物(尤其是抗菌药)过敏反应发生率相近。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8.亚抑菌浓度(Sub-MIC)效应: 指细菌直接暴露于低于MIC的抗菌药物浓度时,细菌生长仍可受到一定程度抑制的效应。
药效学(PD)参数
9.杀菌曲线(time-kill curve): 是抗菌药物的时效曲线。以菌落计数(lgCFU/ml)对数为纵坐标,药物作用时间为横坐 标绘制出的药物作用时间-细菌浓度曲线,称为杀菌曲线。
药效学(PD)参数
13.联合抑菌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 FICI): 临床治疗重度细菌感染时常需要联合应用两种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抗菌药物。FICI= MICA药联用/MICA药单用+MICB药联用/MICB药单用。当FICI≤0.5时提示协同效应,FICI为0.5~ <1为部分协同效应,1为相加效应,>1~<4为无关效应,FICI≥4为拮抗效应。
抗菌药物体内PK过程的影响因素复杂,对其是否能迅速发挥作用或维持疗效 应综合判断。掌握各种抗菌药物PK参数对于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2
抗菌药物主要 药效学指标
药效学(PD)参数
1.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是抗菌药物对病原菌抗菌活性的主要定量参数,是指在体外培养基中可抑制细菌生长所 需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常用的测定方法有琼脂稀释法、微量/常量肉汤稀释法及E- test试验等。
目前细菌耐药迅速变迁、新抗菌药物研发严重滞后的情况下,PK/PD理论的临床应用是发 挥现有抗菌药物治疗潜力的可靠策略之一,务必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关于抗菌药物PK/PD 的研究进展迅速,研究发现重症感染患者与健康人的PK/PD数据明显不同,为此国外相关指南 做出了相应修改。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IDSC)聚集了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多学科联合共同从 事感染疾病研究与诊治的学术组织,领衔制定并推广了本共识。

2008年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高端论坛专家共识

2008年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高端论坛专家共识

2008年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高端论坛专家共识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第6卷第4期
共识:
1. 使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必须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原因是过敏反应的抗原-主要决定簇-青霉噻唑决定簇与次要决定簇-青霉烯酸决定簇已非常明确。

皮试符合率可达70%;皮试液的浓度与皮试方法均已规范。

2. 头孢类抗菌药物使用前是否需要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尚存在争议。

原因在于引发头孢类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半抗原-主要决定簇与次要决定簇尚不明确。

皮试符合率<30%,皮试液浓度及方法未统一。

如果药品说明书明文规定使用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则必须做;若说明书上未明确规定,则根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既往药物过敏史、患者的患病严重程度等综合考虑。

3. 如果进行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必须使用原药配制皮试液,不能用青霉素皮试液代替,也不能用某一种头孢菌素配制成皮试液做所有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

皮试液的浓度,国内目前推荐为300~500g/mL,注射量为0.1mL.
4. 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严重过敏,应禁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如果一般过敏,可根据病情慎重地选用头孢类抗菌药物。

现有研究表明,青霉素类与一代头孢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二代、三代和四代。

因此,宜选用二、三、四代头孢,特别是三、四代更为安全。

5. 头孢类抗菌药物的产品质量与临床上发生的过敏反应有相关性。

6. 临床上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必须仔细询问病人药物过敏史,不管是否进行皮肤过敏试验,或皮肤过敏试验阴性。

在首次使用后0.5h~1h内应严密观察,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征兆,应迅速处理。

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及程序心内科文件一、过敏反应应急预案(一)护理人员给患者应用药物前应询问患者是否有该药物过敏史,按要求做过敏试验,凡有过敏史者禁忌做该药物的过敏试验。

(二)正确实施药物过敏试验。

过敏试验溶液的配制、皮内注射剂量和试验结果判断应按要求正确操作。

过敏试验阳性者禁止使用。

(三)该药试验结果阳性患者或对该药有过敏史者,禁用此药。

同时在该患者医嘱单、病历夹上注明过敏药物名称,在床头挂过敏试验阳性标志,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四)药物过敏试验后,所有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停止使用该药物超过3天,并且应在再次使用前重新进行过敏试验。

(5)现在就应该使用和准备抗生素。

尤其是青霉素水溶液在室温下很容易分解,产生过敏物质,引起过敏反应。

它还可以降低药物的效力,影响治疗效果。

(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做药物过敏试验前要警惕过敏反应的发生,治疗盘内备肾上腺素1支。

(七)药物过敏试验阴性,第一次注射后观察20~30min,注意观察巡视患者有无过敏反应,以防发生迟发过敏反应。

二、过敏性休克应急预案(一)患者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停止使用引起过敏的药物,输液者更换药液和输液管道(必要时更换针头),更换生理盐水及输液器,就地抢救,是病人平卧同时迅速通知医生,撤掉的药液及管道按程序进行封存。

妥善封存剩余药液。

(二)立即仰卧,根据医生建议皮下注射1mg 0.1%盐酸肾上腺素,儿童可减少注射量。

如果症状没有缓解,每30分钟皮下或静脉注射0.5毫升,直到脱离危险。

保持温暖。

(三)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呼吸抑制时应遵医嘱给予人工呼吸并按医嘱应用呼吸兴奋剂,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必要时配合施行气管切开。

(四)发生心脏骤停,立即进行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心肺复苏的抢救措施。

(五)快速建立静脉通路以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呼吸兴奋剂、维持血压的降压药、缓解支气管痉挛的氨茶碱,以及抗组胺药。

多黏菌素类与替加环素及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药敏方法和报告【专家共识】

多黏菌素类与替加环素及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药敏方法和报告【专家共识】

多黏菌素类与替加环素及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药敏方法和报告【专家共识】摘要多黏菌素类、替加环素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是目前多重耐药和泛耐药革兰阴性菌等感染的治疗选择,业界对其敏感性检测方法操作的标准化、折点和结果的判读、报告等有困惑。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分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组织专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撰写了专家共识,对一些关键问题给出了推荐意见和处理方法,希望能为临床处置、实验室工作提供合理、实用的帮助。

近年来,多重耐药特别是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率逐渐增加,而可供选择的药物有限。

一些新抗菌药物陆续在国内外上市,准确可靠的药物敏感性检测和报告对临床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目前,检测人员对这些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操作的标准化、折点的选择、结果判读以及药敏报告屡有困惑。

本共识汇集了国内临床微生物学、呼吸病学、感染病学、重症医学、血液病学和临床药学等专家的专业意见和建议,结合国内外文献、国内耐药状况和国内药敏方法的可及性,对目前上市的最后防线类药物——多黏菌素类、替加环素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药敏检测方法和折点选择等问题提出了推荐建议。

一、多黏菌素类(一)药物特点和国内上市情况多黏菌素类是一类聚阳离子多肽。

主要杀菌机制是药物所带的正电荷与细菌细胞膜上的负电荷脂多糖结合,进而破坏细胞膜发挥杀菌作用[1]。

多黏菌素类抗菌谱窄,主要对肠杆菌目、气单胞菌属和一些非发酵菌(如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具有体外活性,而革兰阳性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变形杆菌属、摩根菌属、沙雷菌属等对其天然耐药[2, 3]。

获得性耐药机制主要包括染色体介导phoPQ、pmrAB、mgrB等突变和质粒介导的可移动黏菌素耐药基因mcr 导致。

用于临床抗感染治疗的药物主要有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即黏菌素)两类。

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硫酸黏菌素分别于2017年9月和2018年3月在我国大陆地区上市。

xx市第一人民医院关于头孢菌素类皮试的共识

xx市第一人民医院关于头孢菌素类皮试的共识

XX市第一人民医院关于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的共识头孢菌素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菌药物之一,目前关于头孢菌素在使用前是否进行皮肤过敏试验(以下简称“皮试”)仍存在较大争议。

为此我院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医疗、药学经过文献检索、评价,结合国内现有规章,撰写该共识,供临床参考,以期提高临床医护人员、药师等专业人员对头饱菌素过敏反应的认识,规范临床实践,降低医疗风险。

一、头孢菌素的致敏机制头孢菌素以7-头孢霉烷酸(7-AcA)为母核,含有7位的R1 代基和3位的R2取代基,其β-内酰胺环、与β-内酰胺环并合的杂环以及环上的侧链取代基都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图1)。

但头孢菌素引起过敏反应的化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有研究认为头孢菌素致敏的主要原因是β-内酰胺环开环生成以R1侧链为主的抗原决定簇,从而产生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1,2] 。

由于不同头孢菌素具有不同的R1侧链,故其抗原决定簇亦不相同。

与青霉素类抗生素(图2)相比,头孢菌素的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这与头孢菌素的环结构较青霉素类更加稳定有关。

二、头孢菌素类皮试的研究现状1.药物过敏反应的类型以及皮试的预测价值药物过敏反应按照发生机制可分为:①I型过敏反应,由IgE介导,引起过敏性休克、荨麻疹、喉头水肿和支气管哮喘等;②Ⅱ型过敏反应 ,由细胞毒/抗体/补体复合物介导 ,引起溶血性贫血、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等;③Ⅲ型过敏反应 ,由IgG、IgM免疫复合物介导 ,引起血清病、药物热;④Ⅳ型过敏反应,由细胞免疫介导 ,引起接触性皮炎、迟发性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临床通常按照过敏反应发生的时间将其分为:①速发型过敏反应 ,即I型过敏反应 ,多于用药后1h内出现 ,少数可延迟至6h后出现;②迟发型过敏反应,即Ⅱ、Ⅲ、Ⅳ型过敏反应 ,通常在给药 1h 后出现。

药物皮试仅能预测 I型过敏反应(速发型过敏反应》,对Ⅱ、Ⅲ、Ⅳ型过敏反应不具备预测价值。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案例规范头孢菌素类皮试,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案例规范头孢菌素类皮试,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案例规范头孢菌素类皮试,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展开全文本案例入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典型案例活动”150例典型案例。

背景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抗感染治疗,患者使用前均常规进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皮试(以下简称:头孢皮试)筛查,并根据皮试结果选用抗菌药物,但头孢皮试缺乏统一标准,预测价值极其有限,且假阳性结果限制了抗菌药物的选择范围,是造成目前抗菌药物使用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之一,也间接加剧了细菌耐药。

欧美国家未常规进行头孢皮试,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也均未要求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用药前进行皮试,而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头孢皮试并不能有效降低药物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

2021年4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1〕188号)要求规范头孢皮试,进一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制定目标我院于2020年1月15日在院内全面推行取消头孢常规皮试工作。

组建专家团队,发挥集体智慧,查找并深入分析影响取消头孢皮试的主要因素,制定指导意见和规范化操作流程,推行取消常规头孢皮试筛查;提出常规头孢皮试筛查零例次、降低头孢皮试相关药费和医务人员工作负担及头孢皮试引发的相关医疗纠纷零发生的工作目标。

实施措施构建由医务部牵头,耳鼻喉头颈外科过敏性疾病诊治中心、感染性疾病中心、护理部、临床药学部、信息中心等多部门/学科共同参与的多学科协作模式,利用PDSA质量管理工具,推进取消头孢皮试工作。

计划(Plan):基于目标拟定取消头孢皮试对策和详细的工作计划。

调查国内外头孢皮试现状,查找文献并深入分析常规头孢皮试存在的问题(图1)和根本原因(图2)。

图1 常规头孢皮试存在的问题图2 常规头孢皮试的根本原因实施(Do):组织专家团队撰写指导取消头孢皮试的意见,制定头孢皮试操作规范和严重过敏反应抢救诊疗流程;检查医院抗菌药物说明书有无要求皮试;梳理抢救药物;组织全院医生和护士参加头孢皮试操作培训和考核,督导和检查科室培训开展情况与效果;修订病历书写模板,规范医务人员询问患者过敏史流程;督导全院执行取消头孢皮试的工作推进;监测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头孢过敏与否,不能单靠皮试

头孢过敏与否,不能单靠皮试

专家评药近日,南方周末一篇《上海头孢过敏致死案调查:有没有皮试是关键吗?》的文章引起了热议。

报道称,2018年12月18日下午,患者张某在上海某医院被诊断为分泌型中耳炎,输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两分钟不到,突发过敏性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

其后,患者家属质疑医院在使用头孢之前没有给患者做皮试,并认为这是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

但医院认为,“没做皮试并无不妥”;医生询问病史时,患者也没有提供任何药物过敏史。

在这起医疗纠纷中,患方和医院争议的焦点在于:使用头孢前是否需要做皮肤试验(简称皮试)。

头孢是临床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类抗菌药物,此次头孢致死案也引起了业内外极大的关注。

那么,头孢使用前到底是否需要皮试呢?本期专家评药,我们聚焦头孢的过敏反应——指导专家:湖北省荆州市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 罗 红整 理:朱玲萃头孢过敏与否, 不能单靠皮试编辑/朱玲萃******************头孢,全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高效、低毒、临床广泛应用的一大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

头孢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强,而对人几乎没有毒性,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等优点。

头孢类药物可分布于身体各个部位,因此各个组织器官发生感染,只要致病菌对头孢敏感都可以选用它。

它是一种杀菌剂,浓度足够的话可以把细菌杀死,而不像四环素、红霉素、氯霉素那些抑菌剂,常规剂量下主要起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

因此头孢类药物可以用于比较危重的感染。

抗菌谱比较广 头孢菌素无论是对部分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革兰氏阴性菌都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也就是说对临床中各个科室如内科、外专家评药科、妇产科、皮肤科多数常见的致病菌,头孢菌素往往都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因此在临床上应用甚广。

抗菌作用强 细菌如果产生一些破坏某些抗菌药物的酶,可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比如细菌对青霉素耐药了,头孢菌素则对细菌产生的这种酶大多数比较稳定,就能替代青霉素杀死细菌。

各种皮试液的配置方法

各种皮试液的配置方法

各种皮试液的配制方法一、青霉素皮试药液配制方法:青霉素1瓶80万u,注入4ml生理盐水,则1ml含20u取0. 1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1ml含2万u取0. 1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1ml含2000u取0. 25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1ml含500u,即成青霉素皮试液。

皮内注射0. 1ml含50 u 二、破伤风抗毒素(TAT)皮试液的配制方法:TAT 每支1500IU约0.7 ml,加水至1ml,抽取0. 1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ml(含150IU),皮内注射0. 1ml含15IU。

(为了快捷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方法, 每支1500IU的TAT加4ML注射用水直接肌注,也算脱敏疗法.)三、细胞色素C皮试液的配制方法:细胞色素C 每支2 ml含15mg,取0. 1ml,加生理盐水至1ml(1ml含0.75 mg),皮内注射0. 1ml含0.075 mg。

四、先锋霉素皮试液的配制方法:先锋酶素0.5 g加生理盐水2ml,则1ml含250mg取0.12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1ml含30mg取0.1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1ml含3mg(3000 ug)取0.1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1ml含300 ug皮内注射0. 1ml含30ug五、长效青霉素皮试液的配制方法;长效青霉素1瓶120万u,注入4ml生理盐水,则1ml含30万u 8 [<1?[b取0. 1ml l含3万u,作画痕试验。

六、碘过敏试验:30%泛影葡胺1ml缓慢静脉注射七、链霉素皮试液的配制方法:链霉素1瓶1g(100万u),加生理盐水至3. 5ml溶解后为4ml,则1ml含0.25 g(25万u)取0. 1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1ml含2. 5万u取0. 1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1ml含2500u皮内注射0. 1ml含250万八、精制抗狂犬病血清皮试液的配制方法:抗血清每支400IU,取0. 1ml,加生理盐水0?9ml,皮内注射0. 05ml,观察30分钟。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最新)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最新)

药代动 力学
分布
只有药物的游离型分子才能从血液向组织转运,并在作用部位发 挥作用。若药物与血浆PB高,起效时间将受到显著影响。
高:PB>70% —— 头孢曲松(90)、苯唑西林(88-94)、替加环素(73-79) 中:30%<PB<70% ——万古霉素(30-55)、莫西沙星(39-52) 低:PB<30% —— 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利奈唑胺(3-32) 高PB抗菌药物在低蛋白血症时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如头孢曲松、厄他培南、达 托霉素及替考拉宁等在低蛋白血症患者中的Vd可能增加,游离型药物增加,药物 清除也会增加。
抗菌药物PK/PD理论 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2018.7.31
2018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 )理论对于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不断得 到关注。2016年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美国胸科协会联合发布的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 肺炎(HAP/VAP)指南中,在学术界首次强调医生不应按药品说明书用药,而应根据抗菌药物的 PK/PD用药。 目前细菌耐药迅速变迁、新抗菌药物研发严重滞后的情况下,PK/PD理论的临床应用是发 挥现有抗菌药物治疗潜力的可靠策略之一,务必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关于抗菌药物PK/PD 的研究进展迅速,研究发现重症感染患者与健康人的PK/PD数据明显不同,为此国外相关指南 做出了相应修改。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IDSC)聚集了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多学科联合共同从 事感染疾病研究与诊治的学术组织,领衔制定并推广了本共识。
8.亚抑菌浓度(Sub-MIC)效应:
指细菌直接暴露于低于MIC的抗菌药物浓度时,细菌生长仍可受到一定程度抑制的效应。
药效学(PD)参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高端论坛专家共识
北京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
“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高端论坛”会议于2008年6月2日在北京举行。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常务副所长金少鸿教授、抗生素室主任胡昌勤教授、解放军302医院感染科姜素椿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李大魁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邵荣光教授、蔡年生教授、北京药学会冯国安理事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中心张哲峰教授、北京海军总医院孙忠实教授、空军总医院李忠东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志刚教授等参加了此次论坛。

金少鸿、胡昌勤、李忠东、赵志刚分别就头孢类抗菌药物的质量与过敏反应的关系、头孢类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研究进展、国外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情况介绍、全国部分地区医疗机构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调查报告做了学术报告。

与会专家、学者针对学术报告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在以下几方面达成了共识。

1 使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必须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原因是过敏反应的抗原一主要决定簇一青霉噻唑决定簇与次要决定簇一青霉烯酸决定簇已非常明确。

皮试符合率可达70%;皮试液的浓度与皮试方法均已规范。

2 头孢类抗菌药物使用前是否需要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尚存在争议。

原因在于引发头孢类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半抗原一主要决定簇与次要决定簇尚不明确,可能有Cephalosporoyl、Cephalosporanyl和
产品中的杂质等;皮试符合率<30%;皮试液浓度与皮试方法未统一(国内皮试液和国外皮试液的种类、浓度和皮试液用量相差很大)。

目前美国和大部分欧洲国家不进行皮肤过敏试验,而日本和北欧的一些国家仍规定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头孢类抗菌药物是否需要做皮肤过敏试验,在我国药品说明书和参考书中现有多种描述,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和卫生部2004年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均未要求头孢类抗菌药物做皮肤过敏试验。

本次论坛达成的共识是:如果药品说明书明文规定使用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则必须做;如果药品说明书上未明确规定,则需根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既往药物过敏史、患者的患病严重程度等综合考虑是否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3 如果进行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必须使用原药配制皮试液,不能用青霉素皮试液代替,也不能用某一种头孢菌素配制成皮试液做所有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

皮试液的浓度国、内外的差距较大,国内目前推荐的浓度为300~500 g〃mL ,注射量为0.1mL。

4 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严重过敏,应禁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一般过敏,可根据病情慎重地选用头孢类抗菌药物,现有的研究表明,青霉素类与一代头孢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二代、三代和四代,因此,宜选用二、三、四代头孢,特别三、四代头孢更为安全。

5 头孢类抗菌药物的产品质量与临床上发生的过敏反应有相关
性。

现已从头孢噻肟等头孢类抗菌药物中收集到了能引发动物过敏反应的基本无抗菌活性的高分子聚合物。

说明控制产品中高聚物的含量是质量控制的关键之一。

6 临床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必须仔细询问病人药物过敏史,不管是否进行皮肤过敏试验,或皮肤过敏试验阴性,在首次使用后的0.5~1h内应严密观察,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征兆,应迅速处理。

过敏反应是难以预测的,过敏反应的发生不是医务人员的责任,但发生后处理不当或没有相应的救治措施,医院则要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

本次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也提出一些希望和建议,提请国家相关部门考虑,尽快落实,以保障我国广大患者的医疗安全。

l 鉴于头孢类抗菌药物中相关杂质与过敏反应有高度相关性,国家应加强相关工作的研究,提高产品的质量标准,以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2 国家应规范头孢类抗菌药物的说明书,现有的说明书上标明为“以进行皮肤过敏试验为宜”等术语对临床来说难以理解和把握,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同时,同一通用名的头孢类抗菌药物,有的有“以进行皮肤过敏试验为宜”这句话,有的没有,造成临床混乱。

3 我们的调查报告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均做皮肤过敏试验,但使用的皮试液种类、浓度、用量、配制和贮存方法等都存在差异,皮试的阳性率差异很大(10%~50%),极需要规范和培训,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错失最佳治疗方案和时机。

4 中国是抗菌药物使用大国,有丰富的研究样本,建议国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大样本研究,评价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的利与弊、得与失,从而最终明确头孢类抗菌药物是否需要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执笔:赵志刚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