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以批判的特点而著称,他的结构化理论最初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在与功能主义的抗衡中诞生的。
它的发展与完善经历了很长的时间,1984年出版的《社会的结构》是该理论最成熟、最系统的著述。
吉登斯的《社会的构成》可以看成是他的结构化理论的一次总结性描述。
这也是吉登斯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
在书中,吉登斯主要论说了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这也是社会学家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
他通过对各相关学派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创造性论述,表达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一种建立在结构二重性基础上的理论。
该理论通过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反思,树立了自己的理论目标,即超越传统理论的二元分裂的局面,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
他提出社会学所探求的社会结构,只有经过结构化过程才能得到说明。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内容结构化理论是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探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及其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他反对社会学理论传统上的将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视为彼此独立存在的两极, 要么强调“社会结构的物化观”, 将社会结构视为独立于个人行动的象“物”一样外在于个人的实践的东西; 要么强调微观的个人行动、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互动和个人的意义建构, 将宏观现象还原为微观现象来解释的二元论观点, 认为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双方都是相互包含的, 并不构成各自分立的客观现实。
他的这一辩证观点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所阐述的结构化理论之核心——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原理中。
吉登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 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 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 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 又改变着结构。
安东尼·吉登斯及其社会学理论
一、结构化理论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如前所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1、结构化理论提出的主旨。
总体上看,结构化理论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主旨和目的。
(1)试图超越帕森斯,寻求宏观与微观的整合。
毫无疑问,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影响非常大,但吉登斯认为,我们却不能过高估计帕森斯的地位,他说:“在二战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理论里深深地刻下帕森斯的印迹,现在回头看来,帕森斯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厌烦,也理所当然地招徕许多批评与贬毁。
”帕森斯“抽象含混”理论的原因就在于,他追求普遍适用的模式解释社会。
吉登斯认为不能仅仅停留于宏观分析和宏观概括,而且也要进行微观分析,所以,在吉登斯著作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结构化、社会转型、现代性等宏观理论,也有关于个体心理结构,自我认同和情趣体验等微观层面的分析。
(2)试图超越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的对立,寻求两者的有机整合。
迪尔凯姆是社会学客体主义主要代表,吉登斯认为过分强调“社会事实”的客观性、片面地用物理学、生物学原则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也是错误的。
同时韦伯强调社会学的理解性,吉登斯认为也不全面,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把握社会问题。
这一点与马克思走得很近。
(3)也超越了冲突论、阶级论以及福利国家主义,试图超越左和右,寻求“第三条道路”。
吉登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新情,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冲突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同时,福利国家主义的思想在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
必须寻求新的“第三条”道路。
2、结构化理论内容(1)结构化理论的基础:吉登斯认为,应当用结构的“duality ”取代哲学上的主客二元性理论。
在他看来,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有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制约性,更有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社会本身存在着结构,这种社会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及规则限制来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动,另一方面,人们在自己的社会行动中将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并以此来影响、规范和调整人们的行为规则以及社会制度,进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深入研究行动者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行动者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以及行动者如何通过自身的行为和选择改变社会 结构。
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快,对于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关注全球化对社会结构和行动者的影响 。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吉登斯认为,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是 指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所使用的规则 和资源,这些规则和资源在行动者的 互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并影响着行 动者的行为和互动结果。
结构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结构的双重性质
吉登斯认为,结构具有双重性质,即结构既制约行动者的行为,又 是行动者所使用的工具。
行动与结构的互动
吉登斯认为,行动与结构是相互依存的,行动者在行动过程中不断 地再生产着结构,而结构又反过来制约着行动者的行为。
01
忽视个体能动性
批评者认为结构化理论过于强调 结构的决定性,忽视了行动者的 个体能动性。
02
缺乏对权力的系统 分析
批评者认为结构化理论对权力的 分析不够系统,未能全面揭示权 力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
03
理论应用范围有限
批评者认为结构化理论主要适用 于解释宏观社会现象,对于微观 层面的解释力有限。
对结构化理论的反思与展望
社会学系教授。
学术成就
03
吉登斯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被誉为结构化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
之一。
学术背景与贡献
学术背景
吉登斯在学术研究中深受结构功 能主义和符号互动论的影响,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结构化理论。
理论贡献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强调社会结 构与个体行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对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领 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试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试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一、概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试图解释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
吉登斯,作为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家,对于结构化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理论主张,个人与社会结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嵌入、相互影响的关系。
结构化理论强调,个人的行动和决策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背景下进行的,而社会结构也是由个人的行动和决策所塑造的。
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而动态。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在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我们理解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将个人与社会结构视为相互嵌入的关系,结构化理论突破了传统的个人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对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的理解方式。
结构化理论也为我们研究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方法。
通过对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动力机制。
结构化理论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处理社会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个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寻求更加全面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1. 简要介绍吉登斯及其结构化理论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是当代英国社会学的杰出代表,以其结构化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结构化理论试图在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寻找一个动态的平衡,强调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是相互构成、相互依赖的。
吉登斯认为,社会结构并不是外在于个体的客观存在,而是由个体的行动不断塑造和重构的。
同时,个体的行动也不是孤立无依的,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进行,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在吉登斯看来,结构化理论的核心在于“结构化二重性”原则。
这一原则指出,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在本质上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社会结构是行动者行动的媒介,它为行动者提供了行动的背景和框架另一方面,行动者的行动也在不断地改变和重塑着社会结构。
这种双向的互动关系使得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1979年,吉登斯出版了《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 该书围绕着前一本书所提出的基本原则,系统建 立起独具吉登斯特色的“结构化理论”。
1990年,吉登斯出版了《现代性的后果》一书,本书 承前启后,一方面承接了《民族国家与暴力》的研 究话题,另一方面又预示了吉登斯在新的历史阶段 的研究重点。《现代性的后果》提纲挈领式地阐述 了吉登斯对于高度现代性世界的关注以及他对现代 性的基本主张。
1994年,他又出版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
本书是前一著作的系统展开,全面阐述了现代性对
1984年,他又出版了《社会的构成》一书,对结 构化理论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总结。
B
9
第三,历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在系统建 立起结构化理论体系之后,吉登斯开始了重建 社会学理论体系的过程。这一阶段的突出成果 体现在1985年出版的《民族国家与暴力》一书 上。
本书被誉为“历史唯物主义三部曲”的第二部, 也是吉登斯理论体系中最富历史社会学色彩的 一部著作。
《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新华出版社 2001
《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历史唯物主义三部曲",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 批判》,《民主-国家与暴力》与《超越左与右》。
B
7
二、吉登斯思想历程概述
第一,对经典思想家著作的反思。上世纪60年代 末到70年代,吉登斯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 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的著作进行了长达10年 的反思,考察了现代社会理论的各种起源和内在 不足,形成了两大著名的理论成果:《资本主义 与现代社会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 判》。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权力社会学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权力社会学吉登斯思想的智识来源1.洛克伍德《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功能论、冲突论并不是互斥的,规范—共识—秩序与权力—异化—冲突并不是对立的。
洛克伍德认为,一个系统里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社会整合)与系统的部分之间的关系(系统整合)必须区分开来。
也许在一个社会中有很多的矛盾,即很多系统问题,但在行动层次上却不必反映或表现出这种矛盾,亦即不必有可见的抗争、公开的冲突、阶级斗争等等。
也有可能社会有抗争或冲突,但却不影响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2.权力社会学:移居到历史社会学领域的冲突社会学历史取向的权力社会学或冲突社会在当时的英国(20世纪70年代)开始爆红,离不开一部分历史学家与知识分子,如汤普森、霍布斯鲍姆、安德森;也离不开埃利亚斯在英国莱斯特大学的任职,其《文明的进程》主要核心命题是国家的建立过程会产生规训作用,这种宏观过程,会将自我控制逐渐内化到人的内心当中,以此对一个最私人的感知带来决定性的影响;20世纪50、60年代,对于福利国家发展的社会学研究在英国相当盛行。
此外迈克尔·曼的权力理论也对吉登斯有着较大影响。
吉登斯学术脉络吉登斯最初是心理学专业,后来在攻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硕士学位时转向社会学。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是那时英国社会学的主要研究中心之一。
1961年吉登斯成为莱斯特大学的讲师,并与埃利亚斯成为同事,继承了埃利亚斯对帕森斯功能主义帝国的理论攻击。
一般来说,早期吉登斯看来不太专注于宏大的社会理论问题,尽管他研究自杀的论文和他编辑的论著《自杀社会学》(1971)少不了概念的思考。
早期阶段的另一个方向是吉登斯的《先进社会的阶级结构》(1973),该书讨论与现代社会中阶级和阶级形成问题有关的实质性问题。
吉登斯在该书中引进了现在已经很著名的“结构化”概念,与之相关的论述是,阶级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社会实践被生产和再生产出来的。
第二阶段开端或多或少跟他从莱斯特大学转到剑桥大学有关,1969年起,他在剑桥大学担任讲师,15年后成为社会学教授,同时任国王学院院士。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
吉登斯在批判传统社会科学 的自然主义,他引出社会科学的 两个不同于自然科学的规律。 • 第一类涉及交通信号灯的例 子,现实中存在一种规则:红停 绿行。 • 第二类规律涉及人们的无意 后果。即尽管人们往往都是理性 的有意图的行动者,但行动的后 果往往不完全受人们的控制而成 为意料之外的结果,类似于谋事 在人,成事在天(有心栽花,无 心插柳)。
• •
•
结构的二重性。简单来说,结构 二重性是指结构既是行动的结果,又 是行动的中介。 • 对照语法与言语的例子,语法是 人们言语互动的产物,同时它又成为 人们遵守语法的言语的中介。语法不 仅是对人们交流的限制,更是人们沟 通的支持条件。 • 结构的二重性首先表明:社会实 践是循环往复地进行着的。但是,由 于行动者具有权宜性以及非意图后果 的存在,结构与社会实践又在不断被 改变。
(2)结构 • 吉登斯所说的结构与一般意义上的结构 不同,如这栋建筑是框架结构还是钢混结构 等物理意义上的说法;它也不同于日常生活 意义上的结构,如某组织的人事结构等。 • 吉登斯的结构同时具有两面性——客观 性与主观性。 • 客观性的一面:结构可以概念化为人们 利用的规则与资源。 • 规则是指行为的规范和表意性符码,规 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等,表意 性符码主要指语言。
首先,时间分离。 其次,空间分离。
• 在这里,吉登斯希望表明: • 首先,现代社会的不在场的交往 迅速增加; • 其次,不在场的交往可以操纵着 在场的交往; • 最后,可以进一步说,在场的交 往(典型代表是传统型交往,互相熟 识,交往密切,同质性高、人性化等) 日益被不在场的交往控制甚至取代。
• 吉登斯认为,这种时空分离有双重效 应: • • 一方面,它让社会更加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组合在一起。 • 人们的视野扩展了,各种理性化 的组织显著发展;吉登斯认为时空延 伸了。 • 例如,跨国公司在全球化扩张过 程中总部管理与生产部门的分离。
结构的二重性:浅析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结构的二重性:浅析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马丹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摘要:本文回顾了吉登斯经典的结构化理论,提出“结构二重学说”是结构化理论的基本问题,而基于实践基础的使动性和制约性是理解结构二重学说的关键。
关键词:结构;二重性;实践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1938—)是当代社会学理论界少有的大师级学者。
他的成名作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但真正开始广泛引起学界反响的则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1984年,他出版的《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一书,正式标志着他的结构化理论“体系”的形成。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他通过对社会学经典思想的系统清理和对现当代诸多社会思潮的广泛整理、批判和吸收融汇综合而成的“最有建树的理论成果之一”。
其中,结构二重性学说是在对经典社会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即个体与社会、人与结构、主体和客体之关系所持的二元论的正统共识进行批判性解构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结构化理论旨在瓦解对上述关系作抽象对立的理论立场,确认人(行动者)的主体能动性和社会结构的客观制约性之间的内在关联,其创新之处在于确立了阐释社会现象的实践活动向度。
因此,基于实践基础上的使动性和制约性便成为理解结构二重性学说的关键。
一、结构与结构化社会系统(结构)与个体行动之间的关系一向是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的关键,而对二者关系的看法也始终是区分社会学不同流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
吉登斯从一开始便不满于传统社会学流派对上述关系的割裂。
他认为,在生活世界中社会系统与个体行动是非常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互动,因此在社会学理论中本不应将它们割裂开来。
一般来说,社会系统(结构)与个体行动之间的关系可以细分为两对关系:结构与行动的关系和社会与个体的关系。
相应地,传统社会学理论中存在两种主要的二元论:结构与行动的二元论和社会与个体的二元论。
吉登斯认为,对第一种二元论来说,又有两种典型情形:一是如“强行动而弱结构”的那些解释社会学,它们把人看作是有目的的能动者,这些能动者知道他们自己是这样的,而且有很多理由可以解释他们所做的一切;但是,它们几乎没有什么方法来应对功能主义者和结构方法所面临的大量的相当正确的问题——强制性问题、权力问题和大规模的社会组织问题等。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方法论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方法论理论背景:结构化理论看来,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既不是个体行动者的经验,也不是任何形式的社会总体的存在,而是在时空响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
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里反复涉及的规则和资源。
人的能动性发挥和社会的制度化构成,都是在我们日常司空见惯、看起来支离破碎的活动中实现的。
“结构化”理论认为社会结构是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所以其主要关切点在于社会结构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过程。
所有社会互动都是在共同在场的时空边界内的具体情景中发生的。
行动者与结构的互构性:社会科学中的基本概念都是以行动和结构的关系为核心的。
在社会的结构化过程中,人具有其能动性同时也受着客观存在场景的制约。
就是说,我们在受制约中创造了一个制约我们的世界。
社会行动者正是通过反复创造社会实践的途径,来表现作为行动者的自身;同时行动者们在活动过程中再生产出使他们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
行动者不仅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而且知道正是因为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了解,社会生活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解释具有情境性,是对追问的澄清,结果性原则指的是各个社会或者社会总体在结构上的一般特性。
情节片段,所有的社会生活都可以说是被体现为一系列的情节片段,共同在场情境下的日常接触的具有情节性结构的。
如果对各个情节片段进行比较很可能会有所收获,但是不能完全脱离孕育它们的具体情景,所以情节片段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大规模的变迁过程,它们表现为特定类型的制度重组。
情景包含因素有:1、围绕互动片段形成的时空临界,一般具有符号标志或者物理标志。
2、行动者的共同在场,使行动者彼此观察到对方复杂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语言和其他沟通媒介。
3、观察到这些现象并且能够反思性地利用这些现象来影响或者控制互动。
社会系统的各种结构性特征中,结构性原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他们指明了整体的社会类型,结构化理论强调社会总体的封闭程度是千差万别的。
,社会总体具有各种不同程度的系统性,所以不能轻而易举的确定一个社会究竟是什么。
安东尼·吉登斯及其社会学理论
所以,他说,“在现代性条件下,信任和安全、风险和危险以种种具有历史独特性的方式而相互并存”。(《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98,21)
但是,“现代性也有其阴暗面,这在本世纪变得尤为明显。”在他看来,现代性也必然会导入一些先前年代所知甚少或者全然不知的新的风险参量,包括后果严重的风险。所以,安全与危险、信任与风险便构成了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这部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现代性所导致的风险因素:
第一,从风险的形式来看:一是核战争构成了对人类生存的整体威胁风险;二是突发事件的不断增长而影响着每个人,例如全球劳动分工的变化以及全球经济交流的崩溃等等所产生的风险;三是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产生的风险,如人口爆炸、生态环境污染等;四是其它各种制度化风险环境的产生,如投资风险、市场风险等等。
一方面,社会本身存在着结构,这种社会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及规则限制来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动,另一方面,人们在自己的社会行动中将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并以此来影响、规范和调整人们的行为规则以及社会制度,进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因此,社会结构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
(2)社会结构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也具有主观性。一方面,吉登斯指出,“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反复涉及到的规则和资源”(《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52),因而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社会结构就是社会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制度或规则,它们是社会再生产的前提。
三、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吉登斯认为,国家形态的转型不仅仅只是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宏观方面的变迁,而且也同时导致人们心理结构的变化。由此,他写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在这部著作中,他要研究的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如何改变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进而引起人们自我意识的深刻变化,然后又以变化了的心态去重构现代社会。
吉登斯
背景与评价 4.1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四种类型与九 条规则 4.2重建社会结构理论 4.3行动、意识与能动性 4.4结构化理论 4.5高度现代性的社会与自我
背景与评价
理论地位: 经典传统及其继承者的主要阐释者 结构化理论的创建者 后现代和全球化的评论者
论著范围: 实体领域:对除研究设计和方法之外 的大 多数社会科学的发展做过研究 复杂性水平、元理论问题 宽广的学术风格:人类学、心理学、哲学、 历史、地理、语言学、管理学、社会工作、 心理治疗
1、分析现代性的特点 多面性、时间与空间结合的维度 2、高度现代性的社会变化与个人体验 a、时空的分割 b、社会系统的抽离 c、社会关系持续反思与重组
3、高度现代性与信任危机
a、信心与信任的分离 b、信任的本体性 c、信任危机的普遍性 信息社会与信息匮乏
4.5.3 失控的世界
试图恢复、捍卫或者控制、安排好这样的 大场面; 退缩于私人或者个人的空间; 寻求有限控制或当地控制。
表2 二元结构的维度 结构 表意 阐述方案 控制 工具 合法性 规范
特征
互动
沟通
权力
奖惩
表3 结构域制度秩序 S-D-L D-S-L D(alloc)-S-L L-D-S 符号秩序-话语模式 政治制度 经济制度 法律制度
a. 结构、系统与结构化的比较 b. 结构丛与制度分类 结构丛 理论领域 制度秩序 S-D-L 符号理论 符号秩序、话语形态 Dau-S-L 资源权威化理论 政治制度 Dal-S-L 资源配置理论 经济制度 L-D-S 规范调控理论 法律制度/制约模式 S:sense表意结构 D:direct 支配结构 L:legal 合法化结构 Dau:direct authoritative 权威性支配结构 Dal:direct allocative 配置性支配结构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以批判的特点而著称,他的结构化理论最初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在与功能主义的抗衡中诞生的。
它的发展与完善经历了很长的时间,1984年出版的《社会的结构》是该理论最成熟、最系统的著述。
吉登斯的《社会的构成》可以看成是他的结构化理论的一次总结性描述。
这也是吉登斯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
在书中,吉登斯主要论说了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这也是社会学家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
他通过对各相关学派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创造性论述,表达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一种建立在结构二重性基础上的理论。
该理论通过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反思,树立了自己的理论目标,即超越传统理论的二元分裂的局面,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
他提出社会学所探求的社会结构,只有经过结构化过程才能得到说明。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内容结构化理论是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探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及其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他反对社会学理论传统上的将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视为彼此独立存在的两极, 要么强调“社会结构的物化观”, 将社会结构视为独立于个人行动的象“物”一样外在于个人的实践的东西; 要么强调微观的个人行动、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互动和个人的意义建构, 将宏观现象还原为微观现象来解释的二元论观点, 认为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双方都是相互包含的, 并不构成各自分立的客观现实。
他的这一辩证观点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所阐述的结构化理论之核心——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原理中。
吉登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 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 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 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 又改变着结构。
第四讲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 共同意识。由于行动中的意识是一种人类的共同意识,
所以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就不是个人意志在发挥自我控 制,而是人们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在社会情境的异同关 照中开展反思性监控。也就是说,人们在行动中自觉不 自觉地受着人类的共同意识支配。
● 共同知识。除了目的、意图和动机等行动者可以自觉的
意识因素以外,在行动者话语意识觉察不到的两个行动 过程层次之间,存在着广阔的“灰色区域”,吉登斯称 其为共同知识。它类似于人们平时所言的风俗、习惯等 文化背景或文化传统。存在于行动中,但行动者并不明 确意识到,即日用而不知的知识,思想和信仰。
行动
• 有目的的行动并不是由一堆或一系列单个分离的 意图、理由或动机组成的。人的行动是作为一种 绵延而发生的,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行动流。 • 当吉登斯把社会行动看作绵延的行动流时,就突 出强调了行动过程中意识因素的连续性。 • 关于意识因素的连续性问题,吉登斯认为,支配 人们社会行动的意识不应简单的称为“自我意 识”,而应当认为是一种“人类意识”。
• 实践
• 以结构功能主义为代表的实证主义主要讨论的是 客观的结构与规则,而以韦伯、符号互动论、舒 茨和加芬克尔等人为代表的解释社会学主要探讨 行动者的主观意图及能动性,而有意无意地忽视 或漠视客观规则的限制作用。 • 吉登斯是一个综合论者,他特别强调行动与结构 之间的均衡,他既反对实证主义者过分突出结构 与社会规则的强制力量,也不同意非实证主义者 刻意突出行动者的主观能动作用。
• 一方面,很多社会学家的研究及其言论的 确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 另一方面,普通人的生活事件和言论也改 变着社会学者的研究取向。
四、行动与实践
• “在结构化理论看来,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既不是个体行动者的经验,也不是任何形式的社 会总体的存在,而是在时空向度上的得到有序安 排的社会实践”。 • 即在具体条件和过程中的社会行动,如何受社会 制度制约而完成社会结构化。 • 吉登斯分析的起点是行动者及其实践活动。行动 者主要指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人,因而这些行动者 就具备应付日常生活的技能和资格。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理论领域
制度秩序
符码理论 符号秩序/话语形态
资源权威化理论
政治制度
资源配置理论
经济制度
规范调控理论
法律制度
.
4.结构丛与结构因素的复杂性
无论在哪个实践领域,也无论何种层面
的制度化,都是在多种结构因素的共同 作用下实现结构化的。
结构丛
S-D-L D(authoritative)-S-L
D-(allocative)-S-L L-D-S
.
2.著作
1984年,代表作《社会的构成》。 1971年《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
1972年《迪尔凯姆著作选》、1973年《发 达社会的阶级结构》、1991年《现代性与 自我认同》。
.
3.思想特征
重点针对马克思、孔德和韦伯的理论传统, 并结合当代流行的各种学术思潮,建构社会 理论。
试图克服社会学中宏观理论与微观分析、客 体主义和主体主义的对立。主张从宏观与微 观、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中去分析和研究社会。
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社会层面上,而且也存 在于个人的思想意识之中。
.
3.记忆痕迹
人们头脑中的结构观念被吉登斯成为“记忆 痕迹”,社会系统中的结构通过这种记忆痕 迹指导人们的实践行动。——实践意识。
⑴实践意识不是本能无意识层面上的,它也 是一种意识,并且有能力支配行为;⑵不是 “话语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话语意识之 间的“只做不说的意识”。⑶具有日常性和 惯例性。
吉登斯认为,制度就是具有时空普遍性的持 续的实践活动;规则也与实践紧密交织在一 起。
把规则分为三类:表意性规则、规范性规则 (合法化规则)和支配性规则。
.
3.制度、结构和规则的二重性
规则+资源=结构。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社会理论的研究不是实证社会学强调的描述性的量化分析,而是关于社 会行动、自我、交互行动、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定性研究,要在各种 矛盾关系中揭示问题的实质。
精品资料
(2)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的关系: “我说理解的‘社会学’并不是有关人类社会整体研究
论述了他认为要重建激进政治的六点框架1修复被破坏了的团结即重构个人生活与集体生活的关系修复被极端利己主义破坏了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2从左翼和自由主义的解放政治转入?生活政治?关注人类在一个开放的和全球化的世界中如何生活的问题3结合反思社会的出现推行积极的信任提倡一种能动性政治使个人与团体国家与公民社会建立起积极的信任关系以便解决贫困与社会排斥问题4在全球化和反思的社会秩序中克服自由民主制度的缺陷建立一种对话民主的社会制度5建立一种积极的和反思的福利国家做好准备并将其与解决全球贫困联系起来
除此之外,吉登斯于1977年出版的《社会与政治 理论研究》一书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本书反映 了他对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理论 传统的研究成果。
精品资料
第二,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上世纪70年代中期 (zhōngqī)至80年代中期(zhōngqī),吉登斯对社会学 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重建,产生了一批著名的理论成 果,也把社会学研究方法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精品资料
第五,对现代政治的重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吉登斯对现代政治发展投入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并 系统提出了他对于现代政治发展的设想――“第三条 道路”。
“第三条道路”不仅对全球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chōngjī),而且还启发了一大批政治领导者的思维。
1998年之后,在吉登斯理论思维的影响下,布莱尔、 克林顿、施罗德、达伽马、若斯潘等西方国家领导人 纷纷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政治主张,欧洲一时间变 成了所谓“粉红色的欧洲”。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梳理和评述-最新文档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梳理和评述1引言帕森斯在20 世纪30年代融合欧洲社会学的实证主义传统和人本主义传统,建立了结构功能主义,实现了社会学理论第一次大规模的理论融合;随后,吉登斯在20 世纪80 年代开展了比帕森斯视野更广阔的又一次社会学理论融合。
当时,包括布迪厄(1977)和Bhaskar (1979)在内的众多结构化理论研究者,都曾经借鉴过Berger 和Luckmann(1967)的“社会与个人相互构造”的概念以进行学术研究。
然而,唯有吉登斯的研究成果,吸引了众多来自社会学界和结构学领域学者的注意。
他不仅批判了美国的结构功能主义、法国的实证主义和德国的人本主义等各种流派的杜会学理论,而且还批判了法国后结构主义、德国交往行为理论和美国新功能主义等当代社会理论,建立了内容丰富的结构化理论(刘少杰,335 页)。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获得巨大的成功,这也让其成为社会学界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之一。
2结构化理论的起源吉登斯之所以提出结构化理论是希望以此来弥补社会学界70年代末和90 年代初最具统治地位的两种社会分析方法中存在的缺陷。
其中,其中之一便是实证主义或吉登斯称之为的“自然主义”社会学(反映其对客观主义和生物学方面的趋向[Giddens 1984 ,p.1] )。
将“功能主义和结构化方法”视作这种类型的典型例子,吉登斯认为它们“强于结构而弱于行动” (1993,p.4 ),它们认为人类行动者懒惰而无能,并且认为“整个社会整体超越于其各自零散的部分而存在”(1984,p. 1 )。
对于解释性社会学、舒茨的现象学、加芬克尔的常识性理论、和维特根斯坦式语言哲学的“强调行动而忽略结构的作用”,忽略“制约性、权力和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吉登斯也同样给予了批判(1993,p. 4)。
这样一来,结构化正是试图避免这种不均衡状态和二元对立,试图将结构与功能构建成一个相互本构的二重性存在。
抛弃了客观主义和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视角,吉登斯在之后的研究中开始采取后经验主义和反实证主义方法论(Braynt and Jary1991a ),描述客观存在的人类活动的普遍规律,而这正是被实证主义研究者视为的“明显的荒谬” (Giddens1984 ,p.345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行动者习得各种社会化知识并在日常行动中运用, 持续不断的日常行动构成日常实践活动,社会就 是由无数个行动者的不间断的实践活动交织在一 起构成。 • 一方面,理性的行动者在与其他行动者互动过程 中需要遵守规则才能达到自己的意图,因而日常 实践活动表现出一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结构); 另一方面,又由于行动者的创造性、知识与能力 的局限以及意外后果的原因,使得日常实践活动 又具有变化与更新的可能。 • 从而,现实的社会,既不是社会规则纵横的天下, 也不是人们完全任意妄为的场所。
• 再次,社会学者的研究很可能会改变世界, 特别是当他们的研究被一般人认可和接受 时。
• 所以,吉登斯认为社会科学对社会的贡献 远远超过自然科学,虽然表面看起来恰好 相反。 • “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和它们的对 象是绝缘的,社会科学能够参与它们的对 象的构成过程本身„„它所提出的理论、 概念和发现,又会返回到它们所描述的世 界,从而产生深远的影响”。
● 行动者是一个人格体系,吉登斯借用弗洛伊德的
心理结构模式来说明这个体系的构成。
● 无意识动机:许多行动者背后的基本力量是无意
识动机的一连串动机,以求在同别人的互动中得 到信任感。
● 实践意识:行动者在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无
需明言就知道如何进行的意识。
● 话语意识:行动者以语言形式说出的行动理由。
● 共同意识。由于行动中的意识是一种人类的共同意识,
所以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就不是个人意志在发挥自我控 制,而是人们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在社会情境的异同关 照中开展反思性监控。也就是说,人们在行动中自觉不 自觉地受着人类的共同意识支配。
● 共同知识。除了目的、意图和动机等行动者可以自觉的
意识因素以外,在行动者话语意识觉察不到的两个行动 过程层次之间,存在着广阔的“灰色区域”,吉登斯称 其为共同知识。它类似于人们平时所言的风俗、习惯等 文化背景或文化传统。存在于行动中,但行动者并不明 确意识到,即日用而不知的知识,思想和信仰。
• • • • • • • • • •
《气候变化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 1998 《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书店 1998 《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 2000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 1998 《亲密关系的变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超越左与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 关于行动的能动性问题,吉登斯反对单纯从 意识活动来看待行动的能动性。 • “能动作用不仅仅指人们在做事情时所具有 的意图,而是首先指他们做这些事情的能 力”。 • 要把行动者的“所欲”和“所做”分开,主 张在所做与后果的联系中分析能动性,注意 到的不仅是自觉的意识因素产生的后果,更 重要的是不自觉的无意识因素产生的后果, 即意外后果。
三、结构化理论的 方法论原则
• 双重解释
• 首先,双重解释意味着两种视角的综合: 既要从结构(规则、制度)的角度,也要 从行动者的能动的角度,来了解和理解社 会现象,不能如传统社会学那样走某一极 端,否则都无法真正领会社会的意涵。
• 其次,吉登斯借用常人方法论的观点,认 为普通人用话语来记录其行动,而社会学 者通过术语来进一步理解和解释普通人的 话语和行动,包括通过研究发现人们的行 动规律。
在条件轻内在心理等。
● 在理论的旨趣方面,应认识到现代社会中的普通人和专
家之间、日常知识与社会科学专业知识之间存在着复杂 的渗透关系。
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与超越
●实证主义忽视了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各种认识构 造活动。
●实证主义错误地认为,发现社会生活的规律是可 能的,社会科学家错误地直接与自然科学中存在
• 行动包含三个过程: • 首先,理性化。即行动者具有知晓自己行动根据 的能力,当被问及何以如此行动时,行动者能够 不太困难地说明行动的理由,虽然大多数时候是 心照不宣的自然态度。 • 其次,反思性监控。以理性化为基础,行动者根 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监控、反 思与调整。(这与戈夫曼的印象管理、加芬克尔 的行动的反思性等有联系)。
屋开灯,却无意惊走了正在偷窃的盗贼。 ● 一系列个体活动复合而成的模式。每个人的活 动都是有意识的,但众多个体活动汇合在一起, 形成了谁也意识不到的结果,亦即集体无意识。 ● 大量循环往复的意外后果。不断积累的意外后 果,构成了进一步行动的条件,形成了人们认可 并受制于其中的社会制度,亦即社会生活的制度 化。如办事送礼,形成制度潜规则。
•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 《自反性现代化》商务印书馆 2001 • 《批判的社会学导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 《为社会学辩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 《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 江西人民出 版社 2001 • 《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新华出版社 2001 • 《社会学》(第五版) ,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 • • • •
• • • • •
1938年生于伦敦北部的埃德蒙顿。 1956年进入赫尔大学学习心理学和社会学。 1959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LSE)攻读硕士学位。 1964年硕士毕业后,任莱斯特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1966-1969年间,先后访问和任教于加拿大西蒙· 弗雷泽大 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1969年,受聘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1976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1986年,受聘为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一年后被任命为 剑桥大学社会学会会长。 1997-2003年,出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 2004年,被授予“终身贵族”称号,为英国上议院议员。 被誉为布莱尔的“精神导师”。
• 一方面,很多社会学家的研究及其言论的 确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 另一方面,普通人的生活事件和言论也改 变着社会学者的研究取向。
四、行动与实践
• “在结构化理论看来,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既不是个体行动者的经验,也不是任何形式的社 会总体的存在,而是在时空向度上的得到有序安 排的社会实践”。 • 即在具体条件和过程中的社会行动,如何受社会 制度制约而完成社会结构化。 • 吉登斯分析的起点是行动者及其实践活动。行动 者主要指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人,因而这些行动者 就具备应付日常生活的技能和资格。
• 实践
• 以结构功能主义为代表的实证主义主要讨论的是 客观的结构与规则,而以韦伯、符号互动论、舒 茨和加芬克尔等人为代表的解释社会学主要探讨 行动者的主观意图及能动性,而有意无意地忽视 或漠视客观规则的限制作用。 • 吉登斯是一个综合论者,他特别强调行动与结构 之间的均衡,他既反对实证主义者过分突出结构 与社会规则的强制力量,也不同意非实证主义者 刻意突出行动者的主观能动作用。
• 最后,动机激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行动的 动机(目的、意图等),二是动机对行动的激发 作用。 • 上述三个过程在现实的行动过程中是复合在一起 的。我们可以简单来说: • 具有理智能力,并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各种行动 技巧(特别是库存知识和行动策略)的行动者, 其行动往往具有相应的(或隐或显的)动机,并 在动机的推动下行动,能够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 思和控制,必要的时候能够说明行动的理由。
第四讲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一、学术背景
• 吉登斯曾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社会学教授 和研究员,伦敦经济学院前院长,英国前 首相布莱尔的顾问,中国社科院名誉院士。 • 吉登斯少年得志,学术多产,30多岁已经 蜚声学术界,至今影响巨大。 • 吉登斯是同时在学术界和社会生活领域具 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家,他提出的术语 “结构化理论”和“第三条道路”曾经是 最时髦的话语。
二、结构化理论的 思想渊源
社会学理论的两次大融合
● 20世纪30年代,帕森斯融合欧洲社会学的实证主
义传统和人本主义传统,建立了结构功能主义, 是社会学理论的第一次大融合。
● 20世纪80年代,吉登斯批判了美国的结构功能主
义、法国的实证主义、德国的人本主义,以及法 国的后实证主义、德国的沟通行动理论、美国的 新功能主义,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内容更为丰富 的结构化理论,是为社会学理论的又一次大融汇。
●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并非按照进化的模式展开, 人们并非简单接受某种社会变迁,相反,他们是 在意识到自己经历变迁的情况下,积极参与这一 变迁并创造自己。
• 在吉登斯看来,实证主义(特别是功能主义)和 非实证主义(符号互动派与解释社会学及其各衍 生形式)二者都是二元对立的思路。 • 实证主义强调客观的结构(如规则、制度、组织 等)的普遍性、强制性与客观性;而非实证主义 则强调主体,即行动者的主观意图的作用,认为 行动者不是规则与结构的傀儡,而是能动的,富 于创造性与主动性,能够对其行动赋予意义。 • 吉登斯认为,一方面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并非是 人们设计谋划的结果,但另一方面人们也决不是 被动地受社会规则的支配。
吉登斯的主要理论贡献
● 对西方社会学思想界各种学派的批判性
总结
● 对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论述
● 重点针对马克思、迪尔凯姆和韦伯开创的三大欧
洲社会理论传统,谨慎地梳理其中的基本观点,在 传统理论与现代理论的比较分析中,汲取其中的理 论精粹。 ● 同当代流行的各种社会理论展开对话,从中发现 引发思考的新问题,不断为自己的理论注入新的内 容。 ● 这种广泛的理论对话,不仅使吉登斯的社会理论 同传统社会理论保持着密切的学术思想连续化,而 且也使其理论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崭新的话语系 统。
● 在理论建设方向,必须倡扬理论的多元取向,批
判继承经典,并对功能主义、实证主义、进化学 说等范式,及其各自衍生的虚假预设逐一加以剖 析,破除正统共识,汲取各种新视角。
切入工作
● 在理论分析社会问题的背景方面,必须围绕西欧工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