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1)

合集下载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摘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

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

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通货膨胀压力流动性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也称为存储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具有强制性的存款。

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

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与否、高低与否都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

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货币政策之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金融机构会产生很大影响。

[1]准备金率越高,收缩的货币量越大,经济运行可用的资金越小,对经济发展起到负面作用。

反之,则扩大资金的可用量,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通过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发挥作用的。

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即为货币乘数,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轻微变动就可以极大地影响到货币乘数。

[2]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央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因此,公众和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具体的政策变动来及时调整自身的支出和投资计划,从而保证政策调整的良好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宣告效应"。

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的宣告效应更直接更有效。

[4]一、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情况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一步作了法律规定。

此后存款准备金率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进行多次调整。

对我国近年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看法

对我国近年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看法

对我国近年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看法一、我国频繁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原因1.这些年来我国国际贸易持续顺差,导致了了国际收支的持续顺差,大量外汇涌入国内,造成我国金融体系中流动性过剩,银行超额准备金较多,同时也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回收流动性的有效操作工具。

2.目前我国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政策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而较为成熟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可以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兼具资本充足和存款保险的职能,一举多得,因而是我国当前较为有效的可选工具。

3.管理通胀预期,防范经济过热的风险。

从各项数据上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

在中国经济强劲恢复,并且通胀压力迅速上升的情况下,产生了经济过热的风险。

需求趋旺使得中国部分上游行业可能会出现短缺,并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较快,这会增加通胀压力,因而有效控制信贷并回收流动性是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第一步。

二、我国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影响央行每一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可以冻结回笼上千亿的人民币,减少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从而控制贷款增速,引导投资的合理增长,防止我国固定资产增长过快。

具体影响如下:1.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的影响。

我国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资本市场来说,短期有压力,但长期是一个利好。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有利于银行股以及大市值股票,有望加速资本市场风格转换。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的是收缩和缓解流动性过剩、抑制信贷和投资过快增长、优化金融资产结构。

但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资产泡沫和价格抑制作用比较明显,准备金率的上调有利于抑制资产价格上涨,对于股市不利。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保险业的影响。

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通过银行存款、同业拆借、证券投资以及外汇资金运用等多种渠道间接地作用于中国保险业,对保险公司的经营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对保险公司的经营活动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存款准备金调整历史

我国存款准备金调整历史

一、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一览表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一览表次数时间调整前调整后调整幅度(单位:百分点)44 2012年2月24日(大型金融机构)21.00% 20.50% 0.5(中小金融机构)17.50% 17.00% 0.5 43 2011年12月5日(大型金融机构)21.50% 21.00% 0.5(中小金融机构)18.00% 17.50% 0.5 42 2011年6月20日(大型金融机构)21.00% 21.50% 0.5(中小金融机构)17.50% 18.00% 0.5 41 2011年5月18日(大型金融机构)20.50% 21.00% 0.5(中小金融机构)17.00% 17.50% 0.5 40 2011年4月21日(大型金融机构)20.00% 20.50% 0.5(中小金融机构)16.50% 17.00% 0.5 39 2011年3月25日(大型金融机构)19.50% 20.00% 0.5(中小金融机构)16.00% 16.50% 0.5 38 2011年2月24日(大型金融机构)19.00% 19.50% 0.5(中小金融机构)15.50% 16.00% 0.5 37 2011年1月20日(大型金融机构)18.50% 19.00% 0.5(中小金融机构)15.00% 15.50% 0.5 36 2010年12月20日(大型金融机构)18.00% 18.50% 0.5(中小金融机构)14.50% 15.00% 0.5 35 2010年11月29日(大型金融机构)17.50% 18.00% 0.5(中小金融机构)14.00% 14.50% 0.5 34 2010年11月16日(大型金融机构)17.00% 17.50% 0.5(中小金融机构)13.50% 14.00% 0.5 33 2010年5月10日(大型金融机构)16.50% 17.00% 0.5(中小金融机构)13.50% 不调整- 32 2010年2月25日(大型金融机构)16.00% 16.50% 0.5(中小金融机构)13.50% 不调整- 31 2010年1月18日(大型金融机构)15.50% 16.00% 0.5(中小金融机构)13.50% 不调整-(大型金融机构)16.00% 15.50% -0.5 30 2008年12月25日(中小金融机构)14.00% 13.50% -0.5(大型金融机构)17.00% 16.00% -1 29 2008年12月05日(中小金融机构)16.00% 14.00% -2(大型金融机构)17.50% 17.00% -0.5 28 2008年10月15日(中小金融机构)16.50% 16.00% -0.5(大型金融机构)17.50% 17.50% - 27 2008年09月25日(中小金融机构)17.50% 16.50% -1 26 2008年06月07日16.50% 17.50% 1 25 2008年05月20日16% 16.50% 0.50 24 2008年04月25日15.50% 16% 0.50 23 2008年03月18日15% 15.50% 0.50 22 2008年01月25日14.50% 15% 0.50 21 2007年12月25日13.50% 14.50% 1 20 2007年11月26日13% 13.50% 0.50 19 2007年10月25日12.50% 13% 0.50 18 2007年09月25日12% 12.50% 0.50 17 2007年08月15日11.50% 12% 0.50 16 2007年06月05日11% 11.50% 0.50 15 2007年05月15日10.50% 11% 0.50 14 2007年04月16日10% 10.50% 0.50 13 2007年02月25日9.50% 10% 0.50 12 2007年01月15日9% 9.50% 0.50 11 2006年11月15日8.50% 9% 0.50 10 2006年08月15日8% 8.50% 0.50 9 2006年07月5日7.50% 8% 0.50 8 2004年04月25日7% 7.50% 0.50 7 2003年09月21日6% 7% 1 6 1999年11月21日8% 6% -2 5 1998年03月21日13% 8% -5 4 1988年09月12% 13% 13 1987年10% 12% 22 19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1 1984年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注:财务公司准备金率不与小型金融机构一致,调整后准备金率为12%二、存款准备金调整分析1、1998年,从3月2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改革,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

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汇报

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汇报

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汇报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汇报一、概述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央行用来控制金融机构放贷规模的重要工具,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金融机构的流动性。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直接影响到金融体系的资金供给和货币政策的执行,因此备受市场关注。

本文将对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进行汇报,并对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二、历年调整情况1. 2015年:央行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5年,面对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货膨胀持续走低的局面,央行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6000亿元,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 2017年:央行宣布再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2017年,央行再次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次的调整主要是为了缓解中小银行流动性压力,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

3. 2020年:央行宣布将普惠金融公司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至8%2020年,央行宣布将普惠金融公司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9%下调至8%,以支持普惠金融公司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三、分析与展望1. 背后原因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往往与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密切相关。

2015年和2017年的调整主要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缓解流动性压力;而2020年的调整,则是为了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2. 影响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和资金供给,对货币政策的执行和宏观经济的稳定都有重要影响。

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同,调整对于金融机构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3. 个人观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央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整来影响金融机构的放贷规模,对于稳定宏观经济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更加审慎和灵活,兼顾各方利益,以达到更好的调控效果。

总结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的汇报显示,央行在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需要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支持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

这一举措对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都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需更加审慎和灵活。

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

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

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摘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在面临国内外不同经济形势时,多次以其为重要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整。

本文介绍历史上和现在正在进行的多次有代表性的存款准备金工具运用机器政策效应。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通货膨胀刺激经济一、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1984年国家将商业银行的职能剥离出去成立四大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后,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专职的中央银行。

为让人民银行掌握相当的信贷资金,以行使调整社会信用结构的职能,我国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按存款种类核定了工农中3 个国家专业银行的一般存款缴存比例,实行差别准备金率:企业存款为20%,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

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专业银行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即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专业银行。

过高的法定准备金率造成了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资金自求不能平衡的问题。

二、1985年至1997年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自求平衡,中央银行改变了按存款种类核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一律调整为10%。

这是自1984年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的第一次调整。

1987 年,为了集中资金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和项目,中国人民银行将准备金比率上调2 个百分点。

1988 年,由于价格的全面放开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我国出现了改革以来较为严重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于是央行又进一步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3%。

这次调整起到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自此以后,考虑到调整准备金的影响较大且剧烈,同时准备金率已经较高,直到1997 年未再作调整。

三、1998年至2003年应对亚洲金融风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确保经济发展,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997年7月东南亚爆发金融风暴,进而演变成为一场席卷全亚洲的金融危机。

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整的原因分析

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整的原因分析

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整的原因分析一、存款准备金率的涵义及发展历史1、存款准备金率的涵义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2、存款准备金的发展历史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建立起来的。

中国人民银行设计该制度的思路是要保证集中控制必要的信贷资金,以便通过再贷款形式控制信用规模及调整信用结构。

存款准备金最早用于保障银行支付,防范流动性风险,后来发展成为货币政策工具。

资本充足要求以及存款保险制度根据金融机构评级收取差别保费的作法,都有约束金融机构信贷过度扩张的作用,促使金融机构本着质量、效益、市场的原则进行经营,有利于形成金融运行和货币政策调控的市场基础。

二、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1、我国存款准备金的历次调整从1985年2011年3月,央行根据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38次的调整。

1985年央行把法定存款准备率定为10%,随后的两三年内,由于严重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央行在两年内两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起到紧缩银根、抑制通胀的作用。

1996年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之后,宏观经济形势发生转折性的变化,短缺的经济时代基本结束,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信贷支持。

经过充分的酝酿和准备,1998年3月,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大幅下调到8%。

1999年,我国内需不足和通货紧缩现象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日趋明显,我国经济的启动此时除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外,还需要相应增加货币供应量予以配合,为此,央行进一步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至6%。

这两次的效果非常明显,到2006年,由于我国信贷规模激增,出现流动性过剩问题,央行采取了连续小幅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至今共上调17次,以控制过剩的流动性。

我国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

我国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

我国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连续上调存款储备金率的原因,并就我国今年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房地产、货币政策等各方面的影响做了详细分析,及对如何应对这次连续上调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d on China's continuous raise deposit reserve ratio of reason, and in this year to raise deposit reserve ratio on the stock market, real estate, monetary policy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of the influence do a detailed analysis is made on how to deal with the continuous and raise published their own views.关键词: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股市房地产货币政策Key words:Continuous rises The deposit reserve rate Stock market Real estate monetary policy正文:一、序言存款准备金原是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后,以库存现金或在中央银行存款的形式保留的、用于应付存款人随时提现的那部分流动资产准备,它是银行所吸收的存款总量的一部分。

存款准备金率就是存款准备金占银行吸收存款总量的比例。

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范围内,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上交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的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

目前凡是实行中央银行体制的国家,一般采用这种操作相对简单的货币政策工具。

【1】作为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调控流动性的重要手段。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及其效应分析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及其效应分析

1 4 l 3 l 2 l l l 0 9 8 7 6 5 4 3

20 0 7年 0 5月 l 5日 20 0 7年 0 4月 l 6日 20 年 0 07 2月 2 5日 20 0 7年 0 月 l 1 5日 20 0 6年 1 月 l 1 5日 20 0 6年 0 8月 l 5日 20 年 0 06 7月 0 5日 20 0 4年 0 4月 2 5日 20 0 3年 0 9月 2 1日 19 9 9年 l 1月 2 1日 19 9 8年 0 3月 2 1日 18 9 8年 9月
市场 影 响温 和及 告 示效 应逐 渐 呈现 的正 面效 应 , 同时也表 现 出继 续上 调 空间有 限 、发挥 效用 有 限 和制度 内容 不 完善 等 负面效 应 ,并在 此基础 上提 出 了完善差 别存 款 准备 金制度 和 重视 多种宏 观政 策工具 组合 使用 等对 策 。 关键 词 :存款 准备 金 率; 货 币政 策 工具 ;效 应分 析 ;金 融管理
调整后
1% 2
调整幅度
05 .%
1 5
20 年 0 07 6月 0 5目
1% 1
l.% 15
05 .%
收藕 日 :2 0—82 期 070—0 作者简介:周莉 ( 93 ) 17- ,女,福建福州人,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学。
1 0
维普资讯
20 0 7年 几 乎 是 每 月 调 整 一 次 ; 2 调 整 幅度 小 。 2 0 () 从 0 4年 开始 每 次 调 整 幅 度 均 为 0 5 , 于 “ .% 属 适 量 微 调 ” ,对 市 场 冲 击 力度 小 ; 而 以往 的 调 整 幅度 一 般 为 1 ~2 , 19 % % 9 8年 调 幅更 是高 达 5 ( % 从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年—1998年3月)1984年,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设定的最初目标是为中央银行筹集资金,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银行。

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一律调整为10%。

1987年和1988年是我国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由于价格的全面开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使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8月出现挤兑抢购风潮,迫使中央银行于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

之后一直到1998年基本保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二)下调阶段(1998年3月—2003年9月)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形势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由通货膨胀风险变为通货紧缩风险,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

1999年,我国的GDP增幅滑落到7.1%,经济仍然处在较为低迷的状态,因此央行在11月21日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以刺激经济增长。

从1998年到1999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降到6%,下降的幅度很大,之后一直到2003年9月保持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三)平稳上升阶段(2003年9月—2008年9月)2003年,扩张性的政策造成了我国投资过热,宏观经济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物价上涨迅速等不利情况。

历年存款准备金率

历年存款准备金率
40
2011年4月21日
(大型金融机构)20.00
20.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6.50
17.00
0.5
39
2011年3月25日
(大型金融机构)19.50
20.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6.00
16.50
0.5
38
2011年2月24日
(大型金融机构)19.00
19.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5.50
(大型金融机构)21.50
21.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8.00
17.50
0.5
42
2011年6月20日
(大型金融机构)21.00
21.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7.50
18.00
0.5
41
2011年5月18日
(大型金融机构)20.50
21.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7.00
17.50
0.5
16.00
-1
(中小金融机构)16.00
14.00
-2
28
2008年10月15日
(大型金融机构)17.50
17.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6.50
16.00
-0.5
27
2008年09月25日
(大型金融机构)17.50
17.50
-
(中小金融机构)17.50
16.50
-1
26
2008年06月07日
16.50
13
8
-5
4
1988年09月
12
13
1
3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2篇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2篇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在存款准备金计划规定的一定期限内,必须依法缴存的存款,它是央行用来调控货币供应量和管理金融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于货币市场利率、流动性和经济稳定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历次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

第一篇:1978年至1996年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在这一时期,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多次调整。

首先,1979年11月,中国央行第一次明确规定全国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率为8%。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

接着,1984年9月,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央行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将其从以前的8%调整为10%。

这是我国历史上存款准备金率首次上调。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加快,货币供给压力也逐渐增大。

1990年11月,央行再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将其从10%提高到13%。

这一举措的目的是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市场。

在此之后的几年里,中国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也面临着通货膨胀的风险。

为了平衡经济增长和价格稳定之间的关系,央行不断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1993年5月,央行进一步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至15%。

1996年1月,中国央行再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将其上调至17%。

这一举措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维护经济的稳定发展。

这也是此时期央行最后一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第二篇:1997年至2021年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自1997年以来,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多次调整,主要是为了应对国内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的变化。

首先,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央行为了稳定金融市场,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1998年2月,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从17%降至14.5%。

然而,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波及和国内金融风险的加剧,央行不得不再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1998年8月,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5%。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经济逐渐恢复稳定并实现快速增长。

导致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有三方面原因

导致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有三方面原因

导致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及其先收后支的特点亦使部分银行出现存款的阶段性减少;二是10月外汇占款减少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净流失,央行下调存准率是流动性对冲政策;三是12月份整月,到期央票资金量只有250亿。

由此来看,央行无需大幅增量,公开市场延续净回笼将是大概率事件。

新华网北京11月30日电(记者王宇、王培伟)中国人民银行11月30日晚间宣布,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此次下调距离央行上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到半年时间,也是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上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在2008年12月。

之后从2010年1月起,央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对金融机构准备金率共计600个基点的上调,来回收市场过多流动性以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

此次调整后,我国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21%,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17.5%。

经济学家认为,准备金率的下调,有助于在当前复杂形势下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在这样一个外需不稳,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趋弱的关键节点上,央行通过下调准备金率传递出稳增长的信号,这是央行货币政策微调的进一步体现。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一览表次数时间调整前调整后调整幅度(单位:百分点)42 2011年6月20日(大型金融机构)21.00% 21.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7.50% 18.00% 0.541 2011年5月18日(大型金融机构)20.50% 21.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7.00% 17.50% 0.540 2011年4月21日(大型金融机构)20.00% 20.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6.50% 17.00% 0.539 2011年3月25日(大型金融机构)19.50% 20.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6.00% 16.50% 0.538 2011年2月24日(大型金融机构)19.00% 19.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5.50% 16.00% 0.537 2011年1月20日(大型金融机构)18.50% 19.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5.00% 15.50% 0.536 2010年12月20日(大型金融机构)18.00% 18.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4.50% 15.00% 0.535 2010年11月29日(大型金融机构)17.50% 18.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4.00% 14.50% 0.534 2010年11月16日(大型金融机构)17.00% 17.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3.50% 14.00% 0.533 2010年5月10日(大型金融机构)16.50% 17.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3.50% 不调整-32 2010年2月25日(大型金融机构)16.00% 16.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3.50% 不调整-31 2010年1月18日(大型金融机构)15.50% 16.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3.50% 不调整-30 2008年12月25日(大型金融机构)16.00% 15.50% -0.5(中小金融机构)14.00% 13.50% -0.529 2008年12月05日(大型金融机构)17.00% 16.00% -1 (中小金融机构)16.00% 14.00% -228 2008年10月15日(大型金融机构)17.50% 17.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6.50% 16.00% -0.527 2008年09月25日(大型金融机构)17.50% 17.50% - (中小金融机构)17.50% 16.50% -126 2008年06月07日16.50% 17.50% 1 25 2008年05月20日16% 16.50% 0.50 24 2008年04月25日15.50% 16% 0.50 23 2008年03月18日15% 15.50% 0.50 22 2008年01月25日14.50% 15% 0.50 21 2007年12月25日13.50% 14.50% 1 20 2007年11月26日13% 13.50% 0.50 19 2007年10月25日12.50% 13% 0.50 18 2007年09月25日12% 12.50% 0.50 17 2007年08月15日11.50% 12% 0.50 16 2007年06月05日11% 11.50% 0.50 15 2007年05月15日10.50% 11% 0.50 14 2007年04月16日10% 10.50% 0.50 13 2007年02月25日9.50% 10% 0.50 12 2007年01月15日9% 9.50% 0.50 11 2006年11月15日8.50% 9% 0.50 10 2006年08月15日8% 8.50% 0.50 9 2006年07月5日7.50% 8% 0.50 8 2004年04月25日7% 7.50% 0.50 7 2003年09月21日6% 7% 16 1999年11月21日8% 6% -2 5 1998年03月21日13% 8% -5 4 1988年09月12% 13% 13 87年10% 12% 22 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1 84年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新浪财经注:财务公司准备金率不与小型金融机构一致,调整后准备金率为12%。

历年存款准备金率变化

历年存款准备金率变化

中国货币政策这些年(1997-2011)2011年01月14日 14:18:1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货币政策趋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2007年为控制经济增长过快,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至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所谓“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就是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形势再次发生变化,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外资流入偏多等问题。

1984-2018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一览

1984-2018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一览

2008年12月25日
16.00%
15.50%
-0.50%
2008年12月5日
17.00%
16.00%
-1.00%
2008年10月15日
17.50%
17.00%
-0.50%
2008年9月25日
17.50%
17.50%
0.00%
2008年6月25日
16.50%
17.50%
1.00%
2008年5月20日
10.50%
0.50%
2007年2月25日
9.50%
10.00%
0.50%
2007年1月15日
9.00%
9.50%
0.50%
2006年11月15日
8.50%
9%
0.50%
2006年8月15日
8%
8.50%
0.50%
2006年7月5日
7.50%
8%
0.50%
中小金融机构 调整前 14.00% 15.00% 15.50% 16.00% 16.50% 16.00% 16.50% 17.00% 17.50% 18.00% 17.50% 17.00% 16.50% 16.00% 15.50% 15.00% 14.50% 14.00% 13.50% 13.50% 13.50% 13.50% 14.00% 16.00% 16.50% 17.50% 16.50% 16.00% 15.50% 15.00% 14.50% 13.50% 13.00% 12.50% 12.00% 11.50% 11.00% 10.50% 10.00%
10%
84年
央行按存款种类规 定法定存款准备金 率,企业存款20%, 农村存款25%,储蓄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年—1998年3月)1984年,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设定的最初目标是为中央银行筹集资金,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银行。

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一律调整为10%。

1987年和1988年是我国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由于价格的全面开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使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8月出现挤兑抢购风潮,迫使中央银行于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

之后一直到1998年基本保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二)下调阶段(1998年3月—2003年9月)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形势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由通货膨胀风险变为通货紧缩风险,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

1999年,我国的GDP增幅滑落到7.1%,经济仍然处在较为低迷的状态,因此央行在11月21日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以刺激经济增长。

从1998年到1999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降到6%,下降的幅度很大,之后一直到2003年9月保持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三)平稳上升阶段(2003年9月—2008年9月)2003年,扩张性的政策造成了我国投资过热,宏观经济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物价上涨迅速等不利情况。

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1、货币信贷总量的过快增长是提高准备金率的直接原因。

促使中央银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率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信贷增长偏快。

2003年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0.5万亿元,同比增长20.8%。

同年6月份贷款增加5250亿元,创月度贷款的最高水平。

7月份贷款增加额比上年同期增长71%,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

2003年前7个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8872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贷款增加18475亿元的水平。

从一季度开始,对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中央银行就已经多次予以警示,并于6月中旬发出调整法定准备率的政策信号。

中央银行所担心的是,贷款的过快增长会助长的低水平扩张,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第一,与外资大量流入导致基础货币、银行准备金迅速增加有关。

第二,与实体经济迅速增长有关。

总之,实体经济的过快增长既带动了货币信贷增长,也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加之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资本正在神秘地、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信贷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仅仅依赖公开市场操作手段,达不到金融调控的目的。

2、仅仅依赖公开市场操作手段,达不到金融调控的目的。

前已述及,自2003年以来,由于国内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陡然加大了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巨大冲动,以及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也导致外资流入的陡然上升。

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信贷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人民银行仅仅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其力量已不足以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

例如,对回笼因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这一项,尽管不断加大发行央行票据的规模,仍然感到力不从心。

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扩张,6月份虽进行了窗口指导,要求各商业银行注意风险,但此后的数据显示,未见任何效果。

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单凭公开市场操作或窗口指导,其作用有限,必须要有政策效力更强的政策手段,这就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央行规定的存款机构依法必须存放于金库或中央银行的存款比例,它是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之一,主要用于控制信贷规模和货币供给。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一览表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一览表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一览表调整幅度次数时间调整前调整后(单位:百分点)(大型金融机构)19.50% 20.00% 0.539 2011年3月25日(中小金融机构)16.00% 16.50% 0.5(大型金融机构)19.00% 19.50% 0.538 2011年2月24日(中小金融机构)15.50% 16.00% 0.5(大型金融机构)18.50% 19.00% 0.537 2011年1月20日(中小金融机构)15.00% 15.50% 0.5(大型金融机构)18.00% 18.50% 0.536 2010年12月20日(中小金融机构)14.50% 15.00% 0.5(大型金融机构)17.50% 18.00% 0.535 2010年11月29日(中小金融机构)14.00% 14.50% 0.5(大型金融机构)17.00% 17.50% 0.534 2010年11月16日(中小金融机构)13.50% 14.00% 0.5(大型金融机构)16.50% 17.00% 0.533 2010年5月10日(中小金融机构)13.50% 不调整-(大型金融机构)16.00% 16.50% 0.532 2010年2月25日(中小金融机构)13.50% 不调整-(大型金融机构)15.50% 16.00% 0.531 2010年1月18日(中小金融机构)13.50% 不调整-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2010年上半年,顺应货币市场利率总体上行走势,1 年期以下短期操作利率适当上行;下半年,与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相配合,各期限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均有所上行。

截至2010 年年末,3 个月期和1 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利率分别为2.0156%和2.5115%,较年初各上升64.72 个和75.10 个基点。

2011年2月10日,央行恢复公开市场操作,发行10亿元3月央票。

二、适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0 年,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1 月18 日、2 月25 日、5 月10 日、11 月16 日、11月29日和12月20日6 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各0.5 个百分点;2011年1月20日、2月24日、3月25日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累计已达历史最高水平20%。

央行近年历次利率及准备金率调整对股市影响

央行近年历次利率及准备金率调整对股市影响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提高到5.85%。
调整对股市影响 对股市影响 ---
-- 23日早盘两市呈现平稳开盘后单边走低格局,个股普遍下跌, 上证指数下破所有均线系统,特别是跌破1950点多空分水岭,午后大 盘跌势有所减缓,维持低位弱势整理态势,但个股活跃度依然未见提 升,临近收盘,沪指再次跌破1900关口。 两市股指大幅高开,三率齐降的利好一步将股指带上2000点, 但随着中石化、工行、神华等权重股逐步回落,对股指有所拖累,大 盘再度出现几波回落走势,并跌破10日均线支撑,部分个股在经过上 午调整后有向上突破迹象,两市成交量再超千亿。 早盘A股受到降息的影响高开,随后围绕周三的收盘点位反复震 荡。午后,受港股的急涨影响,中国平安等金融股,安徽马钢等钢铁股等 品种出现大幅涨升行情,指数急速拉高,最高至1788点,但飚升后明显 出现买盘不足的趋势,在此影响下,A股尾盘冲高回落。 10月9日,早盘沪深股市双双高开,但指数并未 高走,反而继续出现小幅下跌的局面,此后多空围绕平盘位置展开争 夺,沪指表现略强, 午后随着金融股的震荡回落,大盘重新出现翻绿 走势,下跌家数逐渐增多,但普遍跌幅不大,临近收盘沪深两市股指 突然跳水,沪指失守2100点。 9月16日,大盘上午有所企稳后,下午跌势蔓延, 银行股大面积跌停,拖累上证综指再度跌穿2000点,沪指在一轮跳水 中再创盘中新低,最低跌至1974.39点。盘中个股受压明显,仅部分地 产股、军工股、通信股等有所拉抬。而金融股、煤炭股、食品股等居 跌幅前列。权重股表现偏弱,部分制约了指数。 6月10日A股市场一改近期小幅阴跌常态而大幅跳空低走,双 双创出本轮调整以来的盘中最大跌幅。沪指开盘报3202.11点,跌 257.34点,跌幅7.73%,深成指开盘报11212.84点,跌968.07点,跌幅 8.25%。 5月13日沪指开盘报3515.71点,跌66.74点,成交金额1250.9 亿,358只个股上涨,499只个股下跌;深成指开盘报12727.76点,跌 91.87点,成交金额655.2亿,281只个股上涨,389只个股下跌。 4月17日沪指略微低开,深指小幅高开。沪指开盘报3286 .41点,下跌68.86点;深成指开盘报12104.31点,下跌400.20点,成 交金额285亿, 658只个股下跌,54只个股上涨。

法定准备金率政策频繁调整原因及其效应

法定准备金率政策频繁调整原因及其效应

并 着重 研究 其对 金融 行业 的影 响。
中图分类号:F276 .2
文 献标 识:A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存 款金融机构按照存款的一定比率保留流动性的措施,是传统的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通过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 工具,中央银行可以控制存款金融机构的信用扩张能力,间接控 制社会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国民经济活动。
52
决 策 &信息(下半月刊)
2008 年第 5 期 总第 41 期
C APITAL
2007 年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之“紧”的程度,不仅为我国历史上 仅有,也为世界历史少见。
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货币政策从紧 1 .物 价 上涨 从 来就 构 成 责难 货 币政 策 的最 主 要理 由 。 2.流动性过剩压力困扰着我国经济运行。2007 年 1-9 月 份,GDP 同比增加了 2.3 万多亿元,与同期 M2 新增 4.75 万亿 元相比,相差 2.4 万多亿元。这反映出实质经济领域存在着流 动性过剩。实质经济中流动性富余,必然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扬。 9 月末,我国经济广义货币供应量已达 39.3 万亿元,2.4 万多亿 元过剩量占其 6.2%。GDP、M1、M2 等数字表明经济流动性过 剩存在着从银行部门向资产部门蔓延的趋势,若不采取措施,资 产部门价格会继续上升。 3.经济增长率持续趋热。2007 年前三个季度 GDP 同比增 长 11.5%,创近 10 年来的新高。国家须加大对经济运行降温的 力度。 4.投资增长率持续高涨。2007 年总投资规模达到 138000 亿元,实际增长率为 21.6%,连续多年存在的投资增长明显大幅 高于 GDP 增长的状况。为了防止由投资过热引致的一系列经 济问题发生,应当适当抑制投资增长率继续走高的势头。 5.信贷投放量快速增加。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 2007 年 10 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0 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 1361 亿元,同比多增 1192 亿元。在提高贷款利率的背景下,新增贷 款量快速增长的势头不减。新增贷款量的快速增加,既与资金 过剩(即流动性过剩)直接相关,也刺激着经济运行和投资的进 一步提高。为了防范这些情形的加重,必须收紧资金供给。 6 .房 地 产价 格 的持 续 上 涨也 构 成货 币 供应 过 多的 原 因 。 7 .股价“泡 沫”股价 的 迅速 上 涨,是 人 们判 断 货币 过 多 的又 一理由。

存款准备金率频繁调整的原因及经济效应分析

存款准备金率频繁调整的原因及经济效应分析

存款准备金率频繁调整的原因及经济效应分析【摘要】近几年,中央银行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来进行宏观调控,并在控制货币信贷,市场流动性及通货膨胀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本文在介绍存款准备金率运行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存款准备金率频繁使用的原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一、引言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中央银行规定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叫做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收缩或扩张信用,实现调控宏观经济的目的。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从1984年公布以后,最初使用并不频繁,从1984~2005年总共才使用7次。

但从2006年7月至2012年5月,我国中央银行共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38次。

尤其从2007年开始,中国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频繁调整。

2007年1月份到2008年6月份,我国经济面临着增长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压力,这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共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6次。

但是,到了2008年下半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出现紧缩现象,中国人民银行也相应下调4次准备金率。

然而,到了2010年初,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再次增大,房地产泡沫逐渐呈现,为了应对经济再次过热的风险,中国人民银行从2010年1月起开始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到2011年6月已连续上调12次,使得存款准备金率达到历史最高点,其中大型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1.5%。

2011年7月后,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升级,这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可能将不断显现,我国经济形势变得不容乐观。

于是中国人民银行于2011年12月开始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012年又下调两次存款准备金率。

从图1可以看出,近几年来,中央银行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力度是空前的。

二、存款准备金率频繁使用的原因分析从宏观经济来看,首先,这根源于我国经济发展结构不尽合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摘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

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

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通货膨胀压力流动性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也称为存储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具有强制性的存款。

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

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与否、高低与否都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

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货币政策之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金融机构会产生很大影响。

[1]准备金率越高,收缩的货币量越大,经济运行可用的资金越小,对经济发展起到负面作用。

反之,则扩大资金的可用量,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通过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发挥作用的。

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即为货币乘数,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轻微变动就可以极大地影响到货币乘数。

[2]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央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因此,公众和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具体的政策变动来及时调整自身的支出和投资计划,从而保证政策调整的良好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宣告效应”。

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的宣告效应更直接更有效。

[4]一、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情况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

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一步作了法律规定。

此后存款准备金率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进行多次调整。

截止至2015年4月26日,一共经历了49次调整,见附表1。

(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 年—1998 年3 月)在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初期,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央行重要的筹资工具,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国家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而不是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

1984年存款准备金分为三档:企业存款为20%,城镇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

而且,当时商业银行准备金还分为两个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账户和备付金账户。

但是因为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严重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因此19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以减少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不利影响。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中央确立了“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经济制度。

其实质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所以当时经济改革的核心是市场化,改革最多是放开价格。

到了1988年,由于价格放开,商品价格上涨,工资上涨,1988年7月份物价上升幅度已达19.3%,创了历史最高纪录,通货膨胀十分严重。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实施了紧缩的货币政策。

为了配合紧缩的货币政策,1987年至1988年9月,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3%,同时各商业银行还需再缴存5%的备付金。

但是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对于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十分不利,而且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下央行对于经济的间接调控,因此从1993年开始,央行对存款准备金政策进行改革,使之逐渐向货币政策工具方向转变,而且更加尊重市场的力量而不再是仅由行政决定。

(二)下调阶段(1998 年3 月—2003 年9 月)1997年夏天,亚洲爆发了罕见的金融危机。

在素有“金融强盗”之称的美国金融投机商索罗斯等一帮国际炒家的持续猛攻之下,自泰国始,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汇市和股市一路狂泻,一蹶不振。

而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当时中国没有入世,经济各方面的国际化程度和开放程度并不是很高,一些出口企业和主要依靠东南市场的企业受到重创。

当时香港刚回归,国家为了维护香港繁荣稳定而砸入了大量的外汇以维持港币市值,所以国家损失了大量的资金。

国内也有很多企业的产品积压,有效需求严重不足,金融行业也持续低迷。

为了解决当时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央行通过制度改革、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来配合当时积极的财政政策。

央行于1998年3月对存款准备金制度再次改革,将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账户和备付金账户两个账户合而为一,统称存款准备金账户。

同时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13%降低至8%,1999年又进一步降至6%,并且恢复了准备金存款原有的支付、清算功能。

这次的制度改革是存款难备金制度一次质的飞跃,说明我国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靠拢。

之后的5年(1998-2003)里,存款准备金率都维持在6%的稳定水平。

(三)平稳上升阶段(2003 年9 月—2008 年9 月)2003年9月21日起,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6%调高至7%,但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暂时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变。

2004年3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央行宣布自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

2004年4月25日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即由7%提高到7.5%。

但同时为了支持农业发展,减少农业贷款发放成、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仍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

38家银行实行8%的差别准备金率。

此次改革使得存款准备金制度有了监管的功能,因此之后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由过去的低频率大幅度调整变为高频率小幅度调整。

并且,因为实行差别准备金率的政策,可以对局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调控,调控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中国经济在2006年经历了一场有惊无险的轻度通货膨胀。

诱发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粮食价格上涨带动食品价格上涨,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国内投资过热(主要是房地产)导致工业原材料、燃料价格上涨和部分工业品出口价格上涨。

此外,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大量外资流入,使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人民币进行对冲操作。

为了防止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政府在年中及时采取了适度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主要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紧缩房地产信贷、小幅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基准利率。

不过由于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还没有完全消除,人们普遍担心2007年价格总水平还会大幅上涨。

央行为了降低市场流动性以对抗通货膨胀,从2007年1月起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仅是2007年一年就10次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向从紧。

然而2008年的物价水平物价依然保持上涨水平,因此央行逐渐加大货币政策调整力度,存款准备金率一度上涨到17.5%。

尽管高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作用日益增强,但其对物价水平上涨和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实际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

(四)小幅回调阶段(2008 年9 月—2010 年1 月)自2007年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日益严重,但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扩展成为了拐点,为我们国家带来了短暂的通货紧缩。

2008年,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国内的经济也产生了衰退现象。

大量中小企业由于没有短期资金拆借,许多生产加工企业倒闭,导致失业率很高。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与投资的拉动,靠内需拉动则是“软肋”。

受经济危机影响,股市、楼市低迷,居民财产性收入普遍缩水,就业压力增大,人们可预期收入难以持续增长,因此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增长面临这重重困难。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央行于2008年下半年开始调整存款准备金率,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

从2008年9月到2008年12月,央行连续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存款准备金率下降到了15.5%的水平。

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表明了央行进一步放宽货币及投资增速的政策导向,对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起到了有利的影响。

另外,从2006年开始,大型金融机构与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有了1%-2%的差别,体现了国家对于中小型金融机构的扶持和对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的支持。

(五)不断上调阶段(2010 年1 月—2011 年11 月)2010年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刚刚过去,而政府在经济疲软时投入的4万亿救市资金极大地增加了货币的供给量,对后期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货币供给远远超过经济体的实际货币需求,造成全面的通货膨胀。

为此,央行开始转变政策调整方向,从2010年1月到2011年6月连续上调准备金率12次,货币政策转为紧缩。

(六)小幅下调阶段(2011 年12 月至今)受2010年至2011年上半年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经济实体中货币供应量出现问题,GDP增长速度出现连续下降,而且通货膨胀率依然居高不下。

在此背景下,我国从2011年12月5日起开始不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说明了货币政策由紧缩转变为适度宽松,有助于国内经济增长的稳定。

2014年4月22日,央行宣布从2014年4月25日起,央行宣布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调整后县域农商行、农合行分别执行16%和14%的准备金率,其中一定比例存款投放当地考核达标的县域农商行、农合行分别执行15%和13%的准备金率。

2014年06月9日,央行再次宣布决定从2014年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不含2014年4月25日已下调过准备金率的机构)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下调后的存款准备金率为20%。

此外,为鼓励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发挥好提高企业资金运用效率及扩大消费等作用,下调其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央行2014年两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举措目的在于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将新增或者盘活的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等领域,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体现了央行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下,稳定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原则。

2015年2月4日,央行宣布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同时,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