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唐雎不辱使命》学案(实用)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优秀6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c8cc640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17.png)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优秀6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暴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难点: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解决办法: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梳理以前学过的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本文课本剧,创设情境,把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
3、对于疑点的处理可以和扩展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排练课本剧。
2、讲故事比赛。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读的则是另一个故事。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明确目标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疏通和整体把握上,初步领悟《战国策》说理周密,笔锋犀利的语言风格。
(二)整体感知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a588898cf84b9d529ea7a16.png)
《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和文言句式。
2.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感受外交辞令中的委婉含蓄,准确理解隐藏着的“潜台词”。
【学习重点】1、掌握实词、虚词的含义,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了解作者及《战国策》的相关知识,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重点的文言知识。
【自主突破】1.给加点字注音唐雎()怫然()韩傀()免冠徒跣()庸夫()缟素()色挠()以头抢地()休祲()寡人谕()2.解释下列词语:①秦王使人谓安陵②安陵君其许寡人③大王加惠④以大易小⑤故不错意也⑥秦王怫然怒⑦亦免冠徒跣⑧寡人谕矣⑨长跪而谢⑩秦王色挠3.翻译句子(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5)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4.填空。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
《战国策》是由西汉的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体史书,全书共篇。
【合作探究】齐读课文,独立思考下列问题。
5.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6. 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7.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8.秦王要求“易地”包藏祸心,小国使臣唐雎是怎样一步步让秦王理屈词穷的?【拓展延伸】10. 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总结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感受外交辞令中的委婉含蓄,准确理解隐藏着的“潜台词”。
【自主突破】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仓鹰击于殿上()②天下缟素()③长跪而谢之()④寡人谕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不错意也错意:置意,错,通“措”。
B.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休祲:吉凶的征兆C.天下缟素缟素:白色的丝织品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跪:直身而跪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B.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8df29176a20029bd642d55.png)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一、正音雎()怫()冠()跣()抢()庸()诸()僚()彗()聂()傀()要()祲()与臣而将.四矣()缟()挠()谕()二、必须掌握的词1. 故:故不错意也()2. 惠:大王加惠()3. 请:请广于君()4 .若:非若是也()若士必怒()5. 善:以大易小,甚善()6. 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7. 素:天下缟素()8. 徒:亦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9. 亡:且秦灭韩亡魏()10. 为:以君为长者()11. 谢:长跪而谢之曰()12. 许:安陵君其许寡人()13. 易: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弗敢易()14. 布衣: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三、需要理解的词1. 不辱使命()2. 其()3. 加惠()4. 错意()5. 请广于君()6. 岂直()7. 怫然()8. 伏尸()9. 免冠徒跣() 10. 抢()11. 士() 12. 仓()13. 休祲() 14. 与臣而将四矣()15. 必() 16. 缟素()17. 挺() 18. 色挠()19. 长跪而谢之() 20. 谕()四、句子翻译1.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3.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九年级语文上册《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含答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含答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13b663fccbff121dd3683bc.png)
22、《唐雎不辱使命》一、课前自学1、注意读准下列字音:唐雎.jū 怫.fú然免冠.ɡuān 徒跣.xiǎn 逆.nì 色挠.náo 以头抢.地qiānɡ 庸.yōnɡ夫休祲.jìn 缟.ɡǎo素傀.ɡuī2、知识积累(1)了解作家、作品《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共有33篇。
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记事上起前453,下迄前209年,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2)相关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了各诸侯国。
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徙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出了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二、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训练学生朗读、翻译、复述能力。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三、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古往今来,在国家和民族在遭受外敌入侵、面临危机的时候总是有许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热爱。
小国之臣唐雎,面对强秦的寻衅威胁,奉命危难之间,同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折服秦王,不辱使命,保全了国家的领土。
这需要何等的气魄胆识和智慧!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整体感知(一)教师范读。
学生勾画出人物对白。
(二)学生读二遍文章,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注意文中重点文言词语,标出有疑问的地方。
(三)完成下列题目。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最新6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最新6篇](https://img.taocdn.com/s3/m/f76f5034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4b.png)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最新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文档、教学教案、企业文案、求职面试、实习范文、法律文书、演讲发言、范文模板、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job reports, work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es, lesson plan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最新6篇这里是白话文的本店铺为您带来的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最新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96820b90c69ec3d5bb753c.png)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秦。
..唐雎使于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一、二、解释文中加点字。
21、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2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18.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12.(2分)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案要点: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9.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
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2 分)答:16.请在文章里找出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和他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并将其抄写下来。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a4666f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c8.png)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学习目标:
1、人物形象分析
2、说话技巧分析(重点)
3、文章的现实意义
流程:
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按照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去概括)
2、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说话十分讲究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从中能看出秦王和唐雎怎样的性格特点?
3、分角色朗读(要揣摩语气)
(1)由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
(2)朗读内容为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3)要求饰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演读出人物的精、气、神,能融入到角色中。
4、拓展延伸:唐雎的说话技巧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也有借鉴意义,比如:在学习生活中,同学要抄你的作业?你怎么做呢?在家里,父母责备你考试考差了,你怎么应对?……
5、思考探究:秦王是真的怕唐雎刺杀自己才屈服的吗?。
《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cba7d9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03.png)
《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是一份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史记》中的篇章《唐雎不辱使命》的学习资料。
该学案适用于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主要围绕着该篇章的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旨在让学生深刻领会其中道德和思想内涵,并能够将之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一、概述《唐雎不辱使命》是《史记》中的一篇章,主要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唐雎和他的儿子,为韩国讨回代表争夺而身赴韩国策划策反的故事。
唐雎虽经历了周围的袭击和安排,但仍然独立思考,坚守原则,成功达成了目标。
这个故事充满着勇敢、智慧和无私的品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实例。
通过对《唐雎不辱使命》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并掌握核心的价值观。
二、背景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不断的时期,各国战争频繁。
同时,它也是中国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潮交汇产生的时期,其中包括诸子百家和儒家。
在这个时期,许多政治家和军事家都为各自的国家做出了贡献,他们的思想和才华也是各具特点。
唐雎就是其中之一,他是鲁国大夫,一个有决策能力和公正办事的领袖。
三、故事情节《唐雎不辱使命》主要讲述的是唐雎为鲁国策划策反韩国以夺回代表争夺的故事。
当时,鲁国和韩国讨论争夺代表权,唐雎应韩国之约,前往韩国会议,谋划援助韩国夺回代表权。
在这段时间内,唐雎经历了种种袭击和陷阱,他独立思考和决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最终成功达成了目标。
四、人物形象唐雎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智囊,在故事中,他表现出了勇敢、智慧和公正的品质。
他不但拥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还能够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自信,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尊重别人的想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团队的信任和支持。
五、语言风格在故事中,唐雎用到了很多优美的语言,它的特点是简单、明了,并强调了时代的特点。
在《唐雎不辱使命》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文化和历史的积淀,同时也能够看到如何运用语言来传递思想和情感。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7d5558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63.png)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唐雎不辱使命》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语文阅读文章,通过讲述唐朝名将唐雎的故事,传达了“忠诚、勇敢、仁爱”的价值观念。
一、文章梗概文中先讲述了唐朝时期,薛仁贵领导的唐军在攻打反唐叛军时,被反唐势力找了一个机会,用假消息勾引唐军,将唐军陷入绝境,唐军要求唐玄宗紧急调集兵力前往救援。
唐雎接到紧急军令后,冒着生命危险,连夜赶到敌营,探明敌军的情况,并成功将消息带回唐军将领手中,最终唐军成功斩首敌人,见到了胜利的曙光。
二、文章主题本文的主题是“忠诚、勇敢、仁爱”。
唐雎是一位忠诚的将领,他始终信任唐玄宗的指挥,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敌军营地,探明敌情。
他还是一位勇敢的战士,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毫不犹豫地执行命令。
最后,文章还表达了仁爱的价值观,唐雎在搜救战友时,没有杀害手无寸铁的朝阳,反而还照顾了他的伤口。
三、文章阐释1.忠诚在本文中,忠诚是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念。
唐朝时期,唐雎信赖皇帝的指挥,从未怀疑皇帝的意愿,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仍然执行了皇帝的命令。
这种忠诚感不仅仅是对皇帝的尊敬,还包含对家国的忠诚。
唐雎的侄儿曾问他:“您为什么这样忠心耿耿地对皇上?皇上这么多年来对您也不怎么公平呀!”唐雎淡然而言:“我是忠诚于自己的责任,忠诚于保卫我们的国家”。
2.勇敢勇敢是战争中必备的品质,我们在本文中看到了唐雎的勇敢,他在担任前线指挥官时,尤其是在敌人陷害唐军的危急时刻,带着部队猛攻敌军,并有了一次更加危险却更加值得表扬的行动,就是他单枪匹马去侦查红巾军,在成功打通唐军的补给线之前经过了数次危险的场面。
唐雎这种勇敢不是因为他对死亡一无所惧,而是出于对工作、对国家和对自己的责任感。
3.仁爱仁爱是一种人类本质中的美好品质,唐朝时期,唐雎个人在战争中表示出的“死心塌地”的担当和“发扬人间大爱”的情怀,在古代战争文化背景下,具有很高指导意义。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2640c0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03.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唐雎不辱使命自读要求1.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话中不同人物的语气、口吻和情态,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侧重点1.诵读训练,注意句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对话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要继续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注意揣摩语气,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诵读为突破口,在读懂题意、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艺术特色。
)自读程序1.默读。
(1)读“阅读提示”,略知文章大概情况。
(2)读注释①,了解作品、作者、编者及题愈等概略知识。
(3)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速谈。
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朗读。
分角色(唐雎、秦王、安陵君、叙述人)进行朗读,注意朗读的要求。
4.研读。
诵读全文,思考:后推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唐华的使命是什么?为什么说唐华没有辜负使命?磨难的典型性格是什么?(解说:通过“默读一速读一朗读一研读”四步阅读法的训练.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读思结合、读练结合、读议结合,在熟悉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对话描写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介绍情节的发展过程、突出文章的十C思想,从而感悟文章中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
)自读点投 1.总体把握。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唐维出使秦国的原因。
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
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H部分(第2、3段)具体叙写唐推出使泰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这部分分为两层:第~层(第2段)唐唯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示鲜明的态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九年级上册语文22唐雎不辱使命学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22唐雎不辱使命学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5eedd4f312b3169a451a44c.png)
22 唐雎不辱使命学习目标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辨析课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2.能够把文中重要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3.通过讨论、总结,会用自己的话准确分析概括唐雎、秦王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并归纳出学习课文“记言”的史家笔法和简洁传神的人物刻画方法。
学习过程一、课前导学1.作者、背景简介《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240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
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重点词语归类(1)读一读,写一写唐雎.(jū)怫.然(fú)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地(qiāng)韩傀.(guī)休祲.(jìn)缟.素(ɡǎo)色挠.(náo)(2)通假字①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放)②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吗”)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3)词类活用①请广于君(广: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扩大,补充)②轻寡人与(轻: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③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④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⑤且秦灭韩亡魏(灭、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4)一词多义①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是“派遣”,后一个是“出使”)②虽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转折连词)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假设连词)③徒免冠徒跣(光着)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④夫此庸夫之怒也(fū,成年男子,名词)夫专诸之刺王僚也(fú,发语词,无义)⑤以以头抢地耳(介词,用)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徒以有先生也(介词,因为)(5)古今异义①岂直五百里哉(古:只,只是;今:不弯曲)②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休息)③长跪而谢之曰(古:道歉;今:感谢)二、学习过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学案
![《唐雎》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bb58233968011ca300919e.png)
22唐雎不辱使命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2、借助注释翻译课文,积累常用文言实词。
3、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
2、学习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习过程:预习案一、情境导入:1、“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文章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各诸侯国。
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二、作者作品。
刘向(约前77-前6年),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根据一些纵横家及门徒的著述,编订了《战国策》。
《战国策》经刘向整理编辑。
全书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策,共33篇。
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到秦并六国,约240年。
内容主要是记载当时谋臣测试游说诸侯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其中所记人物复杂,有纵横家,如苏秦;有义士,如唐雎、鲁仲连;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荆轲、聂政。
这些人物形象塑造得极为生动。
《战国策》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预习检测。
(1)检查注音。
唐雎.()缟.素()怫.然()免冠.()韩傀.()休祲.()王僚.()以头抢.地()(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解释下列重点字词辱易其加惠错广逆轻直怫然徒抢休祲挠谢谕探究案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翻译课文,积累常用文言实词。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学习重难点:学习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翻译下列句子。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60464d0b4e767f5acfce8c.png)
《唐雎不辱使命》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
2、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使、欲、许、易、悦”等文言词语。
二、学习重、难点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第一段。
三、资料链接《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刘向之手编订,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国策,共33篇。
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的影响。
四、学习过程【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
3分钟后个人展示。
【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在6分钟内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对照课文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第一段。
2、解释方框内的文言词语。
⑴使人谓安陵君曰使:⑵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欲:⑶以大易小易:⑷安陵君其许寡人许:⑸秦王不悦悦:⑹使唐雎使于秦使:【当堂训练】(15分钟)得分:一、填空。
(11分)1、《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之手编订,共国策,篇。
2、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唐雎曰:“?”秦王曰:“,,以头抢地耳。
”二、给方框内的汉字注音。
(6分)唐雎()怫然()免冠徒跣()缟素()休祲()以头抢地()三、翻译句子。
(8分)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四、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
(选做题)(4分)1、《唐雎不辱使命》中表现秦王用武力要挟唐雎的一句话是:2、唐雎针锋相对的一句话是:《唐雎不辱使命》(二)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第二、三、四段。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精选11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精选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d1a8c0c5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20.png)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精选11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精选11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目的:读一读写一写本文的字词;才能目的: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重点难点: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电影《我的一九—九》中著名外交家顾维均的故事?引出他“不辱使命”,然后,列举众多“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如硕相如、鲁仲连、____等,以引出唐雎和课题。
二、简介作者,释题1.《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
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
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2.辱:辱没。
三、老师范读课文解决以下字音:唐雎怫然免冠徒跣以头抢地休寝缟素色挠四、整体感知:1.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五、研读赏析:1.听录音带,学生跟读第一段。
2.采用老师讲述为主的方法,疏通以下字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大王加惠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秦王不说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考虑以下问题: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回绝了秦王的要求?④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4.学生齐读第一段。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1.男生齐读第二段。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段,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句: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3.讨论以下问题: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答复: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④注意比拟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七、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简单回忆第—课时内容,引入新课二、学习课文第三段1.女生齐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三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2c71fcbf12d2af90242e6fa.png)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学习的重点是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记述的是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文章以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学情分析:从九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上看,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量的文言积累和文言储备,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之前他们还学习了人物类的范文《陈涉世家》,对于分析人物形象也掌握了一些方法。
初三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也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这些都为课堂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设想:本节课可以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主要以字词理解和疏通文意为主,以自学、总结、展示为主要活动,通过关键句子的翻译疏通故事情节,力争使学生当堂学习、当堂识记。
第二课时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主,以语言描写、课本剧和预设问题三个角度进行,最后简要分析一下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课堂训练。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3.理清故事情节。
4.理解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唐雎和秦王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1.以文言现象的积累培养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以关键句的翻译疏通文意。
3.从朗读、课本剧、心里揣摩三个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重点字词,感知故事情节,理解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征。
难点:从不同角度理解唐雎和秦王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手段或方法: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课本剧表演、课文朗诵五、教学过程(一)开放式导入外交是一种国与国之间重要的政治关系,在中华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了很多外交家,他们的故事如星子般熠熠生辉,请大家列举几个例子。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优质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23dd97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9.png)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以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气概,成功地完成了使命的故事。
文章通过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展示了唐雎的忠诚、智勇和爱国精神,教育学生学习唐雎的优良品质,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但本文篇幅较长,生僻字词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此外,学生对古代历史知识了解不多,可能影响他们对文意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适当补充相关历史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了解古代礼仪制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如何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来理解文言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唐雎的忠诚、智勇和爱国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
2.难点: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理解唐雎与秦王的斗争策略,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查找生僻字词的意思,了解课文背景。
2.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启发引导: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备课资料:课文原文、注释、相关历史知识、教学设计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并对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讲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拟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场景,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77c569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8b.png)
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唐雎的使命感和忠诚精神,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唐雎的使命感和忠诚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孟子》中的故事,提醒学生注意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2. 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的故事《唐雎不辱使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在小组内交流。
三、合作学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唐雎的使命感和忠诚精神。
2.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2. 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五、课后习题答案(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习题。
2. 教师讲解课后习题答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课堂讲解等方式,让学生全面理解了《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后习题的解答中,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技巧仍需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案:唐雎不辱使命(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唐雎的使命感和忠诚精神,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4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a312b1d4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fb.png)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4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重点: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
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教学方法: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唐维出使秦国的`原因。
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
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具体叙写唐推出使泰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这部分分为两层:第-层(第2段)唐唯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示鲜明的态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二层(第3段)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针锋相对,并效法‘三子”,挺剑而起。
这是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患难出使胜利,点明了主题。
这部分是情节的结局。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句要求学生课下预习课文第二课时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
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语文: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语文: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2ca2ed33d4b14e852468e6.png)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
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知识链接】2——关于正直的名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谚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谚语志无虚邪,行必正直。
——春秋管仲丈夫志气直如铁,无曲心中道自真。
唐寒山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郭吉安世上没有比正直更丰富的遗产了。
——莎士比亚几何以直线为最近,修身以正直为最好。
——英国谚语讲真话的人不需要记住自己说过的话。
——马克•吐温你若正直,不要怕人诽谤。
——[波斯]萨迪正直的人是神创造的最高尚的作品——[英]蒲柏因正直而获得的利益才是真利益。
——英国谚语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2、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以大易小()请广于君()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小缟素()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寡人谕矣()大王加惠()故不错意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徒以有先生也()安陵君其许寡人()3、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4)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虽然,受地于先王()否,非若是也()长跪而谢之曰()5、词语活用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22《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课型:执笔人:审核人: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正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理解文意。
【学习重点、难点】能正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理解文意。
【知识链接】
作品介绍——《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学士刘向将其编订为33篇,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这、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
记载了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至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236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动态,其中以记载谋臣策士的言论和活动为主要内容,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复杂的斗争,保存了战国时代的大量富有价值的史料。
同时,本书语言精练,文笔委婉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富有浓厚的文学意味,是我国古代有文学价值的散文著作。
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南辕北辙亡羊补牢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狡兔三窟狐假虎威惊弓之鸟。
【学习过程】
一、交流感知
1.根据【知识链接】和书下注释完成下面的填空。
文学常识:《唐雎不辱使命》一文选自《》是西汉末年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这部书中有许多成语:如、、等至今为人所称引。
2.唐睢是____国的使臣,他是一位谋士,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
“辱”的意思是:。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韩傀.()
二、研读共品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培养语感。
2、疏通文意。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1)结合注释自译,注意加点的字词。
(2)思考以下问题:
a.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b.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三、互助质疑
四、当堂检测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b.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第2课时22《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课型:执笔人:审核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翻译课文第二、第三段,理解文意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3.培养翻译朗读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能正确翻译课文第二、第三段,理解文意。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 2、易安陵:
3: 4:
5、虽然,受地于先王:
6、因使唐雎使于秦:
(二)重点字的正音
(1)唐睢不rǔ ____使命(2)秦王fú ___然怒(3)免冠徒xiǎn ____ (4)
以头qiāng ____地(5)休jìn ____降于天(6)天下gǎo ___素
(7)秦王色náo ____ (8)huì ____星袭月
二、研读共品第二段:
疏通第二段文意——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结合注释自译,注意加点的字词。
2、思考以下问题:
(1)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2)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4)段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
(5)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
三、研读共品第三段:
1、疏通第三段文意——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这一段中的“之”除了“布衣之士”,都是消除句子主谓间的独立性
(1)结合注释自译,注意加点的字词。
(2)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②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2、唐雎说“与臣而将四矣”、“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暗示了他
,也照应下文,说明他言必信,行必果。
3、本文段唐雎同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王以“天子之怒”威胁,唐雎以来应对;秦王说“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则言,矛盾冲突,富有戏剧效果。
四、当堂检测
(1)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第3课时22《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课型:执笔人:审核人: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翻译课文第四段,理解文意,把握人物形象。
2、总结文言知识点。
3、练习巩固。
【学习重点、难点】能正确翻译课文第四段,理解文意,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解词。
怫然:布衣:抢:庸夫:
士:仓:休祲:
休:
祲:缟素:
2、译句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二、研读共品。
(一)疏通第四段文意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注意加点的字词。
2、思考以下问题
①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②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二)把握人物形象
1、找出秦、唐说的话,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可用“从句中,我读出了唐雎或秦王
的性格”说话。
2、小组交流,共同归纳。
秦王:
唐雎:
(三)总结写作手法。
(讨论,归纳)
本文是怎样刻画唐雎形象的?
三、知识归纳、练习:
(一)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
2.仓鹰击于殿上()
3.轻寡人与()
4.岂直五百里哉()
5.寡人谕矣()
6.秦王不说()
(二)一字多义:
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3.徒以有先生也()
4.以君为长者()
5.以头抢地耳()
徒: 1.亦免冠徒跣()
2.徒以有先生也()
夫:1.此庸夫之怒也()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虽: 1.虽千里不敢易也()
2.虽然,受地于先王()
而: 1.挺剑而起()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之: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2.愿终守之()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4.长跪而谢之曰()
者:1.以君为长者()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然:1.虽然()
2.秦王怫然怒()
于:1.受地于先王()
2.仓鹰击于殿上()
3.请广于君()
与:1.轻寡人与( )
2.与臣而将四矣( )
(三)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古:今:)
2.岂直五百里哉(古:今:)
3. 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今:)
4.秦王色挠(古。
今:)
5长跪而谢之(古:。
今:。
)
6以头抢地耳(古:。
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