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硕士)
地质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质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070901二、专业名称:地质学三、学制:四年四、授予学位:理学学士五、培养目标:方案要求:地质学专业学生具有坚实而宽广的地质学理论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知识进行地质、地震地质及城市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了解地质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突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精神;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地质问题;成为能够从事开展基础地质、地震地质、城市地质、环境和灾害以及基础研究或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六、培养要求(毕业要求):(一)、知识要求1- 1.具有从事地质学所需的相关数学、物理、化学及其它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基础地质、地震地质与城市地质领域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1- 2.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够使用本专业的地学软件进行绘图以及数据处理;1- 3.了解地质学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容;1- 4.掌握文献检索及资料查阅工作方法,了解地质学专业的前沿内容。
(二)、能力要求2- 1.具备地质现象综合分析的基本能力;掌握现代化地学手段、方法,具备对基础地质、地震地质与城市地质中的地学问题初步分析能力;2- 2.具有系统的地质学专业实践学习经历,具备设计完成基础地质、地震地质与城市地质相关工作内容,并能对其测试实验结果进行分析;2- 3.掌握地质学相关的实验设备和常用的地学计算机制图软件;2- 4.能够基于地质学理论和相关知识进行合理的研究分析,了解地质学相关行业的工作内容及方法,以及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内容;2-5.具备独立开展地质学相关内容生产及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素质要求3- 1.具有健康的体魄、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了解国家科技、产业、知识产权、防震减灾等有关政策和法规;关注防震减灾领域最新研究动态与成果;3- 2.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遵守规范、技术创新的素养,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3- 3.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3- 4.能够使用专业知识与同行进行交流。
2024年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2篇)
2024年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引言:地质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强、应用性广的学科,它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物质组成和演化过程,以及地壳和地下岩石的工程性质和变形规律。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地质工程人才,以满足我国地质工程事业的发展需求。
本文以2024年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为例,介绍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等内容。
一、培养目标1. 培养具备坚实的地质和岩土力学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在地质工程领域从事科研、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 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地质工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科研人才;3. 培养具备较强综合素质、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不同地域和不同领域的工作环境中胜任各类地质工程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人才。
二、培养方案1. 专业学科基础教育:通过系统的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践,培养学生具备坚实的地质和岩土力学理论基础,掌握地球科学、地质工程学、地球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为进一步深化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地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工程知识和工程技能,能够独立进行地质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和施工管理。
3. 科研能力培养:通过科研项目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具备科学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能够从事地质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4. 综合素质教育:通过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作和领导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地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三个阶段。
1. 基础课程阶段:地球科学基础、地质学、岩石与岩土力学、地球物理学、数学、物理等。
2. 专业核心课程阶段:地质工程学、工程地质学、岩土工程、地下水工程、地震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等。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1800
一、培养目标:
1.认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团队意识,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科学作风和学术道德;具有本学科领域较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较深入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学术创新能力、开拓精神和独立从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工程技术研究领域取得明显成绩;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3.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好的科技写作能力。
二、培养方向:
1.油气地质与勘探
2.油气藏开发地质
3.油气田地质工程
4.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与技术
5.测井理论、方法与技术
6.工程地球物理
三、学习年限:3年
四、学分要求:总学分最低30学分,必修课不得低于16学分。
备注:
1.对跨学科报考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由导师指定补修本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2门,最多不超过4学分。
补修课所取得学分不记入总学分。
2.专业外语课程作为必修环节,由导师指导查阅一定数量的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在第三学期开题阶段提交一份外文文献阅读报告,交导师审查并评定成绩,通过后记1学分。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执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有关规定》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研究生论文和答辩工作的有关规定》。
地质工程领域培养方案
地质工程领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 使学生掌握地质学、地质工程学等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2. 培养学生具备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治理和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4. 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现代地质工程技术发展需求的能力。
二、培养方案1. 专业课程设置(1)地质学基础课程:包括地质概论、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使学生建立起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2)工程地质学基础课程:包括岩土工程学、地质勘察、地质灾害学等,使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3)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比如地下水工程、地质工程材料、地质遥感等。
2. 实践教学环节(1)实习实训:安排学生到地质工程相关企业或研究机构进行实习实训,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地质工程实际操作技能。
(2)校内实验:设置地质工程实验室,进行岩石力学、地质勘察等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
(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地质勘察等实地考察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3. 创新教学环节(1)开设创新实验课程:设置针对地质工程领域的创新实验课程,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工作。
(2)科研项目指导:为学生提供科研项目申请指导和科研成果展示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4. 专业实践教学环节(1)参与地质工程项目:安排学生参与地质工程项目实践,包括地质灾害治理、地质勘察等实际工程项目。
(2)参与科研项目:开设地质工程实践课程,让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来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科学素养和工程实践技能。
5. 团队合作教学环节(1)多人合作实验:设置多人合作实验环节,鼓励学生在团队中进行实验和研究工作。
(2)团队项目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地质工程项目实践,让学生在团队中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6. 课程设计在培养方案中,需要设置针对地质工程领域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我国社会和经济建设需要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地质工程专门人才。
硕士阶段硕士学位应掌握坚实的数学、力学、地质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地质工程领域内常用的测试、实验分析技术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或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
能运用所学知识在地质工程项目的设计勘察、工艺优化、施工项目管理与决策等方面的某个方向上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工程实际问题,能独立组织地质工程项目的施工或工程评价。
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具有科学严谨的学风。
毕业后能够在科研院所、生产和设计部门、大专院校或相邻专业从事生产、教学和科研工作。
博士阶段博士学位应具有宽广而坚实的数学、力学、地质学基础,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前沿领域具有系统深入的了解。
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先进的测试设备,熟悉现代测试技术。
具备在地质工程项目勘察设计、工艺最优化、研制新材料、新机具、施工项目管理与决策等方面的某一两个方向上进行创造性科研工作的能力。
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具有学术带头人或组织实施科学研究项目的素质以及科学严谨的学风。
毕业后能够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生产和设计部门的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1.环境岩土工程2.边坡工程3.地下工程4.区域稳定性评价5.岩土工程检测与监测6.岩土工程信息化技术三、招生对象1.硕士研究生:已获得学士学位及同等学历的在职人员、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2.博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及同等学历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经入学考试笔试和面试均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三年,硕-博连读研究生五年,博士研究生三年。
第四纪地质学博士培养方案
第四纪地质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1.一级学科简介: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相关天体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及演化历史的学科。
历经几个世纪的发展,现代地质学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逐步完善。
发展迅速的重要地质学理论包括渐变论与灾变论、生命起源与演化理论、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系统理论、元素分配与同位素分馏理论、地球矿物模型、成岩成矿理论等。
主要包括矿物岩石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及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和沉积学等。
2.学科方向简介:第四纪是以人类的出现和进化,全球进入冰期气候为标志,是地质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
主要研究第四纪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新构造学和古气候学等。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蓬勃发展,第四纪地质学为气候和环境预测、构造动力学演化、国土整治、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等领域服务,并未规划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南京师范大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方向源于早期的地理系,1997年成立为地理科学学院。
经过几代人长期努力,于2003年获得第四纪地质学博士学位点。
传统科研优势有东亚季风演化与第四纪测年、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与地貌演化特征、海洋工程与环境评价等。
现在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优秀人才计划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领衔的科研教学队伍。
主持有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973”项目。
在东亚季风演化及驱动机制、第四纪地貌与环境演化特征、土壤环境与保护等研究领域具有国内一流的研究成果,并以国内第一作者,在中国国内完成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PNAS等发表论文数篇。
博士毕业生获得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以及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提名。
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斐然。
二、培养目标第四纪地质学人才的培养包括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科学素养提高等多个方面。
具备扎实的野外地质工作能力、较好的学术潜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在第四纪地质研究领域具有较深造诣,能够提出和解决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在基础研究中,具有原创性研究的思维能力,熟悉地理学前沿与动态,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口头报告;能够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的实习和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工作。
第四纪地质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第四纪地质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905)专业特点:第四纪地质学专业主要从事第四纪(2.5MaBP)以来与人类起源、文明发展、人类活动有关的资源、气候、海面变化、构造运动、灾变事件等自然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趋势研究,侧重于利用多学科交叉合作手段提取和分析保存于第四纪地层中各种高分辨率的环境演变信息,弄清区域人类活动和环境演变的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在应用研究方面侧重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地质灾害整治、环境规划与保护,以及探明和开发第四纪海陆相地层中的能源和资源,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研究依据。
目前该专业尤其侧重于国务院2006年2月颁布的十一五国家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纲要中“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以及“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控制”三项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内容,重点开展自全新世开始11500aBP以来的人类活动和环境演变事件包括冰期和间冰期循环以及极端气候和环境灾变事件的影响研究,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时间尺度:1)来自沉积记录的全新世主要自然灾害;2)全新世初至商周时代无文字记载期自然地层和考古地层灾变信息的提取;3)5000aBP以来有文字记载时期灾变事件的信息记录;4)过去百年来有器测记录的信息研究,特别要了解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如何在遭遇灾变事件后完成快速恢复的现象。
此涉及人与自然变化的研究尤其强调利用地球科学家与生物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气象学家甚至天体物理学家的广泛合作,采用多学科合作手段,解决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的环境演变与灾变事件研究难题,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一、培养目标1、硕士阶段要求通过硕士阶段的学习和参加科研课题实践,基本掌握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全球变化科学、环境演变与环境考古等基本理论和一定的野外调查技能及实验方法,能独立完成本专业方向的科研任务,对本学科国际前沿理论有所了解,能较熟练运用本专业技能和计算机与GIS技术,为国土整治、环境与国土规划、考古与文博事业以及政府决策等提供科学研究依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名称:测绘科学与技术
专业名称: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专业代码:081603
一、学科(专业)简介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三、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四、课程设置
五、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六、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七、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一级学科名称: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名称:资源与环境遥感
专业代码:081830
一、学科(专业)简介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三、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四、课程设置
五、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六、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七、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二0一一年七月前言培养方案是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工作和制定培养计划的主要依据;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要求,对专门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和具体化;是各专业培养研究生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为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体现我校“特色+精品”的办学理念,进一步优化和规范研究生培养的过程,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校对博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
本次修订工作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为依据进行的。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总结各专业培养方案共性的基础上,特制定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总则》,这是我校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内容,各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均应严格执行。
课程编号说明:字母中的第一位B表示博士生开设的课程;第二位G表示公共基础课,Z表示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X表示选修课。
数字中的前二位代表开课院系,后三位为课程序号。
本培养方案从2011级博士研究生开始执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2011年7月目录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学科专业(2011年) (1)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学科专业(2011年) (2)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学科专业(2011年) (3)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学科专业(2011年) (4)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学科专业(2011年) (5)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学科专业(2011年) (6)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总则 (7)思想政治教育 (10)海洋地质 (11)地球物理学 (12)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13)地球化学 (14)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15)构造地质学 (16)第四纪地质学 (17)宝石学 (18)岩石矿物材料学 (19)生态地质学 (20)岩土工程 (21)水文学及水资源 (22)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23)矿产普查与勘探 (24)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25)地质工程 (26)地学信息工程 (27)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28)地下建筑工程 (29)非传统矿产资源开发 (30)资源产业经济 (31)地球物理工程 (32)能源地质工程 (33)资源管理工程 (34)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 (35)资源与环境遥感 (36)钻井工程 (37)地质环境与工程 (38)安全技术及工程 (39)油气田开发工程 (40)环境科学与工程 (41)管理科学与工程 (42)土地资源管理 (43)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学科专业(2011年)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学科专业(2011年)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学科专业(2011年)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学科专业(2011年)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学科专业(2011年)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学科专业(2011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总则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教育部有关规定,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在总结我校不同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特制订本总则,我校各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共同执行。
地质工程 培养方案
地质工程培养方案一、背景地质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地质学、岩土力学、地下水水文地质学等多学科知识,是研究和应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力学、岩土工程和地球工程学等理论与方法,从事工程地质、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下水水文地质学和地质勘查、建设地质等研究和工程实践的一门专业。
为了培养具有较深的地质及岩土力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应用能力的地质工程技术人才,需要制定全面的地质工程培养方案。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旨在培养掌握地质工程领域面向工程、面向应用的地质工程技术人才。
具有扎实的地质学、岩土力学、地下水水文地质学等基础理论和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地质勘察、岩土工程设计、地质灾害治理与工程设计等方面的能力。
三、培养要求1. 学生应获得坚实的地质学、岩土力学、地下水水文地质学等基础理论。
2. 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工程地质勘察、岩土工程设计、地质灾害治理与工程设计等实践能力。
3. 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4. 学生应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掌握地质工程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四、课程设置1. 地质学概论2. 地球化学3. 工程地质学4.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5. 岩石学6. 结构地质学7. 地质灾害与防治8. 土力学9. 岩土工程动力学10. 地下水水文地质学11. 圎测勘察学12. 岩土工程设计13. 工程地质灾害学14. 工程地质环境保护15. 工程实践16. 毕业设计五、实践教学1. 实验课程:包括地质学、岩土力学、地下水水文地质学等实验2. 实习:实习内容包括工程地质勘察、岩土工程设计、地质灾害治理与工程设计等实际工程项目3. 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六、综合能力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意识等能力,学校将开设以下课程:1. 通识教育课程2. 创新创业教育3. 实践教学4. 体育教育七、实践基地学校将与工程公司、地质公司等企业合作,为地质工程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际工程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818)一、培养目标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严谨学风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业基础知识,有广博的科学视野,具备创新地运用本学科理论和方法探索前沿科学问题和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能力;能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及教学工作的创新型科研人才及工程技术人才。
二、学科方向按照培养目标要求,根据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方向设置,结合西南石油大学该学科特点,我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置5个培养方向:矿产普查与勘探、勘查地球物理、油气田开发地质、地质工程、地球信息技术。
1、矿产普查与勘探我校矿产普查与勘探以油气地质与勘探为特色,重点开展油气资源的勘查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
在现代地球科学及油气地质理论指导下,以发现和查明油气资源、实现油气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综合效益最优化为研究目的,综合运用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调查方法、地球探测技术、地球信息技术、地球化学技术以及相关工程技术,研究油气资源形成的地质背景、成藏条件和形成机理,探索和认知油气时空分布的规律性和随机性,特别是从含油气盆地分析、沉积与储层地质学、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非常规油气理论与评价等方面研究油气藏地质、经济与技术特征,开展科学有效的油气资源勘查和评价。
特色研究方向为:1)碳酸盐岩储层地质2)油气成藏理论3)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查及评价2、勘查地球物理以地下不同物质间存在的物理属性差异为前提,通过对天然或人工地球物理场的观测、处理和解释,进行各种地质勘查,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地下目标和过程进行探测、监测及评价。
主要包括重力、磁法、电法、地震、地热、核物理、对地观测等方法。
主要应用于固体矿产勘查、能源矿产勘查、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环境调查、基础地质调查等领域,开展资源勘查与评价、油气藏动态评价、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关于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管理办法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文件(武汉)中地大研发[2017] 100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关于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管理办法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为积极稳妥地发展我校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不断提高我校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培养目标培养博士生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要求做到: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应当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应当增强法治观念,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应当刻苦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应当积极锻炼身体,增进身心健康,提高个人修养,培养审美情趣。
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娴熟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勇于开拓,敢于创新,能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第二条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超过基本修业年限学习期间不再享受普通奖、助学金,最长修业年限不能超过7年。
第三条培养条件1.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及其博士生导师可招收、培养博士生。
2.培养博士生的学科、专业和博士生导师,必须有稳定的科学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承担着重要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充足,并有相应的学术梯队、必要的工作条件和良好的学术环境,保证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研究方向培养方案查询学院名称:建设工程学院专业名称:地质工程层次:硕士研究方向:所有方向培养方案: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根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如下要求: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树立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掌握地质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具备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毕业生可胜任地质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工作,以及地质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与评价工作。
4、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运用于本专业。
5、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地质工程专业研究方向地质工程专业下设七个研究方向,其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及主要学术带头人如下:1、多工艺冲击回转钻进方向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冲击回转碎岩理论、各类潜孔锤内部动力过程分析及优化设计、多种钻进工艺综合实施等。
学术带头人:殷琨。
2、岩土钻凿工艺及机具方向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为:泡沫钻进工艺、碎岩新方法及材料、新能源勘探开发技术、钻井泥浆及处理剂、注浆技术与工艺等。
学术带头人有:孙友宏。
3、基础工程施工及管理方向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地基处理新技术、大口径桩基础及基坑支护、地质工程施工管理等。
学术带头人:陈晨。
4、土体工程地质方向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主要以人类建筑活动引起的相关工程地质问题为研究对象,针对特殊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和问题及地基处理技术与方法进行研究。
学术带头人有:王清。
5、岩体工程地质方向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岩石边坡、硐室、山区岩石地基的勘察、稳定及变形分析、岩体工程施工、岩体工程监测、岩石工程反分析及设计优化等理论与方法研究。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专业方向、授予学位专业名称:地质工程(081401)专业方向:工程地质方向,水文地质方向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地质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从事地质工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基本素质,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地质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能在水利、水电、交通、能源、城镇建设、资源开发、国土防灾减灾等部门从事工程勘察、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地下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监理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备工程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够胜任地质工程专业技术、管理岗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质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工程勘察、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工程监理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勘察、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等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工程勘察、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有关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工程勘察、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有关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工程勘察、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有关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工程勘察、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有关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工程勘察、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等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地质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质学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名称与代码:地质学 070601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地质学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具有较全面的地质学基础理论、坚实的数理基础,较好的计算机与外语实用技能,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毕业生能成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从事基础地质研究的专门人才,适应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和国家在资源、环境、灾害、国土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其它相关领域对地质学人才的需要;专业培养要求:1.本专业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地质学的野外工作技能、物质成分分析测试技术及基本的地球科学实验和鉴定技术,具备从事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地层与古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分析实验、数据处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知识和能力;2.具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掌握一门以上计算机语言的编程技术;能熟练将计算机文字、图形、数据等处理并应用于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地层与古生物学研究;3.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听、说、读、写及对外交流的能力,达到能独立获取信息的水平;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坚实的数、理、化、外语、计算机基础;2.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技能和工作方法;3.具有从事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地层与古生物等方面的研究能力;4.具有从事灾害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化学、资源开发方面的潜在能力;5.具有对地学及相关信息处理、成果解释和应用的初步能力;6.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心理素质、综合能力及一定的管理能力;主干学科:构造地质学;矿物学与岩石学;古生物学与地史学主要课程:普通地质学、结晶学及矿物学、晶体光学及造岩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概论、资源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主要专业实验:晶体光学与矿物鉴定、岩石薄片鉴定、古生物鉴定、构造分析;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地质认识实习、地质教学实习、专业教学实习、计算机程序设计、毕业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学制:本科四年;授予学位:理学学士;相近专业:地球化学;。
085217地质工程(专业学位2013版)
085217地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年5月修订)一、培养目标和要求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企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所从事的地质工程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地质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地质工程设计、地质工程实施,地质工程研究、地质工程开发、地质工程管理等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1、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建立适合地质工程领域专业特征的校外推广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
2、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3、全日制攻读地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4年。
三、课程设置及必修环节地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根据培养目标要求,突出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重在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
课程设置包含政治理论、外语、数学和专业课,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包括校外实践研究6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地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5-8门。
补修本科课程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参考我校相应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随本科生修读并参加考试或考查。
补修本科课程成绩必须达到学校本科教学规定的合格要求并记入成绩档案,但不记学分。
课程设置及必修环节框架如下(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1、公共课程,必修,7学分2、基础理论类课程,6学分,必修3、专业技术类课程,至少须修满6学分4、选修及其他课程,至少须修满7学分5、校外实践研究,必修,6学分全日制地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6个月的工程实践,应届本科毕业生必须从事不少于1年的工程实践,提交实践总结报告,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适用于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沉积学,矿产资源化学,矿物材料学,金属矿产与金属材料学等二级学科专业)
一、学科专业简介
地质学一级学科专业涵盖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等五个二级学科专业,是成都理工大学历史最悠久的优势学科之一。
在五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坚持以科学研究为依托,人才培养为中心,立足西部,面向全国,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为我国地质学学科的发展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矿床地质学方向在多源成矿理论,层控矿床理论等方面位居国内前列;地球化学方向在铀地球化学与成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等方面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构造地质学方向在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造山带与盆地耦合、青藏高原演化、活动构造与地质灾害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方向在生物成矿、古脊椎动物学与环境考古学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在地质学一级学科下,根据我校学科优势和研究特色,自主设置有以下四个二级学科,其中矿产资源化学、矿物材料学、金属矿产与金属材料学属交叉学科。
沉积学:是我校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方向,在以刘宝珺院士、曾允孚教授为首的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已成为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在沉积岩石学、层序地层、沉积古地理、盆地构造动力学、沉积地球化学、优质储层成岩机制等领域的研究位居国内前列,为沉积地质学基础理论发展和油气勘探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矿产资源化学:在研究地质矿产资源特征的基础上,主攻矿产资源的成因、多组分和具极端浓度的复杂特种矿产体系的探采、加工及综合利用中遇到的化学与工程问题,已形成相平衡与相分离技术、液态(卤水)及固体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地质物料分析测试技术与环境保护等优势方向。
矿物材料学:以矿物资源高效利用为主要任务,研究矿物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加工与制备、性能和使用效能以及矿物原料性质与特点等五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已形成非金属矿物材料与应用、矿物材料加工工程等优势方向。
金属矿产与金属材料学:研究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问题,主攻复杂体系、
低品位、细粒级、难利用矿的评价、采、选、冶等材料化过程理论与工程问题。
在钒钛磁铁矿,铜铅锌镍钴等有色金属矿综合利用,稀土、稀散与贵金属的分离、富集、提取与材料制备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二、培养目标:
具备扎实的野外地质工作能力、较好的学术潜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对于地质学的重要理论、核心概念及其发展历史有透彻了解和把握,对某一领域或方向,有深入研究和独特理解,并已取得创新性成果。
对所从事学科的地质学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丰富的创造力。
善于发现并解决地质学理论、区域地质学与地质资源、环境等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并在从事地质学研究工作过程中取得创新性成果。
三、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
1. 成因与应用矿物岩石学; 2.矿床学与成矿预测;
3.地球化学; 4.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5.构造地质学; 6.第四纪地质学;
7.沉积地质学; 8.矿产资源高效利用
9.矿产资源化学与材料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制三年,特殊情况,经申请审批后,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总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其中课程学习至少16学分,必修环节4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下表:
备注:矿产化学工程原理、矿产资源与应用原理、矿产开发与环境治理、盐湖资源开发专论、生物冶金理论与实践、矿物材料与应用进展、矿物加工工程学原理、矿产与材料过程学、金属矿产与金属材料工程等
课程为矿产资源化学、矿物材料学和金属矿产与金属材料学等3个专业选学。
六、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专业外语、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以及学术活动等内容。
每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和学分如表2所示。
表2 地质学专业一级学科博士课程必修环节及要求
地质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适用于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沉积学,矿产资源化学,矿物材料学,金属矿产与金属材料学等二级学科专业)
一、学科专业简介
地质学一级学科专业涵盖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等五个二级学科专业,是成都理工大学历史最悠久的优势学科之一。
在五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坚持以科学研究为依托,人才培养为中心,立足西部,面向全国,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为我国地质学学科的发展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矿床地质学方向在多源成矿理论,层控矿床理论等方面位居国内前列;地球化学方向在铀地球化学与成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等方面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构造地质学方向在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造山带与盆地耦合、青藏高原演化、活动构造与地质灾害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方向在生物成矿、古脊椎动物学与环境考古学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在地质学一级学科下,根据我校学科优势和研究特色,自主设置有以下四个二级学科,其中矿产资源化学、矿物材料学、金属矿产与金属材料学属交叉学科。
沉积学:是我校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方向,在以刘宝珺院士、曾允孚教授为首的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已成为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在沉积岩石学、层序地层、沉积古地理、盆地构造动力学、沉积地球化学、优质储层成岩机制等领域的研究位居国内前列,为沉积地质学基础理论发展和油气勘探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矿产资源化学:在研究地质矿产资源特征的基础上,主攻矿产资源的成因、多组分和具极端浓度的复杂特种矿产体系的探采、加工及综合利用中遇到的化学与工程问题,已形成相平衡与相分离技术、液态(卤水)及固体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地质物料分析测试技术与环境保护等优势方向。
矿物材料学:以矿物资源高效利用为主要任务,研究矿物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加工与制备、性能和使用效能以及矿物原料性质与特点等五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已形成非金属矿物材料与应用、矿物材料加工工程等优势方向。
金属矿产与金属材料学:研究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问题,主攻复杂体系、
低品位、细粒级、难利用矿的评价、采、选、冶等材料化过程理论与工程问题。
在钒钛磁铁矿,铜铅锌镍钴等有色金属矿综合利用,稀土、稀散与贵金属的分离、富集、提取与材料制备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二、培养目标:
对地质学专业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兴趣,能够较熟练运用地质学基础理论和知识,具备一定的学术洞察力和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
具备学术研究的基本能力,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针对科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最终实现研究目标。
对于学术、学术研究、学术规范有深刻理解,能够独立开展野外地质工作或熟练掌握基本的实验室技术,且应表现出一定的学术潜力和创新意识。
三、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
1. 成因与应用矿物岩石学; 2.矿床学与成矿预测;
3.地球化学; 4.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5.构造地质学; 6.第四纪地质学;
7.沉积学; 8.矿产资源高效利用
9.矿产资源化学与材料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学习年限原则上不延长,特殊情况,经申请审批后,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总学分不得少于29学分,其中课程学习至少25学分,必修环节4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下表:
备注:应用物理化学、晶体学原理、矿产资源化学、地质物料分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矿物材料学、绿色化学、盐湖化学、工艺矿物学、非金属矿物开发与利用、金属矿产开发与利用、金属矿产与新材料加工制备技术等课程为矿产资源化学、矿物材料学和金属矿产与金属材料学等3个专业选学。
六、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专业外语、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以及学术活动等内容。
每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和学分如表2所示。
表2 地质学专业一级学科硕士课程必修环节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