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等待戈多赏析

合集下载

有关《等待戈多》的解读

有关《等待戈多》的解读

有关《等待戈多》的解读等待戈多剧情介绍内容梗概:五十年来,萨廖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一直是世界剧坛最匪夷所思、最神秘莫测的剧本。

即便是在戏剧观念最保守的地球村的某个角落,仍然有众多的戏剧家对这个潘朵拉匣子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多次尝试着打开这个匣子-用各种感性的、理性的、荒诞的、哲理的诠释来解构贝克特,但不苟言笑的贝克特却一如既往地保持他严峻的沉默,并把沉默带进了天堂。

也许这就是从艺人到大师的一步之遥。

这将是一次新的偿试,由张献、李容、和景国三个皮匠领军,向世界剧坛的节巨匠贝克特先生致敬-也是上海现代人剧社和真汉咖啡剧场联合完成对贝克特的祭奠。

我们承认贝克特自己已对戈多做最好的解释-他说:"我们如果知道戈多是谁,那早就在剧本中写出来了。

"所以我们只有相信戈多是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存在,或者戈多本身就是等待。

就象荒年中的埃及人把戈多看成是粮食,而美国圣昆延监狱的囚犯则痛斥戈多就是"社会"上海戏剧学院的陈加林教授把戈多想象成"四小天鹅",而北京大导林兆华先生则由戈多联想到<三姐妹>--当然想象是无罪的,或者说"无知者无畏";但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谁都不想把这戏排得更好看一些,而我们唯一想做的恰恰是要让这戏更好看。

所谓"2001.女性版"正是为这个群体社会度身定做的,为了迎合和取悦观众,在这出<等待戈多>里充斥着流行和时尚、"戏剧"和"思想",然而我们的原意却是用流行反流行、用时尚反时尚、用戏剧反"戏剧"、用思想反"思想"。

我们相信,贝克特先生一定是个大好人,他创作了<等待戈多>正是为了给世界众多的话剧艺人一个吃饭的机会,所以在世界舞台上才会有形形色色的<等待戈多>。

荒诞的手法真切的等待_贝克特的_等待戈多_评析

荒诞的手法真切的等待_贝克特的_等待戈多_评析

摘要: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在这一剧本中,虽然作者从戏剧情节、语言、舞台形象等各个方面都使用了荒诞的描写手法,但是他为我们揭示出的这个孤独无助的、只有近似绝望地等待才能生存下去的群体,却是感人至深、真实可信的。

关键词:《等待戈多》;荒诞;真实1969年,瑞典文学院,一位精神矍铄、年逾六旬的老者走上领奖台。

他因“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以及“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而领取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他就是塞缪尔·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

塞缪尔·贝克特是爱尔兰戏剧家和小说家,1906年生于都柏林一个犹太人家庭。

青少年时期去巴黎郊游时,他结识了同样出生于爱尔兰的著名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以后还当过他的秘书。

贝克特的小说创作深受乔伊斯的影响,故有“小乔伊斯”之称。

真正使他名震世界文坛的作品无疑是他的《等待戈多》———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这是一个两幕剧。

出场人物共五人:除主要人物、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外,还有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以及一个小男孩。

时间是先后两天的黄昏时分。

地点是荒凉的乡间路旁。

第一幕。

两个衣衫褴褛、浑身发臭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焦燥不安地站在乡间路旁,等待戈多的到来。

他们并不认识戈多,也说不清到底为何要等待戈多,但却又如此急切地盼着戈多的到来。

时间难熬,他们的谈话也是梦呓般的胡言乱语。

后来他们竞想玩玩上吊的游戏。

不久奴隶主波卓拿着鞭子,牵狗般地牵着他的奴隶“幸运儿”路过这里,他打算将“幸运儿”在市场上卖掉。

他们将波卓误作戈多。

这主仆二人走后,小男孩上场了,他是戈多的信使。

他说道:“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可是明天晚上准来。

”孩子退场,夜幕突然降临。

“咱们走不走?”“好,咱们走吧。

”但他们仍坐着不动,幕落。

第二幕。

次日黄昏,相同的地点。

但原来的枯树上现在却长出了四、五片叶子。

浅析《等待戈多》的艺术特色

浅析《等待戈多》的艺术特色

作品评说6NG NG 浅析5等待戈多6的艺术特色梁卫格陈宓作为塞缪尔#贝克特的成名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5等待戈多6在艺术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本文从主题、情节结构、人物语言、隐喻与象征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解读荒诞派戏剧的艺术魅力。

荒诞派文学,是西方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是指戏剧创作。

法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于1948年创作的5等待戈多6,是其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

这部作品是一部两幕剧,出场人物只有五个,没有情节,没有开端、高潮,也没有结局。

背景不过是一条路和一棵树。

主人公流浪汉爱斯特拉冈(简称戈戈)和弗拉基米尔(简称狄狄)在等待一个叫做戈多的人,而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却是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的。

在这部作品中,从主题、情节结构、人物语言、隐喻与象征方面都充满了浓郁的荒诞派色彩,以新奇、反传统的艺术特色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这部作品做一浅析。

一、荒诞抽象的主题表达荒诞派戏剧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5荒诞派戏剧6一书。

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它拒绝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诞的生活,而主张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

这个流派的主要阐释者萨洛特说:/主要人物是没有外形、难以确定、不可捉摸、无法看见的存在,他既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往往只是作者本人的变相反映)))他周围的人物都失去了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只不过是这万能的-我.的幻觉、噩梦、幻想、反映、横态或者附庸品而已。

0贝克特从青少年时代即开始写作,到战争结束时,他已有不少诗歌和小说作品问世,1948年到1949年的小说作品有长篇小说三部曲5莫洛伊65马洛纳正在死去65无名的人6,这些小说都意在说明,人生是周而复始的艰辛而又虚无的浪游,是内心的狭小的而又毫无意义的浪游。

他于1948年创作的5等待戈多6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

《等待戈多》赏析

《等待戈多》赏析

•艺术教育255《等待戈多》赏析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年),爱尔兰小说家兼剧作家,曾于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荒诞剧院的奠基之作,《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戏剧,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包括开头、主要内容或结尾。

该剧只有5个角色,但不知道他们是谁,来自哪里或经历了什么样的故事,观众在看这部剧时会感到困惑。

1953年,这部戏在巴黎的巴比伦剧院首演时,很少有人认为这将是全球经典戏。

即使在纽约百老汇上映时,它也被认为是一部奇怪的剧本。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并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并在许多国家上演。

整部戏有2个场景和5个角色,景象是黄昏时空无一人的小路,旁边是光秃秃的树。

有两个流浪汉,埃斯特拉贡和弗拉基米尔,正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

但是他们等到了有钱人Pozzo 和他的奴隶Lucky 而不是Godot。

天黑的时候,一个孩子来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会来了,明天来。

第二个场景是相似的,相同的黄昏,相同的无聊的等待。

但是不同的是,光秃秃的树长出几片叶子,Pozzo 变成了盲人,Lucky 变得愚蠢。

天黑的时候,孩子来告诉他们戈多不是今天来,而是明天再来。

全片结束。

1 写作背景任何文学作品或文化产品一定会诞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或与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密切的关系。

20世纪人类的巨大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分离感。

当《等待戈多》这部作品诞生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西方国家陷入了社会动荡和经济萧条。

特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人们一直信仰的上帝并没有从战争、破坏和死亡中拯救人们和他们的家人或朋友,人们感到困惑、沮丧和绝望,他们不知道应该相信什么,他们的信念遭到破坏,他们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所有这些改变了人们的长期信念,人们开始怀疑人性是否真的存在。

2 主题关于这部戏剧,我们总会有一个疑问,“谁是戈多?”有人将戈多解释为上帝,但也有一个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戈多是贝克特对未来希望的理解,或者就是我们常说的生命的意义。

分析贝克特《等待戈多》中无为的等待

分析贝克特《等待戈多》中无为的等待

分析贝克特《等待戈多》中无为的等待凌成静胡小玲(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内江641112)中图分类号:I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5)27-0152-02文艺传媒基金项目:2014年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哲学社会科学类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4NSD-109)。

作者简介:凌成静(1992—),女,四川甘孜州人,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12级4班学生;指导老师胡小玲(1984—),女,四川泸州人,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摘要《等待戈多》利用“等待”从不同层面突出西方人的幻灭感,处处体现主人公无为的生活状态的循环往复。

从中读者感受到的“等待”是疲软无力的,所看到的“等待”是模糊不清的。

本文通过解读文本从信仰、思想、语言、行为方面详细分析剧中人物的无为的等待。

关键词《等待戈多》无为等待On Inactive Waiting in Beckett 's "Waiting for Godot"//Ling Chengjing,Hu XiaolingAbstract "Waiting for Godot"highlights the westerners'disillu-sion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by employing the theme "wait-ing",reflecting the cycle of the inactive life condition.Readers can experience and witness the weak and blurred waiting from the drama.By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this paper shows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inactive performance of characters from the aspects of belief,thought,language and behavior.Key words "Waiting for Godot";inaction;waiting塞缪尔·贝克特是20世纪法国作家,出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郊区斯罗克的犹太家庭。

_等待戈多_人类社会永恒的精神期待_荒诞派戏剧名作_等待戈多_赏析

_等待戈多_人类社会永恒的精神期待_荒诞派戏剧名作_等待戈多_赏析

’( * !(()
!"
名作 欣赏
语文讲堂
社会危机,人们在旧秩序的全面崩溃和旧的价 值观念全面瓦解的时候,以一种冷静的态度, 揭示社会矛盾,表达了人类所共有的在充满着 纷争与冲突的现实面前的迷惘与幻灭、焦灼与 苦闷、思考与无奈等情绪,同现实主义文学一 样,也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 — 不过是曲折与 变形的—— — 反映。 应该说,把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引入基础 教育的语文课本,是我们进入二十一世纪以 后,教育进一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 代化的结果,对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帮助学 生开阔视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从而增强中 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 等待戈多》是侨居法国的爱尔兰裔作家 萨缪尔・贝克特 > ;?!@—;?A? B 创作于一九五二 年的一部著名的戏剧作品,被认为是荒诞派戏 剧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出生于二十世纪初的贝 克特,亲身经历过 “ 一战” “ 二战”这两次世 界大战,这是人类世界遭遇的毁灭性的灾难, 在他的心理上也留下了难以平息的创伤。而在 “ 二战”结束后,西方社会面临着信仰坍塌、 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精神危机,又使他感到 忧虑和迷惘,对未来也感到渺茫和绝望,从而 陷入极大的痛苦与悲观的精神状态之中。在这 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借创作 《 等待戈多》来表 达他对当时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时代情绪和精神 危机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要理解 《 等待戈多》作为荒诞派戏剧的特 征,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荒诞。按照一般的理 解,荒诞是指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但作为 一个文学流派的 “ 荒诞”,来源于英国批评家 马丁・埃斯林所著的 《 论荒诞派戏剧》一书, 是对五十年代初期的一批剧作家的作品的概 括。而对这一观念,法国作家加缪在 《 西西弗
因斯坦的相对论等哲学思潮,都对西方现代派 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并成 为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的甚至是主要的思想源 泉。 其实, “ 现代主义”也只是一个统称,它 包含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 实主义、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文学、 “ 黑色 幽默”、 “ 新小说派”,乃至 “ 垮掉的一代” 等不同的文学流派,由于它们具有共同的反传 统、反理性的特征,人们便把它们归纳为一种 带有普遍性特征的所谓 “ 现代派”文学思潮或 文学运动。但由于文学传统的巨大的惯性和读 者欣赏习惯的稳定性,对待这一文学思潮或者 说文学运动,人们素来抱有比较偏激的意见, 有的甚至认为这是西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个人 主义、消极颓废、悲观绝望、怀疑一切、精神 崩溃等思想危机的集中表现。这些理解当然也 有其客观的合理的一面,然而,如果对现代派 文学的总体状况加以实事求是的分析,我们又 会看到,西方现代派文学也有着特殊的独立的 价值,它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深刻的

外国文学------等待戈多赏析

外国文学------等待戈多赏析

荒诞派艺术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浅析《等待戈多》年级学院专业学号姓名任课教师完成时间 2011年5月25日成绩荒诞派艺术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浅析《等待戈多》内容摘要:荒诞派戏剧就是在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体产生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出现在法国,是二战后西方戏剧界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

1953年,当贝克特运用荒诞的怪异的创作手法打造出的《等待戈多》上映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文就是通过浅析《等待戈多》来探索荒诞派艺术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

关键词:荒诞派艺术《等待戈多》异化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摧毁了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矛盾重重,使得整整一代人对美好的生活的憧憬,流于幻灭,给人们的心灵划上了难以愈合的伤痕。

人们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出路,感到四周一片黑暗,前途渺茫,因而情绪低落,产生了悲观绝望思想。

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社会上泛滥,文坛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新的现代派文学流派。

荒诞派戏剧就是在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体产生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出现在法国,是二战后西方戏剧界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

1953年,当贝克特运用荒诞的怪异的创作手法打造出的《等待戈多》上映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法国战后最叫座的一出戏,被译成了20多种文字。

此后荒诞派作品层出不穷,在欧美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而贝克特也成为了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和最有力的代表。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创作的第一部舞台剧,1952年首先以法语出版,1953年在巴黎上演。

《等待戈多》全剧共分2幕,讲的是一条乡间的小路上,流浪汉狄狄和戈戈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的到来。

可是戈多是谁?他们何时约见?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但他们任然苦苦的等待。

《等待戈多》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他没有情节,没有人物之间的心理冲突,没有高潮,是一出典型的“反戏剧”。

贝克特说过:“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纯正的艺术”。

浅析荒诞派戏剧_等待戈多_中的等待

浅析荒诞派戏剧_等待戈多_中的等待
参考文献: [1]廖 星 桥 .外 国 现 代 派 文 学 导 论 .北 京 出 版 社 ,1988.12. [2]蒋 承 勇 .西 方 文 学 “ 人 ”的 母 题 研 究 .人 民 出 版 社 ,2005.5. [3]肖 依 虎.在 痛 苦 中 等 待 在 等 待 中 抗 争 ———《 等 待 戈 多 》浅 析.福 建 外 语.2000(3).
文章编号: 1672- 7894( 2008) 07- 229- 01
《 等 待 戈 多 》是 贝 克 特 的 代 表 作 。 这 是 一 部 给 作 者 带 来 巨 大 声 誉的作品。它不但奠定了贝克特作为荒诞派戏剧领袖的地位, 也为 这 个 流 派 获 得 社 会 和 世 界 文 坛 的 承 认 作 出 了 贡 献 。本 剧 叙 述 的 是 戈 戈和狄狄对戈多的等待, 戈多虽然没出场, 但却是居首要地位的人 物 ,“ 等 待 戈 多 ”成 为 贯 穿 全 剧 的 中 心 线 索 。剧 中 主 要 突 出 的 是 一 种 “等待”意识, 并由此派生出人在等待 过 程 中 的 痛 苦 、希 望 和 抗 争 。 在看似无为的等待中, 却带给我们深刻的内涵。
一 、等 待 的 过 程— — — 痛 苦 在《等》中, 表面上叙述地是戈戈和狄狄的等待, 实则是要表现 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痛苦无时不在, 无处不有。正如费尔巴哈所认 为的, 没有痛苦感, 就没有人生。 两个流浪汉衣衫褴褛, 面容憔悴, 在百无聊赖的等待戈多, 总希 望能发生点什么, 来改变单调、无聊和痛苦的生活。他们在漫长而艰 难的等待中, 对话语无伦次, 翻来覆去的重复一些无聊的动作, 枯燥 乏 味 而 猥 琐 。所 有 这 些 都 表 现 了 他 们 在 等 待 过 程 中 的 痛 苦 。等 待 戈 多的到来成了他们全部生活的目标, 这里面寄托着他们所有的感 情, 坚持着他们一以贯之的信仰。但这种渺茫的等待使他们感到希 望的破灭, 难以忍受, 以致最终不得不失去继续等待下去的信心和 希望, 于是决定上吊自杀。其实, 上吊自杀也是等待的一种结果因为 等待的结果不是所希望的那般美好, 就必然是绝望的无可奈何。 当戈多在无止境的拖延中无限缺席下去时, 等待什么已经毫无 意义了。等待已抽掉了具体内容, 变成了一种习惯。他们的等待已经 变成了生活本身。戈戈和狄狄没有期限的等待戈多, 这种等待看似 荒诞, 却揭示出生活的毫无意义和存在的荒诞, 更重要的是记录了 战 后 人 类 的 欲 望 、焦 虑 、恐 惧 等 复 杂 心 态 。 二 、等 待 的 原 因 — — — 希 望 因为拥有痛苦而产生希望, 等待就会有希望, 等待永远与希望 并存。这是人类生存的规律。两个流浪汉在等待的过程中, 不断地回 忆他们过去美好的东西, 如“埃菲尔铁塔”,“圣经”,“葡萄丰收” 等。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 其目的是希望今天的生活比昨天好, 明天 将会比今天更好。看到了新长出的树叶, 他们说:“一定是春天来 了”。他们在内心深处渴望着春天的来临, 因为春天是充满希望的 季节。他们为改变自己的处境在极力寻找适合自己生存的美好地 方。只有对生活充满憧憬的人, 才能做到这些。在剧中为了度日, 为 了等待戈多, 他们俩做完一个接一个的可笑游戏。但只有一个游戏 是他们想到了却始终没有做, 这就是“吊死自己”。因为他们心里想 着戈多, 想着希望。只要等待就有希望。在这里等待是一种憧憬, 一 种向往, 一种追求。流浪汉是有思想的, 不然怎么会知道“最可怕是 有了思想”; 他们是有毅力的, 不然怎么会日复一日地苦等下去。这 是他们面对混乱、荒诞的社会做出的选择。相反, 波卓和幸运儿没有 选择等待, 他们没有等待的痛苦, 然而他们的结局是一个瞎一个哑, 生活在黑暗和孤寂中。 希望就在拐角, 小男孩的出现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 奋。他们之所以活着就是因为也许就在明天戈多就会来, 来改变一 切。他们在等待的过程中, 体验了生, 明白了爱, 懂得了绝望, 彻悟了 孤独。或许, 这比等待本身, 比戈多是谁更重要。

最新-高中语文《等待戈多》赏析素材 苏教版选修 精品

最新-高中语文《等待戈多》赏析素材 苏教版选修 精品

《等待戈多》赏析《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统”剧本,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

它于1953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争议,虽有一些好评,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以后竟被称为“经典之作”。

该剧最初在伦敦演出时曾受到嘲弄,引起混乱,只有少数人加以赞扬。

1956年4月,它在纽约百老汇上演时,被认为是奇怪的来路不明的戏剧,只演了59场就停演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承认,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成为真正的世界名剧。

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音译为吕克),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

故事发生在荒郊野外。

第一幕。

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

他们从何处来,不知道,唯一清楚的,是他们来这里“等待戈多”。

至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待他,不知道。

在等待中,他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

他们嗅靴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

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阵惊喜,误以为是“戈多”莅临,然而波卓主仆做了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表演之后,旋即退场。

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

第二幕。

次日,在同一时间,两个老流浪汉又来到老地方等待戈多。

他们模模糊糊地回忆着昨天发生的事情,突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向他们袭来,于是没话找话、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思想”、“可以不听”。

等不来戈多,又要等待,“真是可怕!”他们再次寻找对昨天的失去的记忆,再次谈靴子,谈胡萝卜,这样“可以证明自己还存在”。

戈戈做了一个恶梦,但狄狄不让他说。

他们想要离去,然而不能。

干嘛不能?等待戈多。

正当他们精神迷乱之际,波卓主仆再次出场。

波卓已成瞎子,幸运儿已经气息奄奄。

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场,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会来。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篇一:等待戈多赏析《等待戈多》(enattendantgodot),又译做《等待果陀》,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3年首演。

《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

作品着重表现人的心态、心理活动过程以及人的心理活动障碍。

作品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作品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

《等待戈多》是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

剧幕梗概第一幕,乡间一条路。

一棵树;黄昏。

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昵称戈戈)坐在一个土墩上脱靴子,累得筋疲力尽也没能脱下来。

另一个老流浪汉弗拉季米尔(昵称狄狄)走上来,两个老朋友交谈几句。

狄狄更爱说话,老讲些似乎暗藏哲理的话:“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你就是这样一个人,脚出了毛病,反倒责怪靴子。

”因为无事可做,戈戈提议说:咱们走吧。

狄狄回答:咱们不能。

戈戈:干吗不能?狄狄:咱们在等待戈多。

原来这就是他们来到此地的唯一目的,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连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

在等待中,他们没事找事,没话找话,吵架,上吊,啃胡萝卜。

突然传来一阵响声,一个人手拿鞭子,驱赶着另一个被绳子拴住脖子的人,出现在他们面前。

两人一阵惊喜,却马上发现来人并非戈多,而叫做波卓。

波卓手里牵的那个人,叫幸运儿。

戈戈和狄狄眼看着波卓残酷虐待幸运儿,又聆听幸运儿一番胡言乱语地“有声思想”。

之后,波卓赶着幸运儿离去,一个孩子上来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

这时夜幕降临,戈戈再次提议离开,狄狄表示同意,但他们仍然坐着不动。

幕落。

第二幕,次日,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两个老流浪汉再次相遇,模模糊糊地回忆起了昨天发生的事情。

他们把前一天的对话和动作重复一遍,没完没了地说话打发时间。

他们把靴子穿上脱下,又扮演波卓和幸运儿,然后再吵架、再和好。

戈戈像昨天一样,又做了一个噩梦,狄狄也依然不让他说出来。

波卓又牵着幸运儿上场了,不过他已经瞎了眼睛,昨天晚上的威风一扫而空,也根本不记得曾经见过戈戈和狄狄。

《等待戈多》:揭示人的精神现实

《等待戈多》:揭示人的精神现实

《等待⼽多》:揭⽰⼈的精神现实2019-10-24有学者说:“荒诞派戏剧,主要是反对19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戏剧。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尤奈斯库也认为,现实是“⽆根⽆据、荒诞的赝品”。

这样是否可以认为荒诞派戏剧与现实⽆关呢?其实不然。

荒诞派戏剧与现实的关系,是它关⼼的是⼈类状况的终极现实,即⽣与死,孤⽴与交流等为数不多的根本性问题。

我们从上帝、时间、⼈三者的缺失和不确定性这三个主要⽅⾯来解读《等待⼽多》,看其所反映的20世纪五六⼗年代西⽅⼈精神⽣活的现实。

⼀、上帝的缺失与不确定性⾃尼采说上帝已死,西⽅传统的信仰和道德价值观念便⼟崩⽡解。

⼈们没有了信仰,⼈⽣变得没有意义,失掉了⽬的,于是荒诞感便随之⽽来。

在《等待⼽多》中,⼈们还在苦苦等待那能拯救⼀切的神出现,他出现了,可是已让⼈⽆法辨认。

从波卓的⾔语和⾏为⽅式上可以看到,万能的上帝在现实中已经变为⼀个需要帮助、以⾦钱为⼯具、残暴⽆常⽽⼜相信命运的⼈。

A ⾦钱――救命的稻草第⼀幕中⼽⼽、狄狄也对⾦钱爱之如命,但他们是⽤⾦钱来维持⾃⼰活命的,如果连肚⼦都填不饱,何来⾼尚?第⼆幕,⼽⼽、狄狄竟然沦落到道德丧失殆尽,以帮助瞎了的波卓为“消遣”!?⼈是这样,神呢?波卓:救命!我会给你们钱的!波卓:⼗个先令――⼀磅!在这个神的后裔。

或略带神性的⼈都⾃⾝难保并以⾦钱为⼯具的世界,正处于神性、⼈性⼀起陷落的时代,这是20世纪五六⼗年代西⽅的现实!B神之退位从⽂艺复兴到⼆战之前,西⽅是⼀个宗教(基督教)统治的世界,但到20世纪五六⼗年代,神的位置崩溃了,他把地位拱⼿让给命运。

世界变成了⼀个被命运主宰的世界。

这在波卓――现实中的上帝的⾔辞中很容易找到。

如:波卓:想⼀想,我本来很可能处在他的地位,他也很可能处在我的地位。

要不是命运愿意我们像现在这个样⼦的话。

⼈各有命。

从戏剧的类型: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发展过程看,命运悲剧的产⽣是在极其远古的时代,它给⼈以指点迷津的安慰。

《等待戈多》的多视角解读

《等待戈多》的多视角解读

《等待戈多》的多视角解读摘要《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在人物、语言、情节方面都采用了荒诞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中的非理性的风格,剧中同样不乏古典元素,借用古希腊神话的象征意蕴,形象表现人物的生活状态以及心理。

同时引用基督教《圣经》中的故事,将“等待”与基督教义进行思考,加深思想性。

关键词:《等待戈多》宗教神话非理性《等待戈多》是贝克特于1948年创作的一部剧作,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于1953年1月5日在法国巴黎首次上演,评论界褒贬不一,在其演出时曾经遭受挫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承认,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成为真正的世界名剧。

1969年瑞典皇家学院因“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而将这一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他。

这部两幕剧的剧情非常简单,没有情景发展,剧情矛盾冲突也不十分明显,人物形象也不是十分清晰,地点和时间也没有交代清楚,可以说通篇都是杂乱无章的对话和荒诞的行为,也没有出现一般戏剧都会出现的高潮。

宗教背景贝克特出生于1906年4月13日,那天正好是基督受难的星期五。

“这个日子对于他似乎特别合适,因为基督被钉死在字架上和生存的纯然不幸后来一直困扰着他的心灵。

”(1)贝克特的家庭式信仰基督教的,生活存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他必然受到基督教的影响。

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作品,《等待戈多》无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文学传统的影响。

正如艾略特所说,“人文主义是时隐时现的,而基督教却是延续不断的。

我们不必去设想,如果没有基督教,那么欧洲各民族的发展可能是个什么样子——也就足说,不必设想一个相等于事实上存在的基督教传统的幻想的人文主义传统。

”由此可见,基督教对西方文学的影响至为深远。

《等待戈多》被诺贝尔颁奖委员会视为“《圣经》的注释”。

在剧中,《圣经》、《福旨书》多次作为弗拉季米尔与爱斯特拉冈的谈论对象,而且《圣经》中的两个贼的故事、替罪羊的故事、守约的主题等都被提起。

解读荒诞戏剧《等待戈多》

解读荒诞戏剧《等待戈多》

在无望中坚守希望------解读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爱尔兰著名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力作,也是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它的问世奠定了贝克特的文学地位,也确立了荒诞派戏剧作为一个文学流派的意义。

《等待戈多》以荒诞的形式向人们昭示了一个真理:人只要活着,就有一种不可磨灭的需求,那就是对希望的渴求和等待。

《等待戈多》是一出表现人类永恒的在无望中寻找希望的现代悲剧,而这一悲剧特质是以荒诞不经的情节展示出来的:乡间一条路,一棵枯树,黄昏,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枯树下等待戈多,他们既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戈多会不会来。

第二天他们又来等待,依然是原来的路边,依然是黄昏时分,戈多依然没来。

不同的是树上长出了几片叶子。

两个流浪汉从过去未知的某一天等待,他们还将等到未来未知的某一天。

显然,不管戈多是否存在,他们都将继续等待下去,等待便是他们的希望。

那么,戈多究竟是谁呢?有人说,戈多(Godort)就是上帝(God),《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这个法文剧名看来是暗指西蒙娜·韦尔的《等待上帝》(Attent de Dieu)一书;有人说,戈多象征“死亡”;有人说,剧中人波卓就是戈多;有人说,戈多是巴尔扎克剧作《自命不凡的人》里一个在剧中从不出现的人物“戈杜”(Godeau),有人甚至说,戈多就是一位著名的摩托车运动员……于是有人问作者,贝克特两手一摊,苦笑一声:“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无论贝克特是在故弄玄虚,还是他真不知道,这一回答正好道出了该剧的真实含义,即人对生存在其中的世界,对自己的命运一无所知。

无论戈多将会是谁,从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的到来,将会给剧中人带来希望,戈多是不幸的人对于未来生活的呼唤和向往。

是当今社会人们对明天某种指望的代表,象征着“希望”“、憧憬”。

是人们在痛苦和失望中的曙光。

等待戈多 论文

等待戈多 论文
二、普认观点
贝克特本人主张“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真正的艺术。”而他在《等待戈多》这部作品上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他把情节和动作降到了最低,整部剧本没有开头,没有结尾,没有鲜明的形象、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没有集中激烈的戏剧冲突,没有人们通常所认可的戏剧情节,从场景的开始到结束,有的只是无聊的空话和恶梦的重复,只有无尽、无望、无奈的等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支离破碎,毫无意义的片段,狄狄和戈戈两人无所事事,迷离恍惚,见面时连头一天的事情都不记得了。剧中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带上了些许喜剧的色彩,尤其是两个流浪汉,他们极尽荒诞的可能,疯疯癫癫,比如一开始脱靴子的爱斯特拉冈、掸帽子的弗拉基米尔,观众看到这些会忍俊不禁;但是随着第二幕的结束,观众们很可能就无法再轻松一笑了,因为他们在这部剧中感受到了“生无趣,死亦无趣”的观念。剧中的狄狄和戈戈苦苦等待着戈多,而戈多却始终没有出现。人们不得不叩问:“戈多是谁?戈多究竟存在吗?”法国评论家MichaelWorton认为,戈多“既是又不是我们所推断、指称的事物,他是一个空缺的未知数,可以解释为上帝、死亡、地主、慈善家,甚至是波卓。但是,与其说戈多是某种意义,不如说他是某种功能。他代表着我们人生有所维系的生存之物;他是不可知的,代表在一个没有希望的时代里的希望。他可以是我们想象的任何虚构———只要他符合我们人生等待的需要。”[3](P168-169)狄狄和戈戈把他们的希望建立在等待戈多的基础上,戈多象征着生活,戈多象征着希望,虽然他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希望,但是他确实使狄狄和戈戈看到希望并给予他们执着的等下去的力量。
三、个人观点
其实,《等待戈多》的中心,不在于戈多这个人物,而在于“等待”。统观全剧它的力量来源不在于戈多所引起的人们的某种解释,而在于充满着无法补偿的人类苦恼的浓厚气氛。明知是徒劳无益而不得不重复毫无意义的言行, 以此来想忘却一切痛苦却又不如愿;明知枉然而本能却驱使他们期待救他们出苦难的“什么人”的到来,在这两个人的悲惨窘境与滑稽可笑的形象中,在他们徒劳的等待中,纵然不完全理解,但的确有某种强烈地冲击观众心灵的力量 。透过无望的期待发出来的是对人的悲惨的生存条件的抗议,即便这抗议是微弱的,但它是以强烈的人道主义的清醒意识为基础的。

《等待戈多》人物解读

《等待戈多》人物解读

《等待戈多》人物解读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余秋作《等待戈多》人物解读摘要:《等待戈多》作为欧美文坛最具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具有深刻的战争影响烙印。

虽然整个作品中几乎不具有相对明显的故事情节,但是在人物极具跳跃性的对话或自白中,物质和精神世界共同崩塌造成的迷惘、困惑乃至痛苦都表露无疑。

而总是成对出现的人物设置则不仅影射了人性分裂的自相矛盾,也暗喻了突破精神迷障的最终手段。

关键词:《等待戈多》;人物;解读《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作家贝克特于1952年创作的作品,由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摘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作品不仅使荒诞派戏剧从此得到了世界文坛的认可,也使贝克特一举跃升成为荒诞派戏剧最著名作家之一。

1《等待戈多》梗概作为荒诞戏剧的代表作品之一,《等待戈多》与人们习以为常的戏剧颇为不同。

这部作品几乎不存在典型意义上的故事性,从头到尾只有剧中几对人物之间的对话或自白,勉强能够作为故事主线的只有“等待”。

剧中的关键角色“戈多”从未出现,而等待他的两个主要角色——流浪汉“伏拉笛米尔”和“艾思的拉冈”因此不得不终日守候在一棵树下继续着两人永无终点的等待。

而在两个流浪汉等待的过程,一对主仆的出现让等待的过程出现了些许波折。

奴隶主卜卓和奴隶“幸运儿”试图了解流浪汉的等待,但不久后两人一瞎一哑的变化又让流浪汉的等待变得更加难以捉摸。

2《等待戈多》的人物设置2.1两个流浪汉“伏拉笛米尔”和“艾思的拉冈”是“等待”过程的核心,整个剧作也基本围绕着这两人展开。

这两个人性格基本相反,伏拉笛米尔在等待戈多时不断思考,甚至颇有自制能力,连放声大笑的欲望都会努力压制下去,以至于在对是否应当帮助卜卓一事上反复考虑,甚至说出了“人们衡量得失的过程几乎算得上是同类中的光荣,而老虎在救助同类时连想都不会想一下”之类的反讽之语。

同时,伏拉笛米尔在等待戈多这件事上始终更加坚定,每当艾思的拉冈想要放弃等待时,都是伏拉笛米尔在坚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诞派艺术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
-----浅析《等待戈多》
年级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 2011年5月25日
成绩
荒诞派艺术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
-----浅析《等待戈多》
内容摘要:荒诞派戏剧就是在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体产生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出现在法国,是二战后西方戏剧界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

1953年,当贝克特运用荒诞的怪异的创作手法打造出的《等待戈多》上映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文就是通过浅析《等待戈多》来探索荒诞派艺术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

关键词:荒诞派艺术《等待戈多》异化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摧毁了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矛盾重重,使得整整一代人对美好的生活的憧憬,流于幻灭,给人们的心灵划上了难以愈合的伤痕。

人们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出路,感到四周一片黑暗,前途渺茫,因而情绪低落,产生了悲观绝望思想。

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社会上泛滥,文坛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新的现代派文学流派。

荒诞派戏剧就是在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体产生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出现在法国,是二战后西方戏剧界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

1953年,当贝克特运用荒诞的怪异的创作手法打造出的《等待戈多》上映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法国战后最叫座的一出戏,被译成了20多种文字。

此后荒诞派作品层出不穷,在欧美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而贝克特也成为了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和最有力的代表。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创作的第一部舞台剧,1952年首先以法语出版,1953年在巴黎上演。

《等待戈多》全剧共分2幕,讲的是一条乡间的小路上,流浪汉狄狄和戈戈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的到来。

可是戈多是谁?他们何时约见?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但他们任然苦苦的等待。

《等待戈多》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他没有情节,没有人物之间的心理冲突,没有高潮,是一出典型的“反戏剧”。

贝克特说过:“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纯正的艺术”。

他要开辟“过去艺术家从未勘探过的新天地”。

《等待戈多》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荒诞的含义。

戈多总是不来,天天如此可剧中的人仍然等待。

剧中人物的表现,背景,道具也
时刻表现着荒诞的一面。

这就表现出荒诞派戏剧中所描述的世界是一个荒诞的存在,是现实的写照。

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是没有意义的,人遭受到严重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漠的。

人们互相说着话,却又胡言乱语,不知所云。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不断恶化。

在这样的世界里,认得行为举止变的荒谬,这就是荒诞派戏剧想要揭示的主题。

在《等待戈多》中,贝克特首先以“动物化”的场景来表现人的异化现象。

戏剧中只有5个人:两个流浪汉,奴隶主和奴隶,戈多的信使,舞台背景,剧情都简单明了。

两个流浪汉吃过垃圾堆里的骨头,在垃圾堆上过过夜,幸运儿表达思想时语无伦次,总是发出动物似的叫声,这些行为所蕴含的想象是无穷的,他表现出这样一种信息:人已经被异化为动物,人性与动物之间已经没有差别。

在《等待戈多》中,人的异化还表现在精神方面。

尤奈斯库说:“荒诞就是没有目的,缺乏意义。

和宗教,哲学的,先验的根切断关系之后,人们就感到迷惘,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为就变的没有意义,荒诞不经而毫无用处。

”在基督教诞生之后,西方人一直生活在以上帝为精神支柱的世界里。

上帝赋予西方人以生活的意义,使西方人生存有目标,死亡有归宿,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还可以寻求精神上的安慰。

《等待戈多》中,两幕剧的场景和时间大致是一样的:空旷的舞台,无休止的等待。

剧中的人物在干什么?在等待戈多。

戈多是谁?他们等他干什么?剧情没有交待。

有人认为戈多是上帝的代名词,也有人认为戈多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但可以确定的是戈多是能够拯救西方人的天使,堕落的世界和人类需要天使的拯救。

但戈多始终没来,这就暗示了西方人精神的异变,西方人丧失了自我意识,主观能动性和判断力,丧失了正常的思维能力,已经异化成了一些没有精神支柱的精神病人。

在《等待戈多》中我们可以看出,除异化外,荒诞派戏剧从本质上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

荒诞性。

‘荒诞’是描述这派戏剧的关键词。

荒诞不能简单的从字面意义理解为荒诞可笑,他的原意是指音乐概念中的不协调音,在哲学上指个人和生存环境的不协调,尤金.尤内斯库曾在一篇讨论卡夫卡的文章中阐述过他对“荒诞”的理解:“荒诞是缺乏目的的,切断了他的宗教的,形而上的,超验的根基,人迷失了,他的一切行为都变得无意义,荒诞,荒诞,没有用处。

”荒诞派戏剧
的荒诞性具有表现在它荒诞主题——人生存的荒诞性;以及对荒诞主题的变现——反传统的表现手法;还有荒诞派剧作家对于荒诞的态度。

第二。

反戏剧。

荒诞派戏剧的反戏剧特征体现在对传统戏剧的情节,人物性格以及人物语言的反叛。

传统戏剧注重情节的趣味性,丰富性以及情节的冲突,而荒诞派戏剧则几乎没有什么情节。

英国戏剧家阿契尔曾说:“戏剧的一切技巧问题间接地都是为了,或者说都应当是为了有效地表现人物性格,因为在任何优秀的剧作中,戏剧结构除开是为了表现人物以外,没有其他任何的目的。

”然而,在荒诞派的戏剧中,没有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人物大多以非具体的象征性形象出现,很少有行动及幽默的语言。

在传统戏剧创作中,深刻的对话一向是戏剧家们真正追求的。

然而,荒诞派剧作家则无视语言的作用。

他们认为,在这个荒诞的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是不可能沟通的,那么语言也就失去它的作用,所以荒诞派剧作家大量使用那些颠三倒四,毫无意义,莫名其妙的疯话和废话。

正是这些对传统戏剧的反叛体现了荒诞派戏剧的最大意义,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明了生活的荒诞,人生的荒诞,也达到了荒诞派剧作家反社会反文化的目的。

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荒诞派戏剧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缺乏进一步的创新,就开始逐步淡出戏剧舞台。

到荒诞派剧作家采取的反传统表现手法使这个流派以其“反戏剧”,“反文化”,“先锋派”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文学之林,为之后戏剧的发展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黄晋凯.荒诞派戏剧.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3]Samuel Beckett,waiting for Godot.Growe Press.1978.
[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5]王国明,荒诞派戏剧浅析,[J].郑州大学学报,199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