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GC-MS分析不同烧鸡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S-SMPE-GC-MS分析不同烧鸡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摘要:以德州扒鸡、道口烧鸡及普通烧鸡三种不同类型的烧鸡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
取法进行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其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对风味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3种烧鸡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共鉴定出45种物质,
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为醇类、杂环化合物,烃类。
3种烧鸡共同的香气成分有8种,这
些香气中主要的特征性成分为顺式5-辛烯-1-醇、4-甲基环己醇、4-乙基环己醇、左旋樟脑、2-正戊基呋喃、2,4-二甲基己烷、己醛及苯甲醛。
3种烧鸡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略有不同,味
道迥异主要来源于各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及含量差异。
关键词:HS-SMPE;GC-MS;德州扒鸡;道口烧鸡;普通烧鸡;挥发性物质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olatile components in different roasted chickens by HS-SMPE-GC-MS
Abstract: The volatile flavor compounds were extracted with solide-phase micro-extraction from Dezhou braised chicken ,Daokou roasted chicken, Ordinary chicken and analyzed by GC-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45 kinds of flavor compounds were detected from three different roasted chickens, the main volatile flavor compounds were alcohols, heterocyclic substances, Hydrocarbons. There are 8 kinds of common aroma components in this there roasted chickens, such as (z)-5-octen-1-ol, 4-Methylcyclohexanol, 4-Ethylcyclohexanol, 1-Camphor, 2-Pentylfuran, 2,4-Dimethylhexane, Hexanal, and Benzaldehyde. Flavor compounds varied a lot by mainly depended on the diversity of flavor compounds kinds and contents.
Keywords: 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GC-MS);Dezhou braised chicken; Daokou roasted chicken; Ordinary chicken; volatile flavor substances
烧鸡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风味肉制品,其历史十分悠久、香味浓郁、酥香软烂、肥
而不腻,咸淡适口,深受大众的喜爱。
烧鸡营养较丰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及碳水
化合物。
由于地方和生鲜鸡的品种不同,各地的烧鸡都有各自的风味和特色,其中最为著
名的烧鸡品牌有河南道口烧鸡、山东德州扒鸡江苏常熟叫花鸡、安徽符离集烧鸡、辽宁沟
邦子熏鸡[1]。
烧鸡中丰富的风味化合物是其呈现独特烧鸡风味的主要原因,据已有研究对烧鸡挥发
性化合物的分析,其主要的挥发性成分为醛类、酚类、酮类、呋喃类以及含硫、含氮杂环
化合物等。
熊国远等[2]对符离集烧鸡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表明,鉴定出符离集烧鸡中
含有67种挥发性物质,其主要的挥发性物质为醇类、醛类、酮类和烃类。
张逸君等[3]通过
分析道口烧鸡中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98种化合物,其可能对道口烧鸡特征性风味起关键性作用的主要是4-萜烯醇、糠醇、肉桂醇、己醛、苯甲醛、反-2-癸烯醛、2,4-癸二烯醛、大茴香醛、肉桂醛、丁香酚、茴香脑、肉豆蔻醚、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H-4-吡喃酮等。
张文静等[4]分析德州扒鸡中挥发性物质,对SPME的萃取条件进行优化,共鉴定出73
种挥发性物质,其特征性风味物质包括二甲基三硫醚、糠醇、2-乙酰基噻唑、2-戊基呋喃
等风味物。
段艳等[5]通过分析德州扒鸡风味化合物,共鉴定出73种挥发性物质,并结合嗅
闻技术(GCO)得出德州扒鸡主要的风味物质为2-戊基呋喃、壬醛、苯甲醛、反,反-2,4-
癸二烯醛等。
SPME,即固相微萃取,是一种新型的萃取方法。
它具有操作简捷、携带方便、费用低、能耗少、灵敏度高、不使用萃取溶剂萃取等复杂工序等优点[6],所以,目前成为样品
预处理中采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固相微萃取前处理根据提取风味物质的不同而不同,但
大部分只需十几分钟,操作的主要仪器是一个极为方便携带的萃取器,其主要区别在于萃
取头的不同,在近几年烧鸡风味分析中,主要用到的萃取头型号:用于萃取小分子挥发性
非极性物质的100μm PDMS萃取头、萃取极性半挥发性物质的65μm PDMS/DVB萃取头及75μm CAR/PDMS。
目前,固相微萃取在肉制品风味的分析中被国内外研究学者广泛应用[7-11]。
本试验以三种烧鸡为研究对象,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的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技术分析比较不同种类的烧鸡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异同,探究不同种类的主要风味物质及
不同烧鸡的风味物质的差异,以期为烧鸡风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道口烧鸡购于滑县道口八代中和义兴张烧鸡有限公司,德州扒鸡购于德州扒鸡旗舰店。
1.1.1普通烧鸡的制作工艺流程:
生鲜鸡→清洗→整型→沥水→擦糖→油炸→配料→煮制→捞鸡→冷却→真空包装→成
品
1.1.2配料的配方
根据生鲜鸡的大小称取配料,每公斤生料按以下标准称取(单位:克)。
草果0.5,
砂仁0.2,肉蔻 0.3,丁香0.1,桂皮1,良姜1,陈皮0.5,白芷1,甘草0.1,孜然0.1,盐30,料酒20mL,酱油50mL,花椒0.5,八角0.2,小茴0.1,香叶0.2,辛夷0.5,
枸杞0.3,川穹0.2,山奈0.1,大葱10,大蒜10,生姜20,味精2,荜拨0.1 。
1.1.3操作要点
新鲜鸡清洗完毕后,均匀涂擦一层蜂蜜水,按传统方法油炸后,加配料煮制,大火煮开,小火慢炖煮30min,将烧鸡捞出放入干净托盘中,无菌室内室温冷却至30℃左右,真
空包装,备用。
1.2仪器与设备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Agilent 5975,美国安捷伦公司;手动SPME 进样器,HT200H,美国Supelco公司;顶空萃取瓶,40mL,上海安谱公司;萃取头,65μm PDMS/DVB,美
国Supelco公司;摇摆式粉碎机,广州市旭郎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电子分析天平FA1104A,上海精天电子仪器有限公司。
1.3测定方法
1.3.1挥发性风味物质的顶空固相微萃取
将烧鸡置于液氮条件下粉碎,分别称取每个品牌搅碎的烧鸡各4g,置于40mL的顶空
萃取采样瓶中,用封口膜密封,插入装有固相微萃取头的手动进样器,在60℃顶空萃取1h 后拔出,迅速插入气相色谱仪的进样口中,解析15min。
1.3.2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1)气相色谱条件:色谱柱:VF-5ms (30m×0.25mm×0.25μm)进样口温度:250℃;升
温程序:初始温度40℃,保持3min;以4℃/min升至150℃,保持1min;再以5℃/min升
至250℃;载气:He(99.99%);进样量1.0μL,流速1.0ml·min-1;不分流模式。
(2)质谱条件:电子轰击离子源(EI,能量70eV);离子源温度230℃;四节杆温度150℃,接口温度250℃;扫描方式:全扫描,扫描范围43~500 nm。
1.4数据的处理
经质谱计算机数据系统检索比对各个烧鸡总离子流图中的各个峰值,以峰面积归一化
法测定了各挥发性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对检测结果分析以NIST 05谱库和NIST08谱库
检索为主,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人工谱图解析,确定烧鸡的挥发性成分。
2结果分析
2.1三种烧鸡的GC-MS总离子流图
烧鸡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整个GC-MS分析过程为50min。
三种烧鸡利用气相色谱-质
谱联用仪分析得出的总离子图如1~3图所示。
图1德州扒鸡的GC-MS总离子流图
Fig.1 Total ion current chromatogram in GC-MS of dezhou braised chicken
图2 道口烧鸡的GC-MS总离子流图
Fig.2 Total ion current chromatogram in GC-MS of Daokou roasted chicken
图3 普通烧鸡的GC-MS总离子流图
Fig.3 Total ion current chromatogram in GC-MS of ordinary chicken
2.2三种烧鸡的挥发性风味成分
经NIST 05谱库和NIST08谱库检索,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人工谱图解析,三种烧鸡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共鉴定出46种物质,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2可知,三种烧鸡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略有不同,每一种化合物在不同烧鸡中的相对含量有所不同,烧鸡中的挥发性物质的构成主要是醇类、醛类、酮类及含氮、含硫杂环化合物,这些物质体现出不同的特征香气,而且每一种烧鸡都有其独特的风味,这种风味可能是由多种挥发性物质相互协同作用产生。
3种烧鸡共同的香气成分有8种,这些香气中主要的特征性成分为顺式5-辛烯-1-醇、4-甲基环己醇、4-乙基环己醇、左旋樟脑、2-正戊基呋喃、2,4-二甲基己烷、己醛及苯甲醛。
不同的香气成分主要包括醇类、杂环化合物、烃类及醛类等物质。
表 1 三种烧鸡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Table 1 Volatile flavor substances of 3 kinds of roasted chickens
峰号化合物名称分子式相对
分子
质量
相对含量(%)
德州扒鸡道口烧鸡普通烧鸡
醇类
1 1-甲基环己醇C7H14O 114 1.585 0.806 -
2 甲硫醇CH4S 48 - - 2.202
3 4-甲基环己醇C7H14O 11
4 0.431 0.037 2.058
4 庚烷-1-醇C7H16O 116 0.122 59.760 -
5 1-辛烯-3-醇C8H16O 128 11.830 0.182 -
6 顺式5-辛烯-1-醇C8H16O 128 1.430 1.498 2.416
7 2,4-二甲基环己醇C8H16O 128 0.758 - -
8 2-甲基环戊醇C6H12O 100 8.302 1.948 -
9 4-乙基环己醇C8H16O 128 1.966 0.591 1.092
10 反式-2-壬烯-1-醇C9H18O 142 - - 0.267
11 顺-3-壬烯-1-醇C9H18O 142 5.840 2.711 -
12 2-丁基-1-辛醇C12H26O 186 23.130 - 7.008
13 4-萜烯醇C10H18O 154 - 3.586 -
14 1-金刚烷醇C10H16O 152 - 1.590 -
15 四氢薰衣草醇C10H22O 158 - - 1.091
酮类
16 2-乙酰氧基苯乙酮C10H10O 178 - - 2.094
17 左旋樟脑C10H16O 152 0.541 2.027 1.334
含氮、含硫及杂环化合物
18 2-正戊基呋喃C9H14O 138 24.780 0.510 6.874
19 2,3-二氢-2-甲基-5-
乙基呋喃
C7H12O 112 0 .317 7.852 -
20 3-甲基-2-(2-丙酮
基)-呋喃
C8H10O2 138 0.858 - -
21 硫脲CH4N2S 76 - - 1.152
22 2-蒈烯环氧C10H16O 152 2.185 - 0.796
23 2-正戊基噻吩C9H14S 154 - 2.400 -
24 1,3,3-三甲基-2-氧
杂双环[2.2.2]辛烷
C10H18O 154 0.657 1.498 - 25 2-乙基-3-羟基-4-
吡喃酮
C7H8O 140 1.696 - 1.525
烃类
26 2,4-二甲基己烷C8H18114 0.586 0.529 0.439
27 硫化丙烯C3H6S 74 - - 2.298
28 噻唑烷C3H7NS 89 - - 4.218
29 二环庚二烯C7H892 - - 28.59
30 2,4-二甲基己烷C8H18114 - - 0.439
31 6,6-二甲基-5-亚甲
基-1,3-环戊二烯
C8H10106 - - 1.981 32 (S)-1-甲基-4-(1-甲
基乙烯基)环己烯
C10H16136 - 0.510 -
33 4-异丙基甲苯C10H14134 - - 1.836
34 右旋萜二烯C10H16 - - 0.949
35 (S)-1-甲基-4-(1-甲
基乙烯基)环己烯
C10H16136 - - 1.430
36 6-十二碳烯C12H24168 0.049 0.958 -
37 3-十二碳烯C12H24168 0.896 - 1.527
38 3-甲基-5-十一碳烯C12H24168 0.806 - -
39 3-乙基辛烷C10H22142 - - 4.085
40 7-十四碳烯C14H28172 0.724 - -
41 4-甲基-1-十一碳烯C12H24168 8.762 2.135 -
42 3-甲基十二烷C13H28184 1.404 1.080 -
醛类
43 己醛C6H12O 100 0.242 0.980 1.679
44 苯甲醛C7H6O 106 0.098 1.258 2.590
45 辛醛C8H16O 128 - 0.194 0.218 注:“-”指未检测到。
表2 三种烧鸡的主要挥发性物质的比较
Table 2 Compare of main volatile flavor compounds in 3 kinds of roasted chickens 醇类酮类杂环化合物烃类
样品种类
数量相对
含量
种类
数量
相对
含量
种类
数量
相对
含量
种类相对
数量含量
德州
扒鸡
10 55.394% 1 0.541% 6 30.493% 7 13.227%
道口
烧鸡
10 72.709% 1 2.207 % 4 12.260% 5 5.212%
普通
烧鸡
8 16.134% 2 3.428% 4 10.347% 11 47.792%
2.2.1醛类、酮类、杂环化合物化合物的风味分析
烧鸡中醛类物质主要来自脂类的氧化作用,本实验中道口烧鸡及普通烧鸡中检测出3
种醛类,包括己醛、苯甲醛、辛醛,而德州扒鸡中检测出2种醛类,包括己醛及苯甲醛。
己醛具有清香、青草的味道,且阈值较低,是鸡肉中的重要风味物质[12]。
苯甲醛具有令人
愉悦的杏仁香并略带有水果香[13-14]。
辛醛具有苹果皮香味,还具有明显的脂肪味和水果味[15]。
本实验检测出的醛类物质较少,但醛类物质的阈值较低,可能对烧鸡的香味贡献很大。
酮类物质大多是脂肪氧化和美拉德反应的产物,一般认为酮类物质具有清香味、奶油
气味或果香气味[16]。
本实验检测出的酮类物质较少,但三种烧鸡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共同酮
类香味物质是左旋樟脑,它具有樟脑、薄荷、凉香香气[17]。
酮类的阈值较醛类高,对烧鸡
香味的贡献可能相对较小。
杂环类风味化合物主要来自美拉德反应、硫胺素的降解,大部分具有烤肉香味,在熟
肉香味中起到重要的贡献作用[18]。
在三种烧鸡的挥发性物质中检测出了大量的杂环化合物,其中德州扒鸡中相对含量占30.493%,以呋喃类为主。
德州扒鸡、普通烧鸡检测出杂环化
合物中2-正戊基呋喃相对含量分别为24.78%和 6.874%,是杂环化合物中含量最高的物质,而道口烧鸡以2,3-二氢-2-甲基-5-乙基呋喃为主,其相对含量为7.852%。
2-正戊基呋喃具有
豆香、清香及蔬菜芳香,在Ruiz J等[19]的研究中被认为是鸡肉中关键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它的阈值相对较低,在本实验中可能对烧鸡的整体风味作用巨大。
2.2.2醇类化合物的风味分析
醇类风味物质一部分可能来自脂类物质的氧化,另一部分可能来自Strecker反应产生。
本实验检测出来的醇类包括饱和醇和不饱和醇,其中饱和醇的阈值较高,对烧鸡风味贡献
可能很小,而不饱和醇的阈值较低,对风味可能贡献较大。
本实验检测出德州扒鸡中有1-
辛烯-3-醇、顺式5-辛烯-1-醇、顺-3-壬烯-1-醇等不饱和醇,其中1-辛烯-3-醇相对含量最高
为11.830%,道口烧鸡中有1-辛烯-3-醇、顺式5-辛烯-1-醇、4-萜烯醇、1-金刚烷醇等不饱
和醇,其中4-萜烯醇相对含量最高为3.586%,普通烧鸡中包括顺式5-辛烯-1-醇、反式-2-
壬烯-1-醇、四氢薰衣草醇等不饱和醇,其中顺式5-辛烯-1-醇相对含量较高为2.416%。
1-
辛烯-3-醇可能来源于脂类的酶解反应,具有蘑菇味的风味特征[20],其阈值较低,可能对烧
鸡的风味起重要的作用。
2.2.3烃类化合物的风味分析
烷烃类物质主要来自脂肪酸烷氧自由基的断裂,烷烃类化合物种类或含量上有差别,
这可能是由前体物脂肪酸造成的。
三种烧鸡共同的烷烃是2,4-二甲基己烷,Mottram等[18]
研究认为,带甲基分支的化合物对肉制品中的风味化合物起重要作用。
萜烯烃是一类存在
于植物体内的,具有较强的香气,本实验中只在普通烧鸡中检测到右旋萜二烯,其相对含
量为0.949%。
烷烃类风味物质的阈值较高,但由于其含量较为丰富,德州扒鸡、道口烧鸡、普通烧鸡中分别含有10、10、8种烃类,其相对含量分别为13.227%、5.212%、47.792%,可能对提高烧鸡整体的风味起到一定的作用。
3结论
本试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GC-MS技术检测3种烧鸡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共鉴
定出45种,其中德州扒鸡中含量最高的为醇类化合物(55.394%)和杂环化合物
(30.493%);道口烧鸡含量最高的也是醇类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但相对含量有差异,
分别是72.709%、12.260%;普通烧鸡中含量最高的是醇类(16.134%)和烃类(47.792)。
醇类、杂环化合物、烃类、酮类、醛类的含量按德州扒鸡和道口烧鸡的顺序呈现递减趋势,而酮类、醛类、杂环化合物、醇类、烃类呈递增趋势。
三者化合物种类及含量的不同导致
了风味的差异,但由于测定方法的选择不同,烧鸡中挥发性成分可能出现提取不彻底的现象,因此在烧鸡风味提取方法等方面尚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邵斌, 张雅玮, 彭增起, 等. 传统烧鸡加工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 肉类研究, 2011 (5): 33-36.
[2]熊国远, 刘源, 高韶婷, 等. 符离集烧鸡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变化研究[J]. 南京农业
大学学报, 2014, 6: 103-110.
[3]张逸君, 郑福平, 张玉玉, 等. MAE-SAFE-GC-MS法分析道口烧鸡挥发性成分[J]. 食品科学, 2014 (22): 130-134.
[4]张文静. 德州扒鸡挥发性香成分分析[D]. 北京: 北京工商大学, 2009.
[5]段艳, 郑福平, 杨梦云, 等. ASE-SAFE/GC-MS/GC-O 法分析德州扒鸡风味化合物[J]. 中国
食品学报, 2014 (4): 222-230.
[6]Flavours and fragrances: chemistry, bioprocessing and sustainability[M].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7.
[7]王珺, 贺稚非, 李洪军, 等. 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兔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J]. 食品科学, 2013, 34(14): 212-217.
[8]王乐田, 王莹莹, 贾娜, 等. 沟帮子烧鸡冷藏过程中脂肪氧化及挥发性物质的变化[J]. 食品
与发酵科技, 2015, 51(4): 23-29.
[9] 田毅峰, 张秀梅, 赵倩, 等. 德州扒鸡风味物质分析及保鲜技术的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3, 34(22): 46-48.
[10] Ma Q L, Hamid N, Bekhit A E D, et al. Optimization of 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 for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GC–MS) analysis of aroma compounds in cooked beef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J]. Microchemical Journal, 2013, 111: 16-24.
[11]Graham S F, Farrell D, Kennedy T, et al. Comparing GC–MS, HPLC and 1 H NMR analysis of beef longissimus dorsi tissue extract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suspension technique and ageing[J]. Food chemistry, 2012, 134(3): 1633-1639.
[12] Elmore J S, Mottram D S, Enser M, et al. Effect of the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beef muscle on the profile of aroma volatile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1999, 47(4): 1619-1625.
[13]徐俐, 胡伯凯, 吴康云, 等. 八种高盐腌制芥菜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对比分析[J]. 食品与机械, 2013, 29(5): 10-14.
[14] Mason M E, Johnson B, Hamming M C. Volatile components of roasted peanuts. Major monocarbonyls and some noncarbonyl component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1967, 15(1): 66-73.
[15] 刘欣. 肉桂在卤鸡肉风味形成中的作用研究[D]. 河南农业大学, 2013.
[16] Forss D A. Odor and flavor compounds from lipids[J]. Progress in the Chemistry of Fats and other Lipids, 1973, 13: 177-258.
[17] 孙宝国, 何坚. 香料化学与工艺学[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172-185.
[18]Mottram D S. Flavour formation in meat and meat products: a review[J]. Food chemistry, 1998, 62(4): 415-424.
[19]Ruiz J, Ventanas J, Cava R. New device for direct extraction of volatiles in solid samples using SPME[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1, 49(11): 5115-5121.
[20] Shahidi F, Rubin L J, D Souza L A, et al. Meat flavor volatiles: a review of the composition, techniques of analysis, and sensory evaluation[J].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 Nutrition, 1986, 24(2): 14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