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入传销陷阱学生的解救
大学生对传销的认识和防范———以衡水学院为例

大学生对传销的认识和防范———以衡水学院为例作者:陈丽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4年第2期陈丽(衡水学院,河北衡水 053000)摘要:大学生陷入传销陷阱的新闻屡见报端,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本文以衡水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对该校大学生对传销认识的现状,分析部分学生陷入传销的原因,提出一些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传销;教育;就业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04-0229-01近年来,传销组织利用“伪教育”把它那双残忍的手伸向了涉世未深的在校大学生,毁掉了无数大学生的美好前程。
那么传销是什么呢?为什么它有如此强大的摧毁力?如果把传销比作一种“教学”,那么传销就是传销组织套用一些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以“真实”的实战案例为讲义,通过虚拟“家庭”归属感、“走向成功”的成就感和传销的“事业感”等情感投资利用人们较强的从众心理和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的倾向,对他们进行“洗脑”以达到诈取钱财和发展下线目的的“伪教育”过程。
一、衡水学院大学生对传销知识的了解状况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大学生对传销的认识,特意在自习室中随机抽取了 220 名学生进行调查,还对深陷过传销的两位同学进行了访问。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有 60% 的学生身边的人经历过传销,而近 85% 的学生表示传销离我们很近。
这说明传销作为非法活动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渗入我们的生活,加强我校学生对传销的了解与防范已刻不容缓!虽然传销就在我们身边,但调查结果显示我校 88%的学生对传销的知识只是略知皮毛,他们主要通过周围的人或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了解传销,只有极少数的人听过有关讲座并对传销有全面的了解。
这表明传销并没有引起学校或社会的足够重视,导致我校学生对传销知识的了解普遍匮乏。
二、大学生群体容易陷入传销的各种原因(一)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大学生涉世未深,阅历尚浅,思想单纯,缺乏社会经验。
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时候却忽略了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急功近利、对生活的期待值较高,渴望暴富,很容易被那些宣称能暴富的传销组织洗脑。
学生工作案例—因网络诈骗引发的突发事件处理

学生工作案例—因网络诈骗引发的突发事件处理内容摘要:在多元化的防骗宣传措施下,仍会发生学生受骗事件,需剖析事件中的心理诱因,教育正确理解同学友情,做好情绪安抚,结合实际提出解决措施,避免衍生问题。
关键词:网络诈骗事件分析情绪安抚一、案例概况女大学生郑某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刷到一个微博抽奖的链接,于是和对方联系,对方发过来“活动真实有效,已经备案”的截图。
郑某首先购买了活动产品—3ce眼影盘,价格298,获得一次抽奖机会。
根据对方的微信识别码进入抽奖小程序,抽到现金红包6999,但告知郑某如果要折现,需要抽奖两次。
于是郑某又购买价格为368的产品,进行了第二次抽奖,获得的奖品是苹果iphone13pro max手机。
郑某希望将两次奖品折现,对方称需先缴纳12%的个人所得税,并承诺会返还。
为骗取郑某的信任,对方发了与之前中奖者的聊天记录,截图显示骗子将税费和折现费都予以返还,郑某于是找室友借了2000余元。
之后骗子以支付宝大额转账有风控为由让郑某添加财务的QQ,把郑某拉进只有两人的群聊,并要求郑某下载腾讯会议,以屏幕共享教郑某解除风险控制。
因一直不能开通骗子报给郑某的卡号,又以郑某转账额度不够所以不能拿到折现的钱为借口,诱导郑某从自己的银行卡中向骗子转账,之后还向郑某发送金额为16995元的折现转账截图,但郑某一直未能收到,于是骗子再次以银行卡失效、需要继续激活等借口让郑某向室友借钱以便持续转账。
因微博账号继续发给郑某“已转财务多少笔及金额的截图”,而扮演财务的骗子此时却让郑某退出群聊并对手机进行设置,两个骗子的信息不对称使郑某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但为时已晚,郑某共被骗41075元。
二、案例分析在此案件中,郑某持续向对方转账,并多次向室友借钱,导致受骗金额不断上升,那么郑某为什么没有意识到问题,室友为何在郑某借钱的过程中也未作提醒呢?细致分析后,主要原因有:(一)防骗意识VS侥幸心理在事后复盘的过程中,问及郑某是否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骗局。
《第15课谨防误入传销,人财两空》学历案-中职拓展通用版班会育人生命安全

《谨防误入传销,人财两空》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传销的危害与防范”,是中职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一课。
传销作为非法的商业行为,不仅对个人财产造成损失,更会威胁到个人生命安全,影响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本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传销的本质、危害及防范措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传销的定义、特征及危害;理解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传销的禁止和处罚。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防范传销的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及与同学互动的情况。
2. 作业评价:通过完成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传销的危害和防范措施的短文或制作一份传销防范宣传海报等,评价学生对传销的认识及防范意识。
3. 知识测试评价:通过设置相关传销知识的测试题,评价学生对传销定义、特征及危害的理解程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传销相关的视频或展示传销案例图片,引起学生对传销的关注和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传销的定义、特征及危害,并介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传销的禁止和处罚。
3. 案例分析:分析一起典型的传销案例,让学生了解传销的运作模式和危害。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防范传销,并分享各自的想法和措施。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内容,强调防范传销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小测验:设置关于传销知识的简单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传销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传销的危害和防范措施的短文或制作一份传销防范宣传海报等,以巩固学生对传销的认识及防范意识。
3.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与家人一起讨论如何防范传销,并记录家人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家庭对防骗知识的重视。
防止大学生误入传销的应对措施

生。 有些传销组织为了严密控制参与者采取跟 踪、 监视监听的手段 厦 有甚者实施暴 力, 对大学 生的 自由权、健康权甚 至生命权造成 了 重侵 严
害。
非法传销利用模糊、欺诈的传销理念迷惑 大学生。 社会中的人都有—种被关爱、 被承认的 感情需求 , 为了达到骗取金钱财物的目, 传销组 织披着温情脉脉的虚伪外衣 ,与涉世不深的大 学生进行感情互动, 在—个个所谓的“ 家庭” 中, 所有人一起睡地铺、 捡菜叶、 做游戏 , 从而使大 学生产生依赖感、 归属感, 从根本上接受非法传 销的错误理念 。 贫困的生活状态致使大学生涉足传销。误 入传销组织的大学生大多来自 农村。 家庭较为贫 寒, 内心深处 , 他们希望在短时间内改变家庭和 个人的命运, 因为被“ 传销改变命运” 的说法诱 惑, 抱着这种尽快创业的心理, 错误地把非法传 销当成让自己出人头地的‘ 业” 事 静 经营。 1 2促使大学生加入非法传销组织的主观
安 全的严 重后果 。
关键 词 : 大学 生; 非法传销 ; 对措施 应
非法传销活动具有较大的欺骗性 、 鼓动性 , 破坏了市 场经 济秩序 , 了受骗群众利益。 损害 特 别是近几年来, 非法传销组织已将魔抓伸向了 在校大学生 ,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了社 会稳 定和 高校正常的教学、 -  ̄ N和生活秩序。 高校应 4 , 对此, 该积极 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紧抓宣传教育 工作, 加强学校 安全管理工作 和学风 建设 , 保 确 学生的正常学 习生活和健康成 长。 l大学生误 人 传销的原因 1 . 1促使大学 生加 入非法传销 组织 的客观
作者简介 : 王红 星 男(9 4 ) 苏连云港 18- 江 人 南京交通职业技 术学院研 究实习员。
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传销

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一传销一、案例介绍华某某,女,20岁。
华某某性格内向,和同学关系处理的不错,为班级班委,每学期都获得奖学金,实习期在漂河本地医院实习,由于华某某家在农村,单亲家庭,爸爸对她比较严厉,对家庭有很强的抵触心理,在20XX年4月份即将毕业前被其朋友以介绍高薪工作为名拉入传销组织,骗至广西贵港市一传销窝点洗脑,在被传销组织灌输一夜暴富的思想后,开始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二、解决方案作为实习的辅导员,在学生实习前就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学生联系体制,通过定期的电话联系了解实习班学生的工作动态。
实习结束前,与本班同学的实习单位联系发现,本班华某某同学过完年以后不再来单位实习,又与其姑姑联系,该同学过年没有回家,以实习为借口,问家里要生活费。
此时发现两边都被该生蒙蔽,此时学生的姑姑和爸爸,分别告诉我,该生多次问家中要生活费,态度十分强硬。
随后,我和家长分别在甘肃和漂河派出所报案,并通过联系该生好友,寻找该生的电话。
毕业考试前一周,多方寻找,找到该生在XX使用的电话号码,我和其家长不断拨打此电话,但是没有人接听。
后来通过我近一周每天反复的拨打,终于联系上,在通话过程中,使用手机录音功能进行了全程录音,此过程中发现该生在传销组织中并未丧失人生自由,但是已经被洗脑,觉得自己在这里能挣到大钱,我通过劝说其回来参加毕业考试,顺利拿到毕业证书为由劝她回来,似乎有所心动,但表面还是很强硬,不愿回来,与其通话接近半个小时后,与其约定此电话要一直保持接听。
之后在第一时间与其家长说明此事,并把了解到该生在贵港火车站附近这一重要信息,尽快去解救该生。
一周过后,家长将该生带回学校,进行了毕业补考,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书。
三、案例分析与启示1案例分析通过与华某某的深入谈话,该生也知道传销是骗人的,但是华某某深感就业压力空前加大,急于找到一份待遇好的工作以实现所谓的人生抱负,该生之所以被骗,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原因在起作用:首先,该生接触社会面较狭窄,涉世未深,思想单纯,容易轻信他人,缺乏社会经验、识别陷阱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对传销组织的欺骗性、隐秘性和危害性认识不够,这次受骗就是因为经不起同学的蛊惑而上当受骗;其次,由于该生家庭比较困难,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快速致富,尽快使家庭脱贫。
打工遇到的十个陷阱及对策

★防范方法:做**小姐应当回绝 -
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提高警惕,比如说招**小姐的多半是不安好心,大学生阅历浅,容易上当,应坚决回绝。 -
如果确实想做,第一,要了解别人做相同工种的经验,比如可以在网上发帖询问网友;第二,应该和辅导员或家长有所沟通,长辈会提出中肯意见。 -
-
陷阱3 -
皮包公司 -
王同学去一家开价很高的翻译公司打工,对方的办公地点看起来很正规,工作人员态度也不错,为表示自己工作的诚意,她没有提出与公司签协议,只口头商定一个月发一次工资,分500元底薪和翻译费两部分。一个月后,王同学因故不能继续工作了,可公司却以财务有问题为由,承诺两星期后再付报酬。半个月后,当王同学再去公司索要工资时,却发现那家公司已经不知去向。 -
★防范方法:女大学生打工加强防范意识 -
女生着装应尽量职业化;警惕老板对你的过分亲热、过多表扬,甚至请吃饭;不要轻易答应别人送你回家,晚回家最好让朋友、父母来接或者走人多的地方;尽量不要跟着别人去人少的地方或者鱼龙混杂的场所;公众场合尽可能不要喝酒。 -
-
陷阱7 -
临时苦工 -
刚放假,小徐在逛街时看到一家手机厂商在招促销人员,3天600元。他心动了,便去应聘。厂商说不便签书面协定,他见应聘的学生很多,为了诱人的600元,他答应了。小徐冒着高温做促销,活动结束后,厂家竟耍赖走人,因没有书面协议,他的劳务费无处可讨。 -
★防范方法:签订权责明确的协议书 -
大学生打工一定要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协议。有的单位在协议里为自己规定的权利很多,而给大学生的权利很少,这样的协议要谨慎对待,要求其权责明确。签协议书要明确对象,有的用人单位可能耍花招,营业执照上写的是A公司,协议书上写的却是B公司。 -
大学生误入传销案例分析

大学生误入传销案例分析作者:张曼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0期摘要:本文真实再现了一位大学生假期误入传销的真实案例。
之后简要分析传销的欺骗性和隐蔽性,提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应具备防范传销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传销;对策作者简介:张曼(1986-),女,洛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辅导员,助教。
[中图分类号]:G41 [文码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2-213(2013)-10--012011年国庆节期间,我接到了一位学生家长的电话,家长反映其孩子王某(化名)假期间一直未回家, 9月30日晚王某坐上了前往天津的K386次火车,从此就失去了和家人的联系。
据王某事后回忆,他在去往天津的路途间,朋友就发来短信说公司临时有事安排他到北京出差,无法到车站接王某,所以朋友请两位“同事”帮忙到火车站接他。
王某当时也没多想,愉快地答应了。
火车到站后,两位“同事”接到王某直接带他到了一个比较偏僻的郊区,到“家”以后王某竟傻眼了,空间狭小的屋里住了20多个人,年纪都在20岁左右。
之后的一周时间里,王某和其他人一样,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吃完早饭后就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听课,途中还有人监视他们。
每当王某提出要回家的要求时,他们就想方设法找理由搪塞。
课堂上那些人讲的都是一些大道理,谈未来,论证他们从事的行业多么有“钱途,”“短期暴富,”并鼓动王某放弃大学学业加入这个组织。
此时王某已经彻底醒悟了,天上不会掉馅饼。
但这个组织里的其他人就像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驱使,每个人都充满激情、并对课堂上宣讲的内容深信不疑。
10月2号到10月7号之间,每天都有两个到三个人跟在王某身边,一旦王某的电话响起,随时都有人在他身旁监听,让王某不要乱说。
为了保证基本的人身安全,王某就按照他们的要求和吩咐去接听电话和回复短信。
监视王某的人不时地在他身边劝他加入这个组织,并鼓吹“从事这个行业要比上大学好。
”可是王某死也不从,某天下午趁人不备王某趁机逃跑,但没有成功,被人发现后就有人一直监视他。
浅析大学生误入传销原因、危害及对策

浅析大学生误入传销原因、危害及对策作者:何群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09年第02期传销自上个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以后,在不法分子的参与下日益壮大,发展成为社会的一个久治不愈的“毒瘤”。
据媒体报到,重庆破获的震惊全国的“欧丽曼”传销案,其参与者90%以上是在校大学生,来自十多个省市区几十所高校,共2D00多人,其中许多人中毒之深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当前,传销组织将黑手伸向了在校大学生、应届毕业生的比重日渐增大,给学校管理工作和同学个人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通过对多起大学生误入传销事件的解读,结合自己做学生工作的经验,浅谈传销的成因及对策。
一、大学生要认清传销的本质(一)非法传销的定义及形式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
通俗的理解,传销就是就是用劣质的货以次充好或干脆是虚有的什么货让你购买,当你购买后就上当了,甚至会让你血本无归乃至失去最基本的生活费用,这了摆脱这种生活状况你必须想方设法用你手里的所谓的“货”去引诱另外一个人购买,就这样,这件劣质的或根本不存在的货就以一个很高的价位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人手里,一个传一个,所以才叫传销。
同时由于你很难取得一个陌生人的信任并让他去购买你的东西,你的下一个目标很可能是你的亲戚朋友,这样做的时候你就极大地伤害你的亲戚和朋友,可谓害人至深了,传销之令人痛恨可想而知。
其基本形式有:组织者或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对发展的人员以直接或者间接滚动发展人员的数量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包括物质和其他利益的。
组织者或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缴纳费用、或者以购买商品等方式变相缴纳费用,取得加入或者发展其他人员加入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
实习生传销问题防治措施研究——实习生陷入传销案例分析

为必要遥 渊1冤三维联系袁随时掌握实习生动态遥 学生进入实习期袁为随时了
揖关键词铱实习生曰传销曰防治
1 案例简介
李某袁女袁20 岁袁为我院 11 级学生遥 2013 年 11 月 30 日袁在结束了 为期 5 个月的实习基地实习后袁李某在网上投简历找工作时袁与男朋 友一起被骗至安庆一传销窝点遥 2014 年 1 月 13 日下午袁李某通过 QQ 向 11 连锁班刘某求救袁告知其已陷入传销组织袁请刘某帮忙报警解救 自己遥 刘某收到信息后袁不知真假袁于当日下午 18:07 分将该求救信息 转发至 11 物流班级 QQ 群中遥
. All 挂R掉i电gh话t后s袁笔R者e第s一e时r间v汇ed报.了分院领导袁并在领导的指导下 确定了危机处理方案袁并按照危机处理方案执行遥 首先袁时刻与李某保 持联系袁掌握李某的人身安全情况袁其间袁通过手机短信获得了李某的 确切地址遥 随后袁联系了李某家长袁告知李某现在的真实情况袁并将学 校制定的方案与家长进行了沟通遥 此外袁还尽可能地联系了该事情的 可能知情人袁先后联系了该事件的举报人袁即李某最早联系的刘某袁及 其他与李某关系好的同学等袁了解事件详情袁为第二天的营救进行准 备遥 2014 年 1 月 14 日 8:00袁笔者与李某的家长赴安庆市宜秀区公安 局报案袁根据李某提供的窝点地址袁当日上午 10 点多袁顺利找到传销 窝点并将李某及其男友成功解救遥
解学生的实习动态袁可建立野学生尧单位尧学生家长冶的三维联系机制院 首先通过 QQ尧短信尧电话等手段关注学生实习动态袁一旦发现学生有 情绪波动尧发生纠纷或无故离岗等情况袁及时与学生联系袁及早发现问 题袁及早处理曰其次袁与学生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定期联系袁可一周或一 月联系一次袁了解学生实习工作进展袁及时为学生实习工作提出指导 意见曰最后袁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袁沟通学生实习情况袁为学生将来就 业择业提供参考意见遥
大学生误入传销陷阱案例分析及其启示

大学生误入传销陷阱案例分析及其启示内容摘要,本文报告了一起毕业生误入传销陷阱、并被成功解救的案例,围绕此案例分析了近年大学生屡陷传销组织的原因,从加大思想教育、重视就业指导、健全管理体系三方面,探讨了高校如和防控大学生参与传销活动关键词,大学生传销防控一.案例简介2016年某日,大四毕业生李某与高中同学张某外出吃饭,张某利用其即将毕业,求职心切的心理,以介绍工作为名,将李某骗到廊坊一个偏僻乡村,以,W习“网络直销知识”,参加入职考试为由限制了李某行动,电话也被控制,无法随意接打电话,并且有人跟随监视,此时该生意识到可能陷入了传销。
当辅导员和李某宿舍同学发现其未按时返校时,数十次给李某打电话,发现其语气与往常有异,怀疑其可能遇到危险,严厉警告李某身边人员校方已报警,要求立刻送其安全回校。
另一方面,辅导员通过李某家长联系到张某父亲,说明了情况,张某父亲事先并不知道儿子进入传销组织,在得知事情真相后开始不断联系张某,要求他马上送李某回校,张某因家里压力发生动摇。
加上李某回校意志坚定,不肯妥协,传销组织人员迫于压力不得不将李某送至火车站,1放其回校二.案例分析在本案例中,李某最终能够逃离传销组织,回到学校继续学业,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李某对传销组织有一定的认识,了解其危害性和违法性,在意识到陷入其中后,能够坚决抵制加入传销组织。
二是学校老师和同学反应迅速,在发现异常问题后,及时报警寻求帮助,不放弃与学生的主动联系工作,采取了适当措施以推进搜寻救助工作的进展。
三是李某和张某的父母对传销组织有一定的了解和警惕性,在情况发生后能积极配合学校和警方的工作,共同展开救助工作。
李某是幸运的,在多方通力合作下,成功逃离传销组织,但纵观整个案例始末,还是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也从一些方面揭示了近些年大学生屡陷传销组织的原因1.大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求职心切易上当。
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一是常年生活在校园中,接触到的人和事情都相对比较简单,容易相信人,社会实践活动较少,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陷阱的能力。
识破非法传销大学生远离传销陷阱

识破非法传销大学生远离传销陷阱远离传销陷阱识破非法传销为大学生提供保护传销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常常成为传销组织的目标。
鉴于此,本文将着重介绍如何识破非法传销,并给出远离传销陷阱的建议。
1. 了解传销的定义和特征传销是一种利用多层次代销的模式,通过发展下线来获取利润。
其特征包括:高额回报、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以发展人数为核心。
大学生应该明确这些特征,以便辨别传销组织。
2.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大学生应该加强对传销的了解,并时刻保持警惕,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要学会分析和判断传销组织的宣传手段,不轻易相信夸大的诱惑,避免因贪图小利而误入传销。
3. 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法律法规有助于大学生在遇到传销时更好地保护自己。
相关法律规定了传销活动的界定和处罚措施,大学生可以通过咨询相关部门或者学习相关知识来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
4. 增强辨别能力要想远离传销陷阱,大学生需要增强辨别传销组织的能力。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辨别:查证传销组织的合法性、了解产品或服务的真实性、观察收入来源的合理性等。
只有具备辨别能力,才能更好地避开传销骗局。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大学生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传销组织,应立即寻求专业帮助。
可以向家人、朋友、学校辅导员等寻求支持和指导,他们能够提供相应的帮助,帮助大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6. 积极参与相关宣传与教育活动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传销相关的宣传与教育活动来增强自身的防范能力。
通过举办讲座、座谈会等形式,提高大学生的传销意识,向他们普及传销的危害性和防范知识。
7.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到追求合法、良性的发展途径。
要珍惜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不盲从、不投机取巧,坚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如果大学生能够加强对非法传销的认识,并遵循上述建议,相信他们能够远离传销陷阱,保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社会各界也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对传销问题的打击力度,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发展环境。
在校大学生误入传销组织预防对策实证研究

在校大学生误入传销组织预防对策实证研究——P—S—P防治模型的构建摘要:针对以往防治大学生误入传销陷阱重预防、轻治理的缺陷,创新性的提出“前期预防——中期救助——后期安抚”即“ P(prevention)—S(salvation)—P(placate)”的完整防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实证分析,务实具体措施。
关键词: 高校;传销;前期预防;中期救助;后期安抚传销具有严重的诈骗性质,众多青年学子身不由己地陷入传销的泥潭,让纯洁的校园笼罩上了传销阴霾。
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提高他们应对非法传销的“免疫力”,使其免受传销之毒侵害,这将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紧迫任务。
(一)前期预防第一,个人端正思想与生活态度,保持高度警惕,坚固思想防线对于传销的预防,亟需大学生本人主观上的抵制。
平时多积累社会经验,择业时对待遇特别优惠的多留心眼,与工商部门核实该公司是否真实存在等等。
对此笔者提出以下设想:①坚决抵制暴富心理。
从警方和工商部门披露的情况发现,青年学生掉进传销陷阱的直接原因无外钱”字。
暴富心理在客观上使非法传销组织拉拢腐蚀学生成为可能。
②多参与社会实践,增加社会阅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由于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认为发财就是成功,而一旦形成了此种价值观,在面对极大的金钱诱惑时就很容易丧失理性。
第二,学校加强教育与监管,以宣传促预防普通大学生对于传销警惕性不够,认识模糊,对传销的了解也大部分都只是道听途说,而缺乏诸如学校和相关部门的系统的全面的教育与宣传,可见宣传不足是防治大学生误入传销陷阱的软肋。
因而,笔者认为学校在防治大学生陷入传销陷阱的过程中有必要加强教育与监管。
如学校应当加强有关传销知识的教育,着重强调职业生涯教育,适当加强对学生的监管。
第三,家庭关怀引导,杜渐心理的扭曲,关心孩子的成长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误入传销一方面是主观上社会阅历不足,加之来自家庭的就业压力扭曲了他们的迫切渴望“成才”的心理,使其简单地认为成才的标准就是金钱的数量;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陷入传销,不可自拔,就是因为在传销组织内“被关心”、“被礼遇”(一般尊称为“x总”),获得了他们想要的社会认可与尊重,认为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一年级远离传销 从我做起教案

一年级远离传销从我做起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传销的定义、危害以及如何远离传销。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拒绝传销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传销的定义,危害,以及如何远离传销的方法。
2.难点:如何向一年级学生普及传销知识,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三、教学准备1.图片:有关传销的图片。
2.视频:有关传销案例的视频。
3.材料:传销相关的资料、小册子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传销的定义和危害,让学生感受到传销给人带来的危害。
2.学习(30分钟)(1)传销的定义和危害教师用简单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传销的定义,例如:传销是指通过组织层级递进,发展下线,并以发展下线为主要手段获取利润的非法经营行为。
然后向学生一一介绍传销的危害,包括财产损失、身心受损、社会关系受损等。
(2)如何远离传销教师向学生普及如何远离传销的方法,例如,要有正确的消费观念,如何辨别传销和合法的商业活动等。
3.实践(30分钟)(1)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入小组,让学生讨论传销的危害以及远离传销的方法,鼓励学生开放性思考,思考有关话题。
(2)角色扮演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一些学生扮演传销人员,一些学生扮演被传销的群众,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感受到传销的危害和如何拒绝传销。
4.总结(10分钟)教师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强调远离传销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引导学生远离传销。
教师应该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应该养成自觉规范、合理消费的意识,不被传销的花言巧语所迷惑,理性看待生活和消费。
《校园安全教育》第八章

第一节 实习和就业陷阱,不得不防
二、如何防止实习和就业被骗
2、及时求助:如果发现误入 某个实习和就业陷阱,要及时求助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或当地相关劳动 部门,并且及时报警。
10
第二节 谨防误入传销,以防人财两空
11
第二节 谨防误入传销,以防人财两空
【案例引入——“吃人”的传销魔窟】
某学校毕业生孙延宇误入传销陷阱,因为拒绝加入传销组织,孙延宇遭到群殴,最终身亡。 孙延宇从学校毕业后通过网络求职,在东莞找到一份“工作”。到东莞后,他被接到一出租屋中才 发现自己误入了传销魔窟,当晚,他一度逃出魔窟,但很快就被抓了回来。随后,传销人员开始对孙延 宇进行洗脑,但孙延宇始终抗拒。 最后,有些失去耐心的传销人员与孙延宇展开协商,可孙延宇还是要求离开。据犯罪嫌疑人供述: 该组织管理人员安排了数名传销人员合力把孙延宇的头部一次次摁进装有洗衣水的脸盆内,以便让孙延 宇冷静。可是孙延宇还是不改要离开的初衷。 孙延宇当时已经瘫倒,管理人员有些放松警惕,这时孙延宇突然起身试图冲出房门。慌乱之际,有 人用手臂勒住孙延宇的喉咙,有人用膝盖撞击孙延宇的脊椎骨,还有人从旁侧踢孙延宇的腿部和肋骨。 据犯罪嫌疑人供述,这个群殴过程持续了几分钟。晚上11时许,孙延宇开始口吐白沫,两名传销骨 干在医院扔下孙延宇,逃之夭夭。 医院方面当即报警。警方马上介入调查,次日凌晨,警方找到了涉事出租屋,相关人员全部被逮捕。
校园安全教育
目录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ONTENTS PAGE
抵制诱惑,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3
实习和就业陷阱,不得不防
目录
1
2
谨防误入传销,以防人财两空
2
第一节 实习和就业陷阱,不得不防
3
请同学们针对传销陷阱,谈谈应该如何防范

1、请同学们针对传销陷阱,谈谈应该如何防范?
(1)不要轻信高工资、又不要工作经验的招聘信息。
哪怕是同学,朋友甚至亲友向你推荐的,记住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经亲友、同学介绍的就业机构,除上网核实外,本人可到所在单位走走看看,问明情况,如是传销组织,一查就露馅。
(2)不要去没有固定电话只留小灵通、手机的用人单位去应聘。
学生参加就业、招聘,一般要到政府和学校组织的人才交流市场,因为这些用人单位都要向人事劳动部门提供完整的资质材料。
(3)不要相信用人单位会去车站接人,即使他再求贤若渴。
只有无固定场所的传销组织才会约在车站见面。
(4)不要轻易地去异地面试。
在人地两生的异地,如果有困难和危险是很难求助的。
(5)不要盲目地轻信在街头发布的招聘广告,如果贸然前往极易误入圈套。
(6)如果被陷入传销组织,就要坚持一不交钱(不交会员费和伙食费),二不参加他们的所谓学习培训,三是不去骗取他人,四是找机会就跑,并报“110”解救,五是迅速与学校联系,争取学校求援。
警惕传销,防止受骗,“天上不会掉馅饼”,传销所谓的“高回报、零风险”是不可能的,只有勤奋工作,诚实做人才能走向成功!。
大学生误入“传销”被解救后的思考

2020年12月·第35期(总第663期)作者简介:成建玲(1985-),女,山西晋城人,硕士,助教,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肇始于美国的传销,在上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
国家有关部门虽出台相应政策严厉打击传销,传销组织也曾遭受重创,但其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又“改头换面”以其他形式得以复现。
近年来,传销组织的魔爪开始伸向涉世未深的大学生。
基于此,作为承担高校育人重任的辅导员,深入揭露传销的危害,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当代大学生提高防范意识,以免上当受骗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一名大学生误入传销被解救的事件为例,对此类事件进行深入探讨,论述加强大学生防范传销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对策。
一、案例介绍李某,男,系某高校学生。
该生家庭经济情况一般,母亲在家务农照顾体弱多病的弟弟,父亲常年在外打工。
入校一年来,该生各项表现良好,性格较为内向,但也参加了学校的一些社团组织,和同学关系处理得较好。
同宿舍的同学因阑尾炎入院治疗时,李某曾在医院陪护并悉心照顾。
然而,某年期末考试完毕后,李某因急于在暑假期间寻找兼职工作挣钱以减轻家庭负担,经高中同学介绍,被骗从事传销活动。
经过传销组织一系列“成功致富”思想的灌输,李某陷入传销,不能自拔。
二、解决方案某日,笔者突然接到班级团支书打来的电话,称李某以各种理由向班上同学借钱,并且已经有同学给其汇钱了。
得知这一消息,笔者估计李某可能陷入传销,便立刻与李某家长取得联系,向其父了解情况。
李父说道,李某前一阵子曾以学校交学费为由打电话要钱,但李父将信将疑,没有立即汇钱,并于第二天向学校招就处打电话核实。
招就处老师说,非新生只需在开学前把学费缴清即可,不需要现在汇款。
笔者说道,李某可能陷入传销组织,李父也表示认可,笔者建议李父前往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接着,笔者通过QQ群等方式向班级同学发布李某可能陷入传销的信息,以避免更多同学上当。
此后,笔者与学生通过电话、QQ 等方式联系李某,不断向李某指出传销的危害,但李某都无动于衷。
关于传销的心得体会

关于传销的心得体会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
大学生揭传销黑幕,遭遇非人经历几欲轻生案例1:多次打电话、写信邀你去“发展”;一张席子、白米饭、没油水的白菜冬瓜汤;一文不值的假冒伪劣产品要卖到3000多元……日前被“好心人”从传销窝点解救出来的西安一女大学生讲述了自己不幸涉足传销黑窝点的经历。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大学生是西安某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她说她曾经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但由于朋友的一个“美丽的谎言”,使曾经朝气蓬勃的她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据她讲,数月前一个朋友给她写信说,他舅在南方开了一家公司,并称那里有很多高素质人才,很适合大学生发展,现特意邀朋友去锻炼锻炼。
此后,这位朋友还多次打电话并在QQ上留言,描绘了美好的发展前景,鼓励她放弃学业“发展事业”。
经不住诱惑,这名女大学生匆匆南下广西合浦,加盟到朋友的公司。
所谓的公司,实际上是一家打着直销旗号的传销黑窝点。
她说:“从此我过着非人的生活,每天的饭菜是白米饭、没油水的白菜冬瓜汤,晚上睡觉则在地上铺一张席子。
而我见到的所谓‘高素质人才’仅仅是用谎言和虚伪包装起来的。
他们的工作是用欺骗的方式把价值几百元甚至一文不值的假冒伪劣化妆品以3350元或者3800元的价格卖给下线。
”她还透露,在她呆过的广西的那个传销窝点,至少有来自西安的大学生100多人,大部分是民办高校和正规大学的自考生。
她说,这些打着直销旗号挂羊头卖狗肉的传销黑窝点骗钱害人,使不少人家破人亡、人财两空,还有不少大学生因此把握不住人生航向,失去生活信心,失去了人格尊严。
“我没有半句谎言,之所以要把这件事讲出来,是想告诉那些打算往这个死胡同里发展的,或者已经进了这个死胡同但还心存侥幸打算多捞一把的大学生,千万不要利欲熏心,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
大学生打击传销演讲稿

大学生打击传销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大学生打击传销》。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销现象日益猖獗,已经对社会和个人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明确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到打击传销的行动当中。
下面我将从传销的危害、传销团伙的手法和打击传销的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探讨。
首先,我要谈一谈传销的危害。
传销是一种以招揽会员为目的,通过金字塔式的人员分销制度,迅速获取短期利益的非法活动。
传销不仅对参与其中的个人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并且危害个人身心健康。
传销组织往往不择手段,采取洗脑、吸金等手段,让参与者陷入无尽的套路和圈套。
此外,涉及到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差,有很大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根据公安部和国家民政部门的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在全国范围内,传销案件超过1.7万起,涉案金额高达163亿元,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传销的危害已经成为我们不能忽视的社会问题。
其次,我想谈一谈传销团伙的手法。
针对年轻人易受传销欺骗的特点,传销组织常常以攀比和眩目的承诺诱惑他们,吸引他们加入。
他们常常打着快速致富、创业就业的旗号,利用人们对财富和成功的追求,采取虚假宣传和误导宣传的手段,将传销包装得非常诱人。
他们往往以高额回报、低门槛、无风险等方式吸引年轻人投资,并利用会员之间的层级关系建立金字塔式组织结构。
他们还会进行培训,教授销售技巧和心态调整,以便更好地控制和利用会员。
传销组织的手法各异,但总的来说是以欺诈为手段蓄意牟利。
最后,我要讲一下我们大学生如何打击传销。
首先,我们要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识别能力,学会辨别网络虚假招聘、兼职以及诱导和引导。
要时刻保持警惕,增强防范意识,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承诺或是陌生事物的诱惑。
其次,大学生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知晓传销是非法的,涉及到的各种运作手法和套路。
在遇到可疑的组织或人员时,要及时报警和向相关部门举报,将传销问题提交给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案例分析小学生如何识破和应对网络诈骗

此次案例分析促进了小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普及 ,让他们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 防范网络诈骗。
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网络安全问题
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承担起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的责任,形成 合力,确保青少年在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中成长。
加强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宣传
公众在使用网络时应保持警惕 ,不轻信陌生人的话语,不随 意泄露个人信息,遇到可疑情
况及时报警。
05
家长在孩子防范网络诈骗 中作用
增强家长自身防范意识
学习网络安全知识
家长应主动学习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网络诈 骗的常见手段和预防措施。
提高警惕性
家长要保持对网络安全的高度警惕,不轻信陌生人的 信息和要求,避免泄露个人信息和财产。
03
如何识破网络诈骗手段
了解常见网络诈骗手段
虚假购物网站
诈骗分子会制作仿冒的购物网站,以低价销售商品为诱饵,骗取 用户的钱财。
钓鱼邮件
诈骗分子会发送伪造的邮件,诱导用户点击恶意链接或下载病毒文 件,从而窃取个人信息或造成经济损失。
冒充熟人诈骗
诈骗分子会通过社交媒体等途径冒充用户的熟人或朋友,以各种理 由请求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
• 案例二:网络游戏诈骗。小学生在玩网络游戏时,被不法分子以低价销 售游戏装备为由骗取钱财。
• 案例三:冒充熟人诈骗。不法分子通过社交媒体冒充小学生的熟人或朋 友,以各种借口骗取钱财或个人信息。
• 以上案例表明,小学生在面对网络诈骗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警惕性和应对 能力。因此,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对小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 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和整 治,为小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启示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启示作者:王华青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6期摘要:近年来,传销组织一度向高校渗透发展,大学生被骗误入非法传销活动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陷入了传销的陷阱,无法自拔,导致无法完成学业。
这就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的管理带来诸多问题。
大学生加入非法传销活动,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本文从辅导员的视角,通过案例简介、事件处理与分析,得出高校辅导员处理类似突发事件的启示。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非法传销;案例分析;应对与启示目前,传销组织已将魔爪伸进了高校校园,越来越多的学生陷入了传销的陷阱,无法自拔。
大学生这个年轻的群体普遍欠缺社会经验和自我保护意识,思想单纯、易冲动,因而容上当受骗,从而给受害大学生造成严重的人生成长伤害,给其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经济和精神损失,也给学校的学生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
1 案例简介丽丽(化名)女20岁,为2014级的学生,来自西部偏远地区,父母均务农,该生性格内向,与同寝室同学关系相处融洽,在辅导员和同学们看来该生应该是一名既不会招事又不会惹事的好学生。
然而2015年十一放假期间该生离校未归,经辅导员了解她以到内蒙古探望老乡为由离校,据同学反映她声称正在跟网友合作一个项目,目前不想回校上学为由拒绝返校。
辅导员在得知此情况后第一时间与她父母取得联系,并告知孩子目前的状况,希望家长能配合系部劝解孩子及时返校。
家长在第一次与丽丽沟通时,她骗其家长说人在学校,家长告知已经知道她的目前状况,希望她能及时返校。
自此以后,家长与系部一直未联系上她。
据家长反映,丽丽当时与其远方表哥联系,希望表哥能跟她一块做这个“项目”,但她拒绝与老师、同学、父母有任何联系。
家长按照辅导员提供的联系电话、短信、QQ等信息到山西大同火车站查看监控录像锁定该生定位在山西,于是向山西警方报警,经多方联系始终没有丽丽的任何信息。
就在辅导员怀疑该生误入了非法传销组织之时,该生父亲收到一位男子打来的电话称丽丽向其借了10000元学费,让家长迅速打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误入传销陷阱学生的解救
案例:
李同学系涉外语言学部10届毕业生。
平日性格活泼,和同学相处融洽,学习成绩和日常表现良好。
2010年寒假开学后,毕业生中大部分同学在外地联系工作,有的返校在武汉实习、见习、联系面试等。
李同学一直在校等待校园招聘会,闲暇之时,常帮班主任和代课老师处理一些事务。
2010年3月28日下午,班级导师接到学部黄老师电话,称李同学被骗入传销组织。
在与黄老师了解情况,确定事实后,班级导师随即与李同学联系,但电话一直为来电提醒状态。
事情经过如下:2010年3月份的一天,李同学接到久未联系的高中同学张某电话,称有份不错的工作介绍给他,由于俩人是老乡,以前关系不错,又久未谋面,张某提议让李同学到其所在处叙旧,顺便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由于一直未找到合意的工作,第二天李同学就踏上了前往鄂州的火车。
一抵达鄂州市火车站,张某前来迎接,两人寒暄之余,张某拿走了李同学的手机和钱包,并以拿行李为由,一直不将手机证件交还还。
到达张某住处,李同学即意识到可能身陷传销。
案例分析
1、问题的严重性。
据有关部门保守估计,目前为止,参与传销的群众已经超过了1000万人,而具有大学学历的占其中的30%,其中在校大学生又占其中的5%。
看似比例不高,但数量是很大的,尤其近几年就业难,此比例正在不断上长。
每年暑期的大学毕业生,都有一部分因为找工作而被传销组织以“高薪,好工作”等美丽的幌子所欺骗,结果深陷泥潭,难以自拔,有的即使逃离出来,也造成了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损失.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而在校的大学生也会被同学朋友以“旅游,老乡会,同学聚会(甚至网友见面)”等借口欺骗。
本人所在学院,近几年的几个年级,都有此类情况发生,至于在全校范围内,学生被传销的事件,也是时有耳闻。
2、传销组织的欺骗性在加强。
非法传销组织是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来进行欺骗活动,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当作工具。
而亲人与亲人、朋友与朋友之间,或许就是这份信任,让你们没有防备,被亲人
朋友以“善意的谎言”(旅游、包食堂、开饭店、开服装店……)等等借口邀约。
被洗脑之后的人会认为,把亲人骗来,是为了他好,内心无负罪感。
3、大学教育与校园管理存在空当。
传销显然是钻了大学教育的一些空当,这也是诱使一些大学生投身传销的客观原因。
如在参与重庆“欧丽曼”传销的大学生中,90%左右的是正规高校的本科生。
“这些学生大多数是因为想找工作或者是为了减轻交学费压力而被骗入传销团队的。
”从当时的调查情况看来,大多数受骗学生性格内向。
这些学生认为,大学教育没有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条件让他们发挥个性,获得锻炼,而传销课程却使他们获得了演讲的自信和能力,培养了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得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和激情。
4、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带来的压力。
我国毕业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增幅为12.9%,2008年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
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11万人,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失利,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今年全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
案例处置:
学生一旦加入传销组织,会给身心及财产带来巨大影响和损失,所以我们学生工作者必需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尽可能避免学生加入传销组织。
实际中,这一问题又确实存在,所以,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措施积极解救误入传销陷阱的学生。
在本案中,本人作为学生的班级导师,在第一时间采取了以下处置措施:
一是通知班上和李某关系密切的同学,通过QQ及手机短信、电话给李某不定时的联系,不放弃任何可能连联系到李某本人的机会,并留言学校有要事,要求李某立即返校。
二是和家长取得联系,告知家长不要轻易受骗,以免损失金钱。
三是通过各种渠道,包括班级QQ群、QQ空间、博客将传销相关特点告知其他同学,使学生们充分认识传销、了解传销结构,意识到传销的危害。
联系到本案的处置,我认为,在解救陷入传销的学生工作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四点:
1、及时掌握情况,辨别学生是否参加了传销。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长时间不在校,不请假或一再请假,请假原因各种各样,但就是不出现在学校。
这时可以通过其同宿舍、好友、家庭进行进一步落实,查明原因。
同时,参加传销者往往对老师隐瞒自己真正的位置,可以通过拨打固定电话等方式落实。
2、利用所有资源,解救受骗学生。
由于学校没有相应的行政执法权,学生工作者有时不宜直接参与解救工作。
最佳的解决办法是举报到当地行政管理部门,由相应部门一举端掉该窝点,学生自然获救,但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做到这些。
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救出学生,至于违法分子何时受到处理,不是我们的管辖范围。
这时,如果还能联系到学生,就要发出明确的命令,限时返校。
同时通知其家长,讲明利害关系,限定时间,由家长将学生带回。
如果确需学校出面解救的,也要由学校公安保卫、学生管理、学院各部门协调,与当地公安、工商等部门联系好后再进行。
一定要避免贸然行动,防止损失扩大。
3、强化被解救学生教育管理,防止学生再次加入传销。
参加过传销的学生,由于参加过传销组织的“课程”,被洗脑,一些观念深入其大脑,一时很难改变。
其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已经改变,这时要加强管理,避免其再次返回加入传销组织。
4、及时处理参与传销的学生。
对那些不知悔改,一意孤行的学生,要按照校规校纪给予严肃处理,直至开除学籍,处分他们的同时也可警示其它学生。
在本案中,误入传销的李同学,在意识到自己被骗入传销组织后,行动上表现得十分机警,他采用迂回战术,对传销不表示反抗,按时“上课”。
让该传销组织对其丧失警惕,以确保人身安全,伺机和家长、老师同学取得联系;他“上课”不听讲,提问回答不了,以示天资愚笨,让传销组织对其失去信心;他坚称家庭经济困难,拒绝购买所谓“产品”,避免金钱损失;他终日贪吃贪睡,让组织感觉不划算。
由于李同学处事机警,加之学校积极解救,终于使李同学在较短时间内从传销组织中脱身而出。
涉外语言学部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