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四肢关节疼痛精选

合集下载

续命汤——精选推荐

续命汤——精选推荐

续命汤续命汤⿇黄10~30g、杏仁10~20g、桂枝10~30g、⽢草5~15g、⽯膏40~200g、⼈参10~30g、当归10~30g、⼲姜10~20g、川芎10~20g。

⽔煎分⼆次温服,待微汗出为度。

不汗,盖被助汗。

若不汗,更服。

总以汗出为度,但不可见风。

[⽅证]1.⼤青龙汤证咳⽽多涎唾,或⼼下痞虚,或头痛、腹痛者。

2.体格⿊胖病⼈,咳逆上⽓,⾯⽬浮肿,但伏不得卧,⼝⼲烦渴者。

3.肢体不遂、⾔语涩滞、茫然不知痛痒或⾝拘急不能转侧,属表邪兼内虚者。

[现代应⽤]1.以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为特点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塞、脑⾎栓后遗症、⼤脑软化症、颈椎病、急性脊髓炎、多发性神经炎、糖尿病性神经炎、颅内压增⾼综合征等。

2.呼吸系统疾病,如病毒性感冒、⽀⽓管哮喘、喘息性⽀⽓管炎、慢性⽀⽓管炎、肺炎、肺⼼病、慢性阻塞性肺⽓肿、百⽇咳、妊娠咳嗽等也有应⽤的机会。

3.其他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浆液性关节炎、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克⼭病、神经衰弱、糖尿病、肾炎、风湿热、⾼⾎压病、⾯神经炎、⾎管神经性头痛、丛集性头痛、脑动脉硬化、颈椎基底动脉供⾎不⾜、⽪炎等。

[经验参考]《古今录验》载续命汤疗⼤痹,⼀⾝不遂,或半⾝⼀⼿⼀臂,⼝不能⾔,习习不知⼈,不觉痛痒(即本⽅去⼈参、⼲姜,加⼲地黄、防风、黄芩)。

服后当汗出,⽓下⾃复。

当慎护风寒,不可见风。

并疔上⽓咳逆,⾯⽬⼤肿,但得伏不得卧更善。

忌海藻、菘菜、⽣葱、芜荑。

从经⽂来看,本⽅所主的“中风痱”很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脊髓炎,⽽且病变的部位⽐较⾼。

四川乐⼭名医江尔逊先⽣以本⽅治疗急性脊髓炎、脑⼲脑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和氯化钡中毒所致的相同症状(赵典联,江尔逊学术思想述略,四川中医,1993;11(9):1)。

⽬前,经⽅家们对本⽅的应⽤已经扩展到脑⾎管疾病的领域。

如王占玺治⼀脑⾎管病⼈,晨起突然说话不利,语⾔混滞,右侧肢体运动不灵。

⾆质稍红,苔薄黄,脉象左细右弦滑。

唐先平应用六节穴诊治风湿骨病关节疼痛经验

唐先平应用六节穴诊治风湿骨病关节疼痛经验
[ 关 键 词 ] 风 湿 骨 病 ;关 节 疼 痛 ;六 节 穴 ;唐 先 平 ;名医经验 [中 图 分 类 号 ] R 249 [ 文 献 标 识 码 ] B [ 文 章 编 号 ] 1672-951X (2021)05-0203-03
风湿骨病泛指由风湿类疾病所引起的各骨关节以及周 身某部位的疼痛,属中医“痹 病 ”范 畴 。关于风湿骨病关节疼 痛的治疗,目前西医主要采用非留体类药物,虽可短期止痛 , 但 症 状 易 反 复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胃肠道刺激等副作用 中药U 服汤剂口感较差,患者难于接受。针灸治疗不仅见效 快 ,且 无 副 作 用 ,患者接受度也较高。唐 先 平 ,中医传承博士 后 ,硕士研究生导师,朝阳区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 经验继承人,从事风湿病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 年 ,临床 经 验 丰 富 ,对风湿骨关节疼痛治疗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唐 先平在董氏奇穴的基础上1 结合全息医学理论,探 索 、总结 出了治疗风湿骨病疼痛的特效穴位— 六节穴。经临床验证 不 仅 临 床 见 效 快 ,而疗效确切。现将六节穴的临床应用报告 如 下 ,旨在为临床针灸治疗风湿骨关节疼痛提供新的临床思 路。 1 病因病机
[摘 要 ]从 风 湿 骨 病 关 节 疼 痛 的 病 因 病 机 、临 证 经 验 、典 型 病 案 等 几 个 方 面 介 绍 唐 先 平 教 授 应 用 六 节 穴 治 疗 风 湿 骨 病 关 节 疼 痛 的 临 床 经 验 。唐 先 平 认 为 风 湿 骨 病 关 节 疼 痛 的 病 因 病 机 可 概 括 为 “不 通 则 痛 ”“不 荣 则 痛 ”, 其 通 过 辨 病 位 选 取 六 节 穴 针 刺 以 疏 通 病 变 部 位 的 经 气 、调 整 机 体 的 盈 亏 平 衡 ,以 达 到 治 疗 疾 病 的 目 的 。临证以 针 刺 局 部 以 治 全 身 、患 侧 疼 痛 针 刺 健 侧 穴 位 、贴 骨 进 针 增 强 针 感 、动 气 针 刺 牵 引 其 气 、留 针 时 间 长 增 加 刺 激 为 主 要 治 疗 原 则 ,疗 效 显 著 。并 列 举 医 案 2 则 以 佐 证 。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桂枝芍药知母汤

【方药】 桂枝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 甘草二两(6克) 麻黄二两(6克)生姜五两(15克) 白术五两(15克) 知母四两(12克)防风四两(12克)附子二枚(炮)(12克)【用法】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八)【解说】本证为久痹历节之证,乃病久正虚,风寒湿侵入筋骨关节,营卫不利,气血凝涩所致,以身体瘦弱,关节肿大、变形、剧烈疼痛,头晕气短为特征。

因风寒湿侵入日久,有渐次化热之象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本方为麻黄汤、桂枝汤、甘草附子汤诸方化裁而成,方用麻黄、桂枝、防风温散寒湿于表;芍药、知母和阴行痹于里;附子、白术助阳除湿于内;甘草、生姜调和脾胃于中。

合而用之,表里兼顾,阴阳并调,气血同治,实为治风湿历节反复发作之良方。

【运用】一、风湿热痹岳美中医案: 陈某,女,50岁,1960年11月为风寒所袭,发热,左肩关节疼痛不能活动,左拇指第一指节红肿热痛,两膝关节不可屈伸,至1961年3月来诊已难自己行走,当时上午体温38℃,脉象细弱而数,92次/分,据自述午后每发寒热。

投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后,热通,3剂后自己能行动,继服10余剂,诸症皆除。

(《岳美中医案集》1 978:84)按语: 本案关节红肿热痛、发热,风寒湿化热之象,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兼清里热。

岳老常将此方用于热痹初起之关节红肿热痛、屈仲不利之治疗,每获良效。

二、寒痹赵明锐医案: 任某,男,54岁。

六、七年来,两膝关节疼痛,初起轻微,逐渐加重,伸屈不便,虽扶杖行走,也是颠跛蹒跚,遇冷则甚。

盛夏也需穿棉裤,继发两踝关节疼痛,局部不红肿,两腿脚冰凉,脉迟缓,舌淡苔白。

曾服乌头汤5剂,证状毫无改善,改服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3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知母10克,防风10克,麻黄30克,淡附子30克,白术15克。

关节痛的中医经方症治

关节痛的中医经方症治

关节痛的中医经方症治中医诊断:四肢关节疼痛是指病人上肢或下肢,或上下肢筋脉、肌肉、关节疼痛的症状。

《内经》称“肢节痛”、“骨痛”。

《金匮要略》称为“历节病”。

四肢关节痛多因风寒湿热等淫邪外袭,闭塞经络,气血不通而致。

常见于各种痹病。

【常见证候】风痹:四肢关节走注疼痛,痛无定处,而以腕、肘、膝、踝等处为多见,关节屈伸不便,或可兼见寒热表证,舌苔薄白或腻,脉多浮,属行痹。

寒痹:肢体关节冷痛,痛处不移,形寒肢冷,局部皮肤颜色不红,遇寒加重,得温则痛可减,舌苔白,脉弦紧,属痛痹。

湿痹:关节酸楚疼痛,重着不移,可肌肤麻木不仁,肢体活动沉重,苔白腻,脉濡缓,属着痹。

热痹:四肢关节疼痛,局部红肿,有时灼热,疼痛难忍,日久失治则肌肉顽硬,骨节变形,致成残废。

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躁舌红,苔黄燥,脉数。

气血亏虚:肢体关节酸痛,劳累后加重,可见肌肉瘦削,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无华,少气懒言,神疲倦怠,眩晕,畏风自汗,舌质淡,苔薄,脉弱或细。

肝肾阳虚:四肢筋骨拘急,酸痛,头晕目眩,爪甲枯脆,腰膝酸软,耳鸣,失聪,齿摇发脱,阳痿遗精,兼两足浮肿无力,便溏尿清,手足不温,舌质淡,苔白,尺脉弦细沉弱。

气虚血瘀:除气血亏虚症状外,兼见肢体关节疼痛如锥刺,痛处不移,拒按,肌肤甲错,形体消瘦或关节变形,舌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治疗:一、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五篇)【组成】桂枝12g 白芍10g 甘草6g 麻黄6g 白术15g 知母12g 防风12g 附子10g 生姜15g方歌:桂枝芍药知母汤,甘草生姜与麻黄,白术防风炮附子,寒热错杂此方良。

【煎服方法】水浸20分,煎30分,约取汁600毫升,分早、午、晚3次服。

【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加减】1. 风盛者,倍麻黄。

2. 寒盛者,倍附子或改为川乌。

3.湿盛者,倍白术。

中医治疗四肢关节疼痛

中医治疗四肢关节疼痛

中医治疗四肢关节疼痛痹证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

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痹症分为很多种,中医把痹症分为如下几类:(1)行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其疼痛呈游走性,不局限于一处,关节屈伸不便,多见于上肢、肩、背。

(2)痛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甚则如刀割针扎,逢寒则加剧,得热则痛缓,痛处较为固定,日轻夜重,关节不可屈伸,痛处不红不热,常有冷感。

(3)著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痛处较为固定,且有明显的重着感,肌肉麻木不仁,或患处表现为肿胀,行动不灵便,得热得按则痛可稍缓。

(4)热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灼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于下床活动,日轻夜重。

患者多兼有发热、口渴、心烦、喜冷恶热等症状。

(5)顽痹:症见痹症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黯黑色,疼痛剧烈,停著不移,不可屈伸,或疼痛麻木。

关节或红肿疼痛,兼见发热而渴,尿短赤;或关节冰凉,遇气交之变、寒冷季节而痛剧,得热而安。

(6)气血虚痹:症见痹症日久不愈,骨节酸痛,时轻时重,而以屈伸时为甚,或筋肉时有惊掣跳动。

面黄少华,心跳乏力,短气,自汗,肌肉瘦削,食少,便溏。

(7)阳虚痹:症见痹症日久不愈,骨节疼痛,关节僵硬变形,冷感明显,筋肉萎缩;面色淡白无华,形寒肢冷,弯腰驮背,腰膝酸软,尿多便溏,或五更泻。

(8)阴虚痹:症见日久不愈,骨节疼痛,筋脉拘急牵引,往往在运动时加剧;形疲无力,烦躁,盗汗,头晕耳鸣,面赤火升,或持续低烧,日晡潮热,腰酸膝软无力,关节或见红肿灼热,或变形,不可屈伸,日轻夜重。

口干心烦。

中医治疗痹症:一、散风宣痹法即用疏散风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风邪外袭,邪留肌表、经络所致痹证的方法。

主要用来治疗行痹。

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窜痛为特点,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

中医治疗大骨节病(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治疗大骨节病(完整版PPT课件)
适于痰瘀互结者。
参枣茶
• 参枣茶:党参15g,大枣30g,洗净后加清水适量,煎汤代 茶饮。每日1剂。适于气血不足者。
海马酒
海马酒:海马1对,洗净后浸泡于250g白酒中,封固,15日后饮用。
每次20ml,日服2次,适于阳虚患者。
04
单味中药
取红三七(鲜)10g切片
01
02
03
04
取红三七(鲜)10g切片,水 煎3次取汁混合,早晚空腹加
治法:祛风散寒,利温通络。
寒湿痹阻证
01 02 03 04
方药:蠲痹汤加减。
加减:痛甚加威灵仙、防己;风偏胜者加防风,重用秦艽;寒胜者加 附子、细辛、干姜,或改用乌头汤温经散寒止痛。
湿邪偏盛者加防己、苍术、薏苡仁、天南星,或改用薏苡仁汤除湿散 寒止痛;下肢症状重者加牛膝、萆薢。
关节屈伸不利明显者,可重用川芎,加地龙、木瓜、桃仁。
其他分型
蒋位在等将本病辨证为3型:湿流关节型 、风寒入络型、肝肾不足型。
因本病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缓慢,恢复也缓慢,需长期 坚持服药,故多以丸、散、药酒为常用 剂型。
孟紫强认为本病的施治原则是:益脾健 胃,强肝补肾,荣营固卫,祛风散寒除 湿,补血和血,疏通气血。
王永炎将本病分为三种证型:邪阻经络 、痰瘀痹阻、肝肾亏损。
中医治疗大骨节病完整版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1-22
目 录
• 辨证分型治疗 • 专方治疗 • 饮食疗法 • 单味中药 • 外治疗法
01
辨证分型治疗
肝肾亏虚证
• 主症:身材矮小,四肢及指、趾短粗,关节粗大僵硬,不可屈 伸,四肢肌肉萎缩,关节疼痛,遇劳增剧,歇息痛减,伴有腰 膝酸软,畏寒肢冷,乏力自汗,舌质淡,苔白,脉沉弱或细涩 。

祛湿健骨的中药方

祛湿健骨的中药方

祛湿健骨的中药方湿气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理状态,它会导致身体的不适和疾病。

湿气的形成与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湿气过重会导致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疲劳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引发风湿病、骨质疏松等疾病。

中药方是中医治疗湿气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将介绍几种祛湿健骨的中药方。

祛湿方1. 茯苓桂枝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汤是一种经典的祛湿方,它由茯苓、桂枝、甘草组成。

茯苓有利水渗湿、健脾益气的作用,桂枝能温阳散寒、发汗解表,甘草则能调和各种药物,增强其功效。

这个方子适用于湿重体弱、四肢沉重、腰膝酸软、舌苔白腻等症状。

2. 陈皮苓桂茯苓汤陈皮苓桂茯苓汤是一种温中祛湿的方子,它由陈皮、茯苓、桂枝、白术组成。

陈皮能燥湿化痰、行气止痛,茯苓能利水渗湿、健脾益气,桂枝能温阳散寒、发汗解表,白术能健脾益气、燥湿止泻。

这个方子适用于湿重脾虚、四肢沉重、腰膝酸软、口干口渴等症状。

健骨方1.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是一种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方子,它由当归、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组成。

当归能活血补血、调经止痛,桂枝能温阳散寒、发汗解表,芍药能活血止痛、调经止痉,生姜能温中散寒、解表发汗,大枣能补中益气、调和诸药,甘草能调和各种药物,增强其功效。

这个方子适用于寒湿痹痛、关节疼痛、腰膝酸软等症状。

2. 防风通圣丸防风通圣丸是一种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方子,它由防风、桂枝、川芎、白芍、生姜、大枣、甘草组成。

防风能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桂枝能温阳散寒、发汗解表,川芎能活血通经、止痛散寒,白芍能活血止痛、调经止痉,生姜能温中散寒、解表发汗,大枣能补中益气、调和诸药,甘草能调和各种药物,增强其功效。

这个方子适用于痛经、月经不调、关节疼痛等症状。

总之,中药方是中医治疗湿气和骨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是,中药方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使用。

同时,中药方的疗效需要长期坚持,不能期望一次就见效。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湿气和骨病的预防和治疗,保持健康的身体。

中医调理关节减轻关节疼痛

中医调理关节减轻关节疼痛

中医调理关节减轻关节疼痛关节疼痛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尤其在老年人中更加普遍。

中医学认为,关节疼痛是由于气滞、湿困、血瘀等因素导致的。

在中医的治疗中,调理关节疼痛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按摩、针灸、中药调理等。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常用的方法,帮助减轻关节疼痛。

一、中医按摩调理中医按摩是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穴位,以疏通气血、调和阴阳、调理脏腑的方法,起到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按摩调理方法:1. 推拿按摩:采用手掌、指腹、指关节等部位的压迫、揉捏、推拿等手法,刺激关节周围的穴位,有助于促进关节血液循环,减轻关节疼痛。

2. 拔罐疗法:用火燃烧罐内的氧气使之产生负压效应,贴附于患者皮肤表面,刺激皮肤和经络,舒筋活血,改善关节气血循环,缓解疼痛。

3. 刮痧疗法:利用刮痧板在患者皮肤表面进行刮拭,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关节疼痛。

二、中医针灸调理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调理阴阳平衡。

对于关节疼痛的缓解也有较好的效果。

以下是中医常用的几种针灸调理方法:1. 寻常穴位针灸:通过针刺影响关节周围的穴位,调整脉络气血的运行,缓解关节疼痛。

2. 穴位注射法:将中药注射液或草药浸泡液注射到特定的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改变局部气血循环,缓解关节疼痛。

3. 耳穴针灸: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的内脏功能,改善关节疼痛。

三、中医中药调理中医药调理关节疼痛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中药的治疗适用于各种关节疼痛,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医中药调理方法:1. 细辛附子汤:由细辛、附子等中草药组成,有良好的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对关节疼痛有较好的缓解效果。

2. 防己地黄丸:由防己、地黄等中草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等引起的关节疼痛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3. 玉屏风散:由穿山甲、防风等中草药组成,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的作用,对关节疼痛有显著的改善效果。

四味健步汤——精选推荐

四味健步汤——精选推荐

四味健步汤某,⼥,72岁,2019年4⽉16⽇初诊。

主诉:左膝疼痛,脚踝关节肿胀疼痛两个⽉。

现病史:近两⽉左膝酸痛,⾛路不便,腰腿疼,脚踩地⽤不上⼒,近⼏⽇加重,由⼉⼦带⾄某三甲医院拍⽚治疗,服药后有缓解,药停了⼜原样,服⽤药物为布洛芬缓释⽚,甲钴胺胶囊,舒筋活⾎⽚。

影像提⽰:腰椎退⾏性病变,左踝关节,左膝关节退⾏性改变。

查体:患者形体中等,神情憔悴,神疲乏⼒,左膝关节肿胀,伴有静脉曲张,左踝关节肿胀浅静脉曲张,⼩⾎管浮露。

处⽅:桂枝茯苓加⼤黄⽜膝汤合四味健步汤桂枝15克茯苓15克⾚芍15克牡丹⽪15克桃仁10克炒⽩芍30克丹参30克川⽜⼣30克⽯斛15克熟⼤黄5克,⽔煎服,⼀⽇⼆次,七剂。

⼆诊,2019年4⽉24⽇服完后⾃诉膝盖、脚踝肿胀疼痛感明显缓解,⾛路也感觉没有那么疼,可以迈开脚步了,原⽅续进,七剂。

三诊:2019年5⽉3⽇服完药后上述症状明显缓解,疼痛消失,⾛路左腿也有⼒,脚踩地疼感也没有了,唯独感觉头晕,加泽泻、⽩术各15克继进7剂,还在继续调理治疗中。

按:桂枝茯苓丸为经典的活⾎化瘀⽅,具有降低⾎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及动脉粥样硬化,扩张微⾎管,该患者膝关节肿胀考虑因静脉曲张导致⾎液循环不畅、瘀⾎不通⽽疼痛,所以合⽤黄煌经⽅验⽅四味健步汤,改善下肢⾎液循环,⾎⾏则肿胀消退疼痛缓解,通则不痛。

同时感谢经⽅精品班各位⽼师的精⼼授教,使我对经⽅的应⽤有新的认识及使⽤,有不⾜之处请各位⽼师同学指正。

作者/李智奇杭州市春播堂中医诊所。

今天和⼤家分享黄煌教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妙⽅:⼀、左下肢静脉曲张案⽑某,男,51岁。

2004年11⽉底因左腿肿痛确诊为左下肢静脉⾎栓,⾎栓长度20cm,曾在当地住院治疗。

医⽣欲⼿术去栓,患者畏惧⼿术,但⽤静脉抗栓治疗⽆效。

希望服⽤中药试试。

2005年5⽉21⽇开始服⽤如下汤⽅:桂枝10克、⾁桂5克、茯苓15克、桃仁12克、丹⽪10克、⾚芍15克、⽩芍15克、怀⽜膝30克、丹参12克、⽯斛20克、红花10克。

【精选】张显臣针灸绝技手足三针及案例

【精选】张显臣针灸绝技手足三针及案例

张显臣针灸绝技手足三针及案例目前掌握这种疗法的人已经把它作为自己的不言之秘了吧?否则为什么张先生在二十年前讲过很多次课后我们后学者竟闻所未闻,网上也找不到呢?多亏我的同学买过他的《杂病论治》,看后对其“手足三针”理论深入研究、临床运用发现果然神妙,向我介绍并提供给了我这部分资料。

我第一时间整理出来,给大家共同学习、使用,愿各位将其发扬光大。

笔者研究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近30年,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拨针即愈。

从众多的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牙痛等症的治疗观察中,大多能足三针1~2分钟之内收到显效或治愈。

笔者应有关单位邀请,曾多次举办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学习班,听课者达200余人次,遍布20多个省市。

但以前所办的学习班,其内容大多是骨质增生症的治疗方法。

在讲解其治疗方法时,只是粗略讲一下手三针、足三针的施针方法,没能从手三针、足三针的作用机理去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学员听了之后只会知道怎么样去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对其来历和作用机理不太了解。

因此笔者感到有必要对手三针、足三针在治疗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肋间神经痛等疑难痛症方面的作用机理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求得到同行的指正和惠助,并希望让手三针、足三针的运用得到普及与提高。

一、手三针、足三针的来历手三针、足三针是笔者近30年的针灸临床工作中,根据其对颈肩腰腿痛等痛症的确切疗效而提出命名的。

二、手三针、足三针各是哪几个穴位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笔者发现的一个新穴)。

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现将各穴的适应症简述于下。

间谷穴:这是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

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

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

现将《针灸聚英》关于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摘引如下:三间: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17种病症。

1碗汤,化解全身关节痛,手脚凉!张仲景千古名方

1碗汤,化解全身关节痛,手脚凉!张仲景千古名方

1碗汤,化解全身关节痛,手脚凉!张仲景千古名方
后台常有患者问我关节痛手脚凉该怎么办?
我分享一张古方,可化解全身关节痛,手脚凉。

医案分享:
张先生,刚过而立之年,是一名货车司机,最近半年来经常感觉自己胳膊腿发酸,困重,疼痛。

刚开始是双侧膝关节痛的明显。

慢慢地开始出现腰疼,晨起手指僵硬的情况,天一冷就更明显。

后来确定是风湿性关节炎。

刻诊:见痛处关节不红,不热。

膝关节稍微有点肿,有轻微的压痛感。

肘关节和腕关节,连压痛感都没有。

舌苔薄白,舌质淡胖,四肢发凉。

我就根据他的情况,用了这个方子。

这个方子用了20多天,诸证悉平!
当归15克,桂枝10克,赤芍10克,细辛6克,通草4克,木瓜12克,黄芪20克,独活10克,桑寄生15克,川牛膝10克,川芎6克,鸡血藤15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

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煎药剩下的药渣,加水适量,煎20分钟来熏洗四肢,每次20到30分钟。

【方解】
总体看,这个配伍是当归四逆汤的加减。

当归四逆汤,就是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配伍,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甘草、大枣。

这是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
【提醒大家】
关节痛有很多种类型:急性慢性热性,寒性,还分风、寒、湿、瘀等,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等类型。

根据原因不同,用到的方法也不同。

因此我建议大家先搞清楚自己是什么体质类型?先辨证再用药。

有关节痛的朋友,可以和我说说你的情况,我帮你解答。

中医医案——关节退行性病变

中医医案——关节退行性病变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养阴补肾法治愈骨痹病案:王某,男,20岁。

主诉及病史:双大腿疼痛,左侧为重,行走不便四肢沉重难举,有麻木感,病已延5年。

到某医院拍片检查拟诊为“关节退行性变”,治疗无明显好转。

诊查:诊见形体消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

辨证:此属骨痹。

治法:应以养阴补肾,强筋壮骨为主,方选五兽饮加减。

处方:怀牛膝12g 金毛狗脊12g 白芍药9g 锁阳15g 楮实子15g 桑寄生12g 生甘草6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

服药7剂,疼痛减轻。

诊见舌质偏红,脉仍细数。

脉证合参似有热象,原方加赤芍9g,丹皮9g,灵仙9g,以增强清热凉血之力。

服药2周,下肢疼痛进一步改善,惟用力弯曲时觉腰痛。

舌脉无明显变化。

原方加川牛膝9g、山萸肉9g,以增强滋养肝肾之力。

服上方药月余,症状消失。

1按语骨痹的病名出自《素问·痹论》,系指气血不足、寒湿之邪伤于骨髓的病证,临床表现为骨痛、身重、有麻木感、四肢沉重难举等。

本例患者病已多年,风湿浸淫,气血不足,肝肾亏损,故治以养阴补肾、强筋壮骨而获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609,陈伯勤医案。

陈伯勤,1897年生,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人,主任中医师,出身于中医世家,1917年旧制高等师院毕业后从医,新中国成立前曾任广西公路局局医,兴业县医学研究社社长,兴德中学校医。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广西玉林市卫生协会主任,玉林市政协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五届人大代表,四届政协委员,玉林地区人民医院中医师,玉林地区中医院副院长,主任中医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广西分会理事,玉林地区分会理事长等职。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多年,对中医理论有一定研究,临床经验丰富。

主要著作有《妇科治验》、《中医诊疗概要》、《医经汇编》等。

2。

关节炎膝盖痛中药方

关节炎膝盖痛中药方

关节炎膝盖痛中药方关节炎主要病变是膝关节软骨发生了退行性变和继发性磨损破坏。

除关节疼痛外,久而久之由于关节活动受限,可致关节僵硬,活动后疼痛加重,行走困难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节炎膝盖痛中药方,希望能帮到你。

关节炎膝盖痛中药方肝肾阴虚型:膝关节痛以酸痛为主,伴有潮热、颧红、五心烦热、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宜补益肝肾,方用:枸杞子、菊花、熟地、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各15 克,当归、沙参、川楝子、泽泻、丹皮、天冬、麦冬、石斛、威灵仙各10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血瘀型关节疼痛有定处,动则痛剧,痛处拒按,缠绵不愈,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宜活血化瘀、消痹止痛,方用:当归、赤芍、生地、党参、丹参、牛膝各15克,水蛭、三七(研粉冲服)、川芎、桃亡:、红花、地龙、蒲黄、乳香、没药各10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热型关节红肿热痛,得凉稍舒,伴发热、口干、苔黄、脉数。

治宜清热消肿、消痹止痛,方用:石.膏30克(先煎1小时),知母、糯米、桂枝、黄芩、龙胆草、苍术、威灵仙、寒水石各10克,炙甘草9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湿型关节酸痛重着,伴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苔白腻,脉濡数。

治宜除湿通络、健脾止痛,方用:薏苡亡——20 克,白术、苍术、当归各15 克,附子(先煎1小时)、羌活、防风、独活、川芎、千年健、桂枝、甘草、生姜各10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寒型关节疼痛遇寒加重。

治宜温经散寒止痛,方用:当归、黄芪、桑枝各15克,桂枝、防风、附子(先煎1小时)、葛根、独活、威灵仙』、地龙、赤芍各 10克,生姜4片,水煎分3 次服,每日1剂。

治骨关节炎方处方:冰片30克,田七10克,白酒1 斤。

冰片与田七捣碎,放在白酒中,浸泡24 小时成“冰七酒”。

用棉签蘸药酒涂抹关节,边抹边用手推拿,每次20分钟,每日两次。

主治:骨关节炎。

老人患膝骨性关节炎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减轻局部负重活动,注意保护关节软骨。

中老年人膝关节痛中医治疗经验分享

中老年人膝关节痛中医治疗经验分享

痹症是体虚的前提下,感受风、寒、湿、热、毒之外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

痹是阻闭不通的意思。

风寒湿热等邪,乘虚袭入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痰浊瘀血,阻于经隧,深入关节筋脉,皆可以发病。

痹症的病因有内外两方面:内因是人体肝、脾、肾及气血俱虚;外因是风、寒、湿、热、毒等邪致病。

常规的药物治疗和按摩只能表面上缓解疼痛症状,很难做到针对病因治疗,因此,疾病容易反复发作。

对本病应从整体角度来考虑,根据脏腑理论,认为与肝、脾肾关系最密切,肾气的盛衰对肌体的生长衰老起着主导作用。

同时,因为肝肾同源,肾主骨,肝主筋,筋骨相连,所以肝血的充足与否对筋骨的生长荣衰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如脾胃受损则后天化源不足,人体的正气虚弱,而易感受外邪。

关节痛中医称为痹证,大体包括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骨质增生、痛风等等。

对本病西医的理论中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致病因,所以只能用激素、非甾体类止痛药等药治疗,也只能缓解症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激素有很多副作用(如疏松骨质、浮肿等),非甾体类止痛药对胃刺激比较严重,使人体的脾胃受损,所以并非是理想的治疗办法。

中医发展了几千年,对痹症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

《素问》“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痹也”。

《医宗必读》对痹证治疗做了很好的概括,提出了采用袪风、除湿、散寒、补气、补血及“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法则。

治疗原理为“不通则痛”,即任何疾病的疼痛均为气血不畅通引起,不畅通的常见原因是风、寒、湿、瘀等。

所以本病的性质是正虚邪实,正虚是指素体阴阳气血的不足为内因;邪实是指风寒、湿热之邪侵入人体、引起的不通则痛。

很多医生死抱一句“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原则,乱用活血化瘀药,其实关节痛的关节是局部的气血不通畅,但要先理解“为什么”会使局部的气血不通畅,这才是诊断的关键。

中医医案——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医案——类风湿性关节炎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疏风、散寒、胜湿治愈历节风病案:覃某,女,12岁。

初诊:1978年6月13日。

主诉及病史:患儿于数日前外感,右腕关节肿痛。

一个月后疼痛加重,继而左手腕关节也肿大疼痛,且全身其他关节呈游走性窜痛。

初在某医院就诊,化验:血沉88mm/1h,胸透:心影向两侧扩大。

听诊:心尖部可闻及2级收缩期杂音,诊为“风湿热”收住院。

曾用青霉素、阿司匹林、激素等治疗四个月,症状未见明显缓解,且两踝、腕、指、趾关节肿大畸形,疼痛加剧。

复查:血沉25mm/1h,类风湿因子弱阳性,血浆脂蛋白0.89/L。

疑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转请中医治疗。

诊查:舌胖嫩,苔薄白,脉弦结。

辨证:属“历节风”。

治法:疏风散寒胜湿,益气活血。

处方:当归补血汤合三痹汤加减。

当归8g 黄芪15g 丹参15g 牛膝15g 桂枝6g 羌活6g 防风9g 秦艽9g 白蒺藜9g 伸筋草9g 木瓜9g水煎服,6剂。

1二诊:1978年6月18日。

四肢关节疼痛稍缓,仍肿大畸形,低烧37.2℃左右。

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

风寒湿邪郁留阴分,久则化热。

治宜祛风清热、敛阴养血。

处方:白虎汤合大秦艽汤加减。

生石膏12g 知母6g 苍术6g 赤芍药9g 秦艽9g 当归9g 威灵仙15g 木瓜9g 薏苡仁15g 鸡血藤20g水煎服,3剂。

三诊:1978年7月20日。

服上方药6剂后肿痛减轻,热退。

守方续服药月余,至症消除。

治宜滋阴清热,益气补血,健脾利湿。

处方:秦艽鳖甲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银柴胡12g 地骨皮12g 防己12g 生黄芪12g 左秦艽15g 威灵仙15g 白茅根15g 鸡血藤24g 千年健9g 赤白芍各9g 苍白术各9g水煎服,6剂。

另:金鸡虎丸一瓶,按说明服用。

半年后随访,药后完全恢复。

按语对本例患者的辨证论治,首先突出疏风必活血的特点,除选用秦艽、羌活、防风、桂枝、木瓜、威灵仙等疏风胜湿、散寒通痹之药外,还重用了黄芪、当归、丹参、赤白芍、鸡血藤等益气养血、活血柔筋之品。

国医经典解读第19讲:膝关节风湿疼痛良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国医经典解读第19讲:膝关节风湿疼痛良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国医经典解读第19讲:膝关节风湿疼痛良方桂枝芍药知母汤膝关节风湿疼痛良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文解读】现代得关节问题的人很多,开一大堆去风湿、除痹、活血化瘀的药也不一定有效,在古经方里就有一条方子,基本上一副药就见效的,那我们今天来学习下!《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léi,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七)“诸肢节疼痛”,就是四肢的关节全都疼痛。

“身体魁羸”就是畸形和瘦,身体不是那么匀称,它是有些地方畸形。

“脚肿如脱”,脚肿得很厉害,“如脱”,它疼得厉害,不光有水肿,也疼啊,“如脱”就是行动不方便。

“温温欲吐”、“头眩短气”,这都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表现的症状。

从仲景先师这一段精确简练的描述来看,本汤可用于治疗西医学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关节肢体变形、骨质受损的疾病。

这个方子治疗下肢关节肿痛非常好使。

如果是膝盖的风湿,那一剂知啊。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制川乌、草乌之类的,止痛效果会强一点,这里面附子是用到2枚,用量是比较大的,是因为它痛嘛,现在的附子质量也不行,所以要用川乌、草乌,但是要注意安全。

在这里用了麻黄,出汗多的就不能用。

本证为久痹历节之证,乃病久正虚,风寒湿侵入筋骨关节,营卫不利,气血凝涩所致,以身体瘦弱,关节肿大、变形、剧烈疼痛,头晕气短为特征。

因风寒湿侵入日久,有渐次化热之象,故要同时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本方为麻黄汤、桂枝汤、甘草附子汤诸方化裁而成,方用麻黄、桂枝、防风温散寒湿于表;芍药、知母和阴行痹于里,知母除烦热、养阴、消肿利水;附子、白术助阳除湿于内;甘草、生姜调和脾胃于中。

合而用之,表里兼顾,阴阳并调,气血同治,为治风湿历节反复发作之良方。

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关节痛,脓毒性、淋菌性、慢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畸形性关节炎之症治疗效较为满意,具有祛湿、驱风、清热、散寒、通络、活血、补虚的作用。

中医治疗类风湿医案

中医治疗类风湿医案

中医治疗类风湿医案
类风湿是一种慢性的自体免疫性疾病,常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肿胀及功能障碍等症状。

中医认为,类风湿是由气滞、血瘀、湿邪等
多种病因引起,治疗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治疗。

以下介绍一例中医治
疗类风湿的成功案例。

患者,女性,45岁,反复发作的关节疼痛、肿胀半年余。

病情严
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

中医辨证分析:气滞血瘀,湿邪困阻。


疗方案:活血化瘀、行气祛湿、疏风散寒。

首先,用活血化瘀的方法,选用温性活血药物如桃仁、红花、甘草、丹参等,配合绿豆汤清热解毒,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
止痛的作用。

其次,行气祛湿用药。

可选用香附、荆芥、芍药、川芎等药物,
经络导滞、化湿通气,加上桂枝汤、加味防风通圣丸,以“和血祛风、祛风通络”的方法,调理气血,活络化瘀。

最后,疏风散寒。

采用甘草、附子、干姜等温性药物,具有温中
散寒、散寒止痛的功效,加上羌活寄生汤、温经汤调理寒湿之气,以“疏通经络、温阳散寒”之法,治疗关节疼痛、僵硬等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按时服用药物,积极配合中医调理。

经过3
个月的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关节疼痛、肿胀得到了缓解。

在医
生的指导下,患者还进行了针灸、艾灸等辅助治疗,加强局部的经络
活络,有助于缓解疼痛和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最终,患者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类风湿需要辨证施治,药物组合、针灸、艾灸等多种治疗手段综合应用,配合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调节,可以有效控制类风湿的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医案——类风湿性关节炎(一)

中医医案——类风湿性关节炎(一)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案:刘某,女,42岁,2013年11月4日。

主诉:关节痛,怕凉,昼轻夜重。

病史:发病1年余,手足小关节肿痛,尤手指小关节疼痛及活动障碍,指趾变硬遇寒冷,阴天则加重,关节怕风畏寒冷,四肢发凉,面色无华,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血沉偏高,类风湿因子阳性。

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辨证审机:寒湿之邪客于筋骨,阻塞经脉,瘀血凝滞关节。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桂枝10克制附子26克补骨脂10克黄芪60克乌梢蛇15克全蝎6克蜈蚣2条制乳没各10克生地25克鹿角胶10克炒山甲6克党参20克。

七剂水煎服,每日分三次服之。

二诊:2013年11月11日。

服药一周后,晨僵明显好转,因疼痛减轻,提高了睡眠质量,坚定了治疗信心,效不更方,仍用原方加减。

方药:黄芪60克党参30克当归25克桂枝10克制附子6克乌梢蛇10克全蝎10克蜈蚣2条鹿角胶10克穿山甲6克制乳没各10克甘草10克。

七剂水煎服,每日分三次服之。

三诊:服药十四剂后,疼痛基本消失,对寒冷刺激已无明显不适,变形小关节已缩小,仍按原方加减。

方药:当归25克党参30克黄芪60克制附子6克桂枝10克乌梢蛇10克全蝎10克蜈蚣2条鹿角胶10克穿山甲6克丹参25克制乳没各10克甘草10克。

七剂水煎服,每日分三次服之。

四诊:诸证均消失,关节肿大消失,无晨僵,无疼痛,类风湿因子检验正常,已告临床治愈,停止治疗。

按语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祖国医学“痹症”范围,但类风湿关节炎的特殊症状与痹症中的白虎历节、骨痹等相似。

严用和之《济生方》写道:“白虎历节,由体虚之人,将理失宜,受风寒湿毒之气,使筋脉凝滞,气血不流,蕴予骨节之间,或在四肢、肉色不变,其病昼轻夜剧,其痛彻骨,如虎啮,故名白虎也。

”全身症状头眩短气、汗出泛恶,身体消瘦疲乏,局部关节疼痛,痛如虎咬,昼轻夜重,关节肿大,肌肉萎缩,甚至可造成关节变形。

中医医案——类风湿性关节炎(二)

中医医案——类风湿性关节炎(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温经散寒、补气祛风、活瘀通络法治疗顽痹治疗期间服药102剂,治疗时间6个多月。

病案:李某,男,62岁,2005年3月。

主诉:近两年自觉筋紧怕冷,活动困难,生活最多只能半自理,行动需人背扶。

病史:10余年前,因受凉出现周身关节疼痛,自服一些治风湿药维持,病情时好时犯,渐有发展趋势。

曾到当地西医医院诊治,经化验类风湿因子阳性,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口服阿司匹林、激素类药物,注射抗生素等,关节痛略有缓解,但不能停激素,停服激素则疼痛加重。

遵医嘱逐渐将激素减量。

1年后,将激素逐渐减完,但其四肢腕踝肘膝手足关节肿胀弯曲变形逐年加重,逢阴天下雨着凉病情更重。

初诊:四肢弯曲变形,关节肿胀,不红不热,手触之关节肿处痛不可忍,不敢动,动则痛剧,痛苦面容,面目虚浮,语音低微,舌苔薄白而腻,脉沉弦而细。

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顽痹辨证审机:寒湿之邪留滞筋骨,久病入络,伤及肝肾。

方药:制川乌10克草乌10克附子20克防风20克白芍30克知母30克麻黄6克熟地25克黄芪40克川芎15克当归20克生姜5克。

七剂水煎服。

煎法注意:制川乌、草乌、附子先煎1小时,他药先浸泡,待附子煎1小时后,纳入他药再合煎1小时,共煎2次,留药液200ml,早晚分2次服,每日一剂。

二诊:药后痛稍减,余无变化。

守前方加鸡血藤30克,清风藤30克,蜈蚣2条,继服十剂。

三诊:痛又减轻,但关节肿胀不消,畏冷同前。

系属阳虚,正气不足,守前方加党参30克,黄芪增至80克,薏苡仁80克,十五剂,观后效。

四诊:服药后,疼痛减轻,已能忍受,脉仍弦细,为气郁不散,前方减乌、附各10克,加香附10克、陈皮10克,继服二十剂。

五诊:关节疼痛大减,唯关节肿胀不消,守前方减麻黄、细辛,加石斛30克、补骨脂30克、伸筋草40克,以助阳荣筋,二十剂。

六诊:四肢肿痛基本缓解,关节肿处微见消,但按之仍痛,精神好转,嘱继服三十剂。

名老中医治疗周身疼痛医案

名老中医治疗周身疼痛医案

名老中医治疗周身疼痛医案
主诉:周身疼痛,尤其是关节处疼痛,已持续数年,加重于晚间,影响睡眠。

病史:张中华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疾病,长期服用药物控制。

数年前开始感觉周身关节疼痛,后逐渐加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曾到医院进行各种检查,但无明显异常发现。

体格检查:张中华体型偏胖,面色稍显黯淡,手脚发凉。

关节活动受限,有压痛感,但无明显红肿。

辨证分析:张中华体内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关节受寒湿侵袭,从而出现疼痛。

同时,他多病缠身,长期服药,也会导致体内气血失调,加重疾病。

治疗方案:以温阳祛湿为主,同时调整气血。

方药:桂枝加附子汤加减。

处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甘草6克,干姜6克,附子6克,熟地9克,党参9克,黄芪9克,当归9克,川芎6克,红枣6枚,生姜3片,大枣3枚。

服法:水煎服,每日2次,连服10天。

随访:张中华服药3天后出现微热、口干、大便不畅等症状,属于温阳祛湿的正常反应,建议继续服药。

服用7天后疼痛明显减轻,睡眠质量也有所改善。

连续服用10天后疼痛基本消失,出现恶心、腹泻等症状,为方药的副作用,建议停药。

随访1个月后,张中华疼痛未再复发,身体感觉明显改善,精神状态也有所好转。

总结:针对多种慢性疾病缠身的患者,中医治疗在调整体内气血,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但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同时,方药的副作用需要注意,随访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也十分重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四肢关节疼痛
痹证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

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痹症分为很多种,中医把痹症分为如下几类:
(1)行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其疼痛呈游走性,不局限于一处,关节屈伸不便,多见于上肢、肩、背。

(2)痛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甚则如刀割针扎,逢寒则加剧,得热则痛缓,痛处较为固定,日轻夜重,关节不可屈伸,痛处不红不热,常有冷感。

(3)著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痛处较为固定,且有明显的重着感,肌肉麻木不仁,或患处表现为肿胀,行动不灵便,得热得按则痛可稍缓。

(4)热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灼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于下床活动,日轻夜重。

患者多兼有发热、口渴、心烦、喜冷恶热等症状。

(5)顽痹:症见痹症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黯黑色,疼痛剧烈,停著不移,不可屈伸,或疼痛麻木。

关节或红肿疼痛,兼见发热而渴,尿短赤;或关节冰凉,遇气交之变、寒冷季节而痛剧,得热而安。

(6)气血虚痹:症见痹症日久不愈,骨节酸痛,时轻时重,而以屈伸时为甚,或筋肉时有惊掣跳动。

面黄少华,心跳乏力,短气,自汗,肌肉瘦削,食少,便溏。

(7)阳虚痹:症见痹症日久不愈,骨节疼痛,关节僵硬变形,冷感明显,筋肉萎缩;面色淡白无华,形寒肢冷,弯腰驮背,腰膝酸软,尿多便溏,或五更泻。

(8)阴虚痹:症见日久不愈,骨节疼痛,筋脉拘急牵引,往往在运动时加剧;形疲无力,烦躁,盗汗,头晕耳鸣,面赤火升,或持续低烧,日晡潮热,腰酸膝软无力,关节或见红肿灼热,或变形,不可屈伸,日轻夜重。

口干心烦。

中医治疗痹症:
一、散风宣痹法
即用疏散风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风邪外袭,邪留肌表、经络所致痹证的方法。

主要用来治疗行痹。

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窜痛为特点,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

脉象多浮,舌苔正常。

常用方剂有防风汤,独活寄生汤。

常用中药如虎骨、白花蛇、独活、羌活、防风。

二、祛寒通痹法
即用药性温热,能祛除寒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寒邪外袭,或素体阳虚、寒邪乘虚深入所致痹证的方法。

主要用来治疗痛痹。

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剧痛,痛处固定为特点自觉局部发凉或触之冰冷,得温痛减,遇寒痛增。

脉象多弦或紧或迟,舌体胖大,舌苔薄白或白润。

常用方剂有乌头汤,麻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

常用中药如桂枝、麻黄、附子乌头、细辛。

三、除湿蠲痹法
即用具有除湿作用的方药来治疗以湿邪为主所致之痹证的方法。

主要用来治疗著痹。

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重着,痛有定处为特点。

脉象濡缓或滑,舌胖有齿痕,苔白或白腻或水滑。

常用方剂有薏苡仁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常用中药如薏苡仁、防已、苍术、威灵仙、萆解、蚕砂。

四、清热散痹法
即用除热燥湿、清热利湿、清热凉血方药来治疗热邪为主所致痹证的方法。

主要用来治疗热痹,当其它诸痹在邪郁化热时也可配合使用。

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烦痛,局部红肿灼热为特点。

痛处游走,痛不可及,尤如刀割,不能屈伸,得冷则舒。

脉多滑数,舌质或红,舌苔黄或黄厚腻。

常用方剂有白虎加桂枝汤,二妙散,三妙丸,宣痹汤。

常用中药如生石膏、知母、苍术、黄柏、防已、薏苡仁、金银藤、生地、亦芍、丹皮。

五、化痰散结法
即用具有祛痰或消痰作用的方药来治疗痹证病人因痰湿流注经络、关节、四肢而出现的结节、囊肿及瘰块的方法,是一种辅助疗法。

凡痹证病人出现皮下结节、事前肿及瘰块时均可配合应用此法。

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关节周围或肢体伸侧出现皮下结节,或见关节周围囊肿或关节肿大畸形而成瘰块。

脉象多滑,舌质或暗,舌苔白、白腻、水滑或黄。

常用方剂有二陈汤。

常用中药如半夏、茯苓、陈皮、南星、白芥子、白附子、贝母、僵蚕。

六、活血祛淤法
即用活血祛淤药来以治定痹证兼有血淤痰的结的方法。

病人素有淤证,又罹患痹证,现久痹缠绵,气滞血淤,或痹证痰结,痰淤互阻者,皆可配合此法治疗。

亦可用于淤血征象不明显,但痛痛较剧者。

临床多见于病久不愈,关节肢体有明显疼痛,状若针刺,且部位固定,夜间痛甚。

或夜间定时痛者。

脉象沉涩,舌质暗、有淤斑或淤点,苔薄。

常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活络妙灵丹。

常用中药如红花、桃仁、乳香、没药、地龙、牛膝、赤芍、穿山甲。

七、健脾益气法
即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药物来扶助正气,强壮身体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凡病痹证,脾虚气亏、肢体麻木者,即应辅此法;蓍痹患者,也应适当配合此法以治其本。

久痹肌肉萎缩废用,伴脾虚气弱症状。

脉象软弱,舌胖质淡,有齿痕,舌苔薄、白、白腻或水滑。

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常用中药如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茯苓。

八、补肾壮骨法
即用具有温补肾阳,滋养肾阴,强壮筋骨作用的药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主要治疗素体肾虚,罹患痹证,缠绵不愈者,或久病伤肾,形体虚衰,筋骨失养者。

临床表现为体质柔弱,病程较长,筋骨关节疼痛、变形、伴有肾阳虚或肾阴虚见证。

肾阳虚者,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两尺尤弱。

肾阴虚者,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

常用方剂有肾气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右归丸,知柏地黄丸。

常用中药如地黄、山萸、补肾脂、骨碎补、淫羊藿、肉苁蓉、狗脊、川断、桑寄生。

九、养肝补血法
即用具有养肝补血作用的药物来养血濡筋,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用于平素血虚,复又感邪而患痹证者,或久痹不已,日久气虚血亏而肝血不足者,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经脉挛急,伴肝血虚症状。

脉细,舌质淡。

常用方剂有四物汤,当归补血汤。

常用中药如熟地、当归、白芍、川芎、何首乌。

十、通经活络法
即用具有通经活络作用的药物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不论何种痹证,除针对病因施治外,均应辅以通经活络法。

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麻木为特点。

常用中药:风湿热痹用秦艽、稀签草、络石藤、金银藤;风寒湿痹用松节。

另外,根据疼痛、麻木部位可选用适宜引经药。

上肢用羌活、川芎、姜黄、桂枝、桑枝、下肢用牛膝、木瓜、防已、木通;颈项用葛根;腰脊用寄生、狗脊、杜仲;全身用鸡血藤、金银藤。

针灸治疗
1、治法:以循径与患部穴为主,亦可采用阿是穴。

行痹、热痹用毫针泻法浅刺;痛痹多灸,深刺留针,如疼痛剧烈的可隔姜灸;着痹针灸并施或兼有温针和拔罐等法。

2、处方:
肩部:肩髎、肩髃、肩?。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尺泽。

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背脊:水沟、身柱、腰阳关。

脾部:环跳、居髎、悬钟。

股部:秩边、承扶、阳陵泉。

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