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用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六:文言虚词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六:文言虚词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六:文言虚词高考大纲明确指出,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且规定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解答文言虚词题,常用的方法有:(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要求判断每项中所给两句中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可将其中一个能确定的意义和用法带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其是否能与上下文语境相符,这就是代入筛选法。

(二)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叫句意分析法。

比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一句中的“以”字,根据上下文,可知“(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是“晋侯秦伯围郑”的原因,于是推断出“以”是表原因的介词,相当于“因为”。

(三)结构推断法。

一些文言句子讲究对称,可以从已知的某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断相对位置上另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比如“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句中的“而”,可根据前句中相同位置上的“以”是表修饰作用的连词,相当于状语标志的“地”或“来”,判知后句中的“而”也是表修饰作用的连词,相当于状语标志的“地”或“来”。

(四)标志确认法。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据此可迅速确定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比如“所”与“为”连用,是表被动的标志;而如果“所”后面跟动词性词语,则是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又如“于”,只要用在“见”的后面,也是表被动的标志;而如果用在动词后面,则大多是介词。

再如“乎”,若用在句末,则一定是表语气的助词,如“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中的“乎”;而如果处于句中,则大多相当于介词“于”,如“相与枕籍乎舟中”中的“乎”。

(五)位置推断法。

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及其前后词语的情况,也能确定其意义和用法。

比如“考点专攻题”第2题中四句的“之”,都在动词之后,便大致可判定它们都是代词(有时也可是语气词,这需视前面动词的意思确定);再联系上下文,可判定A、C、D三项的“之”都代指“狼”,只有B项的“之”代指后面的话。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一、而【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成语例释】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

不一而足:足,充足。

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成语例释】得而复失:复:又,再。

刚得到又失去了。

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

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

不警告就处死。

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用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用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 (6)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 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表因果,“因而”。 (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第二人称代词 (9)一人、一桌、一椅而已。 “罢了”。
二、乎(句末为语气助词,句中分三种情况:后接名词性短语则为介
八、也(句末表各种语气,句中表停顿) 1.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判断。例:环滁皆山也 (2) 表疑问。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3)表感叹。“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 一 般要用疑问代词。 例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例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表商量。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⑻表示目的关系。来,用来
3、复音虚词(不译)【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不久,一会儿
辨析下列“而”的用法。 (1)民困而不知救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2) 敏而好学 表并列 (3)面山而居 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4)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十七、者 ★★★☆(刚考) (二)语气词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 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 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 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 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完整版)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完整版)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1.代词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我(们)的
汝来省吾,只一岁,请归取其孥 你(们)的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他(们)的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它(们)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们)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自己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的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主谓之间
顷之,上行出中谓桥
助词 时间名词后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 定语前置标志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 代词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到 动词 )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取独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后标志)
何1.代词表疑问
大王来何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罢了
已而:不久
练一练
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德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弗得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儿妾食麦而已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
夕侍母
转折 承接 并列 修饰 语气词
2、抓课文。课文是虚词运用的典范,重点文章 一定要反复吟咏体味,考试中才能得心应手。
二、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
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 每年必考。
2、题 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 较,考查异同,两个都出自所供文段。
考点内容
1、文言常见虚词的范围 2008大纲》明确有18个: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一、文言文实词推断6法(一)代入推断法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

例::“躬履途泥,率先期门”句,其中的“躬”在题目中解释为“弯腰”,语意不通,可确定该解释不正确。

正确解释应为“亲自”。

(二)字形辨析法如:若少屈,冀得一归觐.jìn。

觐,“见”旁,从看见之意,解释为“朝拜”。

(三)联想迁移法(1)课内知识迁移法如2012年湖北卷中“唯当就蚁封耳”一句,要想判断“就”的含义,马上准确联系《劝学》中的一句“金就砺则利”,意为“靠近、接近”。

(2)双音联想法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节词,可以联想双音节词来推断。

如2012年湖南卷中“期为君子之归”一句,要想判断“期”的含义,可以联想双音节词“期望”,解释为“希望”。

(3)成语联想法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

如2012年福建卷“修篁干霄”中的“干”,可以联想成语“豪气干云”来推断,解释为“冲”。

(四)语法推断法(句子成分定位法)(定) + 主 + [状] + 谓 + (定) + 宾形容词名、代词副、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名、代词如:“公忿忿面数之曰”句,其中的“面”在谓语动词“数”前,谓语前面为状语,所以要名词“面”活用作状语,解释为“当面”。

(五)句式推断法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

如:“君独以私.一己之稇载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句,其中的“私”和“取”意思相对,“取”解释为“索取”,“私”则解释为“满足”。

(六)通假代入法(字音推断法)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如:《苏武传》“畔.主背亲”中“畔”通“叛”。

特别注意:1、不要忽略词类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作动、名作状等。

如: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应释为“认为……惊奇”2、不要忽略一词多义如: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应释为“第三”3、不要忽略文段语境如: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应释为“逼近、迫近”4、教你一招:实词中看起来很生僻的字的解释、通假字一般是正确的;太简单、太像现代汉语的解释一般要怀疑。

(高考文言文复习)推断文言虚词词义的几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复习)推断文言虚词词义的几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复习)推断文言虚词词义的几种方法导读:推断文言虚词词义的几种方法一、词性分析法许多虚词兼有几种词性,在不同的句中具有不同的词性,词性不同其意义、用法也往往不同。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①中的“则”是副词,在句中表示断判、确认,可译为“就是”。

②中的“则”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

二、语境推断法1.依据相关文句的含意辨析虚词。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崤之战》)晋襄公放走秦囚后,遭到原轸怒斥,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秦国三位将军却已经上船离开了。

可见,此处“则”是连词,连接的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可译为“已经”“倒已经”。

2.依据在句中的位置辨析虚词。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字用于动词和宾语之间,表示对宾语的复指,是个代词,译为“这”。

三、比较推断法1.比较意义虚实,推断虚词意义与用法。

①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①“以”,应该是动词(实词),意思是“认为”;②中的“以”,则是介词(虚词),意思是“用”“拿”。

2.比较用法异同,推断意义与用法。

同一个虚词,具有不同的用法,这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①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鸿门宴》)②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

(《魏公子列传》)①中的“故”是连词,表因果关系,②中的“故”是副词,有“特意”“故意”的意思。

3.比较语法关系,推断意义与用法。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粗看两个分句句式相同,两个“于”字用法意义当然也该相同,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两个句子的语法关系并不一样。

“祸患”与“积”是主动关系,而“智勇”与“困”是被动关系,所以两个“于”字意义也不一样,前一个意思是“从”,而后一个意思是“被”。

四、句中求意法1.将虚词义项代入句中,确认正确义项。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1、地方,处所 2、(拜访)的人 3、处所 4、(听到)的事 5、表原因 6、用来……的 7、表原因
(1)介词用法 (2)助词用法
(1)介词。 ①替、给。② 对、向。③为了、为着。④因为、由于。(wèi) ⑤当,在,到了 ⑥被(wéi)。(2)语气助词: (wéi) 呢。用在疑问句末,表反问或感叹。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
第二人称代词,你
副词,只有
副词,竟然
副词,才
副词,就是
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副词,竟然
牛刀小试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杳不知其所之也。
1.作助词
01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事、物,译为:…的(人、事、地方、情况) 【所以1】表动作行为的方法、凭借或依据等,相当于“用来……的(方法、东西)”。
①(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⑶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用法与“与”相同。 可译为:与、跟、同、对、和(带领、率领)
1、动词,充当 2、动词,是 3、动词,演奏 4、动词,写 5、动词,治理 6、动词,成为 7、介词,替;动词,制定 8、动词,修筑 9、动词,是 10、动词,认为
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3、臣请为王言乐 4、不足为外人道也 5、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6、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7、为仲卿母所遣 8、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9、匈奴未灭,臣何以家为?

文言虚词推断7法

文言虚词推断7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原文信息: 叔孙通者,薛人也 。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 . 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 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也”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叔孙通者,薛人也 . (2)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 .
事情有可以做却不可以说的,也有可以说但不可以做的。 有容易施行却难以成功的,也有难以成功且又容易失败的。这 四方面的谋略,是只有圣人能认识和留意的。
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 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见” “于” “为” “为所”表被动;用“之” “是”表示宾 语前置,如:何陋之 有。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2016· 高考北京卷)原文信息: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 人民习战斗 . 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 对曰: “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 ”公曰: “何谓也?”管子对曰: “公贵买其鹿。 ” ……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管 子对曰:“公其 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 . 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 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 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 之衡山求买械器。
[即时小练] 3.指出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既得志,则纵情以 傲物 . ②不赂者以 赂者丧 .
连词,而且 ____________ 介词,因为 ____________
③诸侯以 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 连词,因为 ____________ ④秦亦不以 城予赵 . ⑤左右以 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一)助词1.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的客人称赞我没,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2.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解析:“之”在这里即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动词,到……去。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解析:本句中的“之”后面跟地点性的名词,所以为动词,翻译成“到……去”。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而】(一)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连接“博学”和“日参省”表示强调,是”而且“的意思,表递进关系。

因此本句可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2.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因此本句可译为: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在这里可以不用翻译。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曾经踮起脚尖往远处看,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范围广。

4.表示因果关系。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因果关系,可以不译,或者译为“因而”,因此本句可译为:刘表厌恶刘备的贤能,不能够重用他。

高三复习-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翻译及用法

高三复习-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翻译及用法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翻译及用法文言虚词总结:虚词翻译及用法1、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虚词翻译及用法2、何⑴什么。

例:①何陋之有②夫晋,何厌之有?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⑷多么。

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⑤求,尔何如?「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虚词翻译及用法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而”,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例】“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最新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二文言文阅读 考点五 文言虚词、句式用法归纳

最新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二文言文阅读  考点五 文言虚词、句式用法归纳

考点五文言虚词、句式用法归纳一、虚词辨识“七方法”《考试大纲》明确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指的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

掌握18个虚词有以下方法:(一)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

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跟踪快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曰:非然也.B.其.一人专心致志为是其.知弗若欤C.惟弈秋之.为听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D.思援弓缴而.射之且秦强而.赵弱(二)代入检验法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

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如“不与.市中儿嬉敖”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两句,判断“与”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我们首先关注第二句,第二句话出自《赤壁赋》,句中的“与”连接了“水”和“月”,是连词,译为“和”,把这个用法代入第一句中,句意不通,可以判断两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

结合语境判断,第一句中的“与”是介词,译为“跟”。

[跟踪快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

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

高三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与方法

高三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与方法

高三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与方法一虚词的推断方法1.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3.“删”“换”“代”法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5.句式分析法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对句互推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文言文虚词答题方法

文言文虚词答题方法

文言文虚词答题方法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⑴虚实意识: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05高考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⑵结构意识: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 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 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2朝野服焉 3尤且择师而问焉 4咸私哂其矫饰焉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 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 3幸先以我名告之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 2所谓因人成事也⑶句位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4呼应意识: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此则国人之最也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 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5语气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其一人大叫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 2能设而不能动也 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05高考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高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解题方法技巧

高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解题方法技巧

1【文言断句】答题技巧总体原则是将初步断句的结果带进原文翻译,通则对,不通则错。

具体方法如下:①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②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③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④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

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⑤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

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

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准。

我们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下面一些语言标志,可以帮助我们断句:1.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所以,遇到“曰”“云”“言”等字,如果它是表示“说”的意思时,后面应断开,如“其乡人曰”等。

2.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乎”作介词用,相当于“于”时除外,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无论、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开。

5.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应当断开,后面有时也可断开。

高考语文中文言文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高考语文中文言文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高考语文中文言文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常考的内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应对高考,笔者以往年的高考真题为例,具体的分析了高考语文中文言文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即:分析语法结构、联系语境推断、理清句式标志、利用结构对称等,希望笔者的观点能给大家的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一、分析语法结构不管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有自己固定的语法结构,准确的将就是这些语法结构是有规律可言的。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语法功能比实词更为灵活、突出。

因此,要想推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分析文言文句子的结构入手。

下面我们从一个高考题中来分析一下。

高考真题:[高考山东卷]: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

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

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

选项:B蛟龙潜于其中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真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虚词“于”的意义和用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为学生讲解其结构知识,当遇到本题的时候,就可以按照教师课上所讲的分析语法结构来推测其含义了。

“于”的用法很多,我们一一来分析。

“于”常用在动词之后,事物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

在“动词+于+方位名词”的语法结构中,“于+方位名词”通常做补语,“于”做介词,可译为“在”或“到”。

在本题中“潜于其中”即属“动词+于+方位名词”的语法结构,所以,在本题中“于”可以翻译成“在”。

还有一种情况,“于”也常用于“形容词+于+事物名词”的语法结构中,“于+事物名词”属状语后置,“于”做介词,可译为“比”。

在本题中“急于星火”即属“形容词+于+事物名词”的语法结构,“于”翻译成“比”。

那么本题的答案就是我们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得出的。

二、联系语境推断在高考复习时我们常常按照考纲的要求让学生们必须掌握好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做虽然能让学生打好学习虚词的基础,但是高考题目是比较灵活的,所以在考场中还要根据文言文的具体语境去分析,这样才能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组是 C • A、遂家焉 乃实告焉 • B、将何作 何复尔 • C、不辞而还 裂其衣而束之 • D、群扶以归 欲割颈以塞责耶
• 【解析】A前一个“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 后一个“焉”是代词,代“师”。B中前一个“何” 是“什么”,而后一个“何”是“为什么”“怎 么”。C中的两个“而”表示承接。D中前一个“以” 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后一个“以”是 表示目的连词。
【而】 【何】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因】 【则】 【与】 【于】 【之】
【以】
文言常用虚词
虚词词性
代 词 副 词 介 词 连 词 助 词 叹 词
代 类: 词 ①人称代词。
③疑问代词。代替名词、来自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分为三②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如“吾”、“尔”、“汝(女)”; 等。
三、其 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的”…… (2)第一人称代词,译为“自己的” (3)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其 中”…… 2、语气副词(一般放在句首或名词代词后) (1)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2)表反问语气:难道 3、语气助词(不译) 4、连词(1)表假设(通常放在句首)可译为“如果”; (2)表选择,其…其…。可译为“是…还是”。
蚓无爪牙之利 石之铿然有声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 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侵之愈急 代词 何以战 “何以”即“以何”,“以”即“凭借”
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词性对 虚词进行归类和记忆。
例子: 第一人称代词:其、吾、余、相、见、我、予、朕、孤、 “愚”、“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 (一般人自称),“寡人”、“不穀”、“孤”(君主自称),“妾” (女子自称)。 ; 第二人称代词:相、而、若、尔、汝、女、乃 、“公”、“卿”、 “君”、“子”、“足下”。 ; 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彼、厥; 指示代词:是、斯、此、然、兹; 疑问代词:何、曷、胡、奚、安、焉、孰; 副词表否定:不、未、莫、无、勿、毋、弗、 非、微、靡; 副词表时间:将、行将、且; 副词表范围全部的:皆、咸、悉、尽、毕、具; 副词表范围部分的:但、徒、特、独、唯(惟)、止、直、第。
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
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
副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 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 词 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例如: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介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 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 词 所、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 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 文,其对应位臵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 或相似。例如:
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噫吁嘻,危乎高哉
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 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 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解释“为”的意义或用法: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做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是,是 ,呢 3、不足为外人道也 向、对 4、公为我献之 替、给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 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 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A
• 【解析】答案:A。都作介词,因为。B项,第一个结构助词, 的;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不译。C项,第一个“所” ,作助 词,表示“……情况”;第二个“所”与“为”构成“为所” 式,表被动。D项,第一个“何”应该是疑问副词,可译为 “为什么”;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作介词宾语。
四、且 1、连词,表并列、假设、递进、选择等关系。 2、副词(+谓),可译“将要”、“姑且”、“将近” 等 试一试 1、河水清且涟漪。 表并列,并且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表示递进,尚且 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转折, 但是 4、不出,火且尽。将、将要
五、所 1、助词 所+动, “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 “„„的事物”、“„„的情况”等。 为+所,表被动 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2、名词,表处所 试一试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表示被动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 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用法灵活 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 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使用频率高 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语法功能强 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 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 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四、发展变化大。
2、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所+动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原因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
六、为 1、介词。①、表被动 ②、表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③、表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④、表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⑤、表因果,“因为” ⑥可译为“替”“给”等 2、语气助词(句末)疑问语气词,可译为“呢” 3、动词: ①表判断;缚者曷为者也(是) ②表动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做) ③认为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 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象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 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 也归入虚词一类。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 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副词 代上文的“君子”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 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 中那些词相当。
一、而 1、代词,通“尔”、“你”。 2、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递进: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于 是”,或不译。例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3、复音虚词(不译)【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助 词
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 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 词。它一般分为 结构助词(“之”), 语气助词(“焉”“为”)、 音节助词(“其”“之”“而”)两类。
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叹 词
一、位置推断法
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位臵来判别 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常见的虚词“夫”在句 首一般是发语词,在中间一般是代词,在结尾 是语末的感叹词。又如“焉”在句首和中间一 般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
辨析下列“而”的用法。 (1)民困而不知救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2) 敏而好学 表并列 (3)面山而居 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4)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 (6)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8.顷之,烟炎张天 在时间副词后,音节助词
对于虚词来说在句子中经常不用翻译,所 以我们可以用删除观察法,根据删除该虚词后 句子是否通顺或是否改变原意来确定虚词意义。
例子: 分析下面各句中的“其”字: 1.余嘉其能行古道 在动词后,应为代词,不能删去。
2.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删去则改变原意,代词。
连词、承接连词四类。表偏正关系的又分为 让步转折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 连词、目的连词等。 例如: ①“而” ②河水清且涟漪。 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作介词后面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 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
例: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以”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
例: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1、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要求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 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1、选择题,每个选项由两句话组成,其 中的一句出自中学语文课本,要求选出选项中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文言翻译。
• • • • • • • • •
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 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 。 例如: ①公【为我】献之。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请【以剑】舞。 ④【以资政殿学士】行 ⑤故燕王欲结【于君】。
连 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 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词 。根据连词所表示的 词 关系,可以分为联合连词、偏正连词。表联 合关系又可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选择
(定)主 + [状] + 谓 +(定)宾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