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在诗史上的意义小论

合集下载

论杜甫诗歌对宋诗的影响

论杜甫诗歌对宋诗的影响

论杜甫诗歌对宋诗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文论体系里,文学创作既讲师法自然,也讲师法古人。

杜甫是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的人物,他在李白之后把唐诗推向了另一座发展高峰。

杜甫高超的的诗歌成就,在宋代渐渐地被发现与推崇,最终整个诗坛都把杜甫奉为诗歌创作的模范。

杜甫宋代诗歌是在唐代诗歌巅峰阴影下顽强发展的,宋人进行诗歌创作之时,不断对于唐代的典范进行筛选与选择,最后在道德和美学的相互作用下,最终选择了杜甫,于是“尊杜”成为宋代诗坛的共识。

当时许多颇有成就的诗人都学习杜甫的诗歌主张,北宋和南宋两朝不同阶段的许多诗人都师法杜甫,潜心研究杜甫的诗歌主张,并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具体践行,因此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宋代诗坛的发展。

宋诗也在杜甫诗歌的引领下,逐步摆脱唐诗的藩篱,走出自己的风格。

杜甫与宋初诗坛宋代初期,诗歌上成就最为突出的是宋初三体,即白体、西昆体、晚唐体。

王禹偁是白体的重要代表诗人之一,他最先学习白居易的优游酬唱之作,并且注重学习白居易关心社会民现实和民生疾苦的精神,后来王禹偁转而学杜甫,转成研究杜甫的诗歌。

王禹偁学习杜诗中开阔的境界,还在诗歌创作中继承杜甫“诗史”的精神,他深刻描绘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出对于人民的深切同情,如《感流亡》一诗写道:“老翁与病妪,头鬓皆皤然,茕茕一夫鳏……襁负且乞丐,冻馁复险艰。

唯愁大雨雪,僵死山谷间。

”真实描绘了大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对人民的同情。

林逋此外,林逋也特别推崇杜甫,他在《诗将》中曾说“风骚推上将,千古耸威名。

子美常登拜,昌龄合按行”,不过他的文章创作并不学习杜甫。

宋初诗坛只是学杜的一个初始阶段,只有少量诗人学习了杜甫,而且他们的学习是十分有限的,所以这只是一个酝酿期。

杜甫与宋代中期诗人北宋中期是学杜风潮的形成期。

宋代中期学习杜诗的重要诗人有梅尧臣、王安石、欧阳修、苏轼等,正是由于他们在学习杜诗过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的作用,才是杜甫的崇高地位得以确立,而宋诗也才走上属于自己的正轨。

就人物塑造的独特魅力,浅谈杜甫诗歌的意义及对唐诗和小说的影响

就人物塑造的独特魅力,浅谈杜甫诗歌的意义及对唐诗和小说的影响

就⼈物塑造的独特魅⼒,浅谈杜甫诗歌的意义及对唐诗和⼩说的影响'朱门酒⾁臭,路有冻死⾻',这是杜甫诗歌中的名句,历经千年⽽不衰。

杜诗就是这样,对底层民众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不充斥其间。

当然,杜甫的诗歌中刻画了不少有⾎有⾁的⼈物形象,这些⽣动的⼈物造型,他们的精神风貌、⼼灵世界都在杜甫笔下栩栩如⽣,个性饱满,跃然纸上。

正是这样的⼈物塑造,对当世的影响不容⼩觑,其意义及作⽤也就不⾔⽽喻,尤其是对唐诗、唐代⼩说的影响尤为显著。

本⽂即以此为抓⼿,全⾯深⼊阐述杜诗中的⼈物形象在当时造成的轰动效应及由此产⽣的深刻影响。

杜甫诗歌对⼈物的塑造终杜甫诗歌整个创作,不下1400⾸之多,⽽其中的1/10⼜与⼈物描写有关,这些形象鲜明的⼈物接近70个,全⾯系统地展⽰了唐朝各⾊⼈等的⽣活⾯貌、精神状态、⾏为⽅式及其丰富情感。

在纷繁复杂的⼈物当中,官员、将军、僧侣及下层劳苦⼤众等多有描绘,对他们的刻画因其⾝份的不同⽽各有特⾊。

个中名⼠的分量占有极⼤的份额,占⽐在50%左右,像杜诗中描述的孔明形象、李太⽩形象等,都让⼈过⽬不忘,印象极其深刻。

由于诗歌形式多种多样,诸如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等,这些诗体形式的存在,对字数的要求、对诗句的节奏都不⼤⼀样,故⽽对⼈物的塑造也⼤多具有层次之分。

但杜甫不愧为'诗圣',他对各种诗体的把握都能恰到好处,诚如王世贞所⾔,'五⾔律,⼦美神矣;七⾔律,圣矣'。

在其七律诗《咏怀古迹五⾸》及《蜀相》中,我们能够看到上⾄战国时楚国的宋⽟下⾄汉魏时的刘备,都在精湛的笔⼒描绘下变得⾎⾁丰满,他们在历史上的功绩通过简洁有⼒的诗句衬托,变得尤其⾼⼤⽽独特,其深沉的爱国情感与诗⼈是相通的,因⽽读来意味绵长⽽受到强烈的震撼。

在对杜诗中的写⼈篇进⾏归总时,不难发现杜甫尤钟情于古体诗对⼈物进⾏塑造,究其缘由,在于该诗体有助于诗⼈跳出押韵、对偶等限制,对⾃由抒发内⼼情感很有帮助。

杜甫诗歌“诗史”性

杜甫诗歌“诗史”性

杜甫诗歌“诗史”性杜甫诗歌“诗史”性导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诗人生逢乱世,大唐由盛转衰,兵戈扰攘,民不聊生,国家和民族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诗人生逢乱世,大唐由盛转衰,兵戈扰攘,民不聊生,国家和民族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尽管诗人个人举步维艰,命运多舛,但是他有如圣哲巍然耸立在黑暗现实之中。

他以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时刻关注时代的风云变幻,关心国道的兴衰、人民的苦难,把一腔忠诚孤愤都凝聚在其如椽巨笔之端,其诗歌不但具有广阔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同时也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充满震撼人心的巨大艺术感染力。

自唐以来,杜诗被公认为“诗史”①,诗人被誉为“诗圣”,绝非过誉。

“致君尧舜上”,是诗人一贯的政治理想;“穷年忧黎元”,是诗人人生理想的核心; “济时肯杀身”,是诗人坚持的一贯精神。

正因为这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使杜甫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人。

诗人理想中的政治蓝图是:“主将晓逆顺,元元归始终。

一朝自罪己,万里车书通。

锋镝供锄犁,征戍听所从。

冗官各复业,土著还力农。

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

中兴似国初,继力如太宗。

端拱纳谏诤,和风日冲融。

”②但现实却与诗人的理想相悖:皇帝玄宗早已不是开元盛世之初有作为的唐明皇了,而是深居宫中纵情声色、昏聩腐朽的败国之君。

朝政完全由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一些奸佞权臣、宦官、悍将把持。

这些奸佞设藩镇、宠边将、改兵制、起宦官、嫉贤妒能、聚敛贪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空前尖锐,终于酿成“安史之乱”,玄宗仓惶出逃,造成了社会急剧动荡的.万方多难的政治局面。

在这次大动乱的前夜,诗人踏上长安求仕的艰难旅途。

天宝五年诗人来到了京师长安,准备参加玄宗的特科考试。

但是,这次考试在奸相李林甫的操纵之下,以欺下瞒上的伎俩大搞政治骗局,没有一个人中选,杜甫当然也不能例外。

这次落第,对于关心政治、爱国爱民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宏大的气势、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而著称,被誉为“诗史上的伟人”。

杜甫的诗歌思想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政治、社会、人生、自然等方方面面,展现出了他对世界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首先,杜甫的诗歌思想内容体现了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对战乱、天灾、民生困苦的关注,他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例如《登高》一诗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诗句表现了他对国家兴亡、社会动荡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体现了他对时局的深刻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其次,杜甫的诗歌思想内容还体现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他在诗作中多次表现了对人生的矛盾、苦难和命运的无常的思考。

例如《登岳阳楼》一诗中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些诗句表现了他对人生无常、命运变迁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对命运的感慨。

此外,杜甫的诗歌思想内容还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界的赞美。

他在诗作中多次表现了对自然的景色、气象和自然界万物的赞美之情。

例如《春望》一诗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些诗句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界的赞美,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感慨和对自然景色的赞叹。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思想内容丰富多彩,既体现了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又体现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同时还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界的赞美。

他的诗歌思想内容深刻、丰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杜甫诗歌为何被称为“诗史”?

杜甫诗歌为何被称为“诗史”?

杜甫诗歌为何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广泛记录了唐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历史事件,并展现了对社会问题和人民苦难的深刻关怀。

以下是几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1.社会时代的写照:杜甫的诗作广泛描绘了唐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战争、内乱、灾害等。

他警示人们关注社会现象和问题,以察言观色的眼光,真实记录了时代的兴衰和人民的疾苦。

他的作品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与演变,成为研究唐代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2.对政治现实的批评与思考:杜甫的诗作中常常批判和思考政治现实,对社会和政治问题提出了深入的见解,反映了个人对政府和官僚体制的批评与关注。

他关注民众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呼吁政府改变政策、改善民生,以实现社会稳定与公正。

他的作品体现了对政治的关注与反思,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

3.记录历史事件与人物:杜甫的诗作还广泛记录了历史事件和众多历史人物的生活和事迹。

他以独特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描绘了诸多历史事件的细节与内涵,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记载。

他通过诗歌为那些在历史中默默无闻的人们赋予了永恒的价值,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与怀念。

4.代表人民的声音和情感:杜甫的诗作充满了深情和同情,他用诗歌抒发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安居乐业的向往,以及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他代表了一代人民的心声和情感,通过诗歌表达了人民普遍的希望和追求。

他将个人与群体、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浓厚的人文情怀。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主要因为他的作品广泛记录了唐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历史事件,批判了政治现实,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描述,代表了人民的声音和情感。

他的诗作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社会与人民的声音,展示了诗人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并为后世文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

杜甫诗歌的“以古入律”及诗史意义

杜甫诗歌的“以古入律”及诗史意义

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第38卷第10期圆园23年10月Vol.38熏No.10Oct .熏2023DOI:10.16069/ki.51-1610/g4.2023.10.007学报收稿日期:2022-03-08作者简介:华若男(1998—),女,江西赣州人,兰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杜甫“以古入律”承袭初唐“以古入律”风气而来,又影响到了中唐时期的“以古入律”风尚,呈现出鲜明的时代与个人特色。

对杜甫“以古入律”的关注从唐代就开始了,但它直到明清时期才成为完整的概念得到较为集中的阐释。

理论总结与创作实践之间的错位也从侧面印证了杜甫“以古入律”之作历久弥新的魅力。

当前对杜甫“以古入律”的研究,多从声律角度入手,其中尤以杜甫拗体律诗对古体诗的吸收借鉴研究为最,这自清人李兆元《律诗拗体》始便有了集中且详细的论述。

事实上杜诗在语言表达如句式、章法、用字以及创作精神、艺术风貌等方面对古诗同样有许多继承创新,但研究相对较少。

前人多偏重于讨论杜诗的“以古入七律”,对于其“以古入五律”则较少论及。

同时,当前研究大多将目光集中在杜甫“以古入律”的形式层面,对其精神层面的发掘则稍显不足。

为此,本文将从杜律整体语言表达与精神实质入手,分析其“以古入律”的表现及诗史意义。

一、杜甫“以古入律”的概念界定“以古入律”之风在唐代就已显露,但它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直到明代才出现,明清时期得以广泛运用,但在表述方式上存在多种“变体”,如“以古为律”“以歌行入律”“以古行律”“运古于律”“律体似歌行”等。

其中,“以古为律”使用频率最高,明代许学夷《诗源辨体》、钟惺与谭元春合编《唐诗归》,清乾隆帝《唐宋诗醇》、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浦起龙《读杜心解》、杨伦《杜诗镜诠》等书都采用了这一表述;“以歌行入律”之说则可见于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许学夷《诗源辨体》;“以古行律”之说见于明代陆时雍《唐诗镜》;“运古于律”之说可见之于清代刘熙载《艺概》;“律体似歌行”之说则见于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

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与文学史影响参考文献

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与文学史影响参考文献

杜甫,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中的杰出代表”,其诗歌以“豪放、激昂、开朗”著称。

杜甫的诗歌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卓越的文学艺术价值,对我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与文学史影响,以及个人对此的理解和观点。

一、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1. 杜甫诗歌在唐代的影响杜甫诗歌在唐代广为流传,他的诗作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关怀,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的诗作被誉为“诗史之显著”,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杜甫诗歌在后世的传播与影响杜甫诗歌在唐代之后,不仅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歌被后世诗人誉为“诗史之盛唐”,对后世古典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杜甫诗歌的文学史影响1. 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悲悯人生的情感表达、以及对时代变革的关注,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诗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2. 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杜甫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开创了古典诗歌的新局面,对我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诗歌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高峰时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杜甫诗歌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动。

他的诗歌以真挚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怀,成为后世诗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他深刻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对时代变革的关注,对我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我看来,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和文学史影响是无可替代的,他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在唐代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对时代变革的关注,对我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我看来,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和文学史影响是无可替代的,他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的表现方面

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的表现方面

一、杜甫诗歌对人物的塑造杜甫的诗歌以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而闻名。

在他的诗中,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普通百姓,均展现出鲜明的个性和深厚的情感。

比如他的《三吏》一诗,以婉约的笔墨刻画了清代宰相岳鍠、张孝儒和陶侃三个忠直清廉的官吏形象,表现了他们在世俗利益和良知良能之间的挣扎和选择。

这种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不仅体现了杜甫对历史人物的赞颂和怀念,更彰显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理解。

二、杜甫诗歌对社会风貌的描绘杜甫的诗歌以其对社会风貌的描绘而著称。

他的作品中,常常描绘了唐代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和命运遭遇,以及政治风云的变化和社会风貌的变迁。

比如他的《登高》一诗,通过对登高观望的景物描绘,透露出了他对时代社会的深邃观察和感慨,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民众疾苦的担忧和呼吁。

这种对社会风貌的描绘,不仅展现了杜甫对社会的关注和思索,更折射出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和关怀。

三、杜甫诗歌对历史事件的抒发杜甫的诗歌以其对历史事件的抒发而备受称颂。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对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的感慨和思考,以及对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质的赞颂和赋予。

比如他的《兵车行》一诗,通过对唐玄宗被平叛时的描写,表达了对帝王家国和民族存亡的忧虑和期盼,展现了对国家兴亡和民族振兴的热切关怀。

这种对历史事件的抒发,不仅展示了杜甫对国家命运和民族情感的忠贞表达,更昭示了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担当。

四、杜甫诗歌对自然风光的描绘杜甫的诗歌以其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而享誉盛名。

他的作品中,常常透露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以及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颂扬。

比如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以朴实的语言和深情的笔墨,描绘了夜晚的清凉和宁静,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和抒发,展现了对自然界的无限情愫和敬仰之情。

这种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不仅突显了杜甫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情感表达,更展示了他对人与自然、心与景的和谐追求和生命境界。

杜甫诗歌以其对人物的塑造、对社会风貌的描绘、对历史事件的抒发和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而被誉为诗史的表现方面。

杜甫诗歌的意象意义

杜甫诗歌的意象意义

杜甫诗歌的意象意义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爱国忧民的思想和精深的艺术技巧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以卓荦不凡人格和诗歌艺术,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元稹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有言:“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杜甫被誉为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他以其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以其毕生精力和天才创作诗歌,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人生,成就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而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

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前夕,滋长于遍地哀号的苦难中。

杜甫的诗既是他伟大人格的写真,又是唐代社会的镜子。

读书仕游,困守长安,为官流亡,漂泊西南,诗歌情感在具体事件的铺陈过程中自然流露,通过意象而勃发出来,书写出唐朝历史的时移事迁。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传情达意的媒介,而杜甫诗歌中意象作为其诗歌情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杜甫忧国忧民观念内涵和情感意蕴,更以自身形象生动的动态而流传至今,是杜甫诗歌中重要的文化表达。

论杜甫诗歌的诗史价值论文

论杜甫诗歌的诗史价值论文

论杜甫诗歌的诗史价值论文摘 要杜甫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因为大多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而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在叙述上具有强烈的慕史意识,在叙述的自然化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品质----强烈的逼真性。

他的诗史性的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不可动摇的,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杜甫;杜甫诗歌;诗史性;思想基础;价值与影响AbstractAs our literary history du the great realistic poet, his poem because most rich social content and reflected the distinctive times colour and political bias, and full of love for the motherland, love the people, the lofty spirit at self-sacrifice. Therefore, his since the tang poetry is known as "epic," on the narrative with strong covet history of consciousness, the process of natural narrative form unique quality - strong lifelike. He works in the history of sex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s lofty, status unshakable, have 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Theory of Du Fu's Poetry Epic Value论杜甫诗歌的诗史价值题 目 (中、英文)Keywords: Du fu;Du fu's poetry; history of poetry characteristic; Thought foundation; Value and effect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引言 (1)一、杜甫及其诗歌的“诗史”性 (1)二、杜甫“诗史”的思想基础 (4)三、杜诗的“诗史”价值与影响 (5)(一)实录历史,补正历史,以诗证史 (5)(二)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7)结语 (8)参考文献 (9)谢辞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示范意义

浅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示范意义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浅论杜甫的艺术成就及其示范意义姓名:柯昌江教育层次:本科学号:070635省级电大:陕西电大专业:汉语言文学分校:商洛分校指导教师:教学点:目录一、目录.... .... .... .... .... .... .... .... .... .... .... . (2)二、序论.... .... .... .... .... .... .... .... .... .... .... . (3)三、杜甫的巨大成就.... .... .... .... .... .... .... .... .... . (3)1、杜甫的成就....... ....... ....... ....... ....... . (3)1)、强烈而鲜明的思想内容.... .... .... .... .... .... .... . (3)2)、杜甫对战争与和平有正确的认识.... .... .... .... .... . (4)3)、杜诗还表现了全面而丰富的社会生活.... .... .... .... . (5)2、尽善尽美的形式风格.... .... .... .... .... .... .... . (5)3、杜甫诗歌的美学意味鲜明而强烈.... .... .... .... .... . (7)4、小结.... .... .... .... .... .... .... .... .... .... . (7)三、杜甫的示范意义.... .... .... .... .... .... .... .... .... . (8)1、中晚唐对杜诗的继承与发展.... .... .... .... .... .... . (8)2、两宋对杜甫诗歌的深化与求变.... .... .... .... .... .... . (8)3、元、明、清与近代对杜甫的继承.... .... .... .... .... . (8)4、小结.... .... .... .... .... .... .... .... .... .... . (8)四、结语.... .... .... .... .... .... .... .... .... .... .... . (9)浅论杜甫的艺术成就及其示范意义姓名:柯昌江学号:070635【摘要】: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取得卓越成就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诗中的社会现实主义意义分析

杜甫诗中的社会现实主义意义分析

杜甫诗中的社会现实主义意义分析1. 引言1.1 概述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真实的现实描写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杜甫诗中所体现的社会现实主义意义,并从中挖掘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展开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文章的主题和研究目的;接着,我们将在第二部分详细分析杜甫诗歌的社会背景,并剖析其揭示社会阶级矛盾和不公正现象的能力;第三部分将重点探讨杜甫诗中体现的社会现实主义思想和价值观;第四部分将进一步讨论杜甫诗对当代社会具有的启示和影响;最后,我们在结论中总结整篇文章,并强调杜甫诗中所蕴含的社会现实主义意义对当代文学创作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杜甫诗中所蕴含的社会现实主义意义的分析,深入理解其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人道关怀的表达,引发读者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与反思,并激励人们珍惜当下、关注弱势群体并积极行动起来改变世界。

此外,本文还旨在传承杜甫诗中所体现的精神,呼吁构建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索,我们将发现杜甫诗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性关怀和社会意识,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以上为“1. 引言”部分内容,请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

2. 杜甫诗的社会现实主义意义分析2.1 杜甫诗歌的社会背景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社会问题丛生的时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战乱频繁、封建统治腐败、民众苦不堪言的局面中。

杜甫深刻地认识到这些社会现实,通过自己的诗作表达了对社会种种弊端和不公平现象的关切。

2.2 揭示社会阶级矛盾和不公正现象杜甫的诗作中揭示了封建统治下存在的明显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公正现象。

他通过描绘农民被剥削、贵族享受特权、官吏贪污腐败等画面,清楚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例如《登高》一诗中:“冯唐易老簪环落,渔舟唱晚鸿雁过”,通过对贫困壮士冯唐命运逆转和被迫离开官场后心境变化的描写,抨击了贵族特权和政治腐败。

杜甫诗歌的诗史精神

杜甫诗歌的诗史精神

杜甫诗歌的诗史精神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变化。

战乱生活题材很自然地进入诗歌创作中。

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1,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常被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

如:至德元年,唐军陈陶斜大败,继又败于青坂,杜甫有《悲陈陶》、《悲青坂》;收复两京,杜甫有《收京三首》;后来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源而沿途征兵,杜甫有“三吏”、“三别”。

2,杜甫的有些诗,还可以补史之失载。

写时事,不始于杜甫,但是到了杜甫,才从如此广阔的视野如此频繁地写时事。

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不足。

3,杜甫的“诗史”性质,主要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而是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如: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玄宗后期沉湎声色的情景。

4,他写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是从一个人、一个家庭写起的。

写他们的遭遇,写他们的内心的悲酸。

如:《无家别》写到故乡荒凉,老母病死,归来无家,而尚得再次从军,令人不忍卒读。

他把战火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一一展开,令人千载之下,为之动情。

5,他的有些诗,虽不是直接写时事,只写一己的感慨,但是由于他与这场灾难息息相关,从他的悲怆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某些心理状态。

从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说,这一类诗,也具有诗史的意义。

杜甫的抒情诗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抒情诗也有他自己的风格。

1,他往往象在叙事诗中刻画人物那样对自己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解剖,《赴奉先咏怀》头一大段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2,在抒情诗中,他往往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

⑴情景同时出现,如他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后游》)。

⑵只见景,不见情,如“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有着诗人跳动的激情和那个混乱时代的阴影。

杜甫诗歌的地位与影响

杜甫诗歌的地位与影响

杜甫诗歌的地位与影响杜甫是衔接从盛唐到中唐转变的伟大诗人,他忧国伤时,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他的诗歌是安史之乱前后的一部“诗史”。

又由于他善于涵古茹今,转益多师,所以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专”,成为一位既集前人大成,又开后人无数法门的诗人。

从广阔的视野说,杜甫的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

其次,杜甫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

兼有各种风格。

就诗歌传统自身言,杜诗的叙事与议论,显然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它的缘事而发,来自乐府传统;而它浓烈的抒怀、细腻的感情,与建安诗歌有关。

在诗的表现形式上,他吸收的就更为广泛而多样。

叙述夹议论,有“小雅”的因素,有赋的铺排技巧,有乐府的影响,也有史笔的痕迹。

他的五言古诗广泛接受魏晋南北朝诗人的影响。

五七言律诗则可以说吸收了这两种体式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经验;五律则主要学杜审言。

而最重要的,是他充分吸收盛唐诗人创造兴象、创造意境的经验,把它融入到叙事的技巧里。

叙事而又有着意境的美。

而从语言或意象七说,杜甫与前辈诗人也有着各种联系。

他主张转益多师,正是这一点,使他成为集大成者。

由于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艺术经验,也就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

中唐以后,白居易、元稹继承了杜甫缘事而发、写生民疾苦的一面,且受到杜甫五言排律夹叙夹议的影响;韩愈、孟郊则受到杜甫的奇崛、散文化和炼字的影响,在晚唐发展成苦吟一派;李商隐的七律得力于杜甫七律的组织严密而跳跃性极大的技法。

宋以后,杜甫的地位更高,他在诗史上的影响,历千年而不衰。

杜甫的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在思想情操方面,他的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为历代士人所崇仰,在士人人格的形式上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把诗从抒写个人怀抱扩展到写民生疾苦,并且把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中国诗歌的创作题材,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

对杜甫的认识与评价

对杜甫的认识与评价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是现实主义诗人。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后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孟子的“仁爱”思想对杜甫的影响很深,使他具有一颗悲天悯民的爱民之心。

在经历了各种生存体验之后,杜甫的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陷入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杜甫的诗歌无论是叙事抒怀,还是写景咏物,都是结合现实,其中充满着浓厚的忧患意识。

这种意识贯穿他的一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到晚年越是强烈、真挚。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春望》脍炙人口。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王朝陷入了战争的深渊,使人民坠人了沉重的苦海.诗人杜甫也被卷入战争的乱离漂泊之中,他亲眼看到了安史叛军的屠杀焚掠,亲身经历了与民同难的艰险流离,亲自感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他的心更贴近了劳动人民,忧患意识更加广泛深刻了。

杜甫的诗歌风格分析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风格分析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风格分析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史"。

他的作品广泛涉及社会、政治、历史等多个领域,为后世所推崇。

本文将从杜甫的诗歌风格入手,探讨其独特之处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一、杜甫的诗歌风格分析1.抒发真实感情:杜甫创作的诗歌中充满了真实而深刻的感情表达。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遭遇和社会现实等方式,直触人心,使读者能够共鸣和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2.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杜甫既注重现实生活的描摹和反映,也在表达中融入了一些浪漫主义色彩。

他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和意象构建,在丰富具体形象的同时,又能给读者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3.宏大壮丽与细腻优美并重:杜甫的作品中既有宏大壮丽之作,如《登高》、《望岳》,以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表达对社会现实的痛楚与愤怒之作;也有细腻优美之作,如《秋夕》、《月夜忆舍弟》等寄托了个人情感和感怀的佳作。

二、杜甫诗歌对社会的影响1.社会意义:杜甫诗歌以真实揭示了唐代社会政治动荡、民众苦难的景象。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对时事的观察,在诗中表达了对统治者不公和民众疾苦的关切,并倡导哲人治国理念,从而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共鸣。

2.文化影响:杜甫被誉为"诗史",他的诗歌成就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上重要的一笔。

他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许多后来文人墨客对于社会现实问题深入揭露和思考的探索。

3.美学价值:杜甫的诗歌被赞誉为"诗中有画",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表达方式对后世诗人产生了巨大启迪。

他注重描写细节和形象,以及意境的营造,在诗歌创作上开创了新的局面。

总结起来,杜甫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对社会问题的真实反映,深刻影响了当时社会并对后世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成为唐代最伟大的叙事者之一。

同时,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留下了宝贵而永恒的艺术遗产。

论杜甫诗歌的史学价值

论杜甫诗歌的史学价值

论杜甫诗歌的史学价值从叙事学看杜甫诗歌的诗史特色一、杜诗在中国叙事诗中的历史地位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拥有“诗圣”的极高地位,其诗被称为“诗史”。

“诗史”的称谓,反映了杜甫叙事诗所具有的历史的、叙事的诗歌总体特征,也赋予了后人研究他的叙事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笔者按照叙事的特征和基本要素(事件、情节、叙事者、人物行为者、时间、空间等){1},对《杜诗全集》一千四百多首诗歌进行了初步梳理,发现有以下特点:一是杜诗中完全具备叙事因素的叙事诗大概只有五十多首左右,在其全部诗作中,大概占到了3.5 %左右;二是单个事件的叙事诗歌大概有六十多首,占到其全部诗歌的4.4 %左右;三是感事、抒情的篇章大约占了全部杜诗的60%以上,是杜诗的主体,即大部分杜诗叙事诗的叙事性比较微弱。

杜诗虽然不像西方史诗一样具有严格的叙事要素,但却是一部拥有精炼的具备叙事基质的几百首叙事短诗的集合体,尤其是他创造性地赋予了七言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的叙事功能。

尽管具备了叙事特性的诗歌只占了杜诗的极少部分,但杜诗的叙事特征极大地展现了中国古典叙事诗歌的特质,在中国叙事诗中占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从叙事学的角度和视角出发,将杜诗放置到中国叙事诗的发展脉络中进行比较,可以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杜诗的叙事特点和艺术地位。

在杜甫之前,即在先秦至魏晋时期的叙事诗中,叙事者已经或多或少、或有意识或无意识参与到了诗歌叙事中。

但诗人明显还没有足够意识到在叙事诗中表现叙事主体的存在,即还处于借用“史传”手法写叙事诗的初期阶段。

作品中叙事者基本上呈现为固定的状态――没有视角的交叉和转移,事件始终由一个叙事者来叙述。

即便极少数的作品中出现某些交叉,也非常简单和容易辨别。

在杜甫之后,即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及元白等人的叙事长诗等,则明显有意识地利用了叙事者的转变,但与杜甫相比,他们的叙事者明显缩小了,为了事件的完整叙述,他们往往有意放弃了杜诗凸显的叙事主体。

与之对比,杜诗最为独特或者显著的特征在于叙事者的成功运用。

论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杜诗与史记

论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杜诗与史记

论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杜诗与史记摘要:司马迁著《史记》坚持“不隐恶”、“不虚美”的实录精神,不仅对后世史诗家著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后世诗人创作也有所启迪,比如杜甫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范例。

由此,可以看出杜诗的“诗史”具有善陈史事,“书法不隐”,直言批判唐代最高统治者等性质。

主题词:杜诗;诗史;史记;性质司马迁著《史记》坚持“不隐恶”、“不虚美”的实录精神,不仅对后世史诗家著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后世诗人创作也有所启迪,比如杜甫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范例。

杜诗之所以被誉为“诗史”,不仅仅因为它善陈史事,还因为它能“书法不隐”,直言批判唐代最高统治者。

这固然与时代环境、杜甫忠君爱国之心以及对《诗经》现实主义风格的继承等有关,但更是杜甫在思想层面上自觉接受司马迁《史记》实录精神的结果。

(一)杜甫“诗史”意义的具体表现古人向以杜诗善写时事而尊其为“诗史”,宋陈岩肖说:“杜少陵子美诗,杜少陵子美诗,多记当时事,皆有依据,古号‘诗史’。

”杜甫的确善于在诗歌中描写时事,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他对创作题材的选择上。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进入了政治、军事、社会严重危机的多事之秋,从此,杜诗往往以当前重大事件作为其创作题材,诸如描写征伐少数民族战争的《兵车行》等,叙述平叛战争的《悲陈陶》、《悲青坂》等,反映安史之乱的《哀江头》、《三吏》等,即便是在一些抒情性很强的作品中对于时事都有如实的描写。

特别是他用律诗、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反映时事政治,并发表政治见解,是他以前的诗人所没有尝试过的。

因此,杜诗既是安史之乱前后那个动荡时代的画卷,又是一位饱经战乱而忧国忧民诗人的心声。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我认为杜诗“诗史”的更深意蕴则是体现在杜甫的“史笔”与“卓识”方面。

就是说杜诗不仅善陈时事,而且还以直笔的方式对当权者及朝廷进行讥喻和讥刺,如《哀江头》、《丽人行》等诗讥刺杨国忠、杨贵妃兄妹,《忆昔》、《有感》等讽刺代宗的腐朽昏庸,等等。

杜甫论文

杜甫论文

论杜甫诗歌中所体现的忧患意识会计1601 吕妍蓉20163275摘要: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

诗歌风格也变成了他自己所描述的“沉郁顿挫”。

虽远离战乱与朝堂,但杜甫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关键词:杜甫忧患意识诗歌儒家思想战乱忧患意识是指一个人的内心关注超越自身的利害、荣辱、成败,而将世界、社会、国家、人民的前途命运萦系于心,对人类、社会、国家、人民可能遭遇到的困境和危难抱有警惕并由此激发奋斗图强,战胜困境的决心和勇气。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些有识之士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容易发现社会现状的不足而希望变革创新,并以诗文抨击社会现实,对人类社会的忧患表现得更突出,这成为他们创作活动的动力。

所谓“愤怒出诗人”就是这个道理。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乾元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浅论杜诗的“诗史”性及其现实价值

浅论杜诗的“诗史”性及其现实价值

浅论杜诗的“诗史”性及其现实价值浅论杜诗的“诗史”性及其现实价值苗丽关键词杜诗 诗史 儒家风范 现实价值摘要杜诗具有很强的“诗史”性,源于诗⼈的儒家风范;杜诗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凸显出两⼤主题:忠君爱国和民本思想。

在“以⼈为本”的今天,“诗史”性的杜诗焕发出优秀的⼈⽂精神⽽显⽰出丰富的现实价值。

⼀、杜诗的“诗史”性 杜诗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衰的历史,因此其⾃中晚唐开始,⼀直享有“诗史”的美誉。

称杜诗为“诗史”,最早见于晚唐孟棨《本事诗·⾼逸第三》:“杜逢禄⼭之难,流离陇蜀,必陈于诗,推见⾄隐,殆⽆逸事。

故当时号为‘诗史’。

”后世加以沿⽤推衍,“诗史”渐成为⽂学史上的定论,如宋祁《新唐书·杜甫传赞》:“甫⼜善陈时事,律切精深,⾄千⾔不少衰,世号‘诗史’。

”奉杜甫为诗宗并开创江西诗派的黄庭坚,在《次韵伯⽒寄赠盖郎中喜学⽼杜诗》(《⼭⾕诗外集补卷四》)这样写道:“⽼杜⽂章擅⼀家,国风纯正不欹斜……千古是⾮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看来,⾃宋代始,誉杜诗为“诗史”已为世⼈⼴泛接受和认可。

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善于反映历史事件,⽤现在的话说,最能写出历史的真实。

杜诗在栩栩如⽣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重⼤的历史事件和⼴阔的社会⾯貌的同时,⼜本着历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进⾏了敏锐的分析和严肃的批判。

例如,他在很多诗⾥写出了事变前⼣的社会⽭盾的尖锐现象。

如《前出塞》《后出塞》《兵车⾏》《丽⼈⾏》《⾃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体上都是反映了事变前⼣的阶级动态的作品。

在事变当中,杜甫更接近了⼈民,对各阶层的⽣活更加熟悉,对事变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写的这个时期的作品,⼏乎反映了各个社会阶层的动态,触及了许多重⼤的国计民⽣。

中唐元稹倡导新⽉府运动时《乐府古题序》说过:“近代惟诗⼈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等,凡所歌⾏,率皆是名篇,⽆复倚旁。

”(《四部丛刊》影明嘉靖本《元⽒长庆集》卷⼆⼗三)可以看出,元稹肯定了杜诗真实反映历史的特点和优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在诗史上的意义小论杜甫诗歌在诗史上的意义小论(仅是素材,未能成文)A、诸家名句类1、该题其实是源自于钱钟书《宋诗选注》一书:“以前推崇杜甫的人都说他能够‘集大成’,综合了过去作家的各种长处,例如元稹《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说:‘小大之有所总萃’,‘尽得古今之体势’;王禹偁注重杜甫‘推陈出新’这一点,在《日长简仲咸》那首诗里,用了在当时算得很创辟的语言来歌颂杜甫开辟了诗的领域;‘子美集开诗世界’。

”2、王禹偁《日长简仲咸》:“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3、《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杜甫本传: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

元和中,词人元稹论李、杜之优劣曰:“予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总萃焉。

始尧、舜之时,君臣以赓歌相和。

是后诗人继作,历夏、殷、周千余年,仲尼缉拾选拣,取其干预教化之尤者三百,余无所闻。

骚人作而怨愤之态繁,然犹去《风》、《雅》日近,尚相比拟。

秦、汉已还,采诗之官既废,天下妖谣民讴、歌颂讽赋、曲度嬉戏之辞,亦随时间作。

至汉武赋《柏梁》而七言之体具。

苏子卿、李少卿之徒,尤工为五言。

虽句读文律各异,雅郑之音亦杂,而辞意简远,指事言情,自非有为而为,则文不妄作。

建安之后,天下之士遭罹兵战,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遒壮抑扬、冤哀悲离之作,尤极于古。

晋世风概稍存。

宋、齐之间,教失根本,士以简慢翕习舒徐相尚,文章以风容色泽、放旷精清为高,盖吟写性灵、留连光景之文也。

意义格力无取焉。

陵迟至于梁、陈,淫艳刻饰、佻巧小碎之词剧,又宋、齐之所不取也。

唐兴,官学大振,历世能者之文互出。

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由是之后,文体之变极焉。

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迨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穠莫备。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已来未有如子美者。

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文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

予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

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籓翰,况堂奥乎!予尝欲条析其文,体别相附,与来者为之准,特病懒未就尔。

”自后属文者,以稹论为是。

4、程千帆:《被开拓的诗世界·杜诗集大成说》杜甫总结并发展了他之前的一切诗歌遗产并影响了他以后历时一千多年的诗歌史。

他们就像位于江河中游的巨大水闸,上游的所有涓滴都到那里汇合,而下游的所有波澜都从那里泻出。

在杜甫之前,建安诗歌以慷慨的气势取胜,阮籍《咏怀》以沉郁的风格见长,陶诗平淡自然,谢诗富丽精工,齐梁以降,由古变律,又从形式到风格不断地有所进展。

到了杜甫,则对上述的艺术手段兼收并蓄,熔铸成一种全新的艺术风貌:格律严整而气势磅礴,字句烹炼而意境浑然,成语典故与口语俗字并得妙用,泼墨濡染与工笔细描同臻极致。

不仅如此,在杜甫手里,诗歌的表现手段有了新的发展。

七言律诗在艺术上臻于成熟,五言排律和各种形式的组诗开始成为重要的样式,用诗歌发议论的手法也得到了成功的尝试。

后代诗人们无不在艺术上受到杜诗的熏陶和启发。

古典诗歌由唐转宋,前人或以韩愈为其关键(原文自注:叶燮《原诗》内篇:“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

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其实,杜甫才是这一转变过程的真正发轫者,韩愈只是在杜甫所开创的道路上又向前迈了一步从而也很引人注目而已。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杜甫在古典诗歌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创作实践中求新求变,从而为诗歌的继续发展开辟了道路。

5、林继中《杜诗学论薮·论杜甫“集大成”的情感本体》然而杜甫“集大成”最深邃的意义还在于:将人伦日用的感性的生活经验通过其情感本体升华、提炼为具有生命意味的艺术形式,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中的社会美。

B、杜甫创作论1、《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里附录古诗文网摘录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的相关内容: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

“扑枣”就是打枣。

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

“任”就是放任。

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

”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

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说的正是杜甫。

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

“防”的主语是寡妇。

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

这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

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

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

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

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

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

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

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

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

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

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

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

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

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

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

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

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

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

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读杜私言》)。

全诗正是在这种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

诗作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2、《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诗歌中习见的精神——“思朝廷”与“忧黎元”不仅互为因果,且有矛盾之处:“忧黎元”会因不满朝廷腐败而产生离心力。

杜甫在数次亲历患难中,事实上已产生了一种朝廷的疏离感。

《蜀相》句句贴切蜀相,却意不在蜀相事迹,而在乎孔明与刘备间的“君臣际会”。

(杜甫《古柏行》云:“孔明庙前有古柏……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如果说,李白的个性突出地体现了社会化了的人对自然的回归,那么,杜甫的个性则深刻地体现了任性内在的悖论式的矛盾。

萧涤非《杜甫研究》曾指出:“杜甫入蜀以后,思想上有一个很突出的变化,那就是他不再‘自比稷与契’,而向往于诸葛亮。

”原因就在于杜甫在肃宗朝短暂的任职,使他通感朝廷的黑暗,“思朝廷”与“忧黎元”难以两全。

所以他幻想有一个孔明与刘备般“君臣际会”的环境,得到明君充分的信任,放手济世。

人格独立与得志行道都在孔明这一意象中得到统一。

C、杜诗结构论——杜诗的张力(参见林继中《杜诗学论薮·杜诗的张力》)1、字句间的张力。

字句间的张力,有两种,一种是将极不对称的事物拷在一起,好比荆轲把秦王之袖,五步之内一决生死,造成极其紧张的关系,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十字之内,贫富悬殊立见,社会矛盾之尖锐自然令人惊心动魄。

又如《江汉》云:“乾坤一腐儒”,诚如黄生所说:“‘一腐儒’上着‘乾坤’字,自鄙而兼自负之辞。

人见其与时龃龉,未免腐儒目之,然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卷五)。

另一种,是心理情感方面的。

如《有感五言》:“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对立面的转化就在上下句一转之间,可见其表现力之丰富。

2、内外结构的张力。

因过于深奥、生僻,故从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