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南麻阳苗族民俗文化浅析

合集下载

节日苗族文化分析报告

节日苗族文化分析报告

节日苗族文化分析报告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

苗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

本文将对苗族的几个重要节日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文化特点。

苗族的节日文化体现了他们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理念。

其中,苗族的传统节日——龙船节是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的五月五日举行,以庆祝丰收和祈求风调雨顺。

在这一天,苗族人民会划龙船,载着供品和祭祀品,沿着河流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

人们穿着传统的苗族服饰,参与各种传统节目,包括歌舞表演、竞技比赛等。

这些节目载歌载舞,充满了苗族人民的热情和豪迈,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另一个重要的节日是苗族的花山节。

这个节日在每年农历的六月节三日举行,是苗族人民传统的升学庆祝活动。

在这一天,苗族学子们会穿着传统的节日服饰,戴着花冠,载歌载舞地庆祝他们的学业进步。

苗族人民认为花山节是一个重要的时刻,不仅象征了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也表达了家庭对子孙后代的美好祝愿和期望。

整个节日充满了欢乐和喜悦,也是苗族人民亲友团聚的时刻。

此外,苗族的苗年节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苗年节在中国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九日举行,是苗族人民的新年庆典。

这个节日有着浓厚的宗教氛围,苗族人们会进行祭祀、祈福和聚餐等活动。

在这期间,苗族人民会穿上节日盛装,观赏苗人鼓舞、踩堂踩戏等传统民俗表演。

他们还会举办竹楼舞、耍年秧、唱川歌等多种民间艺术活动。

苗年节是苗族人民展示自身文化内涵和表达对新年美好祝愿的时刻。

综上所述,苗族的节日文化体现了他们特有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理念。

通过庆祝龙船节、花山节和苗年节等传统节日,苗族人民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崇敬,强调了家庭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这些节日不仅是苗族人民传承和弘扬自身文化的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

对湘西南苗族婚俗'哭嫁'的探析

对湘西南苗族婚俗'哭嫁'的探析

百家争鸣AIJIAZHENGMINGBMar. 2016 MAGAZINE 57“哭嫁”是湘西南苗族的婚俗之一,是苗族文化的组成元素,也是苗族人民的民族特色。

本文以苗族婚俗为视角,分析了的苗族哭嫁的历史渊源和苗族婚俗的“ 哭嫁”程序,以及苗族婚俗中的“ 哭嫁”歌曲,在苗族婚俗文化的基础上,探究了苗族婚俗哭嫁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引言湘西南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湖南省邵阳市西南部的城步苗族自治县,因此便故称南苗族。

追溯长远的苗族历史,翻阅斑斓的苗族文化,毫无疑问,苗族人民的婚嫁庆典就是整个民族的“唯美一环”,而“哭嫁”更是以一种真挚的情感,完美的诠释了苗族人民的地域风情。

随着时代的演变,“哭嫁”已不再是简单的婚礼仪式,有了音乐的融入,“哭嫁歌”逐渐成为了苗族人民的“婚礼庆典”它是一种由音乐而起,由音符所渗透的音乐形式,其浑源纯正的哭腔和绵延婉约的“韶萨”无疑成为了苗族婚礼的符号代表。

一、苗族婚俗“哭嫁”的历史渊源苗族是一个勤劳质朴热爱生活、热爱文化的悠久民族,从婚嫁祭祀到节日庆典,苗族人民一直都保持着传统的习俗礼仪。

其中“ 哭嫁”就是苗族人民的婚礼习俗之一,根据《凤凰县志》的记载,“哭嫁”是苗族祖先世代相传、长久沿袭的一种传统形式,具体年限已无从考证,但根据县志的解析“ 哭嫁”是一种吉祥如意的象征,苗族人民认为新娘出嫁“不哭不发, 越哭越发”、“ 新人不哭, 娘家无福”,而且哭得越悠扬、越洪亮,就预示着以后生活会越美满、越顺心。

苗族人民用“ 哭嫁”的形式,表达出对爱情、对亲情、对生活的一种美好憧憬。

二、苗族婚俗的“ 哭嫁”程序如果出嫁是女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那么婚礼则是走向这段幸福婚姻的必经章程,如何奏响这段“章程”的礼炮,如何表达这无比幸福的一刻,苗族人民选择了一种独特的方式“ 哭嫁”。

哭嫁在苗语中译为“ 哩啦哩”也就是《 嫁女歌》,按照苗族婚俗《 嫁女歌》是每一个新娘在出嫁之前,必须要演唱的歌曲,不哭则无法凸显婚礼的隆重,不哭则显得清冷安静,不哭家庭则不会和睦。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部,是一个充满着浓厚民族风情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一直以来都保留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湘西地区的文化底蕴,也成为了当地人民的精神财富。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传承保护工作亟需加强。

本文将探析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湘西民俗文化的主要特点1. 多样性湘西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土家、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居住在这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包括节日庆典、歌舞表演、宗教仪式等。

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影响,湘西的民俗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2. 浓厚的宗教氛围在湘西地区,宗教信仰对当地人民有着深远的影响。

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体系,这些信仰体系贯穿着他们的生活和文化活动。

宗教仪式、祭祀活动等传统文化在当地仍然保留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

3. 乡土风情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风情,这主要体现在饮食习俗、民间艺术、民间节庆等方面。

土家族的美食文化、苗家的服饰表演、汉族的传统工艺等,都展现出湘西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

尽管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当代社会,受到了诸多挑战,传承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1. 传承人口减少随着城乡建设的不断发展,许多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人和民间艺术家逐渐减少,传承人口不断流失。

这些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的失传,直接导致了湘西地区民俗文化传承的问题。

2. 城乡差异在湘西地区,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异。

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城市里渐行渐远,而乡村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这种城乡差异对湘西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对湘西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当代社会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现代化的文化娱乐方式,这也影响了湘西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苗族文化传统文化

苗族文化传统文化

苗族文化传统文化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苗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深受人们喜爱和尊重。

苗族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

他们生活在山区,因此他们的文化中蕴含着对自然的崇拜和尊重。

在苗族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自然相关的祭祀活动和节日,比如“吃新节”、“尝新节”等,这些活动都是为了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和祈求丰收。

苗族的传统文化也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舞蹈和音乐,每年的苗年节上,人们会穿着传统的苗族服饰,跳起独具特色的苗族舞蹈,唱起悠扬动听的苗族歌曲。

这些民俗风情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也是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苗族的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

比如他们会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举行“姑娘节”,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同时也是年轻人们相亲结婚的好时机。

此外,苗族还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他们崇拜自然神灵,认为万物有灵,因此在生活中对自然的崇拜和尊重贯穿始终。

总的来说,苗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璀璨的明珠,它蕴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拜和尊重。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苗族的传统文化,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

苗族传统习俗

苗族传统习俗

苗族传统习俗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等地。

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苗族传统习俗为主题,介绍其中几个代表性的习俗。

婚俗在苗族传统的婚姻习俗中,有着丰富多彩的仪式和习俗。

首先是“拉弓娶亲”,新郎要提前展示自己的射箭技巧,成功射中则代表着喜事即将来临。

婚礼当天,新娘通常会穿着华丽的苗族传统服饰,新郎则会戴上独特的苗族头饰。

在婚宴上,新郎和新娘要互相敬酒,并向亲友们致谢。

苗族有一种传统舞蹈叫做“打铁舞”,这是婚礼上必不可少的环节。

新郎要与亲友们一同跳舞,传达幸福和吉利之意。

而在婚宴上,还会有丰盛的苗族传统美食,如酸汤鱼、酸姜酉鸡等。

整个婚礼过程中,邻里亲友齐聚一堂,共同欢庆,传递着浓厚的喜庆氛围。

节日习俗苗族拥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花山节”。

每年农历三月初八,苗族人民会聚集在花山上,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在祭祀仪式开始前,人们会进行一场盛大的巫师舞,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然后,会举行祭祀仪式,献上食品、水酒等供品,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之情。

在花山节上,人们还会穿上盛装,跳起传统的花山舞。

花山舞是苗族人民表达喜悦和庆祝的方式,整个舞蹈过程中,舞者们手持彩绳,形成各种美丽的花纹,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除了花山节,苗族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节日,如“尧回节”、“大寨会”等。

这些节日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苗族特色,是苗族人民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方式。

服饰习俗苗族的传统服饰以宽松、色彩斑斓为特点,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和美的热爱。

苗族服饰的一个重要元素是银饰,银饰不仅作为装饰品,还具有保平安、驱邪避祟的功能。

苗族妇女通常会佩戴耳坠、项坠、腕饼等银饰,展示出其高尚的身份和美丽。

在苗族传统婚礼中,新娘穿着的婚纱也是非常讲究的。

新娘的婚纱由红花布制成,上面还点缀着各种绣花和银饰,展现了苗族妇女的风采和婚姻的美好。

同时,苗族还有独特的发饰和头饰。

苗族文化解读

苗族文化解读

苗族文化解读
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广东等省份。

苗族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一、节日庆典
苗族的节日庆典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新年”,又称“苗年”,是苗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苗族新年通常在农历十月初举行,为期三天。

节日里,苗族人民会举行各种活动,如跳芦笙舞、赛牛、斗鸡、射箭等,同时还有盛大的物资交流市场,展示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民间传说
苗族的民间传说融合了苗族的历史、神话和民间故事,如《 苗族创世史诗》记载了苗族的创世神话和民族迁徙的历史。

苗族民间故事中,还有大量的山歌,这些山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苗族人民传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生活习俗
苗族的生活习俗深受其地理环境和民族历史的影响。

例如,苗族的传统民居多为木结构的吊脚楼,既适应了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苗族的主食以大米为主,喜欢吃酸辣味的食物,如酸汤、酸肉等。

在服饰方面,苗族的传统服装以蓝、黑为主色调,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

苗族的婚姻习俗中,保留着对歌择偶、送亲、接亲等传统仪式。

四、宗教信仰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苗族人民相信万物有灵,因此对山、水、树等自然元素都抱有敬畏之心。

此外,苗族地区也有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影响,尤其是在节日庆典和丧葬仪式中,这些宗教的影响较为明显。

总的来说,苗族文化是一种融合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种宗教信仰的文化体系。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苗族文化,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探秘苗族文化,了解不一样的民俗风情

探秘苗族文化,了解不一样的民俗风情

探秘苗族文化,了解不一样的民俗风情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湘、黔、桂等地,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群体之一。

苗族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独特的特点,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今天我们就来探秘一下苗族文化,感受不一样的民俗风情。

苗族的历史渊源十分悠久,据考证,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苗族已开始发展。

在古代,苗族有着自己的文字、宗教、文化、风俗等特有的文化体系。

苗语是苗族人的语言,只有苗族人才能说通这种语言。

在苗族文化的传承中,家风、部落文化和宗教信仰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因素。

苗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使得苗族文化在民俗风情方面拥有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苗族人喜欢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女子的花鞋、长裙、长香山、壮族的冠衫、裙子和马镫鞋等。

入乡随俗,穿上苗族服装的游客还可以在自己相册中留下一张独特的照片。

苗族的信仰文化涵盖了宗教、迷信和民间传说等方面,在生活中十分普及。

苗族人崇尚神灵,他们相信神灵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和好发展,在生活中非常注重祭祀活动。

此外,苗族的传说比较多,这些传说古朴典雅,非常富有地方特色,其中不乏关于神话传说、爱情故事、神仙传说和渔童传说等,都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文化中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就是板凳舞,又称“鼓板舞”,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它主要是在节日、婚礼等适合舞蹈的场合表演。

板凳舞有着独特的舞蹈动作和音乐形式,通常都是由2人以上,并排坐着跳跃而成,每位舞者身上都装饰着漂亮的苗族服饰,舞者的舞蹈动作非常协调,让人目不暇接,板凳舞的演出往往会吸引到大量的游客前来欣赏。

另外,苗族的民俗包括了许多传统的节日,如龙舟节、盘石节、赛龙舟节等,这些节日的主体活动是庆祝、祈福,在节日期间,人们可以品尝到许多特色美食。

这些节日的举办除了给苗族及其世代的子孙带来快乐,还能促进苗族文化的传承。

苗族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宝藏中的一朵奇葩。

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最新5篇)

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最新5篇)

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最新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最新5篇)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历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苗族的特色风俗

苗族的特色风俗

苗族的特色风俗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风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消失,苗族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他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在我国众多民族文化中,苗族文化具有典型而鲜明的特点。

其风俗习惯是他们的历史和生活的真实记录,是宝贵的历史财富。

苗族人喜欢唱歌跳舞,特别是在节日里。

每逢佳节或集会时,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地聚集在一起,跳起欢快的芦笙舞或打着芦笙踩堂歌。

人们唱着动听的山歌,跳着优美的芦笙舞。

苗族人喜欢喝酒,他们习惯把酒看作是一种吉祥和幸福之水。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遇到喜庆之事,人们都会用酒来庆祝。

苗族人喜欢制作工艺品和刺绣。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智慧和聪明才智制作出了各种工艺品和刺绣品来装饰自己和送礼。

苗族人喜欢讲故事和传说。

他们喜欢在节日里讲故事。

这些故事大多是以传说形式讲出来的。

苗族人有自己独特的服装、首饰、银饰、绣品等服饰文化艺术珍品和习俗文化艺术珍品等。

—— 1 —1 —。

苗族文化的特点及文化传承

苗族文化的特点及文化传承

苗族文化的特点及文化传承一、苗族文化的概述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特点,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苗族文化的特点1. 独特的语言文字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其中包括东南亚语系和藏缅语系。

苗字是苗族独有的文字,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苗字具有高度象形性和表意性,其形态各异,书写方式灵活多变。

2. 丰富多彩的服饰苗族服饰以绣花为主要特征,具有鲜艳明快、富有装饰性和民俗性等特点。

不同地区和不同场合下穿着不同款式的服饰,如“花裙”、“蓝色长衫”、“五彩马褂”等。

3. 独特的音乐舞蹈苗族音乐舞蹈丰富多彩,以“大歌”、“板凳舞”、“踩竹马”等为代表。

苗族音乐以“大歌”最为著名,其歌词内容涉及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生活琐事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4. 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苗族节日文化主要包括“芦笙节”、“龙船节”、“鼓楼节”等。

其中,“芦笙节”是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庆祝方式包括跳舞、赛龙舟、打芦笙等。

5. 独特的宗教信仰苗族信仰主要分为“木头教”和“道教”。

其中,“木头教”是苗族独有的宗教信仰,其信奉自然神灵和祖先,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苗族文化传承1. 家庭传承家庭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在家庭中,父母会通过讲述民间传说、唱苗族歌曲、制作绣花服饰等方式将苗族文化传承给子女。

2. 学校教育学校也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在苗族地区,学校会开设苗语、苗字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苗族文化知识。

3. 文化活动各种文化活动也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如“芦笙节”、“龙船节”等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以及音乐、舞蹈、绣花等艺术表演,都能够促进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 网络传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为了苗族文化传播的新渠道。

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有关苗族文化的文章、图片、视频等内容,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苗族文化。

试析湘西南麻阳苗族民俗文化

试析湘西南麻阳苗族民俗文化

试析湘西南麻阳苗族民俗文化前言湘西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地区,境内的麻阳苗族自治县是湖南省的一个县级行政区。

该地区人民以苗族人为主,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现在我们就来一起试析湘西南麻阳苗族民俗文化。

婚俗文化麻阳苗族人民的婚俗文化十分丰富多彩,包括婚前仪式、过程和婚后仪式。

婚前仪式主要是指聘礼的交换和过门礼的进行。

聘礼是指男方家送给女方家的礼品,过门礼是指女方在婚礼前拜访男方家庭,表示自己的真诚和愿意。

婚礼过程中,新娘会穿戴华丽的婚纱,而新郎则会打扮成英俊的伴郎。

在婚礼上,新人要跳舞、喝酒、招财等主要活动。

婚后仪式主要是指新娘入门仪式和新人拜祖神的仪式。

藏经楼文化藏经楼文化是麻阳苗族人民传承的一项重要文化,自古以来,麻阳苗族人民就非常注重文字的传承和宣传。

因此他们在各村庄中设立了藏经楼,让乡村中的年轻人学习掌握文化知识,以保持族群的文化传承。

藏经楼是麻阳苗族人民传承多年的文化全息。

在这里,他们会每天固定地进行礼仪教育、思想文化教育等活动,这使得每一位藏经楼成员都成为了一个有着文化背景和爱国精神的人。

祭祀文化祭祀文化是麻阳苗族人民非常注重的一项文化。

他们会在每年的特定日子里,给先人和神明祭祀。

在祭祀过程中,麻阳人会献上鲜花、酒水、蜡烛等物品,并在场上敬酒以表达敬意。

麻阳苗族人民会用祭祀来表达他们对祖先的敬爱和对神灵的敬畏。

祭祀文化是他们保持传统、弘扬文化、维系家族和睦等重要群体文化。

民间歌舞文化麻阳苗族人民拥有丰富的民族歌舞文化。

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歌曲和舞蹈被广泛传播和使用。

“苗族赛龙舟”、“苗族麻花”、“苗族灯树”等著名的民族节日和文化艺术活动都是他们非常重视和积极参与的。

他们通过歌舞艺术来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并表达他们对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憧憬。

小结麻阳苗族民俗文化是湘西南地区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之一,他们在婚俗、藏经楼、祭祀、歌舞等方面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

这些文化特征不仅反映了麻阳苗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关心和传承,也为我们了解湘西南地区的民俗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信息。

苗族的风俗特点是什么

苗族的风俗特点是什么

苗族的风俗特点是什么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的风俗特点丰富多样,涵盖了生活习俗、婚丧嫁娶、服饰装扮、节日庆典等方面。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苗族的风俗特点。

一、苗族的生活习俗1.古朴而勤劳的生活方式:苗族人民是勤劳而勇敢的,他们通常居住在山区和较为偏远的地方,过着与大自然密切相连的生活。

2.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生活方式:苗族人民主要以种植作物为生,以水稻为主要粮食,同时还种植玉米、大豆、蓖麻等作物。

他们非常擅长种植水稻,智慧型梯田是苗族人民巧妙的创造。

3.重视环境保护: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他们崇尚自然,注重环境保护。

例如,在搭建房屋时会尽量选择与自然环境搭配的材料,不随意破坏自然资源。

二、苗族的婚丧嫁娶习俗1.约定俗成的婚姻习俗:苗族婚姻以父母之命为主,通过纳彩礼和过花门的方式,女方嫁入男方家庭。

同时,苗族男女在婚礼上穿戴华丽的节日服饰,举办盛大的婚礼庆典。

2.独特的丧葬习俗:苗族人民非常注重对逝者的丧葬仪式。

他们相信死者的灵魂能够得到永生,因此在丧葬时要进行多种仪式,包括丧家头发染黑、排灵植树、开道祭祀、祭奠等。

同时,苗族人民还注重继承与传承,将家族的祭祀仪式代代相传。

三、苗族的服饰与装扮1.彩色长衫与马褂:苗族男女在日常生活中,身着彩色长衫和马褂,色彩鲜艳且繁杂,通过绣花、刺绣等手工艺技巧展示出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

2.银饰与头饰:苗族人民钟爱银饰,包括银耳环、银项链、银头饰等。

尤其是苗族女性,头上戴着灿烂的银饰,如角簪、花罗、银冠等,彰显出苗族女性的娇美和高贵。

3.独具特色的发型:苗族女性以长发为美,梳起细而长的麻花辫,并束成花朵形状。

他们还会通过头巾、发钗等来修饰自己的发型,使其更加华丽美观。

四、苗族的节日庆典1.花山节:苗族人民每到农事忙碌的时候,会举办盛大的花山节,以祭祀土地神、求丰收为主要内容。

整个节日期间,人们戴花、舞蹈、歌唱,欢快庆祝。

2.度苗年:度苗年是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左右。

苗族传统习俗与礼仪

苗族传统习俗与礼仪

苗族传统习俗与礼仪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苗族以其绚丽多彩的传统习俗与礼仪而闻名。

本文将为您介绍苗族传统习俗与礼仪的丰富内涵。

一、苗族的传统婚俗苗族婚俗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

苗族的婚姻多数是由父母和长辈们商议决定,双方年龄相仿、相互喜欢才能成婚。

而婚礼的举行有许多流程和规矩,例如有“簸箕试盖头”、“打糕粑”、“给新娘打瓦窗”等习俗。

苗族婚礼上常见的一个环节是“强拆新房”,即新郎要亲自带领众人冲破新娘家的假门,象征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

苗族的婚俗不仅体现了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同时也是族人们向外界展示自身风俗的一种方式。

二、苗族的传统节日苗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年。

苗年是苗族的新年,也称为“芒种节”或“大年”。

苗年通常在农历的六月初六日举行,为期三天。

在苗年期间,人们穿着盛装,戴着花帽,载歌载舞,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火把节也是苗族重要的节日之一,火把节的庆祝活动中,人们手持火把穿梭于山间,点燃大火,跳起欢快的舞蹈。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苗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三、苗族的服饰文化苗族的服饰文化独特而丰富,令人目不暇接。

苗族妇女的传统服饰被誉为“苗族彩虹”,以其色彩艳丽和精美细腻的绣花而闻名。

苗族妇女通常佩戴银饰,如银耳环、银项链、银手镯等,这些银饰不仅为苗族妇女增添了魅力,也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男性则以头巾为主,头巾的款式、颜色等因地区而异,在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服饰不仅是装扮自己的一种方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守护。

四、苗族的尊老敬老礼仪苗族人民尊老敬老,注重家族的延续和后代的繁荣。

在苗族的传统习俗中,尊敬长辈被视为一种美德。

每逢重大节日或家族活动,苗族人民会携家带口回乡,与家人团聚,共同搬回祖先坟墓的土壤,以示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

儿女们还要给父母等长辈行“过坡礼”,称为“过坡礼”是从老家到父母家必经的一座山坡,同时在习俗的引导下形成了一种敬老行为的习惯。

湘西苗族特色中的非遗文化

湘西苗族特色中的非遗文化

湘西苗族特色中的非遗文化湘西苗族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特色文化区域,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手工艺、音乐舞蹈、节日庆典、口述传统和自然传统等,代表了湘西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湘西苗族的非遗文化。

一、手工艺湘西苗族拥有独特的手工艺技艺,如苗绣、蜡染和竹编等。

苗绣是湘西苗族传统手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以其精湛细腻的技艺而闻名。

苗族妇女用针线将纱绣成各种图案,表现出苗族的民族特色和审美观念。

蜡染是苗族人民以植物染料为主要原料进行的一种传统染织技艺,具有鲜明的苗族特色和独特的工艺风格。

竹编在湘西苗族地区也非常流行,以其耐用,美观和实用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音乐舞蹈湘西苗族的音乐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的音乐艺术形式包括歌谣、合唱、器乐演奏和舞蹈等。

苗族人民以歌唱和舞蹈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生活乐趣。

苗族舞蹈以它秀丽多姿,独具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舞姿而著称。

苗族的舞蹈形式包括单人舞、对舞、群舞和击鼓舞等。

这些舞蹈通过舞姿的变化和舞动的节奏来展现苗族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三、节日庆典湘西苗族的节日庆典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苗年、吃新节、花山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射弩、赛牛等。

这些庆典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苗族人民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苗族文化魅力的窗口。

四、口述传统湘西苗族地区还拥有丰富的口述传统,包括传说、故事、神话和谚语等。

这些口述传统以口头形式传承至今,代表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其中,苗族的神话和传说是苗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们通过各种故事来传承人们对自然、神灵和人类生活的理解。

这些口述传统不仅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历史和神话观念,也为苗族人民提供了宝贵的道德准则和人生智慧。

五、自然传统湘西苗族地区的自然传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崇拜自然,尊重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

湖南苗族的风俗

湖南苗族的风俗

湖南苗族的风俗
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他们的服饰、生活习惯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苗族的服装大多都是用颜色鲜艳的布料做出来的,而在衣服上绣着各种各样的花纹。

而苗族妇女最喜欢穿着的是绣花上衣,裤子上绣着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

苗族人一般都穿着绣有龙凤、花卉、几何图形等图案的长衣长裤,而在衣服上最大的亮点就是他们身上的银饰,每个苗家姑娘都会带上一对银饰,银饰通常都是用来装饰衣服和帽子上。

在苗族,婚俗也很特别,苗族人结婚时一般都会请三媒六证来当媒人。

他们结婚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首先要请来最好的风水先生算一算自己家在这一年中有几个龙脉,然后再请来最好的风水先生再算一算。

如果龙脉能保得住,那么新郎就要在自己家门口栽下两棵榕树;如果龙脉不保得住,那么新郎就要在自己家门口栽下两棵大榕树。

最后还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才能正式结婚。

在苗族人结婚时,还有一些很特别、很有意思的风俗。

首先是请三媒六证当媒人。

—— 1 —1 —。

湘西苗族文化

湘西苗族文化

苗族家乡的风俗文化我的家乡在湘西花垣县,家在苗乡,作为一个纯正的苗族人,首先来对一下我们苗族做一下介绍。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

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黔(贵州)、滇(云南)、东南亚等一带。

其中有一支苗族就迁徙到了湖南湘西,繁衍发展。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

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

现有人口74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作为一个地道的苗族人,下面来介绍自己家乡的风俗文化:首先从服饰来说,查相关资料得知:我们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汉人服装。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分别。

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

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

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

衣扣一般为七颗。

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

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层的七对纽扣为止。

这样,层层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

但是我们那儿的苗族男子基本上已经不穿苗子的服饰了,都穿的是现代化的服装。

湘西苗族民俗文化

湘西苗族民俗文化

-
THANKS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汇报人:xxxx 汇报时间:20XX年X月
苗族的婚俗
苗族的婚俗
湘西苗族的婚俗文化也颇具特色
传统的婚礼仪式包括说媒、定亲、迎
x
亲等步骤
在婚礼上,新娘会穿着华丽的嫁衣,佩戴 银饰,由新郎带领回到新郎家
此外,苗族还有独特的"逃婚"习俗,新郎 必须"抢"回新娘才算完成婚礼
6
苗族的饮食文化
苗族的饮食文化
湘西苗族的饮食文化也具有 地域特色
糯米饭是苗族人民的主食之 一,而苞谷酒则是苗族人民 最喜欢的饮品之一
风格古朴典雅
2
3
此外,苗族的寨门、石板路和风雨桥 等也是其建筑文化的代表
4
苗族的节庆
苗族的节庆
湘西苗族的节庆丰富多彩,其 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春节和鼓藏

春节是苗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庆祝活动包括跳鼓舞、舞龙、
舞狮等传统表演
鼓藏节则是苗族祭祀祖先的节 日,期间会进行庄严的祭祖仪
式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
5
湘西苗族民俗文化
-
1 苗族的服饰 2 苗族的建筑 3 苗族的节庆 4 苗族的婚俗
湘西苗族民俗文化
A
湘西苗族民俗文化是中国湖南省西
部地区苗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
文化遗产
B
它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 化内涵,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1
苗族的语言文字
苗族的语言文字
2
苗族的服饰
1
湘西苗族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 族特色,其刺绣工艺精湛,图
8
苗族的信仰崇拜
苗族的信崇拜
湘西苗族人民信仰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认为 祖先神灵掌管着人间的一切,祭祀祖先是一种 重要的仪式。此外,苗族人民也崇拜自然神灵, 包括山神、水神等。在日常生活中,苗族人民 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

湘西苗族调查报告

湘西苗族调查报告

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湘西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部的湘西地区。

为了了解湘西苗族的文化、生活和发展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

本报告将介绍我们的调查结果,并对湘西苗族的传统文化、经济发展、教育状况和社会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传统文化湘西苗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他们以苗族语言为主要交流工具,传承着丰富的民间故事、歌舞和手工艺。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苗族人民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并且努力传承和保护。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苗族的“芦笙节”是一个盛大的庆典活动,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跳起欢快的舞蹈,演奏芦笙等乐器。

这个节日不仅是苗族人民的欢乐时刻,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二、经济发展在经济方面,湘西苗族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交通条件的不便,这里的农业和旅游业是主要的经济支柱。

苗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和畜牧业,如稻谷、玉米、茶叶和猪、牛等。

然而,由于技术和市场的限制,他们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有限,收入不高。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湘西苗族地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建交通设施、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发展乡村旅游等。

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苗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仍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投资。

三、教育状况在教育方面,湘西苗族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交通不便和经济困难,很多苗族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只能在家里或者村里的小学接受基础教育,高中和大学的机会非常有限。

为了改善教育状况,湘西苗族地区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并提供了一些奖学金和补助金。

此外,一些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到教育援助工作中,提供教育资源和培训支持。

四、社会问题湘西苗族地区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和教育资源不足,一些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导致人口流失和家庭分离的问题。

此外,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一些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缺乏平等的机会和权益保障。

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文化和风俗独具特色,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本文将从苗族的历史渊源、传统信仰、节日习俗、音乐舞蹈、服饰特色等方面,介绍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一、苗族的历史渊源苗族是中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

据史料记载,苗族是从黄河流域迁徙而来的,先后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形成了苗族社会。

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和风俗。

二、苗族的传统信仰苗族的传统信仰十分丰富多彩,主要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信仰等。

苗族人民认为自然万物都有灵性,山川、河流、树木、动物等都是有神灵的。

他们还崇拜自己的祖先,认为祖先是保佑自己家族的神灵。

此外,苗族人民还相信鬼神的存在,认为鬼神可以带来好运和保佑。

三、苗族的节日习俗苗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有名的是“芦笙节”。

芦笙是苗族的传统乐器,芦笙节是苗族人民为了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而举行的盛大节日。

在芦笙节期间,苗族人民会穿上传统的服装,跳起独具特色的舞蹈,演奏芦笙和其他乐器,庆祝丰收和祖先的保佑。

四、苗族的音乐舞蹈苗族的音乐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苗族的舞蹈动作优美、生动,舞曲旋律优美动听,极富节奏感和韵律感。

苗族的音乐舞蹈不仅是娱乐活动,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五、苗族的服饰特色苗族的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苗族男子喜欢穿着黑色或深蓝色的长袍和黑色的紧身裤,女子则喜欢穿着绣有各种图案的长裙和上衣,头戴银饰和花环,非常美丽动人。

苗族的服饰不仅是日常穿着,也是重要的礼仪和婚嫁仪式的必备。

六、结语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苗族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南麻阳苗族民俗文化浅析作者: 刘昌春资源:网络转载地处五溪腹地的麻阳,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

这里自然环境良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民淳朴善良。

而形成于麻阳地域文化基础上的民俗文化,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一、麻阳苗族民俗文化的起源麻阳民俗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那时,人们时时刻刻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在求生存的狩猎与征战需要下,在对生命的追求和渴望中,便产生了民俗文化的雏形。

有历史见证,古代的图腾文化、盘瓠文化、是麻阳民俗文化的重要佐证,所谓“图腾”本意为“他的家族”,在辞海中批注为:原始部落以动物或植物作为种族血统的标志并将之绘成图案,当成祖先来崇拜,这种当成崇拜对象或符合者,即是“图腾”。

它是人们用原始的图文形式开始对“福”、“禄”、“寿”的追求,史书记载,它主要是源于对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古麻阳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赋予他们非凡的神性和独特的乡土习性。

经过一段历史时期,便产生了大量的民间习俗和传说。

譬如,“搬土地”,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日,“土地公”头戴面具,包长红布于颈,手执插“香”杖,伴着“土地婆”(男扮),双双挨户送财驱瘟。

苗族人民酷爱“土地入门”,以粑粑相送。

“车(chā)七姑娘”,在锦和、尧市、拖冲、文昌阁等上山区,流行一种“车七姑娘”的民俗。

传说:到了七月初一,家里死去的亲人都会回到自己的家里,与家里的亲人相伴半个月的时间,在七月十五日晚上回去。

所以,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可以通过“车七姑娘”的方式,让灵魂去西天看看死去亲人的情况。

用农村有靠背的椅子,四脚垫上冥币,人坐在上面,头蒙头巾,口含神水(老司念咒作法后的圣水),闭目,由老司在身后念咒作法,手拍大腿,脚跟离地,如骑马状急行至天宫,这样就可以看到死去亲人的近况了。

等等,这些传说与神话都说明了古麻阳人对吉祥富贵的向往和追求。

到中古时期,以吉祥富贵为主题内容的节日和吉祥物等也开始以文字形式记载。

譬如,在麻阳上山区称为“过时节”,在下山区称为“过月半”,就是每一个月都要过一个节,杀鸡宰鹅,烧纸敬奉先人,祈求五谷丰登、先祖保佑、生活美满幸福。

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日,由孩童或艺人化装演唱,常常在夜间以村落氏族为单位进行,称灯班跳灯。

演唱内容丰富,有唱古人的,有宣扬礼教的,有贬剖社会丑习的,有歌唱爱情生活的,有祝福祝寿的等等,这个风俗现在依然盛行。

到了现代,麻阳人过大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前贴上倒“福”字画,表示“福到了”。

“小年敲锣”。

农历腊月二十六日前后,拖冲、大王、大酉、旋涡等地谓之“小年”,组织艺人在庙内或村庄较高之楼舍,有节奏地敲锣,朝夕不停,通宵达旦。

村民挨户为敲锣者呈酒送饭。

锣响时,男女老幼坐在家里静听,喜笑颜开,庆五谷丰登,贺六畜兴旺。

在麻阳苗乡的石门柱上,路边、河边的耀眼处都可以看见雕有“福”、“寿”等石刻,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吉祥富贵的祈盼、追求。

近二十年来,麻阳民俗文化的形式,人民开始对其深入研究、整理和开发,其中,“傩文化”、“盘瓠文化”等一些乡土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在媒体、在民间作为热点被推介和传播。

二、麻阳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麻阳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古时代即有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

在秦朝时期就已属黔中郡地,汉为武陵郡地。

南朝陈天嘉三年(562年)置麻阳戍,唐武德三年(620年)置麻阳县属辰州。

其后虽几经变易,但麻阳县名一直沿用至今,已有1386年历史。

麻阳人民在几千年的劳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这种文化神奇独特、古朴神秘,它集对神的敬仰和对福的祈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于一身,是麻阳民俗文化的精髓。

在麻阳,“节”文化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

过节,在上三区称为“过时节”,在下三区称为“过月半”,就是基本上每一个月都要过一个节,杀鸡宰鹅,烧纸敬奉先人,企求五谷丰登、先祖保佑、生活美满幸福。

概括起来有:三月初三的“上巳节”、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的“吃社”、五月十五的“盘瓠龙舟节”、七月十五的“鬼节”、六月第二个卯日的“吃新节”、十月初二的“过苗年”等等。

丰富的节日活动产生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虽然这些民俗文化活动有的含有一些封建迷信色彩,但站在宗教信仰和民俗习惯的角度来看,无不体现了麻阳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祈祷健康长寿、怀念先人的优良传统。

正月跳灯。

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日,由孩童或艺人化装演唱,常常在夜间以村落氏族为单位进行,称灯班跳灯。

出行时,2人先行开路,1人举姓氏灯,灯上书写堂号:张姓“清河堂”、滕姓“南阳堂”、黄姓“江夏堂”、刘姓“彭城堂”、田姓“雁门堂”或“紫荆堂”、陈姓“颖川堂”、谭姓“弘农堂”,李姓“陇西堂”等。

1人下贴,通知村寨,灯班即至。

灯班进寨,神灯放下,谓之扎营。

诸灯聚汇村寨院落或豪富人家,谓之打栾。

打栾之初,演唱“二十八宿”,即比喻前朝古人为星宿,群星聚会,吉星高照。

演唱内容丰富,有唱古人的,有宣扬礼教的,有贬剖社会丑习的,有歌唱爱情生活的,有祝福祝寿的等等。

正月十五日,路灯活动停止。

即日,杀猪宰羊敬神灯,烧掉神灯和花灯,宣告一年一度新春跳灯活动结束。

搬土地。

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日,“土地公”头戴面具,包长红布于颈,手执插“香”杖,伴着“土地婆”(男扮),双双挨户送财驱瘟。

苗族人民酷爱土地入门,以粑粑相送。

小年敲锣。

农历腊月二十六日前后,拖冲、大王、大酉、旋涡等地谓之“小年”,组织艺人在庙内或村庄较高之楼舍,有节奏地敲锣,朝夕不停,通宵达旦。

村民挨户为敲锣者呈酒送饭。

锣响时,男女老幼坐在家里静听,喜笑颜开,庆五谷丰登,贺六畜兴旺。

车(chā)七姑娘。

在锦和、尧市、拖冲、文昌阁等上三区,流行一种“车七姑娘”的民俗。

传说到了七月初一,家里死去的亲人都会回到自己的家里,与家里的亲人相伴半个月的时间,在七月十五日晚上回去。

所以,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可以通过“差七姑娘”的方式,让灵魂去西天看看死去亲人的情况。

用农村有靠背的椅子,四脚垫上冥币,人坐在上面,头蒙头巾,口含神水(老司念咒作法后的圣水),闭目,由老司在身后念咒作法,手拍大腿,脚跟离地,如骑马状急行至天宫,这样就可以看到死去亲人的近况了。

一种文化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历史环境、特定的人文基础和特定的历史变迁。

正是得益于这样的民俗文化的熏陶,麻阳苗族人们形成了古朴厚道、勤劳善良、思想淳朴的性格,产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全社会形成了追求幸福美满和富贵吉祥的好风尚、好传统、好家风。

谁不按照追求幸福美满好风俗就会受到村民的鄙视和谴责,会被当作没有“家教”,不孝敬长辈的例子教育幼辈。

这样的好风尚、好传统、好家风,使家庭更加和睦美满,其乐融融,形成了独特的“锦江民俗现象”。

三、麻阳民俗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作用中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大文化的分支,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发展历史来看,中华民俗文化可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和归宿。

在湘西南麻阳地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麻阳民俗文化,与其他民俗文化相比较,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性。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麻阳民俗文化形成的追求幸福、美满的鲜明主题,是对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贡献,是中华民俗文化的瑰宝。

麻阳人民古朴简单。

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麻阳人们依山傍水而居,伐木建房,以茅草盖之,采野菜而食,捕野畜以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花草相伴,与鸟兽为依,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尽情地享受着天地之间的灵气。

他们过着古朴简单的生活,没有太多的欲望杂念牵挂,平平淡淡,宽宏温和,正应了“气之温和者寿”、“量之宽宏者寿”的真理。

麻阳人民思想淳朴。

孔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麻阳人民淳朴的思想里贯穿着“和”的社会理念,“家和万事兴”、“和为贵”、“和气生财”,这些都是注重人际关系融洽的表现。

淳朴的思想给社会带来了福音,家庭和睦,邻里和睦,亲朋和睦,产生了淳朴的社会环境,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麻阳人民勤劳善良。

“质之善良者寿”。

麻阳人民十分勤劳,在辛勤的劳动中,他们拥有了强健的体魄,拥有了健康的基础。

他们懂得,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改变生产生活环境,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才能改变生活质量。

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生活,为幸福、健康、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条件。

四、麻阳民俗文化理念的提升与发扬光大独树一帜的麻阳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有超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近年来,麻阳县委、县政府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弘扬民俗文化,发展县域经济为己任,提出了打造民俗文化品牌的战略决策,必将进一步丰富麻阳民俗文化的内涵,将麻阳民俗文化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这是麻阳苗乡37.3万苗族同胞之福。

追求幸福、健康、和谐、美满是湘西南麻阳苗族人们美好的夙愿。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麻阳人民追求生活富裕、社会和谐和实现健康长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麻阳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符合麻阳人们的根本利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必将使民俗文化理念得到提升。

麻阳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生态资源,有很多潜力等待我们去利用与开发。

这里有被誉为中国冰糖橙之乡、还有曾被列为贡品的小籽花生和苞茅酒,有益寿延年的松花养身酒和雄山长寿矿泉水等特产,经过近年来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这些无公害农产品资源越来越丰富,不但满足了麻阳人们生活的需要,还有大量的储备等待外销。

这是一番喜人的景象,苗乡人们正在为幸福美好的生活创造条件,相信有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引导,有苗乡37.3万人民的积极参与,麻阳人民离富裕的生活已经指日可待了。

麻阳民俗文化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中一定能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