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关于创新教育是实现创新国家的根本之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创新教育是实现创新国家的根本之策
一、概述
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教育都承担着为本国培养未来人才的历史使命。教育的成果会在多年后影响或主宰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前景。教育出来什么类型、具备何种能力和素质的人,就必将会对国家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它是知识传播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重要场所。而人才能力中的一个重要能力是创新能力。必须从小培养人的自主、自信和自立的精神,走入工作岗位后才能成为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这是教育所具有的独特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创新能力需要从实施创新教育中获得开发和提高。
那么,什么是创新呢?新华字典中解释为:“创新”就是“抛弃旧的、创立新的”。即在已有的基础上,提出独特的、新颖的且富于成效的见解与思维。
当然,创新不是凭空臆造的,它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的基础之中。创新是知识的重新组合,它是把以往拥有的知识从既定的结构中游离出来,然后在全新的组织中产生全新的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离不开知识的占有,尤其是多方面知识的掌握。
进而,什么是创新教育呢?创新教育是指对所有人,甚至需从幼儿园起,就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能以一
种积极的向上的心态,敢于否定旧的事物,提出新的思路或事物;使他们能积极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尝试不断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建立全面的基础。
长期以来,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传递已有的知识经验,这种状况在社会变革、知识更新速度缓慢的时期可能较为适用,而在科技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是不能适应科技发展与知识更新的速度的。因为创新不是知识的简单迭加,而是以知识为原料产生的深层次的变化,这种变化摆脱了简单的识记和回忆,是个人能动探究的结果。
创新教育应是以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培养为目的、以创造性思维或创新思维为桥梁的。也就是说,它是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创新精神的养成为指向的。
只有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
二、国内外创新教育的现状
1、中国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中国的学校教育一直以传授知识、以应付考试和追求升学率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这样使教师和学生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教师只注重对知识的灌输、传授和积累,片面强调繁琐的练习、盲目的抄写、过多的背诵以及偏重死记硬背的考试;主要教育学生用对知识的记忆来掌握和继承知识。这样,学生只关注
如何学习老师所教知识的本身,而不注重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去学习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思路及方法,即知识的重用和再学习的本领和能力。
传统教育的这些目标和观念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在以升学为目标的指导下,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实行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更不会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基本雷同,缺乏个性、缺少创见。总之,这种重知识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旧教育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自由的、有鲜明个性的全面发展,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教育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去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去静态地接受知识,以至于使学生不敢于质疑、不善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几乎没有固定的教育环节和课程设置来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远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教育体系。
2、美国及西方教育的特点
西方的教育不仅注重传授知识本身,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因此,学生更多的是要从讲授的较少知识内容中领悟出更多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体验知识的运用。他们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带领学生扩大思路,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和学习解决方案,以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在小学生是否可使用计算器的问题上,中美两国有着完全不同的态度。我国教育界历来认为基本运算是数学的
基础,所以不允许中小学生使用计算器。然而在美国,基本运算在计算机信息时代不再受重视,计算器在中小学的使用很普遍。美国人认为,计算器既然算得又快又准,又何必劳神费力地用脑算呢,人脑完全可以省下来去做机器做不了的事。我国的教育是培养学生使用大脑尽可能多地储备知识,尽可能快地提取知
识,因而中国学生的大脑在这两方面是得到了充分的训练。美国教育认为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前提下,应放弃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工作范畴所需的能力,只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无法工作的领域所需的能力。因此,在闭卷笔试的考试形式下,美国学生比不过中国学生,但是,在可以随意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现实研究中,中国学生就远远比不上美国学生了。显然,在利用和开发大脑的内在功能上,中国的教育是有成效的,但在利用和综合外界各种信息以及扩展大脑的功能方面,美国的教育则更胜一筹。
美国和西方的教育多为能力教育,强调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本领,发动学生动脑筋,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和对知识与权威的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他们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去动态地改变知识,因此是一种注重知识的广而博、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自信、自主、自立精神的教育。
3、国外创新教育状况
在前苏联,创新教育非常普及。多所大学为本科生开设了triz的有关课程。
莫斯科大学规定学生选择有关triz课程的时间必须在140-220学时之间。
莫斯科国立工业大学在1993年成立了“国际工程创新教研中心”,为学生开设了“现代工程思维和大学生创新方法的发展”一课。此外,所开设的课程“基础工程创造与计算机智能支持思维”分成了以下若干部分:“triz的入口”(36小时),“天才想象力的创新发展”(36小时),“启发式的接受”(36小时),“triz特征”(144小时))。
莫斯科国立航天大学于1991年在“航空制造技术”专业开设了44小时讲课加26小时自习的“理论解决技术作业”课程。
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除开设公共大课“基本的创造活动”(讲课36小时,自习实践36小时)外,还通过各年级的专门课程,训练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在2年级开设36小时的“激活创新思维的方法”;3年级36小时的“技术系统发展的定义”;4年级进行36小时的“基本的创造活动”。
此外,triz还是前苏联两年到两年半研究生的研究方向。
在美国,大多数院校已开展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许多院校都设有triz方面的课程。如康涅狄格大学(universityofconnecticut),mit,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stateuniversity)等。
在北欧和西欧,大多数院校都已经开设了创新的课程。如瑞典的皇家技术学院,意大利的米兰大学和佛罗伦萨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