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

合集下载

《金融理论与实务》考纲12第十二章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金融理论与实务》考纲12第十二章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数的两个因素是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存款比率。
通货——存款比率
答:C/D为通货——存款比率,即流通中的现金与存款总额。这一比率 的高低反映了居民和企业等部门的持币行为。
准备——存款比率
答:R/D为准备——存款比率,即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 准备金的总和占全部存款的比重,也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存款 准备金率的和。
第十二章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第一节 货币需求 1.识记:货币需求 答:货币需求是在一定的资源(如财富拥有额、收入、国民生产总值 等)制约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对执行交易媒介和资产 职能的货币产生的总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实际货币需求 答: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家庭、企业等经济主体或整个社会在一定 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数量,如1万美元、5万元人民币、8000英镑等,
论证和理论推断是解决不了的,需要进行系统的经验实证,但是越来越 多的经济学者认为,货币供给具有内外共生性;从总体上看,中央银行 对货币供给量具有相当的调控能力,也即是说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外生变 量,但这种外生性又不是绝对的,因为货币供给量还要受经济运行中的 其他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因而货币供给量又具有一定的内生性质。 2.领会:⑴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答: ⑵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答: ⑶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与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 答: ⑷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 答: ⑸影响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能力的主要因素 答: ⑹中央银行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与意义 答: 3.应用:⑴存款派生乘数、货币乘数的计算 答: ⑵货币供给模型的应用 答: ⑶中国人民银行收放基础货币渠道的变化与面临的问题 答:
通常以Md表示。
实际货币需求则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货币余
/d 额,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 PC。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 ppt课件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 ppt课件
• 1、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凭 借法律授权规定调整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 备率。
• (1)政策效果——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 供给;限制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上调时可冻结超额准备金。
• (2)局限性——效果过于猛烈;具有固定 化倾向;难以精确实现政策目标。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
7
• 2、再贴现政策——通过影响贴现贷款来影 响贷款数量和基础货币。
• (1)政策内容——再贴现率的调整;规定 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 (2)政策效果——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 本;告示效应。
• (3)局限性——中央银行缺乏主动权;效 果难以确定;不易过于频繁调整。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
8
• 3、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 买卖有价证券以影响基础货币的行为。
还有提高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和中央银行 的再贷款利率;
• 3.公开市场政策:在公开市场中卖出有证 券和外汇资产。
• (请同学们说明每个工具通过如何运作最 终达到目的。)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
10
•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某些特殊领域的 信用进行调节的工具
• 1、消费者信用控制 • (1)规定分期付款的首期最低金额 • (2)规定用消费信贷购买商品的最长期限 • (3)规定可用消费信贷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种类 •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如证券保证金率 • 3、不动产信用控制——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
2
•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
• 1、广义的货币政策定义——货币政策包括政府、 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 定和所采取的影响货币数量的一切措施。
• 2、狭义的货币政策定义——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 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 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十二章至十四章总结

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十二章至十四章总结

第十二章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货币职能产出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的资源制约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对执行交易媒介和资产职能的货币产生的总需求。

货币需求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体。

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仅是指对现金的需求,也包括了对存款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和微观视角当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时,往往从宏观视角对货币需求进行分析。

这种视角从一个国家的社会总体出发,在分析市场供求、收入及财富指标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

当强调货币的资产职能时,通常是从微观视角对货币需求进行分析。

这种视角从社会经济微观个体出发,分析各经济主体的持币动机和持币行为,研究一个经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所需持有的货币量。

把货币需求的分析分为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只是说明分析分角度和着力点有所不同,并不意味着可以厚此薄彼或相互替代。

在对货币需求进行研究时,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一方面是因为宏观与微观的货币需求分析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有机联系,宏观货币需求分析不能脱离微观货币需求,而微观货币需求分析中也包含了宏观因素的作用。

另一方面,因为货币需求既属于宏观领域,又涉及到微观范畴,单独从宏观或微观角度进行分析都有所缺憾。

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家庭、企业等经济主体或整个社会在一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数量,通常以m d 表示。

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货币余额,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 d /p c 。

货币需求理论发展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商品中价格总额要量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V PQ M =) 该理论认为在一定时期内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主要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

它与商品价格总额呈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它反映了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这一基本原理。

费雪交易方程式PT MV =从宏观视角研究货币需求的问题,仅着眼于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职能,认为决定一定时期名义货币需求数量的因素主要是这一时期全社会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同期的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银行学重点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重点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并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3、货币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法律形式确定的有关货币流通的系列规定分为金属货币制度与信用货币制度。

4、复本位制:同时以金、银两种金属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5、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6、平行本位制: 金银两种本位币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国家对这两种货币的交换比例不加限定,而由市场上金和银的实际比价自由确定金币和银币比价的货币制度。

7、格雷欣法则: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如果在同一地区同时流通两种货币,则价值相对小的货币会把价值相对高的货币给驱逐出去,又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8、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双挂钩”汇兑平价体系、固定汇率、多渠道的国际收支调节,并建立一个长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的体系。

9、牙买加体系: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国际储备多元化、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相互补充的体系。

第二章1、信用: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的借贷行为。

2、利息:利息是借款人支付给贷款人使用贷款的代价。

利息的作用:①有利于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建设;②有利于促进企业节约资金;③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④有利于调节货币流通;⑤有利于银行本身企业化经营与金融事业的发展。

3、市场利率:随供求规律等市场而自由变动的利率就是市场利率。

4、基准利率: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

5、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也不愿持有其他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心理。

6、可贷资金理论:利率不是由储蓄与投资所决定的,而是由借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所决定的。

7、期限结构理论:是指不同期限债券利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债券的收益曲线来表示。

电大作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电大作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1.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理清二者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明确二者调节经济运行的基本目标,协调裕兴才能更好的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2.要求:1.认真研读教材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2.完整准确阐述两个政策的基本内容;3.分析比较时既要分析比较二者对经济运行相同作用,也要分析比较不同作用。

时间安排:学习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内容后做本次作业(约第十五周左右)解题思路:1.政策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等);2.政策工具;3.财政乘数与货币乘数;4. 结合我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际描述调控的效果;5.二者的协调运行。

答: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得措施。

财政政策主要包括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和国债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就是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主要有以下几点:1、充分就业2、物价稳定(物价总水平的稳定)3、经济增长4、公平分配5、国际收支平衡财政政策的工具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主要有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和财政补贴财政乘数是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的统称。

政府支出乘数:GDP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支出变动量之间的比率。

政府支出对GDP起扩张作用。

增加(减少)政府支出可扩大(缩减)总需求,增加(减少)GDP,其增减规模取决于乘数的大小。

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扩展性的。

其公式表达式为;Kg=△Y/△G 式中:Kg代表政府购买支出乘数;△G代表政府购买支出增加额;△Y代表由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量。

税收乘数:GDP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比率。

税收对GDP起收缩作用。

增加(减少)税收收入可缩减(扩大)总需求,减少(增加)GDP,其增减规模取决于该乘数的大小。

货币政策主要内容

货币政策主要内容

货币政策主要内容1. 引言货币政策是指管理和调控国家货币供应量及利率水平的一系列行动和措施。

它对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利率水平的调整以及汇率的管理。

2. 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货币供应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体系中流通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是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央行可以影响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

央行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央行通过出售或购买政府债券来调整银行体系的储备金水平,从而影响银行的贷款能力和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

•贷款基准利率:央行可以通过调整贷款基准利率来影响银行的贷款成本,从而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货币供应量的控制需要平衡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3. 利率水平的调整利率是经济中的重要价格,对经济活动和货币市场具有重要影响。

货币政策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调整利率水平,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经济增长。

央行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调整利率水平:•基准利率的调整: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如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来影响银行的贷款成本和存款回报率,从而对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利率互换和利率期货等金融工具:央行可以通过利率互换和利率期货等金融工具来调控市场上的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

央行调整利率水平的目的是为了平衡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促进投资和消费,维护金融稳定。

4. 汇率的管理汇率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货币政策的第三个主要内容是管理汇率,以保持汇率的稳定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央行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管理汇率:•干预外汇市场:央行可以通过买卖外汇来干预外汇市场,以影响汇率的走势。

•设定汇率目标区间:央行可以设定汇率目标区间,以引导市场预期和稳定汇率。

西方经济学简明原理》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第12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西方经济学简明原理》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第12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一、判断题1、权衡性财政政策是针对市场的供给方面缺乏足够的利益刺激提出的对策。

错2、政府购买的增加易导致出现“挤出效应”。

对3、货币政策在短时间内可收到实施效果。

错4、内需不足时可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

错5、再贴现率就是商业银行贷给企业和居民的贷款利率。

错二、单项选择题1. 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私人部门投资,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增长会产生一定程度低效作用的经济现象被称为( A )。

A.挤出效应 B.庇古效应 C.利息率效应 D.凯恩斯效应2. 当经济出现较大的负缺口即经济萧条、通货紧缩、失业严重的经济过冷时,国家应采取的政策组合为( A )。

A.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组合 B.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组合C.扩张性生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组合 D.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组合3. 当经济出现较大正缺口即各种资源严重短缺,通货膨胀严重的经济过热时,国家应采取的政策组合为( B )。

A.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组合 B.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组合C.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组合 D.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组合4、当经济出现停滞同时又存在通货膨胀即滞胀时,国家应采取的政策组合为 ( C )。

A.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组合B.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组合C.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组合 D.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组合5、在经济出现过热,但通货膨胀又不很严重的时候,国家可采取的政策组合为( D )。

A.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组合B.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组合C.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组合D.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组合三、简答题1、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答: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2、权衡性财政政策有哪些局限性?答:(1)从财政收入政策来看,问题如下:增税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敏感的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增税的压力比较大;经济衰退时期的减税不一定能导致公众增加消费和投资,因为这时物价看跌,人们往往持币观望,或将少纳税的收入用于储蓄;税率和税收的变动,一般要经过复杂的审批程序,这有可能存在错过政策实施的最佳时机。

第12章 货币政策习题及答案

第12章 货币政策习题及答案

第15章货币政策一、本章重点1。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

最终目标有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等。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分析包括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关系、稳定币值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2。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策略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三类。

中央银行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有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等.3。

货币政策中间指标的选择标准有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适应性等。

中间指标有准备金、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利率。

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当局确定货币政策目标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操作,到实现最终目标所经过的一系列过程。

西方主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包括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5. 货币政策的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制定到最终目标的实现,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被称为货币政策的时滞,包括内部时滞、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又可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

外部时滞又可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二、难点释疑1。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相互关系包括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说明,即物价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此涨彼消的关系.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从长期来看具有一致性,从短期来看理论界有不同看法,政府多倾向于利用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二者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同时实现。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性,经济增长率高可能会带来国际收支的逆差。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通常认为具有一致性,经济增长率越高越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2。

货币银行学习题和答案(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

货币银行学习题和答案(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

第十二章、货币政策习题一、判断1.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 )2.货币政策最主要的功能是促进社会总供求的均衡。

( )3.稳定物价就是通货膨胀越低越好。

( )4.总量调控工具是央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最主要的常规手段。

()5.货币政策目标和国家宏观经济目标是矛盾的。

()6.充分就业意味着所有的劳动力都得到满意的固定工作。

()7.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的所有目标是很困难的,因此,各国一般都选择一到两个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8.中央银行在执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降低再贴现率。

()9.中央银行在执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0. 存款准备率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借款成本来调控基础货币的。

()11.公开市场业务是通过增减商业银行借款成本来调控基础货币的。

()12.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可在不影响货币供应总量的条件下,影响银行体系的资金投向和不同贷款的利率。

()13.中央银行通过应用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存在有一定的时滞。

()14.内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认识到制订实施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到研究政策措施和采取行动经过的时间,中央银行对其很难控制。

()15.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只有合理搭配使用,才能更好地发挥效应。

()二、单选1.下列属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是( )。

A. 在公开市场业务中卖出政府债券B.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C. 减税和增加政府开支D. 在公开市场业务中买进政府债券2.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工具的主要缺点是( )。

A. 信用风险大B. 政策时滞长C. 缺乏机动灵活D. 主动权在商业银3.货币供应量是我国中央银行的( )。

A. 中介指标B. 操作目标C. 政策工具D. 最终目标4.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 )。

A. 产业政策B. 外汇政策C. 货币政策D. 收人政策5. 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

A. 物价稳定与失业率B. 经济增长与失业率C. 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D.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6.()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措施和手段。

《金融理论与实务》自考内部资料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金融理论与实务》自考内部资料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第十一章投资银行与保险公司【37】.投资银行(P249)(三级重点)单选、多选、名词解释1、投资银行的界定投资银行: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2、投资银行的基本职能19.4多选题投资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本市场的核心。

(1)媒介资金供需,提供直接融资服务(2)构建发达的证券市场(3)优化资源配置(4)促进产业集中投资银行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本的集中和生产的社会化,成为产业集中进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真题演练 19.4多选题】投资银行的基本智能有()A、媒介资金供需B、提供直接融资服务C、优化资源配置D、构建发达的证券市场E 、促进产业集中【答案】ABCDE3、投资银行的业务19.4单选题18.10单选(1)证券承销业务(投资银行帮助证券发行人就发行证券进行策划,并将公开发行的证券出售给投资者以筹集到发行人所需资金的业务活动)——最传统与基础的业务(2)证券交易与经纪业务——基本业务(3)并购业务(4)资产管理业务18.10单选(5)财务顾问与咨询业务(投资银行在公司的重大交易活动时提供的专业性财务意见)(6)风险投资业务(对新兴公司在创业期和拓展期进行的资金融通,风险大、收益高)【真题演练 19.4单选题】投资银行最为传统与基础的业务是()A、证券承销业务B、风险投资业务C、财务顾问业务D、资产管理业务【答案】A【真题演练 18.10单选】投资者将自己的资产委托给专业机构进行理财管理,这属于投资银行的()A. 并购业务 B.证券交易与经纪业务C.资产管理业务 D.风险投资业务【答案】C【38】.保险公司(P256)(三级重点)单选、多选、名词解释1、保险的基本知识保险公司:以经营保险业务为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1)保险的概念保险:保险人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建立专门用途的保险基金,并对投保人负有法律或者合同规定范围内的赔偿或者给付责任的一种经济保障制度。

第十二章--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第十二章--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第十二章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第一节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现代货币最早的典型形态是银行券。

当今世界各国所使用的钞票都是银行券。

银行活期存款也应视为货币,其根本特征是随时可据以签发支票用以购置和支付,同时也有权从中提取钞票。

所有以银行信用为根底的货币,除钞票和硬币外,统称“存款货币〞。

今天的货币无一例外都是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与债权债务网现在的钞票都是银行券,是银行的债务,银行券持有者的债权。

购物时买方支付钞票,银行券的债权从买者转移到卖者手中。

各种支付义务的过程也类似,这就使得整个经济中的任何经济交往都同时伴随着债权债务的转移。

第二节存款货币的创造现代银行创造货币的功能集中表达为存款货币的创造作为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的银行,在其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和组织客户相互结算的根底上,开展了发行银行全和创造存款货币的功能。

现代银行创造货币的功能集中表达为存款货币的创造。

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存款货币的创造与银行以支票存款为依据组织的转账结算有着直接联系,这在金属铸币和信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都存在。

把最初的存款称为“原始存款〞,把在此根底上通过转账结算而扩大的存款称为“派生存款〞。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以ΔD表示包括原始存款在的经过派生的存款增加总额,以ΔR 表示原始存款或准备存款的初始增加额,rd 表示法定存款准备率,ΔL 表示贷款总额,那么:存款货币创造的两个必要前提条件存款货币创造的两个必要前提条件:1、各个银行对于自己所吸收的存款只需保存一定比例的准备金。

2、银行清算体系的形成。

存款货币创造的乘数银行存款货币创造机制所决定的存款总额,其最大扩倍数称为派生倍数,也称派生乘数。

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

假设以K表示派生乘数,那么如下式:这里的K值只是原始存款能够扩大的最大倍数,实际过程的扩倍数往往达不到这个值。

存款货币创造乘数=活期存款/根底货币扩展的存款货币创造模型和创造乘数存款之区分为活期、定期与创造乘数仍设ΔD为活期存款量的增额,rd为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再假定ΔT为定期存款量的增额,rt为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ΔR为总准备存款的增额〔即根底货币〕,ΔL为贷款增量,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为t〔ΔT/ΔD〕。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

局限性: 局限性:
① 对经济的震动太大,不宜轻易采用作为中央银行日 对经济的震动太大, 常调控的工具; 常调控的工具; ② 对各类银行和不同种类存款的影响大小不一致。 对各类银行和不同种类存款的影响大小不一致。
3.我国完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方法 3.我国完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方法
按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按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针对不同的金融机构制定多层次的存款准备金率; 针对不同的金融机构制定多层次的存款准备金率; 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央行总行统一使用的办法; 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央行总行统一使用的办法; 协调好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关系。 协调好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关系。
至下节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回本章
至下节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所谓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对货币供给总量或 信用总量进行调节,且经常使用, 信用总量进行调节,且经常使用,具有传统性质的货 币政策工具。一般性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三个, 币政策工具。一般性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三个,也 称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称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二)再贴现政策
1.再贴现政策的涵义及其作用 1.再贴现政策的涵义及其作用
涵义:指央行通过正确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市 涵义:
场利率和投资成本,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货币政策 场利率和投资成本, 工具。 工具。
作用:再贴现政策是国外央行最早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再贴现政策是国外央行最早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回本章
2.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缺点 2.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缺点
优点: 优点: ①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②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力较强;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力较强; ③ 与货币政策意图联系紧密; 与货币政策意图联系紧密; ④ 可以明确地区分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 可以明确地区分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 不足: 不足: ①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不是绝对的,公众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不是绝对的, 和商业银行的行为也会影响货币供给量; 和商业银行的行为也会影响货币供给量; ② 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行对货币供给量的 控制存在有一定的时滞。 控制存在有一定的时滞。

第十二章 货币需求理论

第十二章  货币需求理论

第十二章货币需求货币理论是金融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率可以理解为单位货币的租金或价格,是由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本章阐述货币需求的相关问题。

对货币需求问题的研究,是建立货币理论的起点。

货币需求理论所要研究和解决的是:什么是货币需求、人们为什么需要持有货币、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是什么等等相关问题。

本章首先介绍货币需求的涵义和决定因素,然后重点分析各种货币需求理论并进行对比分析。

第一节货币需求的涵义与决定因素一、货币需求的涵义经济学中的需求,是指行为人愿意并且又有支付能力的一种意愿,是能力和愿望的统一体。

在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中,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主体持有货币的意愿,是一种特殊的需求形式,是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

但仅仅将货币需求简单地看作经济主体持有货币的意愿或欲望是不准确的,货币需求必须同时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愿望;二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能力。

如果只考虑人们持有货币的愿望,而不考虑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持有货币,那么货币需求就转变为人们的欲望,人们当然希望持有尽可能多的货币,货币需求就会趋于无穷大,货币需求的理论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在现实中,人们产生对货币需求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所具有的职能,货币具有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与货币作为储藏手段的功能。

和其他资产相比,货币不能直接产生收益,但货币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持有的资产多种多样,一般而言,资产的流动性越差安全性也越差,但盈利性越高,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和现实的经济情况做出选择,使得自己的效用能够最大化,这就要求资产中保留一定比例的货币。

因此,货币需求的涵义也可作如下表述:货币需求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如资源约束、经济制度制约等),整个社会为了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等功能愿意且能够持有的货币数量。

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分析货币需求是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的行为,人们的总财富可以用多种形式保留,哪些因素决定人们到底持有多少货币呢?货币需求是受到哪些因素影响的呢?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1.收入状况收入状况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

第⼗⼆章货币供给第⼗⼆章货币供给第⼀节货币供给及其⼝径⼀、货币供给问题述要1. 在剖析货币流通状态和货币政策决策中,货币供给分析是与货币需求理论相对应的另⼀个侧⾯。

2. 如何使货币供给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仍是需要经常研究探讨的课题。

⼆、现⾦发⾏与货币供给1. 现⾦发⾏只是货币供给的⼀部分。

2. 在我国,由于经济落后等原因,甚⾄包括经济理论界,许多⼈⼀直将现⾦发⾏视同货币供给。

1994年,官⽅才使⽤货币供给概念。

3. 由于货币供给中的现⾦与其余部分的变动并不⼀致,把现⾦看成货币供给会做出错误判断。

货币供给指经济⽣活中所有货币的集合,现⾦只是货币供给的构成部分。

现⾦发⾏也不等于货币供给。

三、货币供给的多重⼝径1. 货币供给包括按⼝径依次加⼤的M1、M2、M3……划分的若⼲层次。

2. 各国的货币⼝径⼤多不同,只有“通货”和M1这两项⼤体⼀致。

四、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和意义1. 世界各国中央银⾏,对货币统计⼝径划分的基本依据是⼀致的,即都以流动性的⼤⼩,也即作为流通⼿段和⽀付⼿段的⽅便程度,作为标准。

2. 流动性较⾼,形成购买⼒的能⼒也较强;流动性较低,形成购买⼒的能⼒也较弱。

这个标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实施宏观调控有重要意义。

3. 便于进⾏对宏观经济运⾏的监测和货币政策的操作,也是⼀项重要要求。

五、外国和IMF的M系列1.美国现⾏货币供给的各层次:M1、M2、M3和Debt。

2.⽇本现⾏货币供给的各层次:M1、M2+CD、M3+CD和“⼴义流动性”。

3.英国英格兰银⾏公布的1991货币供给⼝径:M0、M2、M4、M4c和M5,没有M1。

4.国际货币基⾦组织采⽤三个⼝径:通货、货币和准货币。

六、中国的M系列第⼗⼆章1. 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M0=流通中现⾦,即我们习称的现⾦M1=M0+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2. 其中,M1,我们称为狭义货币量;M2,称⼴义货币量;M2-M1是准货币。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章节题库】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圣才出品】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章节题库】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圣才出品】

第12章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一、判断题1.如果税率降低,中央银行希望收入保持不变,因此就减少货币供给。

此时消费和投资同时下降。

()【答案】F【解析】税率降低将导致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进而消费支出增加,从而使得IS曲线向右平移,均衡收入增加,均衡利率上升。

这时如果中央银行通过减少货币供给来使收入保持不变,则意味着LM曲线左移,利率将进一步上升,这将使得投资需求减少。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有挤出效应。

()【答案】F【解析】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

由挤出效应的定义可知,货币政策不存在挤出效应。

3.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IS曲线越平坦,则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差。

()【答案】T【解析】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IS曲线越平坦,挤出效应就越大,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差。

如图12-1所示。

图12-1财政政策效果因IS斜率而异4.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正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

()【答案】F【解析】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h越小,意味着货币需求稍有变动就会引起利率的大幅变动,从而对投资的挤出越多,挤出效应越大,即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

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d越大,意味着等量利率变动带来更多的投资变动,挤出效应越大,即挤出效应与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正相关。

5.如果想考察短期内的价格变动效应,那么可以利用IS-IM模型。

()【答案】F【解析】在IS-LM模型中,价格水平P被假定为固定不变的常数。

如果要考虑不同的价格水平,需要用AD-AS模型。

6.存在货币需求的流动性陷阱现象时,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最小。

()【答案】T【解析】存在流动性陷阱时,货币需求对利率很敏感,即h很大;或是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极不敏感,即k很小。

这个时候LM曲线水平,财政政策变动几乎不会引起利率变化,从而挤出效应极小,财政政策完全有效。

7.如果投资对利率的弹性很小,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富有弹性,那么,财政政策效果要比货币政策效果好。

第12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

第12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效果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
通过影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达到货币政策最 终目标的过程。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效果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理论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 根据凯恩斯的分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会影响 到货币供应量M的增加或减少,并引起利率r的下降或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三)公开市场业务 1.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及特点
公开市场是指各类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中 央银行证券或私人票据等)自由议价,其交易量 和交易价格都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
公开市场业务则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 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 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 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
M↑→Ps↑→V↑→D↓→C↑→Y↑ 式中:V代表金融资产的价值;C代表耐用消费
品支出;D代表财务困难的可能性;其他符号含 义同前。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效果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理论
3.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 “恒久性收入”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而不是 凯恩斯提出的三种需求动机决定货币需求。由于“恒 久性收入”的稳定性,货币需求函数也是稳定的,对 利率变动就不敏感,所以货币供应量对总收入影响很 大。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
央银行日常调控的工具; (2)存款准备金对各类银行和不同存款的种类
影响不一致,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 使超额准备率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

如:证券交易保证金比率
降低/提高该比率
1-贷款最高限额;2-最长期限
3-首期付款额 4-分摊还金
对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行业、差别利率政策的体现 地区提供
央行要求进口商预缴进口商品 类似证券保证金 总额一定比例的存款
(三)直接控制信用工具
工具


最高利率限制 防止抬高利率吸存、牟高利发放高风险贷款
信用配额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目标
界定与水平
物价稳定 /币值稳定
充分就业 /高度就业
将物价的变动控制在一定幅度 控制通胀/通缩;2%-4%→汇率稳定
通胀:经济不确定性; 造成社会紧张; 难以计划
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 就业率/失业率:≤自然失业率3%-6%
经济增长
平衡国际 收支
3-申明效应--可能 误导
工具
传导机制
优缺点
法定存款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率提高/降低 -- 绝对控制;效果明显;
→超额准备+ 货币乘数
→超额准备金减少/增加 影响平等
→货币乘数降低/提高
--低ER银行:流动性问题; 冲击强;
提高准备金率→冻结部分ER
公开市场政策 买进/卖出
--主动
→基础货币/R →抵消其他影响
2、窗口指导 — 央行根据产业、物价、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 每季度贷款的增减额,并要求执行。 否则,央行削减相应的再贷款额度,直至停止提供信用。
五、货币政策的效应/有效性
(一)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1、货币政策时滞 定义:货币政策从制定、实施到取得效果所经历的时间 构成: 1- 内部时滞:认识时滞+决策时滞+行动时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书目:
左柏云 李建浔 《货币银行学》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年8月 夏德仁 李念斋 《货币银行学》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年5月 易纲 吴有昌 《货币银行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1月


1、证券交易的信用控制 2、消费信用控制 3、不动产信用控制
三、直接信用控制工具
1、信用分配 2、利率最高限制 3、流动性比率
四、间接信用控制工具
1、道义劝告 2、金融检查 3、公开宣传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一、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第四节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三)单一目标
稳定币值
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
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2、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4、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率 2、再贴现率 3、公开市场业务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的时间效应是指中央银行货 币政策从颁布、具体执行到取得预期效果 的时间差,即货币政策的时滞。
三、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其他因素
(一)微观主体的预期 (二)政治利益预期
(三)社会利益预期
四、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
一是看效应发挥的时间快慢 二是看发挥效力的大小
第六节 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确定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1、可控性 2、可测性 3、相关性
二、货币政策的近期中介目标
1、短期利率 2、基础货币
三、货币政策的远期中介目标
1、长期利率 2、货币供应量
第五节 货币政策的效应
一、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
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通常指货币政 策作用力的大小,即货币政策效应的强 度。
二、货币政策的时间效应
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 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1、利率 2、货币供应量
三、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应用
(一)法定存款准备率的运用 (二)再贴现率的运用 (三)公开市场业务的运用
四、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
(一)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局限性 (二)我国运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局限性
1、再贴现率运用不多 2、公开市场业务不成熟 3、法定存款准备率的频繁运用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货币政策多重最终目标的对立统一性。 2、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3、货币政策近期中介目标和远期中介目标分别是什 么? 4、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5、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如何描述的? 6、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如何描述的? 7、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有哪些? 8、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什么? 9、试述我国货币政策实践。
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含义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 一个较长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的,它基本上与 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
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重目标
1、稳定物价 2、经济增长 3、充分就业 4、国际收支平衡
(二)双重目标
稳定币值 经济增长
第12章 货币政策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的效应 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学习目标 学完本章后,你将能够: 弄懂什么是货币政策 理解什么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了解什么是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了解什么是货币政策工具 掌握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理论 理解货币政策效应 了解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