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地理学
易经国学与地理学探索易经在地理学领域的应用
![易经国学与地理学探索易经在地理学领域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44d078f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0.png)
易经国学与地理学探索易经在地理学领域的应用易经是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化遗产,被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
其中,易经在地理学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探索易经在地理学领域的应用,包括风水学、地理命理学以及城市规划等方面,并对其应用的科学性进行探讨。
一、风水学中的易经应用风水学是以地理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研究人居环境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易经作为风水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通过对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尤其是山水地理,来评估地方的吉凶祸福,确定建筑、居所的位置与朝向。
易经提到的“阴阳”、“五行”等概念,对于风水学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易经的理论,我们可以通过对山水地理的观察,来确定阳气和阴气的流动方向,进而判断地方的气场是否平衡。
例如,一座居住区如果阳气太强,可能导致居民生活过于紧张、烦躁;反之,如果阴气过重,可能带来住宅环境的潮湿和不利于健康的影响。
因此,通过易经的理论,可以有效地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二、地理命理学中的易经应用地理命理学是通过对地理环境进行分析,结合易经的卦象和八卦六十四卦的变化,来判断地点的吉凶、人物的命运等。
地理命理学认为,人的命运是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通过易经的理论进行解读。
易经中的卦象代表着一定的含义,地理命理学通过观察环境的地理结构,结合八卦和卦象的变化,来判断地方的气场和人的命运。
例如,在一个地方,如果地理环境呈现出“艮”卦的特点,可能意味着这个地方适合从事固定的、稳定的产业;而“乾”卦则意味着适合发展创新、积极向上的事业。
通过对地理的观察和易经的分析,地理命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命运走向,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三、城市规划中的易经应用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学科,研究如何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在城市规划中,易经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城市的布局和结构的分析上。
易经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对人类活动的理解,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原则。
地理学一级学科全面介绍
![地理学一级学科全面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0157dc07964bcf84b9d57b3c.png)
0705 地理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为您权威解读地理学一、学科概况“地理”一词始见于我国的《易经,系辞》(公元前551- -479年)和古希腊的《地理学》(公元前275- -193年)。
至今,地理学经历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远古至18世纪末的古代地理学主要探索地球的形状、大小和有关测绘方法,或描述性地记载地理知识,以及当时已知国家和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现象。
代表性著作,在中国有《尚书·禹贡》、《管子·地员》、《山海经》、《梦溪笔谈》等,在西方有埃拉托色尼和斯特拉波分别撰写的《地理学》以及由托勒密著的《地理学指南》等。
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学的发展阶段。
冯·洪堡的《宇宙》和卡尔·李特尔的《地学通论》标志着古代地理学的结束和近代地理学的开始。
近代地理学阶段是地理学内部学科不断分化、部门地理学蓬勃发展时期,强调自然与人文现象的因果关系研究。
这一时期,地理学界受环境决定论的影响,主要探讨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控制作用。
但在同时,维达尔·德·白兰士提出了或然论或可能论,认为地理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可能的范围,人类在创造其居住地的同时,又按照自身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
另外,在这一时期,区域地理学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现代地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其标志是地理数量方法、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等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地理学从静态定性描述走向动态定量分析,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达到预测预报的目的。
与此同时,伴随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影响的与日俱增,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逐步走向结合。
地理学已经形成了四个传统:地球科学传统——强调将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探讨自然要素在地球表层的相互作用;区位传统——强调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的空间组织;人地关系传统——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区域传统——是第二和第三个传统在特定区域的结合。
古代中国的地理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地理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efbd7df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0d.png)
古代中国的地理学思想地理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它从古至今一直在发展和进步。
早在古代中国,人们就开始了解和研究自己的环境,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地理学思想。
一、天、地、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念在古代中国的地理学思想中,人是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的一部分,所以天、地、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易经》中有“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天人合一,可以在自然中寻找人类的规律和发展方向。
《淮南子》中则说“生之谓性,成之谓命。
有性有命,天地之道也。
”这种思想认为,人类的存在和命运受天地自然规律的支配,但人类又可以通过符合自然规律的行为来获得幸福。
二、景物的相生与相克古代中国的地理学思想强调景物相生、相克的关系,认为自然界中各种景象都是相互影响的。
《周易》中说:“夫天下非无道,而失道者必困。
”就是指如果人们的行为偏离了自然规律,将必然会得到惩罚。
另外,古代中国人认为不同的景物还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如水可以滋润土地,而土地又可以防止水的流失。
三、阴阳五行的理论阴阳五行是古代中国地理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来源于古代中国的哲学和医学理论,被中国古代学者应用到地理学领域。
阴阳是天地的两大基本要素,阴代表女性、黑暗、柔和等,阳则代表男性、光明、刚劲等。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人们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由这五种元素构成。
这些理论被运用到地理学领域中,如认为宜居的环境应该有“山环水绕”,即山势要高大而平缓,水要宽阔而流畅,才最适合居住。
四、风水神灵信仰风水是中国地理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认为大地上的山川、河流、建筑、地形都会对人的命运和财运等方面产生影响,因此是人们进行传统的风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人还存在着神灵信仰,认为自然界每一个景象都有其神灵保护,人们需要做好祭祀和恭敬的心态,从而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富。
总之,古代中国的地理学思想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现代科技已经取代了许多传统的地理学思想,但这些思想中的哲学、智慧和启示仍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们对人们探索大自然和认识人类自身也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地理科学的古今中外
![地理科学的古今中外](https://img.taocdn.com/s3/m/00231691ec3a87c24028c446.png)
我对地理科学的粗浅认识在我们祖先留下的文献中,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是公元前4世纪成文的《易经·系辞》,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
而在西方,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y这个术语,意思是“地理”或“大地的记述”,并写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著《地理学》。
在那个远没有如今沟通自如的世界里,且不谈遥远的距离下诞生出相似先知般的智慧,仅从遥远的时间中,我们也能参悟到地理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地理的诞生正是人对于所处环境思考后的结果。
从人们渴望去认知去改变自己所处的神秘大陆开始,他便已经诞生了。
在我国历史上众多早期地理著作中《尚书》中的《禹贡》和《山海经》,尤其重要,可谓中国历史地理专业的开山之作。
我曾经阅读过张全明老师所著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上面指出《禹贡》把治水传说发展成为一篇珍贵的历史地理文献,是我国早期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地理著作。
无论是后来班固撰《汉书:地理志》,还是郦道元注《水经注》乃至唐宋以后的许多地理专著,多以《禹贡》为引申与发展的对象。
也因如此,研究,注释,注疏《禹贡》的学者日益增多,形成了我们历史上所称的“禹贡学派”。
其中自清朝至现代,这类专家就有我所熟知的胡渭,顾颉刚,谭其骧等大家。
谈过我国乃至被刘胜佳教授称之为世界上最早的区域人文地理学著作,不得不再细谈一谈带给我无穷乐趣的《山海经》。
聊起《山海经》,恐怕最早印象要追溯到了初中,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曾特写过先生对《山海经》中神奇故事的无尽渴望。
也是从那时起,《山海经》的神秘也深深吸引了我去阅读。
《山海经》是一部内容丰富,风格鲜明,特点突出的代表作,像是先秦文献中的一部集大成的百科全书。
不过,自古以来由于诸专家对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导致《山海经》在学术界难得统一的性质。
其中主要有地理学派,历史学派,文学神话派和科学技术派等四种意见。
在这些不同意见之中,侧重于探讨《山海经》的地理学价值,或认定其属于历史地理学著作的学者,显然占有绝大多数。
易经中的天文地理知识与科学观
![易经中的天文地理知识与科学观](https://img.taocdn.com/s3/m/3cb78e47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62.png)
易经中的天文地理知识与科学观易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还涵盖了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和科学观。
本文将以易经为线索,探讨其中蕴含的天文地理知识与科学观。
一、易经中的天文知识易经中涉及了许多关于天文现象的描述和观察,这些观察积累起来,形成了古代中国独特的天文学观点。
首先,易经中对日、月、星辰等天体的运行规律有着较为准确的描述。
通过观察日月的升起和落下,易经总结出了昼夜交替的规律,这对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常识。
此外,易经还提到了南、北极星等恒星的重要性,认为它们具有指引方向的作用。
二、易经中的地理知识易经对地理方面的描述主要以八卦为基础。
八卦由三阴爻和三阳爻组成,每个爻代表不同的自然现象和地理元素。
八卦的排列组合,形成了六十四卦,每一卦都对应着不同的地理特征和方位。
通过八卦系统,易经形成了独特的地理观念,如“坎”卦代表水、湖泊,而“艮”卦则代表山、岩石等。
通过这种方式,易经为古代人民提供了一种方便的地理认知工具。
三、易经中的科学观易经中的科学观主要体现在它对于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和均衡观察上。
易经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整体,万物之间互为关联、互为制约。
这种观点与现代科学的系统观念相契合。
易经还关注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具体体现为“易经织机”的观念。
易经以这种观点揭示了“天人合一”的道德信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易经作为一部古代哲学著作,不仅包含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还体现了古代科学观的独特性。
它对于古代人民认知自然、把握自然规律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即便在当代,易经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提醒我们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索和理解世界,与自然和谐相处。
艮岳的名词解释
![艮岳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206b58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ed.png)
艮岳的名词解释艮岳,是指山岳中的一种地理形态,是中国古代经典《易经》中的一个名词。
艮字有固守、稳定的含义,岳字则指大山。
艮岳可以理解为象征稳定、固守之山。
艮岳作为名词解释,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
在传统文化中,艮岳常被视为神圣的存在,是人们追求平稳、守正道的象征。
它不仅仅是自然地理上的存在,也蕴含着人们对于生活、价值观的思考。
艮岳的名词解释,不仅仅局限于地理上的山峰,更多地体现在人们的心灵和生活中。
它提醒着人们在面对困境和艰难时要保持坚持不懈的精神,像大山一样坚定地守住自己的立场。
艮岳的意义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
在自然界中,大山是地球的脊梁,承载着天地间的能量和力量。
类似地,在人类社会中,也有一些人物或事物扮演着类似的角色。
他们在历史上扮演着固守真理、守护正义的角色,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的幸福和福祉奋斗。
艮岳还可以理解为人们追求内心安宁和平静的一个阶段。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各种外界因素带来的压力所困扰。
而艮岳就像是一个寻求内心平衡和安宁的休憩点。
人们可以通过与大自然亲近,与艮岳对话,来调整自己的节奏,恢复内心的平静和平衡。
无论是从哲学的角度,还是从个人生活的角度,艮岳都是一个有趣而多维的名词。
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术语,更是一个心灵和人文的符号。
通过解读艮岳的含义,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人们对于人生的思考。
在当今社会,人们也需要找到一座艮岳,以平静和坚定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伏。
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我们需要保持艮岳般的坚韧和稳定,不被外界干扰所动摇。
同时,艮岳也提醒着我们,要学会适应变化,在承受压力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宁静。
艮岳是一种存在,是一个符号。
它涵盖了人们对于稳定、坚持和内心平静的追求。
在追求个人成长和幸福过程中,艮岳可以为我们提供智慧和灵感。
通过学习和体验艮岳的意义,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惑和挑战。
艮岳的名词解释扩展了我们对于大自然和人生的理解。
它不仅仅是一座山峰,更是一个思考和探索的起点。
易经国学中的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
![易经国学中的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eb2dea27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1.png)
易经国学中的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中融合了丰富的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的知识,而易经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深深扎根于这些领域。
易经国学将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视为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并通过研究和应用,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智慧和启示。
本文将从易经国学的角度探讨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的影响。
一、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易经国学中,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被视为塑造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天文地理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宇宙和地球的运行规律,而自然环境的了解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和利用自然资源。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环境,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首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天文地理的知识对于农业、渔业和航海等行业至关重要。
例如,在农业方面,了解太阳、月亮和星辰的运行规律可以帮助农民判断合适的播种时间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
在渔业方面,通过观察海洋潮汐和天气变化,渔民可以选择最佳的捕鱼时机。
而在航海方面,通过研究星座和天象,航海者可以确定航行方向和位置,确保安全抵达目的地。
其次,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易经国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只有保护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态平衡,人们才能够获得持久的发展和幸福的生活。
二、易经国学的应用与启示易经国学将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的知识运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从中得出许多智慧和启示。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首先,易经国学通过对天文地理知识的研究,形成了许多有关气象、季节和天候的预测方法,如温度、降雨和风向等。
这些方法为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和管理农田。
其次,易经国学的地理知识也帮助人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比如,通过研究地理环境和水文气象,易经国学提出了修建水利工程和防洪措施的建议。
【地理】怎样“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地理】怎样“上知天文,下晓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8c4a74dcad51f01dc281f137.png)
学好地理的一个前提是至少不讨厌地理。
倘若喜欢地理,学习地理就变成了一个愉快而深入的过程。
没有兴趣,也可以逐步建立兴趣,譬如取得几次好的成绩或喜欢某个地理老师等。
但建立持久恒定的兴趣则是了解什么是地理学、地理学有什么用和怎么学习地理学。
这是求知本能带来的探索的快乐。
一、理解地理学的特点,明确学习思路“地理”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中“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盛赞博学多才者,从古至今地理学都是一门很有用的学问。
地理学以地球表层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核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包括空间秩序、时间序列和动因机制三个方面。
地理学内容庞杂,无所不包,但有着独特的思维方法和规律。
1.地理学科特点地理学科的特点表现为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其突出的工具是地图和图像图表,其突出的规律、原理是地理事象的分布和地理变化过程,地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中突出品质是批判性和战略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空间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色。
空间性落实到具体的地区就是区域性。
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地理研究的现实意义就更为突出,高考正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解决区域问题来考查区域性的。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地理试题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特色的学习方法。
2.高考对地理考查要点地理高考体现地理学科特色,考查核心知识(主干知识),强调知识点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质量,考查学生的能力,体现地理课程改革的思想,选材广泛,材料新颖,创设全新情境,体现公平,联系实际,解答现实问题,具有时代气息,关注热点问题,考查人文素养,重视培养人文精神。
地理试题所考查的主干知识既有基础性的知识,也包括了基本原理性的知识。
易经风水地理知识点总结
![易经风水地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7d29007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33.png)
易经风水地理知识点总结易经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门重要学科,观念是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易经风水的理论架构起源于易经,是一种宇宙观念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研究。
易经风水的基本思想易经风水的基本思想贯穿于宇宙与人的关系,认为人的生活环境应该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且整个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关性。
因此,在易经风水的理论中,人的活动环境中的地理形态、气候环境、生态环境都是其研究的重点。
易经风水的基本概念1.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易经风水理论的核心概念。
阴阳是指自然界中的两种相互对立的力量,是事物存在与转化的原因。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互相克制、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阴阳五行是易经风水理论的基本分析工具。
2. 气:气是易经风水理论中的关键概念,指自然界中的一种物质形态,是构成自然界和人体的基本元素。
气的流动、聚集、停留都会对人的生活产生影响。
3. 风水:风水是易经风水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地理环境中的气场。
风水包括人居环境的气运、土地的气势、建筑的气场等。
易经风水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的生活、事业、财运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影响。
易经风水的基本原则1. 相生相克:易经风水理论认为,五行间相生相克。
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一种生克制衡的关系,比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一种制约与克制的关系,比如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易经风水通过相生相克的规律,来指导人们在生活中的所作所为,以便获得幸福与成功。
2. 调和平衡:易经风水认为,人与自然界应该保持一种和谐与平衡的关系。
在人居环境中,要尊重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从而保持良好的气场。
3. 动静结合:易经风水看重动静结合的思想。
在人居环境中,既要有宁静、安静的空间,又要有活跃、生气勃勃的空间。
因此,在设计、布置人居环境时,要求体现动静结合的理念。
易经风水的运用领域1. 建筑风水:易经风水理念对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都有一定的要求。
坤卦的六爻变化易经中的地理思维
![坤卦的六爻变化易经中的地理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43989996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8a.png)
坤卦的六爻变化易经中的地理思维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它以八卦为基础,通过六个爻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变化和指导人们的行为。
八卦中的坤卦是代表地的卦象,它象征着顺利、稳定和柔和的力量。
坤卦的六爻变化揭示了易经中的地理思维,对于我们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和如何应对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坤卦的基本结构和象征意义。
坤卦由下下卦和上上卦组成,下卦为坤卦,上卦为坤卦的变卦。
坤卦的形象是地,象征着地的属性。
它代表着大地的包容力和稳定性,是一个女性的卦象,也与母亲、大地等相关。
在易经中,坤卦通常被解释为柔顺、温和和顺从的力量,与男性的刚强相对应。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坤卦的六爻变化和易经中的地理思维。
八卦中的爻通过阳爻(阳)和阴爻(阴)的组合而成,阳爻代表活力和刚强,阴爻代表柔顺和温和。
在坤卦中,六个爻的变化揭示了地的力量和地理思维的运作方式。
首先,我们来看坤卦第一爻的变化。
第一爻为阳爻,象征着力量的刚强和活力。
在易经中,阳爻为创造变化和积极行动的力量。
当第一爻变为阴爻时,坤卦的力量开始转变为柔顺和温和。
这一变化反映了地的包容力和稳定性,指导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变化时要保持柔韧和平衡。
其次,我们来看坤卦第二爻的变化。
第二爻为阴爻,象征着柔顺和顺从。
在易经中,阴爻为接受变化和适应环境的力量。
当第二爻变为阳爻时,坤卦的力量开始增强和积极向前。
这一变化传达了地的柔顺力量和积极进取的思维方式,告诉我们在适应环境变化时要保持灵活性和积极性。
此外,坤卦的六爻变化还包括第三、四、五和六爻的变化。
这些变化都反映了地的力量和思维方式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
通过研究这些变化,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地理思维在易经中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在面对变化时如何以柔顺和稳定的方式应对。
总结起来,坤卦的六爻变化揭示了易经中的地理思维。
地的力量在易经中被解释为柔顺、温和和顺从的力量,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和如何应对变化。
通过研究坤卦的六爻变化,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地理思维在易经中的重要性,并将其运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特点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01b33eb3c1ec5da50e270cb.png)
精品文档,值得拥有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特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地球是人类的家,人类一直都十分关心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面的状况,从而萌生出各种地理概念。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简单地说,地理学就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
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
地理学的性质: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自然环境是基础,深深影响着人文环境,反过来,人文环境也影响着自然环境。
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地理学的特点:地理学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断完善理论、方法和手段。
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这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
地理学不限于研究地球表面的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综合地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它们的空间组合。
它着重于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
地理学的综合性研究分为不同的层次,层次不同,综合的复杂程度也不同。
高层次的综合研究,即人地相关性的研究,是地理学所特有的。
论中国古代的大地形状概念
![论中国古代的大地形状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9d30a85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3c.png)
论中国古代的大地形状概念
在中国古代,关于大地的形状存在不同的观点和概念,这在一些古代文献中有所反映。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大地形状概念的主要观点:
1.方圆天地:《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其中有“方圆天地”
之说,即认为天地是方圆的。
这种观点反映了对宇宙的整体形
状的一种抽象的认识。
2.四方天地:古代中国的地理观念中,天地常被描述为四方的形
状。
这与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地理学观念有关,认为天空分为
四方向。
3.天圆地方:在一些古代文献中,天被认为是圆的,地被认为是
方的。
这种观点可能是基于天体运动的观察,天空上的太阳、
月亮等呈现出圆形的视觉效果。
4.封建时代的宇宙观:在封建社会,天地观念受到儒家、道家和
佛家等思想的影响。
儒家强调天命,道家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
佛家关注轮回和解脱。
这些观念对于对天地的形状和宇宙结构
有一定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的地理、宇宙观念主要基于观察、经验和哲学推理,而非科学实证。
在古代,对于大地的形状通常是通过哲学和宗教的方式来理解和表达的,而不是通过精确的测量和实证研究。
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地理学、天文学等科学领域的进步,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
易经中的地理学
![易经中的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3b2e8a1452d380eb62946d4e.png)
易经中的地理学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
《易经》在历史上被称为六经之首,到科技发展的今天,仍然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的文化瑰宝。
在《易经》的百花园中,有益于指导人类趋吉避凶、除祸得福的莫过于“生态环境地理学”。
“生态环境地理学”古时称为“堪舆学”或“风水学”,它既与易经文化紧密联系,又独立存在,并有效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由于它深刻的科学性,有效的实用性,现已被世界各族人民所接受,并奉为至宝。
生态环境地理学以风与水的关系揭示宇宙中气场流量对人类和生命物质生存发展产生的影响及其规律,是古代的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气。
清代风水学家范宜宾曾说:“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
”《辞海》中的解释是:“风水,也叫堪舆。
旧中国的一种迷信。
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
也指相宅、相墓之法。
”近年来,很多学者认为不应该将风水与迷信划等号。
风水是建筑物的景观评价系统,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布局的艺术,不能简单武断地为其下迷信或科学的结论。
其实,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从古到今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范围包含住宅、办公(生产)场所、宫室、寺观、商铺、陵墓、村落、城市等诸多方面,其中仅把陵墓称为阴宅,其余都称为阳宅。
纵观历史,先秦是风水学说的孕育时期,宋代是盛行时期,明清是发展时期。
本世纪以来,风水学在旧中国大有市场,解放后理论上受到沉重打击,实践中却还不断在运作。
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风水的重视以及它的适用性,使风水这门古老的学科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最近台湾学者又对风水提出了新的定义,即风水是“地球磁场与人类关系学”。
就此,大有将风水抬高扶正的趋势。
从现代科学理论来看,风水学是地球物理学、宇宙星体学,地球磁场方位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气象学和信息学等学科的综合。
从易经后天八卦看中国地理特征
![从易经后天八卦看中国地理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2b35205c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14.png)
从易经后天八卦看中国地理特征《易经》中的后天八卦方位图它适应于任何系统、环境、范畴―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世间无论再大或再小的事物及环境,此理论都可以作为指导我们实践的理论基础。
我们可依此理论描述中国地理分布的特点。
“五土居中”,先从河南中原黄土地出发往南。
走到湖北地带就发现土壤开始变红了,变紫红了。
走到广东地区时,土壤就是红色的了。
再向南,到海南岛,南沙群岛一带,那里的土地都是红色的。
因潮湿加之气候热,土壤中的铁离子都被氧化,变成氧化铁和氧化亚铁。
其规律是越往南走土壤颜色越红,同时南方为离火,离火为热。
因此,越往南走越热,靠近赤道,气温逐渐升高。
“离”还为目,代表眼睛,大家知道越往南至广东一带,人的眼睛长得较好看,漂亮,离者丽也。
南方人的眼睛都较漂亮,有神。
离为火热,南方**都很热情。
离中虚,南方人身体大部分较弱。
在广州的人常“猛吃猛喝”,因为天气热,人体消耗能量较多,人体较虚空一些。
从河南向北走到内蒙古草原一带,你拨开草丛就会发现,那边土质“黑”;北方为寒水,所以,越往北走越寒冷;其次,坎中满有个特点是内实,南方人招待客人用一小盘叉烧肉,半条鱼,一段烧鹅,几只“凤爪”,一斤白勺虾,半只白切鸡等等,一样一点,小盘面面俱到,显得非常热情。
而北方人招待客人用几条鱼,两只烧鸡,几只烤鹅,烤全羊等等,整只整只的,坎中满的特点非常实在。
北方人一般眉毛比南方人更黑、更粗些。
再从河南往我国东部看,华东平原,华中平原,华南平原,华北平原一带,到处是绿油油的。
一般大的雷雨都在黄海一带。
因为震为雷,震为动。
山东人一般脾气急躁点。
震为龙,天津、山东等东部一带经常会有龙卷风。
这些符合我国的特点。
向西,西为兑,兑为白,为沼泽。
红军长征时走西面,途经**沼泽地,且茫茫雪山,一片白雪皑皑,即为白,兑为口。
腊子口决战胜利,红军长征结束。
大家可以从地图中看到,西边高原坑坑洼洼,盆地非常多,兑为缺嘛。
再次看西南,西南大部分为红色或紫色的上壤。
易经中丰卦的历史地理考证与研究
![易经中丰卦的历史地理考证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f6081c5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ab.png)
易经中丰卦的历史地理考证与研究易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
作为易经中的卦之一,丰卦具有重要的历史地理背景和深远的内涵。
本文将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对丰卦进行考证与研究,以揭示其丰富的意义和内在的智慧。
一、背景与起源丰卦源于古代文化,是易经卦爻学的核心之一。
据考证,丰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黄河流域地区。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周文王所处的地理位置。
丰卦描绘的是一幅灌溉农田的图景,寓意着大地丰饶、农民丰产、社会安宁。
这与黄河流域丰富的水资源和农业文明的特点密切相关。
二、丰卦的象征意义丰卦的卦象由上艮下巽组成,艮为山,巽为风。
艮象征着静止、安定,巽象征着温暖、柔和。
丰卦通过山与风的相结合,寓意着大地敞开、沃野千里。
丰卦所表达的意义包括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与和谐稳定等。
在生活中,这些象征意义可以作为人们追求幸福、和谐生活的借鉴。
三、丰卦的变象与解读丰卦是由上下两个爻变而来,变爻的演变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变化和阐释。
根据易经原文,丰卦的六个爻所代表的意义可以从文中推导出来。
丰卦的文辞包含了丰富的事物形象,如"鸡鸣于食邑,厉吉无咎"、"丰其蔀,日见斗,往吝"等。
通过对这些文辞的解读,我们可以理解丰卦的内涵与意义。
四、丰卦的应用与启示易经作为一本千古传世的智慧之书,丰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不仅只是以文辞形式存在,而且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启示作用。
丰卦的应用范围涵盖了社会、家庭、个人等各个领域。
人们可以通过运用丰卦的原理和智慧,预测未来、化解矛盾、达成和谐等。
例如,在管理团队或组织中,可以采用丰卦的指引,实现团队的和谐共处与发展。
五、丰卦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易经中的丰卦虽然诞生于古代,但它所传递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丰卦的核心思想是丰富与和谐,这正是当代社会所追求的目标。
当代社会充斥着压力和竞争,人们常常忽略了内在的丰盈和外在的和谐。
三元九运地理考验注解
![三元九运地理考验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5ae03ed1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6d.png)
三元九运地理考验注解三元九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国古代占卜术的一种。
三元九运源自于《易经》,是指地理位置、时间和气候等三个因素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可以用来预测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吉凶祸福。
下面是三元九运地理考验注解。
三元:指天人地三个元素,即天时、地利、人和。
这三个元素相互作用,决定了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物发展的趋势。
在三元九运中,天人地对应的是“天干”、“地支”和“人的出生年份”。
天干地支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卜筮、风水、算命等方面。
根据时间的变化,天干地支也会变化,因此三元中的天时也会发生改变。
九运:指九个运势,即九个时期。
这九个时期分别为少阳、少阴、太阳、太阴、阳明、厥阴、太乙、少乙、少吾。
每个时期都对应着一种运势,用于预测一个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运势。
根据不同的出生年份和当前的年份,可以确定一个人所处的九运,并预测他的命运。
地理考验:指根据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因素,结合三元九运理论,进行预测和判断。
地理考验主要用于风水、藏经阁、买房等方面。
在风水方面,地理考验主要用于预测房屋的吉凶和影响;在藏经阁方面,主要用于筛选出较为适合收藏佛经的场所;在买房方面,主要用于分析房子的地理情况,判断房子的价值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总的来说,三元九运地理考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过去到现在都被广泛应用。
对于中国文化爱好者来说,学习三元九运地理考验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同时,它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和判断,如风水、藏经阁、买房等方面。
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的科学顾朝林
![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的科学顾朝林](https://img.taocdn.com/s3/m/30eeacaba1c7aa00b52acbf3.png)
2、人文地理学的性质
• 那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呢?一言以蔽之, 它是一门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 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 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人文地理学 是地理学中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组 织以及人类利用自然环境的学科,其中的 “人文”二字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 和文化现象。
• 1980年代以来,西方人文地理学从哲学角度可以归结为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及结构主义三大流派。当然,在这期间,还有在对空间分 析方法进行修正过程中产生的行为主义学派。 In the 1980s, positivistic geography, humanist geography and radical geography had become three distinct subject methods.
• 1990年代,受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自由 主义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后现代主义地理学、 女性主义地理学和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地理学。
• 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尤其英语国家的地理学 学科框架,人文地理学事实上已经成为地理学 的主流学科。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 方面表现为其它人文社会科学对人文地理学的 强力渗透,另一方面也完成了人文地理学发展 的社会转向和文化转向。
• 1918-1939,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处在早期调查阶段
From 1918 to1939, the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 was in the period of early survey.
• 二战后,主要从1960年代起,人文地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互动与接轨, 实现了从区域描述到诠释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及人与地点或地方关 系的转变。
• 20世纪60-70年代,地理学的数量革命涉及到 “社会经济”的诸多 主题,为后来的诸如人口、社会、城市、经济、工业和农业地理学 等一些专门人文地理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于地理的意思和造句
![关于地理的意思和造句](https://img.taocdn.com/s3/m/bf5b4152ec3a87c24128c428.png)
关于地理的意思和造句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
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我们祖先留下的文献中,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是公元前5世纪成文的《易·系辞》,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
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天文、地理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故谓之理。
”在西方,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geo+graphica这个术语,意思是“地理”或“大地的记述”,并写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著《地理学》。
一、他常爱望文生义地理解经典文章。
二、他能透彻地理解上级的指示精神。
三、长江三峡的地理形势十分险要。
四、为了更好地理解文中人物的心情,大家通过表演的形式创设了当时的情景。
五、在我国有很多地理学家,但专门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却寥若晨星。
六、爸爸见多识广,摆下天文地理世间万物对我的问题作答。
七、十七岁时为僧,博学多才,天文、地理、律历皆精通。
八、《三国演义》写诸葛亮,一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和,有经天纬地之才。
九、他涉猎的范围很广,经史诗文以外,天文、地理、医药、占卜等书,也看得津津有味。
十、学习古诗要逐字逐句地理解。
十一、在中国,博通经典,兼晓天文地理三教九流之学的文人每朝每代都数以百计。
十二、这部百科全书,真是古今中外,兼容并包,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历史地理等知识应有尽有。
十三、张华和他的小组同学不耻下问、群策群力,终于弄懂了百炼成钢的意思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理解了相关成语。
一、如果我们能够勇敢地去爱,坚强地去宽容,大度地去为别人的快乐而高兴,明智地理解身边充满爱意,那么我们就能够取得别的生物所不能取得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经中的地理学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
《易经》在历史上被称为六经之首,到科技发展的今天,仍然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的文化瑰宝。
在《易经》的百花园中,有益于指导人类趋吉避凶、除祸得福的莫过于“生态环境地理学”。
“生态环境地理学”古时称为“堪舆学”或“风水学”,它既与易经文化紧密联系,又独立存在,并有效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由于它深刻的科学性,有效的实用性,现已被世界各族人民所接受,并奉为至宝。
生态环境地理学以风与水的关系揭示宇宙中气场流量对人类和生命物质生存发展产生的影响及其规律,是古代的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气。
清代风水学家范宜宾曾说:“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
”《辞海》中的解释是:“风水,也叫堪舆。
旧中国的一种迷信。
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
也指相宅、相墓之法。
”近年来,很多学者认为不应该将风水与迷信划等号。
风水是建筑物的景观评价系统,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布局的艺术,不能简单武断地为其下迷信或科学的结论。
其实,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从古到今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范围包含住宅、办公(生产)场所、宫室、寺观、商铺、陵墓、村落、城市等诸多方面,其中仅把陵墓称为阴宅,其余都称为阳宅。
纵观历史,先秦是风水学说的孕育时期,宋代是盛行时期,明清是发展时期。
本世纪以来,风水学在旧中国大有市场,解放后理论上受到沉重打击,实践中却还不断在运作。
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风水的重视以及它的适用性,使风水这门古老的学科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最近台湾学者又对风水提出了新的定义,即风水是“地球磁场与人类关系学”。
就此,大有将风水抬高扶正的趋势。
从现代科学理论来看,风水学是地球物理学、宇宙星体学,地球磁场方位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气象学和信息学等学科的综合。
我认为,在论及风水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传统的风水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要充分理解和吸收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
风水的宗旨就是理气,理气就是寻找生气。
这个生气,不等同于空气。
依据射电天文学家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它属于宇宙间的微波辐射,也包括星体的电磁辐射,光的本质是电磁波,而光是肉眼可见的、俗称七色光的那一小部分电磁波,主要是太阳的光。
这应该是风水学中最基本而又最神秘的内容。
可以说,今天的科学揭开了风水的神秘面纱。
如果有谁还对风水抱有怀疑,应该想想指南针为什么老是指着南方,而非其它方向呢?因为东南西北四方以及四隅的电磁波的能量是不同的。
我认为,有生气之地应该是避风向阳,流水潺潺,草木欣欣,鸟语花香的地方;经商的旺铺,应该是合气、合风、合光、合水、有人气的地方。
(作者:沈文卓,吉林省易经学会常务理事)洪堡德被公认为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在其他一些学科如气象学、地球物理学、海洋学等方面也多有建树。
由于洪堡德的科学活动和学术思想,才使得千百年来纯经验性的地理描述,进入到科学的行列。
洪堡德注重实践观测也善于创新思索,他总是试图将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比较,以至于他不得不携带几十种不同的仪器来完成他心目中的考察目标。
于是,一个个的科学发现上的“第一次”出现了:第一幅全球等温线图由他绘制完成;最先发现了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性和垂直分异性;第一次用图解的方法来研究洋流;首创“磁暴”这一名词;第一次科学地分析了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规律等。
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尔的《地学通论》两书的问世,被公认为近代地理学形成的标志。
世界最早的历史图集世界上最早的历史图集是在河南洛阳编绘成的。
据历史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一部地理名著--《禹贡》,把全国分为九州,然后分州叙述各地的山川、湖泊、土壤、物产、田赋、贡品和交通等情况。
到了魏晋期间,因为年代久远,《禹贡》中所记载的内容已经变化,于是,裴秀便参考收集到的历史地图,结合晋朝的行政区划,在详细考证古今地名、山川和疆域的基础上,绘制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
裴秀,字秀彦,魏晋时期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生于公元223年(曹魏黄初四年),原任魏尚书仆射,公元265年(晋泰始元年),晋灭魏后出任晋朝司空(相当于宰相),当时京都在洛阳。
他领导和亲自参与历时数年完成了历史名著《禹贡地域十八篇》。
他在该图序言中提出了《制图六体》:"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辩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
"这里,裴秀提出了绘制地图应该遵循六条基本原则。
其中:分率就是比例尺,准望就是方位,道里即是距离,高下就是相对高度,方邪就是地面坡度起伏,迂直就是实地的高低起伏距离与平面图上距离的换算。
今天地图学上所应考虑的主要因素,裴秀几乎都考虑到了。
《禹贡地域图十八篇》不仅绘有新的郡国、府县政区划分,居民地的位置而且把古代的九州、历史上各王朝曾经举行会议的会址、签订条约的地点和古地名等,皆一一标示出来。
在他之前不久,有人绘制了一幅《天下大图》,规模宏大,据说"用缣八十匹",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但是不便携带、阅览和保存。
于是裴秀运用制图六体的方法"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的比例尺,缩绘成约为一百八十万分之一的《地形方丈图》,这样就简便了。
裴秀的《制图六体》理论,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图学纲要,也奠定了中国古代制图的理论基础。
他绘制的《禹贡地域十八篇》是当时中国最精详的历史地图集。
他所缩绘的《地形方丈图》一直流传应用了好几百年,裴秀在地图学方面的杰出成就,不仅在我国地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在世界地图史上也占有突出的位置。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其内容包括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
在自然地理方面,所记大小河流有1252条,从河流的发源到入海,举凡干流、支流、河谷宽度、河床深度、水量和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冰期以及沿河所经的伏流、瀑布、急流、滩濑、湖泊等等都广泛搜罗,详细记载。
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
旧传为西汉桑钦所作。
经清代学者考证,大概是三国时人所作。
原书列举大小河道137条,内容非常简略。
郦道元就力之所及,搜集了有关水道的记载和他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所注,对《水经》中的记载以详细阐明并大为扩充,介绍了1252条河流。
注中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叙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
凡北魏以上的掌故、旧闻都可以得到考证。
单以兵要地理资料一项而言,全注记载的从古以来的大小战役不下300次,许多战例都生动地说明了熟谙地理,利用地形,争夺桥梁、险道、仓储的重要性。
《水经注》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地理大发现英文名称:the great discoveries of geography;great discoveries geography定义1:西方历史学中对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发现新航路的通称。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历史地理学(二级学科)定义2:以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等事件为代表的15~17世纪欧洲国家进行的海上新航路的开辟和对其已知世界以外的地球上新的地理单元的发现。
应用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地理大发现的条件条件:第一,航海技术的改进和地理知识的增长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和阿拉伯的罗盘针、航海知识与地理知识的西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海上武器和军事技术的进步使西欧人日益获得征服神秘海洋的信心与手段。
第三,银行业、信贷业的发展以及股份公司的出现给西欧商业带来了活力,加强了西欧向海外商业探险以及向海外殖民扩张的力量。
第四,专制政府的支持。
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共同走在了海上探险活动的最前列,并支持了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等著名航海家的海上探险活动。
埃拉托色尼埃拉托色尼被西方地理学家推崇为“地理学之父”,除了他在测地学和地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第一个创用了西文“地理学”这个词汇,并用它作为《地理学概论》的书名。
这是该词汇的第一次出现和使用,后来广泛应用开来,成为西方各国通用学术词汇。
丈量地球的周长关于地球圆周的计算是《地球大小的修正》一书的精华部分。
在描绘新的地球《地理学概论》一书致力于研究有人居住的世界。
全书分三卷,第一卷先是一段简短的绪言,对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作了历史的回顾,然后着重阐述地球的结构和演变以及水的运动(潮汐、海峡中的海流等);第二卷为数理地理学。
主要探讨天空、大地和海洋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区域和地带的划分以及已知世界的范围等问题;第三卷是论述世界地图的改绘,包括一幅新编绘物世界地图以及区域描述。
埃拉托色尼的这本书总结了古希腊地理学的成就,标志了这个时期地理学的最高水平,是古代地理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文献。
中世纪地理学发展中世纪西方地理学进入中世纪以后,科学在神学的压抑下发展很慢,而且被歪曲和颠倒。
基督教寺院的学者们,他们不是去科学的分析观察地球,而是竭力把各种文献资料和发现事实与《圣经》、《创始记》中的经典协调起来。
他们阅读拉丁文,对古希腊的资料很少了解,翻译过来的文献也不去研究发展,托勒密的地心说成了中世纪基督教地理学的权威,对亚里斯多德的"热带不能居住,黑人是晒黑的,回到温带还会变白"等错误的地理思想一直深信不疑。
地图也在原来的基础上退化了,相当正确的已知海岸线划定也不见了,代之以纯属幻想的T—O 图。
如果说西方中世纪地理学还有些成绩的话,要算是一些旅游观察和后期的一些学术闪光之处。
1096—1270 年间,欧洲基督教组织了八次十字军远征,每次都以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回耶路撒冷的圣墓为目的。
十字军是从欧洲各地招募来的,战争结束后幸存者又返回欧洲各地,他们带回了大量的异国的自然风光、风俗人情,大大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
居住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维京人,于公元9 世纪到10 世纪漂渡大西洋发现了冰岛、格陵兰岛。
公元1000 年又登上纽芬兰岛和北美大陆东北岸。
他们是欧洲人中最早发现新大陆者,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发现未得到人们的重视和注意。
中世纪作为个人旅行家最著名的要算是马可·波罗(1254—1323年)了。
马可·波罗是威尼斯人,17 岁时(1271 年)随父亲、叔父到中国长途旅行,并在中国留居17 年,受命于大汗,当过中国元朝的地方官吏,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