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咬性皮炎 (自动保存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虫咬皮炎常在春夏秋暖和季节发病,主要发生于1岁以上的儿童及青少年,尤以学令期前更为多见。本病往往好发在躯干、四肢伸侧,但头面部较少被波及。
皮损表现为风团丘疹或风团水疱。典型损害,其风团状似纺锤形,中央有小丘疹或水疱。还可以在四肢远侧端和掌跖部位出现张力性水疱。皮疹可群集或散在分布,但一般不对称。患儿多有剧痒,以夜间尤甚。常因搔抓而继发脓疱疮等化脓性皮肤病,但通常无全身症状,局部浅淋巴结也不肿大。病程约1-2周,损害消退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斑,但易复发。然而,本病可随着年龄增加或复发次数增多而病情逐渐缓解,直至不再发病。
疥螨寄生部位的皮损为小丘疹,小疱及隧道,多为对称分布。疥疮丘疹淡红色,针头大小,可稀疏分布,中间皮肤正常;亦可密集成群,但不融合。隧道的盲端常有虫体隐藏,呈针尖大小的灰白小点。剧烈瘙痒是疥疮最突出的症状,引起发痒的原因是雌螨挖掘隧道时的机械性刺激及生活中产生的排泄物、分泌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所致。白天瘙痒较轻,夜晚加剧,睡后更甚。可能是由于疥螨夜间在温暖的被褥内活动较强或由于晚上啮食更其所致,故可影响睡眠。由于剧痒,搔抓,可引起继发性感染,发生脓疮、毛囊炎或疖肿。
跳蚤
对于过敏性人群,跳蚤咬后可能导致一些皮肤病的发生,尤其在夏季,家里有猫狗等宠物的,如果宠物不干净就会滋生跳蚤等寄生虫,咬过人体后易导致季节性湿疹。
跳蚤鼠疫杆菌是引起鼠疫的一种很小的杆菌。这种菌通过老鼠身上的跳蚤(鼠蚤)传染给人类。跳蚤吸食鼠疫患者的血液后它的胃中充满了鼠疫的杆菌。它们虽是鼠蚤,但有时亦咬人。这种带菌的跳蚤吸入血时血液因食道被细菌阻塞无法入胃而从口部回流到被咬人的身体里,鼠疫杆菌就在这时随同进入人体,使人患上鼠疫。跳蚤在吸食人血时还可能把粪便排在人的皮肤上,其中也含有大量鼠疫杆菌。因为被咬部位发痒,搔痒时会将鼠疫细菌带入微细的伤口,也能使人染上鼠疫。跳蚤咬伤呈现为有核米粒大小的小红点
蚊虫
在虫咬皮炎中蚊虫叮咬引起的皮炎是最常见的。蚊虫通过其口器刺伤皮肤,其唾液或毒液侵入皮肤,由于蚊虫的唾液或毒腺的浸出液中含有多种抗原成分,这些抗原在进入人体皮肤后可与抗体产生变应性反应而引起炎症。严重时个别患儿局部产生大疱、出血性坏死等严重反应,是夏季皮肤科常见病症。[1]
虫咬皮炎又称丘疹性荨麻疹,是夏秋季节常见的儿童皮肤病。导致虫咬皮炎的昆虫很多,常见的有蚊、臭虫、蚤、螨、飞蠓(小黑虫)等,另外有些毛虫,如桑毛虫、刺毛虫的毒毛刺入皮肤也会引发病症。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螨虫,螨虫非常小,在自然界无处不在,它既可以直接叮咬皮肤引起虫咬性皮炎.也可以通过其粪便、唾液等引起皮肤炎症。虫咬性皮炎的表现为叮咬处出现丘疹、风团、水肿性红斑、水疱、丘疱疹、瘀点瘀斑等。中间可见刺吮点,散在分布或数个成群。可发生于身体各部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痒、刺痛感。其中以皮肤瘙痒最为常见。
皮肤表现
一、蠓虫皮炎叮咬后局部出现瘀点和黄豆大小的风团,奇痒,个别发生水疱,甚至引起丘疹性荨麻疹。
二、螨虫皮炎粟米大小至黄豆大小的红色丘疱疹;或为紫红色的肿胀或风团,有时可见到虫咬的痕迹。
三、隐翅虫皮炎皮损呈线状或条索状红肿,上有密集的丘疹、水疱或脓疱,自觉灼热、疼痛。
四、桑毛虫皮炎皮损为绿豆到黄豆大小的红色斑丘疹、丘疱疹或风团,剧痒。
马蜂
中毒表现:被黄蜂螫后,受螫皮肤立刻红肿、疼痛,甚至出现瘀点和皮肤坏死;眼睛被螫时疼痛剧烈,流泪,红肿,可以发生角膜溃疡。全身症状有头晕、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以上症状一般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消失。严重者可有嗜睡、全身水肿、少尿、昏迷、溶血、心肌炎、肝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休克,甚至死亡。部分对蜂毒过敏者可表现为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螨虫
1.螨虫咬伤后会在皮肤产生红色丘疹、丘疱疹、水疱或丘疹性荨麻疹样的皮疹现象,有时候还能够在皮损的中央发现虫咬瘀点;
2.咬伤后如果及时停止与污染物接触,可能经过一周左右皮疹现象就能消退,但同时会形成一定的色素沉着斑;
3.相关皮疹的发生一般都是在暴露部位,或者是螨虫直接咬过的部位;
4.被螨虫咬伤后,患者可以感觉到患处有强烈的瘙痒感,每到夜间瘙痒症状还会有所加剧。
五、松毛虫皮炎皮损为斑疹、风团,间有丘疹、水疱、脓疱、皮下结节等,不少患者有关节红肿疼痛。但脓液培养无细菌生长。
虫咬皮炎的具体临床表现:
一、蠓、蚤叮咬
蠓是比蚊子小的黑色或黑褐色小飞虫,在夏秋季节,往往在清晨及黄昏成群飞翔,叮咬人畜。蚤善跳跃,俗称“跳蚤”。人蚤能吸入血,鼠蚤能传播鼠疫。 蠓、蚤叮咬(beleidae and flea bite)后出现红点、瘀点或黄豆大小痒性风团,个别发生水疱。有的叮咬后发生超敏反应,引起丘疹性荨麻疹。 二、臭虫叮咬
虫咬性皮炎的三大症状:
1、虫咬性皮炎的临床症状自觉瘙痒,多数较剧烈,一般无全身症状;
2、虫咬性皮炎的临床症状皮损以四肢、臀部、腰背部多见,常成批出现,多散在或群集出现,一般不融合;
3、虫咬性皮炎的临床症状皮损为黄豆至花生大小,呈梭形的红色水肿性丘疹,中央可有丘疹,水泡或大泡。皮疹经7-10天后消退,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
主要表现是皮肤出现皮疹,皮疹为纺锤形,水肿性红色丘疹,开始为小粒状丘疹,继而发展为黄豆至花生米大,有时丘疹中央有水疱,偶尔可见血疱,周围红晕明显,皮疹常成批出现,好发于腰背、四肢,群集或疏散分布,皮疹奇痒源自文库抓破后容易糜烂而致继发感染。单个损害的皮疹约7-10日左右消失,留有浅褐色色素沉着,新损害的皮疹常不断发生,所以同一人皮肤内可见不同期的皮疹。
四、蝎蜇伤
蝎腹的背侧有一对毒腺,毒液中含有溶血性及神经性毒素,蝎蜇伤(scorpion sting)可引起局部疼痛、红肿,偶有坏死,并出现严重的全身症状如喉头水肿、恶心、斜视、大汗、唾液分泌过多和舌感觉异常等,也可因呼吸麻痹导致死亡。 五、螨叮咬
螨皮炎常发生于温暖潮湿的夏秋季节。皮损主要为圆形或卵圆形红色丘疹或丘疱疹,自米粒至黄豆大小,丘疹中心可见到针头大小的瘀点,少数可为大小不等的风团,顶端可有小疱。常伴有抓痕、血痂,有的因继发感染而出现脓疱。皮损一般较局限,重者可遍及全身。
臭虫(bedbug)白天躲藏在床缝或床垫、帐角等处,夜晚爬到人的皮肤上吸血,引起瘙痒性风团,呈线状排列。 三、蜈蚣蜇伤
蜈蚣蜇伤(centipede sting)人时,其毒爪刺入皮肤放出毒汁,蜇处出现2个出血点,周围红肿,可发展为褐色水肿,有的发生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数日后,多数患者症状可消失,部分患者可有全身中毒症状。儿童被蜇伤,可能危及生命。
蠓
蠓叮吸人血,被刺叮处常有局部反应和奇痒,甚至引起全身过敏反应等,更主要的是可传播多种人的疾病。从野外捕获的蠓类中,曾检出多种蠕虫、鞭毛虫、纤毛虫、球虫等,其中能寄生于人、畜体内的有几种丝虫。已知的有18种寄生虫是以蠓为媒介的。如蟠尾丝虫、肝囊原虫等均是以多种库蠓为媒介。某些库蠓是流行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常见丝虫病、流行于非洲的链尾丝虫病和流行于拉丁美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奥氏丝虫病的传播媒介。在我国,蠓与人体疾病的关系了解得尚不够清楚。在福建和广东,曾于自然界捕获的台湾拉蠓体内分离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但该蠓是否可作传播媒介,尚有待证实。据统计蠓还能传播下列疾病:鸡痘、马癣、牛流行热、非洲马瘟、牛出血热、禽类疟虫病、丝虫病、马脑炎、兰舌病、卡他性绵羊热、土拉伦斯病及引起牲畜的早产、死产、怪胎等。
臭虫
臭虫因其有一对能分泌臭味的腺体,在其爬行过的地方,留下难闻异味。臭虫为世界性分布昆虫,共计有74种,与人类有寄生关系的仅有温带臭虫和热带臭虫两个家栖种类。在我国这两种臭虫的分布以长江为界,热带臭虫主要见于长江以南,温带臭虫则在全国均有分布但以江北地区为主。臭虫的发育过程为渐变态的,即一生包括卵、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其中若虫有5个龄期。它们一般在狭窄的缝隙中栖息,具群栖性,成虫、若虫和卵多见于床板、褥垫、箱缝、墙隙或墙纸的褶缝中,在卫生条件差的交通工具以及公共场所的桌椅缝隙中亦有孳生。臭虫的危害主要是吸血骚扰,主要在夜间活动,吸血贪婪,尤其是若虫,吸血量可超过其体重的1~2倍,人被叮咬后,严重时可导致皮肤红肿发炎、痒痛难忍,有些人可发生丘疹样麻疹,以小儿为多见。此外相对生物建议使用祛臭虫毒精油可以有效迅速缓解此症状。若长期被较多的臭虫寄生,可引起贫血、神经过敏和失眠、虚弱等症状。此外,臭虫也被怀疑是某些疾病的传播者。
皮损表现为风团丘疹或风团水疱。典型损害,其风团状似纺锤形,中央有小丘疹或水疱。还可以在四肢远侧端和掌跖部位出现张力性水疱。皮疹可群集或散在分布,但一般不对称。患儿多有剧痒,以夜间尤甚。常因搔抓而继发脓疱疮等化脓性皮肤病,但通常无全身症状,局部浅淋巴结也不肿大。病程约1-2周,损害消退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斑,但易复发。然而,本病可随着年龄增加或复发次数增多而病情逐渐缓解,直至不再发病。
疥螨寄生部位的皮损为小丘疹,小疱及隧道,多为对称分布。疥疮丘疹淡红色,针头大小,可稀疏分布,中间皮肤正常;亦可密集成群,但不融合。隧道的盲端常有虫体隐藏,呈针尖大小的灰白小点。剧烈瘙痒是疥疮最突出的症状,引起发痒的原因是雌螨挖掘隧道时的机械性刺激及生活中产生的排泄物、分泌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所致。白天瘙痒较轻,夜晚加剧,睡后更甚。可能是由于疥螨夜间在温暖的被褥内活动较强或由于晚上啮食更其所致,故可影响睡眠。由于剧痒,搔抓,可引起继发性感染,发生脓疮、毛囊炎或疖肿。
跳蚤
对于过敏性人群,跳蚤咬后可能导致一些皮肤病的发生,尤其在夏季,家里有猫狗等宠物的,如果宠物不干净就会滋生跳蚤等寄生虫,咬过人体后易导致季节性湿疹。
跳蚤鼠疫杆菌是引起鼠疫的一种很小的杆菌。这种菌通过老鼠身上的跳蚤(鼠蚤)传染给人类。跳蚤吸食鼠疫患者的血液后它的胃中充满了鼠疫的杆菌。它们虽是鼠蚤,但有时亦咬人。这种带菌的跳蚤吸入血时血液因食道被细菌阻塞无法入胃而从口部回流到被咬人的身体里,鼠疫杆菌就在这时随同进入人体,使人患上鼠疫。跳蚤在吸食人血时还可能把粪便排在人的皮肤上,其中也含有大量鼠疫杆菌。因为被咬部位发痒,搔痒时会将鼠疫细菌带入微细的伤口,也能使人染上鼠疫。跳蚤咬伤呈现为有核米粒大小的小红点
蚊虫
在虫咬皮炎中蚊虫叮咬引起的皮炎是最常见的。蚊虫通过其口器刺伤皮肤,其唾液或毒液侵入皮肤,由于蚊虫的唾液或毒腺的浸出液中含有多种抗原成分,这些抗原在进入人体皮肤后可与抗体产生变应性反应而引起炎症。严重时个别患儿局部产生大疱、出血性坏死等严重反应,是夏季皮肤科常见病症。[1]
虫咬皮炎又称丘疹性荨麻疹,是夏秋季节常见的儿童皮肤病。导致虫咬皮炎的昆虫很多,常见的有蚊、臭虫、蚤、螨、飞蠓(小黑虫)等,另外有些毛虫,如桑毛虫、刺毛虫的毒毛刺入皮肤也会引发病症。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螨虫,螨虫非常小,在自然界无处不在,它既可以直接叮咬皮肤引起虫咬性皮炎.也可以通过其粪便、唾液等引起皮肤炎症。虫咬性皮炎的表现为叮咬处出现丘疹、风团、水肿性红斑、水疱、丘疱疹、瘀点瘀斑等。中间可见刺吮点,散在分布或数个成群。可发生于身体各部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痒、刺痛感。其中以皮肤瘙痒最为常见。
皮肤表现
一、蠓虫皮炎叮咬后局部出现瘀点和黄豆大小的风团,奇痒,个别发生水疱,甚至引起丘疹性荨麻疹。
二、螨虫皮炎粟米大小至黄豆大小的红色丘疱疹;或为紫红色的肿胀或风团,有时可见到虫咬的痕迹。
三、隐翅虫皮炎皮损呈线状或条索状红肿,上有密集的丘疹、水疱或脓疱,自觉灼热、疼痛。
四、桑毛虫皮炎皮损为绿豆到黄豆大小的红色斑丘疹、丘疱疹或风团,剧痒。
马蜂
中毒表现:被黄蜂螫后,受螫皮肤立刻红肿、疼痛,甚至出现瘀点和皮肤坏死;眼睛被螫时疼痛剧烈,流泪,红肿,可以发生角膜溃疡。全身症状有头晕、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以上症状一般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消失。严重者可有嗜睡、全身水肿、少尿、昏迷、溶血、心肌炎、肝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休克,甚至死亡。部分对蜂毒过敏者可表现为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螨虫
1.螨虫咬伤后会在皮肤产生红色丘疹、丘疱疹、水疱或丘疹性荨麻疹样的皮疹现象,有时候还能够在皮损的中央发现虫咬瘀点;
2.咬伤后如果及时停止与污染物接触,可能经过一周左右皮疹现象就能消退,但同时会形成一定的色素沉着斑;
3.相关皮疹的发生一般都是在暴露部位,或者是螨虫直接咬过的部位;
4.被螨虫咬伤后,患者可以感觉到患处有强烈的瘙痒感,每到夜间瘙痒症状还会有所加剧。
五、松毛虫皮炎皮损为斑疹、风团,间有丘疹、水疱、脓疱、皮下结节等,不少患者有关节红肿疼痛。但脓液培养无细菌生长。
虫咬皮炎的具体临床表现:
一、蠓、蚤叮咬
蠓是比蚊子小的黑色或黑褐色小飞虫,在夏秋季节,往往在清晨及黄昏成群飞翔,叮咬人畜。蚤善跳跃,俗称“跳蚤”。人蚤能吸入血,鼠蚤能传播鼠疫。 蠓、蚤叮咬(beleidae and flea bite)后出现红点、瘀点或黄豆大小痒性风团,个别发生水疱。有的叮咬后发生超敏反应,引起丘疹性荨麻疹。 二、臭虫叮咬
虫咬性皮炎的三大症状:
1、虫咬性皮炎的临床症状自觉瘙痒,多数较剧烈,一般无全身症状;
2、虫咬性皮炎的临床症状皮损以四肢、臀部、腰背部多见,常成批出现,多散在或群集出现,一般不融合;
3、虫咬性皮炎的临床症状皮损为黄豆至花生大小,呈梭形的红色水肿性丘疹,中央可有丘疹,水泡或大泡。皮疹经7-10天后消退,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
主要表现是皮肤出现皮疹,皮疹为纺锤形,水肿性红色丘疹,开始为小粒状丘疹,继而发展为黄豆至花生米大,有时丘疹中央有水疱,偶尔可见血疱,周围红晕明显,皮疹常成批出现,好发于腰背、四肢,群集或疏散分布,皮疹奇痒源自文库抓破后容易糜烂而致继发感染。单个损害的皮疹约7-10日左右消失,留有浅褐色色素沉着,新损害的皮疹常不断发生,所以同一人皮肤内可见不同期的皮疹。
四、蝎蜇伤
蝎腹的背侧有一对毒腺,毒液中含有溶血性及神经性毒素,蝎蜇伤(scorpion sting)可引起局部疼痛、红肿,偶有坏死,并出现严重的全身症状如喉头水肿、恶心、斜视、大汗、唾液分泌过多和舌感觉异常等,也可因呼吸麻痹导致死亡。 五、螨叮咬
螨皮炎常发生于温暖潮湿的夏秋季节。皮损主要为圆形或卵圆形红色丘疹或丘疱疹,自米粒至黄豆大小,丘疹中心可见到针头大小的瘀点,少数可为大小不等的风团,顶端可有小疱。常伴有抓痕、血痂,有的因继发感染而出现脓疱。皮损一般较局限,重者可遍及全身。
臭虫(bedbug)白天躲藏在床缝或床垫、帐角等处,夜晚爬到人的皮肤上吸血,引起瘙痒性风团,呈线状排列。 三、蜈蚣蜇伤
蜈蚣蜇伤(centipede sting)人时,其毒爪刺入皮肤放出毒汁,蜇处出现2个出血点,周围红肿,可发展为褐色水肿,有的发生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数日后,多数患者症状可消失,部分患者可有全身中毒症状。儿童被蜇伤,可能危及生命。
蠓
蠓叮吸人血,被刺叮处常有局部反应和奇痒,甚至引起全身过敏反应等,更主要的是可传播多种人的疾病。从野外捕获的蠓类中,曾检出多种蠕虫、鞭毛虫、纤毛虫、球虫等,其中能寄生于人、畜体内的有几种丝虫。已知的有18种寄生虫是以蠓为媒介的。如蟠尾丝虫、肝囊原虫等均是以多种库蠓为媒介。某些库蠓是流行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常见丝虫病、流行于非洲的链尾丝虫病和流行于拉丁美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奥氏丝虫病的传播媒介。在我国,蠓与人体疾病的关系了解得尚不够清楚。在福建和广东,曾于自然界捕获的台湾拉蠓体内分离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但该蠓是否可作传播媒介,尚有待证实。据统计蠓还能传播下列疾病:鸡痘、马癣、牛流行热、非洲马瘟、牛出血热、禽类疟虫病、丝虫病、马脑炎、兰舌病、卡他性绵羊热、土拉伦斯病及引起牲畜的早产、死产、怪胎等。
臭虫
臭虫因其有一对能分泌臭味的腺体,在其爬行过的地方,留下难闻异味。臭虫为世界性分布昆虫,共计有74种,与人类有寄生关系的仅有温带臭虫和热带臭虫两个家栖种类。在我国这两种臭虫的分布以长江为界,热带臭虫主要见于长江以南,温带臭虫则在全国均有分布但以江北地区为主。臭虫的发育过程为渐变态的,即一生包括卵、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其中若虫有5个龄期。它们一般在狭窄的缝隙中栖息,具群栖性,成虫、若虫和卵多见于床板、褥垫、箱缝、墙隙或墙纸的褶缝中,在卫生条件差的交通工具以及公共场所的桌椅缝隙中亦有孳生。臭虫的危害主要是吸血骚扰,主要在夜间活动,吸血贪婪,尤其是若虫,吸血量可超过其体重的1~2倍,人被叮咬后,严重时可导致皮肤红肿发炎、痒痛难忍,有些人可发生丘疹样麻疹,以小儿为多见。此外相对生物建议使用祛臭虫毒精油可以有效迅速缓解此症状。若长期被较多的臭虫寄生,可引起贫血、神经过敏和失眠、虚弱等症状。此外,臭虫也被怀疑是某些疾病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