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3: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
权,有的善于取譬设喻,由浅入深,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有的气势磅礴、大开大
阖,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人才等诸多方面探究原因,总结经
验,警示统治者借鉴,还有的擅长对比分析,层层深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阐
明自己的观点。这些文章不仅观点鲜明,议论有力,气势充沛,能给我们学习
写作议论文提供很好的借鉴,同时也能使我们从中了解孟子的“仁政”主张、
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点评:这段文字阐述了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
正确性,同时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
《春秋》。
提醒你夯实基础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弃甲曳
.兵

数罟


洿
.池



tún


zhì

.序
xiáng
孝悌


饿莩

piǎo



.罟


.口之家
shù
养生丧
.死
sāng
灰心丧
.气
sàng



.战
hào
友好
. hǎo
牲畜
. chù

.牧


2.识通假
无失其时(“无”通“毋”)
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
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其学说被诸侯认

高中语文:3.8《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3.8《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媒体
课时
共三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手记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师生共同分析1~4段,背诵1~4段。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识、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五、探究赏析
㈠研习第1段
(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学生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授课
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课题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

〞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

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罗志辉撰教学目标1.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

2.文如其人,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1.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入课㈠让学生记诵孟子名言警句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4.尽信《书》,不如无《书》。

㈡找出课文中一个哲理性成语15.五十步笑百步二、简介孟子思想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

2.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3.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

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三、整体感知课文《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

课文题目“寡人之于国也”是编者加的。

本是梁惠王向孟子说的一句话:“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意思是“我对于梁国的治理,已经费尽心力了。

”孟子针对梁惠王“尽心焉”的自诩之言,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必修三古文翻译一、寡人之于国也

必修三古文翻译一、寡人之于国也

必修三古文翻译一、寡人之于国也必修三古文翻译一、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高二语文第8课(下册)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详解

高二语文第8课(下册)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详解

高二语文第8课(下册)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详解寡人之于国也中心思想: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1]曰:“寡人[2]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3]。

河内[4]凶[5],则移其民于河东[6],移其粟[7]于河内;河东凶亦然[8]。

察邻国之政,无如[9]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10],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11],请以战喻[12]。

填[13]然鼓之[14],兵刃既接[15],弃甲曳兵[16]而走[17]。

或百步而后止,或[18]五十步而后止。

以[19]五十步笑[20]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21]不百步耳,是[22]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23]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24],谷[25]不可胜食[26]也;数罟不入洿池[27],鱼鳖[28]不可胜食也;斧斤[29]以时[30]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31]丧死[32]无憾[33]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34]之始也。

“五亩[35]之宅,树[36]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37]矣。

鸡豚[38]狗彘[39]之畜[40],无[41]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42],勿夺[43]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44]庠序[45]之教[46],申[47]之以孝悌[48]之义[49],颁白[50]者不负戴[51]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52]不饥不寒,然而不王[53]者,未之有[54]也。

“狗彘食人食[55]而不知检[56],涂[57]有饿莩[58]而不知发[59],人死,则曰:‘非我也,岁[60]也。

2024年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3

2024年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3
内容逻辑关系
① 民本思想的核心
- 重点知识点:民为贵,君为轻
- 词句阐述:孟子在文章中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观点,强调君主应该以民为本,施行仁政。
② 仁政主张的具体内容
- 重点知识点:民有恒产、民有恒心、王道
- 词句阐述:
- “民有恒产”和“民有恒心”:孟子主张君主应该保障百姓的财产和思想道德建设,以维护社会稳定。
- 学术数据库和期刊文章,用于拓展阅读
4. 教学手段:
-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 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
- 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的创建
- 写作练习和口头报告
- 互动式白板和投影演示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 孟子强调君主应该行“王道”,即以德服人,以道德的力量来统治国家,而不是单纯依靠武力。
3. 古文阅读能力
- 学生需要掌握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如“寡人”、“国也”、“民为贵”等,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理解孟子的论证思路。
4. 论证方法
- 举例论证:孟子在文章中通过举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通过对比“邻国之民不加少”和“寡人之民不加多”来阐述仁政的重要性。
2024年高中语文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二年级语文班
3.授课时间:2024年3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品质、审美创造。通过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使学生能够:

高三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译文

高三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译文

高三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译文1.原文篇一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译文篇二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真是够尽心的啦!黄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如此办。

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哪个国家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加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

咚咚地敲起战鼓,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著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呀。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的内容之一,因此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时代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 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 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 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 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 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 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4、古今异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 ,心肠狠)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3)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 (4)兵刃既接(兵器/战士,士兵) (5)弃甲曳兵而走(逃跑/行走) (6)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 (7)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 (8)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
• 七十者衣 帛食肉,
• 黎民:老百姓 • 然:这样
黎民不饥
• 而:表转折, 却
不寒,然 • 王:wàng,名
而不王者, →动,为王,统一
未之有也。 天下
• 未之有也:宾
语前置句
翻译第七段
“狗彘食人 • 食:第一个为动
食而不知检,
词,吃;第二个 名词,食物
涂有饿殍而 • 检:束缚;
不知发。人 • 涂:通“途”,
• 违:违背,耽误。 • 胜:尽,完。 • 数(cù) :密。 • 罟(gǔ) :网。 • 洿(wū)池:池塘。 • 生:活着的人。 • 丧(sāng) :埋葬,办
丧事。
•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 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
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 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 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有传明太祖朱元 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 关内容。 孟子主张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论,孟 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 主只要将自己的仁德推广,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爱护自己的家人,到爱护国民 ,就是仁政。 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行“王道”,要 使人民富足,百姓安乐,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拥 戴君主,国家自然富强安定。
【孟子概述】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南宋 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 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 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孟子》是记载孟 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 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 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 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 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 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 》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 圣而作”。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概述】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 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 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 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jí,子 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 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 “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 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 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 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高中语文 3.8《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3.8《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

梁惠王梁惠王就是战国前期赫赫有名的魏惠王。

战国时魏国国君。

姓姬,魏氏,名罃,魏武侯子。

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

梁惠王之所以有名气,乃在于他在位期间打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一连串大败仗,硬是将乃祖魏文侯、乃父魏武侯辛辛苦苦创下的那份霸业给葬送了,称得上是一位典型的败家子,完全的失败者。

公元前453年,韩、魏、赵三家分晋,战国揭幕。

在当时的七雄之中,魏文侯第一个实行改革,礼贤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名流贤达,重用吴起、李悝、西门豹等才俊之士,行“地力之教〞,施“平籴之法〞,创“武卒之制〞,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充当三晋老大。

他曾联合韩、赵诸国,先后西伐秦,占秦河西之地;南击楚,夺楚睢之间;东攻齐,入齐长城;北征中山,一度奄有其地。

继起的魏武侯效法乃父,保证了魏国的霸业得以平稳维持。

应该说,父祖辈给梁惠王留下了一份十分可观的家业,他完全可以“大树底下好乘凉〞,当守成之主,享现成之福,谋社稷之安。

然而,好大喜功心态以及随之而来的战略抉择失误,终使梁惠王走上了身败名裂的不归路。

从战国兵备地理考察,魏国北邻赵,西接秦,南连楚,东毗齐、宋,其地四通八达,多面受敌,无险要可供守御,处于四战之地的战略内线地位,这决定了魏国的中原霸权有着天生的内在脆弱性。

所以,梁惠王上台后最应该做的,是如何凭借已有的实力地位,适中选择主攻方向,防止四面出击,防止四面树敌。

就当时的实际情况看,他的正确选择无疑应为东守而西攻,即据有河西之地,乘秦国退守洛水的有利形势向西开展,夺占泾、渭,控制崤、函,争取战略上的主动。

遗憾的是,梁惠王本人是彻头彻尾的战略短视者,他所追求的是外表上的风光,贪图的是虚幻意义的荣耀。

在他看来,秦国“僻在雍州〞,完全不配当自己的对手,胜之不武,服之无名,激发不起自己的兴趣。

相反,控制三晋,压服齐、楚,才是煌煌伟业,颜面有光。

在这种自高自大心理的驱使下,他轻率地作出了战略东移的选择,西守而东攻。

为此,他把都城从安邑搬迁到大梁,自以为居天下之中,便理所当然地成了天下的领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精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精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精讲9.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精讲【课文背景知识】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他从“性善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政治主张,对后世的统治者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认真地读读这篇文章,看看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孟子又是怎样因势利导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想一想:他的思想和主张在今天还有没有现实的意义?2.人常说文如其人,阅读这篇文章,想像一下,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文章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3.“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它的原创者就是孟子。

想一想孟子运用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什么?你觉得这样说比起直接讲好在哪里?【重点难点讲解】重点难点1.了解的重点是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的重点是①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②掌握“数”、“直”、“发”、“胜”、“兵”等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的特点。

③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学习掌握一定的论辩技巧。

④按教材要求背诵全文。

3.应用的重点是积累文言知识,用于阅读文言文。

训练突破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训练1 你知道孟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孟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点拨1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他是子思的再传弟子。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很尊敬他,但亦终不见用。

于是归而述孔子之意,明先王之道,以教弟子。

孟子死后,他的门人万章、公孙丑之徒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是孔子学说的发展。

孟子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仁政的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养生丧死无憾”。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28张PPT)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28张PPT)
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答案:A。
例题4
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①②⑤/ ③④
答案:A。
例题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之〗,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 “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
意动用法
王无罪岁 〖罪〗以岁为罪,认为年岁有罪过。
典型例题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 ➢例题5
例题1
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 的是( )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 答案:D。
例题2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答案:D。
例题3
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
第一部分
梁惠王自我表白治理国家尽心尽力,提 出疑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第二部分
第2自然段孟子第一次设喻,请求梁惠王 的回答。
第3自然段梁惠王表明了自己的想法。 第4-5自然段中,孟子紧紧抓住梁惠王的 答话,又从日常生产、生活中举出事例,阐 明何为“王道”。

人教版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译注

人教版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译注


同“与”,跟,和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 也,兵也

连词,表结果结果,不译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 也,兵也

代词,代“人”)



怪罪,归罪

年成

同“则”,那么

结构助词,的


兼词,“于是”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 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我对于国事,真是尽了心啊 我对于国事,真是尽了心啊 我对于国事,真是尽了心啊 我对于国事,真是尽了心啊 我对于国事,真是尽了心啊
我对于国事,真是尽了心啊
河内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 河内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 河内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 河内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 河内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 河内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 河内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 把河东的粮食输送到河内。河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把河东的粮食输送到河内。河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把河东的粮食输送到河内。河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考察邻国的君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考察邻国的君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考察邻国的君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考察邻国的君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考察邻国的君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考察邻国的君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考察邻国的君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 呢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 呢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 呢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 呢 孟子回答说:魏王您喜好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作个 比方 孟子回答说:魏王您喜好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作个 比方 孟子回答说:魏王您喜好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作个 比方 战鼓咚咚地敲起来了,两军已经交战 战鼓咚咚地敲起来了,两军已经交战 战鼓咚咚地敲起来了,两军已经交战 战鼓咚咚地敲起来了,两军已经交战 战鼓咚咚地敲起来了,两军已经交战 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高二语文新人教版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主旨及思路分析

高二语文新人教版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主旨及思路分析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寡人之于国也》主旨及思路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

因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这种“保民而王”得思想,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多加”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即减轻徭役、发展农林牧渔生产而使民“不饥不寒”,并在此基础上兴办教育等具体措施和要求,并强调指出,只有通过解决人民经济生活的问题而取得人民拥戴,才能称王于天下。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语文高二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译文

语文高二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译文

语文高二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译文高二语文课本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语文高二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高二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语文高二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近经典,聆听孟子。

书香扑面的时候,心被虔诚塞得满满。

沿着岁月的河道溯源,不觉间仿佛已走过千年。

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着而坚定,焦灼而真诚。

倡导仁政,反对战争,主张以德服人,抨击暴力治国,纵然屡屡碰壁却依然不失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人皆可以为尧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多年的游说生涯,他辗转奔走,他不辞劳苦,留下了悠长的足迹,留下了经典的语句,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激情的孟子。

那份知识分子的良知,给后人留下经久的感动。

这是一个提倡社会和谐的孟子,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是一个自信的孟子,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一个笑傲困难的孟子,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尊为“亚圣”,儒家文化亦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修身养性、治国安民、教育学习、交友处世、孝亲敬老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警醒后人反思,引发后人思考。

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作为教育家的孟子,作为政治家的孟子,作为文学家的孟子,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

一、作者连线亚圣——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学生。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二、背景探寻躬行仁义,王道之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梁惠王统治期间,魏国曾是强国,但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魏国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强盛,无奈迁都大梁。

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

在几次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三、相关知识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主要学说,是“仁政”思想。

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思想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孟子的“仁政”思想还有: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的。

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也可对国君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

孟子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主张君子应做到“不扰民”,指出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要得民心。

1.字音①数罟..(cù gǔ)②孝悌.之义(tì)③庠.序(xiáng) ④养生丧.死(sāng)⑤饿莩.(piǎo) ⑥弃甲曳.兵(yè)⑦洿.池(wū) ⑧鸡豚.(tún)狗彘.(zhì)2.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无”通“毋”(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3.古今异义(1)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可以;“以”,凭借。

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3)然而..不王者古义:“然”,这样;“而”,却,但是。

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4.一词多义(1)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副词,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名词,价值中通外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理直.气壮形容词,正确随风直.到夜郎西副词,径直;一直(2)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动词,打开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动词,征发野花发.而幽香动词,开花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动词,发射主人忘归客不发.动词,出发(3)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副词,尽驴不胜.怒,蹄之动词,承受日出江花红胜.火动词,超过,胜过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动词,胜利予观夫巴陵胜.状形容词,优美的(4)加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而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动词,增加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动词,施加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动词,放上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动词,夸大(5)之填然鼓之.助词,衬字,补充音节王道之.始也助词,的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吾欲之.南海,何如?动词,到,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填然鼓.之击鼓②树.之以桑种植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上④王无罪.岁归咎、归罪⑤然而不王.者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2)名词的为动用法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为……办丧事(3)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4)动词的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使……迁移(5)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6.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非我也,岁也用“也”表判断②非我也,兵也用“也”表判断(2)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之有”是宾语前置,即“有之”(3)状语后置句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多于邻国”是状语后置,即“于邻国多”②申之以孝悌之义“申之以”是状语后置,即“以……申之”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负戴于道路”是状语后置,即“于道路负戴”7.文白对译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

河内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了心啦。

河内凶, 则 移其① 民 于河东, 移其② 粟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于河内;河东 凶 亦然。

察 邻国之 政, 无如寡人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

考察邻国的当权者,没有像我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 不加少,寡人之民不 加多,何 也?”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这是为什么呢?”⎣⎢⎢⎡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yīn ɡ)。

魏国都城在大梁(在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于:对于。

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①其:代指河内。

②其:代指河东。

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然:这样。

察:考察。

政:当权者。

无如:没有像……。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民:百姓。

加少:更少。

加,更。

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扩充兵员,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为好事。

何也:为什么呢。

孟子对曰: “王 好 战, 请 以①战 喻。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喜欢打仗,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

填然 鼓之, 兵刃 既接, 弃甲 曳咚咚地敲着战鼓,战斗已经开始了,(士兵)抛弃铠甲、兵而走。

或 百步而后止, 或 五十步而后止。

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一百步才停下来,有的人跑五十步停下来。

以② 五十步 笑 百步, 则 何 如?”拿逃跑五十步的行为取笑逃跑一百步的行为,那么怎样呢?” ⎣⎢⎢⎡好(hào )战:喜欢打仗。

请:请允许我。

①以:用。

喻:打比方,作说明。

填然:咚咚地。

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然,形容词词尾。

鼓:名词用作动词。

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兵:兵器、武器。

刃:锋刃。

既:已经。

接:接触、交锋。

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

曳:拖着。

走:跑,这里指逃跑。

或:有的人。

②以:用,凭,拿。

则:连词,那么。

何如:怎么样。

曰:“不可, 直 不 百步 耳,(梁惠王)说:“不行,(那些人)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是亦 走也。

”但这也是逃跑呀。

”曰:“王 如 知 此, 则 无 望(孟子)说:“大王您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您的民之多于邻国也。

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如果。

则:连词,就。

无:通“毋”,不要。

望:希望。

于:比。

“不 违农 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吃不完;细网不进池塘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 以时(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 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砍伐树木,木材就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是 使 民 养生丧死无 憾也。

养生这样可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百姓对生养 丧死 无 憾, 王道 之始也。

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时:季节。

谷:粮食的统称。

胜:尽。

数(cù):密。

罟(ɡǔ):网。

洿(wū):深。

斤:锛子,古代砍伐树木的工具。

以时:按一定的⎦⎥⎥⎤季节。

养生:供(ɡōn ɡ)养活着的人。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憾:遗憾、不满意。

始:开端。

“五亩 之 宅,树 之 以 桑, 五十 者 可以“五亩住宅的场地,在宅场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衣 帛 矣;鸡豚狗彘之畜,无 失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狗、猪,不要错过它们繁殖其 时,七十 者 可以食 肉矣; 百亩 之田,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每户百亩大的土地,勿夺 其 时, 数口之家 可以 无 饥矣;不要错过农业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谨 庠序之 教,申 之以孝 悌 之 义,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颁 白 者 不 负戴于 道路矣。

七十 者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七十岁的人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 寒, 然 而 不 穿绸吃肉,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做到)这样却还不能使天下百姓王者, 未之有 也。

归顺,是不曾有过的事。

⎣⎢⎢⎡树:动词,种植。

衣(yì):动词,穿。

帛(bó):丝织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