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古汉语词汇单音词和复音词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 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

偏义复词的构成分类
❖ 1.连类而及,语素分属不同的类但意义相关。 ❖ 《周易》: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 《礼记》:大夫不得造车马。 ❖ 2.意义相对相反。 ❖ 《五柳先生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 《史记·刺客列传》: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 动静 同甘苦 计较得失 不计成败 褒贬人
人褒贬。故费尽精神…… ❖ 16.先帝处我于此,本欲寄以安危。
❖ 同义复词 ❖ (同义合用)
❖ 同义复词,即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同义词构成的复音词。
❖ 被历代语言学者称之为“重言”、 “复语”、“连言”或“词语复用”。
❖ 例如:“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 军收河南河北》涕泪,二词一义单指 眼泪。
息—呼吸 御—抵挡
池—护城河
亡—丢失、逃跑
汉语词汇的复音化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由词 组逐渐凝固为词的过程。
1.古汉语复音词没有固定的组合形式 《左傳·成公二年》:“擐甲執兵。” 《左傳·隱公元年》:“繕甲兵,具卒乘。” 《孟子·公孫丑下》:“兵革非不堅利也。” 《韓非子·初見秦》:“昔者紂為天子,將率天 下甲兵百萬。”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种树的地方称园,种菜的地方叫圃。既是 窃桃李,当然是入园,“圃”无义。)
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偏义复词, 婆婆。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义复词, 指兄长。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 不宜异同。 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韓非子·初見秦》:“兵甲頓(疲乏),士民 病(貧困)。“
《戰國策·秦策一》:“兵革大強,諸侯畏懼。”
不要把古代连用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一个 双音词
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簡稱甲文,指近代以來發現的商周時期寫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也叫貞卜文字、殷墟書契等。
2、金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青銅銘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于秦國一帶的文字,也叫籀文。
廣義的大篆還包括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統一六國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國文字而確立的秦國官方文字,也稱秦篆。
5、籀文:舊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現在一般認為是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秦國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學上主要指戰國時期流行於東方各諸侯國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戰國時期六國古文的一種別體,可能是對戰國時流行于六國的文字加以變異而來的。
8、今文:文字學上特指漢代流行的隸書。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戰國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漢代隸書以後的文字,包括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11、隸變:指發生秦漢時期由秦國篆文、六國古文演變為隸書的過程。
這一過程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12、隸定:指用隸書(後來也包括楷書)轉寫戰國以前古文字的過程。
13、小學: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機構,後來又指傳統的語言文字學,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等。
14、六書:指中國古代分析漢字構造的六種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一般認為后兩種是用字方法。
15、四體二用:四體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四種造字方法,二用指轉注、假借兩種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學上指反映一個字造字本義的初始寫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採”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義的字,與“借字”相對。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來代替某種意義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歷史上先後產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義的字,先產生的叫“古字”,后產生的叫“今字”。
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汉语大部分复合式合成词都是经过同 义词临时组合阶段的。开始由两个单音词 多次地长期连用,逐步凝结成为一个整体.主 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 式,两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
例如同义词“险”“阻”“隘” ,在上古既 可单用,又可互相组合。
“披靡”:草木随风偃仆的样子,也 用来比喻军队的溃败。
《史记·项羽本纪》:“汉军皆披靡”。 张守节正义云:“靡,言精体低垂。”
“辟易”:倒退的样子。
《史记·项羽本纪》:“人马俱惊,辟 易数里”。
张守节正义云:“言人马俱惊,开张 易旧处,乃至数里。”
真正单纯的复音词在古代汉语里比较 少见,但也占一定的数量。
2.加上词尾词头。如“虎”变成“老 虎”,“杯”变成“杯子”,“石”变成 “石头”;
3.利用两个同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 构成一个复音词。
例如:儿+子→儿子;鸣+叫→鸣叫。 人民,声音,树木,言语,道路,买卖, 是非,动静,忘记.
注意:许多古代的单音词,作为词已 经消亡,但作为词素还留存在现代汉语里。
3.感情色彩的不同。如: “杀”和“弑” “杀”:指一般的杀死,中性词。 “弑”:指下杀上,含有对杀人者的 谴责,贬义词。 《礼记檀公下》:臣弑君,凡在官者杀 无赦;子弑父,凡在官者杀无赦。
4.使用条件的不同。如:
“能”和“得”,古代都表示可能的 意义,都用作助动词,但它们的使用条件 有所不同。
第二第二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语素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语素只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失去其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失去其意义意义只是作为陪衬只是作为陪衬
古汉语通论(三)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一、古汉语单音词的发展
古汉语基础(二)复习纲要

古汉语基础(二)复习纲要第一章词汇部分主要内容:1.单音词和复音词(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2)古代汉语的复音词(3)正确区分单音词和复音词2.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什么是本义、引申义及其关系(2)怎样推求本义(3)词义引申的途径(4)词义引申的类型3.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汇的异同(2)古今词义的异同4.同义词(1)同义词的形成(2)同义词的辨析重点掌握:1.单纯词是指只包含一个词素的词,有时用一个汉字表示,如走;有时用两个汉字表示,必须合起来才有意义,如含糊。
2.连绵词又称连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又叫连语,涟语。
3.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前人把它叫做重言,由于这类词多是形容事物形状、状态的,所以古人又叫它重言形况词,现在就其音节来看称为叠音词。
4.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的、其中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复音词。
5.合成词是由两个独立的单词结合而成的,凝固得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的复音词。
6.同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同义词作为语素构成的。
遇到同义词连用的情况,一般可以把它们当作一个同义复词来对待。
7.下列各复音词的类型是:犹豫、崎岖、相羊、浩荡、首鼠、从容、参差披靡、含糊属于连绵词溶溶、行行、盘盘、蚩蚩、融融属于叠音词有苗、阿母、喟然、有众、率尔属于附音词布衣、诸侯、天命、百姓、兴亡、借口属于合成词8.正确区分加点的词是复音词还是单音词的连用,并解释词义:(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一个复音词(或偏义复词)。
种树的地方。
圃字无义。
(2)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一个复音词(或连绵词)。
旋风的意思。
(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
地方:两个单音词。
是土地方圆的意思。
(4)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通论二 词汇(二)

注意区分偏义复词与由相同语素组成 的并列结构的合成词 “得失”: “尽思虑,揣得失, 智者之所难也。”(《韩非子·八 说》)
三 、古汉语中的复音词 (一)复合词
2.同义复词:由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双音 词,叫做“同义复合词”,简称“同 义复词”。 宾客、干戈、悦怿 而帅偏师,以修封疆。 跋履山川,踰越险阻。
古代汉语
词汇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主讲教师 许秋华
一 单义词和多义词 (一)单义词
定义:只有一个意义,只概括的反映某一客观事物 或某种行为,某种性状。 觥:“觥筹交错”(欧阳修《醉翁亭记》) 膢:“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韩 非子· 五蠹》 膑:“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司马迁《报任安 书》) 屦:“屦大小同,则贾相若。”(《孟子· 许行》)
偏义复词的特点
(1)当两个语素的意义无好坏之分时,偏义 复词的意义偏向第一个语素 “异同”: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 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车马”:《礼记· 玉藻》:“年不顺成---大夫不得造车马。”
(2)当两个语素的意义有好坏之分时,偏义 复词的意义偏向贬义或消极意义 “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 (《后汉书 何进传》) “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则作数日 恶。”(世说新语 言语)
一 单义词和多义词
(三)注意词义和字义的区别
要注意词义和字义的区别,把一词多义现 象和同音同形词区分开。凡是用同一字形表 达的词,只要它们之间意义有联系,就是一 个多义词;反之,则不是一个词,而是几个 同形的词。
二、词的本义及其探求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是指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供 参证的最早的意义,简单的说,就是一个词本来的 意义。 及 《说文》:“及,逮也。”本义是追上、赶 上。《左传》:“故不能推车而及。” 既: 韩愈《进学解》:“言未既,有笑于列 者曰。” 即:《说文》:“即,即食也。”《易经· 鼎》: “鼎有食,我仇有疾,不我能即。” 焚:《说文》:“焚,烧田(畋)也。从火 林。” 殷墟卜辞:“癸卯允焚,获兕十一、豕十 五……”
古汉语词汇概说古汉语单音词与复音词古今

能会发生变化或扩大。
形态变化
03
一些单音词在演变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形态上的变化,如添加或
删除某些部分。
02
古汉语复音词概说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古汉语复音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成的 词。
特点
与单音词相比,复音词具有更丰富的表意功能, 可以表达更为复杂的概念和事物。
例子
如“天地”、“江湖”、“风雨”等。
古汉语词汇概说
• 古汉语单音词概说 • 古汉语复音词概说 • 古今汉语词汇对比 • 古汉语词汇的特殊现象 • 古汉语词汇的学习与运用
01
古汉语单音词概说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古汉语单音词是指一个音节表示一个 词,与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和多音词相 对。
特点
古汉语单音词通常比较简单,意义明 确,易于记忆和使用。
同义词选择
在写作和表达时,需要根据语境 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同义词, 以增强表达效果。
反义词的运用
反义词丰富
古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反义词,这些词意义相反,形成鲜明的对比, 使语言更加鲜明生动。
反义关系辨析
反义词之间存在明显的对立关系,需要通过语境和上下文进行辨析, 以准确表达意思。
反义词选择
在写作和表达时,需要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反义词,以增 强表达效果。
复音词的分类
并列式
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词根并列组成,如“天地”、“山水 ”、“动静”等。
偏正式
由一个修饰词和一个中心词组成,如“江山”、“风雨”、“人烟” 等。
支配式
由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组成,如“饮酒”、“写字”、“唱歌”等。
附加式
由一个表示抽象概念的词根和一个表示具体概念的词缀组成,如“子 丑”、“阿爷”、“老虎”等。
通论二·单音词、复音词

複音詞
(2)古人對這一類同義詞,常常加以區 別。 “婚姻” “婦家爲婚,婿家爲姻。”(《說文》) “饑饉” “穀不熟爲饑,菜不熟爲饉。(朱熹)
複音詞
(3)這一類複音詞的每一個詞素,往往 保持著一定的獨立性。在此它是複音詞 的詞素,在彼它又是單獨的一個單音詞。 “齊王聞之,君臣恐懼。”
(《戰國策·齊策》)
語言有三個要素,就是語音、 語言有三個要素,就是語音、 語法、 那麼, 語法、詞彙。那麼,我們學習古 代漢語,這三個方面, 代漢語,這三個方面,哪方面最 重要呢?應該說是詞 最重要。 重要呢?應該說是詞彙最重要。
——王力 王力
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 單音詞、複音詞、
派生詞 派生詞、複合詞、單純詞(聯綿詞) 單純詞( 綿詞)
“君子不憂不懼。” (《論語·顔淵》) “吾甚恐。” (《孟子·梁惠王下》)
複音詞
2 . 還有一種複音詞是用兩個單音的近義詞或 反義詞作爲詞素組成的;其中一個詞素的本來 反義詞作爲詞素組成的; 意義成爲這個複音詞的意義, 意義成爲這個複音詞的意義,另一個詞素只是 作爲陪襯。 作爲陪襯。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 園圃,竊其桃李。” 園圃
(《詩經·豳風·七月》)
引申義:朝著,對著
道
本義:路 “道阻且長”。 (《詩經·秦風·蒹葭》) 引申義:達到道德標準的途徑。 “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裏仁》)
又引申爲:正當的手段。 “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同上)
詞義的引申
詞義的引申與詞義的更替不同。 詞義的更替是指某詞在産生新的意義的 時候同時排斥了舊的意義,如: “腳”→“小腿”(本義)→“足” (後起義)
同義詞 (P.106)
古代漢語裏,同義詞 同義詞很多。《說文解字》一 同義詞 書,主要是以同義詞來解釋字義。但是,絕大 多數同義詞的意義都不是完全相等的;同義詞 彼此之間,有同也有異,或者含義有差別,或 者使用範圍有寬有窄,或者使用條件有所不同。
单音词和复音词

❖ ④重言联绵词与单音词旳重叠形 式是不同旳。 “坎坎伐檀兮” 《诗经·魏风·伐檀》 “坎坎鼓我” 《小雅·伐木》
❖
❖ 单音词重叠 ❖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
九首》 ❖ “年年岁岁花相同,岁岁年
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 翁》) ❖ “庭院深深深几许”。(欧 阳修《蝶恋花》)“
❖ ⑤两音节无语音联络旳联绵词中,有个
❖
2、分类
❖ 单纯复音词又分为:联绵词、 音译外来词两种。
❖ 联绵词是汉语中固有旳,音译 外来词是经过译音方式把其他民族 语言旳词吸收到汉语中来旳。
❖ (1)联绵词 联绵词又称“联绵字”、
“连语”,由两个音节构成。两 个音节一般都有语音旳联络,涉 及:
❖ 双声 叠韵
❖ 双声兼叠韵 重言
❖ 非双声叠韵连绵词
❖ (7)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 书·张衡传) (8)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史记·项羽本纪) (9)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白 居易琵琶行序) (10)以致天下怨谤也。(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
❖1消,消减。息,增长2 衣,上衣。裳, 下衣/3 地,地方。方千里。纵横各千 里. 4.颜,两眉之间。色,色泽。形, 形体。容,容貌。) 。5指,指点。示, 给人看。5交,交结。通,交往6 。特,
别词是由原单音词分裂而形成旳。原单音词 旳声母再配上一种韵母,构成联绵词旳前一 种音节,原单音词旳韵母再配上一种声母, 构成联绵词旳后一种音节。如:
古代汉语专题之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 叹。”( 庄子·秋水》 叹。”(《庄子·秋水》) 清·郭庆藩《集释》:“‘洋’、‘羊’ 郭庆藩《集释》 皆假借字,其正字当作‘阳’,……言望 皆假借字,其正字当作‘阳’,……言望 视太阳也。太阳在天,宜仰而观,故训为 仰视。” 联绵词使用时一般不能拆开,但在诗歌或 其他韵文中有时可以拆开使用。例如: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 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老子》 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
叠音词
1、摹拟声音。如: 关关 坎坎 霍霍 辚辚 萧萧 丁丁 淙淙 潺 潺 喈喈 2、描绘状貌。如: 夭夭 蓁蓁 离离 习习 翩翩 渺渺 恂恂 冥 冥 赫赫 漠漠
叠音词的词义一般同书写它的单字意义无 关,不能就单字来推测叠音词的词义,这 是区别叠音词和单音词重叠形式的主要标 准。如:《古诗十九首》 准。如:《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中的“行行”,是单音词的重叠使用,表 示动作“行”的重复。白居易《买花》 示动作“行”的重复。白居易《买花》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里的“家 家”、“人人”,分别是名词“家”、 “人”的重复使用,表示逐指“每一家”、 “每一人”。
联绵词
1、双声联绵词,如: 仿佛 参差 伶俐 玲珑 邂逅 恍惚 流离 憔悴 唐 突 蜘蛛 2、叠韵联绵词。如: 逍遥 窈窕 依稀 扑朔 荒唐 蹉跎 仓皇 混沌 朦 胧 徘徊 芍药 婆娑 葫芦 玫瑰 橄榄 3、双声叠韵联绵词。如: 缤纷 辗转 优游 燕婉 4、非双声叠韵联绵词。如: 旖旎 浩荡 颠沛 扶摇 陵迟 狼藉 铿锵 跋扈
由于联绵词中的两个字因音见义,托名标识,所以 往往字无定写。如“崔嵬”,可以写作“崔巍”、 “磪嵬”等;“匍匐”,可以写作“匍扶”、“蒲 服”、“蒲伏”、“扶服”等。 对于联绵词,切忌望文生义或把两个字拆开采解释。 如: (1)“计犹豫未有所决。”( 汉书·高后纪》 (1)“计犹豫未有所决。”(《汉书·高后纪》唐人颜师 古注:“犹,兽名也。……此兽性多疑虑,常居山 古注:“犹,兽名也。……此兽性多疑虑,常居山 中,忽闻有声,即恐有人来且害之,每豫上树,久西俗谓犬子为犹,犬随人行, 每豫在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故云犹豫也。”
古代汉语单音词复音词

古代汉语单音词的特点
• (1)多义性
• 古代一个单音词往往兼有好几个义项。如 “贰”,其常见义项有“副的、匹敌、辅佐、 重复、不专一、两属、变异、‘二’的大写” 等,其中多数义项现代汉语里都不用了。又如 “兵”在《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中指兵器,在《战国策·赵策》“必以长安君为 质,兵乃出”中指军队,在《左传·隐公四年》 “夫兵,犹火也”中指战争。在阅读古文时, 这些词需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和地位来确定 它的意义。
如:仿佛、流离、蜘蛛、玲珑。
• 2.叠韵联绵词 • 叠韵:两个字的韵相同或相近。
如:蹉跎、仓皇、窈窕、逍遥。
3.双声兼叠韵联绵词 • 如:辗转、缤纷(缤,帮母,真部;纷,
並母,文部。)
• 4.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 如:扶摇、狼藉。
• 叠音词和联绵词都是单纯词,只有一个 语素,必须以整体来理解。
(二)复合词(包括复合式与附加式两大类)
• 第三,可以根据结构成分和词的类属来 区分。古代汉语两个连用在一起的单音 词或是“实词+实词”,或是“实词+虚 词”,或是“虚词+实词”,或是“虚词 +虚词”。
第四节 同源词
• (一)同源词是指一种语言内部由源词及其孳 生词、或同一来源的若干个孳生词构成的词语 类聚,这类词有源流相因或同出一源的族属关 系,因而声音和意义多相同相近或相关。
• (6)然而自古文人,多陷轻薄。(《颜氏家训·文 章》)
• (7)尤善丹青,图写特妙。(《晋书·顾恺之传》)
• (8)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阮籍《咏怀诗》)
• (9)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三 连用的单音词与复音词的辨析
• 连用的单音词与复音词的辨析,是指当 两个音节连用时,这两个音节是两个单 音词还是一个复合双音词。
单音词复音词词的本义词的引申义

第二講一古漢語詞彙古漢語詞彙的構成(單音詞/複音詞)單音詞和複音詞古漢語辭彙,按語音形式來劃分,可以分為單音詞和複音詞兩大類;按詞素多少來劃分,可以分為單純詞和合成詞兩大類。
所謂單音詞,就是只有一個音節構成的詞,用文字記錄下來,就是一個字。
單音詞當然只有一個詞素,所以就必然是單純詞。
1、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詩經》、《論語》、《孟子》等先秦古籍中,單音詞約占2/3;從使用的頻率看,單音詞要占到90%左右。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修身篇》)意志不堅強的人,智慧就不通達;言語不誠實的人,行為就不果斷。
東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
西家子見之,歸謂其母曰:“社何愛速死?吾必悲哭社。
”夫欲其母之死者,雖死亦不能悲哭矣;謂學不暇者,雖暇亦不能學矣。
(《淮南子·說山訓》)2、一詞多義現象突出。
祝“祝賀”、“祝願”祭祀時掌管向神禱告的人:諸侯祝各自奉祠。
《史記·封禪書》泛指禱告: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戰國策·趙策》詛咒:愛我者惟祝我,使我速死,無及於難。
《左傳·成公十七年》育生育:婦孕不育,失其道也。
《周易·漸》撫養: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長我育我。
《詩經·小雅·蓼lu4莪》生長,成長: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
《孟子·滕文公上》3、在閱讀古書的時候,必須注意不要把古文中兩個相鄰的單音詞,當作現代漢語的一個雙音詞來理解。
如:1、消息盈虛,終則有始。
(《莊子·秋水》)消,消亡;息,生長。
2、楚王謂田鳩曰:“墨子者,顯學也。
其身體則可,其言多不辨,(“辨”通“辯”,巧言,善於表達。
)何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身,親身;體,實踐。
今成語有“身體力行”。
3、《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後漢書·黃瓊傳》)其,他的;實,實際情況。
4、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xiè 顿:叩头
颁:大头 颇:头偏 顾:回头看 项:脖子的
后部 硕:大脑袋
从行之字
本义:道路
从行之字举例
行:路。 遵彼微行
街:四通道。从行,圭声。 衢: qú四通道。从行,瞿声。 九省通衢 衝: chōng交叉路口。从行,重声要衝、首当其衝 術:邑中道。从行,术声。横术(大道)何广广兮《汉书》 衙:官署。从行,吾声。
字形义与词义的不同还在于“字形恐怕无法完 整的表达词义”。
如“牧”字,《说文》作“ ”,解释为“养 牛人也。”这是从字形上得到的最直接的启示。 甲骨文中,“牧”或从牛,或从羊,或从三羊。 然则马、牛、羊难以全部画出,只能以牛作代表。 其实,“牧”的词义放牧牲畜,“养牛人”只是 字形义。再如“牢”字,古文字中亦有从羊、从 马等之形,其义为牲畜圈,非独指牛。
《国语·吴语》:“在孤之侧者,觞酒,豆肉,箪食,未 尝 敢不分也。”
斤
本义:砍伐 树木的工具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元
本义:人的头
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指事——本
木
本义:《说文》: “木下曰本”。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晋语》
一、从个别到一般:
颠:人的头顶
山顶
段注:颠者,人之顶也。
韩非子:是犹上高陵之颠。
形容词 阻山路难行 险山路不平
阜
名 词 除殿阶
陛殿阶
与高
际两墙之缝 防堤坝
有关 动 词 陟登
坠从高处掉下
陨从高处落下 陷自高而入下
从邑之字举例
郑
国名、邑名
邶
郎鲁邑名 郢 邯郸
邑
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2004年10--11月词汇学古代汉语词汇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词义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部分既是学习的难点,又是重点。
学习是时要注意掌握常用词,常用词以实词为主;除此以外,要勤查工具书。
古代汉语词汇学虽然很重要,但在整个古汉语的研究中,是很薄弱的。
总的说来,其研究方法陈旧,没有一套很完善的专著,有的书虽然引用了西方语言学理论,特别是引用了现代语义学的术语,如义位、义素、语义场等,但还不能把它们彻底地贯穿于词汇研究中,还显得有些囫囵吞枣。
教学中尽量避免太多的新名词,紧密结合古书实际,以期达到帮助大家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的目的。
参考书目: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许威汉《汉语词汇学引论》张联荣《古汉语词义论》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教学内容:1.字和词2.单音词和复音词3.词汇的发展4.古今词义的异同5.词的本义和引申义6.同义词7.典故性语词第一节字和词研究古汉语词汇,首先就得从字谈起。
在传统语言学中,字和词的区分是不大严格的。
传统语言学家所谓的字,往往就是词,而实际上字和词之间并不能划等号。
字和词的区别:简单地说,字是记录词的书写符号,而词是音、义结合的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因此,字和词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
在文言中,大多数情况是:一个汉字就记录一个词。
《左传·庄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
”七个字就是七个词。
但有的时候,一个汉字记录的只是词的一个语素,如“朋友”。
有时一个汉字只记录词中一个没有意义的音节,如“蟋蟀”。
在一般情况下,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因为在造字之初一般是一词造一字,一字记一词,字、词对应较整齐。
但是在汉字和词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异字同词和异词同字的现象。
异词同字:同一个字,可以代表几个意义毫无关系的词。
如同形字、假借字、通假字(记录本字和通假字)。
同形字,如:怕:①(bó):恬淡、淡泊。
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

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学古代汉语需要掌握词汇相关的知识,有三个需要掌握的关键点:单音词和复音词词本义和引申义古今词义的异同以下是我自己听课后总结的重点,如有错误,感谢指出修正。
随着课程的逐渐深入,该文章也会逐渐补充完整。
今天先来说单音词和复音词。
单音词:由一个音节构成。
单音节词的数量占优势,尤其是在古汉语中。
复音词:由多个音节构成。
复音词在现代汉语中占优。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双音词多由古代单音词构成。
切记不要把两个古代单音词当成一个现代双音词。
不要把古汉语的双音词拆开来理解成后世的单音词。
单音词细说: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等。
第二种是加上词头词尾。
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
第三种是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
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儿子”。
古代单音节词很多,可以认为和词一样死了;但作为语素,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存在的。
如:“虑”字,现代汉语里,“虑”字只作为词素存留在“顾虑”、“考虑”等复音词里,或者出现在“深谋远虑”、“沉思熟虑”等成语里,而不能像古代汉语里《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诗经·小雅·雨无正》:”弗虑弗图。
“里一样作为单音词自由运用了。
复音词细说:古汉语中有一种复音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
举例: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墨子·非攻上)*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叫圃。
这里只有“园”起作用,“圃”字无意义。
很多人没有得失就活不下去。
(《史记·刺客列传》)*人多了不能无失。
“得”字无意义。
也有人把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或偏义组合)”。
有些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如果拆开来讲与整体的意义完全不同,那也应该认为是复合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2)的全部内容。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2007—07—12 21:45:05)标签: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古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 寻常 原来是两个表示长度单位的意义相 对的单音节词,“寻”是八尺,“常” 是十六尺。 • 后来“寻常”由短语变成复合词,同时 意义也发生了转化,被用来表示“平常、 普通”的意思。
• 消息 原来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单音节词, “消”指消亡,“息”指生长。如《周 易· 彖辞》:“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丰· • 后来“消息”由短语变成为复合词,表 示“音讯”。蔡琰《悲愤诗》:“有客 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 复非乡里。”
• 荀子:“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 兼。” • 汉代以后的训诂家不再象《尔雅》那样 主要以单音词训释单音词,而是经常采 用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训释单音词, 也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 其次,词汇系统本身的急剧发展还表现 在词义的发展上。词义的发展变化主要 体现在多义词的产生。过多的单音多义 词的存在势必影响交际。汉语双音词比 单音词表义精确、明晰。一个单音词有 多个词义,一旦进入复音词中其意义也 就单一了。因此为了明确表义,也促使 汉语词汇的双音化。
• 转义复词:古代汉语中有一部分复合词, 是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反的单音节词素 合成的,其复合词的意义既不同于两个 词素中的任何一个,也不是两个词素义 的简单相加,出现词义转化的现象,这 种复合词叫做转义复词。
• 春秋 原来是两个意义相对的单音节词, 分别指“春季”和“秋季”。如《礼 记· 王制》:“春秋教以《礼》《乐》, 冬夏教以《诗》《书》。” • “春秋”由短语变成为复合词,同时意义 发生了变化,被用来表示“光阴、岁月” 的意思。
• • •
•
2、本义和引申义相同的同义词 这类同义词原本不同义,后来一方经过 引申便变得与另一方同义了。 官:吏: “官”本义指“官署”,即 政府办公和收藏文书的地方。后来引申 指“官员”才与“吏”同义。“吏”本 义“官员” 明主之国,官不敢枉法,吏不敢为私。 《韩非子· 八说》
02 单音词和复音词

• 单音词
专名复词 合成词 加缀复词
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
复音词
叠音词
单纯词
连绵词
二、古代汉语单音词
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据统计:《庄子•逍遥游》全文用单字1465 个,复音词只占80多个;《离骚》用字 2470个,复音词只有140多个。《诗经》中 单音词占总量的90.8%,《左传》中占89%, 《史记》、《尔雅》中占80%。
的需要,有时还有意把两个音节拆开来。
2.合成词 (复合词) (1)专名复词。
类别:双音节,多音节。 特征:指物的单一性。
不能按语法关系去理解。
(2)加缀复词。 属于粘附式复合词。
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概念,另一个语素是附加 成分,粘附在实语素前后,充当词的前缀 或后缀,它们只是合成复音词而增添的一 个音节,并不表示实在意义。
1.《史记·燕召公世家》:“国大乱,百姓恫恐。 ”
《索隐》曰:“恫,痛也。恐,惧也。”
王念孙:“小司马分恫恐为二义,非也。恫亦恐 也……《苏秦传》:‘秦恐韩魏之议其後也,是 故恫疑虚喝,骄矜而不敢进。’小司马以恫为恐 惧,是也。疑亦恐也。或言恫恐,或言恫疑,其 义一也。”(《读书杂志·史记第三》“恫恐”条 )按:王氏据同义连文之例,指出恫、疑二字皆有 恐义,发古人之所未发。
词。如:翩翩 渺渺 漠漠 纷纷 类型:模拟声音、描绘状貌 特点:音节重叠,意义灵活
(2)连绵词 (联绵词、联绵字、连语、链语) 概念:由两个音节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
的整体,共同表示一个意义。 由两个字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解的双音节单纯词称
为联绵词。组成联绵词的两个只是两个音节的标志,它 们各自的意义与整个词的意义没有必然联系。
(双音节单纯词) 特点:a.双声叠韵的关系
单音词和复音词

第一章单音词和复音词单音词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
复音词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词。
第一节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古:秦师轻而无礼必败今:秦国军队轻浮而且没有礼节必定失败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的主要特点就是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即一个字节有很多意义,它们占据一个字形,如“节〞字,现代汉语的“竹节〞、“季节〞、“骨节〞、“节省〞等几个双音词的词义在古代汉语中都只用一个单音词“节〞表示。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变为复音词,一般有三种途径:1、加缀:如:虎——老虎,鼠;舌——舌头,斧;房——房子,兔;2、合成:燃——燃烧;道——道路;友——朋友;弃——抛弃:3、代替:如:股——大腿;津——渡口;遏——阻止;乖——违背;铄——熔化。
第二节古代汉语的复音词古代汉语的复音词有四种类型:一、联绵词二、叠音词三、附音词四、合成词一、联绵词联绵词又称联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
是一种双音节的单纯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又叫连语,涟语。
根据联绵词的声音特征分类,普遍分为三类:1、双声联绵词:双声是说两个字古音中的声母相同。
磊落坎坷倜傥犹豫萧瑟崎岖陆离玲珑伶俐参差模糊容与2、叠韵联绵词:韵是指韵部,一般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的归入同一韵部。
窈窕依稀扑朔荒唐婆娑混沌朦胧莽撞峥嵘葫芦芍药玫瑰3、非双声叠韵联绵词栝楼芙蓉蝌蚪鹦鹉扶摇葡萄狼藉跋扈不律龟兹铿锵仿佛橄榄1.联绵词的声韵:判定古文中的双声、叠韵联绵词必须以古音为标准依据,不能用现代汉语的音读作标准。
2.联绵词书写形式多样化:一个联绵词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徜徉〞,至少有十多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相佯:倘佯:尚佯:尚阳:尚羊:常羊:相羊:倡佯:忀徉:儴佯:襄羊等。
3.联绵词的一词多义:联绵词虽然在结构上和其他的词不同,但它们本身的词义也有一个开展变化的过程。
萧瑟:〔1〕秋风声〔2〕形容凄凉、寂寞的样子二、叠音词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前人把它叫做重言,由于这类词多是形容事物形状、状态的,所以古人又叫它重言形况词,现在就其音节来看称为叠音词。
《古代汉语词汇》PPT课件

(一)词义的扩大
菜:古义:专指蔬菜 今义:可表示除主食以外的一切食物。
《说文》:“菜,草之可食者。” 睡:古义:专指坐着打瞌睡。
今义:指一切形式的睡眠。 《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 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说文》:“睡,坐寐也。”
焚:
《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象有齿以焚其身,贿 也。”
治。
古人对于这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
婚姻
《左传·成公十三年》:“寡君不敢顾婚姻。”《说 文》:妇家为婚,壻家为姻。
饑馑
朱熹《论语集注》:谷不熟曰饑,菜不熟曰馑。
朋友
《论语·学而》郑玄注: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恭敬
《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朱熹《集 注》: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
③《孟子·梁惠王上》:仰不足以事父母, 俯不足以畜妻子。
④贾谊《鹏鸟赋》: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
⑤《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 耳,果然。
⑥《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且下之化上 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⑦《后汉书·申屠蟠传》:安贫乐潜,味道 守真。
⑧ 杜甫《北征》: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⑨《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
《水浒传》第八回:“收拾睡到四更,同店人都未起。 薛霸 起來燒了面湯,安排打火做飯喫。”
“面汤”、“洗脚汤”
暂:
《说文》:“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行十余里,广阳死,睨其旁
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庾信《镜赋》:“不能片刻藏匣里,暂出园中也自随。”
币(幣) 《孟子·梁惠王下》:“昔者大王居邠,狄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韩愈《石鼓 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講一古漢語詞彙古漢語詞彙的構成(單音詞/複音詞)單音詞和複音詞古漢語辭彙,按語音形式來劃分,可以分為單音詞和複音詞兩大類;按詞素多少來劃分,可以分為單純詞和合成詞兩大類。
所謂單音詞,就是只有一個音節構成的詞,用文字記錄下來,就是一個字。
單音詞當然只有一個詞素,所以就必然是單純詞。
1、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詩經》、《論語》、《孟子》等先秦古籍中,單音詞約占2/3;從使用的頻率看,單音詞要占到90%左右。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修身篇》)意志不堅強的人,智慧就不通達;言語不誠實的人,行為就不果斷。
東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
西家子見之,歸謂其母曰:“社何愛速死?吾必悲哭社。
”夫欲其母之死者,雖死亦不能悲哭矣;謂學不暇者,雖暇亦不能學矣。
(《淮南子·說山訓》)2、一詞多義現象突出。
祝“祝賀”、“祝願”祭祀時掌管向神禱告的人:諸侯祝各自奉祠。
《史記·封禪書》泛指禱告: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戰國策·趙策》詛咒:愛我者惟祝我,使我速死,無及於難。
《左傳·成公十七年》育生育:婦孕不育,失其道也。
《周易·漸》撫養: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長我育我。
《詩經·小雅·蓼lu4莪》生長,成長: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
《孟子·滕文公上》3、在閱讀古書的時候,必須注意不要把古文中兩個相鄰的單音詞,當作現代漢語的一個雙音詞來理解。
如:1、消息盈虛,終則有始。
(《莊子·秋水》)消,消亡;息,生長。
2、楚王謂田鳩曰:“墨子者,顯學也。
其身體則可,其言多不辨,(“辨”通“辯”,巧言,善於表達。
)何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身,親身;體,實踐。
今成語有“身體力行”。
3、《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後漢書·黃瓊傳》)其,他的;實,實際情況。
4、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謝靈運《登池上樓》)5、光與左將軍桀結婚相親。
(《漢書·霍光傳》)6、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
”疾病則曰:“必以為殉。
”(《左傳·宣公十五年》)7、案事發奸,窮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為能不及翁歸。
(《漢書·尹翁歸傳》古代漢語單音詞發展為現代漢語雙音詞,主要有三種情況。
1、換了完全不同的詞:目--眼睛眠--睡覺2、增加詞頭詞尾:老虎兒子3、利用古代兩個單音詞作為詞素合成一個複音詞:消息睡覺複音詞複音詞中有一部分是由一個詞素構成的單純詞,如:倉庚、蒹葭等,大多數是由兩個詞素構成的合成詞,如:天子、艱難等。
有兩種複音詞值得注意一、聯綿詞聯綿詞,舊時稱聯綿字或連語,是一種雙音節單純詞,在古代漢語辭彙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詩經·周南·關雎》按照語音上的特點,古漢語聯綿詞可以分為如下四類:1、雙聲聯綿詞:參差、踟躕、留連(留戀不願分開)2、疊韻聯綿詞:窈窕(美好貌)、蹉跎(失足、顛蹶)、婆娑(舞蹈)3、雙聲兼疊韻聯綿詞:輾轉(心有所思,臥不安席,反復不定)繾綣(情意深厚、纏綿,固結不解)燕婉(舉止安閒和順)4、無雙聲疊韻關係的聯綿詞,如:跋扈(專橫暴戾)狼藉(散亂)在這四類中,以有雙聲或疊韻關係的聯綿詞最為常見。
記錄聯綿詞的兩個字,一般來說,僅僅是用來記錄詞的音節的,是純粹的表音符號,只有合起來才有意義,而同一個聯綿詞,用文字記錄下來,可以有多種寫法,不能拆開來照字面解釋。
如:1、城中死者,無慮五、六萬。
(邵長蘅《閻典史傳》)“無慮”在古漢語中是一個疊韻聯綿詞,是“大約”的意思。
不能看作是“無”和“慮”兩個詞的結合體。
古書上又寫作“亡慮”、“勿慮”、“摹略”、“莫絡”、“孟浪”等,都只是標音符號,不能根據字面來理解。
2、計猶豫未有所決。
(《漢書·高後紀》)北齊顏之推說:“隴西謂犬子為猶,吾以為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往還,至於終日,斯猶豫之所以為未定也。
”唐初孔穎達說:“猶,貜屬;豫,象屬。
此二獸皆進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謂之猶豫。
”顏師古又說:“猶,獸名,善登木。
此獸性多疑,常居山中,忽聞有聲,即恐有人且來害之,每豫上樹,久之無人,然後敢下。
須臾又上,如此非一,故不決者稱猶豫焉。
”其實,“猶豫”也是一個聯綿詞,不能拆開來理解。
古書上又寫作“由豫、由與、猶予、優予、猶與、遊移、夷猶”等。
同一個聯綿詞常有多種書寫得形式。
“委蛇八十三形,音同而義相邇;崔嵬十有五體,音近而義無殊。
”(符定一《聯綿字典·凡例》;朱起鳳《辭通》)偏義複詞或稱為偏義詞,它是由兩個意義相關或相反的詞素構成的複合詞。
在表達上只用其中一個詞素的意義,另一個詞素的意義只是作為陪襯,湊一個音節。
正是因為這類詞的意義偏落在一個詞素上,所以稱為偏義複詞。
“園圃”、“弟兄”、“緩急”、“動靜”、“成敗”、“安危”、“得失”、“作息”等: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
(《墨子·非攻上》)一旦緩急,杜絕河津,足以自守。
(《漢書·竇融傳》)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
(《孔雀東南飛》)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司馬遷觸天子喜怒。
(柳宗元《答韓愈論史官書》)二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本義所謂詞的本義,就是一個詞本來的意義。
從名稱上看,照理說應該是一個詞最初在語言中出現時所表示的意義。
但是漢語的產生,至少有一萬年以上的歷史,一個詞在漢語中最初的原始義,現在已無法推測。
因此,一般所說的本義,只能是在用來記錄這個詞的文字形體上反映出來,並在現存的早期文獻資料中使用過的意義。
文字是用來記錄語言中的詞的,而漢字又是表意文字,因此,漢字的形體往往能反映造字時代語言中某一個詞的本義。
例如:“萬”,在古代漢語中經常用作數詞,也指一種舞蹈的名稱(《詩·邶風·簡兮》:“方將萬舞”,孔疏:“萬,舞名也”)。
但從古文字形體看,象一種毒蟲的形狀。
上面的“艸”,不是草字頭,而是象毒蟲的兩隻螫,下部象毒蟲的身子和尾巴。
是一種蠍子一類的毒蟲。
《左轉·僖公二十二年》:“君其無謂邾小,蜂萬有毒,而況國家乎”(君王不要認為邾國小,蜂和萬尚且有毒,何況一個國家呢)。
由此可知,“萬”的本義是蠍子一類的毒蟲。
讀釵的去聲,後來寫作“蠆”。
“何”,在古文中經常用作疑問代詞。
但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則說:“何,儋(擔)也”,從近代出土的甲骨文形體看,“何”字正是一個人肩扛著東西的形象。
《詩·小雅·無羊》:“何蓑與笠”,意思就是扛著蓑衣和斗笠。
所以許慎的解釋是正確的,“何”的本義應是“擔荷”。
後代借用“荷”字表示。
“利”,在漢語中有鋒利、利益、順利、吉利、利潤等義。
從字形上看,左邊是“禾”,指的是莊稼;右邊的“刂”是刀的象形。
合在一起表示用刀割莊稼的意思,在上古時期能割斷莊稼的刀就算是鋒利的了。
《荀子·勸學》:“金就礪則利”。
所以“利”的本義就是“鋒利”。
“衝”,在古代有衝擊、碰撞、交通要道、衝撞城牆的戰車等義項。
從字形上分析,“衝”是個形聲字。
“重”是聲符,表音;“行”是形符,表意義所屬的範疇。
“行”在古文字中是道路的象形。
以“行”為形符的字,大多與道路的意義有關。
“衝”的本義應該是縱橫相交的大道。
如《左傳·昭西元年》:“執戈逐之,及衝,擊之以戈”,“及衝”就是說在大道上追上了他。
“造”,在漢語中有製作、創建、成就、培養、訟事兩方(兩造),以及到、去等意思。
從字形看,“造”也是個形聲字。
“告”是聲符,“辵”(即走之旁)是形符。
“辵”的上面三撇,即“彳”,是“行”的一半,仍表道路的意。
下麵是“止”字,“止”即腳趾的“趾”的本字。
漢字中,以“辵”為形符的字,一般都與走路有關。
所以“造”的本義應該是“到、去”,《孟子·公孫醜下》:“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造朝”就是“到朝廷上去”。
怎樣探求詞的本義1、字形從字形入手,探求詞的本義,是歷來為人們所普遍採用的、行之有效的辦法。
《說文解字》一書為依據,這也是完全必要的。
2、文獻用例:3、古人注釋:不能單純地只根據文字形體下結論。
還必須尋找古代文獻來驗證。
因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文字形體,很多已經不是它的本來面目。
如果依據後代訛變了的形體進行分析,勢必得出錯誤的結論。
許慎就犯過不少這樣的錯誤。
如《說文解字》爪部:“為,母猴也。
其為禽好爪。
爪,母猴象也,下腹為母猴形。
”他認為“為”這個詞本義就是獼猴。
這種說法沒有古文獻資料可以驗證,只能是一種主觀臆測。
在近代發現的甲骨文中,“為”(為)字,上面是一隻手,下面畫的是一頭大象的形狀,會“役象以助勞”之意,即用手牽大象幫助人勞動,本義應是動詞“作”的意思。
“為”的這一意義,是有大量古代文獻可以證明的。
此外,還必須注意,古代漢語中的詞,它們的本義並非都可以從字形結構上體現出來。
如有不少詞,本無其字,用來記錄它的只是借用來的同音字。
又如象“狼狽”、“窈窕”、“參差”等連綿詞,用來記錄的字,也只是些標音符號。
只表音,不表意。
因此,都不能從字形分析中獲得本義,只有從古代語言材料中去探求。
引申義所謂引申義,是指一個詞由本義衍化、派生而出現的意義。
“兵”:從字形上看,是雙手持斤(斧)的圖像。
在早期的文獻中,“兵”均指“武器”,《荀子·議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使用武器的人,即士兵,《史記·項羽本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
”用武器裝備起來的集團,即軍隊,《戰國策·西周策》:“所以進兵者,欲王令楚割東國以與齊也。
”指敵對雙方大規模使用武器,即戰爭,《左傳·隱公四年》:“夫兵,猶火也。
”指戰爭的策略,《孫子·謀攻》:“故上兵伐謀。
”由於武器是用來殺人的,故“兵”又可以有“砍殺”義,《左傳·昭西元年》:“兵其從兄,不養親也。
”武器加之於人,對人必有所損傷,因而,“兵”又有“傷害”義,《呂氏春秋·侈樂》:“其王之與樂也,若冰之於炎日,反以自兵。
”“兵士、軍隊、戰爭、戰略、砍殺、傷害等義項,都是在“武器”這個本義的基礎上衍化出來的,都稱為“兵”這個詞的引申義。
“宗”,在甲骨文中畫的是放有祖宗神主的建築物的圖形,所以這個詞的本義應該是祖宗廟。
《左傳·成公三年》:“祖廟是祭祀祖先的,所以“宗”可以用來指祖先,《左傳·成公三年》:“若不獲命而使嗣宗職。
”“宗職”即祖先的職位。
由一個共同的祖先傳下來的一群人,也可以稱之為“宗”,即宗族,《左傳·僖公五年》:“晉,吾宗也,豈害我哉?”族人是由祖先傳下來的,祖先是子孫的源頭,故“宗”又有“本源”義,《莊子·知北遊》:“直且為人,將反于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