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赏析
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
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作家,她的作品以描写爱情和女性命运为主题,笔触细腻,情感丰富。
《金锁记》是她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将通过解析这部小说,探讨其中的主题、情节以及文学特点。
一、背景与主题《金锁记》是张爱玲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2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白小姐与相爱多年的男友张太太之间的错综情感纠葛。
小说的主题主要围绕着爱情、婚姻以及社会角色对女性的限制展开。
二、情节梳理《金锁记》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展开,情节主要围绕着白小姐与张太太的爱情展开。
白小姐从小生活在一个传统世家,她出生在上海贫寒的环境中,但因为才华出众和她对文学的热爱,使得她在上海文坛上逐渐崭露头角。
在一次文学讲座上,她邂逅了张太太并迅速陷入了爱情漩涡。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白小姐无法与张太太结合。
她被迫与一个富商结婚,并生下了一个孩子。
尽管如此,爱情的火苗依旧熊熊燃烧,她与张太太的感情仍然存在,尽管他们无法在一起。
三、人物塑造主要人物:1. 白小姐:聪明、独立、才华横溢的女性角色。
她在小说中代表了上海新女性的形象,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人生。
2. 张太太:有名有姓的新式上海女性,她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小说中。
她在家庭和社会压力下选择了婚姻和珠宝事业,但内心深处仍爱着白小姐。
4. 富商:白小姐的丈夫,虽然娶了白小姐,但无法满足她的情感需求。
五、文学特点1. 描写细腻:张爱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小姐复杂的内心世界,将读者带入她的情感纠葛与痛苦之中。
2. 对爱情的追求:小说中的主题之一是无法实现的爱情,它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屡见不鲜。
作者通过白小姐和张太太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不同爱情形式的追求和渴望。
3. 反映现实与社会角色:小说呈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社会的现实,女性面对家庭、职业和爱情之间的抉择以及社会角色对女性的限制。
6、结语《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白小姐和张太太的爱情叙事,展现了女性在婚姻与事业之间的挣扎,以及对传统观念的反叛。
金锁记作品赏析张爱玲
人生的舞台,个人逃不脱要扮演其中某个角色。张爱玲却在这个人生舞台上远远眺望着,她不是导演,却如同解说,用笔娓娓动听地为我们介绍过去的一场或正在进行的人生戏剧里的诸位角色,确切地说,抑或是审美。于是有人言:"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一个伟大的寻求者。"她寻的是,女奴时代谢幕后女性角色的归宿所在,她以否定现在生态下女性的女奴角色的方式,表达了她深深的渴望,渴望女性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诸般枷锁的桎梏,成为自在的女性优美地生存。自然这是我们的解读。
10年之后,七巧的丈夫和婆婆都死了。苦难熬出了头,她分到了家产,搬出姜府自立门户。过去冷淡七巧的姜季泽现在上门来向她倾诉爱情,精明的七巧在心旌摇荡之余发现所谓的爱情是假的,大怒之余把季泽赶出了家门。爱情的幻影消失了,淌着眼泪的七巧奔到窗前:
"玻璃窗的上角隐隐约约反映出弄堂里一个巡警的缩小的影子,晃着膀子踱过去。一辆黄包车静静地在巡警身上辗过。小孩把袍子掖在裤腰里,一路踢着球,奔出玻璃的缘。绿色的邮差骑着自行车,复印在巡警身上,一溜烟掠过。都是些鬼,多年前的鬼,多年后的没投胎的鬼……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金锁记》作品赏析 张爱玲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意境解读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意境解读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在她的小说中,时而风情万种、婉约柔美,时而深情厚重、含蓄优雅。
其中《红玫瑰与白玫瑰》是一篇情感深刻、反映社会矛盾的小说,这篇作品不仅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更是对当时时局的一种印象和表达。
本文将从意境角度分析《红玫瑰与白玫瑰》。
一、红玫瑰还是白玫瑰小说开篇即出现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对比,红玫瑰象征着生命的热情与奔放,而白玫瑰则代表着静谧与死亡。
这种对比的深度和意境,是张爱玲长篇作品中常见的写法。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美,也象征着女性的两种不同的性格和追求。
小说主人公,顾里,既爱着红玫瑰的张先生的妻子珠珠,也喜爱着白玫瑰的赵又廷姐姐。
顾里始终无法做出选择,最终导致了他不堪的结局。
这种红白玫瑰的象征意义,对比鲜明的画面,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突。
二、生活的压迫与想象的自由小说的描写充满着压迫感,人物形象和情感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表面上看,这篇小说似乎是在描述女性追求爱情权利的命运和困境。
但更深层次的思考是,作为五四以前的女作家,张爱玲早已有了对于生活境遇的清醒认知。
她描写了当时上海的独有的文化生态,女性缺乏平等权利,男人的私生活又常常与伦理道德产生冲突。
在这样的沉闷氛围下,人们看似尊崇繁荣浪漫的情感,却实则是对于自由、光明和心灵径路的渴求。
小说描写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现实,将个人命运与社会压迫联系起来,深刻剖析了生命中的困厄时刻。
三、爱情的多样性在小说中,张爱玲不是在描写纯净的爱情,她也没有解释谁是好人某某人是坏人的道德标准。
相反,她是在向读者展示一种多元性,教人明白所谓的爱情其实不止一种形式,无论是阴之美、成就之美还是伤痛之美,它们都是个体心灵选择的集体题材。
从此,审美标准和爱情观念便得到了极大的拓宽与提升。
小说中的情感细节,更使得一些情感需要进行剖析,不断厘清自己的情感认识,进而建立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审美价值体系。
张爱玲半生缘赏析
张爱玲半⽣缘赏析张爱玲半⽣缘赏析 张爱玲⼩说总是悲惨的结局。
《半⽣缘》也不另外,男⼥主⼈公终究是怀着将错就错的⼼情各⾃组建了家庭。
怀着“回不去了,回不去了”的⼼过下半⽣的⽇⼦。
真叫⼈叹惋。
叫⼈不禁叹道: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愿意等待 ? 张爱玲半⽣缘赏析1 这本书⼀开始就紧扣词眼“缘”。
爱情的产⽣,爱情来得如此简单,如此纯粹,曼桢与世均,翠芝与叔惠,仅⼀⾯之缘,便永远将爱留在了对⽅那⾥。
这也就是所谓的“⼀见钟情”吧,古亦有之,今亦有之,⾃⼰⾝边也有真实的例⼦。
到了⼀定的年龄,结婚是势在必⾏的。
既使明知⾃⼰要娶或要嫁的⼈不是对⽅,也会乖乖地顺应家⼈的安排,结婚⽣⼦。
之后,脾⽓好点的,可以相敬如宾,⼼不在焉地⾛完⼈⽣,如世均夫妇;脾⽓不好的,⼲脆吵闹离婚,带着对往事爱情遥眷恋孤独终⽼,如叔惠夫妇但。
更多的,是如世均夫妇那般,在外⼈眼⾥过着幸福美满的婚姻⽣活,只有在知已朋友⾯前才会提及婚姻的⽆奈与责任。
⽽真正由爱情升华到婚姻的,却是凤⽑麟⾓。
⼀百年前,故事发⽣时是这样,⽽⼀百年后,⼈们还是这样的⾯对婚姻与⽣活。
于是,想到了⾃⼰,是否也会这样的随波逐流…… 错过了就注定是错过了的,⼈的⼀⽣就是被这样⼀种抓不住看不见的缘分给捉弄了,也是被这样有缘⽆份的感情伤害了。
更是被那爱着却错过的⼈折磨着。
曼桢、世均、翠芝、叔惠以及曼璐他们都⾛⼊了婚姻,然⽽爱情与婚姻却错位了,在外⼈看来,他们的婚姻是幸福的天做之合,只有他们⾃⼰清楚,没有爱的婚姻是怎样的⽆奈与怅然,婚姻中没有爱情的影⼦,有的只是⽣活的写照,他们的爱情落在了永远不能触碰的地⽅,只能被封存着,等到⽩发苍苍时讲故事给别⼈听,以回想曾经的美好时光与爱情。
书中有那么句⼴为流传⼜常被借⽤的话,那就是“我们已经回不去了。
”故事读完让⼈感到很苍凉,书中⼏对恋⼈是 “有缘相见,⽆缘结果”任何铭⼼的恋情都敌不过时间的消磨,那⼀时错过,永⽣也错过了,既使重逢也是满腔⽆奈。
张爱玲《爱》及其赏析
张爱玲《爱》及其赏析
《爱》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也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部文学作品。
从全景式的地理背景
和精致的文学风格,《爱》展示了张爱玲用温柔诚实之气细腻描绘出人类恋爱和悲剧的结果。
书中故事表达出,爱情是一种相对论的概念,它同时有它的美妙、幸福以及矛盾的一面,既可以给人带来幸福,也可以让他们受到痛苦,但是只有在失去与珍惜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在小说的结局中,张爱玲以小人物的故事,细腻的描绘了爱情中的种种不同的形式和。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张爱玲,本名张煐,她的父亲张志沂为清朝末年著名大臣张佩纶的儿子,母亲黄逸梵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之女,继母孙用蕃是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的女儿,祖母李菊藕是李鸿章长女。
上海沦陷时期,陆续发表《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等中、短篇小说,震动上海文坛。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
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
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
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
《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
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
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恋爱了。
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她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
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
可是一段时间后,胡兰成背叛了她。
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
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
目前研究界对于张爱玲小说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局限于对张爱玲小说创作历程的单阶段,或几个阶段进行归纳,而缺乏对张爱玲小说创作历程的整体研究。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可以发现有几个主题始终持续于她的整个创作。
本论文按照张爱玲小说主题的分为三大类型,选取了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依次进行分析。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三大主题涵盖了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创作,但并非全部,之所以划分为此三类,是因为它们在张爱玲小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和重要的位置,共同构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主要资源。
一、对婚姻悲剧的形象描述(一)金钱至上型张爱玲小说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充满了欲望,对金钱的渴望。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语言是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每一个作家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张爱玲的作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她小说语言的独特魅力是分不开的。
集中来看,奇妙的比喻,诡异的色彩运用,和她小说里反复出现的各种象征和意象,是其小说语言的主要特色。
在她的作品中构成了独特的画面,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比喻与暗示的奇妙运用张爱玲的小说有诸多令人叫绝的奇喻,张爱玲是一个不吝啬使用比喻的作家,她仿佛就是一个在文学的河边玩着沙的小孩子,比喻对她而言就是她身边前后左右无穷无尽的沙子,随手一抓便是一把,再捏塑一番,就成了具有美感的作品。
她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打成一片,轻描淡写地呵出一片苍凉的气氛和风格。
(一)感觉化的比喻张爱玲的比喻生动、形象,构成方式为外物感觉化。
人生是舞台,个人逃不脱要扮演剧中的某个角色。
张爱玲却在这人生舞台上导演着,用笔娓娓动听地为我们介绍过去异常或正在进行的人生戏剧里的奇情奇景,她用自然景物衬托了人物的心灵空间,让人从中领悟出最悲怆的人生之谜。
在张爱玲的作品里,似乎万事万物皆可拿来做比喻,就连很多别人已经写过、写滥的事和物在她的笔下,也突然就与其他事物发生了联系,变成了绝妙的比喻,变成了她任意驱使表达爱憎的工具。
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她曾写到“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
这是一段以热牛奶比喻女人臂膊之洁白美丽的绝妙描写。
写女人肌肤嫩白的比喻又何止千种万种,却从来没有人把这样的肌肤之白比作往外泼的牛奶。
这样的描写既通过读者的视觉来让人感受到乔琪的色迷心窍、蠢蠢欲动的形象,又表现了薇龙的竭力自持却又虚荣不能自拔的心态。
(二)暗示化的比喻暗示化的比喻是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精华。
在《金锁记》里,她写道:“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样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肩上,清甜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缝里去了,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倾城之恋》,它讲的是在一个动乱的年代里,人受到种种的影响,什么都倾覆了,唯一剩下来的,可以依靠的,便只有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与关系。
我很喜欢这个主题,一个动荡的年代,一段唯美的感情。
即便有一天一切都成了废墟,但人心中的东西却能让人们紧紧依偎着,相依为命。
1、解读这部作品,首先要解读与作者的某些关系提起张爱玲,心头总会涌起一种别样的滋味。
她有着灵动飘逸的气韵,有着旷世难寻的才华,有着高贵典雅的气质。
她的一生充满传奇的色彩:有着缺少父爱的凄凉的童年,有与胡兰成相遇相知的浪漫,有赖雅余生陪伴的温馨;但是偏巧,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她,却一点也不幸福,胡兰成风流成性、不负责任,偏巧她人生最初最重要的时期都处于那些刻薄、没落、自私的人群之中。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便是在爬满蚤子的生命中苦苦挣扎着,但终不免一个悲剧性的命运。
张爱玲自己的爱情也是,她爱上了一个民族汉奸,这样的结局终究不能完美。
因此,她的文章风格也始终笼罩在郁郁寡欢息的笔调下,他的作品如《金锁记》、《花雕》都有着不能完美的结局。
但她却慷慨地赋予《倾城之恋》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或许是她对自己爱情的一种真心的寄托,抑或是对心中那份渴望爱与完美的情怀的眷恋与不舍吧。
2、对作品内容的解读相遇就是一种缘分,这缘分似乎是天注定,没有回旋的余地,正如张爱玲所说:“这缘分是于千千万万人中遇见你所遇见的那一个人,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正好遇见了。
是的,就是这样一种唯美的感觉。
流苏,一个充满高贵典雅气质的没落的白家小姐,一个旧式大家庭中的新式女人。
她离了婚,想投奔娘家寻找一个栖身之所,但是亲情冷漠人言可畏,她的无辜的灵魂经受着世俗与势力的拷打,她实在没想到上天会再赐予这样的自己一份真实的爱情。
范柳原,一个无根漂浮、四处漂泊的海归浪子,一个现代风月场偶露真情的调情高手,他不相信女人,不相信会有真正的爱情,因此贯穿于社会的红尘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小说赏析红玫瑰与白玫瑰
小说赏析红玫瑰与白玫瑰红玫瑰与白玫瑰是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创作的一部小说,主要以描写两个家庭和两个女主人公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个人与情感的影响。
小说通过对红玫瑰和白玫瑰的对比,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引发人们对生活和情感的思考。
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大陆时期的上海,与平民家庭的红梅相比,富贵家庭的白玫瑰显得更加傲慢和自负。
红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子,从小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下,但她却有着坚强的个性和渴望改变命运的勇气。
她努力学习,通过考试进入上海高级等级学校,最终成为一名职业女教师。
红梅的坚韧和顽强精神,以及她在逆境中的努力和奋斗,给予了读者积极向上的启示。
相比之下,白玫瑰是一个富家千金,她从小就被父母宠爱,无忧无虑地长大。
白玫瑰和红梅的家庭背景和经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展现了社会阶级的差异和人性的弱点。
白玫瑰在感情方面历经了许多曲折和痛苦,她的婚姻经历是小说的一个重要情节。
她渴望得到真爱,但却一次次被现实击垮,最终导致她内心的恐惧和沉默。
白玫瑰的遭遇引发了对社会道德观念和女性独立意识的思考。
小说中描写了红梅和白玫瑰的家庭,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纠葛,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变迁。
红梅的父母在小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为了红梅的前途,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而白玫瑰的家庭虽然富有,但缺乏真正的温暖和关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冷漠而疏离。
通过对两个家庭的对比,小说表达了对家庭价值观念的思考和反思。
小说的文学风格独特,语言简练而富有诗意。
张爱玲以她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刻画了各种人物形象,表达了她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她的描写细腻而真实,情感流露自然而饱满。
通过精心的安排和细腻的描写,她将读者带入一个情感丰富和思考深刻的世界。
综上所述,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独到的观点,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个人命运和情感的影响。
通过对红梅和白玫瑰这两个女主人公的描写,小说深刻地剖析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张爱玲《金锁记》赏析
张爱玲《金锁记》赏析张爱玲《金锁记》赏析《金锁记》主要描写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张爱玲《金锁记》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赏析《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
我以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
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
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
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
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
比如人物描写方面。
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通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的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天才梦文章赏析
天才梦文章赏析
《天才梦》是张爱玲的一篇散文,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自己作为“天才”的内心世界。
这篇文章以其深沉、悲观的色彩和独特的叙事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天才梦》中,张爱玲用她的悲观主义视角看待“天才”的命运。
她认为,天才总是孤独的,因为他们的智慧和洞察力让他们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事物,感受到了别人感受不到的痛苦。
这种孤独感让天才们无法融入社会,常常在人群中感到疏离和异化。
同时,张爱玲也表达了对天才的敬仰和羡慕。
她认为,天才们有着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能够用他们的才华创造出美妙的艺术品,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而这种创造力,正是普通人所缺乏的。
张爱玲的叙事风格也是这篇文章的一大亮点。
她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她作为“天才”的内心世界。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也让读者更容易地产生共鸣。
此外,张爱玲的文笔细腻、优美,她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让文章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
在主题方面,《天才梦》讨论了天才的命运和创造力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天也同样值得我们深
思。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也拥有着超凡的才华和创造力,但是他们也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和支持这些人,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张爱玲经典作品赏析
张爱玲经典作品赏析张爱玲经典作品赏析导语: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
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经过精心收集的张爱玲经典作品赏析,更多相关资料尽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张爱玲,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
1920年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一幢没落贵族府邸。
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一、张爱玲散文《迟暮》多事的东风,又冉冉地来到人间,桃红支不住红艳的酡颜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弯里,柳丝趁着风力,俯了腰肢,搔着行人的头发,成团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坠下来的一朵朵的轻云,结了队儿,模仿着二月间漫天舞出轻清的春雪,飞入了处处帘栊。
细草芊芊的绿茵上,沾濡了清明的酒气,遗下了游人的屐痕车迹。
一切都兴奋到了极点,大概有些狂乱了吧?在这缤纷繁华目不暇接的春天!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杆上;她有眼,才从青春之梦里醒过来的眼还带着些朦胧睡意,望着这发狂似的世界,茫然地像不解这人生的谜。
她是时代的落伍者了,在青年的温馨的世界中,她在无形中已被摈弃了。
她再没有这资格,心情,来追随那些站立时代前面的人们了!在甜梦初醒的时候,她所有的惟有空虚,怅惘;怅惘自己的黄金时代的遗失。
咳!苍苍者天,既已给与人们的生命,赋与人们创造社会的青红,怎么又吝啬地只给我们仅仅十余年最可贵的稍纵即逝的创造时代呢?这样看起来,反而是朝生暮死的蝴蝶为可羡了。
它们在短短的一春里尽情地酣足地在花间飞舞,一旦春尽花残,便爽爽快快地殉着春光化去,好像它们一生只是为了酣舞与享乐而来的,倒要痛快些。
像人类呢,青春如流水一般的长逝之后,数十载风雨绵绵的灰色生活又将怎样度过?她,不自觉地已经坠入了暮年人的园地里,当一种暗示发现时,使人如何的难堪!而且,电影似的人生,又怎样能挣扎?尤其是她,十年前痛恨老年人的她!她曾经在海外壮游,在崇山峻岭上长啸,在冻港内滑冰,在广座里高谈。
张爱玲的小说《爱》及详细解读
张爱玲的小说《爱》及详细解读
《爱》是张爱玲最值得珍视的长篇小说,于1965年出版。
故事的舞台设置在整部小说的背景下,书中除了几座典型的东洋城市,还有一些古老的建筑和被遗忘的故事,让读者从古老的地中海与现代帝国文明之间体验一种异域风情,这种异域风情令读者如同置身于一个神秘的世界,仿佛时光倒流,古老的神秘感极大地感染着读者。
书中的主人公索菲,生而有优越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热爱流浪,偏爱越过山丘来寻求全新的世界,即使看到了悲剧的一面。
书中的场景和情节让大家联想起张爱玲自身的故事,索菲在书中就像张爱玲本人,当失去爱时,毫无关联。
正是这种挣扎,让自己看到生活的另一面,这种不满与激情交织在一起,也使整部小说变得生动脱俗。
书中表现出的轻熟悉的感觉,不仅靠她的情节,也是依靠张爱玲拿捏得正好的文字,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品出生活中关于爱恨情仇等东西的真实感觉。
正是这样,才使得现代都市小说从此大不相同,开辟出一条新路。
《爱》是张爱玲借助宏大的背景,以及运用幻想畅快的文字,构筑出一个完美且充满矛盾的世界,追求自由,书说出来的是一种活出生命的理念,不管一个人面临多少困难,都要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对张美玲的《爱》赏析
对张美玲的《爱》赏析张爱玲是四十年代初登上文坛的小说家,《爱》选自她的散文集《流言》,和她那些情节曲折、描写细腻的小说不同,这是一篇以少总多、余味无穷,因而也显得别具一格的散文。
作品以“爱”为题,显得宽泛无边,出人意外,且看作者从何着手,又怎样一步步吸引读者。
第一段仅一行四字,字数极少而分量极重,其作用是在叙述以前先下一番斩钉截铁的判断,不容你不相信。
底下,主人公出场了,这是一个生长于某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谁都知道,普天下的女子均有美丑之分,雅俗之别,这里突出“村庄”,意在表明与大城市浓妆艳抹的女人无缘,拈出“小康之家”,显然又无贫乏褴褛之苦,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女孩子,当能如“清水出芙蓉”一般,具有自然茁壮的美,于是紧接着“生得美”三个字就有了着落。
《爱》写到了这个女人接连被人拐卖的不幸命运,但究竟怎样被拐卖?那些“惊险的风波”的情节如何?作者一概语焉不详,独独在“风波”到来之前突出了一个简练而生动的画面:她穿了“一件月白的衫子”,“手扶着桃树”,和对门的年青人相视而立,欲说还休。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桃夭》)桃树经常意味着青春与幸福,用在这里,既是实写,又是象征。
“月白的衫子”则给人一种朴素自然、纯洁无瑕之感,更启人遐想的是年青人的问话中用了一个“也”字,这不就意味着“我”也在这里,大大缩短了“我”和“你”的空间以至于心理距离吗?遗憾的是对方只是“站了会”,女孩子也顾不上多想,也许以为来日方长,往后何愁没有感情积聚、喷薄的时间?谁知接下来便是无情的现实,作者特地另起一段,单独标出:“就这样就完了。
”作者将女人的悲惨一生一笔带过以后,重现了上述那个动人的画面,但也不是简单的重复,作者特地用了不同寻常的句式——连用三个逗号把画面加以切割和强调,而把“年青人”重重地置于段末。
作者最后以富于哲理性的感叹收束全文,它既表达了对弱女子的同情心:这个弱女子尽管几次三番地嫁人,却从来没有得到过纯真的爱情与友好的款待,老了只得反复咀嚼许多年前那个年青人说过的一句话,从中获得一丝温馨,同时这番话也抒发了作者自己那种世事变幻、人生无常的观念和感情,有助于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张爱玲小说有何特点
张爱玲小说有何特点1、市井气息浓郁:张爱玲的小说题材选取大多为男女之情,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描写的是那个时代中小人物的种种境遇,她们为了在这个世界中安身立命,不得不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
(1)比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她们出身贫寒,为了换取物质的满足,不得不以自己的青春和婚姻为代价。
最终,她们成为了富家太太,但是她们的灵魂却早已经扭曲,行为也变得不近乎人情。
(2)这些形象在张爱玲笔下写得十分生动,显示出了在当时社会中女性对于命运的妥协和无奈,显示了命运的多舛,正因为如此,作品也拉近了读者与书中人物之间的距离。
2、弥漫着悲剧色彩:张爱玲的小说,弥漫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她的小说笔触悲凉,描写的故事几乎都是悲剧,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调来叙述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1)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张爱玲在创作小说时,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影响十分深刻,这可以从她的身世中寻找到一丝根源。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生活在一个受到封建传统思想和西洋进步思想共同交织影响的家庭里,由于父母离异,母亲流落欧洲,父亲另娶后母,这种家庭环境使得张爱玲过于早熟,并且给了她在乱世中顽强自立的人生态度和性格,这直接影响到了她创作的心态。
也使得在她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3、延续了中国旧小说的基调:张爱玲的小说有一个特点,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采取上帝视角来进行叙述的。
这种视角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是旧小说的特点之一。
(1)比如《沉香》在刚开篇的时候,她采取说书人的口吻来引出整篇的故事:“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率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听我说一段战前香港的故事。
您这一炉沉香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在中国的旧小说中,大多只有单条线索,并且大部分都是按照时空的先后顺序来进行故事的结构,因此脉络清晰,井然有序。
(2)张爱玲的小说也大多具有如此特点,虽然中间有一些比较小的倒叙和插叙,但是总体的线索仍然是以时间顺序为主的,例如《倾城之恋》、《封锁》等。
张爱玲小说特点分析大全
张爱玲的创作思想与作品特点张爱玲作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天才女作家通过犀利的文字及冷静的笔触重现了当时新旧文化交锋时代中人们内心的挣扎与灵魂的不安。
张爱玲受中国古典文学熏陶比较深在其创作中多以描写传统女性为主在体现她们悲哀、凄凉的生活时也讽刺了男权社会的传统礼教。
本文在此对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及作品特点做如下论述。
张爱玲创作思想作品特点张爱玲作为当代文坛上的奇葩是20世纪上海名噪一时的才女在中国文坛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作为中国小说家中最为独特的一位张爱玲将东方文化中意味深远的意象与西方意识流相结合来构筑人物的心理迷宫再加上蒙太奇在作品中景象中的应用构建更以张爱玲唯他独有的那份孤绝与苍凉构筑成专属她的文学堡垒这些都是别人无法取代的。
一、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张爱玲幼年处于时代变革阶段作为满清名门望族张爱玲的家庭仍延续了富足生活即使缺乏父母的温暖仆人们的细心照顾仍为年幼的张爱玲带来了生活温暖。
这种生活并没有持续很久便被父母离异、继母进门与母亲归来所打破对于渴望留洋的张爱玲来讲母亲的家永远是最具吸引力的而父亲的家则是沉没的地方。
在父母察觉到张爱玲的变化后借故将其囚禁了一秋一冬而这场幽禁则是张爱玲人生中的第一个大挫折与其童年中的幸福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张爱玲认识到封建大家庭热闹氛围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强烈的孤寂。
这与张爱玲后期敏感、孤傲、审慎怀疑的性格有着直接联系在逃离父母双亲的生活时时间磨灭了张爱玲对母亲的柔情也让张爱玲从此成为了家庭生活的边缘人。
在时代战乱的影响下张爱玲留学的梦想化成泡影、进入香港大学取得的优异成绩化为一纸空文这些经历都让张爱玲对和谐有序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向往。
在幼年生活与战争的影响下张爱玲的创作风格习惯以悲壮、素朴、苍凉为主喜欢体现普通人的人生。
尤其在作品人物选择上多数作品的主人公为“软弱的凡人”与“不彻底的人物”张爱玲对这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细致、深刻的描述对他们在新旧文化脱节中对封闭环境的依赖产生了同情同时对他们心灵上的挣扎与碰撞进行了刻画如作品中对银娣、振宝、玉清等人滑稽相的描写不难看出这些人即使认识到了国家改朝换代了但仍无法摆脱旧习俗。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读张爱玲的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意象了。
她的意象充满了象征意味,有时一个意象象征了一个人物的一生,甚至整个作品的主题,一个个意象让人目不暇接。
张爱玲用她那才华横溢的如神之笔,营造出了极为强烈的感性世界,在她丰富的意象间游刃有余,加强了作品的寓意。
用意象暗示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张爱玲以人物心理为依托创造出了独属于她的艺术风格。
有时一个意象象征了一个人物的一生,甚至整个作品的主题。
张爱玲用她那才华横溢的如神之笔,创造出了独属于她自己的艺术风格。
张爱玲,现代女作家,笔名梁京。
1921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
其身世颇具传奇色彩,父张志昕为晚清名臣张佩纶第三子,祖母李菊耦系李鸿章之女。
她七岁开始创作,熟读古典文学名著。
父亲给了张爱玲古典文学方面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母亲教她英语并在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方面给了她西式的熏陶。
贵族世家的没落、世事的沧桑,形成了她敏感、脆弱、悲观的心理气质。
后来张爱玲又在中西文化交杂的香港接受了大学教育。
因此,张爱玲的文化修养既有满清贵族的豪华,又有西洋文化的时尚,中与西、新与旧的冲突及互渗,自然而然地表露在她的作品之中。
1943年张爱玲回到上海,成为职业作家。
以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具有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特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这位天性内敛、不善与人交流的才女,在通俗与先锋、古典与现代之间,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里,站在女性的角度,用非凡的艺术表现力揭示那个时代背景下,女人生存困顿、无奈与苍凉。
对笔下的女性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我愿意尝试分析张爱玲的一花一沙,并以此证明张爱玲的成功。
一、意象手法的巧妙运用张爱玲钟爱的意象很多,即使那些已经包含了一些设定的象征意义的传统性较强的意象,不但营造出了极为强烈的感性世界,还加强了作品的寓意。
张爱玲也能用她那超强的推陈出新能力,将这些意象营构得出神入化。
张爱玲小说特点
张爱玲是一个别致的女子,她用作品写就了一生的传奇,她的故事里那些鲜活生动的人物,让人欲罢不能,无意间的走近而成为永恒的张迷,她的文字雅俗相触,中西合璧,传统意让与现代的技巧相统一,时隔50年她的作品依旧新鲜,她笔下的人物依然是前精神的,虽然她已远离人世,而她的文字依然在滚滚红尘中徜徉.一、俗与雅的结合,雅至俗时俗亦雅1、作品中浓郁的市井气息张爱玲的小说中没有大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是小人物的种种俗欲,为了安身立命,而不得为之的命运。
贫穷的白流苏,葛薇龙;都不得为之的生计而以婚姻,青春为代价,换取物质的满足。
出卖一生,终于成为富有者的梁太太,曹匕巧,在扭曲的灵魂中挣扎。
葛薇龙对衣饰的喜爱,白流苏为长期饭票——婚姻的算计。
梁太太那唯一的乐趣,曹匕巧死守着用青春换来的金钱。
在她笔下那么生动,那么无耐,让我们在摇头叹息之后重又省视自己,自己身上有多少她们的影子,俗拉近了与人物的距离。
她们就在我们身边,张爱玲说:“我喜欢听市声。
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声才睡得觉的。
”2、浓郁的旧小说色彩张爱玲的小说几乎都采取的是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以“说书人”的身份来讲故事。
如《沉香》,第一炉香一开篇就是说书人的口:“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率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听我说一段战前香港的故事。
您这一炉沉香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中国旧小说多是单条线索,按时空的先后演变顺序来结构故事。
脉络清晰,井然有序。
张爱玲的小说多市如此,无论穿插多少倒叙,插叙补叙总体线索不变。
例如《倾城之恋》,《封锁》等《金锁记》《十八春》尽管开头使用了倒叙,但文章展开,很自然转为以时空变化为序,以人物性格命运为线的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依次铺开。
她的小说有无巧不成书,曲折性,传奇性,一波不平,一波又起等传统的旧小说方式。
俗增加了耐谈性。
俗雅——华美后的苍凉。
张爱玲的作品在这俗人俗欲里,又有一丝深层的味道。
赏析张爱玲《花凋》
赏析张爱玲《花凋》《花凋》中“花凋”二字已为读者营造出一种类似诡异的环境气氛,在读者眼前出现一幅令人心碎的图画:灼灼鲜艳的一朵花,频频受到外界的侵袭,于是渐渐枯萎,直至凋零。
故事开场已是结束,小说采用倒叙手法。
小说一开始就在说川嫦的坟墓,可这是在给川嫦修墓碑么?这更像是她的父母在替自己找机会赎罪,或者寻求自我安慰罢了。
郑先生在川嫦病重时对夫人说的:“这孩子一病两年,不但你,你是爱牺牲,找着牺牲的,就连我也带累着牺牲了不少。
不算对不起她了……”前呼后应,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川嫦的墓志不过是华美的遮羞布,本该温馨舒适的家庭却是灵魂厮杀的残酷战场。
每个孤独的灵魂弃儿,在荒野中迷失,为了生存和利益,亲情顶不过股票和私房钱。
花终于凋零,冷酷铸就的泥金的小手,终于扼死了人。
川嫦生之时的孤独感、被抛弃感,颠覆了“无限的爱、无限的依依、无限的惋惜……知道你的人没有一个不爱你的”的矫饰谎言。
正如作者所述“全然不是那么回事。
”越走近川嫦越了解得多这个被谎言所欺骗的世界竟如此让人心疼。
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女子,有着出众的容颜,本该拥有非常一般的命运,但事实并非如此。
对于人生,她不是没有炽烈的希望,她不仅渴望所有女孩子渴望的一切,甚至差点就要真实的拥有。
张爱玲擅长写“软弱的凡人”,那些游移于黯然背景里的人物,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私、暧昧、迷离、痴情,还带着一点点清醒,却终是枉然。
张爱玲在塑造他们之时,时刻都没有忘记那些人所面临的尴尬处境。
只有幽微的弄堂里,才有着柴米油盐的结实日子,只有纸醉金迷的大上海,才能目睹过于精明的饮食男女。
川嫦的悲情结局,不是单考她个人努力就能彻底挣脱,很大程度是由她周身那种环境所决定着一切。
川嫦是个老实本分的女孩,她的人生愿望不过是普通的人生欢乐,最初,她希望找到一个可以相爱的人,但疾病、死亡却紧紧相随,最终那个“我总是等着你的”的承诺也随着时间和疾病的加深被淡化和遗忘,那些口口声说爱她的亲人也让她直接走向死亡放弃生命,那覆盖在表面上的“无限的爱”如谎言般编织着亲情间的碎梦。
《水鸟》赏析
《水鸟》赏析《水鸟》是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的一篇短篇小说,该小说以寓言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于命运和人生的思考。
下面就对这篇小说进行一个赏析。
首先,我们要了解小说的背景。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只水鸟,它生活在一个广大的湖泊中。
湖泊中的水鸟们自由自在地在湖泊上飞翔,享受着湖光山色的美景,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然而,小说中描绘的湖泊很快就遭到了人类的破坏,湖泊被开发成了一个度假村,水鸟们失去了原本的生活环境,被困在了一个小小的区域里。
人们对于这些水鸟的命运充满了好奇和同情,他们尝试用各种方法让水鸟们适应新的环境,然而,水鸟们却自由不起来,它们渴望着重新飞翔。
小说通过描写水鸟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类的感慨。
水鸟象征着自由,而人类的活动却制约了水鸟的自由。
这个度假村的建设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忽视了其他生物的权益。
然而,人类却对于水鸟们的命运表现出了同情和好奇。
这表明了人类对于自然界和动物世界的关注和热爱,但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在与自然界相处时的不平衡和自私。
水鸟的命运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与选择。
小说中的水鸟们失去了飞翔的能力,受制于人类的限制,深深地感受到了被束缚的痛苦。
这让人们思考自己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自由,为了追求一己之欲而将自己困在一个狭小的区域里。
水鸟们的命运像是在提醒我们,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自由和生活环境,同时也要思考我们的选择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整个小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千字,但通过寓言的形式,巧妙地传达了作者对于命运和人生的思考。
通过水鸟的命运,作者表达了对于自由和平衡的向往,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小说结尾部分水鸟最终成功逃离了度假村,重新找到了属于它们自己的自由,这给了读者希望和思考。
在整个小说中,张爱玲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湖泊的美景和水鸟的命运,通过水鸟的眼睛和思考来触动读者的内心。
小说以简洁而犀利的语言,将作者的思想传递给读者,引发读者对于自由、命运和人生的深入思考。
综上所述,《水鸟》是一篇寓言小说,通过描写水鸟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类和自然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张爱玲小说从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女人角度给我们提供了重新认识社会、认识男人、认识女人的新天地。
本文将从人性弱点、女性视角、悲凉的语言等主要三个方面来对其小说进行解读。
关键字:张爱玲、人性弱点、女性视角
从心里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孩童时期的经历会对其以后成长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对于一位作家而言,这种现象更为普遍。
而张爱玲显然也不能脱其窠臼。
“本名张煐。
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
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
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A)。
童年时的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风格产生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下面我就从人性弱点、女性视角、悲凉的语言这三方面来解构张爱玲的小说。
一、人性的弱点。
坦白的讲,张爱玲的小说人物多给人以暗淡
的颜色,几乎在里面看不到主流世界所赞扬的积极与进取的人数态度。
主人公的身上,或者说是作者张爱玲本身就想给我们展现的是人性中那些丑陋与不堪,把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
简单地总结一下,她的笔下主要有这三种人。
(1)由性压抑而变态的人
海蒂性学报告里有这样一段论述“最令人愤怒之处,便是让每个原
本性欲正常的女人,反而觉得自己不正常。
女人除了正常的性欲遭到剥夺之外,还被教育成要深自内疚,其实她们根本就无须自责。
驱使她们为了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病症去寻找万灵丹,只会将她们推向永无止境的自疚与不安中”。
(B)海蒂明显是收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影响。
巧的是张爱玲也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她从性压抑这个点出发,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由于压抑而变态的人物。
在《金锁记》中就描绘了这样一个人,她为了金钱嫁给了一个患有痨病的性无能者,却又因为情欲不能得到满足,转而去破坏儿子的幸福婚姻。
这个人叫做曹七巧。
对于曹七巧这个人物,有很多人进行分析解读,其中关于性压抑不被满足这一观点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同。
(2)自私的人
不难看出,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女人,都给人一种典型小女人的形象。
自私而自怜,其中自私是主要的。
就连张爱玲自己也说过一切小说中都离不开自私的坏人。
我想可以这样去理解,她只是想从自私这样一个任性的弱点去窥视人性更为深刻的一面。
或许女人的美貌可以成为社交的妙药,这一点很多人也包括很多作家都去描写过。
张爱玲写的《琉璃瓦》中有一个姚先生,他为了自己的事业自私的利用女儿的美貌,不管她幸福与否。
貌似很多作家都认为人最自私莫过于利用自己的女儿,矛盾的《子夜》里也有类似的桥段。
(3)对命运逆来顺受的人
对于命运,不少作家,尤其是与张爱玲同时期的作家,都采取了一种积极的抗争态度,包括对自己命运、对民族命运。
但张爱玲却属于另类,她笔下的人多属于认命类型。
面对一切不公正和不公平遭遇,默默忍受。
这样的人,苦其一身,也难以摆脱成为奴的命运。
上诉的三种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自私与利己。
不可否定,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其性格的造就。
张爱玲却更愿意让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难以磨灭掉的劣性。
“新文学作家的作品的一切冲突最终都指向了人与社会环境的对立,人是无可指责的,环境的黑暗或是不完善造成人世间的所有不幸,一旦造成悲剧的社会或生存环境被改变的很美好,人也会生活的无比幸福”
(C)
二、女性视角
这个世界对于女人和男人是不一样的。
所以女人看到的世界跟男人看到的世界更是不一样。
张爱玲这样的一个传奇女人,从小生在名门,童年又遭遇不幸,两次的婚姻两个男人,这样给了这个作家更独特的女人视角来看待周遭。
不同于同时期的作家,她的作品中那些女人都让人去爱去恨去难忘。
在她看来,女人是没有错的,错的是那个罪恶的制度。
女性的解放,女性的幸福,确实离不开社会制度对待女性的公正合理,确实包含着男女地位上的平等。
但女性摆脱对男性的依赖,真正地从人格上自立自强,不能不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
假若仅仅顾及到表面的形态,骨子里仍离不开
对于男子的依附,那么谈女性的幸福只能是一句空话。
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以为,张
爱玲的观点,相对于同时期同题材的作品,在女性悲剧命运的探索上,确实是深刻独到。
“她脑后有点寒飕飕的,楼下两边橱窗,中嵌玻璃门,一片晶澈,在她背后展开,就像有两层楼高的落地大窗,随时都可以爆破。
一方面这小店睡沉沉的,只隐隐听见市声——战时街上不大有汽车,难得揿声喇叭。
那沉酣的空气温暖的重压,像棉被捣在脸上。
有半个她在熟睡,身在梦中,知道马上就要出事了,又恍惚知道不过是个梦。
她把戒指就着台灯的光翻来复去细看。
在这幽暗的阳台上,背后明亮的橱窗与玻璃门是银幕,在放映一张黑白动作片,她不忍看一个流血场面,或是间谍受刑讯,更触目惊心,她小时候也就怕看,会在楼座前排掉过身来背对着楼下。
”
这是《色戒》里王佳枝与易先生同去买钻戒时的一点描述,其中这一句我的印象很深刻,“她不忍看一个流血场面,或是间谍受刑讯,更触目惊心,她小时候也就怕看”。
作为一个有任务在身的人,首先应考虑的是完成任务。
但作为一个女人,特别是被一个男人迷上了的女人,却又不得不考虑她依然爱的那个男人的安危。
这或许就是女人的无奈。
在最后,张爱玲没让王佳枝完成任务,确实让易先生跑了。
在张爱玲看来,这对于一个女人能做出这样的决定,那是不得了的。
因为她听从了自己的内心,用自己的独立来进行抉择。
张爱玲作为一个女人,也有其母性中的包容和宽容。
她把人物的丑陋写的露骨,但对其批判却是留有余地。
或许,她认为那些只是人性中共有的弱点,而不是一个坏人的丑恶。
与张爱玲同时代的女作家,如丁玲、萧红,她们都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
她们在看待未来世界和社会的时候,都以理性和细想为基础,去探索未来。
如萧红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如乌托邦的社会里,人的精神面貌是积极与向上。
看不到一些许的暗淡与悲凉。
而张爱玲的小说里,冷色调占据了主要部分。
作品中的人物多给人以阴冷的感觉。
三、悲凉的语言
五四运动的浪潮足足影响了一代的作家。
民主与自由,这些五四的思想在30年代仍然是文化的主角。
但以张爱玲为代表的市民文化却依旧存在。
如果说北京的老百姓都带有强烈的整治敏锐性,那么老上海的市民却是典型的小市民心态。
从小市民的眼睛去看那个动乱的社会,不能不免去悲凉之感与无力。
很难说,悲凉的人生到底是对还是错。
张爱玲的眼里,悲凉的人生没有错。
她的小说贯穿其中的悲凉语言,投影的是她对于人生的悲凉态度。
她悲于人生更悲于人性。
记得她曾在《传奇》的序言中说过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不难理解,这个威胁来自人性的自私,来自现实的无力,更来自于内心的无措。
“这家大概主要靠门市外卖,只装
着寥寥几个卡位,虽然阴暗,情调毫无。
靠里有个冷气玻璃柜台装着各色西点,后面一个狭小的甬道灯点得雪亮,照出里面的墙壁下半截漆成咖啡色,亮晶晶的凸凹不平;一只小冰箱旁边挂着白号衣,上面近房顶成排挂着西崽脱换下来的线呢长夹袍,估衣铺一般。
”这是《色戒》里的一段描写。
窥豹一斑,从这一段话里,可以看到这样几个词汇:寥寥、
阴暗、情调毫无,虽然不多,却也让人看的顿感悲凉。
最后一句如估衣铺一般,看似随便,却让人读起来不禁唏嘘。
引用出处:
A,引用自百度百科,
B:引用自《海蒂性学报告》
C:引用自《解读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