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两则》习题1
高中语文8.1《天工开物》两则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工开物》两则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中加点字字音有误的一项是()A.不粘者,禾曰秔.(h áng)B.泥滓成枵.而去(xi āo)C.待夏潦.已过(l ǎo)D.六日刈.初禾(y ì)解析:A 项,“秔”应读“j īng ”。
答案:A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方语..百千,不可殚述方语:方言。
B.收实甚少,滋益..全无滋益:滋养。
C.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火墨:木炭。
D.西洋诸国别.有奇药别:别的。
解析:D 项,别,另外。
答案:D3.与“乘其出火之时”中的“之”用法一样的一项是()A.均之.二策B.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惑之.不解解析:A 项,代词;B 项,结构助词,“的”;C 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 项,宾语前置的标志。
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凡治铁成器..B.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C.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D.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解析:A 项,古义,成为器物;今义,比喻成为有用的人。
B 项,古义,种类不同;今义,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归类。
C 项,古义,已经经过;今义,表示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
答案:D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非无稽之说.也B.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C.地无霜雪故.也D.其炎.更烈于煤解析:A 项,说,动词活用作名词,说法;B 项,名,名词活用作动词,称为;D 项,炎,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火焰。
答案:C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凡稻种最多。
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粘者,禾曰稌,米曰糯(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
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
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
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新人教版选修《天工开物》两则阅读练习
《天工开物》两则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寿州八公山侧土中及溪涧之间,往往得小金饼,上有篆文“刘主”字,世传“淮南王药金”也。
得之者至多,天下谓之“印子金”是也。
然止于一印,重者不过半两而已,鲜有大者,予尝于寿春渔人处得一饼,言得于淮水中,凡重七两余,面有二十余印,背有五指及掌痕,纹理分明。
传者以谓泥之所化,手痕正如握泥之迹。
襄、随之间,故舂陵、白水地,发土多得金麟止马蹄。
麟趾中空,四傍皆有文,刻极工巧。
马蹄作团饼,四边无模范迹,似于平物上滴成,如今乾楝,土人谓之“楝子金”。
《赵飞燕外传》:“帝窥赵昭仪浴,多裒金饼以赐侍儿私婢。
”殆此类也。
一枚重四两余,乃古之一斤也。
色有紫艳,非他金可比。
以刀切之,柔甚于铅,虽大块亦可刀切,其中皆虚软。
以石磨之,则霏霏成屑。
小说,麟趾马蹄乃娄敬所为药金,方家谓之“娄金”,和药最良。
《汉书》注亦云:“异于他金”。
予以汉东一岁,凡数家得之。
有一窖数十饼者,予亦买得一饼。
(《梦溪笔谈》卷二十一)1.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A.传者以谓泥之所化B.手痕正如握泥之迹C.襄、随之间D.乃古之一斤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鲜有大者鲜:少B.传者以谓泥之所化化:溶化C.麟趾中空,四傍皆有文傍:通“旁”D.殆此类也殆:大概,差不多3.下面对原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寿州八公山旁边的地里及溪涧之间,人位往往能拾得小块的纯金饼,上有篆文“刘主”的字样,这就是世间所传“淮南王制药用金”。
B.作者曾经得到一块金饼,是他从淮水中捞得,大约重七两多,表面有二十几个印记,背面有五指印及手掌痕,纹理分明。
C.在襄阳、随州之间的舂陵、白水一带,掘地多得金麟趾马蹄金。
麟趾中间是空的,四边都有花纹,刻雕得极其工巧。
D.有种“柿子金”,用刀切这种金子,比铅还要软,即使是大块金也可用刀切,中间是虚软的,用石头一磨,纷纷屑下。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发土多得金麟止马蹄⑵小说,麟趾马蹄乃娄敬所为药金,方家谓之“娄金”,和药最良。
第8单元经典原文8《天工开物》两则配套练习Word版含解析
第八单元科学之光经典原文 8《天工开物》两则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勤奋智慧的中国人民以前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获得了累累硕果。
中国在古代文学、物理学、化学、地学、医药学等方面的优秀成就以前居于世界当先地位,举世有名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更是促使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让我们走进被称为“中国 17 世纪的技术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来研究一番吧!美天工神工不朽是人工,开物造物传世乃人物。
字体赏美文宋应星断想我们先看一下宋应星的简历。
宋应星,万历四十三年他 28 岁,考取举人。
但此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
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行闻。
”他在田间、作坊检查到很多生产知识。
他唾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公子王孙”与“经士之家”。
在担当江西分宜县教谕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
稍后,他又出任福建汀州推官、亳州知府,大概在清顺治年间逝世。
宋应星一世讲究实学,反对士医生小看生产的态度。
他对劳感人民怀有深刻的怜悯,对官府压迫人民深为不满。
他除著《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传。
当前,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已经成为世界科学经典著作在各国流传,并遇到高度评论。
如法国的儒莲把《天工开物》称为“技术百科全书”,英国的达尔文称之为“威望著作”。
从这段简洁的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宋老先生其实也是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他前半生美好的光阴,所有用在了科举考试上,28 岁中举后,先后五次进京会试不第,才改弦易辙,走上了科学研究之路,他扔掉书买卖气,深入生产生活实质,展开检查研究,把科学研究的成就写入书中。
中国风起云涌的政界上少了一个不足挂齿的小官吏,却多出了一个空前的、拥有里程碑意义的大科学家。
作为现代人,我们可能认为宋应星弃仕从研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但在当时,宋应星的选择,倒是要有大智慧的人材能做到的。
他生活的封建时代,是“万般皆下品,惟有念书高”的时代,是官本位、官崇敬的时代。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时跟踪检测(八) 《天工开物》两则 Word版含解析.doc
课时跟踪检测(八) 《天工开物》两则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俟.其生芽,撒于田中 俟:等到 B .秧过期老.而长节 老:变老 C .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 绝:断绝 D .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 幻:想象 解析:选D D 项,“幻”的意思是“变化,培养”。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早者七十日即收获..B .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C .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D .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 解析:选C C 项,十七:古义为“十分之七”,今义是一个数字。
十三:古义为“十分之三”,今义为一个数字。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①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②酒皆糯米所为.B.⎩⎪⎨⎪⎧ ①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②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C.⎩⎪⎨⎪⎧ ①其.谷种亦耐久②生出寸许,其.名曰秧 D.⎩⎪⎨⎪⎧①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②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解析:选A A 项,“为”,都是动词,制造。
B 项,“之”,①助词,的;②代词,指代铁器。
C 项,“其”,①代词,那些;②代词,它的。
D 项,“以”,①介词,用;②连词,用来。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 A .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 B .中国则惟事.冶铸也 C .臣具以表闻.D.取其火性内.攻解析:选D D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例句为“用斧头”,D项为“向内”。
A、B两项名词作动词。
C项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闻”。
5.与“最迟者后于清明”句式一致的一项是()A.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B.其炎更烈于煤C.以为受锤之地D.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解析:选B B项与例句都是倒装句,介词结构作状语被后置,例句应为“于清明后”,B项,应为“于煤更烈”。
A项,判断句,“非……也”为标志;C项,省略句,应为“以之为”;D项,被动句,以“为……所”为标志。
精品2019高中语文8.8《天工开物》两则课时训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工开物》两则课时训练·达标巩固区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俟.其生芽俟:等到B.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即:即使C.水火未济.济:帮助D.其再.栽秧再:第二次【解析】选C。
“济”是调和的意思,这里指淬火。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早者七十日即收获..B.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C.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D.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解析】选C。
“十七”“十三”不同于现代汉语,在文中的意思分别是“十分之七”和“十分之三”。
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选A。
A项,“为”都是动词,制造。
B项,①助词,的;②代词,指代铁器。
C项,①代词,那些;②代词,它的。
D项,①介词,用;②连词,用来。
4.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工开物》是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欧洲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B.《稻》主要论述稻的种植、栽培技术和水利灌溉等内容,介绍特别详细的是以江西为代表的南方水稻栽培技术。
C.《治铁》系统叙述了铁器的锻造工艺,讨论了铁器的制造、焊接等加工工艺。
D.宋应星还论述了作物与环境的关系,外界环境变迁对作物物种变异的影响。
例如,他说有些水稻因干旱而逐步变成抗旱性的旱稻,完全排除了人的作用。
【解析】选D。
“完全排除了人的作用”错。
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培育出这种旱稻,农民们还创造出一种高山可插的旱稻。
5.翻译下列句子。
(1)其秧清明时已偕早秧撒布。
译文:(2)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
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
译文:(3)凡铁性逐节粘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
译文:答案:(1)再生秧在清明时和早秧同时撒种。
(2)即使用煤炭,也要选择铁炭。
因为铁炭火性烈而不急,火焰不虚腾,与烧饭用的煤形状相同而火性不同。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天工开物》两则 Word版含答案
第八单元科学之光8 《天工开物》两则宋应星(1587—约1666年),中国明末科学家,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他和他的哥哥宋应升同时考中举人,以后屡试不第。
崇祯七年(1634)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由于对经义八股文不感兴趣,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调查研究当时被称为实学的科技知识上,并着手撰写《天工开物》一书,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到崇祯十年(1637)终于完成了这部伟大的科技史名作。
《天工开物》全书共18卷,分别记述了粮食生产和加工、纺织和染色、制盐、制糖、陶瓷制造、金属冶炼和加工、采矿、榨油、造纸、酿造、颜料、车船、兵器和珠玉的生产过程、工具设备和生产工艺等。
《天工开物》一书详细记述了领先于当时世界的各种工农业生产措施和科学创见。
首先,在农业生产方面,记载了培育优良稻种和杂交蚕蛾等许多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其次,在纺织方面,作者详细记述了明代提花机的构造,并能够用和现代“轴测投影”类似的方法清楚地表达出提花机的结构、机件和形状大小、相互关系;并对缫丝、整经、卷纬、机织、提花、精练、染色等方面作了详尽的介绍,是研究我国古代纺织机械和纺织技术的重要资料;再次,在冶炼方面,记载了用锤锻方法制造铁器与铜器的工艺过程,其中不少技术至今仍在应用。
《天工开物》不仅全面反映了明末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发展水平,而且也体现了作者的农本思想。
全书自始至终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活动。
一、注音粳.________ 稌.________ 婺.源________ 夏潦.______ 刈.________ 汲.灌________ 砧.________ 枵.________ 淬.__________ 二、解释词义凡⎩⎪⎨⎪⎧凡.稻种最多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许⎩⎪⎨⎪⎧生出寸许.,其名曰秧 勾践既许.之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先生何许.人也即⎩⎪⎨⎪⎧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 早者七十日即.收获 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济⎩⎪⎨⎪⎧水火未济.,其质未坚 靡计不施,迄无济. 朝济.而夕设版焉 治⎩⎪⎨⎪⎧六日刈初禾,耕治.老稿田 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三、古今异义其再.栽秧,俗名晚糯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最迟者后.于清明 ________ 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 ________ 钢铁已经炉锤..________ 五、分析句式类型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 ________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 ________答案:一、jīnɡ tú wù lǎo yì jí zhēn xiāo cuì二、凡:凡是,表概括 凡是,表概括 大概,大致 副词,总共 副词,总共许:数词,余 动词,答应 动词,答应 数词,余名词,处,地方即:连词,即使 副词,就 副词,就 动词,依照济:动词,调和 名词,效果 动词,渡河治:动词,治理 动词,冶炼 动词,达到太平 动词,治理 形容词,安定三、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继续四、名词活用为动词,晚 名词活用为动词,包裹 名词活用为动词,加热、捶打五、判断句 省略句一、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俟.其生芽,撒于田中 俟:等到B .秧过期老.而长节 老:变老C .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 绝:断绝D .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 幻:想象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早者七十日即收获..B .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C .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D .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②酒皆糯米所为.B.⎩⎪⎨⎪⎧①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②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C.⎩⎪⎨⎪⎧①其.谷种亦耐久②生出寸许,其.名曰秧D.⎩⎪⎨⎪⎧①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②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4.下列都是我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功,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战国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语文同步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八单元 课时跟踪检测(八) 《天工开物》两则
课时跟踪检测(八) 《天工开物》两则一、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俟.其生芽,撒于田中 俟:等到 B .秧过期老.而长节 老:变老 C .水火未济,其质.未坚 质:质地 D .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 尚:高尚 解析:尚:重视,崇尚。
★答案★:D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早者七十日即收获..B .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C .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D .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 解析:十七:古义为“十分之七”,今义是一个数字。
十三:古义为“十分之三”,今义为一个数字。
★答案★:C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入清水淬之.②湖滨之.田 ⎩⎪⎨⎪⎧③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④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解析:①代词,“它”;②助词,“的”;③连词,“来”;④介词,“用”。
★答案★:B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 A .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 B .中国则惟事.冶铸也 C .臣具以表闻.D.取其火性内.攻解析:D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例句为“用斧头”,D句为“向内”。
A、B两项名词作动词,C项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闻”。
★答案★:D5.与“最迟者后于清明”句式一致的一项是()A.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B.其炎更烈于煤C.以为受锤之地D.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解析:B项与例句都为倒装句,介词结构作状语被后置,例句应为“于清明后”,B项应为“于煤更烈”。
A项,判断句,“非……也”为标志;C项,省略句,应为“以之为”;D项,被动句,以“为……所”为标志。
★答案★:B6.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单元《天工开物》两则检测卷及答案
第八单元科学之光经典原文8 《天工开物》两则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曾经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
中国在古代文学、物理学、化学、地学、医药学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曾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举世闻名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更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让我们走进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技术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来探究一番吧!。
宋应星,万历四十三年他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
他鄙弃那些【课内挖掘】“夏种秋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
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
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对于《天工开物》上面这段有关水稻种植的知识,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请自选角度,结合实际,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角度] 尊重自然,取法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赢。
【课外运用】示例: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就是要人顺应自然的法则。
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执政期间,曾为保护鹿而下令大肆捕杀狼,鹿的数量在一段时间激增后,超越了环境承载能力而锐减,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长时间难以恢复。
由此可见,违背自然法则行事的人类,定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顺应自然,不强求,不贪婪,自然就会以真挚的笑脸回馈人类。
勤劳的中华儿女,曾引来黄河水灌溉出了贺兰山脚下的塞上江南,也曾贯通五河水系开凿纵贯神州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更曾推动滔滔江水带动电力的齿轮,给千家万户送去永恒的光明……合理利用自然法则求得发展,自然愿伸出双手鼎力支持。
自然法则下,人类在发展,自然在进步,人类与自然休戚与共;人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自然就以她博大的胸怀与无私的爱心援助人类,互利共生的旋律訇然奏响,和谐世界的大门豁然敞开。
当往日黄沙漫天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上再现茂密绿洲之时;当一度萎缩的白洋淀波光粼粼、苇荡依旧之时;当昔日已被破坏的亚马孙雨林中再次响起百鸟欢歌的交响之时,自然正用她如椽的画笔,描绘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2020高中语文 8.8《天工开物》两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工开物》两则课时训练·达标巩固区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俟.其生芽俟:等到B.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即:即使C.水火未济.济:帮助D.其再.栽秧再:第二次【解析】选C。
“济”是调和的意思,这里指淬火。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早者七十日即收获..B.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C.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D.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解析】选C。
“十七”“十三”不同于现代汉语,在文中的意思分别是“十分之七”和“十分之三”。
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选A。
A项,“为”都是动词,制造。
B项,①助词,的;②代词,指代铁器。
C项,①代词,那些;②代词,它的。
D项,①介词,用;②连词,用来。
4.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工开物》是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欧洲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B.《稻》主要论述稻的种植、栽培技术和水利灌溉等内容,介绍特别详细的是以江西为代表的南方水稻栽培技术。
C.《治铁》系统叙述了铁器的锻造工艺,讨论了铁器的制造、焊接等加工工艺。
D.宋应星还论述了作物与环境的关系,外界环境变迁对作物物种变异的影响。
例如,他说有些水稻因干旱而逐步变成抗旱性的旱稻,完全排除了人的作用。
【解析】选D。
“完全排除了人的作用”错。
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培育出这种旱稻,农民们还创造出一种高山可插的旱稻。
5.翻译下列句子。
(1)其秧清明时已偕早秧撒布。
译文:(2)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
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
译文:(3)凡铁性逐节粘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
译文:答案:(1)再生秧在清明时和早秧同时撒种。
(2)即使用煤炭,也要选择铁炭。
因为铁炭火性烈而不急,火焰不虚腾,与烧饭用的煤形状相同而火性不同。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文档:《天工开物》两则含答案
8 《天工开物》两则[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秔. (jīnɡ) 粳.(jīnɡ) 稌.(tú) 婺.源(wù) 夏潦.(lǎo) 刈.(yì) 汲.灌(jí) 砧.(zhēn) 枵.(xiāo) 淬.(cuì)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期⎩⎪⎨⎪⎧ 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名词,期限)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大铁锥传》) (动词,约定)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 (动词,至,及)(2)去⎩⎪⎪⎨⎪⎪⎧ 泥滓成枵而去.(动词,去掉)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 并序》) (形容词,过去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 并序》)(复合词, 走了以后,“来”,补充音节助词,无义)念去去..,千里烟波(《雨霖铃》) (复合词,越来越远,往前走了又走)(3)名⎩⎪⎨⎪⎧ 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动词,命名,称名)名.曰劳铁(名词,名称,名字)西门豹治邺,名.闻天下(《西门豹治邺》) (名词,名声,名望)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形容词,有名的,著名的)(4)方⎩⎪⎨⎪⎧ 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副词,才)方.宅十余亩(《归园田居》)(名词,四周)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山中与裴秀才书》)(副词,正在)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 (副词,当) (5)数⎩⎪⎪⎨⎪⎪⎧ 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数词,几个)天有常道,地有常数.矣(《荀子·天论》) (名词,规律)识盈虚之有数.(《滕王阁序》)(名词,定数)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计算)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南录〉后序》)(动词,列举罪状)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副词,屡次)(6)其⎩⎪⎪⎨⎪⎪⎧ 取其.芳气(代词,它的)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代词,那些)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代词,其中的)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助词,表推测语气)路曼曼其.修远兮(《离骚》) (助词,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中国则惟事.冶铸也(名词作动词,依靠) (2)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名词作状语,用斧子) (3)秧过期老.而长节(形容词作动词,变老)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煤炭居十七..古义:十分之七。
【金版学案】高中语文 第8课《天工开物》两则同步检测试题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8课《天工开物》两则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一、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俟.其生芽,撒于田中 俟:等到 B .秧过期老.而长节 老:变老 C .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 绝:断绝 D .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 幻:想象解析:D 项,幻:变化,培养。
答案:D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早者七十日即收获..B .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C .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D .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解析:C 项,“十七”“十三”不同于现代汉语,在文中的意思分别是“十分之七”和“十分之三”。
答案:C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②酒皆糯米所为.B.⎩⎪⎨⎪⎧ ①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②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C.⎩⎪⎨⎪⎧ ①其.谷种亦耐久②生出寸许,其.名曰秧D.⎩⎪⎨⎪⎧ ①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②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解析:A 项,“为”,都是动词,制造。
B 项,“之”,①助词,的;②代词,指代铁器。
C 项,“其”,①代词,那些;②代词,它的。
D 项,“以”,①介词,用;②连词,用来。
答案:A4.下列都是我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功,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战国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B .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C .魏晋时期北朝孙思邈所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D .明末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成就。
解析:C 项,“孙思邈”应为“贾思勰”。
答案:C二、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治 铁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
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
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
2019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天工开物》两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工开物》两则一、语基落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俟.其生芽,撒于田中 俟:等到。
B.秧过期老.而长节 老:变老。
C.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 绝:断绝。
D.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幻:想象。
项,“幻”的意思是“变化,培养”。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C.D.项,都是动词,制造。
B 项,①助词,的;②代词,指代铁器。
C 项,①代词,那些;②代词,它的。
D 项,①介词,用;②连词,用来。
3下列句中加点的“于”字用法与“其炎更烈于煤”中的“于”字相同的一项是( )A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B.因击沛公于.坐 C.使毕使于.前 D.良曰:“长于.臣。
”项,表对象,“向”;B、C 两项均表处所,“在”。
D 项,“于”字用法与“其炎更烈于煤”中一样,均表示比较,“比”。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中国则惟事.冶铸也 B.秧过期老.而长节 C.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 D.滋.益全无,不足尚也项,名词活用为动词,从事;B 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老;C 项,名词活用为动词,加热。
5下列各句中,与“最迟者后于清明”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其炎更烈于煤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项,判断句;B项,被动句;C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D项,定语后置。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治铁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
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
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
凡出炉熟铁,名曰毛铁。
受锻之时,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
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名曰劳铁,改造他器与本器,再经锤锻,十止耗去其一也。
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
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其炎更烈于煤。
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
[学习资料]高中语文 8.1《天工开物》两则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工开物》两则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中加点字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不粘者,禾曰秔.(háng)B.泥滓成枵.而去(xiāo) C.待夏潦.已过(lǎo) D.六日刈.初禾(yì) 解析:A 项,“秔”应读“jīng”。
答案:A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方语..百千,不可殚述 方语:方言。
B.收实甚少,滋益..全无 滋益:滋养。
C.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 火墨:木炭。
D.西洋诸国别.有奇药 别:别的。
解析:D 项,别,另外。
答案:D3.与“乘其出火之时”中的“之”用法一样的一项是( ) A.均之.二策 B.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惑之.不解 解析:A 项,代词;B 项,结构助词,“的”;C 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 项,宾语前置的标志。
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凡治铁成器.. B.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 C.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 D.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解析:A 项,古义,成为器物;今义,比喻成为有用的人。
B 项,古义,种类不同;今义,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归类。
C 项,古义,已经经过;今义,表示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
答案:D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非无稽之说.也 B.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 C.地无霜雪故.也 D.其炎.更烈于煤 解析:A 项,说,动词活用作名词,说法;B 项,名,名词活用作动词,称为;D 项,炎,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火焰。
答案:C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凡稻种最多。
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粘者,禾曰稌,米曰糯(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
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
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
新人教版选修《天工开物》两则同步练习
一、阅读《稻》这篇短文后,完成下列问题:1、第一段先从稻的种类谈起,以“凡稻种最多”一句总括其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作者分别从粘性、功用、稻谷的形状、稻米的色泽等几个方面来说明稻的种类的。
B.在分类说明时,作者特别注意细致的区分。
比如,同为粘者或不粘者,禾苗与稻米都有不同的名称。
C.同一稻种因为晚收可以改变粘性,功用却不变。
D.有代表性的稻种,如长芒、短芒,都分别被作者冠以著名产地的称号。
2、第二段谈水稻的育种分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湿种”是第一步,不难看出这与南北地域气候、稻种品质的密切关系。
B.“播种”是第二步,以稻秆、麦秸包浸之为最重要,这样虽不能防冻,但可以增加养分。
C.第三步是“分栽”,这是水稻种植较为关键和独特的步骤,对农田的湿度要求不高,干旱和洪涝都可以栽种。
D.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记述了一些水稻栽培技术,其中秧田和本田之比为25:1,是来自生产实践的科学数据。
3、下列推断正确的为()A.水稻的收获和成熟,因南北气候及稻种的特性而有所不同,所以与水源丰枯、地势高低无关。
B.香稻因为有香气,专供贵人享用。
尽管产量低,营养少,但作者认为可以推广种植。
C.农学是一门最为务实的学问,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不可一概而论。
D.水稻种植除了避免水旱之灾外,就不再受别的因素的影响了。
二、阅读《治铁》这篇短文后,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为():A.第一段总说锻造铁器的方法,即以熟铁为原料锤锻而成。
熟铁有两种,一为刚出炉的“毛铁”,加工时要耗去十分之一的杂质;一为没有生锈的废旧铁器 , 加工时只损耗十分之三的杂质。
B.第二段谈炼铁用炭。
炼铁所用炭,以煤炭居多,为十分之七;以木炭较少,为十分之三。
但是因为煤炭比木炭的火还要炽烈,所以没有煤炭的地方才用木炭。
C.第三段论述锻铁工艺。
首先指出铁性“逐节粘合”的特点,只有不断锤打, 才能合为一体。
而淬火是其中关键的一步,铁器的坚韧与否,全在这一环节上。
D.最后对比中西的焊接技术,指出中国与西方在铁器的接合上存在“铸成”与“锻成”的区别,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学习西学冶金方面知识的信心,具有开创性和启发性。
《天工开物两则》习题1
《天工开物》习题一、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俟其生芽,撒于田中 俟:等到B .秧过期老而长节 老:变老C .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 绝:断绝D .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 幻:想象解析:D 项,幻:变化,培养。
答案:D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早者七十日即收获B .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C .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D .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解析:C 项,“十七”“十三”不同于现代汉语,在文中的意思分别是“十分之七”和“十分之三”。
答案:C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②酒皆糯米所为 B.⎩⎪⎨⎪⎧ ①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②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 C.⎩⎪⎨⎪⎧①其谷种亦耐久②生出寸许,其名曰秧 D.⎩⎪⎨⎪⎧ ①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②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解析:A 项,“为”,都是动词,制造。
B 项,“之”,①助词,的;②代词,指代铁器。
C 项,“其”,①代词,那些;②代词,它的。
D 项,“以”,①介词,用;②连词,用来。
答案:A4.下列都是我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功,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B.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C.魏晋时期北朝孙思邈所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D.明末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成就。
解析:C项,“孙思邈”应为“贾思勰”。
答案:C二、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治铁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
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
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
凡出炉熟铁,名曰毛铁。
受锻之时,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
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名曰劳铁,改造他器与本器,再经锤锻,十止耗去其一也。
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
2019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天工开物》两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工开物》两则一、语基落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俟.其生芽,撒于田中 俟:等到。
B.秧过期老.而长节 老:变老。
C.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 绝:断绝。
D.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幻:想象。
项,“幻”的意思是“变化,培养”。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C.D.项,都是动词,制造。
B 项,①助词,的;②代词,指代铁器。
C 项,①代词,那些;②代词,它的。
D 项,①介词,用;②连词,用来。
3下列句中加点的“于”字用法与“其炎更烈于煤”中的“于”字相同的一项是( )A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B.因击沛公于.坐 C.使毕使于.前 D.良曰:“长于.臣。
”项,表对象,“向”;B、C 两项均表处所,“在”。
D 项,“于”字用法与“其炎更烈于煤”中一样,均表示比较,“比”。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中国则惟事.冶铸也 B.秧过期老.而长节 C.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 D.滋.益全无,不足尚也项,名词活用为动词,从事;B 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老;C 项,名词活用为动词,加热。
5下列各句中,与“最迟者后于清明”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其炎更烈于煤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项,判断句;B项,被动句;C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D项,定语后置。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治铁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
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
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
凡出炉熟铁,名曰毛铁。
受锻之时,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
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名曰劳铁,改造他器与本器,再经锤锻,十止耗去其一也。
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
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其炎更烈于煤。
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天工开物》两则 Word版含答案.doc
第八单元科学之光8 《天工开物》两则宋应星(1587—约1666年),中国明末科学家,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他和他的哥哥宋应升同时考中举人,以后屡试不第。
崇祯七年(1634)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由于对经义八股文不感兴趣,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调查研究当时被称为实学的科技知识上,并着手撰写《天工开物》一书,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到崇祯十年(1637)终于完成了这部伟大的科技史名作。
《天工开物》全书共18卷,分别记述了粮食生产和加工、纺织和染色、制盐、制糖、陶瓷制造、金属冶炼和加工、采矿、榨油、造纸、酿造、颜料、车船、兵器和珠玉的生产过程、工具设备和生产工艺等。
《天工开物》一书详细记述了领先于当时世界的各种工农业生产措施和科学创见。
首先,在农业生产方面,记载了培育优良稻种和杂交蚕蛾等许多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其次,在纺织方面,作者详细记述了明代提花机的构造,并能够用和现代“轴测投影”类似的方法清楚地表达出提花机的结构、机件和形状大小、相互关系;并对缫丝、整经、卷纬、机织、提花、精练、染色等方面作了详尽的介绍,是研究我国古代纺织机械和纺织技术的重要资料;再次,在冶炼方面,记载了用锤锻方法制造铁器与铜器的工艺过程,其中不少技术至今仍在应用。
《天工开物》不仅全面反映了明末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发展水平,而且也体现了作者的农本思想。
全书自始至终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活动。
一、注音粳.________ 稌.________ 婺.源________ 夏潦.______ 刈.________ 汲.灌________ 砧.________ 枵.________ 淬.__________ 二、解释词义凡⎩⎪⎨⎪⎧凡.稻种最多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许⎩⎪⎨⎪⎧生出寸许.,其名曰秧 勾践既许.之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先生何许.人也 即⎩⎪⎨⎪⎧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 早者七十日即.收获 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济⎩⎪⎨⎪⎧水火未济.,其质未坚 靡计不施,迄无济. 朝济.而夕设版焉 治⎩⎪⎨⎪⎧六日刈初禾,耕治.老稿田 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三、古今异义其再.栽秧,俗名晚糯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最迟者后.于清明________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 ________钢铁已经炉锤.. ________五、分析句式类型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 ________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 ________答案:一、jīnɡtúwùlǎo yìjízhēn xiāo cuì二、凡:凡是,表概括凡是,表概括大概,大致副词,总共副词,总共许:数词,余动词,答应动词,答应数词,余名词,处,地方即:连词,即使副词,就副词,就动词,依照济:动词,调和名词,效果动词,渡河治:动词,治理动词,冶炼动词,达到太平动词,治理形容词,安定三、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继续四、名词活用为动词,晚名词活用为动词,包裹名词活用为动词,加热、捶打五、判断句省略句一、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俟.其生芽,撒于田中俟:等到B .秧过期老.而长节 老:变老 C .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 绝:断绝 D .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 幻:想象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早者七十日即收获..B .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C .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D .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②酒皆糯米所为.B.⎩⎪⎨⎪⎧①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②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C.⎩⎪⎨⎪⎧①其.谷种亦耐久②生出寸许,其.名曰秧 D.⎩⎪⎨⎪⎧①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②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4.下列都是我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功,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战国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八)《天工开物》两则(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021年最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八)《天工开物》两则(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八)《天工开物》两则(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八)《天工开物》两则(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全部内容。
课时跟踪检测(八)《天工开物》两则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俟.其生芽,撒于田中俟:等到B.秧过期老.而长节老:变老C.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绝:断绝D.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幻:想象解析:选D D项,“幻”的意思是“变化,培养"。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早者七十日即收获..B.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C.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D.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解析:选C C项,十七:古义为“十分之七”,今义是一个数字。
十三:古义为“十分之三”,今义为一个数字。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
错误!B.错误!C。
错误!D。
错误!解析:选A A项,“为",都是动词,制造。
B项,“之”,①助词,的;②代词,指代铁器。
C项,“其”,①代词,那些;②代词,它的。
D项,“以”,①介词,用;②连词,用来。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A.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B.中国则惟事.冶铸也C.臣具以表闻.D.取其火性内.攻解析:选D D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例句为“用斧头”,D项为“向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以为xx踊跃奋迅而出也
B.以其土筑台以告其从事xx
C.xx荒草野田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
D.尝试与公登台而望退而为之记
解析:A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皆为介词,把,拿;C项,助词,时间词词缀/代词,……的情况;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
答案:B
参考译文:
xx台记
在终南山下修建州城,住在城里的人,似乎饮食起居都与山分不开。四面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的;而靠近终南山的城郭,也没有比扶风更近的了。在最靠近山的扶风城来望最高的终南山,按照地势来说,是一定可以望到的。但是扶风太守居住在这里,却不曾知道有山。虽说事实不会因此而受影响,但情理上说是不应该这样的。这就是建筑凌虚台的原因。
答案:B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存也。
猜想它们当时的盛况,那种宏伟奇丽的景象,和坚固而不可动摇的气势,岂只超过土台一百倍呢?但是,经过数代以后,想要看看它们大致的样子,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存在了,那些宏伟的建筑已经变成长满庄稼的田地和荆棘丛生的荒丘了,何况是这座土台呢?这座土台尚且不能凭着他的坚固与长久保留下来,何况人事方面的得失,官职的变迁呢?如果有的人想要以此向世人夸耀而且感到自足,那就错了。因为世上有足以依靠的东西,而不在于土台的存在或消失。”我向陈公说过之后,回来就写了这篇记文。
A.锻造铁器,是用炒过的熟铁为原料,先用铸铁做成砧,作为承受锤打的底座。
B.炼铁炉中的燃料,要用十分之七的煤炭和十分之三的木炭混合而成。
C.把要锻造的铁逐节粘合起来,在接口处涂上黄泥,再放在火中烧红后捶打。
D.熟铁、钢铁经烧红锻打后,其质地不坚。还需要乘出炉时将物料放入清水中淬火。
解析:B项,理解错误,原文的意思是“用煤炭的占十分之七,用木炭的占十分之三”。
B.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C.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
D.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
解析:C项,“十七”“十三”不同于现代汉语,在文中的意思分别是“十分之七”和“十分之三”。
答案:C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
A.
②酒皆糯米所为
①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
B.
②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耗:消耗
B.也别有铁炭一种别:特别
C.入清水淬之淬:浸泡
D.xx则惟事冶铸也事:从事
解析:B项,别:另外。
答案:B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①非无稽之说也
A.
②十止耗去其一也
①其炎更烈于煤
B.
②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
C.苏轼借着小小的亭台而感怀古今以小见大,抒发了人事万物的变化无常的感慨,有很深的人生哲理。
D.文章结尾处写道“盖世有足恃者”,但不直接点出究竟什么是“足恃”的东西,这就使文章更为含蓄而耐人寻味。
解析:“实则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说法错误。
答案:B
14.翻译。
(1)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天工开物》习题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俟其生芽,撒于xx俟:等到
B.秧过期老而长节老:变老
C.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绝:断绝
D.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幻:想象
解析:D项,幻:变化,培养。
答案:D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早者七十日即收获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选自《古文观止》)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都邑之xx者xx:xx
B.岂特百倍于xx而已哉特:只
C.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寻:寻找
D.是宜名xx虚名:名字,名称
解析:A项,丽:依附,靠近。C项,寻:连续不断。D项,名:命名,称作。
答案:B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泥滓成枵而去
C.
②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
①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
D.
②故大炮xx有锻成者
解析:A项,“也”,都表示陈述语气。B项,“于”,①介词,表比较,比;②介词,在。
C项,“而”,都表顺承。D项,“者”,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答案:B
7.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部属于铁器“粘合”方法的一项是()
①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
(2)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看到高出于林木之上的山峰,重重叠叠,犹如人在墙外行走,可(在墙内)只能看到他的发髻一样。
D.凌虚台上可以眺望到的秦汉隋唐建筑已经荡然无存,成荒草野田,引起了苏轼的感慨。
解析:C项,原文是: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答案:C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从记叙凌虚台入手,娓娓而谈,引人入胜,接着抒发议论,发出“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感叹。B.苏轼看似在记凌虚台,实则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
12.下列关于凌虚台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部分点明修凌虚台的原因,在这个地点能登高眺远,“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B.“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这是凌虚台得名的原因。
C.凌虚台的修筑是先用挖水池出来的土筑成高台,然后在台上修筑有高高飞檐的房屋,以便登高远眺。
当它(凌虚台)还没有建筑的时候,扶风太守陈公拄着手杖,穿着鞋,在山下逍遥散步,看着树林上露出的山影,重重叠叠的好像行人们排队在墙外行走,而在墙内只能看到他们的发髻一样。陈公说:“这里一定有奇异的地方。”就派工匠在山前开凿一个方池,用挖出来的土筑成高台,(台)高于屋檐为止。这样一来,登上高台的人,恍惚不知道是台的高,倒以为是山峦跳跃着快速奔腾涌现。陈公说:“这个高台应该称为‘凌虚'台。”他把这个意思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请他写文章记下建台的事情。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其炎更烈于煤。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
凡铁性逐节粘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
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乘其出火之时,入清水淬之,名曰健刚、健铁。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存也。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历岁之久,终不可坚。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则惟事冶铸也。
答案:(1)取它燃烧时火势向内、火焰不虚散的优点,与烧饭用的煤形状相同而种类不同。
(2)这是说未“健”之前,作为钢和铁还存有软弱的性质。
三、深化扩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xx台记
xx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我答复陈公说:“事物的破败或兴盛、完成或毁坏,是不能预料到的。从前,这里一片荒草野地,霜露遮盖,狐狸、毒蛇出没无常。在那时,哪里知道会有今天的一座凌虚台呢?破败或兴盛、完成或毁坏是交相更替以至无穷无尽的,那么,这个高台将来是否再变成荒草野地,也是不能预知的。我曾经与您登台远望,台的东面是秦穆公时修建的祈年宫、橐泉宫;南面是汉武帝时修建的长杨宫和五柞宫;北面就是隋代修建的仁寿宫、唐代修建的九成宫。
①其谷种亦耐久
C.
②生出寸许,其名曰秧
①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
D.
②xx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解析:A项,“为”,都是动词,制造。B项,“之”,①助词,的;②代词,指代铁器。C项,“其”,①代词,那些;②代词,它的。D项,“以”,①介词,用;②连词,用来。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