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植物生理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

合集下载

植物生理学题库(含答案)第二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

植物生理学题库(含答案)第二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

植物生理学题库(含答案)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一、名词解释:1、矿质营养:亦称无机营养,指植物在生长发育时所需要的各种化学元素。

2、必需元素:指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是19种,包括10种大量元素和9种微量元素3、大量元素:亦称常量元素,是植物体需要量最多的一些元素,如碳、氧、氢、氮、磷、钾、硫、钙、镁、硅等。

4、胞饮作用:指物质吸附于质膜上,然后通过膜的内折而将物质转移到细胞内的过程。

5、交换吸附:指根部细胞在吸收离子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离子的吸附与解吸附。

这时,总有一部分离子被其他离子所置换,这种现象就称交换吸附。

6、离子交换:是植物吸收养分的一种方式,主要指根系表面所吸附的离子与土壤中离子进行交换反应而被植物吸收的过程。

7、离子拮抗作用:当在单盐溶液中加入少量其他盐类时,单盐毒害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就会逐渐消除,这种靠不同离子将单盐毒害消除的现象称离子拮抗作用。

8、被动吸收:亦称非代谢吸收。

是一种不直接消耗能量而使离子进入细胞的过程,离子可以顺着化学势梯度进入细胞。

9、氮素循环:亦称氮素周转。

在自然界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氮能够通过化学、生物、物理等过程进行转变,它们相互间即构成了所谓的氮素循环。

10、生物固氮:指微生物自生或与动物、植物共生、通过体内固氮酶的作用,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11、微量元素:是植物体需要量较少的一些元素如铁、锰、铜、锌、硼、钼、镍、氯、钠等,这些元素只占植物体干重的万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12、选择吸收:根系吸收溶液中的溶质要通过载体,而载体对不同的溶质有着不同的反应,从而表现出根系在吸收溶质时的选择性。

这就是所谓的选择性吸收。

13、主动吸收:亦称代谢吸收。

指细胞直接利用能量做功,逆着电化学势梯度吸收离子的过程。

14、诱导酶:指一种植物体内原本没有,但在某些外来物质的诱导下所产生的酶。

15、转运蛋白:指存在于细胞膜系统中具有转运功能的蛋白质,主要包括通道蛋白与载体蛋白两类。

植物生理学第二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新选.

植物生理学第二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新选.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一、名词解释1. 矿质营养2. 必需元素3. 大量元素4. 微量元素5. 水培法6. 叶片营养7. 可再利用元素8. 易化扩散9. 通道蛋白10. 载体蛋白11. 转运蛋白12.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13. 反向运输器14. 同向运输器15. 单向运输器二、填空题1.植物细胞中钙主要分布在中。

2.土壤溶液的pH对于植物根系吸收盐分有显著影响。

一般来说,pH增大易于吸收;pH 降低易于吸收。

3.生产上所谓肥料三要素是指、和三种营养元素。

4.参与光合作用水光解反应的矿质元素是、和。

5.在植物体内促进糖运输的矿质元素是、和。

6.离子跨膜转移是由膜两侧的梯度和梯度共同决定的。

7.促进植物授粉、受精作用的矿质元素是。

8.驱动离子跨膜主动转运的能量形式是和。

9.植物必需元素的确定是通过法才得以解决的。

10.华北地区果树的小叶病是因为缺元素的缘故。

11.缺氮的生理病症首先出现在叶上。

12.缺钙的生理病症首先出现在叶上。

13.根部吸收的矿质元素主要通过向上运输的。

14.一般作物的营养最大效率期是时期。

15.植物地上部分对矿质元素吸收的主要器官是。

16.植物体内可再利用的元素中以和最典型;不可再利用的元素中以最典型。

17.追肥的形态指标有和等;追肥的生理指标有和。

18.油菜“花而不实”症是土壤当中缺乏营养元素引起的。

19. 引起大白菜干心病、菠菜黑心病矿质元素是。

20. 被称为植物生命元素的是。

21. 一般作物生育的最适pH是。

22.诊断作物缺乏矿质元素的方法有、和。

23.影响根部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有、、和。

三、选择题1.在下列元素中不属于矿质元素的是()。

A.铁 B.钙 C.氮 D.磷2.植物缺铁时会产生缺绿症,表现为()。

A.叶脉仍绿 B.叶脉失绿C.全叶失绿 D.全叶不缺绿3.影响植物根细胞主动吸收无机离子最重要的因素是()。

A.土壤溶液pH值 B.土壤氧气分压 C.土壤盐含量 D.土壤微生物4.植物细胞主动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特点是()。

植物生理学 第二章

植物生理学 第二章

(2)钙泵 又叫Ca+-ATP酶,它催化质膜内侧的 ATP水解,释放出能量,驱动细胞内的 钙离子泵出细胞。
细胞外侧 H+泵将H+泵出 A
K+(或其它阳离子) 经通道蛋白进入 B
C
阴离子与H+ 同向运输进入 细胞内侧
图2-5 质子泵作用机理
A 初级主动运输 ; B, C 次级主动运输
返回
A 外侧
第四节
矿质元素的运输
一、矿质运输形式、途径、速度 1、形式: N:NO3-、NH4+、尿素、氨基酸、酰胺 P:正磷酸、有机磷化合物 S:SO42- 、 蛋氨酸、谷胱甘肽 2、途径:导管(42K 示踪试验) 3、速度:30-100cm/h
木质部 蜡纸 树皮
42K
图2-13 放射性42K向上运输试验
五、植物的缺素症及诊断
◆N 吸收的主要形式 是 NH4+,NO3- 等: ◇ 构成蛋白质的主要 成分(16-18%); 缺N ◇ 核酸、辅酶、磷脂、 叶绿素、细胞色素、植 物激素(CTK)、维生素 等的成分。 故称为 “生命元素” 缺N:矮小、叶小色黄或发红、分枝少、花少、 籽粒不饱满。
生理功能:
缺磷病症:
① 植株瘦小。分枝、分蘖很少,幼芽幼 叶生长停滞,花果脱落,成熟延迟。 ② 叶呈暗绿色或紫红色(花青素)。 ③ 老叶先表现病症(磷是可移动元素)。
◆ K
以离子状态存在 生理作用(1) 体内60 多种酶的活化剂;(2)促 进蛋白质、糖的合成及糖的 运输;(3)增加原生质的 水合程度,提高细胞的保水 能力和抗 旱能力;(4)影 响着细胞的膨压和溶质势, 参与细胞吸水、气孔运动等。 缺K:叶缺绿、生长缓 慢、易倒伏。
三、影响根系吸收矿质营养的因素

植物生理学第2章 矿质营养

植物生理学第2章  矿质营养

除了以上两种培养方法外,在科
研与生产实践中,溶液培养法还衍生
出气栽法( aeroponics )、营养膜法 (nutrient film)等。
几种常见的无土栽培技术
植物的溶液培养
用植物的溶液培养法研究植物的必需元 素,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保证营养液通气良好。
②盛放溶液的容器不宜透光。
Liebig(1803-1873),德国农业化学家,21岁 成为德国 Giessen„s university (始建于 1607 ) 教授,因李比西的贡献更名为“Justus-LiebigUniversity” 。
1860 年 , 德 国 的 J.Sachs
( 1832-1897 )和 W.Knop 创立了溶
Mo 0.1
*Ni 0.5
注意事项:
(1)*号的两种母液可选择性加入。其他化合 物中常混杂有Ni,所以可以不加NiSO4。 (2)上述母液最好用蒸馏水溶解,也可用凉 开水溶解。 (3)上述母液保存在阴暗处备用,不可见光。 否则会生绿藻和铁细菌。
( 4 ) DTPA 为 二 乙 烯 三 胺 五 乙 酸 , DTPAFeNa2分子式C14H18N3O10FeNa2,分子量 490.2, 外观为黄棕色微粒。
5. Zn: 缺锌影响生长素合成和酶活性以及叶绿
素的合成。病症主要表现在新枝和叶片上,叶 片细小簇生,叶缘上卷,叶片黄绿色或浓淡不 均,叶脉颜色变浅。根系发育不良,易发生根 腐病。常见的玉米“花白叶病”和华北地区果 树“小叶病”就是缺锌的缘故。 玉米花白叶病:新生幼叶呈淡黄色,甚至 白色。成熟叶片症状表现为黄、绿相间或黄、 白、绿相间的条纹。
③必须保证所用的试剂、容器、介质、水等 十分纯净。 ④应经常更换或补充营养液。

植物生理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资料文档

植物生理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资料文档
• 用溶液培养法研究植 物的营养及各种环境 因素的调控
• 植物组织培养
• Hoagland营 养液
• Arnon营养 液
• B5营养液
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essential elements
在植物体内的生理功能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细胞结构物质的组成成分; 二是生命活动的调节者,如酶的成分和酶的
1、同一土壤条件的不同植物,所含矿质元素不同 禾本科高硅、十字花科高硫、豆科高钙 2、植物体内 矿质成分是植物所处生活环境的反映 盐生植物高钠、海藻高碘、矿区植物高金属。
二、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Plant essential elements
构成地壳的元素虽然绝 大多数都可在不同植物体中 找到,但不是每种元素对植 物都是必需的。有些元素在 植物生活中并不太需要,但 在体内大量积累;有些元素 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少却是植 物所必需的。
• C、H、O来自H2O和CO2。 • N、P、K:需要量较大,需人为地补充,
又称肥料三要素。
1、氮Nitrogen(N)
• 约占干物重的1-3%。 • 根系吸收的氮主要是无机态氮,即硝
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 ;也 可吸收一部分有机态氮,如尿素 [CO(NH2)2]、氨基酸等。
活化剂; 三是起电化学作用,如渗透调节、胶体稳定
和电荷中和等。
元素
Group 1 CHONS
Group 2 P B Si
Group 3 K Na Mg Ca Mn Cl
Group 4 Fe Cu Zn Mo Ni
生理功能
有机物的主要成分, 通过羧化和氧化作用被同化

植物生理学第2章

植物生理学第2章

间接影响: 影响养分的溶解和沉淀
N
P K Ca Mg S Fe Mn B Cu Zn Mo
pH
图2-9 pH对植物养分可用性的影响
缺K
缺钾病症:
①抗性下降。植株茎杆柔弱,易倒伏。 ②叶色变黄,叶缘焦枯。叶片失水,叶绿 素破坏;叶子会形成杯状(叶中部生长较 快)。 ③老叶先表现病症(钾是可移动元素)。
◆S:SO42含S氨基酸(Cys,Met)几乎是所的蛋白 质的构成成分; Cys-Cys系统能影响细胞中 的氧化还原过程;是CoA、硫胺素、生物素 的成分,与体内三大类有机物的代谢密切 相关。
缺钙病症:
①顶芽死亡,嫩叶初呈钩状,后从叶尖或叶缘向 内死亡。 ②嫩叶先表现病症。
◆Mg:叶绿素的成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 用中一些酶的活化剂;蛋白质合成时氨基 酸的活化需要, 能使核糖体结合成稳定的 结构;DNA和RNA合成酶的活化剂;染色体 的组成成分,在细胞分裂中起作用。
缺镁病症:
①叶脉仍绿而叶脉之间变黄,有时呈红紫色。 ②有坏死褐斑。 ③老叶先表现病症。
高 细胞外侧
电化学 势梯度

简单扩散(被动运输) 细胞内侧
图2-2 离子通道运输离子模式图
2、载体运输
质膜上的载体蛋白属于内在蛋白,它 有选择的与膜一侧的分子或离子结合,形 成载体-物质复合物,通过载体蛋白构象的 变化,透过质膜,把分子或离子释放到质 膜的另一侧。 载体运输既可以顺着电化学梯度(被 动运输),也可以逆着电化学梯度进行 (主动运输)。
图2-7 胞饮过程
A、膜被消化,物质留在胞质内 B、透过液泡膜,物质进入液泡
第三节 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 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 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 影响根系吸收矿质营养的因素

第二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

第二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
膜 ②硫也是许多酶的成分之一。
硫不足时,蛋白质含量显著减少,叶色黄绿, 植株矮小。
(7) 铁 ①叶绿素合成所必需;细胞色素和非血红素铁
蛋白的组成成分。 ②Fd的组分。因此,参与光合作用。
缺铁时,由幼叶脉间失绿黄化,但叶脉仍为绿 色;严重时整个新叶变为黄白色。
(8)硼 是细胞壁的成分,与甘露醇、甘露聚糖、 多聚甘露糖醛酸等形成复合物。
一、植物体内的元素
105℃ 植物材料
水分 (10%—95%) 挥发
600 ℃ 干物质
有机物(90%—95%)
(5%—90%)
灰分 (5%—10%)
残留
植物体内的元素包括:
1.矿质元素(mineral element),灰分 元素 (ash element)
2.非矿质元素
1)矿质元素:将植物烘干并充分燃烧后, 余下一些不能挥发的残烬称为灰分,而以 氧化物形式存在于灰分中的元素称为灰分 元素。灰分元素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土壤矿 质,故亦被称为矿质元素。
研究热点:生物固氮、植物中氨基酸的合成
学习内容
1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生理作 用 2 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3 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4 矿物质在植物体内运输 5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 同化称为矿质营养(mineral nutrition)。
植株缺氮时,植物生长矮小,分枝、分蘖少,叶 片小而薄,株型紧凑,叶片发黄易发生早衰, 且由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
小麦缺氮
苹果缺氮
(2) 磷
①磷是细胞质(磷脂)和细胞核(核酸)的组成成分。
②磷是核苷酸的组成成分。核苷酸的衍生物(如ATP、 FMN、NAD+、NADP+和CoA等)在新陈代谢中占有 极其重要的地位。

植物生理第2章 矿质营养习题答案

植物生理第2章 矿质营养习题答案

第2章矿质营养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矿质元素亦称灰分元素,将干燥植物材料燃烧后,留在灰分中的元素。

必需元素是指在植物生活中作为必需成分或必需的调节物质而不可缺少的元素。

大量元素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多,占植物体干重0.001% 以上的元素。

植物必需的大量元素有: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

微量元素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少,大约占植物体干物重的0.001~0.00001% 的元素。

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铁、锰、铜、锌、钼、硼、氯、镍。

有益元素亦称有利元素。

是指对植物生长表现出有利的促进作用,并在某一必需元素缺乏时,能部分代替该必需元素的作用而减缓缺素症状的元素。

如钠、钴、硒、镓、硅等。

水培法将各种无机盐按照生理浓度,以一定的比例,保持适宜的pH 值配制成平衡溶液,用以培养植物的方法。

砂培法是用洁净的石英砂或玻璃球代替土壤,再加入培养液培养植物的方法。

生理酸性盐例如(NH 4)SO4 ,植物吸收铵离子较硫酸根离子多而快,这种选择性吸收导致溶液逐渐变酸,故把这种盐称为生理酸性盐。

生理碱性盐例如NaNO ,植物吸收硝酸根离子比吸收钠离子多而快,这种选择性吸收的结果使溶液变碱,故称这类盐为生理碱性盐。

生理中性盐例如NH4 NO3 ,植物吸收其阴离子与阳离子的量几乎相等,不改变周围介质的pH 值,故称这类盐为生理中性盐。

单盐毒害植物被培养在某种单一的盐溶液中,即使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不久即呈现不正常状态,最后死亡,这种现象称单盐毒害。

离子拮抗在单盐溶液中加入少量其它盐类,再用其培养植物时,就可以消除单盐毒害现象,离子间这种相互消除毒害的现象称为离子拮抗。

离子协合作用是指一种离子的存在促进对另一种离子吸收利用的作用。

平衡溶液在含有适当比例的多种盐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毒害作用被消除,用以培养植物可以正常生长发育。

胞饮作用物质吸附在质膜上,然后通过膜的内折而转移到细胞内的摄取物质的过程。

可再利用元素亦称参与循环元素,某些元素进入地上部分后,仍呈离子状态(例如钾),有些则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如氮、磷),可不断被分解,释放出的离子又转移到其它器官中去,这些元素在植物体内不止一次的反复被利用,称这些元素为可再利用元素。

植物生理—植物的矿质营养

植物生理—植物的矿质营养

二、合理施肥的指标
2.形态指标:是将能够反应作物需肥情况的植株外部形态如叶色、长势、 长相等作为施肥的形态指标。
N过量
N正常
N缺乏
二、合理施肥的指标
3.生理指标:植物是否缺肥,可以根据内部的生理状况去判断。常采用叶 分析法,在实验室测定出功能叶片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了解需肥情况 ,用以指导施肥。
一、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
不需要消耗能量,养分离子通过细胞间隙,顺浓度梯度扩散进 入根系的过程。
利用呼吸产生的能量,养分离子穿过质膜逆浓度梯度进入根系 的过程,是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方式。
二、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
第一步是通过离子交换使土壤溶液中的离子被吸附在根部细胞的表面。
二、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合理施肥
一、植物的需肥规律
1.不同植物的需肥不同 叶菜类植物要多施氮肥 根茎类植物多施钾肥 禾谷类植物注意N、P、K肥适当配合
,多施P肥,有利籽粒饱满
一、植物的需肥规律
2.同一植物不同发育时期需肥不同 种子萌发期,一般不需要施肥 幼苗期,随着幼苗长大需肥量渐增 开花结实期,需肥量最大 结实后,需肥量逐渐减少 成熟期,停止吸收矿质元素
缺 症状:植株矮小,分枝少,根系不发达;叶片呈现不正常的暗绿色或紫 红色,老叶先发病。
白菜缺磷
油菜缺磷
大麦缺磷
三、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及缺素症
钾(K)的生理作用: 钾是许多酶的活化剂;在糖代谢、呼吸作用及蛋白质代谢中起重要作;调节 水分代谢,提高植物抗性,被称为“品质元素”或“抗逆元素”。
三、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及缺素症
缺钾症状:植株茎杆柔弱,易倒伏,抗逆性降低;叶色变黄,叶尖或叶缘先 焦枯,老叶先发病。

《植物生理学》(第四版)教案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教育).docx

《植物生理学》(第四版)教案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教育).docx

基本内容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mineral nutrition of plant )。

Concept: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称为矿质营养(mineral nuWion)。

第一节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Essential mineral elements in plant) 植物体中有什么元素?哪些元素是生命活动过程所必需的?它们有什么生理功能?—、植物体内的元素(Elements in plant)把植物烘干,充分燃烧。

燃烧时,有机体屮的碳、氢、氧、氮等元索以二氧化碳、水、分子态氮和氮的氧化物形式散失到空气中,余下-•些不能挥发的残烬称为灰分(ash)o矿质元素(mineral element)以氧化物形式存在于灰分中,所以,也称为灰分元素(ash element)o氮在燃烧过程中散失而不存在于灰分中,所以氮不是灰分元素。

但氮和灰分元素一样,都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而且氮通常是以硝酸盐(NO亍)和钱盐(NHf)的形式被吸收,所以将氮归并于矿质元素一起讨论。

一般来说,植物体小含有5%〜90%的干物质,10%〜95%水分,而干物质中有机化合物超过90%,无机化合物不足10%o二、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Essential mineral elements for plant) 溶液培养法(solution culture method)亦称水培法(water culture method),是在含冇金部或部分营养元素的溶液中栽培植物的方法。

砂基培养法(砂培法) (sand culturemethod)是在洗净的石英砂或玻璃球等中,加入含有全部或部分 营养元索的溶液來栽培植物的方法。

研究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索时,可在人工配成 的混合营养液屮除去某种元素,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性状的变化。

如果植 物发育正常,就表示这种元素是植物不需要的;如果植物发育不正常,但当补充 该元素后又恢复正常状态,即可断定该元素是植物必需的。

植物生理学第02章 植物的矿质养分

植物生理学第02章 植物的矿质养分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本章内容提要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转运和利用(同化)是植物矿质营养的基本内容。

通过溶液培养法,现已确定碳、氧、氢、氮、磷、钾、钙、镁、硫、铁、锰、硼、锌、铜、钼、氯、镍17种元素为植物的必需元素。

除碳、氧、氢外,其余14种元素均为植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

这些元素又可分为大量元素(≥0.1%DW)和微量元素(≤0.01%DW)。

植物所必需的元素的标准有3个。

除必需元素外,还有一些元素为有益元素和稀土元素。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有三方面的生理作用:(1)是细胞结构物质的组成成分;(2)参与调节酶的活动;(3)起电化学作用和渗透调节作用。

必需矿质元素功能各异,相互间一般不能代替,当缺乏某种必需元素时,植物会表现出特定的缺素症。

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有三种方式:被动吸收、主动吸收和胞饮作用。

细胞的膜上有两种类型的传递蛋白: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

通道蛋白可协助离子的扩散。

由载体进行的转运可以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的。

饱和效应与离子竞争性抑制是载体参与离子转运的证据。

载体又可分成单向传递体、同向传递体、反向传递体等类型。

根系是植物体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器官。

根尖的根毛区是吸收离子最活跃的部位。

根系对矿质元素吸收的特点是:对矿物质和水分的相对吸收;离子的选择性吸收;单盐毒害和离子对抗。

植物地上部分吸收矿质的作用,即根外营养/叶面营养。

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受土壤条件(温度、通气状况等)等的影响。

矿质元素运输的途径是木质部。

根据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循环情况将其分为可再利用元素(如氮、磷等)和不可再利用元素(如钙、铁、锰等)。

可再利用元素的缺素症首先出现在幼嫩器官上,而不可再利用元素的缺素症则首先出现在较老器官上。

不同作物的需肥量不同,且需肥特点也有差异。

合理施肥就是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供肥。

但矿质占植物干物质的量一般不超过10%,因此,合理施肥增产的效果是间接的,是通过改善光合性能而实现的。

植物生理学2矿质营养

植物生理学2矿质营养
收。
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1、离子的选择性积累
玉米根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
离子 胞外浓度 胞内浓度 积累率
(mmol/L) (mmol/L) (Ci/Co)
K+ 0.14
160 1142
Na+ 0.51
0.6 1.18
NO3- 0.13 SO42- 0.61
38
292
14
2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向通道 ➢ 应用膜-片钳技术,在质膜、液泡膜上已发现有K+、
Cl-、Ca2+等离子通道 • 离子带电性和水合规模影响其通透性; • 离子通道可由电势或外界刺激(光照、激素、化
学物质等)激活。
社引膜
:
,2009.
自片
王钳
.
忠 主 编 《 植 物
技 术 测 定 离
生子
理通
学道
.
》原
中 国 农
理 图


第一节 植物必需的矿质营养
(一)植物必需元素的标准※(Arnon等,1939) 1、不可缺少性:若缺乏,植物不能完成其生活史; 2、不可替代性:若缺乏,植物表现专一的缺素症; 3、直接功能性:
第一节 植物必需的矿质营养
现已证实植物的必需元素有17种, 必需矿质元素 有14种。
大量元素(一般,≥0.1%植物干重)9种 : C、H、O;N、P、K;Ca、Mg、S;
缺Cu:叶片生长缓慢,幼叶呈蓝绿色,出现枯斑, 栅栏组织退化,易过度蒸腾而萎蔫
Mo
吸收形式: MoO42作用: • 硝酸还原酶(NR)、固氮酶(钼铁蛋白)的组
成成分; • 黄嘌呤脱氢酶及脱落酸合成中的某些氧化酶的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
设细胞内的某离子浓度为C内,细胞外的离子浓度为C外, 离Ne子rn过st方到程扩:散△平E衡=-后{2,.3R膜T两lg侧[C的内电/C势外]}△/EZF、C内、C外符合
3、起电化学作用。如渗透调节、胶体稳定和电荷中和等。
4、参与物质和能量的代谢过程。如是ATP、ADP、FAD、 FMN、GTP、NADH2、NADPH2、HSCoA组分。 (二)各种必需元素的生理作用
1、氮 根系吸收的氮主要是无机态氮:NH4&脂的主要成分:这三者又是原生 质、细胞核和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氮也称生命元素。
缺磷:会影响细胞分裂,使分蘖减少,幼芽、幼叶生长停滞, 根、茎纤细,植株矮小,花果脱落,成熟延迟。缺磷时蛋白 质合成下降,糖的运输受阻,从而使营养器官中糖的含量相 对提高,利于花青素的形成,因而茎、叶会呈不正常的紫红 或暗绿色。磷在体内易移动,病症从老叶开始。
磷过多:叶出现小枯斑,为磷酸钙沉淀所致;磷过多还会阻碍 植物对硅的吸收,水稻得病;与锌结合,减少锌的有效性, 而易引起植物缺锌。
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离子的吸收
一、被动吸收
被动吸收:是指细胞不需要 代谢能,而是依化学势或电化 学势梯度吸收分子或离子的现象。
有两种方式:
(一)简单扩散:是指疏水性分子或离子沿着化学势或电化学 势梯度向细胞内转移的过程。 扩散动力:
1)亲脂性物质:为膜两侧的化学势梯度。其扩散速度除与化 学势梯度有关外,还与扩散分子颗粒的大小及脂溶性程度有 关。自然颗粒小、脂溶性大的分子易透过膜。
2、时当磷磷,进吸主入收要根H以P部OH,422P-磷居O大4多-和部,H分当P会O土4转2壤-形变P为式H<有被7时机植,磷物吸化吸收合收H物。2P如土O磷壤4-较脂PH多、〉。核7 苷酸、核酸等。

植物生理学2 矿质营养

植物生理学2 矿质营养
第二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转运和同化,称为植 物的矿质营养(mineral nutrition)。
矿质元素(mineral element):植物燃烧后以氧化物形态 存在于灰分中的元素,又称灰分元素。 氮不是矿质元素,但由于也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所以也归 入矿质元素来讨论。 植物体内各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因植物种类、器官、年龄、 生境条件而有很大差异。 老龄植株和细胞比幼龄的灰分含量高。 干燥、通气、盐分含量高的土壤中长的植物灰分含量高。 植物种类:禾本科植物:硅较多;十字花科:硫较多;豆 科:钙和硫较多;马铃薯:钾多;海藻:碘和溴多。
逆着浓 度梯度
②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
又称为载体(carrier)、传递体(transport)、透过酶 (permease,penetrase)、运输酶(transport enzyme)。载体蛋白通过构象变化,将被运物质转至膜的 另一侧.
载体被动传递模型 离子通道模型
如何区分溶质是经离子通道还是经
一、生物膜(biomembrane)
或叫细胞膜(cell membrane) : 指由脂类和 蛋白质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 和生理功能的胞内所有被膜 的总称。 质膜(plasma membrane): 原生质的外膜 内膜(endomembrane):细 胞器的膜。 (一) 膜的特性和化学成分 选择性透过膜。对水的透 性最大,可以自由通过;越 易溶解于脂质的物质,透性 越大。所以膜一定是由亲水 性物质和脂类物质组成。
子层和镶嵌的蛋白质组成,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 位于膜的表面,疏水性尾部在膜的内部。
内在蛋白 细胞骨架的单纤维
外在蛋白
膜蛋白包括两种: 膜外在蛋白(extrinsic protein):与膜的外表 面相连的蛋白质,称为亦 称周围蛋白(peripheral protein); 膜内在蛋白(intrinsic protein):镶嵌在磷脂 之间,甚至穿透膜的内在 表面,也称螯合蛋白 (integral protein)。

《植物生理学》第二章植物的矿质及氮素营养复习题及答案

《植物生理学》第二章植物的矿质及氮素营养复习题及答案

《植物生理学》第二章植物的矿质及氮素营养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矿质营养(mineral nutrition):植物对矿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以及矿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2.灰分元素(ash element):干物质充分燃烧后,剩余下一些不能挥发的灰白色残渣,称为灰分。

构成灰分的元素称为灰分元素。

灰分元素直接或间接来自土壤矿质,所以又称为矿质元素。

3.大量元素(major element,macroelement):植物生命活动必需的、且需要量较多的一些元素。

它们约占植物体干重的0.01%~10%,有C、H、O、N、P、K、Ca、Mg、S等。

4.微量元素(minor element,microelement,trace element):植物生命活动必需的、而需要量很少的一类元素。

它们约占植物体干重的10-5%~10-3%,有Fe、B、Mn、Zn、Cu、Mo、Cl等。

5.必需元素(essential element):植物生长发育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国际植物营养学会规定的植物必需元素的三条标准是:①由于缺乏该元素,植物生长发育受阻,不能完成其生活史;②除去该元素,表现为专一的病症,这种缺素病症可用加入该元素的方法预防或恢复正常;③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表现直接的效果,不是由于土壤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善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6.有益元素(beneficial element):并非植物生命活动必需,但能促进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元素。

如Na、Si、Co、Se、V等。

7.水培法(water culture method):亦称溶液培养法或无土栽培法,是在含有全部或部分营养元素的溶液中培养植物的方法。

8.砂培法(sand culture method):全称砂基培养法,在洗净的石英砂或玻璃球等基质中,加入营养液培养植物的方法。

9.生理酸性盐(physiologically acid salt):植物根系从溶液中有选择地吸收离子后使溶液酸度增加的盐类。

植物生理学第二章:矿质营养

植物生理学第二章:矿质营养
叶片吸收:上行和下行都主 要通过韧皮部,也存在横 向运输。
运输速度:30~100cm/h。
3.矿物质在植物体内的利用(掌握) 是否可再利用: 1)参与循环的元素:呈离子状态、形成不
稳定化合物,可以转移到其他需要的器 官。 如: N 、K、P等,是可再利用元素。
2)不能参与循环的元素:在细胞中呈难溶 的稳定化合物,不能转移。
马铃薯 (缺镁)
(5)钙(Ca) A.吸收形式: B.存在形式: C.作用 D.供应 a.充足 b.不足:幼叶
马铃薯 (缺钙)
微量元素 (1)铁(Fe) A.吸收形式: B.存在形式: C.作用 D.供应 a.充足 b.不足
华北果树的“黄叶病”
(2)硼(B) A.作用:生殖生长 B.供应 a.充足 b.不足 花药、花粉发育不良 酚类,顶芽坏死
3.生物固氮 空气中的氮气:79% 植物利用的限制:硝酸盐和铵盐
1)化肥生产: 条件:T:400~500℃,P:20MPa(200个大气压) 原料:氮、氢 年产量:2500万吨
2)生物固氮 年产量:9000万吨 定义:某些微生物将空气中的游离氮固定
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1)简单扩散:高浓度至低浓度,跨膜 2)协助扩散:蛋白 参与,不耗能,也 称协助扩散 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
离子通道(ion channel )
质膜上蛋白质构成的圆形孔道; 可由化学方式或电化学方式激活;选择性
已知的离子通道有:K+,Cl-,Ca2+,NO3运输速度:107~108个/sec 密度:1个/15㎛2,
Models of K+ channel
载体 (carrier)与载体运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 与非豆科植物共生的放线菌, 以及与水生蕨类红萍(亦称满 江红)共生的蓝藻(鱼腥藻)等。
2、过程 分子氮被固定为氨的总反应式如下: N2+8e-+8H++16ATP 固氮酶 2NH3+H2+16ADP+16Pi
图 3-23固氮酶催化反应 铁氧还蛋白还原铁蛋白,与ATP结合,铁蛋白还原钼铁蛋白,最
叶片微量氮素吸收过程简图,
根木质部转运分配的硝酸盐经硝酸转运器被叶肉细胞吸收到细胞质中,经硝 酸还原酶作用还原为亚硝酸,亚硝酸和质子一起转运到细胞叶绿体中,在基质 中亚硝酸还原酶还原作用转化为铵,铵经变谷氨酸合成酶的一系列作用转变为 谷氨酸,谷氨酸再次进入细胞质。在天冬酰氨转移酶的作用下将氨基转移到天 冬氨酸,最后,天冬酰氨合成酶将天冬酰酸转变为天冬酰胺,ATP值的大约数
(优选)植物生理第二章植物 的矿质营养
第五节 氮的同化
一、植物的氮源
1.氮气 空气中含有79%的氮气 ,但植物无法直接利用 这些分子态氮。只有某些微生物才能利用 2.有机氮 土壤中的有机含氮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动物、植 物和微生物躯体的腐烂分解, 大多是不溶性的,通常 不能直接为植物所利用,植物只可以吸收其中的氨 基酸、酰胺和尿素等水溶性的有机氮化物。 3.无机氮 植物的氮源主要是无机氮化物中的铵盐和硝酸 盐,它们约占土壤含氮量的1%-2%。
力等, 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豆类产量,或把固氮基因引入 非豆科植物。
第五节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一、作物需肥特点
(一)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需肥情况不同
➢禾谷类作物 需氮较多,同时又要供给足够的P、K, ➢豆科作物 需K、P 较多, 幼苗期也可施少量N肥; ➢叶菜类 多施氮肥; ➢薯类和甜菜等块茎、块根等作物 需多的P、K和一定量的N; ➢棉花、油菜等 对N、P、K的需要量都很大; ➢甜菜、苜蓿、亚麻 对硼有特殊要求。 ➢食用大麦, 灌浆前后多施N肥,种子中蛋白质含量高; ➢酿造啤酒的大麦 减少后期施N,否则, 会影响啤酒品质
表示,MoCo用黑色表示,2个单体之间的界面用黄色表示
2、亚硝酸还原酶(nitrite reductase,NiR)催化亚硝酸盐还
原为:
NO-2+6e-+8H+ NiR NH+4+2H20
(3-10)
叶中NO2-运进叶绿体,在NiR 作用下,使NO2-还原为NH4+
根中,NO2-在前质体中被还原为NH4+。
量就是每步反应上方所给的数值。
植物细胞硝酸盐同化,包括硝酸盐的跨质膜运输,然后经两步还原为氨
二、硝酸盐的还原
植物体内硝酸盐转化为氨的过程。 在一般田间条件下,NO-3是植物吸收的主要形式。 NO3-还原过程中,每形成一个分子NH4+要求供给8个电子。
1、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 NR)催化硝酸盐还 原为亚硝酸盐:
NO3-+NAD(P)H+H+ NR NO2-+NAD(P)++H2O 这一过程在根和叶的细胞质中进行。
➢NR有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细胞色素b557和 钼复合体(Mo-Co)三个辅基,为同型二聚体。催 化的反应模式如下:
→NO2→NO2-
硝酸还原酶是一种诱导酶(受底物的诱导而合成 的酶)。
吴相钰、汤佩松(1957)首先发现水稻幼苗培养 在含硝酸盐的溶液中会诱导产生硝酸还原酶。
NR对内外条件反应敏感. NR的活性可作为植物利用氮素能力的指标。
图 高等植物硝酸还原酶的模型
A)硝酸盐还原酶的结构域结构。一个NR单体有三个主要的结构域,分别与钼辅 因子、血红素和FAD相连。FAD连接区从NAD(P)H接受电子;血红素结构域运 送电子到MoCo连接区,它传递电子给硝酸盐,hⅠ和hⅡ指铰链1和铰链2,分离 功能结构域。(B)硝酸盐还原酶的条带图解。血红素辅基用紫色表示,FAD用蓝色
GS谷氨酰胺合成酶在叶绿体和细胞质中都有存在,
GDH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
在非绿色组织,特别是根中,GS和GOGAT定位于质体, GDH定位在线粒体中,而GS是否存在于细胞质中还有争 论。
生成的谷氨酸是合成其他氨基酸的起点,可 通过转氨作用,生成另一种氨基酸,进而参与蛋 白质、核酸和其他含氮物质的合成代谢。
α-酮戊二酸+ NH3+NAD(P)H+HGHD+
L-谷
氨酸 +NAD(P)++H2O
GDH与NH3的亲和力很低,Km值为5.2~7.0mmol·L-1。
GDH在谷氨酸的降解中起了较大作用, 在异养真核生物中
(如真菌)的氨的同化过程中起主要Biblioteka 用。➢ 三种酶在细胞中的定位:
绿色组织中GOGAT谷氨酸合酶存在于叶绿体内;
三、氨的同化
-植物体内的氨参与有机氮化物的形成过程。
1.谷氨酸合成酶循环
①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ase,GS)催化下 列反应:
L-谷氨酸+ATP+NH3GS Mg2+ L-谷氨酰胺+ADP+Pi
➢GS存在于各种植物组织中,对氨有很高的亲和
力,Km为10-5~10-4mol·L -1 ,因此能防止氨累积而造
后还原N2成为NH3
➢ 固氮酶固定1分子N2要消耗8个e-和16个ATP。 ➢ 高等植物固定1g N2要消耗有机碳12g。 减少固氮所需的能量投入量凾待解决的问题。
3、影响固氮因素
①光合作用 为固氮提供物质和能量 ②生长期 最大固氮速率在种子和果实发育期, 豆类
种子中90%的氮是在生殖生长期固定的。 ③遗传因子 如结瘤的效率/根瘤菌与植物的识别能
成的毒害。
②谷氨酸合酶(GOGAT) 催化如下反应:
L-谷氨酰胺+α-酮戊二酸+〔NAD(P)H或Fdred〕
GOGAT
2L-谷氨酸+〔NAD(P)+或Fdox〕
通常植物组织中,氨同化是通过谷氨酸合成酶循环进行的。
图 3-22 谷氨酸合成酶循环
2.谷氨酸脱氢酶 (glutamate dehydrogenase, GDH)
NAD(P) H
四、生物固氮(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生物固氮 某些微生物把空气 中的游离氮固定转化为氮化合 物(氨)的过程。 1、类型 生物固氮是由两类 微生物来实现的: ➢一类是自生固氮微生物包括细 菌和蓝绿藻(自生蓝细菌), ➢另一类是与其它植物(宿主)共 生的微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