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何执着地批判
鲁迅为何执着地批判
鲁迅为何执着地批判“国民性”(温儒敏)现在有些人似乎很“爱国”,说鲁迅批判国民性把中国人说得太丑了。
他们可能并不了解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的具体内涵,也不了解鲁迅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这种批判,直观地对鲁迅的批判方式表示反感,不能接受,甚至担心会丑化了中国人,伤害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鲁迅的确毕生致力于批判国民性,这也是他所理解的实现文化转型的切要的工作。
他写小说、杂文,时时不忘揭露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说得最多的有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作风,以及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
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谈得最多的一是“看客”,二是“奴性”。
例如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于高兴的人尽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这便是牺牲所换来的坏处。
”(《经验》)还有“奴性”,也是鲁迅认为国民性中最严重的病态。
大家回想一下,在鲁迅的小说中,将儿子的命运寄寓在人血馒头上的懦弱的华老栓(《药》),一心想跻身于长衫客行列的落魄的孔乙己(《孔乙己》),因丢了辫子被女人当众辱骂的忧愁的七斤(《风波》),在多子、饥荒、苛税等压榨下苦得像个木偶人的闰土(《故乡》),都是乡土社会中的卑怯者,他们对于身受的压迫忍辱受屈逆来顺受。
《祝福》中到土地庙捐门槛赎罪的祥林嫂,《在酒楼上》中敷敷衍衍模模糊糊无聊地生活着的吕纬甫,《孤独者》中亲手选了独头茧将自己裹在里面的魏连殳,《离婚》中慑于七大人威光的爱姑,也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卑怯者,虽然他们面对坎坷的命运和人生也有过不平和抗争,但最终都屈服于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这些都是奴性思想的体现。
鲁迅憎恶中国人的奴性性格,更憎恶他们以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
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批判意义
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批判意义引言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思想家。
他以其犀利而深刻的社会批判著称于世,揭示了中国旧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本文将探讨鲁迅小说中所包含的社会批判意义。
1.《狂人日记》中对传统封建文化的批判《狂人日记》以辛辣幽默和夸张手法,直接指责了封建社会的偏见、虚伪及愚昧。
通过主人公许配童养儿寓言式的描写,鲁迅呈现出一个宣泄心声、反抗传统道德观念束缚的“狂人”。
2.《阿Q正传》中对民族自卑感和动态观察方法的批判《阿Q正传》以阿Q这个喜剧性形象,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没有进取心、被动消极态度等问题。
同时,通过阿Q对羞耻感缺失态度和倔强乐天派性格,反衬了中国当时的自卑和精神枷锁。
3.《老残游记》中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怀与批判《老残游记》通过老残这个角色,反映了中国旧社会底层人民受尽苦难和剥削的现实。
小说通过细腻翔实的描写,深入展现了社会弱势群体的苦难和追求尊严的力量。
4.《药》中对知识分子和科技进步背后黑暗面的批判《药》以医生作为主角,揭示了知识分子背离职业道德、利益驱动下可能导致错误决策等问题。
鲁迅通过对赵秀才自私自利行径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科技进步背后潜藏的伦理困境和人性不足。
结论鲁迅小说中融入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类精神状态的元素,具有深刻而直观的社会批判意义。
他通过塑造丰满、鲜明、生动形象揭示出中国旧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弊端, 提出了对社会现实的无情谴责,引发了人们对社会进步的反思和呼吁。
鲁迅小说的批判意义超越了时代,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思考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这是一个简单的大纲,根据需要可以进一步展开每个子标题下的内容。
朝花夕拾中鲁迅爱美向上的事件
朝花夕拾中鲁迅爱美向上的事件1.引言1.1 概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通过其作品《朝花夕拾》中的各种事件展示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这篇长文将围绕着其中的两个事件展开讨论。
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鲁迅的爱美向上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对他个人和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一个事件是......(此处继续描述第一个事件的内容,例如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关人物等)。
这个事件在鲁迅的生命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展示了他的独到观察力和对美的敏感。
通过对这个事件的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对美的追求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第二个事件是......(继续描述第二个事件的内容)。
这个事件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经历,它深刻地影响了鲁迅的一生,并成为他文章创作的重要素材。
通过分析这个事件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如何通过爱美向上的精神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进一步传达给读者。
通过对这两个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鲁迅的笔下,美与向上成为了他追求的核心。
这种精神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深入探讨这种爱美向上的精神在鲁迅的作品中的体现,以及它对中国文化的意义。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描述这两个事件,并分析它们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这两个事件的重要性,并对鲁迅的爱美向上精神进行深入剖析。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我们希望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这位伟大作家的创作精神,以及他对中国文学和社会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主题和目的。
在概述中,将简要介绍鲁迅的爱美向上的事件,并提及文章的结构以及主要内容。
同时,引言部分还将明确文章的目的,即通过介绍这些事件,展示鲁迅对美的热爱以及他通过这些事件传递的向上的精神。
正文部分将详细阐述两个事件,并分为事件一和事件二两个小节。
每个小节中,将首先描述事件的背景和发生过程,介绍鲁迅在其中的角色和行为。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最新年精选文档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刀为笔,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及杂文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
那么鲁迅是怎样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呢?、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基础及意义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 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和落后。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 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 鲁迅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情感来关注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鲁迅先生以在儒道传统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作为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社会中被禁锢、被戕害、被扭曲而变得麻木、愚昧、缺少自尊的人性暴露在人们面前而加以猛烈挞伐,并对在" 铁屋子"里少有的几个较为清醒者寄以希望,为他们作为先驱者呐喊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其目的仍然在于拯救国民,并进而拯救民族。
二、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 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市侩哲学的批判,对麻木旁观者的讽刺,和对战士情 操的讴歌。
一)、对市侩哲学的深刻揭露恶之情。
少年时的家道中落使鲁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父亲病后他有三四年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受尽了人们 "侮蔑" 的眼光。
这种深切的印象使得他能够深刻洞察人们身上存在着的劣根性,自己多,不能容忍小D 用筷子把辫子盘在头顶, 甚至不能容忍小 尼姑低头从自己身边走过;自己卑怯、懦弱却瞧不起任何人, 你算什么东西! " 鲁迅还在他的杂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 塑造了三个形象, 深刻地批判了中庸主义和奴才主义。
论鲁迅的批判性思维
论鲁迅的批判性思维我们深知鲁迅是个民族伟人,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社会风气败坏,人心惶惶,民不聊生……有很多“正人君子”迫害百姓。
国家正在走向灭亡。
迫使鲁迅成为一个批判家,揭露社会的黑暗,那么为何鲁迅对那些人,那些事那么仇恨?这种仇恨又带给他了什么?使他改变的转折点又有哪些?要完整的透析鲁迅的批判思维就要明白这两点。
一、鲁迅批判性思维的成因我们都已经读过《朝花夕拾》了。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们能够理清鲁迅的成长经历为:7岁启蒙,12岁进入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随后到南京水师学堂读书——《琐记》;然后去日本留学——《藤野先生》;最后回国,开始揭露社会的黑暗。
——《范爱农》。
鲁迅在与阿长交往的过程中,在百草园或在三味书屋中都没有受到过外界污物的影响,从《阿长与山海经》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童年是快乐的。
但在鲁迅13岁时,鲁迅的生活彻底改变了对此鲁迅自述曰:“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一年多,死去了。
”这段文字看起来简单。
事实上,正是这段生活成就了后来的鲁迅——他性格中的冷峻与多疑,他对世道人心的洞透与深刻,都与这段生活脱不了的管系!在鲁迅文中这么写道:“好。
那么,走罢!但是,那里去呢?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
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
那时为全城所笑骂的是一个开得不久的学校,叫作中西学堂,汉文之外,又教些洋文和算学。
然而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了;”说明鲁迅在窘境中离开故乡。
之后便一直流离在外,我从各个文章统计过,大概鲁迅回家的次数在6次以下,说明了鲁迅对家乡莫名的反感.结合资料,鲁迅到日本留学的经过是这样的:192019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鲁迅的批判精神及其社会影响
鲁迅的批判精神及其社会影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批判精神的作家之一。
他以犀利的笔触和直言不讳的文字,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和无情揭露。
鲁迅的批判精神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对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鲁迅的批判精神表现在对传统文化和封建礼教的冷嘲热讽之中。
在他的作品中,鲁迅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对旧时的思维模式、道德观念进行质疑。
他认为传统文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使社会陷入固化和停滞。
通过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鲁迅激发了人们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鲁迅的批判精神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犀利剖析之中。
他关注工人阶级和农民的生存状况,描写了他们在社会底层的艰辛生活。
他对贪官污吏、地方势力的揭露,使得社会问题得到曝光和关注。
鲁迅通过艺术手法,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准确描述,揭示了社会不公和阶级困境,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再次,鲁迅的批判精神在于对知识分子的犀利批判。
他认为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中应承担起指导和引领的责任,但大多数知识分子却背离了自己的使命,陷入了个人私利和功利主义之中。
鲁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践,批评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虚伪、浮夸和软弱,呼唤他们要具备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品质。
鲁迅的批判精神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首先,他的作品激发了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和呼唤。
他以犀利的笔锋描绘了社会的丑恶和不公,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意识到问题所在,进而引发了对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积极行动。
其次,鲁迅的批判精神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进步。
他提倡以写实主义为基础的文学写作方式,注重社会实践,倡导文学与社会相结合。
鲁迅的作品以真实、直接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为中国现代文学打开了新的创作方向。
最后,鲁迅的批判精神影响着后代的作家和思想家。
他的思想和观点激励了许多后来者,包括鲁迅学派的形成和影响,延续了他的批判传统。
鲁迅独特而犀利的视角,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力,成为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大作文微写作》真题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大作文微写作》真题一、微写作1.(2022·北京卷·高考真题)微写作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校学生会成立新社团“悦读会”,要拟一则招新启事。
请你围绕“阅读带来审美愉悦”这一宗旨,为启事写一段话。
要求:语言简练,有吸引力。
【答案】示例:唯阅读才不会让华丽丰富的世界变成一个了无生趣的牢笼,才会让我们走近一个又一个有“意思”的灵魂,感知世界的美好,过上优雅快乐有滋有味的生活。
人生天地间,而浮生如梦,古人秉烛夜游,今人读以忘忧。
“茶清心,书筑魂”,获得快乐的方式有很多,可终不如阅读来得直接和痛快。
加入悦读会吧,让愉悦相伴。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要求给招新启事写一段话,围绕“阅读带来审美愉悦”这一宗旨,写作对象为点评或者引出启事的文字,话题与启事一致,也是关于提倡阅读,呼吁同学加入校学生会成立的新社团“悦读会”,中心思想简而言之自然为“悦读”,旨在通过文字说明辅助启事,以吸引学生积极参加“悦读会”,注意语言要简练,富有吸引力和感召性,符合“不超150”这个字数要求。
写作时需要把阅读行为和愉悦感巧妙结合,提出阅读的价值和意义,行文过程中“愉悦”可以用近义词来替换,比如“美好”“快乐”“幸福”“满足”“充实”“兴奋”“激动”“自豪”“欣慰”等等。
这里的“悦”除了字面含义,还包含精神层面,即悦读可赏心悦目,提升素养和人格魅力。
读书,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读书,是一场精神的盛宴,影响并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灵魂。
爱上读书,才能爱上那个不断改变的自己,收获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喜欢阅读,它可以让我们走进一个个更广阔的世界,和一个个具有喜怒哀乐的人们交谈,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丰富,情感的灵动,生活的美妙,日子的新奇。
具体写作时,可以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增强生动形象性,也可以借助对偶(对仗)、排比、互文、回环或顶针、反复等构成整句的修辞手法提升大气流畅感,增强气势和说服力,更可以引用名人名言或者列举名人事例突出阅读的重要性,让“悦读”更可信,让内容更充实典型。
鲁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之道
鲁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之道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更是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的尖锐观察和思考的体现。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独特的社会批判之道。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鲁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之道。
首先,鲁迅的作品以揭示社会的黑暗面为出发点。
他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分析,剖析了社会中的不公平、不道德和不合理的现象。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他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描述了主人公眼中的社会种种荒谬和疯狂。
而在《阿Q正传》中,他则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社会中的虚伪和阿Q这类人物的存在。
其次,鲁迅通过对人性的深刻观察,揭示了社会批判的内在逻辑。
他认为,人性的恶劣和社会的不公平紧密相连。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性的丑恶和无耻。
比如,在《药》一文中,他通过描写人们对一个老人悲惨遭遇的反应,反映了人性的冷漠和无情。
此外,鲁迅批判社会的方式也包括对教育、文化和传统观念的质疑。
他认为,传统观念和旧制度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成为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在《孔乙己》中,他通过对乡村人们对待劳动者的态度的描写,讽刺了封建礼教的伪善。
在《故乡》一文中,他通过对故乡的描写,批判了传统的地方观念和固守的乡愁意识。
另外,鲁迅的批判之道还包括对现代文明的质疑。
他认为,现代文明变得虚假和空洞,不符合人的本性。
在《呐喊》一文中,他以对欧洲文化的追求为主线,批判了时人盲目追求西方文明的愚昧态度。
在《华盖集》中,他揭示了现代文明对人的剥夺和压迫。
综上所述,鲁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之道不仅包括对社会现象的揭示,还包括对人性、教育、文化和传统观念以及现代文明的质疑。
他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观察和分析,不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也为社会的进步指明了方向。
鲁迅的作品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带给我们对社会批判的启示与思考。
关于鲁迅的形象分析报告
关于鲁迅的形象分析报告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化人物,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深刻的观察力成为了不朽的文学巨匠。
他的形象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了无数人心目中的偶像和榜样。
本文将通过分析鲁迅的形象,展示他的特点和意义。
首先,鲁迅的形象可以被概括为坚定执着和锐不可挡。
鲁迅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始终保持着对于民族精神的忠诚和对社会问题的敏感。
他在文学创作中,勇于揭示社会的黑暗面,挖掘人性的丑陋和无尽的痛苦。
他用尖锐的笔触抨击了封建残酷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呼吁人们觉醒与抗争。
他的笔触锋利如剑,直指社会之痛,他言辞激烈、激扬文字,为社会的改革和进步呐喊。
其次,鲁迅的形象可以被描述为敏感而深思。
他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洞察力,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他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往往超越了表面的现象,深入到背后的本质。
他对人性的观察也是深刻而独到的,他描绘的人物形象常常能引起我们对自我的思考和反省。
他的作品既有眼前的痛苦和压迫,也有更深层次的人性和道德的困境。
通过他的作品,人们找到了自己心灵深处对于现实问题和人生意义的思索。
再次,鲁迅的形象还具有鲜明的人道主义特征。
他关心弱者,呼吁社会关注那些被边缘化和压迫的人群。
他反对封建的压迫和剥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倡导改革和进步。
他的人道主义关怀也体现在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对于道德的批判。
他通过作品呼吁人们停下脚步,反思自身的行为和责任。
他的人文关怀使得他的作品有了鲜明的个人特色,也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
最后,鲁迅的形象可以被概括为爱国主义者。
他以身体力行地践行着抗争与坚持,用毕生的奋斗和艰辛为中国的未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深刻理解中国人民的痛苦和困境,振臂一呼,激励着无数人的参与和抗争。
他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影响着后代的文化人物,使之更加关注民族复兴和文化进步。
他的形象在中国民族主义的复兴潮流中永远闪耀着光芒。
总之,鲁迅的形象既是他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他对于时代的回应。
他的执着、敏感、人道、爱国主义等特点使得他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中独树一帜,成为了众多文化人物心目中的楷模。
鲁迅的批判精神及其社会影响
鲁迅的批判精神及其社会影响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和思想家,他以其独特的批判精神成为了一代人的精神先驱。
鲁迅的批判精神凭借着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感知,在当时和后来的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鲁迅的批判精神的内涵、表现形式以及其在社会中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鲁迅的批判精神是一种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鲜明的价值判断。
他以一种无私的精神力量,对社会的黑暗面进行了剖析和揭示,警醒人们思考并改善现状。
他的批判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理性,主张追求自由、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鲁迅通过其作品和言论展现了批判精神的不同表现形式。
首先是他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他以小说《狂人日记》的形式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揭露,呼吁人们要摆脱传统束缚,追求真理和自由。
其次是他对旧时政治现象的批判,例如在小说《阿Q正传》中,他以讽刺和揭示的手法刻画了阿Q这一代表性人物,从而暴露了那个时代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此外,鲁迅还对旧文化进行了批判,他坚持用白话文写作,拒绝文言文的束缚,旨在让更多人能够读懂他的作品,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
鲁迅的批判精神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作品唤起了人们对自由和平等价值的追求,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开辟了道路。
他的思想影响了激进的政治和文化运动,将一些封建观念和传统价值观推向了边缘。
其次,鲁迅的批判精神激励着更多的知识分子关注社会问题,并以批判精神为指导,投身于社会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事业。
他的影响力还超越了文学领域,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总的来说,鲁迅的批判精神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作品和思想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引导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鲁迅的批判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我们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并勇于发声,追求真理和公正。
只有坚守鲁迅的批判精神,我们才能继续前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字数:609字)。
分析鲁迅作品,谈谈对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认识
分析鲁迅作品,谈谈对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认识鲁迅在其作品中深刻地指出中国人的生存、精神境遇的尴尬,而这一尴尬是走向现代的中国人无时无刻不面临的问题。
在现代的开端,鲁迅就暗示了中国人的现代境遇,这是鲁迅的超前性。
(1)鲁迅是中国批判力量的源泉①残酷的自觉意识鲁迅的批判性来自其以启蒙的视野进行国民性批判,鲁迅做的是深入地挖掘中国积贫积弱的文化根源。
为重塑现代中国而自愿成为“历史中间物”,这一批判精神与一种深刻的反省联系在一起。
鲁迅认识到,他并非是他所要批判的世界的无辜者,而正是他所要批判的世界之中的一份子,这一残酷的自觉早在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中便已经显露:疯*子也是吃R的世界里的一员,也参与到吃R的行为之中。
因而,对吃R的世界的否定也就是对自身的否定。
②批判的力量这种批判性使鲁迅杂文也具有匕*首的力量,可以用来战斗,鲁迅对不公世界的揭示,对现代政治的荒谬与残酷的讽刺,使得鲁迅的杂文成为批判性的代名词。
可以说,鲁迅的批判是彻底的,因为他把自身也否定了,这就是为何他是现代中国批判运动的原动力,只有彻底的批判才能够赋予其后继者以继续向前的勇气。
当代中国任何批判力量都试图援引鲁迅,并因此而获得合法性。
(2)鲁迅是中国现代性进程中永恒的异质性存在正是这种异质性存在,使得直面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了方向。
鲁迅的文学与其批判性是同一的,因而中国现代文学也具有了异质性的力量,这对于一个同质化进程中的现代中国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
中国迈向现代的进程,如果是不断西方化的进程,那么中国的主体性将不复存在。
正是因为有了鲁迅时刻提醒中国知识分子以批判、反省的态度对待现代性,从而为中国确立主体性提供可能,并进而为重建一个新的美好世界而奋斗。
(3)鲁迅为了达到批判国民性,创作出独特的小说写作艺术①“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鲁迅有独特的塑造典型化人物的方法。
鲁迅称他的方法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杂取种种人”是根据人物特定的社会属性和复杂性,充分地、真实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鲁迅作品的批判意义
鲁迅作品的批判意义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
鲁迅的批判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鲁迅的作品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尖锐地指出了封建社会的封建礼教、道德沦丧、压迫剥削等问题。
比如他的小说《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的独白,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愚昧,批判了封建礼教的愚昧无知。
他的散文《阿Q正传》则通过描写阿Q在封建社会中的屈辱和挣扎,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道德沦丧和社会不公。
其次,鲁迅的作品对帝国主义侵略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通过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揭示了帝国主义侵略的残酷和对中国民众的压迫。
比如他的小说《故乡》通过描写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苦难经历,批判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剥削。
他的散文《中国人的精神》则批判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文化的摧残和蔑视。
第三,鲁迅的作品对传统文化和旧文化进行了批判。
他通过批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和迷信,提倡科学和现代化。
他的小说《药》通过描写一个迷信和封建思想盛行的地方,批判了传统文化的愚昧和束缚。
他的散文《狂人日记》则以讽刺和批判的方式,揭示了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总之,鲁迅的作品具有重要的批判意义,他通过对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传统文化的批判,揭示了社会的弊端和问题,呼吁人们反思和改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批判,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批判
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批判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家鲁迅,他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笔触,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通过他的作品,他揭示了中国社会的腐败与黑暗,呼唤着人们的觉醒和改变。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批判。
一、封建社会的腐朽与落后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以及《阿Q正传》等作品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落后。
他通过对阿Q这一小人物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封建社会中所受到的压迫和羞辱。
同时,鲁迅以冷嘲热讽的语言,揭露了封建社会内部的虚伪、堕落和道德沦丧。
他深刻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权贵阶层,指出他们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二、国民性格的软弱与懦弱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深刻地指出了中国人民国民性格的软弱与懦弱。
他通过主人公的思想和行为刻画,展示了中国人在面对冷漠和残酷的现实时的退缩与妥协。
他认为中国人民缺乏独立思考和勇于改变的勇气,对现实问题常常采取逃避和回避的态度。
鲁迅以极其严厉的方式,提醒着人们应该觉醒,勇敢地面对现实,用行动改变自己和社会。
三、教育体制的问题鲁迅对中国教育体制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他认为中国的教育系统存在着功利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影响,重视应试教育,忽视人格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他的作品《故乡》中,通过对人民学校的描写,揭示了教育对学生进行压抑和束缚,使学生失去了个性和创造力。
鲁迅坚持提倡新的教育观念,他呼吁要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培养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人才。
四、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鲁迅的作品中也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
他通过对穷苦人家的描写,揭示了他们生活在贫困与绝望之中,受到剥削和压迫。
《老子》中的洗车工和《明天》中的戏子,都是社会底层人民的代表。
鲁迅深刻地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同时呼吁社会应该关心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改善社会福利和资源分配。
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批判,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他的作品激发了人们的思考,激励了他们对社会现象的觉悟和改变的决心。
鲁迅文学中的社会批判
鲁迅文学中的社会批判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批判,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无情。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尖锐批评,以及对人性和人的命运的深沉思考。
鲁迅笔下的社会批判首先表现在对封建社会的剖析。
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他以口吐白沫的疯子作为主人公,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腐朽而虚伪的封建社会。
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言辞,他揭露了封建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奴隶性的生活状态以及人民对于自己所处环境的无知和麻木。
这部作品充满了对封建旧制度的愤慨和对革命的渴望。
其次,鲁迅文学中的社会批判还体现在对教育现状的呼唤。
在《阿Q正传》中,阿Q被塑造成一个受封建社会教育摧残的性格软弱、天真而又可怜的人物。
作者通过描写阿Q的悲惨遭遇和他内心脆弱的性格,批判了封建教育的愚昧和对人性的扭曲,同时也对他所处的现实社会的不公不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鲁迅的散文中,他还运用了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来揭示社会中令人堪忧的问题。
比如,在《饭》一文中,他以吃饭这个平常的生活细节为切入点,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和阶级差别。
通过讽刺现象和对现实进行解构,他呈现出了社会存在的一些悲哀和讽刺。
此外,鲁迅的作品还深入探讨了人的心理和命运。
他从一个微观的个体出发,通过对人性的反思和揭示,映照出了整个封建社会的丑恶和无情。
例如,《孔乙己》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受尽歧视和待见的低贱人物,他的命运被社会所左右,最终沦落到了身败名裂的下场。
通过这个小故事,鲁迅让人们看到了社会对个体造成的压迫和伤害,并让人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不公。
总之,鲁迅文学中的社会批判不仅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揭露,更是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社会现象的尖锐观察。
他通过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社会的无情和黑暗,同时也通过对人性的思考和呼唤,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呼吁。
鲁迅的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一面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镜子。
鲁迅品格精神
鲁迅品格精神
鲁迅(1881年-1936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对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品格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反抗与坚持:鲁迅以坚定的反抗精神面对旧时社会的腐败与愚昧,勇敢地揭示社会现实的丑恶面貌,并不屈不挠地坚持自己的信念与价值观。
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鲁迅秉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的态度,对社会问题和思想观念进行深入分析和评判,不受传统观念和权威束缚,坚持真理和正义的原则。
关注弱势群体与社会公平:鲁迅关注民生疾苦,以笔墨揭示社会阶级分化和剥削现象,关注底层人民的困境与命运,并呼吁社会关注和改善弱势群体的处境,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坚持文化独立与创新:鲁迅主张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反对盲目的西化和教条主义,提倡发扬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以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进步。
勇于揭露真相与社会责任感:鲁迅勇于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以尖锐的笔触和直言不讳的文字,揭示真相、呼唤良知,承担起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鲁迅的品格精神深受后世推崇,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想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许多人追求自由、平等和社会正义的榜样。
《朝花夕拾》中鲁迅的品质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通过对过去的回忆与叙述,展现了他独特的思想和品质。
这些品质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更是他一生为人处世的写照。
一、独立思考与反叛精神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展现了他独立思考的品质。
他从不盲从于传统观念,而是勇于挑战权威,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狂人日记》一篇中,他以“狂人”之口,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使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忧国忧民与爱国情怀鲁迅的爱国情怀在《朝花夕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心着人民的疾苦。
在《藤野先生》一篇中,他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
他的这种忧国忧民的品质,使他成为了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
三、勤奋好学与严谨治学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展现了他勤奋好学的品质。
他从小就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不断地汲取知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篇中,他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的学习经历,展现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爱。
这种勤奋好学的品质,使鲁迅成为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作家。
四、坚持真理与勇于斗争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展现了他坚持真理的品质。
他从不妥协于错误的思想和观念,而是勇敢地与之斗争。
在《范爱农》一篇中,他表达了自己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错误思想的坚决斗争。
这种坚持真理的品质,使鲁迅成为了一个具有坚定信仰的作家。
五、人道主义与关爱他人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展现了他的人道主义品质。
他关心他人的疾苦,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在《阿长与<山海经>》一篇中,他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的保姆阿长,表达了对她的感激和怀念。
这种关爱他人的品质,使鲁迅成为了一个具有深厚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
六、结论综上所述,《朝花夕拾》展现了鲁迅多方面的品质:独立思考与反叛精神、忧国忧民与爱国情怀、勤奋好学与严谨治学、坚持真理与勇于斗争以及人道主义与关爱他人。
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由来及意义 --兼评冯骥才先生的鲁迅论
从,同样,自己现在说话时也不应该盲目。我 维特点,他不可能读了谁的书就跟着谁走。
们说话要讲究一点科学分析才好。
尽管如此,我们也还是愿意有理有据地
!!
将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做 读到这一日译本了。据此来认定鲁迅国民性
一番考察。我在别的文章中已经说过,对于 批判思想与史密斯之间的关系似乎并不是一
那些以攻击代论述的种种观点,只适合于我 件很难的事情。但是,我认为在众多的原因
们作杂文。学术论争虽然各执己见,并不求 中,最重要的是他的自身感受和受到了近代
一律,但是也首先有一个严肃的态度作为基 旧民主主义思想家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章
础才行。道理很简单:人家没有当真事地跟 太炎、邹容等人的影响。鲁迅对于中国积弱
国民性的科学构思之二柄。梁启超认为, “凡 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
思想。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亡命日本, 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
到 年之间他游美洲大陆。他受到西方 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
思想影响,形 成 了 他 的 系 统 人 学 认 识。
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源
族精神受地理条件影响的见解,有其合理性 《太平歌诀》、 《铲共大观》、 《观斗》等都谈到反
因素。鲁迅在 年写的《北人与南人》中 对旁观态度。到了 年,梁启超的“新民
说过:“据我所见,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 说”已经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新国民思想,
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 我们恐怕不能说这种思想都是来自外国的某
算。可是我们又想:难道我们这么多年以来 是并不是拿来之后不分青红皂白地统统当做
大家都是蒙在鼓里,惟有他独具慧眼,看出了 宝贝,而是要挑选,鉴别,然后决定自己对它
论鲁迅的批判精神
报 》 , 发 表 文 章 以 揭 露 王 金 发 军 政 府 的腐 败 行 为 。 王 金 发 在 贿 赂 无 效 后 气 急 败 坏 ,放 出 话 来 要 将 鲁 迅 这 伙 人 打 死 。
(一 )批 判 看 客 鲁 迅 出 生 于 浙 江 绍 兴 的名 门望 族 ,童 年 过 着 衣 食 无 忧
鲁 迅 从 最 初 的弃 工 从 医 ,再 到 最 后 的 弃 医 从 文 , 每 一 流 言 家 的 卑 劣 行 径 。 1927年 , 鲁 迅 目睹 了 国 民 党 的 血 腥 屠
次人 生的重大选 择无疑都深 深地渗透着对 民族 的责 任与关 杀后 ,在 《答有恒先 生》 中痛然 写道 : “血 的游戏 已经 开
了疗 救 国 民精 神 的 必 要 ,警 示 了 民众 的麻 木 、愚 昧 、 逆 来 第 86页 。
顺 受 。 强 有 力 地 抨 击 了 封 建 制 度 与 封 建 思 想 对 于 民 众 的 毒 【5】鲁迅 : 《故 乡》, 《呐喊 》,广 东教育 出版社 ,2003年版 ,第
害 。 鲁 迅 先 生 希 望 以这 种 方 式 唤 醒 广 大 农 民的 觉 醒 , 并 投 72页 。
北 洋 政府 时期 ,学生 在段 祺瑞 执 政府 门前 请 愿 ,多 人被 的生 活。后来 由于祖 父的科场 舞弊案及父 亲重病 ,家庭 败 开 枪 扫 射 致 死 ,鲁 迅 对 此 深 表 愤 慨 , 写 作 《记 念 刘 和 珍 落 了。身为家族长子 的鲁迅 ,在这 由 “小康 坠入 困顿 ”中 君 》 以揭露北洋 政府射 杀学生的罪行 ,同时有力地 抨击 了 备 尝 人 情 冷 暖 , 同 时 也 遭 到 了 看 客 们 背 后 的 指 指 点 点 。 留
入 到 反 封 建 的伟 大 斗 争 中去 ,推 翻 压 在 人 民 身 上 的 “三 座 [6】毛 泽 东: 《湖 南农 民运 动考 察报 告 , 战士 , 1 9 2 7年 , 第
鲁迅先生的批判
鲁迅先生的批判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化批判家和社会观察家,他以犀利的笔锋和深刻的洞察力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学和思想史。
鲁迅先生的批判作品激发了广大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对社会改革的呼唤和对个体尊严的重视。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鲁迅先生的批判观点和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传统文化的封建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他的代表作《狂人日记》中,鲁迅先生通过对一个“狂人”的叙述,揭示了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民的摄制和毒害。
他以尖锐的语言,剖析了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荒谬与荒唐,呼吁人们要反对封建迷信,追求自由与平等。
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现实进行了直接且无情的批判。
他以鲜明的写实手法,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苦难。
他的代表作之一《阿Q 正传》描述了一个表面上懦弱却走向衰退的小人物阿Q。
通过阿Q的形象,鲁迅先生揭示了中国人民的屈辱与自卑,揭露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势力欺凌和道德腐败。
这种批判正中中国社会的要害,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社会改革的呼唤。
三、对知识分子的批判鲁迅先生对当时的知识分子也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他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引导社会进步的责任,但很多知识分子却追求个人利益,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先生通过狂人的自白,讽刺了自私自利的知识分子和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漠视。
他批评了儒家学说对知识分子的影响,鼓励知识分子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勇于质疑和批判。
四、对民族命运的关切鲁迅先生关心中国民族的命运,对中国未来充满忧虑。
他在《狂人日记》中提出了“国家是个寄生虫”这一著名观点,意味着国家无法真正为人民服务,反而剥削和压迫人民。
他呼吁人们要觉醒,要团结起来,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斗争。
鲁迅先生的这种关切和呼唤,对中国的民族觉醒和革命精神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语鲁迅先生的批判观点和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批判意义
论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批判意义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犀利的社会批判意义而闻名。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批判意义的论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力和对人性的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批判意义。
首先,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批判意义体现在对封建社会的揭露上。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行为和思想,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朽。
他通过讽刺和讥讽,暴露了封建社会中的种种不合理和不公平,使读者对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其次,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批判意义还体现在对现代文明的质疑上。
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这一普通人的描写,暴露了现代文明对个体的压迫和剥削。
他通过对阿Q的心理描写和行为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的盲目性和荒谬性。
这种对现代文明的质疑在鲁迅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孔乙己》中对人性的批判和《药》中对科学的讽刺等。
此外,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批判意义还体现在对社会阶级的关注上。
在《家》中,鲁迅通过对家庭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中的阶级固化和家族权力的残酷。
他通过对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家族内部的斗争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家族观念对个体的束缚和压迫。
这种对社会阶级的关注在鲁迅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例如《故事新编》中对农民的关注和《祝福》中对工人阶级的描写等。
最后,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批判意义还体现在对人性的思考上。
在《呐喊》中,鲁迅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对人性的探讨,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残酷。
他通过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揭示,揭示了人性中的自私、贪婪和残忍。
这种对人性的思考在鲁迅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孤独者的苦恼》中对人性的探讨和《故事新编》中对人性的批判等。
综上所述,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批判意义体现在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对现代文明的质疑、对社会阶级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和论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批判意义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力和对人性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为何执着地批判“国民性”(温儒敏)现在有些人似乎很“爱国”,说鲁迅批判国民性把中国人说得太丑了。
他们可能并不了解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的具体内涵,也不了解鲁迅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这种批判,直观地对鲁迅的批判方式表示反感,不能接受,甚至担心会丑化了中国人,伤害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鲁迅的确毕生致力于批判国民性,这也是他所理解的实现文化转型的切要的工作。
他写小说、杂文,时时不忘揭露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说得最多的有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作风,以及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
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谈得最多的一是“看客”,二是“奴性”。
例如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于高兴的人尽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这便是牺牲所换来的坏处。
”(《经验》)还有“奴性”,也是鲁迅认为国民性中最严重的病态。
大家回想一下,在鲁迅的小说中,将儿子的命运寄寓在人血馒头上的懦弱的华老栓(《药》),一心想跻身于长衫客行列的落魄的孔乙己(《孔乙己》),因丢了辫子被女人当众辱骂的忧愁的七斤(《风波》),在多子、饥荒、苛税等压榨下苦得像个木偶人的闰土(《故乡》),都是乡土社会中的卑怯者,他们对于身受的压迫忍辱受屈逆来顺受。
《祝福》中到土地庙捐门槛赎罪的祥林嫂,《在酒楼上》中敷敷衍衍模模糊糊无聊地生活着的吕纬甫,《孤独者》中亲手选了独头茧将自己裹在里面的魏连殳,《离婚》中慑于七大人威光的爱姑,也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卑怯者,虽然他们面对坎坷的命运和人生也有过不平和抗争,但最终都屈服于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这些都是奴性思想的体现。
鲁迅憎恶中国人的奴性性格,更憎恶他们以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
他说:“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
一天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论睁了眼看》)鲁迅憎恶他们能以瞒和骗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
鲁迅深深地憎恶国民的奴性性格。
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哲学,而冯友兰说每个中国人都是哲学家,三种不同的思想方式,让中国人无论遇到什么都能在内心挺过去,那就是忍,忍的结果就是妥协,被奴役而心安理得。
鲁迅声称他“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蔽常取类型”。
这对于凡事都比较讲面子、讲中庸的传统社会心理来说,的确不合,又特别有悖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
但作为一个清醒而深刻的文学家,一个以其批判性而为社会与文明发展提供清醒的思想参照的知识分子,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真是我们民族更新改造的苦口良药。
因此,重要的是理解鲁迅的用心。
如果承认鲁迅的批评是出于启蒙主义的目的,而启蒙又是我们民族进入现代化必经的“凤凰涅槃”的需要,那么就不会再担心国民性批判会丧失民族的自尊,相反,会认为这种批判正是难能可贵的民族自省,是文化转型的前提和动力。
我们读《阿Q正传》,看小说中那些“丑陋的中国人”的处世行为与心理表现,会感到不舒服,甚至恶心,这真是给我们的同胞揭了短,露了丑。
但仔细一想,这又是何等真实的刻划,是一种毫无伪饰的真实。
我们也就理解鲁迅所说,其目的就是要写出“国民沉默的魂灵”来。
中国人的一些共同的精神疾患久矣,我们司空见惯了,见怪不怪,也都麻木了,鲁迅却要真实说出。
通过鲁迅的创作我们重新发现了自己,发现我们周遭的许多落后的行为习惯,乃至心理模式、民风民性。
比如“以祖业骄人”,总是向后看,摆“先前阔”;比如“比丑”心理,癞疮疤也可以作为骄傲的资本;比如自欺欺人的健忘症,不能正视失败和衰落的精神胜利法;比如那想睡上秀才娘子宁式床的狭隘的“革命”理想,等等,是鲁迅笔下阿Q等角色的表现,何尝不是我们社会生活中习焉不察的精神弊病?鲁迅是深刻的,但他又并非居高临下。
他总是带着自己深切的生命体验,带着无限的悲悯和无奈,去表现和批判他所置身的那个病态社会。
鲁迅痛切地感到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存在看这种严重的病,所以他要批判中国的国民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没有开什么药方,药方不是文学家能开的,鲁迅只是看病。
他把中国人这个老病根给看出来了,这就是非常伟大的地方。
我们今天读鲁迅的小说、杂文,还是能看到许多国民性弊病的揭示,感到这些病现在也还有些严重,这就是鲁迅的深刻,鲁迅的厉害。
鲁迅为何那么执着批判国民性?这和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现实的深刻认识有关。
他在1907年前后就已经有过立国必须立人的思想。
“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坟·文化偏至论》,即只有尊重和发扬人的个性,才能够使“国民”真正走向觉醒。
可以说,“立人”贯穿鲁迅思想的一生。
在鲁迅那里,“人的个体精神自由”是“作人”还是“为奴”的最后一条线。
鲁迅对“精神胜利法”等国民劣根性批判,目的并不直指向经济和政治操作,而是指向个体人格的现代化,即“个人”的自觉、自主与自决,也就是说,鲁迅想要解决的,是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生存方式和精神基础问题。
其实,对国民性的关注并非鲁迅独有。
晚清以降,象梁启超、严复这些先驱者,都提倡过类似的口号。
严复编《天演论》引入社会达尔文主义,推崇优胜劣汰的新价值观,其衡量种族优劣的指标中就包括“民力、民智、民德”。
严复从进化论演绎出的“鼓民力”之说,在急于适应和满足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生存需求中,中国过去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国民性格都成了民族生存的障碍。
在严复的时论中,国民性改造的愿望就迅速清晰起来,虽然他还没有使用这个词语。
梁启超1900年在给康有为的一封信中提出:“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
而自由云者。
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
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
”梁启超没有直接用改造国民性这个概念,而是提出“开民智”。
1902年梁启超开办《新民丛报》,从刊名可猜测梁启超还是把国民性改造视为“第一急务”了。
孙中山在对中国国民性的检讨上,与严复、梁启超并无大别,而且他们一致将其原因都归之于千年专制所造成的积习。
但严复以中国民智未开不适于共和的立场,被孙中山讥为“曲学之士”,孙中山质问的是:“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这是政治家和思想家不同的立场。
改造国民性其实是晚清以降思想家和先驱者思考中国之命运的一种趋势,鲁迅接续了这种思潮,并付诸实践。
改造国民性并非给中国人丢脸,并非全盘抛弃传统,而是很实在的一种精神建设工作。
鲁迅对国民性的认识是清醒的,但也常常感到无力。
他说自己的文章如同一箭之入大海。
我们对鲁迅的苦心是缺少理解的。
几十年来,不断听到这样的说法,诸如“国民性”是个伪问题,这一问题太玄虚,不易把握。
有的批评鲁迅“文化至上”,是唯心主义。
对鲁迅前期思想的评价一直很谨慎。
这些年又有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的强盛,当代中国人的文化生存条件会好起来,国民素质自然也回提高。
但是事实却是,经济发展了,精神生活却空前枯竭,国民素质并未得到提高。
这也说明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工作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有一点值得注意,鲁迅和百年以来众多知识分子不同,他对国民性的思考与批判,不只是给别人动手术,往往也是给自己开刀。
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建立在严峻的自审意识和痛苦的自我剖析的基础之上的,所谓抉心自食,鲁迅的文章与作品中常常看到的是,伴随着国民性批判,是对自我深层人性和阴暗面的探索和挖掘。
当前,我们不缺乏“批判”,缺乏的就是鲁迅那样的自审意识和忏悔意识。
今天学习鲁迅,就是像鲁迅那样对民族性格的改造和民族历史的现代化进程进行认真的自我反省和历史忏悔。
鲁迅作品是富于批判性的,是民族的自我批判,是刮骨疗疮,很痛苦的。
我们看鲁迅的作品,有时候会觉得很闷,很沉重、难受。
他写的那些沉重悲哀的东西,老是缠绕着你,甚至让人不得安宁。
你们读鲁迅如果有了这种感觉,就是读懂了一点鲁迅,慢慢接近了鲁迅。
鲁迅不是给十七八岁的少男少女预备的,读鲁迅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较多的人生历练。
现在的年轻人包括大学生,可能不那么喜欢鲁迅的作品,主要因为他们还缺少人生的历练。
1、(佛山二模作文题)生活中,陌生的事物时时都会出现。
如何面对陌生的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和做法,自然,结果往往也不同。
联系生活中与“陌生”有关的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拟题目,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含标点符号)。
推荐理由:暗合社会现状,经济的增长,城市的发展,但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陌生;人对文化、传统、历史越来越陌生。
2、(个人原创)包容异己,是一种调和;排解矛盾,是一种调和;妥协退让,也是一种调和……生活中,调和无处不在,有些事情可以调和,有些事情需要调和;有些事情不可调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调和”有关的经历或你对“调和”的看法。
自拟题目,自定写法,不少于800字。
推荐理由:社会转型期,矛盾不断;国际格局调整期,摩擦不断;现实与理想之间,冲突不断。
种种问题,都需要调和,但有些原则立场,不应调和。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以“转身”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套作、抄袭。
推荐理由:反思、重温、回望、回顾、怀旧……我们走的太快,只管向前,但从来没想过转身回望、反思。
暗合社会热点。
并列短语类: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把弯路走直了,欣喜于找到捷径;有人把直路走弯了,惊喜于巧遇美景。
请结合语意,以“捷径与美景”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推荐理由:类似“快与慢”,经济发展要速度,城市发展要速度,人生发展要速度……其实就是希望走捷径,越快越好。
但也是因为走捷径,会少了过程,少了很多沿途的美景。
2、请以“潮流与思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推荐理由:社会在发展,潮流不断,潮流也需要分辨、思考,在滚滚的潮流面前,需要思考,而非随波逐流。
偏正短语类:1、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偏僻的地方。
阴暗的角落,孤独的群体,人们不去注意、不去关心,甚至会忽视,但是这些人们不去注意的角落。
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发出明媚的光芒,让人们彻底改变对这些角落的看法。
请以“明媚的角落”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推荐理由:角落代表着冷落,不为人重视,也代表着弱者、弱势,社会要发展,但阳光需普照,即使角落,也要明媚。
2、周国平先生对当代人的精神状况做过这样的描述:“精神生活的平庸化是我们时代的一个明显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