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教学设计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绘制一幅关于细胞膜结构和载体蛋白功能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载体蛋白的种类和功能等,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4.实践活动,巩固提高:设计一系列实验活动,如观察红细胞运输氧气的过程、模拟载体蛋白的运输功能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5.情境模拟,拓展思维: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载体蛋白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如设计药物载体治疗疾病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课堂小结,巩固记忆:通过提问、总结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巩固记忆。
在课堂开始时,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物质运输载体的思考:“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体的血液通过心脏泵送到全身各处,那么血液中的红细胞是如何将氧气输送到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的呢?”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展示一些与物质运输相关的图片,如细胞膜、红细胞等,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载体蛋白的作用机制。
3.组织学生讨论血液循环系统中各种细胞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以及这些细胞如何协作完成人体的物质运输任务。
(四)课堂练习,500字
1.设计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巩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载体蛋白的种类和功能等知识点。
4.组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环节,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物质运输的载体-冀少儿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物质运输的载体-冀少儿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运输的载体的定义和分类2.了解植物中的物质运输方式及其特点3.了解人体中的物质运输方式及其特点4.能够区分不同的物质运输载体二、教学内容1.物质运输的载体的定义和分类2.植物中的物质运输方式及其特点3.人体中的物质运输方式及其特点4.区分不同的物质运输载体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植物和人体中的物质运输方式及其特点2.难点:物质运输载体的区分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案例分析3.互动问答五、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利用实物或图片等准备相关物质和载体的简单例子,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物质运输的载体有初步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2. 概述物质运输的载体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1.定义物质运输的载体2.根据物质运输载体的分类,介绍生物中常见的物质运输载体3. 植物中的物质运输方式及其特点(30分钟)1.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2.植物体内物质运输的方向3.植物体内物质运输中的能量转换4.植物体内物质运输的方式及特点4. 人体中的物质运输方式及其特点(30分钟)1.血液循环系统2.血液;心脏;血管3.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与特点4.其他物质在人体中的运输方式5. 区分不同的物质运输载体(20分钟)1.在物质的运输中,物质所处的不同载体具有不同的运输方式和特点2.能够对不同载体进行区分,正确判断物质运输的载体6. 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点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需要加强掌握的内容。
六、教学资源1.图书:《生物》冀教版七年级下册2.PPT课件:物质运输的载体3.实物展示:植物部分结构和人体血管尺寸、形态等材料七、教师思考题1.物质运输是生物体内的基本生命现象,请问生命现象在能量方面有哪些特点?2.在生物进化史上,物质运输的载体如何发展变化?3.请以实际应用为背景谈谈对物质运输载体的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哪些实际问题?。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篇一:《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记识概念:贫血,发炎,血清,动脉血,静脉血。
2、理解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3、掌握血浆的成分和功能;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4、了解人体的血量,血型和输血。
(二)能力目标学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以及练习显微镜的使用。
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学会分析血常规化验单,学会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义务献血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了解血细胞正常值,能够基本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难点: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学生往往认为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
所以要区分清楚这两个概念。
三、教学过程激情引入:(课件展示)以义务献血车图片引出-------血液。
课件展示讨论题目:1、输血有何意义。
你对义务献血有哪些认识和了解?2、在当今社会中,你认为输血面临哪些问题?讨论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同学自由发表对讨论问题的看法,讨论时间为5--10分钟,教师在各组之间巡视,并参加讨论。
教师或学生总结:正如同学们提出的输血对人类有很大的意义,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也面临许多的问题,特别是艾滋病、乙肝等血液传染病对输血的威胁,所以,不合格的血液非但救不了人的命,反而威胁人的生命。
尽管如此,输血还是拯救因失血而垂危病人的最主要方法。
那么,血液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功能有哪些呢?(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资料分析:实验一为什么加柠檬酸钠?注意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为什么?(柠檬酸钠是一种抗凝剂,加入后,可防止血液凝固。
)展示交流、总结提升:(教师或学生总结)通过实验和合作探究可以看到,试管中的血液分为两部分:上面部分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一血浆,占血液容积的55%左右。
下面的部分是血细胞,不透明,呈暗红色的是红细胞,在红细胞和血浆的交界处,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白细胞和血小板。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物质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的种类和作用;2、理解物质运输的方式和特点;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命活动中的物质运输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物质运输的载体种类和作用;2、难点:物质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讨论;2、教学手段:PPT、板书、教学视频。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细胞中物质运输的重要性,引出物质运输的载体的概念;2、讲解:介绍血红蛋白和载体蛋白的种类、结构和作用;3、演示:通过动画演示物质运输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物质运输的方式和特点;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生命活动中物质运输的实例;5、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物质运输的重要性和意义。
五、作业布置1、阅读相关文献,了解物质运输的最新研究进展;2、举例说明生命活动中物质运输的具体应用;3、总结物质运输的特点和方式。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讲解的方式和手段,尽可能地让学生理解物质运输的过程和特点。
也需要引导学生生命活动中的物质运输现象,加深对物质运输重要性的认识。
“物质跨膜运输实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明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具有复杂性和协调性的特征。
二、教学内容和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细胞膜的组成和结构,引出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
2、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详细解释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区别和特点。
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包括逆浓度梯度和顺浓度梯度运输。
3、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举出一些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并分析其属于哪种运输方式。
4、巩固练习: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是哪种运输方式,并解释原因。
物质运输的载体-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物质运输的载体-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运输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植物的水分和无机物质的吸收运输和消化的过程。
3.了解物质的运输和基本载体。
二、教学内容
1.物质运输概念
2.植物水分和无机物质的吸收运输和消化过程
3.物质运输的基本载体
三、教学重点
1.植物水分和无机物质的吸收运输和消化过程
2.物质运输的基本载体
四、教学难点
1.物质运输的基本载体
五、教学方法
1.课前预习,课中讲解,课后巩固。
2.案例教学,动态展示,小组探究。
六、教学过程
1. 引入
1.讲解物质运输的概念和作用。
2. 学习
1.学习植物的水分和无机物质的吸收运输和消化的过程。
2.了解物质的运输和基本载体。
3.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听取教师讲解。
3. 讲解
1.讲解物质运输的基本载体。
4. 探究
1.组织小组实验探究植物的水分和无机物质的吸收运输和消化过程。
5. 总结
1.整理归纳所学的内容,回顾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七、教学评价
1.学生针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与解决。
2.对学生实验与探究的过程进行评价。
八、教学要求
1.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2.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内容,条理清楚地做实验报告。
九、教学材料
1.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
十、教学时间
1.2课时。
初中生物_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15年章丘市“一师一优课”活动《物质运输的载体》《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执教者指导教师李爱彬【内容简析】《物质运输的载体》是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的知识核心是血液,围绕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展开,通过从宏观到微观的观察、探究,使学生逐渐理解血液之所以是物质运输的载体与其组成成分有密切的关系,为学生构建血液循环系统这一知识体系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空间。
【目标定位】一、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2、识别各种血细胞,尝试分析血常规化验单。
3、认识贫血、发炎形成等与血液有关的疾病。
二、能力目标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
三、情感目标1、通过探究血液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关注合理饮食,预防青少年贫血的发生。
3、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体验生活和科学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描述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
【教学难点】描述血液的组成及功能【方法阐述】本节课围绕“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系列的教学情境,如QQ聊天记录、血常规化验单、生活问题我来答等,组织实验探究、角色扮演等活泼、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动手、积极思考,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血液的成分及各自功能。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显微镜、人血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等学生准备:兴趣小组的学生提前一天准备演示实验“观察加入抗凝剂的血液”【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点击课件,播放QQ聊天记录;让学生观看后认同人体内有也有交通运输线----血液循环系统。
其内流动的液体是血液。
师:对于血液你了解多少?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生:…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件场景作为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4.4.1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生物上册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生命科学充满好奇。教师应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其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d.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载体蛋白的认识和了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物质运输的载体”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a.完成课后习题,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b.根据课堂学习,总结载体蛋白的分类、作用和应用,绘制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运用实例说明载体蛋白在生物体内的应用。
3.掌握与物质运输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
-学会进行载体蛋白的提取和检测实验。
-掌握物质运输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运用所学生物知识,提出解决物质运输问题的方法。
2.培养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的能力。
-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激发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2.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和价值观。
-理解科学研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尊重科学规律。
-关注生物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负责任的科学态度。
3.培养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学习载体蛋白在生物体内的作用,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物质运输的载体知识,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科的过程中,既能获得知识,又能提升个人素养。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知道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运输方式。
2. 使学生掌握各种物质运输载体的特点和功能,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生物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2. 物质运输的方式3. 各种物质运输载体的特点和功能4. 物质运输在生活中的应用5. 物质运输的相关实验和观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各种物质运输载体的特点和功能、物质运输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运输的分子机制、相关实验和观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物质运输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物质运输的载体图像和动画,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运输的过程。
4. 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和方式2. 第二课时:各种物质运输载体的特点和功能3. 第三课时:物质运输在生活中的应用4. 第四课时:物质运输的相关实验和观察5. 第五课时:总结与复习六、教学内容6. 物质运输的分子机制本节课将深入探讨物质运输的分子机制,包括载体蛋白的作用、通道蛋白的特性以及运输蛋白的饱和性和选择性。
7. 细胞膜与物质运输学生将学习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的进出,以及细胞膜上的受体和信号转导过程。
八、实例分析与问题解决8. 实例分析:氧气的运输与血红蛋白通过分析血红蛋白如何运输氧气,学生将理解结合蛋白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释血液运输氧气的过程。
9. 实例分析:钠-钾泵与细胞内环境稳定学生将通过分析钠-钾泵的工作机制,了解细胞如何维持内外钠离子和钾离子的平衡,以及这对细胞功能的重要性。
十、实验设计与分析10. 实验设计:探究物质运输速率学生将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不同物质在细胞膜上的运输速率,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影响运输速率的因素。
七年级生物上册《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教学设计

-组织学生就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重要性展开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我们的身体能够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同时排除有害物质?”引发学生对物质运输过程的思考。
4.学生的情感态度。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念,认识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培养学生热爱生物学、关爱自然的心态。
直接输出以下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及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物质运输过程中载体蛋白的专一性和饱和性的理解。
-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载体蛋白如何选择特定的物质进行运输,以及载体蛋白数量对物质运输速率的影响。
2.载体蛋白:详细讲解载体蛋白的特性,如专一性、饱和性等,通过实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载体蛋白在物质运输中的关键作用。
3.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分别介绍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概念、类型及特点,运用图表和实例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它们在细胞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1.回顾重点: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如载体蛋白的作用、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分等。
2.学生总结:鼓励学生自主总结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升华:强调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培养学生热爱生物学、关爱自然的心态。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物质运输的载体》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特布置以下作业:
-教学中应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形象化理解这一难点。
初中生物_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物质运输的载体》(学生看化验单时,必须对各项目的正常值有准确的记忆,才能找出化验单中不正常的测量值,并且要对其综合分析。
)六、板书设计七、课堂练习基础达标1、在血液成分中含量最多的血细胞是 ( )。
A 、血浆;B 、红细胞;C 、白细胞;D 、血小板。
2、血液中有止血和加速凝血作用的是 ( )A .血清B .红细胞C .白细胞D .血小板3、下列血细胞中有细胞核的是( )A..成熟的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三种血细胞都有细胞核4、显微镜下红细胞与白细胞的区别是( )A.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B.比白细胞大、有细胞核C.数量少、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D. 个体小、无细胞核5、右图是两个有关血液的实验结果图:(1)A 图是将抽出的家兔血液放入盛有少量 试管中,静置一段时间后的结果。
图中“1”是 ,其主要功能是 。
图中“2”是 。
图中“3”是 ,其主要功能是 。
(2)图中的B 图是观察凝固血液的实验。
图中“5”是 。
图中“4”是 ,其颜色为能力提升与拓展1.下列关于人体内血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身体健康B .血液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不含细胞C .具有造血功能的器官是心脏D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2.某同学面部长了一个疖子,其顶端出现了一个脓头,该脓头主要是什么形成的( )A. 红细胞B.血浆C.死亡的白细胞D.死亡的细菌.3.氧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主要是( )A.游离态 B.与红细胞结合 C.与血红蛋白结合 D.与血浆结合4.临床上常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血细胞成分或血浆成分输入病人体内。
一、血液的 组成和 功能血液 血浆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概念:贫血、血红蛋白、动脉血、 静脉血、发炎、血清功能:运输、防御保护,调节体温对于严重贫血,大面积的烧伤或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状者,应怎样分别给他们输入什么血液成分?( )A.血小板、红细胞、血浆B.红细胞、血浆、血小板C.红细胞、全血、血小板D.血浆、全血、血小板5.某人生病,经医生确诊为急性炎症,然后对他进行消炎治疗,没过多久痊愈了,则下面能正确表示他体内白细胞数目变化的图像是( )。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物质运输的载体》(济南)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教师学科教案[ 20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物质运输的载体》本节课内容是济南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第一课时。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吸收之后,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第三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而本节课是本章的基础,了解了本节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习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输血、献血做了铺垫。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描述血液的组成及各成分的功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识别各种血细胞,并能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体验生活与科学的紧密联系。
2.学会分析资料、提炼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3.让学生通过学生,能够珍爱生命,奉献他人。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难点】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3分钟展示车祸现场设问:伤员大量失血,为什么先输氧和输液,却不直接对其立即进行输血?那么你知道伤者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输血吗?输血要注意些什么?这节课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来探究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3—输血与血型学生讨论并回答:输血前要先鉴定血型。
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积极进入课堂,并引入课题。
过渡:人体内的血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如果一次失血过多,会有生命危险。
初中生物《物质运输的载体》学历案

七年级上册第学历案(1)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
(2)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标准自评得分1.能正确说出血液由哪几部分组成(+2分)2.能说出各部分名称(每题1分,共7分)任务二:描述血细胞和血浆的功能(指向目标1、检测目标1)活动1:观看“红细胞的功能”视频,思考(指向目标1)1、红细胞为什么是红色的?2、血红蛋白的特性是什么?3、红细胞有什么功能?活动2:观看“白细胞的功能”视频,观察课本P64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指向目标1)1、当身体某部分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是如何到达感染处的?2、白细胞的功能是什么?活动3:观看“血小板”视频,思考:(指向目标1)血小板的功能是什么?活动4:观察课本P62“血浆成分示意图”并阅读第一段内容,思考:(指向目标1)1、血浆包括哪些成分?血浆有什么功能?2、为什么血液被称为“流动的组织”?基础闯关:(检测目标1)名称形态大小细胞核数量功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课堂检测小黄患急性炎症到医院就医,通过验血发现其血液中()(检测目标1)A、红细胞增多B、白细胞增多C、血小板增多D、血红蛋白增多2、某同学不小心划破手指并少量出血,在伤口自动止血中起主要作用的血细胞是()(检测目标1)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吞噬细胞3、血液中含水量最多并且与体内的物质运输有关的成分是()(检测目标1)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血浆4、血红蛋白的特性决定了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检测目标1)A、运输氧气B、运输二氧化碳C、运输废物D、运输营养物质5.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站地医生对大量失血的伤员进行输血,结果有些伤员得救,有些伤员却在输血后很快死亡。
伤员输血后很快死亡的原因是()(检测目标2)A.红细胞凝集,不能运输氧B.病菌随血液进入体内,感染疾病C.人体脱水,导致某些生理活动不能进行D.代谢废物无法及时排出课后作业1.在人体的血液循环中,对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起重要作用的是()(检测目标1)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血浆2.小明去医院进行了血常规的化验,医生看了化验单后,说她身体的某个部位可能有炎症,医生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 )(检测目标1)A.白细胞减少B.白细胞增多C.红细胞增多D.血小板减少3、某同学不小心划破手指并少量出血,随让没有包扎伤口,但流血却慢慢凝固,这与下列哪种细胞的作用有关()(检测目标1)A、白细胞B、红细胞C、血小板D、吞噬细胞4.血小板的结构特点是()(检测目标1)A.形状不规则,有细胞核 B.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C.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 D.比红细胞大,无细胞核5.无偿献血是我国现行的献血制度,它要求某个年龄段的健康公民自愿无偿献出一定数量的自身血液。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物质运输的载体,如血液、淋巴液、细胞等。
3. 理解物质运输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内容:1. 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淋巴液、细胞等。
3. 物质运输的机制:被动运输、主动运输、扩散等。
4. 影响物质运输的因素:温度、浓度梯度、载体数量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物质运输的载体、物质运输的机制。
2. 教学难点:物质运输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物质运输的载体、物质运输的机制。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物质运输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影响物质运输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物质运输的重要性。
2. 讲解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解释物质运输的定义和作用。
3. 介绍物质运输的载体:讲解血液、淋巴液、细胞等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
4. 讲解物质运输的机制:阐述被动运输、主动运输、扩散等机制。
5. 分析影响物质运输的因素:讨论温度、浓度梯度、载体数量等对物质运输的影响。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载体、机制和影响因素。
7.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物质运输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人体内的物质运输过程的动画,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物质运输的载体的了解,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3. 互动环节:进行一个小实验,如观察血液样本或使用模型来展示淋巴液的流动,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物质运输的过程。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

《物质运输的载体》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质运输的载体》一节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物质的运输》第一节的内容,《物质运输的载体》之所以做为循环系统的第一节,首先因为这章在学习第一章和第二章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是如何运输到组织细胞的?组织细胞代谢的废物是如何排除体外的?这必须经过血液循环才能实现。
可见本章和前两章的联系密切,也为学习第四章做好铺垫。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靠血液的循环实现的” 。
并由此展开血液运输的功能,血液为什么有这种功能呢?这主要与血液的成分有关系的自然过渡。
二、教学设计理念21 世纪随着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着它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生物学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物质运输的载体》一节教学中,主要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实验的观察以身边生活实例等活动的学习,求培养学生主动和创新思维、观察归纳总结能力;在生活中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结合学生特点,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师生在愉快中学习。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血浆和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掌握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会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血液的成分和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使用显微镜技能。
(2)通过观察血液成分、分析实验现象、人血的永久涂片以及多媒体课件等。
主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归纳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去医院收集血常规化验单及出血过多对人生命的危害的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认识血液对生命的意义,并增强热爱自然、善待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血细胞的种类、数目、形态结构。
教学难点:血细胞的功能及血红蛋白的特性。
五、课前准备教师:加入抗凝剂已分层的血液、化验单、课件、显微镜、人血的永久涂片。
学生:收集有关血液方面的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出版社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学校:山东省潍坊市滨海三中执教人:侯照明联系:山东省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滨海三中邮政编码:262737电子信箱:houzhaoming885@物质运输的载体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生物3、课时:2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教材43~47页的内容。
(2)查阅有关血液方面的资料。
(3)搜集家庭成员的血常规化验单。
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描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认识三种血细胞。
2、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体验生活和科学的密切关系。
3、掌握关于血型和输血的知识,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教育方面:1、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搜集处理资料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分析教学内容:《物质运输的载体》是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的知识核心是血液,围绕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展开,通过从宏观到微观的观察、探究,使学生逐步理解血液之所以是物质运输的载体与其组成成分有密切的关系,为学生构建血液循环系统这一知识体系做好铺垫。
教学思路:1、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小组合作、师生交流记忆、读图或者理解问题的方法,目的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2、注重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观察血液的成分和人血的永久图片,描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体验生活和科学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1、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三种血细胞功能的了解,学会运用知识,描述贫血、发炎、血流不止的现象及原因,培养学生看典型贫血化验单,发炎化验单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功能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的问题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等方法。
教学思路设计: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使学生在整节课上都能感兴趣而且全程全身心地投入和参与到学习中。
一个较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形成对有关知识、事物的认知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利用多媒体进行生物教学让上述教学目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视频)《甄嬛传》滴血验亲片段来源:(百度搜索)/video/VSET10/5973aff3cb884081b89b5a04a81d4feb 播放视频片断后,引导学生判断视频中所描绘的滴血认亲的做法是否合理?有没有科学依据?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血液相溶现象?这些都与血液有关,血液又由什么组成,以及什么功能呢?我们这节课一起去了解血液的相关知识。
导入新课中所利用的视频片断,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大约用2分钟的时间。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屏幕展示):自主学习目标1、血液是流动在和内的红色液体,属于组织,它在人体内执行着重要的功能。
2、血液由和组成。
前者是一种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约占血液的,其主要功能是运载,运输和;后者包括、和。
3、血浆中90%以上是,其余为、、等。
4、新鲜的血液,如果加入抗凝剂(如柠檬酸钠),血液出现现象,上层淡黄色液体是;如果不加抗凝剂,血液则出现现象,在凝固的血块周围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是。
血清与血浆最大的区别是血清中不含。
5、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一种色含的蛋白质,它在氧含量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因此,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
6、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一定,男子为,女子为。
学生看展示的自主学习目标和课本43页到46页的内容,自主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题目,在自主学习中发现的疑问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完成。
学生用大约10分钟的时间认真学习课本内容。
(学习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问,教师引导全体同学共同解决)(二)合作学习多媒体演示实验:观察加入抗凝剂的血液合作完成:1、加入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什么现象?2、你认为血液可能有几部分组成?为什么说血液是“流动的组织”?3、完成表格教师通过视频演示血液分层现象,是学生更直观的理解血液的分层。
资料来源:(百度搜索)/u/vw/22323960(三)合作学习(屏幕展示)显微镜下的血细胞形态图显微镜下的血液教师指导学生读图。
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出血细胞的类型和各个类型的特征,并完成下表。
(四)屏幕展示血常规化验单阅读课本46页血常规化验单,分析并讨论相关数据。
1、该化验单的哪项测定值不正常?2、化验结果说明了什么?(五)小结::由学生小结本节所学习的内容,教师针对学习小结查漏补缺并升华。
这一环节的完成大约用5分钟。
五、巩固反馈:(屏幕展示)1.下列血细胞中有细胞核的是( )A..成熟的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三种血细胞都有细胞核2. 某同学伤口化脓,该脓头主要是什么形成的( )A. 红细胞B.血浆C.死亡的白细胞D.死亡的细菌.3. 人体红细胞的特点是( )A.有细胞核B.能吞噬病菌C.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D.能止血4.氧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主要是()A.游离态B.与红细胞结合C.与血红蛋白结合D.与血浆结合5.显微镜下红细胞与白细胞的区别是()A.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B.比白细胞大、有细胞核C.数量少、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D. 个体小、无细胞核6、将10毫升血液放入盛有少量抗量抗凝剂的试管中,静置一段时间以后,分为上、下两部分。
在上、下两部分的交界处是()A、呈暗红色的红细胞B、呈淡黄色的血浆C、呈白色的白细胞D、呈白色的白细胞和血小板7、红细胞的形态为()A、两面凸的圆饼状B、球形C、不规则形状D、两面凹的圆饼状8、血小板的生理功能是()A、运输氧气和一部分二氧化碳B、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C、止血和加速凝血D、吞噬病茵,起防御和保护作用9.在“观察加入抗凝剂的血液”的实验中,人体的10毫升血液和抗凝剂混合后,一段时间,出现了下图所示的现象,据图分析回答以下的问题:(1)血液中运输养料和废物的主要是图 ( ) 所示的部分。
(2)氧气进入血液后,主要由()来运输。
(3)能吞噬病毒的结构存于图中的(),能对止血和凝血起重要作用的结构存在于图中()。
(4)静置一段时间后,量筒中B的部分呈色,C部分会变成。
巩固反馈环节中的试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互相矫正,并把完成的情况反馈给老师。
有困难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这一环节的完成大约10分钟。
(六)课后活动:将课前收集的血常规化验单进行分析,判断各项测定值是否正常。
六、教学反思: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
本节课我利用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复习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针对《物质运输的载体》的授课情况,写一点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通过这堂课的反馈,我认为自己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扎实严谨,联系实际。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
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生物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方法科学、灵活多变。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
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在这节课中,还有亟待完善的地方:一、应着力注重过程和方法的结合,把分析方法、记忆方法等规律性的东西力求让学生掌握。
二、对基础知识巩固的力度较小,应加强练习。
三、课堂的时间很难掌握,往往是学生讨论、争论或辩论还兴致勃勃,下课的铃声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