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贤妻良母主义”论析.
近代来华女传教士的性别观与贤妻良母主义
近代来华女传教士的性别观与贤妻良母主义尹翼婷摘要: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欧美基督教来华传教运动的发展,女传教士群体成了一支不容忽视的传教力量,这些女传教士的思想受到了19世纪以来的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同时她们所秉承的传统的基督教女性的性别观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强调女性的首要任务是家庭责任。
这种性别观与辛亥革命前中国兴起的贤妻良母主义有某种契合之处,性别观的契合使教会女校被更多的中国人认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妇女传教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近代;来华女传教士;性别观;贤妻良母主义作者简介:尹翼婷,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博士后(邮政编码 250100)中图分类号:D693.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7)03-0110-04从 9世纪开始,在西方基督教新教普世传教运动的影响下,欧美各差会陆续派遣男女传教士来华传教。
9世纪下半叶以后,来华传教运动出现女性化的趋势,形成了包括传教士夫人与单身女传教士在内的女传教士群体。
这些女传教士的思想受到了 9世纪以来的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她们所秉承的传统的基督教女性的性别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认为女人的重心仍是家庭,受过教育的女性应有能力营造温馨舒适的家。
这些女传教士的性别观与中国辛亥革命前兴起的贤妻良母主义虽有区别,亦有相通之处,性别观的契合使20世纪最初20年教会女校被更多的中国人认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段时期传教士妇女传教工作的发展。
本文拟对近代来华女传教士的性别观与近代中国的贤妻良母主义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对近代来华女传教士的妇女传教运动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近代来华女传教士的性别观在 9世纪,西方国家打破了 8世纪末那种女子教育可有可无的观念,女性开始比较普遍地接受教育,再加上女性主义运动的洗礼,女性的地位得到提升,开始走出家庭从事一定职业。
二十世纪初中国提倡女子就业思潮与贤妻良母主义的形成
《史林》2005年第6期二十世纪初中国提倡女子就业思潮与贤妻良母主义的形成程 郁[摘 要] 一般认为,贤妻良母主义必然反对女子就业,而中国的贤妻良母主义源自日本。
至少在20世纪初,中国近代各个政治派别,包括中国近代贤妻良母主义的首倡者,几乎都曾力倡女子就业。
最早开展近代女子教育的外国传教士带来了近代贤妻良母论,在其最初的设计中,培养“贤妻良母”与职业妇女同是女子教育的目的。
梁启超等的贤妻良母主义,来自美国传教士和日本近代思想家,但他们未批判传统“贤妻”观,而将“男女平权”寄望于将来。
[关键词] 女子就业;贤妻良母;女子教育[中图分类号] K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873(2005)06—0066—13[作者简介] 程郁,副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200234近代的“贤妻良母主义”本是一个由西方引进的概念,最初作为女子教育宗旨之一,以后逐渐演变为女性生存目的。
在激荡的20世纪初,这个概念几乎与女权主义、无夫主义等一同涌入中国人的视野,于是它一出现,就引发了激烈的争论,直至上世纪末,赞赏与反对两派始终未能取得绝对胜利。
对历史的回顾往往基于对现实的关怀。
1949年至1980年代,“贤妻良母主义”基本处于被否定的状态。
否定者以周恩来发表于1942年的文章为基调,即:“‘贤妻良母’成为一个固定的连结在一起的名词,其含义便不同了,他是专门限于男权社会用以作束缚妇女的桎梏,其实际也的确是旧社会男性的片面要求。
在这一名词下,妇女的地位,便被规定得死死的,只能牢守在家庭做一个伺候丈夫的妻子,做一个养育儿女的母亲,而不能在社会上取得一般地位。
所以凡是主张‘贤妻良母’的国家(如日本、德国等),其妇女在社会上一般的是没有政治地位的,而这些国家也永远保持着男权社会的浓厚传统。
”①这个基调便是将近代的“贤妻良母主义”等同于传统的儒学妇女观。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出现若干反省“贤妻良母主义”的论文,②吕美颐论文回顾了近代以来围绕“贤妻良母主义”的几场主要争论过程,要求区分近代以来“贤妻良母主义”与古代封建“贤妻良母”概念的不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贤妻良母主义”论析
& 王汉威: ∗夫妻的义务+ , ∗妇女杂志+ 第 15 卷第 12 号, 1929 年 12 月。
) 心冷: ∗新女子与家庭+ 上, ∗申报+ 1921 年 10 月 30 日。 , 许地山: ∗现行婚制之错误与 男女关系 之将来+ , ∗社会 学 界+ 第 1 卷, 1927 年。 − 白霜: ∗回家庭? 到社会?+ , ∗解放日报+ 1944 年 3 月 8 日。 . 刘伯明演讲, 张友鸾、陈东原记: ∗女子问题+ , ∗妇女杂志+ 第 8 卷第 5 号, 1922 年 5 月。 / 莫湮: ∗中 国妇 女 到那 里去+, ∗东 方 杂志+ 第 33 卷 第 17 号, 1936 年 9 月。 0 范隅: ∗妇女 的家 庭工 作+ , ∗ 妇女 杂志+ 第 10 卷 第 6 号, 1924 年 6 月。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新贤妻良母主义 论析
余华林
内容提要 20 世纪 二、三 十年 代, 随 着男 女平 等观 念的 广 泛传 播, 传 统的 贤妻 良 母 观念也开始吸收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 有人将妇女 贤妻良母 的传统角色 定位, 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相联系, 并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定义 贤妻良母 的标准和 内涵, 在一种新式的情境下强调妇女的 母职 和 妻职 。尽管 新 贤妻良 母主义 仍然充满 了 封建守旧色彩, 但是它对于传统家庭分工模式的重新思考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贤妻良母”教育理念下的新女性形象分析——以田山花袋《棉被》中的芳子为中心
“贤妻良母”教育理念下的新女性形象分析——以田山花袋《棉被》中的芳子为中心摘要:本文以“贤妻良母”教育理念在日本的演变为切入点,分析田山花袋的作品《棉被》中的芳子形象。
芳子是矛盾时代背景下的新女性,但由于男权社会的压制,最终难逃悲哀的结局。
花袋通过对芳子形象的刻画,深深揭露了当时日本家父长制的阴暗面,并唤起社会各界对男女平权问题的思考。
明治初期,是一个在日本历史进程中充满矛盾的转折时期。
众所周知,日本江户时期是武家势力占据统治地位的最后一个封建时代,其统治年限长达265年。
为维护封建的剥削制度以及强化德川幕府的统治,当时日本实行了包括禁止海外贸易,禁止天主教传播等条款在内的锁国政策。
日本国民的思想因此逐渐僵化,日本的综合国力也不断落后,与西方国家距离拉大。
女子教育更是处于极其封建落后的状态。
直至1868年,明治维新运动的开始打破了这一僵局。
这是一次基于来自充满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色彩的工业文明的冲击,日本舍弃之前的效仿对象中国,从而转身以西方先进国家为榜样来对国家进行的洗心革面的整治。
这次改革运动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政治上,君主立宪制得以确立,在经济政策上,殖产兴业得以推行。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欧洲先进科学技术的学习,日本工业化发展速度也得到了飞升。
与此同时,国民教育问题也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其中,女性教育也因西方女权意识的传来而出现了新的转机。
虽然,明治维新运动使得日本国家成为迅速踏上工业化道路,跃居世界强国的一员,但是,此次改革并不是彻底的,明治初期仍然处于半封建状态,在社会当中,仍然存在着顽固的封建势力,它们与改革势力互相排斥互相抵抗,使人们处于矛盾与挣扎之中。
在这样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下,日本文学史上也出现了一次新的思潮,即自然主义思潮。
起初,自然主义在西欧诞生,此时的自然指的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自然。
法国作家左拉是西欧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他笔下的自然主义文学具有以生物学方法为基础,内容不拘泥于自身,而是颇具社会性质,并以市民社会为对象的特征。
新时期的贤妻良母
新时期的贤妻良母作者:许嘉怡贝梦娟韩文涛黄丽红来源:《活力》2016年第20期[摘要]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一套具有其文化特征又十分成熟的道德规范体系,传统女性贤孝道德是该道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结合当今社会贤孝道德缺失现状,从社会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及女性自身四个方面分析其原因,并针对原因从社会环境、女性自身等方面提出如何对贤孝道德批判继承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更要注重在弘扬传统贤孝道德观、顺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批判继承,为现代女性贤孝道德缺失的现象提供参考对策。
[关键词] 女性;贤孝道德;缺失原因;对策一、贤孝的具体内涵及重要性孝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早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可见“孝”的观念源远流长;《尔雅》对其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即“子女好好地侍奉父母就是‘孝’”;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孝道文化基本形成,《孝经》开篇便引用孔子的话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意思就是“孝,是道德的根本”。
此外,贤德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历史来看,古代著名的贤妻良母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品质:做好贤内助,帮助丈夫成就事业,如长孙皇后;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如卓文君;含辛茹苦,教子有方,如孟母;忠贞节烈,生死不渝,如刘兰芝。
那么所谓的传统女性贤孝道德具体是什么?对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高明笔下《琵琶记》中赵五娘这一典型来解释。
赵五娘是元杂剧《琵琶记》中高明塑造得最为辉煌、最为深入人心的形象。
其中“糟糠自厌”、“祝发买葬”、“上京寻夫”等故事情节,表现出赵五娘超人的坚韧性格和自我牺牲精神,但她对不公的命运怨而不怒,悲而不愤,是传统贤妻孝妇的典范。
赵五娘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妇女贤良淑德、善良淳朴、任劳任怨、忠贞不渝的美好品质,这些品质集中体现出传统女性贤孝道德的鲜明特点。
近代日本女性观_良妻贤母论辨析
08——良妻贤母论辨析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李 卓良妻贤母观是近代日本女性观的基本内容。
虽然它保留了浓厚的封建色彩,但在促进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强调妇女的教养与知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良妻贤母思想不仅是近代以来日本妇女的行为准则,也对中国妇女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良妻贤母论——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理念对于深受“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影响的中国人来说,或许很难想到,良妻贤母论首先是被作为女子教育理念提出来的。
在封建时代的日本,受教育是武士阶级的特权。
自江户时代中期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和洋学的传入,各地陆续兴办了一些平民学校——寺子屋,平民因此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关于近代之前日本的女子教育,值得提出的是,日本人虽继承了中国儒家“男尊女卑”的思想,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却没有在日本生根。
相反,女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提倡。
比如,成书于17世纪中期的女训《女式目》中有这样一段话:“女人不分地位高低,各有所爱,然首先应学艺、写文章。
如不喑此道,则一生中不识善事也不辨恶事,亦没有乐趣,无有慰藉。
”①这段教训是在告诫妇女,要懂得知识对人一生得失的重要性。
成书于元禄年间的女训《唐锦》(作者成濑维佐子)甚至将“学范”列入首章首条,并且列举了一系列包括中国与日本的女训和文学典籍在内的女子应学的书目,体现了作者希望女子在知识教养方面有所长进的愿望。
这些都表明,即使是在妇女受压迫的年代,日本人也是提倡妇女识文断字的,这一点和中国封建社会某些人主张的“知文字乃为淫之始”的观点截然不同。
尽管女子教育的主要的目的不是开智,而是涵养妇德,但是在藩学(士族子弟教育机构)和寺子屋中,通过近1100种“往来物”(幕府时代专门用于初等教育、尤其是寺子屋教育的教科书的总称)②,至幕末已有15%的女子能识字(男子识字率为45%)。
尽管日本教育的普及程度与同时期其他东方国家相比是较高的,但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就低多了。
教育内容、教育体制及学校数量不仅跟不上“文明开化”的潮流,而且远远不能适应“富国强兵”这一明治维新总目标的要求。
近代日本女性观_良妻贤母论辨析
08——良妻贤母论辨析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李 卓良妻贤母观是近代日本女性观的基本内容。
虽然它保留了浓厚的封建色彩,但在促进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强调妇女的教养与知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良妻贤母思想不仅是近代以来日本妇女的行为准则,也对中国妇女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良妻贤母论——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理念对于深受“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影响的中国人来说,或许很难想到,良妻贤母论首先是被作为女子教育理念提出来的。
在封建时代的日本,受教育是武士阶级的特权。
自江户时代中期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和洋学的传入,各地陆续兴办了一些平民学校——寺子屋,平民因此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关于近代之前日本的女子教育,值得提出的是,日本人虽继承了中国儒家“男尊女卑”的思想,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却没有在日本生根。
相反,女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提倡。
比如,成书于17世纪中期的女训《女式目》中有这样一段话:“女人不分地位高低,各有所爱,然首先应学艺、写文章。
如不喑此道,则一生中不识善事也不辨恶事,亦没有乐趣,无有慰藉。
”①这段教训是在告诫妇女,要懂得知识对人一生得失的重要性。
成书于元禄年间的女训《唐锦》(作者成濑维佐子)甚至将“学范”列入首章首条,并且列举了一系列包括中国与日本的女训和文学典籍在内的女子应学的书目,体现了作者希望女子在知识教养方面有所长进的愿望。
这些都表明,即使是在妇女受压迫的年代,日本人也是提倡妇女识文断字的,这一点和中国封建社会某些人主张的“知文字乃为淫之始”的观点截然不同。
尽管女子教育的主要的目的不是开智,而是涵养妇德,但是在藩学(士族子弟教育机构)和寺子屋中,通过近1100种“往来物”(幕府时代专门用于初等教育、尤其是寺子屋教育的教科书的总称)②,至幕末已有15%的女子能识字(男子识字率为45%)。
尽管日本教育的普及程度与同时期其他东方国家相比是较高的,但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就低多了。
教育内容、教育体制及学校数量不仅跟不上“文明开化”的潮流,而且远远不能适应“富国强兵”这一明治维新总目标的要求。
从“贤妻良母”到“新女性”
从“贤妻良母”到“新女性”作者:胡澎发布时间:2005-01-17 17:31:00“贤妻良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既没有明确的阶级属性,也没有一个确定的内涵。
它有时代表一种女性形象,有时又代表一种思想。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文化内涵对它有不同的阐述。
有时它被当作塑造女性的最高标准,有时又被看作是封建的、腐朽的,是妇女解放的极大阻碍。
本文研究的近代日本贤妻良母思想是对女性生活方式的思考。
从字面上看“贤妻良母”似乎与儒教对妇女的要求—“妇德”、“节妇”、“三从四德”、“男尊女卑”是一脉相承的。
传统观点认为贤妻良母思想是漫长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桎梏,代表“男尊女卑”的男权思想。
但我们知道一个词汇从诞生起内涵和外延就在不断变化,我们不能将“贤妻良母”这一词用现代人的思维去理解,而应将其放到它产生的时代,特别是分析它在当时时代的意义,才能更客观地认识和把握它。
日本“新女性”这一词汇诞生于20世纪初,是针对于因袭封建传统,遵循旧思想、旧伦理观念、旧道德的传统女性而言的,代表着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一批女性新的精神风貌和人生态度。
“新女性”与“贤妻良母”是两个既相互关连,又互为矛盾,有时又相当对立的词汇,那么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的“贤妻良母”与“新女性”为代表的两种思想蕴涵了什么样的含义?有着怎样的关系?对于日本妇女解放思想有着怎样的意义?这些都是本文期望解决的问题。
一、日本的贤妻良母思想日本的贤妻良母思想是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生演变的。
在贤妻良母思想诞生之前,妇女一直是被忽视、被压迫的一个性别,她的命运是被别人所决定的。
明治以前日本社会对妇女的要求是四妇,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其中妇德最受重视。
如《女大学宝箱》(一般称《女大学》)通篇强调的都是女性作为妻子和儿媳的道德,强调对公婆的顺从、孝顺,对丈夫的服侍。
女性存在的意义仅仅限定在妻子和媳妇的角色上,江户时期妇女不过是繁衍后代的工具。
关于20世纪30年代“妇女回家”的论争及其思考
关于20世纪30年代“妇女回家”的论争及其思考作者:张静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10期【摘要】:20世纪30年代中国舆论界曾泛起了一股以“妇女回家”为主题的论争。
此次论争在当时客观上起到了促使更多人思考妇女问题的作用。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70年后的今天仍然存在着关于“妇女回家”的现象及问题。
本文试图以30年代的那场关于“妇女回家”问题论争的回顾为契机,对现代社会女性的归宿与地位问题进行再思考,这对于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塑造新时代女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妇女回家思考女性解放一、论争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关于“妇女回家”问题的争论,是当时国内外因素以及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
首要问题便是大批工厂纷纷倒闭,大量工人失业。
当时的中国,成群的流民纷纷涌入城市,给当时城市的就业问题带来了严重压力。
鉴于“就业问题”这个主导因素,20世纪30年代,“妇女回家”论萌生,并且蔓延到世界很多国家。
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带来的失业危机及恐慌等问题,也为了给男子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希特勒大肆鼓吹妇女应回到厨房,教室,床铺,其实质,就是强迫妇女离开工作,脱离社会,回到家庭生儿育女,从而把更多职位让给男子,提高男子的就业率。
这一时期的中国,自然灾害异常严重。
空前的自然灾害使得农村经济破产,大批的流民纷纷拥入城市,同样也给城市就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30年代,一些城市中的某些行业女性就业比例较高。
特别是纺织业,他们都愿意雇佣女性,男人几乎完全从这个劳动部门中被排挤出去了。
这样随着机器的使用,手的活动和肌肉的紧张被水力和蒸汽力所代替,于是愈来愈没必要使用男人了。
因为女人和孩子不仅工资比较低,而且如上面已经说过的,比男人更适合于做这个工作。
”面对男子严峻的失业问题,一些封建卫道者开始担忧。
在他们看来,中国的传统是“男主外、女主内”,现在情况正好相反,男子失业在家里,女性却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工作,男性在家庭里的尊严和地位受到了挑战。
冰心创作的“新贤妻良母主义”及其建构
冰心创作的“新贤妻良母主义”及其建构
刘传霞
【期刊名称】《重庆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作为现代知识女性,冰心吸纳近现代贤妻良母主义中所包含的有利于女性家庭社会地位提升和生存发展的因子,又接受西方博爱思想以及平等民主的现代理念,拓展贤妻良母主义现代内涵,构成包含一定女性意识的“新贤妻良母主义”,在一定阶段为女性生存的合法性、女性现代性自我主体建构起到作用.但是,正如贤妻良母话语本身以及这一话语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样,冰心的“新贤妻良母主义”也无法超越历史、摆脱羁绊,对其贤妻良母主义的复杂性和局限性都要进行仔细辨析.
【总页数】6页(P70-75)
【作者】刘传霞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贤妻良母主义"论析 [J], 余华林
2.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冰心的文学创作 [J], 纪颖;刘亦格
3.90年代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新倾向——以冰心、董宏猷儿童文学创作为例[J], 黄婷
4.新现实主义绘画中的视觉建构——谈罗中立的色粉画创作 [J], 陈刚
5.诗意平衡的建构——浅论冰心的小说创作 [J], 蔡昊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理想女性形象——“超贤妻良母”
试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理想女性形象——“超贤妻良母”内容摘要: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出现过一场引人注目的、关于“妇女回家”的争论。
就其实质而言,这场争论的核心是女性的价值定位,即女性的价值究竟应该通过在家庭还是社会中的贡献来实现。
我们看到,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许多人不再仅仅以家庭贡献或社会贡献来衡量女性的价值,而是将二者综合起来,寻求一种家庭、事业两兼顾的“超贤妻良母”型女性。
这样的女性确实很完美,但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每个女性都能做到如此,它也不一定能给实践它的女性带来完美的人生。
本文即想通过对“超贤妻良母”型女性的产生、内涵及其对女性的影响进行分析,还原一个比较真实的“超贤妻良母”。
如果可能的话,也希望借此为大家认识妇女解放提供另一种思考角度。
关键词:八十年代妇女回家超贤妻良母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出现了一场引人注目的争论——妇女应不应该离开岗位、回家相夫教子?有人对此支持有加,有人对此抨击猛烈,也有人提出折衷的解决办法——寻求“超贤妻良母”型的女性,这就为女性形象赋予了新的内涵,改变了女性的价值定位。
顾名思义,“超贤妻良母”指既能在工作上兢兢业业、成绩斐然,又能在家庭中温婉可人、贤良淑德的女性。
诚然,从理想的层面看,这样的女性既继承了古代女子的优良传统,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工作、家庭两不耽误,可谓完美女性的典范。
但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要求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实现?它给其承载者——女性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怎样来看待这种形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近了八十年代的“超贤妻良母”。
“超贤妻良母”的产生——作为一种折衷的产物而出现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思想,没有一个领域不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中,女性价值定位的变化格外引人注目,它以一场围绕“妇女回家”[1]的争论拉开了帷幕。
这场争论声势浩大、范围广泛,众多的政府官员、妇联工作人员、经济学家、学者以及百姓都参与进来,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与观点。
试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新女性”的产生及其影响
试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新女性”的产生及其影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美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被称为“新女性”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是一种对传统女性角色和行为方式的挑战,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社会和文化。
首先,新女性强调女性的自主和独立。
这种女性不再接受以往的家庭中的被动角色,而是开始参加职业和社会生活。
她们要求教育和职业的机会,并且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女性进入了工厂和军工厂,在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其次,新女性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化和时尚。
她们追求健康、自由和娱乐,尤其注重身体形态和穿着打扮。
这种文化的代表人物有爵士乐手、托尔斯泰·卡皮特、时装模特等,他们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推向主流。
第三,新女性对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参与和贡献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女性突破了传统的性别准则,打破了过去的束缚,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和平等,并助推了家庭结构的变革。
综上所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女性代表了美国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方向,她们的出现和影响反映了美国在这一个时代的大背景下自身的发展和变化,对后来的美国社会、文化和性别平等等方面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超贤妻良母”主义——陈衡哲女子教育观解析
中华女 子 学院 山 东分 院 学报
J u n l f o n’ a e tS a d n o r a me SAc d my a h n o g o W
Ap . 01 r2 0 No 2 S r No 9 . e . . 0
第 2期 总 第 9 0期
— —
I e pr tn e ng he’ o e Edu a i n Vi w nt r e i g Ch n He z s W m n c to e CHAO a — i Xi o me
( otw s U i r t,C o g ig 0 7 , hn ) Suh et nv sy h nqn 0 C ia ei 4 1 5
・
女性 教 育研究 ・
“ 贤 妻 良母 ” 义 超 主
陈衡 哲 女 子教 育观 解 析
巢小妹
( 西南大学 , 重庆 40 1) 0 75
[ 摘要 ] 追溯 中国教育 史, 女子教 育的历 史源远流 长 , 倡女子教 育 的呼声从 未停息 , 崇贤妻 良母观 的 学 提 推 者也 大有人在 。陈衡哲 , 作为五四 时期最早传播 与借鉴 西方女性主 义的女性 学者 , 对这 一问题做 出了更进 一步的
性 的保 护 , 而形 成 自我 弱化 的恶 性循 环这 一 社 会 从
、
“ 贤妻 ” 知 识技能 并重 , 新社 会 的好 女子 : 做
陈衡哲关心女子教育问题 , 但并不认为女权高
于… 切 。作 为一 名 女性 学 者 , 她不 认 同当 时 的大 多 数 学者极 力争取 男 女 平权 的作 法 , 是 更 注重 探 讨 而 女 子教 育 的实 际 内 容 。站在 女 性 的立场 , 她认 为 女 性地 位要 上升 到主 人 翁 的高 度 , 先 要 为她 们 创 造 首
二十世纪初中国提倡女子就业思潮与贤妻良母主义的形成
二十世纪初中国提倡女子就业思潮与贤妻良母主义的形成一、本文概述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
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和民主思想的传入,中国社会开始逐渐摆脱封建束缚,迈向现代化。
在这一过程中,女性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提倡女子就业的思潮以及贤妻良母主义的形成,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女性角色定位的深远影响。
在这一时期,女子就业的提倡不仅是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也是对女性自我价值和独立性的一种肯定。
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和改革者开始倡导女性应有接受教育和参与社会工作的权利,认为这是实现性别平等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同时,贤妻良母主义作为一种传统价值观,也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得到了重新诠释和强化。
它不再仅仅局限于家庭内部的角色扮演,而是开始与女性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参与相结合。
本文将通过对当时的历史文献、社会政策、文学作品以及女性运动的分析,揭示女子就业思潮和贤妻良母主义如何共同塑造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女性的社会形象和期望角色。
文章还将探讨这两种思潮如何影响了女性教育、职业选择以及家庭生活,进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二、女子就业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不仅面临着外来势力的冲击,同时也在经历着内部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女子就业思潮逐渐兴起,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女子就业思潮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女性开始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纺织、教育和服务等行业。
这些新兴行业的出现,为女性提供了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女性解放和平等权利的思想开始逐渐被人们接受。
许多知识分子和改革派人士开始倡导女性应该拥有与男性平等的教育和就业机会,认为这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尝试走出家庭,进入职场。
浅论中国近代女学贤妻良母式教育思想 3
口女性教育研究总第8l期浅论中国近代女学贤妻良母式教育思想刘慧娟(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710061)[摘要】近代中国,在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推动下近代女学产生,并且始终贯穿着贤妻良母式的教育思想。
这种教育思想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和中国女性的现实要求的。
近代女学的产生不但给大批中国女性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也使其中许多女性跣出了贤妻良母的教育思想模式,参与社会职业活动。
这为女性实现人格独立、经济独立,争取男女平等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促进了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近代女学;贤妻良母;教育思想【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838(2008)04-0052一∞ABriefDiscussiononModemChineseGoodWifeandDevotedMotherEducationinWomen’sSchoolsLIUHui-juan(Xi’锄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Xi’an710061,China)Abstract:InmodernChina,modernwomen’sschoolsappearedadvancedbyreformistsandrevolutionistsandthroughoutwhichideaslikewomanbeingagoodwifeanddevotedmotherexisted.Thissortofideaw硇inaccord—ancewithsocialpoliticalenvironmentandChinesewomen’srealisticrequirements.Itprovidedchancesfornumer-OUSChinesewomentoaccepteducation,andsomeofthemjumpingoutoftraditionaleducationalideatobeagoodwifeanddevotemotherparticipatedinsocialactivities.Thisofferedimportantpresuppositionsforwomenrealizingpersonalindependenceandeconomicindependenceandgenderequality,andpromotedthedevelopmentofwomen’semancipation.Keywords:modemwomen’sschool;agoodwifeanddevotedmother;educationalideas中国近代以前,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妇德”观束缚,不曾有过专门的女子学校教育。
论《妇女杂志》中的贤母良妻主义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
究员 ,主要从 事女 性 文 学研 究。
本 文 为 国家社科 基金 项 目 ( 准 号:0B W0 6 批 5 Z 5 )的 阶段 性研 究 成果 之一 。
王蕴章也与他们观点相似 ,他在 《 妇人与专门之知识》
维普资讯
为 “ 妇人 多有为一家之主妇之一 日, 凡 不过迟早不 同耳 。 主妇之职 分在 处理 一家中之事务 ,其责任虽甚重大 ,然 具有普通 知识之人 ,即能处理之而有余 ,固无须专 门之 知识 也 ”。直至 12 9 8年 ,王宪煦还发 表 《 婚姻 的研究 》 ( 1 第 4卷第 7号 )一文 ,称 “ 女子 的唯一天职 ,是处
发表演说 , “ 日 称 今 女子入学读书后 , 于家政往往不能
操劳 ,亦 为人所诟病 。必也入学后 ,于家庭 间之 旧习惯 有益于女德者保持勿失 ,而益 以学校 中之新智识 ,则治 理家庭各 事 ,必较诸 未受过教育者 ,觉井井有条。……
志 》一直都在鼓 吹女性应受教育 ,而贤母 良妻主义是其
置家政 ”。
之所 以会 出现上述情况 ,必须从 19 8 4年 的中 日甲
午战争说起 。 在甲午 战争中 ,中国惨 败给昔 日的属 国 日本 ,朝野
之震动,远胜过 14 8 0年西 方的炮火轰开中 国的大 门p 。
仿效西方 的洋务运 动 , 随着北洋水 师的全军覆没而宣告
失败 。既然 向西方学 习不见成效 ,那 么迅速强大起来的 日本 就 自然 而然地 成为救 国心切 的知识 分子所 注 目的
《 妇女杂志 》中的贤母 良妻主义教育思想,顾名思 义 是 以培 养女性 成为 贤母 和 良妻为 目的 。这种 思想认 为,女性之所 以要受教育 ,并不是为 了女性 自身发展 的 需要 ,也 不是 为 了要 女性成 为道德完 善和独立 自尊 的 人,而是为 了使女性能够满足男性 眼中的完美的新式 家
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女性意识
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女性意识周春英【摘要】摘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鲁迅为首的乡土小说作家,高举“妇女解放”的大旗,关注妇女命运,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
以往的研究成果多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这些形象,重视她们所受的阶级压迫,很少关注这些女性内心自主反抗意识的萌动。
其实这些女性形象不仅仅是被动的受压迫者,她们也有一些主动的反抗意识和行为。
文章运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这些意识和行为进行剖析。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年(卷),期】2012(025)003【总页数】5【关键词】乡土小说;女性形象;女性意识从欧洲文艺复兴和中国明清开始,一些进步的思想家、文学家著书立说,反对男权意识、倡导提高女性地位。
1791年,法国的奥普林·德·古日发表了《女权宣言》,英国的玛丽·奥尔斯通克拉夫发表了《为女权辩护》等著名论文,阐述妇女在革命运动中缺席的现象,批判女人生来是男人附属物的观点。
中国明代的李贽宣扬“童心说”;晚清的梁启超、秋瑾、金天翮等积极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金天翮1903年出版的专著《女界钟》,系统地论述了妇女的权益问题,呼唤妇女解放。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周作人、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大力倡导妇女人权”,提出“妇女也是人”等观点。
李大钊写了著名的《妇女解放与Democracy》文章,提出:“我们若是要求真正的Democracy,必须要求妇女解放。
”鲁迅写了《我之节烈观》《再论雷锋塔的倒掉》等文章,强烈抨击了封建社会统治者把“国将不国”、“人心日下”的现状归咎于妇女“不节烈”的观点。
鲁迅不但在理论上大声疾呼,而且把这种思想贯穿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去,在小说《祝福》《明天》《离婚》《伤逝》中,通过塑造三种不同命运的女性形象,呼唤女性的觉醒,探讨女性的出路。
鲁迅的小说,在一批远离家乡去城市寻求发展的文学青年中产生了影响,他们也像鲁迅一样,通过塑造女性形象,探讨女性的命运和前途,如:许钦文《疯妇》;台静农《烛焰》《拜堂》;彭家煌《怂恿》;许杰《放田水》;王鲁彦《李妈》《屋檐下》《愤怒的乡村》等。
浅议中国近代关于贤妻良母主义的论争
浅议中国近代关于贤妻良母主义的论争
刘丽威
【期刊名称】《妇女研究论丛》
【年(卷),期】2001(000)003
【摘要】本文分不同的历史阶段,评述了"贤妻良母"的时代变迁和观点论争.认为近代关于"贤妻良母"的论争和总结论证,解决了一个富于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大问题,指出了女性的真正归宿,这对于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塑造新时代的女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5页(P39-43)
【作者】刘丽威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442.95
【相关文献】
1.20世纪30年代中期关于"妇女回家"与"贤妻良母"的论争 [J], 夏蓉
2.浅论中国近代女学贤妻良母式教育思想 [J], 刘慧娟
3.试述中国近代佛学与科学主义的论争——佛学研究中的“局内人”与“局外人”视角初探 [J], 于婷婷
4.女性解放与家国话语:抗战时期的"贤妻良母"论争及文学书写 [J], 王桂妹;王思侗
5.浅议现代西方教育思潮的论争及思考——存在主义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之师生观浅析及其启示 [J], 刘旭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贤妻良母主义论析余华林内容提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广泛传播,传统的贤妻良母观念也开始吸收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有人将妇女贤妻良母的传统角色定位,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相联系,并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定义贤妻良母的标准和内涵,在一种新式的情境下强调妇女的母职和妻职。
尽管新贤妻良母主义仍然充满了封建守旧色彩,但是它对于传统家庭分工模式的重新思考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男女平等贤妻良母母职妻职家庭分工!中图分类号∀C913 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0703-0150-07贤妻良母作为中国女性的传统形象和生活的基本范式,在近代中国曾引起广泛而又激烈的争论,有人将之看作女性行为方式的最高典范,也有人将之斥为妇女解放的绊脚石。
进入民国时期,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 贤妻良母主义在与女性独立、个性主义等思潮的论战中,也开始融入一些新鲜的时代特征,从一些全新的角度和内涵来阐释贤妻良母主义 #,这就是所谓的新贤妻良母主义。
一在五四时期,男女平等问题一时成为社会人士聚争的问题∃。
与此前的女权理论不同,五四时期人们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女性形象%%% 娜拉 ,将男女平等放在个性解放的角度来论证,发出女人是人的呼声。
这种女权观念或许可以用女作家庐隐的一句话来予以说明: 今后妇女的出路,就是打破家庭的藩篱到社会上去,逃出傀儡家庭,去过人类应有的生活,不仅仅作个女人,还要作人。
&将女性视为可独立于家庭、丈夫与儿女之外的个人, 启示妇女到社会去,脱离∋傀儡家庭(和男子的奴隶 ,是这种观念带给中国女性最强烈的冲击。
妇女问题研究专家舒芜先生曾说过,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妇150#∃&旅冈:∗漫话娜拉年与戏剧年 +,∗申报+1935年12月27日。
庐隐:∗今后妇女的出路+,钱虹编:∗庐隐选集+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页。
金仲华:∗节制生育与妇人生理的解放+,∗妇女杂志+第17卷第9号,1931年9月。
关于贤妻良母主义,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有吕美颐:∗评中国近代关于贤妻良母主义的论争+,∗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林吉玲:∗中国贤妻良母内涵的历史变迁+,∗社会科学辑刊+ 2001年第4期;李卓:∗中国的贤妻良母观及其与日本良妻贤母观的比较+,∗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沈倩:∗贤妻良母与英雄豪杰%%%晚清时期男女异路的女权运动+,∗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夏蓉:∗20世纪30年代中期关于妇女回家与贤妻良母的论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程郁:∗二十世纪初中国提倡女子就业思潮与贤妻良母主义的形成+,∗史林+2005年第6期;郑雷:∗也论贤妻良母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这些文章或整体回顾近代以来关于贤妻良母的几次大论战,或分析贤妻良母概念内涵的历史变迁,或将贤妻良母与妇女回家、女性就业等思潮相联系,论述它对妇女解放运动所造成的负面作用。
女问题, 其实就是妇女的人格独立、人身自主、人权平等的问题,就是∋人的发现(推广应用于妇女身上,发现了∋妇女也是人(,妇女发现了∋我也是人(,由此而生的种种问题 #。
五四以后, 女人是人的呼声更加响亮。
尽管女人是人的呼声在五四时期已经响起,并且得到了一部分人的响应,但是并未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得以普及,它在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更是遇到了强大的思想抵抗, 贤妻良母主义即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股思潮。
贤妻良母主义有其西方的理论源头,因提倡恋爱自由而备受近代国人青睐的爱伦凯(Ellen Key就非常重视妇女的母性特征,认为妇女最重要的天职便是母职,妇女之所以是妇女,就在于她的母性,女子的天性就适合母职。
如果做母亲的不能充分履行其天职,那么无论做别的什么事业,都是不足取的。
因此妇女不应该从事职业,妇女的真正的事业是生育儿女,她们如果抛弃天赋的职务去从事劳动,就势必会使文化中最重要最宝贵的要素%%%母性,一代一代地消灭下去。
∃近代中国的贤妻良母主义者以爱伦凯等人的学说为理论参照,也着重强调养育幼儿、照料家事的母职、妻职才是妇女的天职。
他们一开始常常借口妇女生理上特殊的构造,有的认为女子天生的习性特质,就是温柔而精密 ,所以非常适宜治理烦琐的家务&,从男女两性的能力上看, 男主外,女主内,实为不易之论。
有的则拿妇女的生殖机能大做文章,认为由于只有女子拥有这项机能,所以女子的专职就是延种的生产 ,男子则应专职延命的生产 , 我们简直可以说,男子最神圣的是劳动,女子最神圣的是生育 ,。
由于自晚清以来,人们对于传统纲常礼教进行了持续的批判,仍然以充满封建色彩的三从四德为号召,显然已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和宣传市场。
并且到了抗战以后,由于战争的需要,妇女英勇参战和广泛参与到生产领域的事实,使得那些仅以生理和心理上差异的立论已经明显不再适用。
于是很多人开始对传统道德观念进行全新的诠释,在妇女个性的宣传热潮下,将妇女贤妻良母的传统角色定位,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相联系,在一种新式的情境下强调妇女的母职和妻职 , 在增强妇女对国家民族的贡献和争取自身幸福的掩护下,发挥议论−。
以此反对妇女走出家庭、就职社会。
在强调妇女治理家庭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意义时,当时中国的贤良主义者往往首先模糊社会和家庭的界限,认为社会只不过是一个空名,并没有实在的本质,要说社会实在的本质,就是家庭、学校等团体, 讲社会两字,不能笼统,家庭岂不就是社会? .既然如此,那么妇女在家庭做她的贤妻良母,不就等于在社会上服务了吗?因此有人说既然男子为了家庭经济的重担,在社会上为生活挣扎,那么女子把家庭弄得整整齐齐,安慰男子在社会服务的辛劳, 间接的也是为社会服务 /。
管理社会一部分的事务,不是作社会的事业么?不是尽那社会的一员的责任么? 0这样看来,妻子的工作就不是为一家或一人而做的,乃是为全社会、全人类而做,所以妻的责任是非常重大。
为了安慰那些主妇们失落之心,他们又给治理家务的主妇们戴上了高帽,称主妇之持家,若总理之治国,其天职之重要,不胜枚举 ; 我们要知道妇女们,把家务措置得151 #∃&,−./豪:∗主妇之天职+,∗申报+1923年8月30日。
宋孝:∗妻的责任+,∗妇女杂志+第15卷第10号,1929年10月。
范隅:∗妇女的家庭工作+,∗妇女杂志+第10卷第6号, 1924年6月。
莫湮:∗中国妇女到那里去+,∗东方杂志+第33卷第17号,1936年9月。
刘伯明演讲,张友鸾、陈东原记:∗女子问题+,∗妇女杂志+第8卷第5号,1922年5月。
白霜:∗回家庭?到社会?+,∗解放日报+1944年3月8日。
许地山:∗现行婚制之错误与男女关系之将来+,∗社会学界+第1卷,1927年。
心冷:∗新女子与家庭+上,∗申报+1921年10月30日。
王汉威:∗夫妻的义务+,∗妇女杂志+第15卷第12号,1929年12月。
镜影:∗妇女在家庭中的任务+,∗妇女杂志+第15卷第10号,1929年10月;蓬洲:∗妇女就职与母性问题+,∗妇女杂志+第13卷第2号,1927年2月;黄石:∗妇女果不适于职业么+,∗妇女杂志+第10卷第6号,1924年6月。
舒芜编录:∗女性的发现%%%知堂妇女论类抄+,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贤妻良母主义论析当,把子女管理得法,其造福社会,与男子是相等的,无丝毫退让的。
11如车有两轮,鸟有双翼,缺一不可的 #。
并称如果妇女纷纷走出家庭,必然会导致家庭动荡,并最终导致社会的崩溃。
所以欲求充实家庭,便更只有驱逐妇女回到家庭去。
∃当抗战爆发,男人们纷纷走上战场的时候,人们更有理由理直气壮地要求妇女留在家中治理家政,因为当将士效命疆场之时,显然不能担负家庭责任,常常不免有后顾之忧,如果妻子们能够治理好家务,代负其责,就会使前方将士勇于前进了&。
还有一些人从着力强调妇女对于儿童教育重要性的角度立论,认为对于绵延宇宙之生命,促进社会进化者,总是赖后进的儿童们 ,儿童们的教育,当然离不开家庭,而家庭教育任务的承担者,又总是母亲们。
那么,做母亲的如果不能好好负起教育儿童的责任,则国家民族的衰落,便是不能避免的。
因此,他们认为女子应当回到家庭去教育自己的子女,。
虽然也有人承认女子除了为母的职责外,也有为人的职责,然而比较起来,他们认为还是前者更为重要,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只好舍人职 (humanhood而尽母职 (motherhood了−。
因为妇女如果到社会就职,在社会公益设备不完备,孕育婴儿工作不能避免的情况下,职业生活的结果, 总不免有损害母性之虞 .。
所以如果顾及家庭就不能置身职业, 双方兼顾势所难能 /。
西方学者泰伯尔(Tarbell就曾论道: 在各种职业和工业中,有很多成功的妇人,但没有伟大的妇人。
又说: 职业生活的成功,是压迫模范而健全的妇人的天性最强的压力。
爱伦凯也说如果不使女子做∋灵魂的教育者(,而使她们和男子一样,从事家外劳动,实在是精力的大误用 0。
这一点也正是中国的贤妻良母主义者所信奉的。
通过对古今中外思想资源的援引,很多人得出这样的结论: 为母的职务,不只是女子最高的使命,并且是女子最高的福乐。
11我们不欲拯救世界则已,苟欲拯救世界,非实行母性复兴运动不可!换句话说,拯救人类出于堕落的责任,完全放在女子的身上。
2既然妇女留在家中,尽尊严神圣的母职是如此重要,他们质问: 为什么新的妇女宁愿放弃尊严神圣的母责,向∋家庭工作(之外的职业上奋斗呢? 他们声称即使娜拉生在当时的中国,就是知道家庭是一个傀儡,也不能不忍苦耐劳下去,否则解放和自由固然能够得到,但幸福仍然不能得到。
因为娜拉出走以前是女子单方受苦,单方受拘束,如果出走了,就会变成双方都受苦,双方都受拘束了。
所以娜拉即使已经离开了家庭,也应该为了责任而回到家庭来。
这并不是说回到家庭来做良妻贤母,而乃是说回家来与丈夫相爱以终,共策进行。
我们不可只顾自己的欢快和融洽,也应看到他人的苦痛与不和谐。
!总之,重视女子的母性、母职和妻职 ,而轻视女子的人性和人职 ,是这一派共通的根本观念。
二回家庭?到社会?是妇女运动中的基本论争,贯穿了中国妇女运动的整个历程∀,这是民国时人准确的历史总结。
五四以后, 新贤妻良母主义者152#∃&,−./!∀白霜:∗回家庭?到社会?+,∗解放日报+1944年3月8日。
冰:∗娜拉走后究竟怎样+,∗国闻周报+第11卷第11期,1934年3月19日。
范隅:∗妇女的家庭工作+,∗妇女杂志+第10卷第6号, 1924年6月。
黄石:∗爱伦凯的母性教育论+,∗妇女杂志+第10卷第6号,1924年6月。
云裳:∗中国式的丈夫+,∗妇女共鸣+第4卷第11期,193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