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课博弈论
博弈论结课论文——学生逃选修课博弈
博弈论结课论文——学生逃选修课博弈博弈论结课论文——论大学生逃选修课博弈摘要:在大学开放式,半封闭式管理和教育模式下,逃课已经成为一种现象,而且有不断发展的趋势。
不论是学姐学长,还是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都不再是什么新鲜例子。
一方面国家花费大手笔搞教育之风,增加教育投资,完善教育体制,达到教育提升;另一方面学生厌烦教育机制,以各种理由逃课翘课,这已经成为了值得社会关注,值得教育机构反思,值得国家改革创新的突出现象。
而博弈论正是以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运动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博弈论为范式,提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模式。
一种策略选择以及一种制度安排要发生效力或实现,必须是一种纳什均衡。
想要减少甚至杜绝逃课现象就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或者是约束人们做出有行为底线的赏罚机制、道德机制。
博弈论正是从现象出发,分析问题本质,找出解决方案的手段。
解决逃课难题是实现由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转型的均衡状态的飞跃。
关键词:逃课现象博弈论有效机制均衡状态(一)浅谈博弈论下的逃选修课现象一、高中与大学教育差距现状1、管理模式的天壤之别高中校园一般采用全日制寄宿制的全封闭式管理,上课期间不允许随意外出,请假流程严格,监管也相对严格。
而大学则不同,一般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进出校园内外无人检查学生证等有效证件,出入时间也一般不受限制。
宽松式的监管给更多同学提供了逃课的机会。
2、课程设置安排高中应试教育机制下,每星期都有一定固定的课程安排,有不同阶段的大考小考,总之课程紧密,考试不断。
大学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发展,专业课程的总数量和密度都有所下降。
课程密度的降低使学生在学习上更加松懈。
3、学习氛围高中考试成绩卡的紧,稍有成绩上的波动,老师家长都会施加心理和情感上的双重压力。
同时高中有很好的学习氛围和竞争机制,带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大学重视学分的修满,毕业证上也不会显示毕业成绩,只有学习的课程是否及格。
成绩也不会进行公开的年级大排名。
基于大学生视角下逃课行为的博弈分析
析, 其本质也是认 为逃课是一种价值观念与文化的背离。大学生逃课 行 为的亚文化形成 ,导致约束个体行为的正式规制 、制度逐渐失效 , 大学生可能被锁人低水平 的均衡 中,出现 “ 规制失效 ”的情况 。大学 逃课 问题 的现状 ( 据不完全统计 ,专业课的逃课率在2 0 %左右 ,至 于 哲学 、中国革命 史等公 共课到课 率仅 有5 0 % 左右 ) 表 明逃课 的亚文化 在高校 已经形成 。大学生对逃课习以为常 ,普遍对这 种行 为没有任何 批 判和指责 。而这种 亚文化 的形 成 ,使得 高校 的规 制最终失 效 。因 此 ,当逃课行为 的亚文化化 ,单纯地从学生与学校 、老师 的对立角度 去考 虑逃课 问题 ,试 图简单的通过加大处罚力度 、改进考核制度是难 以根 除逃课 问题 的。看待 问题的全面性要求我们也 必须从学 生的角度
去考虑逃课问题 。
演 化 博 弈 分 析 :观 察 图表 ,利 用 划 线法 ,容 易 得 此 博 弈 有 ( 6 , 6 )、 ( 5 , 5 ) 两个静态纳什均衡 。 ( 6 , 6 ) 无疑是集体利益最大化选 择 ,但是现实 中逃课现象 始终存在 ,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 的不完全理性 以及个人选择与集体利益的冲突 , 导致最终一部分去上课 ,另一部分 人选择逃课 。 设: 上课的概率为x , 逃课概率为1 _ x 。 说 明:学生选择 ( 6 , 6 )的难度 ,取决于x( 上课的人数越多 , 达成 集体上课 的难度越小 ) 与u 上课一 u 平均 ( 上课的效 用相对越大 ,达成 最佳均衡 的激励越大 ) u 上课= 6 × x + 4 . 8 × ( 1 - X ) = 4 . 8 + 1 . 2 X ;u 逃 = 3 x 斗 5 x( 1 — x) ; 5 — 2 x u 平均_ U 上课 × X + U 逃课 × ( 1 — x) = 3 . 2 X ' 2 - 2 . 2 X + 5 因此 ,采取上课策略博弈方 比 例变化的差分方程 : d x / d t = X( u 上课 一 u 平 均 )= x( 一 3 . 2 X 2 + 3 . 4 X 一 0 . 2) = 一 0 . 2 X
博弈中的老师点名
现在给出如右图所示的支付矩阵,博弈参与人为 老师和学生甲,他们各自的战略选择也不同,老师 的战略组合(S1)为点名(S11)和不点名(S12), 同
同 点名 不点名 学 逃 -4,3 4,4 甲 不逃 3,5 1,2
学甲的战略组合(S2)为逃课(S21)和不逃课(S22)。上面已经提到了混合战略纳什均 衡,是指参与人的混合战略是相对于其他参与人混合战略的不确定性,各博弈参 与人只能通过对对方的观察或者其它的渠道, 了解到对方的行为习惯和其它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加以理性的分析,然后推测出对方采取各种不同行动的概率,以这 些概率为参考选择自己行动的概率。在这里,可以假设老师点名的概率为 q,则 不点名的概率为 1-q,即学生甲推断老师将使用混合战略(q,1-q),这时他就可以根 据(q,1-q)来确定自己的混合战略,当然也要参考给出的支付矩阵。在这里有必要 补充说明一下,图中支付矩阵的数据只是为了便于问题的研究,容易得出结论, 并没有给出像“囚徒困境”一样的解释,意义可以自定。 对于老师采取的(q,1-q)混合战略,假设用未知数(r,1-r)表示学生甲对应的混合 战略,其中他选择逃课的概率为 r。如果老师的混合战略为(q,1-q),则同学甲选 择逃课的期望收益为-4q+4(1-q)=4-8q, 选择不逃课的期望收益为 3q+1(1-q)=2q+1。 从而 q>3/10 时,同学甲的最优反应为不逃课,即(r=0);当 q<3/10 时,同学甲 的最优反应为逃课,即(r=1);当 q=3/10 时,任何可行的 r 都是最优反应。类 似的,如果同学甲的预期混合战略为(r,1-r),则老师选择点名的预期收益为 3r +5(1-r)=5-2r, 选择不点名的预期收益为 4q+2(1-q)=2+2q。 从 而,当 r<3/4 时,老师的最优反应是点名,即(q=1);当 r>3/4 时,老师的最优反应是不点名,即(q=0);当 r=3/4 时, 任何可行的 q 都是最优反应。 以上分析反映到坐标中, 如右图。图中的交点 A,即老师的混合战略(q,1-q)=(3/10, 7/10)与同学甲的混合战略(r,1-r)=(3/4,1/4)就是原博弈的一个纳什均衡,也 就是通过观察发现老师点名的概率小于 30%,就大可以逃课。这里我加入一下对 这一结果的主观理解,以便对老师的疑惑加以解释。老师点名的概率 30%以下, 就选择逃课这容易理解,因为逃课也不会被抓。为什么学生逃课率达 75%了,老 师反而不点名了,这主要是从老师的情感角度出发,如果一个班来上课的人数仅 仅为 25%,我觉得也就没有点名的必要了,一方面,点名只是对老师自身心理的 一种伤害,因为学生这么大规模的不去上课,必定反映出这个老师的魅力或者能 力有问题,点名也只是徒增伤感,另一方面,不用点名也已可以看出出勤率了, 多点也是无益。
逃课博弈
逃课博弈在大学生活中,逃课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好像如果在大学中不逃一次课他的大学生活则就不完美。
但在面对逃课的情况时,有的学生又会因害怕老师点名而犹豫,因为这关系到平时成绩的问题,会影响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从而使得平时成绩比其他学生的起点低,特别是对于那些担心挂科的学生,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如果平时都去上课,但突然有一天因某事不去上课,在老师没有点名的情况下还好,但有时候老师就是不如学生所愿恰好点了名,这样对于那些逃课的同学则产生了平时成绩的损失。
尽管这样,有的学生还是抱有投机心理,有时候还是挺幸运的没有被老师抓住。
于是就产生了学生和老师的博弈。
如果学生去上课而且恰好老师点名,则学生上课学到了知识,得到的效用为2,老师点名也达到了他所想要的效果,得到的效用为1;如果学生不去上课同时老师不点名,则他们的行为都没有给双方带来价值,且学生失去了一次吸收新知识的机会,得到的效用为-1,老师没有抓到逃课学生,得到的效用为0;如果学生去上课而老师不点名,学生上课可到2个单位的效用,而老师不点名得到的效用为0;如果学生不去上课且老师点名,学生不仅失去了一次学习新知识的机会,同时还被老师抓到逃课,得到的效用为-3,老师达到了他所想要的效果,可得到1个单位的效用。
老师点名 不点名上课学生 逃课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出该矩阵的纳什均衡。
根据我们所学过的博弈论中的优势策略,如果在某个博弈中,无论其他博弈方选择什么策略,一个博弈方的某个策略给他带来的赢利始终能不低于其他策略,则称该策略为这个博弈方的一个优势策略。
并且如果两个参与人都选择其优势策略而达到的博弈均衡,称为优势策略纳什均衡。
然而,通过此赢利矩阵可以得出该博弈的纳什均衡为(2,1),因为它同时是这两个参与人的优势策略,同时,它也是此博弈的最优策略纳什均衡。
我们也可以用画线求解法得出该赢利矩阵的纳什均衡。
首先用画线标记每个参与人各个策略的最优反应(给定对手选定一个策略,则我选择某个策略比选择其他策略都要好,那么选择“某个策略”就是我们对于对手选定策略的最优反应),在学生上课和逃课的情况下,老师点名得到的效用都为1,不点名得到的效用都为0,因此都在1下面画线;在老师点名的情况下,学生上课得到的效用为2,逃课得到的效用-3,因此在2下面画线;在老师不点名的情况下,学生上课得到的效用为2,逃课得到的效用为-1,因此也在2下面画线。
高校学生“逃课”现象的博弈分析与治理对策
高校学生“逃课”现象的博弈分析与治理对策作者:许敏兰来源:《时代经贸》2013年第10期【摘要】高校学生的逃课现象越来越严重,从某种角度来看,学生逃课实际上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一种博弈过程。
本文用博弈论的方法,从任课老师点名方式这个角度探讨了学生逃课行为的选择机理,并指出了治理学生逃课的主要途经。
【关键词】逃课;点名;博弈;混合战略纳什均衡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在高校中存在着“逃课”一族。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高校学生中基础课逃课率为25%以上,专业课为20%,哲学、“邓论”等公共课逃课率为50%以上。
[1]这里还只是统计的显性逃课,还不包括大量存在但无法统计的隐性逃课,即人到了课堂,未专心听课,或睡觉或听音乐等。
课堂是高校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到教室上课是教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教学活动最基本、最平常、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传播文化的神圣殿堂,也是师生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而学生的逃课不仅妨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对学生吸取知识极为不利。
学生逃课有很多原因,如客观上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枯燥等;也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还有高校现行教学管理体制不适合的原因等。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学生上课还是逃课行为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与老师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对策有关,即老师可以采用点名的方式对课堂教学秩序进行有效管理。
而什么时候点名(是上课开始还是结束点),点名的次数(每次都点还是不定期点),每次点名的人数(是全点还是部分点)等,这些都构成了与学生的一个博弈过程。
因此,本文试图用博弈论的方法,从老师采用点名方式这个角度来探讨学生逃课行为的选择机理。
一、学生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分析行为是指具有行为能力的活动主体所做出的有意识的行动。
学生的行为指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有意识行动,即是上课还是逃课。
(这里指的逃课是显性逃课,即不到教室上课,或留在寝室睡觉,或到网吧上网、打游戏,或外出逛街等。
大学生逃课博弈
大学生逃课博弈论发现大学生逃课率高的问题近年来大学生逃课的现象愈演愈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各个学校和各个院系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加以应对,但最后的效果大多不是很明显。
从博弈论知识出发,先做出基本假设,然后建立一个师生博弈均衡,以此来解释大学生逃课到底是不是理性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减少这类逃课的相关建议。
当然,这种现象只有多种措施合理配合使用,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根本解决。
在校学子,特别是在大学生中,逃课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逃课是违反校规校纪的,但是根据调查,大学生的平均逃课率为19.22%,其中男同学的平均逃课率为20.35%,女生的逃课率为18.20%。
学校、学院或者老师通过点名来对逃课的同学进行“威胁”,但是效果似乎不是很理想。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老教授上课却有且仅有7人听的心酸事件发生的原因。
分析大学生逃课率高的原因那么为什么逃课现象这么严重呢?第一、课程枯乏无味导致学生不想上那门课。
有的大学老师上课课程进度快,而且是照本宣科的飞速上课。
课外扩展少,老师的讲课内容拘泥与课本。
虽然,课本是必要的,掌握课本知识和必要技能是必须的,但是,我同时认为,适当的扩展,也是必须的。
太死,会导致上课的时间如一潭死水,没活力,当然也少了吸引学生上课的一个因素。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讲师讲课精不精彩就是学生逃课或者上课的一个关键因素。
读专业书籍很多时候就像啃一块干涩的饼干,老师是水,可以缓解这份干涩,但是,很多老师并没有很好的起到这个作用。
听他们上课,有时似乎比自己看书更加干涩无味。
我们就此问题做一个博弈,设一节课老师的讲课普通情况下可转移10单位知识量,若老师讲课精彩且学生听课认真那么学生吸收知识量溢出5单位,在此情况下,如果学生听课不认真,则仅吸收5单位。
若老师讲课不精彩,则在学生认真听课的情况下学生只能吸收5单位,否则,学生吸收知识量为0。
如果学生逃课,那么学生和老师的收益皆为0。
第二、学校对选修课特别是公选课不重视。
大学生逃课的师生博弈分析
原文载《中国教育导刊》2006年6月第12期,第19-21页。
引用时请注明文献来源。
大学生逃课的师生博弈分析周怀峰周怀慷(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摘要:大学生逃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模型分析和实地调查都表明,教育服务产品质量问题是大学生逃课的一个主要原因,提高教育服务产品质量是减少这类逃课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教师;博弈;教育服务产品College students'hooky: game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Zhou Huaifeng(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510631) Abstract:The reason why college students play hooky is very complicated .But the theoretical model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show that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service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So one way to the problem is to heighten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service.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college teacher; hooky; game; education service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本专科教学班学生数大增,大学生逃课已经成为较普遍的现象。
已有很多的文献对此进行分析,如黄萍〔1〕、王益民〔2〕、邵海燕〔3〕等人的研究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但已有文献分析方法往往比较单一,没有深入到教学双方──教师和学生的成本与收益层面去考虑问题,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明大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博弈论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博弈分析[摘要]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自由地支配过自己的时间;我们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远离过父母和老师的严格管教;我们恰好又处在这样一个不安分的年龄。
我们追求个性、崇尚自由、渴望刺激,甚至标榜另类,我们一次次地从课堂上逃离去寻求所谓的“自我”,并且心安理得地重复着同样的一句话:“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
”不管是出于何种理由,逃课,都已经成了大学生里很时髦的一种行为!而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是非评说,大学师生也是各执一词,褒贬不一!:本文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探讨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 进而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博弈论;大学生逃课在中国社会发展进入21世纪的今天,经济、教育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与之极不相适应的是:大学生厌学、逃学现象正日益成为高校、家庭乃至社会的一种焦虑,也给各高校管理层、教师及学生辅导员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
无论重点大学还是一般院校,学生逃学旷课现象却普遍发生。
教学与管理中不断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
克服大学生逃课现象已成为各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得不面对的“通病”和难以有效根治的“顽疾”。
为什么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上课? 不想上课的学生有哪些? 他们把本该上课的时间都用在做什么事情去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有更多的理性思考。
更多的考虑他的边际成本,更多的权衡利弊。
一.解读大学生逃课现象在大学生中,逃课现象并不少见,虽然该行为是违反校规校纪的。
逃课需要理由吗?对于这个问题得回答多种多样。
其实有时候逃课根本没有理由可言。
不喜欢这门课没有兴趣。
这是最一般的理由了。
老师讲的内容没有实质意义,逃课去图书馆涉猎群书或去听其他专业的课等都是大学生旷课的理由,但绝大部分,还是因为去陪自己的对象,或者出去逛街、游玩,可以归纳为一点,逃课就为了出去娱乐。
据网上的资料显示,某大学学生的平均逃课率为19.224%,其中男生平均逃课率为20.35%,女生平均逃课率为18.209%。
博弈论视野下的高校学生逃课行为分析与对策研究
博弈论视野下的高校学生逃课行为分析与对策研究【摘要】学生逃课是大学校园里一种司空见惯却又屡禁不止的现象,而且愈演愈烈。
基于这样的思考,试图从博弈论的知识出发,建立一个师生博弈均衡模型,并对其进行博弈分析,进而针对性地提出避免学生逃课的对策和相关建议。
【关键词】逃课;博弈论;师生博弈分析;对策1 前言在大学校园里,学生逃课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却又屡禁不止的现象。
浙江师范大学的邵海燕副教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问的形式对逃课生的去向作了统计:在逃课的学生中,有47%去图书馆自习,20%准备考研,16%去上网,11%忙于找工作,而贪睡贪玩的只占有6%[1][2]。
这样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总体心态以及教学环节中的诸多问题。
尽管各个学校和院系都采取了不同措施加以应对,但是这些数据又使得我们不能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简单地得出评判性定论。
目前,学生逃课的原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包括责任感不强、控制力差、态度不端正、生活习性无规律、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等;客观原因包括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学校管理、专业设置、学分制度和考试制度、教师的个人素养及教学水平等[3]。
那么,学生究竟为什么要逃课?他们逃课到底是不是理性的?学校和院系应该怎样来应对学生的逃课行为?基于这样的思考,试图从博弈论的知识出发,建立一个师生博弈均衡模型,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
2 博弈论简述谈到博弈,大家想到的肯定是棋盘上的对弈,其实它最初主要是研究象棋、桥盘、赌博中的胜负问题。
现在,博弈所分析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赛者或参与者选择能够共同影响每一参与者的行动或战略的方式。
它的一个基本准则是:把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假定对手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
任何一个博弈,至少包括三个要素:博弈方、可供选择的策略以及收益。
在此,为了分析的精确和方便,需要建立两个假定条件:①逃课是学生的理性选择,即学生选择逃课给他带来的效用要大于上课给他带来的效用;②老师点不点名是在上课前决定的,即老师在做决定时,将要上课的学生人数对老师来说是不知道的。
逃课现象的博弈论分析
逃课现象的博弈论分析作者:葛幸元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2期摘要:现在,大学中逃课现象不断发生,并呈不断恶化趋势,大家不断地问,大学生是怎么了?本来优秀的学生,从小连生病都要去学校的孩子为什么会频频逃课?本文将对以下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逃课、博弈论一、统计:据统计,基础课的逃课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专业课的逃课率约达百分之二十,公共课的逃课率超过百分之五十。
二、逃课原因分析:1.教师原因:很多逃课的学生将自己逃课的原因归结为老师讲的没意思,听了和不听是一样的,浪费两三个小时去听这无聊的课,还不如自己花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能看得更加细致,学得更加深入2.家庭背景:有些学生的家庭比较贫困,尤其是农村孩子,大部分需要在外边寻找一些临时性的工作(如家教),而这些工作是会和上课有或多或少的冲突的,这就使他们不得不逃课去赚钱,这也就出现了逃课现象3.社会环境:由于游戏和网络的盛行,再加上社会环境的诱惑,很多学生选择了逃课而去做这些吸引自己的事情;4.自身原因:(1)逆反心理:步入青春期,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总是想尝试一些老师和家长以前不让我们干的事情,认为逃课是一种释放自己,发扬自己风格的事情,也从逃课中找到了快乐和成功的喜悦(2)未转专业:很多学生进入大学是所选的专业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或者是上了大学之后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所喜欢,所擅长的专业,因而为了上自己所喜欢的专业,他们必须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他们所喜欢的课上,这势必会引起课程之间的冲突,逃课现象的产生也就不奇怪了。
(3)自由放任:上大学后,离开了父母的管制,很多学生感到了无比的自由,再也没有束缚,没有唠叨和惩罚,为什么不好好享受一下违反规定的成就感呢,这就使得逃课现象频频发生(4)恶性循环: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那就是逃过几次课以后,为了调剂一下心情再去上课时,却发现自己已然听不懂了,这就是部分学生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逃课现象也就更加频繁的发生了(5)厌学情绪:上了十几年的学,拼搏了十几年,神经绷紧了十几年,该到休息,娱乐的时候了,而上课已经成了使人恶心呕吐的事情,只有逃课才能使自己获得满足感和快乐(6)参加活动:很多同学参加了很多社团和学生会等一些组织,而这些组织举行的活动很少会考虑到学生是否有课,为了参加这些活动,大部分学生往往会选择逃课的方式(7)排斥心理: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或者对老师本人的教学水平表示不满,从而一逃课的方式来表示抗议(8)理论性过强:大学现在所设置的课程普遍以理论型为主,而实践性较少,对于理论而言,并不是很吸引人,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对以后的工作的指导性和实用性也较小,所以很少有人会愿意选择上这样的课程,学生逃课现象严重也就很正常了(9)身体不适,以致于不能上课三、逃课的抉择1.成本—收益分析:学生在选择是逃课还是上课时首先考虑的是逃课的手一个成本哪个更高一些,上课的最大成本是时间,还包括所花费的精力,对老师讲课的忍耐,放弃的娱乐等,而上课最大的收益是能够得到知识,这就使得学生在考虑是否去上课时会对比其成本和收益谁打谁小:如果认为得到的知识的满足感会远远大于自己逛街,打游戏获得的乐趣,学生就会选择去上课;如果学生认为上课所得的乐趣和知识远远不能满足自己的干别的事情所得的快乐和收益,那么学生将会选择逃课2.其他人的选择对自己的影响:如果学生得知还有很多的同学选择逃课,也许他们会冒风险去逃课(一般这种情况发生是因为老师讲的实在是太不吸引人了),而这时候,学生普遍的选择是去上课,因为如果很多人不去上课的话,很容易被老师看出来逃课的学生很多,因而老师有很大的可能会点名,如果出现缺勤现象,对自己的考试成绩和综合测评影响很大,所以除非“万不得已”或对上课厌恶到极点,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去上课,而如果大家的决策都是去上的,或绝大部分同学决定去上课时,自己则很有可能选择逃课,因为当绝大部分人去上课时,缺一两个人老师一般不会发现。
用博弈论原理浅析大学生逃课行为
用博弈论原理浅析大学生逃课行为姓名:学号:年级:学院:专业:摘要:近年来大学生逃课的现象愈演愈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各个学校和各个院系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加以应对,但最后的效果大多不是很明显。
从博弈论知识出发,先做出基本假设,然后建立一个师生博弈均衡,以此来解释大学生逃课到底是不是理性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减少这类逃课的相关建议。
当然,这种现象只有多种措施合理配合使用,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根本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博弈均衡解决措施理性一、引言“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在当代大学生中流行的一句话似乎已经成了一些大学生的真实写照。
据一项权威调查显示,高校专业课逃课率在20 %左右,基础课逃课率在25 %左右,至于哲学等公共课逃课率更是达到50%。
逃课成了“必修课”,必修课成了选修课。
选修课相当于没课。
如此普遍的逃课现象着实让学校领导头疼。
作为大学生群体中一员,我想用一些博弈论的知识来浅析一下大学校园里这一日益严重的逃课现象。
二、博弈论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介绍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Game Theory),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
在《博弈圣经》中写到: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意义。
博弈论就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所谓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即局中人[player])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需要把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也要纳入考虑之中……在如此迭代考虑情形进行决策,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strategy)。
博弈论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经济学、政治科学(国内的国际的)、军事战略问题、进化生物学以及当代的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和分析工具。
此外,它还与会计学、统计学、数学基础、社会心理学以及诸如认识论与伦理学等哲学分支有重要联系。
三、大学生逃课中博弈论的应用1、,在选课之前,学生先询问某某老师点名不点名、最后给不给划重点、给分高不高、讲课好不好等;选上课以后,如果去上课,就希望老师点名,如果是逃课,就希望老师不点名。
对于大学生逃课的激励悖论
对于大学生逃课的激励悖论提出问题:在大学校园里,逃课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不敢说没有没逃过课,但至少可以说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在大学期间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而逃过课。
在大学校园里,仿佛不逃课的学生会被人当做是“异类”。
然而,逃课时遇到老师点名是令人很悲催的。
这样直接会导致自己的平时分很低,那么最后的期末成绩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对于学生和任课老师之间就可以建立一个激励悖论的博弈模型。
模型建立:博弈的参与者是学生和任课老师。
如果学生逃课时任课老师没有点名,那么学生的平时分就不会受到威胁,获得的价值是A ;如果学生逃课时被任课老师点名到,那么学生被点名到后此门功课的平时分就会很低,损失是—B ;如果任课老师没有点名而学生没有逃课,获得P 的正效应;如果任课老师没有点名而使学生逃课成功,将会被领导扣除奖金,负效应是—Q ;学生不逃课,没有得也没有失,收益是0,任课老师点名是工作分内的事情,也没有得失。
根据学生的策略:逃课和不逃课;任课老师的策略:点名和不点名,得如下矩阵设学生逃课的概率是θ,任课老师不点名的概率是β根据采取不同策略收益相等,得学生: A β-B (1-β)=0β+0(1-β) β* =B/(B+A)任课老师: 0θ+0(1-θ)=-Q θ+P(1-θ) θ* =P/(Q+P)学生收益: U1= A β-B (1-β)+0β+0(1-β)= (B+A)β-Bβ=0时,U1=-B;β=1时,U1=A任课老师收益:U2=0θ+0(1-θ) + -Q θ+P(1-θ)=P-(Q+P)θθ=0时,U2=P ;θ=1时,U2=-Q任课老师 不点名 点名 学生点名 A ,-Q -B ,0 不点名 0,P 0,0θ* =P/(Q+P) 要想使学生逃课概率减少,可以增大Q 或者减少P ,即加重对老师的处罚。
如图1 ,如果加重对任课老师的惩罚,即由—Q 到—Q ,,在学生的混合策略不变的情况下,则任课老师的收益变为负数,此时任课老师会尽职,争取点名到逃课的学生,此时学生则不敢轻易逃课,但是时间长了,学生改变策略,从θ* 到θ*, ,此时重新达到新的均衡。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博弈分析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博弈分析摘要:在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今天,大学生逃课现象却愈演愈烈,这一现象很值得关注。
本文基于博弈论方法,从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校方、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探讨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进而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博弈分析;纳什均衡;对策国运兴衰,教育为本。
在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今天,理应洋溢着浓厚的学习、科研气氛的大学校园中,却出现一种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逃课。
大学生逃课虽然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近年来大学生逃课愈演愈烈的现象却很值得关注。
本文基于博弈论方法,从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校方、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探讨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进而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
一、大学生逃课的博弈分析(一)学生与教师的博弈一般来讲,授课老师有高要求与低要求两种选择,这里授课老师的要求既是对学生也是对自己;学生有逃课与不逃课两种情况。
授课老师高要求时则学生不逃课能学到一定的知识较易过关,学生逃课则因高要求老师要求严一般不能过关。
授课老师低要求时则学生花较少时间也能较易过关,这是因为低要求老师知道自己没能给学生传授多少知识,对学生要求较低,不会出较难的试题,学生逃课与否也不会有多大差别。
这里显然存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博弈。
假设老师的收入与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正相关,与付出负相关。
老师高要求时付出的成本为Cth,低要求的成本付出为Ctl(Cth>Ctl)。
学生听课的成本为Cs,不听课的成本为0。
学生对老师的评价高、一般、低时教师的收益分别为Rh、Rg、Rl(Rh>Rg>Rl)。
学生考试过关并学到一定的知识收益为Rsc,学生考试过关但未学到应有知识收益为Rsu(Rsc>Rsu),不能过关的收益为0。
在老师高要求,学生不逃课时,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情况,对老师的评价较高,老师的净收益为Rh-Cth单位,听课学生因学到一定的知识而过关,净得益为Rsc-Cs(Rsc-Cs>0)单位;在学生逃课时因学生不了解老师每次讲课情况,只能对老师评价为一般,此时老师的净得益为Rg-Cth单位,学生则因老师严要求难过关得益为0单位。
大学生逃课博弈论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 博弈论分析
组员:高海飞 杨晓宇 孙云嵩 种蕾 张冰洁 马玉娟 王佳妮 丁岚
问题背景
目录
建立模型 最终结论
问题背景
建立模型
一.前提假设
• 假设学生去上课则不能偷懒,获益为0。逃课没 有成本并且可以偷懒获益为+10。如果 老师点名 了那么学生可以得到平时分+10。老师不点则为0。 • 对老师来说,点名耗费课堂时间,成本为-10。 如果抓到了学生偷懒,点名有成果+10。学生来 了,则为0。但是如果老师不点名而有学生逃课 了,那么对老师的教学成果会有负面的影响,效 用-10
2016/3/17
建立模型
二.建立纳什均衡模型
学生/老师 点名 不)
不逃课
(0,0)
(10,-10)
最终结论
学生希望在老师点名的 时候去上课,不点名的 时候则逃课。 老师希望学生来的时候 不点名,学生不来的时 候点名。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关于逃选修课的博弈分析模板
对于逃选修课的博弈剖析课程:博弈论选修课纲要:相对于高中的关闭式教育,大学的开放致使大学旷课现象日益严重。
在此之中,选修课又是旷课的重灾区。
现象的发生离不开大学生自己的博弈,那么,如何经过博弈的剖析来完美制度,使两方达成共赢,这也是我今日所想议论的话题。
重点词:选修课,旷课,博弈,双赢一:大学生旷课现象的剖析旷课应当来说是一种较为广泛的社会现象,特别是在大学。
而选修课则是“重灾区” 。
在此我想来运用博弈论来认真剖析一下这类现象的发生原由。
第一,在进入大学以前,全部的学生都在高中度过了 3 年甚至更长。
高中校园一般采纳整日制寄宿制的全关闭式管理,上课时期不允许任意出门,告假流程严格,看管也相对严格。
而大学则不一样,一般采纳开放式管理模式,出入校园内外无人检查学生证等有效证件,出入时间也一般不受限制。
宽松式的看管给更多同学供给了旷课的机会。
正是这类巨大的反差影响了大学生。
其次,大学除了安排固定的必选课以外,还要求一定修满相应的选修课,社科,艺术等各式各种的选修课都是学生依据个人爱好自由选择。
表面看似是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接受教育,实则否则。
因为师资力量有限,为了达到教育水平,大多数选修课不可以知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二:选修课旷课博弈剖析一:大学制度的现状1:管理方式:大学大多采纳开放式教育,出入校园其实不需要检查学生证等证件,即便上课有学生会的点名或许老师点名也能够经过代举代签等方式旷课,这都加深了学生旷课的心。
2:选修课资源有限,并能不可以保证全部的学生都能选到自己心仪的课程,很多学生就抱着修满学分达成任务的心态去对待选修课。
3:大学所重视的是修满学分,课程成绩常常不会宣布,学生对于成绩的态度也相对任意,而选修课一般其实不在成绩绩点的计算范围,学生抱着及格就行的态度自然不太会过于重视,何况逃几次课即便被抓也不会不及格。
二:旷课效益博弈剖析博弈两方:老师,学生博弈方式:老师能够选择对旷课的学生处罚或许不处罚;学生能够选择旷课或许不旷课。
高校学生“逃课”现象的博弈分析与治理对策-最新教育资料
高校学生“逃课”现象的博弈分析与治理对策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在高校中存在着“逃课”一族。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高校学生中基础课逃课率为25%以上,专业课为20%,哲学、“邓论”等公共课逃课率为50%以上。
[1]这里还只是统计的显性逃课,还不包括大量存在但无法统计的隐性逃课,即人到了课堂,未专心听课,或睡觉或听音乐等。
课堂是高校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到教室上课是教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教学活动最基本、最平常、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传播文化的神圣殿堂,也是师生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而学生的逃课不仅妨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对学生吸取知识极为不利。
学生逃课有很多原因,如客观上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枯燥等;也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还有高校现行教学管理体制不适合的原因等。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学生上课还是逃课行为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与老师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对策有关,即老师可以采用点名的方式对课堂教学秩序进行有效管理。
而什么时候点名(是上课开始还是结束点),点名的次数(每次都点还是不定期点),每次点名的人数(是全点还是部分点)等,这些都构成了与学生的一个博弈过程。
因此,本文试图用博弈论的方法,从老师采用点名方式这个角度来探讨学生逃课行为的选择机理。
一、学生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分析行为是指具有行为能力的活动主体所做出的有意识的行动。
学生的行为指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有意识行动,即是上课还是逃课。
(这里指的逃课是显性逃课,即不到教室上课,或留在寝室睡觉,或到网吧上网、打游戏,或外出逛街等。
)教师的行为指在维护课堂教学秩序中的有意识行为,这里仅指点名或不点名。
经济学的原理认为,经济活动主体总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也正是学生逃课的内在动因。
因为逃课后学生可以做自己爱做的事情,或娱乐休闲或睡觉或打球运动,而坐在课堂听课总觉得索然无味。
因此,尽管学校对于逃课有严格的处罚规定,尽管老师有点名的极大可能,学生仍有可能会违背学校规定,采取逃课、按一定概率逃课、不逃课三种不同的行为选择。
博弈论结课论文 北京交通大学
解得学生采取的混合战略为( ,1- )
混合战略的纳什均衡为{( ,1- ),
( ,1- )}
3、结论
为了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并且使学生的收益增加,应当提高学生在课堂上所能得到的收益t,同时降低老师课堂点名的成本b,我认为前者可以通过聘请名师,或者通过教学培训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的方式来实现,而后者可以通过改变考勤方法,缩短考勤时间来实现。
42号班
摘要:现在,大学生逃课现象已经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在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如何解决大学课堂出勤率低的问题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针对大学生逃课现象,很多人从大学制度管理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也提出了很多相关的解决办法,但是很少有人从经济学博弈论的角度对大学生逃课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学生逃课与老师点名的博弈角度分析了这种师生博弈的收益函数和纳什均衡,并针对现实存在的静态博弈进行了讨论,并试图提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若u-o<t+n-m,pc+x<pd+px+b,a-b+x<a,存在一个纳什均衡(旷课,不点名)。
1.2、混合战略的纳什均衡
如1.1所讨论,当u-o<t+n-m,pc+x<pd+px+b,a-b+x>a,出现两个纯战略的纳什均衡(不旷课,点名)和(旷课,不点名),根据纳什均衡理论,当出现两个纯战略的纳什均衡时,必然还存在一个混合战略的纳什均衡。假设老师点名的可能为r,给定老师战略,学生的收益分析如下:
1)学生选择旷课:s=r[p(u-o)+(1-p)(t-m)]+(1-r)(u+y)
学生选择不旷课:s=r[p(t+n-m)+(1-p)(t-m)]+(1-r)(t-m)
博弈论逃课
博弈论分析之大学生逃课现象(赖华中师范大学)【摘要】:大学生的逃课现象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这是对高校教育资源的一种严重浪费,对中国未来的人才培养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本文将利用博弈论方法对逃课现象进行分析,探寻出影响博弈结果的决定性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给出解决高校逃课问题的参考方案。
【关键词】:逃课现象;博弈论;纳什均衡;一、引言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确切的说,是研究理性人的行为,而理性人的行为是在合作与冲突中进行的。
博弈论就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
自70年代中期开始,博弈论作为一种分析工具逐渐的发展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博弈论与经济学联系最紧密的原因在于:它们的研究模式是一样的,即强调个人理性,也就是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
大学生逃课现象比较严重,这不仅与大学生自身的学习修养息息相关,和学校的老师及学校的治学方案紧密联系。
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大学生逃课的根本原因。
本文通过博弈论的方法对学校的逃课现状分析,总结出逃课原因,并提出长短期的解决方案。
二、基本假设假定博弈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是理性的利己者。
教师的收益主要来自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与上课的到课人数和上课学生积极发言成正比。
学生的收益主要是学习到的知识与质量的多少,与教师教学质量和上课次数成正相关,主要的评判标准是最终的考试成绩。
所有的理性人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教师的收益最大化是让更多的学生上课学习到最多的知识,同时自己上课付出的成本最小,并根据教师授课质量的差异分为质量高、质量中等两种(质量低社会会自动淘汰),收益可以从教师的工资来反映;学生的收益因人而异,可将学生分为二种人群:第一是学习积极性低或无所谓的态度,追求在付出的精力和时间最少的时候下通过考试;第二是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不仅要求考试通过,还要求优异的成绩和丰富的知识。
大学生逃课及其反制的博弈分析
大学生逃课及其反制的博弈分析大学生逃课是常见现象,他们可能因为没有足够的兴趣、缺乏动力、对教授不满、想完成其他任务或者懒惰等原因选择逃课。
然而,这种行为可能有负面影响,如降低他们的学术表现和在职场上的就业前景。
因此,学校和教授需要采取措施反制大学生逃课行为。
下面分析一下双方的博弈策略。
大学生逃课的策略大学生逃课的行为可能采取以下策略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1. 完全逃课:大学生完全逃课是一种最极端的策略。
学生完全不出现在课堂上,他们可能会选择这种策略是因为他们缺乏动力或者存在更重要的事情。
2. 部分逃课:大学生部分逃课是选择出现在一些课堂上但在另一些课堂上缺席。
学生可能会选择在某些单调或没用的课头上逃课,但会出席他们感兴趣或者认为有价值的课头。
3. 请假逃课:大学生请假逃课是通过向教授或助教发送请假邮件或请假条等方式请假来逃课。
这种策略可能是因为学生有其他计划或任务,或者因为他们生病了。
学校和教授的策略学校和教授可能采取以下策略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来反制大学生逃课行为:1. 强制出勤:教授可以通过签到表、点名、出席情况以及其他逐步处理逃课行为的方式来强制学生出勤。
这种策略可以帮助教授监督学生的出勤状况,并确保他们出现在课堂上。
2. 鼓励积极出席:教授和学校可以采取措施奖励在课上表现优异或者出勤率高的学生,如提供额外学分、奖学金或者其他学生活动的机会等。
这种策略可以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出勤。
3. 更好的课程质量:教授和学校可以通过改进课程设计、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增加互动和参与性等方式提高课堂吸引力,从而减少学生逃课的可能性。
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博弈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博弈实际上是一种合作和对抗的竞争。
如果学校和教授采取强制出勤的策略,学生可能会选择部分逃课或完全逃课来抗议这种约束。
然而,如果教授和学校采取更积极的措施,例如提供更好的课程质量和更多的奖励,学生可能会更积极地出席课程。
双方需要寻找达成协议的平衡点,使双方互相获得更多的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逃课现象的博弈分析【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存在学生逃课现象,甚至出现了经常不上课的“高校逃课族”,影响了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与大学生专业知识与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
因此,高校大学生逃课已成为高校教学与管理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本文对这些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逃课隐性逃课纳什均衡博弈1 引言目前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学生逃课现象,学生逃课并不是去上他们喜欢的课或者去学习了,而是花在消遣方面了。
面对学生逃课现象,学校和院系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加以应对,但最后的结果大多是效果不明显。
尤其是到了大三以后,好多同学面临考研或找工作,上课给他们带来的效用进一步降低,逃课的主观动机更加明显。
为什么学生要逃课?学生逃课到底是不是理性的?各个学校及院系应该怎么样来应对学生逃课现象?笔者试图博弈论知识出发,建立一个师生博弈均衡,来找出教学过程中到课率低的原因,并试图从教学制度建构方面对如何提高学生到课率提出建议。
2 逃课现状的特点分析2.1 逃课率随年级升高呈现递增性,其中专科学生的逃课率明显高于本科生在湖南与山西两所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的关于逃课问题的调查中,本科生大一逃课率为12.4%,大二为24.3%,大四竟为50.5%。
专科生逃课率大一为21.3%,大二为35.2%,大三竟为53.8%。
专科生逃课率与本科生相比,专科生明显高于本科,大一高出8.8个百分点,大二高10.9个百分点,毕业班高2.3个百分点。
(见表一)大学生逃课与隐性逃课数据2.2 隐性逃课现象严重所谓隐性逃课是指教师在上课时,学生做其它作业或想其它事情,思维根本没有在课堂上。
(本文除有明确说明外,其它逃课均不包括隐性逃课。
)在调查中,本科与专科生都存在高比例的隐性逃课现象。
毕业班,本科生与专科生的隐性逃课率分别达到了89.4%与84.4%,大学生平均逃课率达到了43.6%,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见表一)2.3 学生逃课率与教师学历、职称、年龄呈现不平衡性在学历方面,本科与博士学历教师授课的逃课率较高,分别占到41%与37.1%,而硕士学历的教师所授的逃课率只有24.2%;在职称方面,讲师与副教授职称授课的逃课率较低,分别为28.8%与22.1%,助教与教授的授课的逃课率占到44%与31.4%;在年龄方面,年龄在30~45岁的教师的逃课率较低,为17.4%,55岁以上的教师逃课率奇高,占到了4.7%。
(见表三)教师情况与大学生逃课数据3 逃课原因分析3.1 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行为呈现一定的盲目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许多大学生就业观念适应滞后。
因此,大学生呈现一定的盲目性而逃课,主要表现在四大盲目性:一是盲目考证,时下,大学生以证书增加就业的筹码,逃课学习其它知识,盲目考证,出现了校园“考证热”。
二是毕业生盲目考研,考研已成为一种校园时尚,但大多数考研生只是为了回避就业,在调查中,考验学生的92%只是为了回避就业。
三是毕业生盲目提前离校找工作,造成了毕业生逃课率奇高的现象,竟占到了毕业生逃课人数的89%。
四是盲目放弃。
专科生与一些冷门专业就业率低,学生对此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只能通过网络游戏、睡觉、打牌来消遣时间。
这种现象在文史类专业与专科学生中比较常见,也是专科学生逃课率高于本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2 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师授课水平的差异一方面,由于高校防止学生逃课主要措施是点名制,通过课堂点名的方式防止学生逃课的主要方式。
这导致了课堂显性逃课率低,而隐性逃课率明显。
在调查中,30~45岁年龄的教师授课的逃课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年龄阶段的教师倾向于点名,防止学生逃课,一些不愿听课的学生只能采取隐性逃课方式逃课。
另一方面,逃课率高低与教学管理的严格程度成反比。
在调查的逃课经历一项,教学管理中规定三次逃课取消考试资格的课程的两次逃课学生的逃课率为21%,一次的逃课率为32.2%,三次的逃课率为0。
规定四次取消考试两次逃课率是43%,三次的逃课率是24.3%,四次的逃课率为1.13%。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容易产生教学偏好。
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水平引起的。
许多教师都面临两难困境:讲难了学生听不懂,讲易了完不成教学计划,许多学生“吃不饱”而逃课。
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知识层次与教学水平决定的。
教授与助教授课的逃课率高就是一个重要的证明。
教授与助教上课容易产生不同偏好。
在调查中,33%的学生认为教授讲的过快过难,41.2%的同学认为助教偏易,选“照本宣科”一项的人数占到了39%,博士、本科学历教师授课的逃课率助教占到了37.1%,明显高于硕士的24.2%。
3.3 大学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逃课考试题型呆板,缺乏创新性,基本上是书上的与笔记上的原题,像考小学生似的考试记忆力,尤其表现在文史类考试。
文史类逃课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史类的考试试题与方式陈旧,许多逃课学生都有采取复印、抄写笔记的考前“突击思想”应付考试。
3.4 学生家庭背景是学生逃课不容忽视的原因一方面是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以家庭背景,就业方便自居,“60分万岁”思想在头脑里跟深蒂固,基本上是逃课上网、睡觉、打牌,视野狭窄与基本知识水平低。
另一方面是家庭困难的学生依靠社会兼职完成学业,利用上课时间多做一些社会兼职。
在调查中,两者逃课人数分别占到逃课总人数的7%和14%。
4 逃课原因分析4.1 教学行为分析4.1.1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博弈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很多,从根本上说,教学过程是一个博弈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希望通过一种好的表现方式使学生容易和有兴趣接受,但教的过程越完善,教师所付出的成本(教师授课所需的投入)就会越大。
所以教师在付出成本时有一个衡量,衡量的标尺就是预期学生愿意接受的程度。
这个接受程度是根据以往经验判断的。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如果学生接受兴趣较高,从而教师的教学收益较大(教师通过教学得到的满意与投入之间的差额)时,教师则愿意付出较多的教学成本。
反之,教师会减少教学成本以期获得相对较多的教学收益。
本文将这种情况称为收益博弈。
作为学生一方,也存在一个类似的过程。
学生对课堂的接受程度来自于多方面的信息经验,主要有自己以前听课的经验、以及其他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等。
如果以往的经验是良性的,这时学生对教师的心理预期就是良性的,那么该学生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听课。
反之学生逃课或者被动听课的现象就会出现。
本文将这种情况称为经验博弈。
由以上分析可以断言,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博弈过程,并且这个博弈过程是以对方的博弈结果为前提的,由此造成的反馈过程就会产生单向放大,即对方的博弈结果会直接影响对方的行动。
如果一次博弈的结果是恶性的,那么以后教学双方的活动积极性都会下降;如果一次博弈的结果是良性的,那么以后教学双方活动的积极性都会上升。
4.1.2 基于学生个体间“模仿”和“学习”的博弈文科的公共课教学过程中非良性博弈问题非常突出。
公共课的理论性不强,学生认为听课可以花费较少的精力,在听课过程往往表现出很大的“休息性”。
据笔者调查,不同专业的学生反应不同,理工科学生表现比较差,文科学生表现较好,这会创造出很多的收益博弈机会。
公共课一般是大班授课,上课的学生来自于不同专业,学生彼此之间不认识,教师对学生的信息缺失、学生之间的信息缺失以及学生数量众多为公共课的课堂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
教师授课面对的是学生总体,所以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个学生,当个别学生出现不良听课情绪时,教师不能及时制止。
而学生认为教师的态度就是默许,从而影响其他学生出现相似或者相同的情况。
学生之间的这种“相互学习”会使得教师的讲课收益减少,于是教师就会降低讲课成本,从而出现恶性的收益博弈。
课堂上的学生群体是形成博弈的主体,群体规模越大,产生博弈的机会就越多,所以大课堂授课产生恶性收益博弈和经验博弈的机会远远大于小课堂,而小课堂授课则是一种理性选择。
4.2 点名与逃课行为分析4.2.1 师生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模型在模型建立之初,为了分析的精确和方便,我们需要建立几个假定条件:Α:假定一个学生选择逃课给他带来的效用要大于上课给他带来的效用,及逃课是学生理性的选择。
如果用U*表示逃课给逃课学生带来的效用,用U1代表上课给他带来的效用,那么:U*>U1,以下学生类型都符合这个假定,即所有其他学生和这个典型学生同质。
B:假定某节课老师点不点名是在课前决定的,如果在事先没有准备的条件下点名,那么上课的时间将不足以让老师讲完要讲的东西,而假定老师每次备课的内容又必须讲完。
总之老师点不点名是在上课前决定的,在做决定时,将要上的课的学生到课人数对老师来说是不知道的。
根据B假定,老师做出点名与否的决策不受当时到课率影响(老师在决定是不是点名时肯定会受上次到课率的影响。
如果上次到课率很低的话,老师会预期这次到课率也不会高,这样在备课的时候就会有意安排时间点名)。
这样,一个典型学生与老师是同时在完全信息下(双方都知道对方要采取的纯战略)对上不上课和点不点名做出决策,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博弈就可以用以下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模型来描述。
在这场博弈中,参与人分别是任课老师(T)和一个典型学生(S),任课老师的纯战略选择是点名或不点名,学生的纯战略选择是上课或不上课。
表1概括了对应不同的纯战略组合,师生的支付矩阵。
其中a代表学生到课带给老师的效用大小,显然,a是到课人数的递减函数,若全班学生都到课,这个学生到不到课,对老师的效用产生的影响非常的小,设到课人数为n,则a=f(n),且f/(n)<0。
C代表点名给老师带来的效用损失(即点名成本)1[3],F为若老师点名对没有到课的学生的惩罚。
这里假定C<a+F2[4],在这个假设前提下,从该典型学生角度出发,到课与逃课哪个是最优解,取决于老师点名与否。
若老师点名,则到课是最优的(﹣a>﹣a-F);若老师不点名,逃课就是最优的(0>﹣a)。
从老师角度看,点名与不点名哪个是最优解同样取决于学生是否到课,若学生到课,则不点名是老师最优解(a>a-C),否则应该点名(a-C+F>0。
根据前面的假定,这里学生和老师做出判断都是根据以前到课情况的经验做出的)。
因此,表1所表述的博弈中不存在纯战略纳什均衡。
进而需要找出它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学生老师我们以P T代表老师点名的概率,以P S代表学生逃课的概率。
给定P S,老师选择点名(P T=1)和不点名(P T=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UT(1,P S)=(﹣a-C+F)P S+(a-C)(1-P S)=(F-2a) P S+(a-C)UT(0,P S)=﹣a P S+a(1-P S)= a-2a P S令UT (1,P S)= UT(0,P S),即:(F-2a) P S+(a-C)= a-2a P S解上面方程得:P S=C/F逃课到课点名﹣a -C+F, ﹣F a-C, ﹣a 不点名﹣a , 0 a, ﹣a即:如果学生逃课的概率低于C/F,老师的最优选择是不点名;如果学生逃课的概率高于C/F,老师的最优选择是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