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4篇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4篇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4篇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4篇作为一名物理初二老师,你知道如何写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吗?它能帮助你的初二物理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并对你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的帮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希望你喜欢。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1光的折射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重、难点: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器材:激光源、透镜、水、纸、角度测量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面发生,其反射角入射角。

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①现象:筷子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是什么原因②光的直线传播……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不是直线吗同学们猜一猜进行新课:1、试验: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线向哪个方向偏折(先让学生猜想:光线会往哪边折)结果:2、光的折射规律:(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结果: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

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4、有关现象:(1)、池底变浅:做图说明(2)、筷子弯折:做图说明(3)、海市唇楼:做图说明(4)、渔民刺鱼:做图说明:(5)、通过透明物质看物体,都是折射现象,成的都是虚像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200字以上)教学后记:折射的三种情况要清晰,能做图。

第3章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第3章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第3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原因;2.掌握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和转化条件;3.能够根据实验结果解释物态变化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原因;2.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和转化条件;3.实验探究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

三、教学重点1.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原因;2.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和转化条件。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温度计、热板等;2.实验药品:水、冰块、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引入本课时的主题——物态变化,并与学生讨论一下物质会因何种原因发生物态变化。

2. 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对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原因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固态、液态和气态?它们有什么特征?•物态变化是什么?有哪些原因可以引起物态变化?3. 实验探究(40分钟)实验一:固态和液态的转化1.实验目的:观察冰的熔化过程,探究固态和液态的转化。

2.实验步骤:a.在烧杯中放入一块冰块。

b.将温度计插入烧杯中,记录开始时的温度。

c.将烧杯放在热板上加热,观察冰的熔化过程,并记录温度的变化。

3.实验结果与讨论:a.冰块逐渐熔化,变成水;b.温度逐渐升高,直到达到冰的熔点(0℃)停止上升。

4.实验结论:冰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固态和液态的转化。

实验二:液态和气态的转化1.实验目的:观察水的沸腾过程,探究液态和气态的转化。

2.实验步骤:a.在试管中倒入适量的水。

b.将试管放在热板上加热,观察水的沸腾过程,并记录温度的变化。

3.实验结果与讨论:a.在加热过程中,水温逐渐升高,直到达到水的沸点(100℃),水开始沸腾。

b.沸腾过程中水逐渐变成水蒸气。

4.实验结论: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液态和气态的转化。

4. 讲解与总结(15分钟)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条件。

5.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气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条件。

人教版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过程。

2.掌握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并能运用相关概念解释实际现象。

3.熟悉物态变化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并能分析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现象。

教学内容1.物态变化的概念及分类2.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3.物态变化的条件和影响因素4.物质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探究(10分钟)•使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如发放一份小样品或展示一段物态变化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描述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常见的物态变化过程。

步骤二:概念讲解(15分钟)•分享课本中关于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点,包括物态变化的分类和固态、液态、气态的特征。

•就学生在导入环节中提到的物态变化过程与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和讨论,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步骤三:案例分析(20分钟)•给出几个常见的物态变化案例,例如冰融化成水、水沸腾成水蒸气等,并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与物态变化相关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并举例解释这些条件和因素的作用。

步骤四:实验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用火煮水观察水的沸腾过程、用冰块加热观察冰的熔化过程等。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总结实验结果和相关规律。

步骤五:知识拓展(15分钟)•将课堂重点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联系起来,讨论一些不常见但具有重要意义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干冰的升华。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殊的物态变化现象与一般情况下的物态变化有何不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

步骤六:小结与反思(10分钟)•对课堂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物态变化的概念、分类和相关知识的掌握。

•鼓励学生思考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和案例分析等环节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回答和提问质量。

《物态变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沪教版上海》

《物态变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沪教版上海》

《物态变化》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够理解物态变化的基本观点、原理和影响因素,掌握不同物质的物态变化规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一、导入引言1. 请同砚们回顾一下上节课进修的内容,我们进修了哪些关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知识?2. 你们知道什么是物态变化吗?物态变化有哪些类型?它们是如何发生的呢?二、知识梳理1. 物态变化的定义: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2. 物态变化的类型:固态→液态(熔化)、液态→气态(汽化)、气态→液态(凝结)、液态→固态(凝固)。

3. 物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温度、压力、物质的性质等。

三、实验操作1. 实验一:冰的熔化材料:冰块、温度计、容器。

步骤:将冰块放入容器中,用温度计测量冰块的温度,观察冰块逐渐融化的过程。

结论:冰在0℃时熔化成水,这是固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过程。

2. 实验二:水的汽化材料:水、烧杯、酒精灯。

步骤:将水倒入烧杯中,放在酒精灯上进行加热,观察水逐渐变为水蒸气的过程。

结论:水在100℃时汽化成水蒸气,这是液态到气态的物态变化过程。

四、教室讨论1. 请同砚们谈谈物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影响物态变化的过程的?2. 请同砚们举例说明不同物质的物态变化规律有何不同?五、拓展延伸1. 请同砚们自行设计一个关于物态变化的实验,并进行操作,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请同砚们查阅资料,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物态变化温度和压力条件,进行比较分析。

六、课后作业1. 完成教室讨论中的问题,并写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2. 阅读相关资料,总结不同物质的物态变化规律,列出实例进行比照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物态变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课后继续加强进修,不息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物态变化课程设计

物态变化课程设计

物态变化课程设计
物态变化课程设计
一、课题名称:物态变化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物态变化的定义,即物质以独特的方式发生变化,但它的原子结构不发生变化;
(2)了解温度、压强和加工条件对物质态变化的影响;
(3)了解常见态的特征、溶解度和沸点的计算方法。

2. 技能目标
(1)掌握物态变化的实验方法;
(2)掌握物态变化的实际应用;
(3)掌握溶解度和沸点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一)概念:物态变化
1. 定义:物质以独特的方式发生变化,但它的原子结构不发生变化;
2. 类型:常见的物态变化主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3. 原理:物态变化的原理主要是温度、压强和加工条件对物质态的影响;
(二)特征:
1. 固态:固态物质是结构稳定,分子间有强烈的相互作用,拥
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2. 液态:液态物质是分子在液体中可以任意移动,但其体积是固定的;
3. 气态:气态物质是分子处于极度自由状态,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它们之间的空间位置可以随意变化。

(三)溶解度、沸点的计算
1.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量,溶质与溶剂的比例用摩尔浓度来表示;
2. 沸点:沸点是指液体温度到达一定程度时,液体变成蒸气的温度,它是由液体中的分子和空气中的压力大小决定的。

初中物理的物态变化教案

初中物理的物态变化教案

初中物理的物态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让学生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

4.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物理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三种状态,六种物态变化,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特点。

2. 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规律,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不同状态,如冰、水、蒸汽等。

2. 讲解:讲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并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种状态的变化。

3. 实验演示:进行物态变化的实验,如冰熔化、水沸腾等,让学生亲眼目睹不同物态变化的过程。

4. 讲解物态变化的特点:讲解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并强调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特点。

5. 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并讨论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6.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判断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分析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等。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状态的变化,以及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特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掌握六种物态变化,并能够分析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要注重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物态变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初中物理物体物态变化教案

初中物理物体物态变化教案

初中物理物体物态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及物态变化的定义。

-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 能够识别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

- 运用图示和模型,模拟物态变化过程,增强直观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提高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 培养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增强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物态变化的定义。

- 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特点及实例。

教学难点:-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教学准备:-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温度计、加热器等。

- 教学媒体:PPT、实物模型、动画演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融化、水沸腾等,引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 提问学生对物态变化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新课导入(10分钟)- 介绍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及其特点。

- 讲解物态变化的定义,即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三、物态变化的类型(15分钟)- 讲解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特点及实例:1. 熔化:固态→液态,如冰融化。

2. 凝固:液态→固态,如水结冰。

3. 汽化:液态→气态,如水沸腾。

4. 液化:气态→液态,如蒸汽冷凝。

5. 升华:固态→气态,如碘加热。

6. 凝华:气态→固态,如水蒸气凝结。

四、实验探究(15分钟)-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过程。

-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五、总结与复习(10分钟)- 通过PPT或黑板,总结物态变化的六种类型及其特点。

- 复习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转化关系。

六、拓展与应用(10分钟)-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冰雪融化、衣物晾干等。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使学生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概念及分类2. 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3.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教学难点:物态变化现象在生活中应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态变化的知识。

2.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态变化。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讲解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冻、融化、蒸发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探讨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态变化的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态变化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析问题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的课件,直观展示物态变化现象。

2. 实物: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物品,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实物讲解。

3. 教学素材:收集一些关于物态变化的应用实例,用于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物态变化的概念及分类2. 第3-4课时: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3. 第5-6课时: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4. 第7-8课时:物态变化的应用练习与拓展九、课后作业1. 总结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及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七年级下册科学《物态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科学《物态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从物态变化的概念、类型、特点等方面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物态变化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3.教师强调物态变化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实例,如冰雪融化、露水的形成等,使学生认识到物态变化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等,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例,互相交流,共同探讨物态变化的规律。
4.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对科学探究充满热情,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及特点,特别是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常见物态变化类型的识别及实际应用,如凝固、熔化、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实物展示、实验演示、动画模拟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和理解物态变化。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分析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高表达、倾听、协作的能力。
6.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查找关于物态变化的趣味科普文章或视频,与同学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15篇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15篇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篇1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言: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一、)熔化和凝固现象探究实验: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考: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注意事项:(1)注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三)凝固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解释现象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篇2一、选择题1.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A.凝固B.液化C.熔化D.凝华2.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升华现象B.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了,这是蒸发现象C.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有冰花,这是凝华现象D.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发黑,这是凝固现象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A.(1)(2)B.(1)(3)C.(3)(4)D.(2)(4)4.萘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80℃,当温度恰是80℃时,萘将处于()A.固态B.液态C.固液共存态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夏天,我们看到的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B.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C.高压锅是利用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增大而降低,使食物容易被煮熟D.电冰箱是利用致冷物质迅速蒸发吸热;使电冰箱内温度降低6.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A.天气突然变热墙上起汽水--液化B.打开热水瓶盖,瓶口冒“白汽”--汽化C.冬天洗热水澡时,窗玻璃“模糊”--升华D.冬天的早晨,草坪上的青草叶上有霜--凝固7.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凝华现象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8.下列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A.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防止菜被冻坏B.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了C.清晨花草上的小露珠是由空气液化而形成的D.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9.下列物态变化中,都需要吸热的是()A.熔化、汽化B.汽化、凝固C.液化、凝华D.熔化、升华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篇3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物态变化教案

物态变化教案

物态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实质;2. 掌握物态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凝固、熔化和汽化;3. 掌握加热和冷却对物质物态变化的影响;4. 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实质;2. 物态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凝固、熔化和汽化;3. 加热和冷却对物质物态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问题教师出示一个冰块,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为什么在冰箱里的水会变成冰?加热后又会变成水?”让学生思考并开启话题。

Step 2 介绍物态变化教师通过示意图和简单的实验展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由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并解释物态变化的实质是物质微观结构的改变。

Step 3 深入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推测加热和冷却对物质物态变化的影响。

并引领学生了解物态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凝固、熔化和汽化。

并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出发,分析物态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Step 4 实验观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将冰块加热,观察其变化过程,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然后让学生冷却液体,再次观察其变化过程,比较两次实验的不同。

Step 5 总结规律教师让学生从实验结果出发,总结加热和冷却对物质物态变化的影响,然后引导学生总结物态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巩固学生的知识。

Step 6 拓展应用教师通过实际案例和情景问题,引导学生应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水汽在凝结时能产生雾气,请你解释雾气形成的原因。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回答。

四、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态变化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五、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以物态变化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描述自己的观察或亲身经历,并归纳出物态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六、教学反思对本节课进行反思和总结,检查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准备。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通用5篇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通用5篇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通用5篇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通用5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改进以往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记录它们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精选篇1一、问题提出:老师们为物理复习课辛勤劳累,有时候得不到应有的收效?原因在哪里?经过这个问题的思考,我觉得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课中,老师们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经心,没精打彩,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一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则学生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出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

问题是物理的心脏,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道理就在这里,因而也就理所应当地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2、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习课中,以往的教学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习,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住,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

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就是当前物理复习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途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物理复习课的质量,使师生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习的机会。

例如在复习力的平衡问题时,可以根据解答平衡问题的几种方法,设计一组可将有关溶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物理、运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最后,老师可以再进行归纳解答相关几种解法。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5篇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5篇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5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1一、单元复习目的(1)、知识目标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物理现象。

3、识记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4、利用光的反射定律进行作图。

5、掌握平面镜成像及其应用。

6、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定律。

(2)、能力目标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查找有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二、教学重点:理论联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

三、复习内容本章讲述光现象。

重点是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本章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凹镜和凸镜的作用及这些知识的应用。

四、知识梳理五、教学课时:四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光的直线传播的学习,应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还要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8米/秒。

二、基础练习做下面一组填空题: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太阳、月亮、烛焰、眼睛和钻石等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太阳、烛焰。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在我国古代墨经中记载着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明确提出了光的直线传播。

3.光在直空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光在其它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三、复习过程(1)、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应用: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第一篇:物态变化教学设计《物态变化》章节复习课教学设计(2010-12-30)复习目标: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制造原理、摄氏温度的规定,知道摄氏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会使用液体温度计。

2、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知道晶体的熔点.知道熔化过程要吸热,凝固过程要放热.会查熔点表.3、知道沸腾现象,知道沸点,知道沸腾过程要吸热。

4.知道蒸发现象,知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蒸发过程要吸热.5.知道液化现象.6.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7.能用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热现象.教学重点: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各种物态变化的含义及发生条件。

教学难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

教学程序:知识梳理→例题讲解→习题练习教学方法:讲解、讨论、练习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概念复习:一、温度及其测量:1、温度的含义:2、温度计: a.原理; b.使用方法:①读法,看法,②量程,分度值,③放法,④拿法。

3、单位[℃]:①写法,②读法。

4、冰点、沸点的规定:二、物态变化:六种物态变化的含义;1、熔化与凝固:① 物质三态;②熔化的含义;③凝固的含义;④晶体的含义;⑤非晶体的含义;⑥熔点的含义;⑦凝固点的含义。

2、汽化和液化:① 汽化的含义;②汽化的两种方式;③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④沸腾的含义;⑤沸腾的条件;⑥沸点的含义;【列表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⑦液化的含义;⑧液化的两种方法。

3、升华和凝华:①升华含义;②凝华含义;【图表】:六种物态变化关系图第二部分、例题讲解:[1]、[2]、温度计的读数[3]、温度的含义[4]、冰水混合物的温度[5]、晶体的熔化图像[6]、非晶体的熔化特点[7]、[8]、沸腾的条件[9]、温度计的选择[10]、[11]、[12]、液化的实例[13]、[14]、[15]、[16]、升华与凝华的实例第三部分、习题讲解:[1]、温度计的原理、使用与单位;[2]、[3]、[4]、晶体的熔化特点;[5]、[6]、[7]、[9]、液化的实例;[8]、汽化(蒸发)的特点;[10]、沸腾的条件;[11]、[13]、[14]、升华与凝华的实例;[12]、液化的方式;[15]、汽化与液化的应用;[16]、物态变化综合题。

物态变化物理教案

物态变化物理教案

物态变化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知道物质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使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类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4. 引导学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概念及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物态变化的基本类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及条件。

4.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类型,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2. 教学难点:物态变化条件的理解,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

2. 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类型及三种状态,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础知识。

3. 演示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冰熔化、水沸腾等。

4. 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如霜的形成、衣服晾干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物态变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物态变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物态变化概念的理解,是否能够准确描述物质的三种状态和物态变化的基本类型。

2. 评价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3. 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掌握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了解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3.知道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的物态变化;4.能够观察和描述物态变化的过程。

二.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3.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教学难点•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

四. 教学准备为了有效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学投影仪和电脑;2.课件:包括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的示意图以及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图表;3.物态变化实验器材:如水和冰块、酒精、烧杯、试管、温度计等。

五.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新知识1.教师使用投影仪展示物态变化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并让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步骤二:学习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教师通过讲解和课件展示等方式,简要介绍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如固态下分子的排列紧密、形状固定,液态下分子的排列较松散、形状不固定等。

步骤三:探究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物态变化实验,例如:将水和冰块放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观察和记录物态的变化情况。

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并与教师进行讨论。

步骤四:认识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图表,学生观察并进行讨论。

2.学生根据图表,总结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物态变化的规律。

步骤五:巩固和拓展1.教师设计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拓展思维。

六. 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的情况进行评价;2.教师设计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等活动,评价学生的分组合作能力;3.教师布置相关作业,通过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物理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力的概念、运动与力的关系等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物态变化这一章节的学习既有挑战性也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在这个阶段好奇心强,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可能缺乏系统的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结合实验和动画,阐述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物态变化的规律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目标达成:
-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
-学生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了解能量转化关系。
-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于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
-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和练习,巩固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掌握。
-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实验题等。
2.教学实施:
-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共同总结解题方法。
3.目标达成:
-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巩固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规律和计算方法。
1.学生对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认识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形象比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2.学生在分析物态变化现象时,可能难以把握关键因素,需要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观察不细致等问题,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4.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存在恐惧心理,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物态变化的规律。

化学初中物态变化教案

化学初中物态变化教案

化学初中物态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常见物质的物态变化规律。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观察并记录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能够合理解释物态变化的现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原理。

2. 能够观察并记录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
1. 能够合理解释物态变化的现象。

2. 掌握常见物质的物态变化规律。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举例介绍物态变化的概念,引出本次课的主题。

2. 学习:学生观察并记录水的物态变化过程,教师通过实验讲解水的物态变化规律,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3. 拓展: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其他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探索其他物质的物态变化规律。

4.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和理解。

5. 复习:通过小测验巩固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玻璃杯、水、冰块、火等。

2. 教学PPT:详细介绍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原理。

3. 实验记录表格:让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六、作业安排:
1. 完成实验记录表格。

2. 写一篇关于物态变化的小论文。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自主观察和记录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物态变化》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设计思想本节课,利用一课时的时间复习物态变化一章,使学生对这章知识有个整体性的归纳。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和考点。

为提高复习效率,让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熟记于心,对基本方法透彻理解,对基本技能熟练运用。

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八年级第三章《物态变化》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基础知识。

新课程不再强调对物态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掌握,而是要通过对物态变化的认识,能较深刻地了解自然界的雨、雪、雾、霜等现象。

本节课通过目标教学的方式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勾起学生的回忆,让学生主动的去总结物态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理清知识线索,形成知识结构;给学生更为开放的空间,让他们去回忆、去讨论、去总结、去联系生活、去应用,使学生在轻松和谐平等交流的课堂气氛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六种物态变化和各种变化中的吸、放热情况,能列举生活及自然界中六种物态变化的实例,特别是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相关现象。

(2)复习物态变化过程。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2.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复习发生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学生能够根据物理图像完成相应的练习。

(3).回忆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究物态变化过程,观察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各种物态变化过程的区别及联系。

(2)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温度计的使用以及物态变化的知识要点复习。

难点:六种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实例。

因为它概括性比较强,而且也是考试的重要内容。

五、教法、学法(一)教法:1、以问题为线索的启发式教学2、多媒体辅助教学(二)学法:1、以思考、讨论、归类对比等方法复习知识2、小组合作探究梳理知识。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方案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

(2)掌握不同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规律。

(3)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通过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3)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认识到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二、教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概念2. 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3.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4. 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如水结冰、蒸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2. 物态变化的概念与分类(1)讲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

(2)介绍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并举例说明。

3.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1)讲解热量在物态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如熔化、汽化需要吸热,凝固、液化需要放热。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热量变化。

4. 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1)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如雨、雾、霜等。

(2)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让学生认识到物态变化在自然界中的普遍性。

5. 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课题进行探究,如“影响水蒸发速度的因素”,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物态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同时,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积极性、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物态变化课型复习课
教材分析本章教材主要涉及了温度的概念,固、液和气三种物态,以及三态之间的变化过程。

通过本章的复习,使学生巩固温度的概念,会正确使用常用的温度计测量温度。

知道熔化和凝固、气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等自然现象,及物态变化中伴随的吸放热等基本特点。

并且会利用物态变化规律解释现象。

学情分析
由于本章知识贴近生活,知识体系简单,学生学习较好,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有些物态变化只
能理解,不能直接感受,需要记忆的概念例子也比较多,容易混淆,因此,掌握还不够扎实。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物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常用温度计的原理,会测温度
3.知道物态变化的几种具体形式、产生的条件和吸、放热情况
4.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列表、图像等方式分析、总结、概括和归纳知识
2.通过对各种现象的分析,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合作和竞争的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中各种物态变化现象的分析形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助人、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能用温度计测物体的温度。

2.物态变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教学方法列表、讨论、讲解、总结
教具投影仪、温度计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
知识体系投影出示知
识结构
教师巡视
学生自己复

巩固知识点
二、应用知识1.在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前应首先了解温度计的
______、_______和_______.
思路分析: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首先要了解它的
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分度值.如图是液态温度计的结构
示意图.(测量前要了解温度计!)
答: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分度值
2:在使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下列要求中正确
的是( )
引导学生回
顾测量工具
使用方法
生讨论交流
后全班交流
让学生会用
所学知识解
释问题做到
学以致用
A .先把温度计中的液体甩入液泡内
B .把温度计放在盛有被测液体的容器中,如图
C .读数时应将温度计取出
D .记录结果要注明单位 思路分析:正确使用温度计应该做到:“放对”——使温度计液泡与液体良好接触,“看对”——视线跟温度计内液面相平,“读对”——注意单位,“记对”——记录结果有数值和
单位. (这四点是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答:D
点评:A 除体温计外其他液体
温度计不需要在测量前将液体甩入液泡内;B 温度计液泡应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但不能接触容器壁和底部;C 读
数时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体温计跟一般液体温度计的结构不同,使用前必须将液体甩入液泡内并且在读数时可以将它取出.(温度计、体温计的使用方法不同)
3.如图,是某物质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 )
A .这种物质是萘
B .这种物质可能是水
C .这种物质可能是玻璃
D .这种物质可能是钢
提示学生物态变化的吸
放热情况解释
解释问题的方法
生体会记忆
方法
多与生活实际练习
掌握解决问题方法
思路分析:从图象特征可知,这种物质的熔点是0℃,它可
能是水. 图中AB 段表示冰吸热后由—15℃上升到0℃;
BC 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在这时冰继续吸热,但其温度保持不变;CD 段是水吸热升温的过程.从图象中还能确定冰的熔化时间为8min .(通过图像可以研究物质的种类及吸
热、放热过程)
答:B 让学生回忆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4如图所示,容器A 中装有水,在水中放入另一个小铁桶B ,B 中也装水,给容器A 加热并使A 中的水沸腾.继续加热,B 中的水是否也可以沸腾?为什么?
思路分析与答:当A 中水的温度上升时,由于高于B 容器中水的温度,B 中的水从A 中的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A 中的水沸腾时,温度保持lOO ℃,B 中水的温度也可以达到100℃.但是,由于A 、B 之间没有温度差,B 中的水不能再从A 中的水吸热了(这是B 容器中的水不能沸腾
的原因).液体沸腾不仅仅要求温度达到沸点,还要求继续供热,由于B 中的水不能继续吸热,因此不能沸腾.
扩展一下,如何才能让小铁桶中的水沸腾,你有哪些措施?
引导学生分析图像
抓住沸
腾条件
利用图像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三、巩固练习巩固练习:
(1)将湿衣服挂在向阳的地方,是为了提高液体的
_______,从而加快衣服上水分的蒸发.
(2)图为实验室温度计的示意图,它的小刻度是1℃,此
时它所示的温度是______℃.
(3)铁匠师傅打铁时,将烧红的铁块放人冷水中,会听到
“嗤”的一声,同时看到水面上冒出一股“白烟”,在这个过程
中,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和________.
(4)用在探究水的沸点的实验中:
1) 小明观察到同学们测水温的操作有如图20中所示
四种,
你认为正确的是
2) 当水沸腾的时候,小明的温度计的示数如图21所
示,此时水的沸点是℃;如果继续给沸腾的水加热,
水的温
师巡视学生
做练习
学生练习
小组交流
该题目都是
针对本章知
识点对应的
练习
学生容易出
错的地方可
以得以练习

所学知识进
行反馈

3) 实验中水的沸点低于100℃,你认为可能是造成的。

(只需要写出一个可能原因)
(5)把盛有冰和水混合物的盆拿到20℃的房间里,在冰
熔化过程中( )
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B.冰、水的温度都升高
C.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D.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6)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

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

由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我们选用碎冰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

为让碎冰和碎蜡均匀和缓慢地熔化,我们把碎冰放到盛有温水烧杯中,把碎蜡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装置如图16所示。

投影出示题

与学生共同
讨论交流练
习答案对有
关题目进行
订正
根据学生出
生汇报或出
示答案共同
讨论订正答
案,
然后巩固题

生观察后回

生自主解决
问题能力
培养生合作
意识以及尊
重事实的习

1)图是 (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图18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

2)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拿出来,冰和蜡停止熔化。

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冰和蜡又继续熔化。

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

3)如果让你自己实验探究冰和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你在实验中会想到注意哪些问题呢?
现的问题进行总结
四、



我叫小水滴,住在大海里,喜欢到处旅行。

这天我和伙伴们正在嬉戏,不知不觉中我的身体变轻了,终于和其他伙伴一起悠悠地进入了高空。

哇!新的旅行又开始了!
投影出示短文
生先自由阅
读然后讨论
交流
所学的物态
变化知识解
释水循环,
使学生感到
伸我们越升越高,高空的温度却越来越低,低温使我们挤成一团,变成很小很小的水珠,渐渐的我和其他许多来自世
界各地的小水珠联成了一朵朵千姿百态的云。

风推着我们在天空中飘行,气温更低了,我感到身体重了
许多,有的小伙伴甚至变成了漂亮的雪花。

当风伯伯再也
托不起我时,我和伙伴们一个个急速地下降。

不一会儿我们就降到了地面,给花草树木作了“棉被”。


阳升起来了,我又恢复了原状,流到了小溪里,快乐地顺
着小溪到达河流,我又回到了大海的怀抱,等待着下一次
旅行的开始!
文章中的“小水滴”经历了哪些物态变化?各种变化是吸热还是放热?能量如何变化?
答:鼓励生认真
阅读分析短
文并与所学
的物态变化
相联系
进行节约用
水的教育
学有所用
板书设计
四、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二物态变化
定义:熔化凝固熔点凝固点分类:汽化液化沸点液化方法温度计的使用:升华凝华
个人设计特色说明本章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所以我注重了多举例子,让学生从不同侧面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学有所用,体现“让物理走进生活”理念。

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以及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的教育、环保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