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肥厚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研究进展Word版
4种实验动物心肌肥厚模型
实验动物心肌肥厚模型A、压力超负荷/主动脉缩窄压力超负荷引起的心脏肥厚常用的手术方法是主动脉缩窄(.缩窄升主动脉)。
小鼠行主动脉缩窄(TAC)可以引起心脏机械性的压力超负荷,最终导致心肌肥厚、心衰(20,84)。
TAC通常诱导方法采用在近胸骨端行小切口, 缩窄主动脉的这样的开胸手术。
TAC模型虽然不能完全模拟人类的心室重构,但该模型可以用于肥厚发病过程中多种基因学的研究。
主动脉缩窄模型能很好的模拟血流动力学超负荷引起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发展。
该动物模型在主动脉缩窄造成心肌肥厚几个月后会导致心衰。
B、容量超负荷在静脉回流适当的情况下,心脏不能排出足够的血液满足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就会引起CHF(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内檐沟血或回心血量增加导致瓣膜闭锁不全就会引起心室容量超负荷。
在慢性动脉和/或二尖瓣瓣膜回流疾病中的容量超负荷,我们会观察到“舒张期压力-容积曲线”整体右移,说明心脏僵硬度增加,即发生LVH (可见于主动脉瓣狭窄、高血压、肥厚性心肌病)(36)。
通常情况下,容量超负荷CHF模型制备方法是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分流术。
即于肾动脉上方分离出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用血管夹在近肾动脉端夹闭主动脉阻断血流;用的针头由主动脉远端刺入,继续进针刺入下腔静脉,使动静脉联合。
退针后,缝合血管壁伤口。
4-5周后,就能复制出心肌肥厚模型,并具有左心室收缩力增强、舒张末期压力增加的特点(257)。
C、冠状动脉结扎冠状动脉结扎常用于复制心衰动物模型。
冠脉左前降枝(LAD)结扎后会阻断心脏的供养和营养输送,这种情况类似于人类心脏病发作时伴随的症状。
血氧和营养供输阻断后,心肌细胞死亡,心脏整体功能受影响,最终导致心功能紊乱。
由于这种动物模型非常接近临床心衰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证明该模型是心衰发病机制研究的重要手段(13)。
D、转基因型心脏肥大模型几十年以来,一些心脏肥大和心力衰竭的转基因小鼠模型被学者们用于心肌肥厚和心衰这些致命疾病的可能的分子机制研究。
肥厚型心肌病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肥厚型心肌病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蒋显超【摘要】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is a monogenic heart disease and the most frequent cause of sudden death in young people. Gene therapy to treat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is an appealing strategy because of the limited therapeutic options available to manage the most sever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Nevertheless,the grow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ar basis of these diseases,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phisticated viral vectors and delivery strategies are providing researchers with adequate means to target specific genes and pathways involved in disorders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Data from preclinical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gene therapy can be successfully used to relief or prevent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Therefore,gene therapy might plausibly become a treatment option for patients with difficulty to manage inherited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 the preclinical studies into gene therapy for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肥厚型心肌病是单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导致青少年猝死的常见原因.传统治疗多以改善症状为主,无法延缓心肌肥厚乃至心力衰竭的进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治疗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为肥厚型心肌病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现就肥厚型心肌病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8(039)003【总页数】5页(P335-339)【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单基因疾病;基因治疗【作者】蒋显超【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小儿心脏外科,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Q789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导致猝死、心力衰竭及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1-3]。
心肌肥厚医学论文
心肌肥厚医学论文心肌肥厚大鼠外周血CGRP\NPY和IL-6的表达[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肽-Y(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白介素-6(IL-6)在心肌肥厚大鼠外周血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方法:将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成两组,心肌肥厚组(OG组)和假手术组(CG组),每组10只。
参照Anderson方法制作压力负荷性心肌肥厚大鼠模型,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检测大鼠外周血NPY、CGRP、IL-6的浓度。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肌肥厚组NPY、IL-6的水平升高(t=4.52,P<0.05;t=4.73,P<0.05),与心重指数呈正相关(r=0.64,P<0.05;r=0.60,P<0.05);CGRP水平降低(t=2.99,P<0.05),与心重指数呈负相关(r=-0.65,P<0.05)。
结论:NPY、CGRP和IL-6等因子参与心肌肥厚的发生与发展。
[关键词] 心肌肥厚;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肽-Y;白介素-6 NPY, CGRP and IL-6 change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heart hypertrophy ratSHI Jun1, W ANG Jing2*, W ANG Xing11.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 Inner Mongolia, Huhhot 010059, China;2.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 Inner Mongolia, Huhhot 01005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xpression of neuropeptide-Y (NPY),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 and Interleukin-6 (IL-6)in peripheral blood and in the hypertrophic myocardium of rat. Methods: 20 Wistar ra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and one group contained 10 rats. The first group was myocardial hypertrophic group(OG group), the second was control group (CG group). The partial abdominal aorta ligature was used to induce hypertrophy in rats. NPY, CGRP and IL-6 were determined with radio immunological assay.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G group, in the OG group, myocardial hypertrophy NPY, IL-6 levels increased (t=4.52, P<0.05; t=4.73, P<0.05), and heart weight index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r=0.64, P<0.05); CGRP levels decreased (t=2.99, P<0.05), and heart weight index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r=-0.65, P<0.05). Conclusion: The level of NPY, CGRP and IL-6 are rel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Key words] Hypertrophy;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Neuropeptide Y; Interleukin-6心肌肥厚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过程,其发生的结构基础主要是心肌细胞增大和纤维化。
实验动物心肌肥厚模型
III.实验动物心肌肥厚模型A、压力超负荷/主动脉缩窄压力超负荷引起的心脏肥厚常用的手术方法是主动脉缩窄(i.e.缩窄升主动脉)。
小鼠行主动脉缩窄(TAC)可以引起心脏机械性的压力超负荷,最终导致心肌肥厚、心衰(20,84)。
TAC通常诱导方法采用在近胸骨端行小切口, 缩窄主动脉的这样的开胸手术。
TAC模型虽然不能完全模拟人类的心室重构,但该模型可以用于肥厚发病过程中多种基因学的研究。
主动脉缩窄模型能很好的模拟血流动力学超负荷引起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发展。
该动物模型在主动脉缩窄造成心肌肥厚几个月后会导致心衰。
B、容量超负荷在静脉回流适当的情况下,心脏不能排出足够的血液满足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就会引起CHF(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内檐沟血或回心血量增加导致瓣膜闭锁不全就会引起心室容量超负荷。
在慢性动脉和/或二尖瓣瓣膜回流疾病中的容量超负荷,我们会观察到“舒张期压力-容积曲线”整体右移,说明心脏僵硬度增加,即发生LVH (可见于主动脉瓣狭窄、高血压、肥厚性心肌病)(36)。
通常情况下,容量超负荷CHF模型制备方法是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分流术。
即于肾动脉上方分离出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用血管夹在近肾动脉端夹闭主动脉阻断血流;用0.6-mm的针头由主动脉远端刺入,继续进针刺入下腔静脉,使动静脉联合。
退针后,缝合血管壁伤口。
4-5周后,就能复制出心肌肥厚模型,并具有左心室收缩力增强、舒张末期压力增加的特点(257)。
C、冠状动脉结扎冠状动脉结扎常用于复制心衰动物模型。
冠脉左前降枝(LAD)结扎后会阻断心脏的供养和营养输送,这种情况类似于人类心脏病发作时伴随的症状。
血氧和营养供输阻断后,心肌细胞死亡,心脏整体功能受影响,最终导致心功能紊乱。
由于这种动物模型非常接近临床心衰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证明该模型是心衰发病机制研究的重要手段(13)。
D、转基因型心脏肥大模型几十年以来,一些心脏肥大和心力衰竭的转基因小鼠模型被学者们用于心肌肥厚和心衰这些致命疾病的可能的分子机制研究。
动物实验心肌梗死面积的评估
动物实验心肌梗死面积的评估下文是关于动物实验心肌梗死面积的评估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动物实验心肌梗死面积的评估(一) 动物心梗实验设计方案联系个人所学专业,选取某种或某类疾病,设计相关实验的动物模型,详细描述其方法及步骤,并阐述所选动物种类和级别的理由以及该动物日常生活和实验的环境要求(包括进出该环境的顺序),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MicroRNA-378(miR-378)在心肌肥厚中的研究一、实验原理:microRNA(miRNA)是一类小分子非编码单链RNA,长约22个碱基,能通过与靶mRNA3’非翻译区(3’UTR)互补配对,使其翻译受到抑制,从而在转录后水平对生物体内基因时序性表达起到精细调节作用。
miRNA的表达变化与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本实验通过异丙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诱导实验动物心肌肥厚,然后用PCR技术测定心肌细胞中miRNA的变化。
二、实验目的:通过统计学方法观察miRNA在正常心肌细胞和心肌肥厚的心肌细胞中的差异,从而将miRNA作为诊断心肌肥厚的潜在的生物学标志。
三、实验材料及步骤:Wistar雄性大鼠30只(200~250g/只,SPF级别),异丙肾上腺素(ISO),去甲肾上腺素(NE),生理盐水。
分组及造模采用随机数表的方法讲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ISO处理组、NE组。
ISO处理组:10只大鼠连续7天背部皮下注射ISO( 4 mg/kg/天),制成心肌肥厚模型。
NE处理组:10只大鼠连续7天背部皮下注射NE(4 mg/kg/天),制成心肌肥厚模型。
对照组:10只大鼠同法背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4 mg/kg/天),制成心肌肥厚模型。
检测造模是否成功高频超声检测分别于造模后第2周,称取大鼠质量,10%水合氯醛麻醉大鼠后,仰卧固定,将其胸前部剃毛,应用TOSHIBA-6000超声诊断仪,频率为MHz的探头置于其胸左侧,取径(LVEDD,LVESD)。
心肌肥厚实验方案
一、实验方法1L-甲状腺素致大鼠心肌肥厚模型取50只220-250g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
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玄参高剂量组、玄参中剂量组、玄参低剂量组、卡托普利(阳性对照药)。
制备大鼠心肌肥厚模型。
除正常组外,各组连续7d腹腔注射L-甲状腺素0.25mg·kg-1·d-1,1次/天,制成心肌肥厚模型;正常组腹腔注射等量注射生理盐水。
各给药组在给予L-甲状腺素后以玄参高、中、低液灌胃给药;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
连续给药9天,于处理前禁食不禁水12h,取血和心肌进行各项分析。
2大鼠心肌质量指数的测定大鼠心肌肥厚指数的测定:取大鼠称体重(BW)后腹主动脉取血。
快速打开胸腔取心脏,去除心房组织,分离左、右心室,生理盐水漂洗去血,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电子天平准确称取左心室重量和全心重量。
计算左心室重量/体重(LVW/BW)、全心重量/体重(HW/BW),分别记为左心室肥厚指数(LVWI)、全心肥厚指数(HWI)。
3心肌组织AngⅡ含量的测定组织匀浆制备:各组大鼠取血后,取左心室心肌组织约300 mg/份,在4℃的生理盐水中漂洗2次,除去血液,滤汁拭干。
用分析天平称重,迅速置于冰浴中的微型手动匀浆器中,加入重量为组织重量9倍的4℃生理盐水,碾磨约10 min 制成匀浆,以3000r/ 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置- 70℃冰箱保存,待测。
取上清液200ul加生理盐水800ul制备成2%的心肌组织匀浆。
按血管紧张素Ⅱ试剂盒说明书及考马斯亮蓝蛋白测试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测定AngⅡ及蛋白浓度,结果以每毫克蛋白中的AngⅡ含量表示。
4心肌组织SOD、MDA活性测定去上清液,配置成一定浓度的组织匀浆,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 含量。
同时进行蛋白测定,按考马斯亮蓝蛋白测试盒说明书操作。
结果以每毫克蛋白中的SOD活性表示。
心肌肥厚慢性心衰小鼠模型造模方法
心肌肥厚慢性心衰小鼠模型造模方法
TAC是一个慢性心室肥大的最为常用疾病模型,可用于模拟高血压或室内压增高而引起的肥厚性心肌病,在临床前药物研究或基础医学、生物学研究中广泛应用。
TAC手术后即刻诱发/启动心室肥厚的进程,根据不同的小鼠品系和手术缩窄程度(如27G、28G缩窄),一般来说1周(28G缩窄)或2周(27G缩窄)即可发展为显著性的心室肥厚,并可于2~3周(28G缩窄)或4~6周(27G缩窄)发展为心力衰竭。
手术方法:
一般采用雄性小鼠,根据实验目的不同,鼠龄可以在9~10周之间,缩窄程度可选用中度缩窄(27G)或重度缩窄(28G)。
在主动脉弓部用线结扎法形成一精确的定量缩窄,达到限制血流增加室内压的目的。
TAC诱发心室肥大或心衰的方法最早由Rockman等于1991年正式建立,之后成为广泛应用的心室肥大、心衰模型。
图1. 主动脉弓部缩窄及心重体重比、血流动力学变化,参见 PNAS. 1991; 88(18):8277-81。
模型发展判断:
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以下数据为动物清醒状态下的超声结果。
图1. 正常小鼠心脏超声(C57BL/6J 小鼠)
图2. TAC术后4周超声(左心室心肌代偿性增厚)
图3. TAC术后12-14周超声(心衰指标为EF-射血分数、FS-短轴缩窄分数)
超声检测要求:
动物麻醉状态下的心功能是下降的,故本公司要求超声时心率为500-550次/分,甚至需要测量清醒状态下的超声,尽可能反应动物真实的心功能。
心肌功能研究常用的动物模型
心肌功能研究常用的动物模型
1、在体动物模型(in vivo):
心肌相关研究模型包括:
① 心力衰竭——主动脉弓缩窄心衰模型(TAC),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或前降支分支使主动脉口径缩小,以加重心脏后负荷,在心肌肥厚模型形成后,可发展为心力衰竭。
② 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脏冠脉左前降支(LAD)结扎使血管缺血一段时间,再松开使血液回流,造成再灌注二次损伤。
2、更新微信推送数据离体模型:Langendorff 心脏离体灌流模型
3、体外细胞模型:
① 细胞种类:新生鼠心肌细胞(1-3day);成年心肌细胞(Langendroff 分离,分离难度大,培养困难);H9C2 细胞系。
② 细胞造模:模拟缺血液,模拟缺氧环境。
心肌肥大实验实训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心肌肥大的概念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心肌肥大的实验研究方法,包括心肌细胞的培养、心肌肥大模型的建立以及相关指标的分析。
3.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了解心肌肥大时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4. 通过实验,加深对心肌肥大机制的理解,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异丙肾上腺素(ISO)、去氧肾上腺素(PE)、心肌营养素-1(CT-1)抗体、吡格列酮等。
2. 仪器设备: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细胞培养箱、PCR仪、Western blot系统、电镜等。
三、实验方法1. 心肌细胞培养:采用体外原代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经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后,用于后续实验。
2. 心肌肥大模型建立:将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分为高糖高胰岛素组、吡格列酮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高糖高胰岛素和吡格列酮处理。
3. 心肌细胞CT-1表达检测: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心肌细胞中CT-1的表达,观察其在心肌肥大中的作用。
4. 心肌细胞STAT-3与Beclin-1表达检测:采用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心肌细胞中STAT-3和Beclin-1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心肌肥厚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5. 心肌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利用电镜观察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了解心肌肥大时的心肌细胞形态学变化。
四、实验结果1. 高糖高胰岛素组心肌细胞CT-1表达显著升高,提示CT-1可能在心肌肥大中发挥重要作用。
2. 吡格列酮干预组心肌细胞CT-1表达显著降低,提示吡格列酮可能通过抑制CT-1的表达来发挥治疗作用。
3. 高糖高胰岛素组心肌细胞STAT-3和Beclin-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提示STAT-3和Beclin-1可能参与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
4. 电镜观察结果显示,高糖高胰岛素组心肌细胞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形态异常,提示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异常。
实验报告动物模型建立与疾病研究
实验报告动物模型建立与疾病研究实验报告一、引言动物模型的建立在疾病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模拟疾病特征和临床表现,动物模型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寻找潜在的治疗方法,并评估新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动物模型的建立与疾病研究,并分析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二、动物模型的选择与建立1. 模型选择在动物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首先需要选择适宜的动物作为研究对象。
通常选择的动物是与人类有较高相似性的物种,如小鼠、大鼠、猪等。
此外,还需考虑疾病的特点、病理生理过程以及实验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2. 模型建立a. 基因编辑技术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已成为动物模型建立的重要手段。
例如,利用CRISPR/Cas9系统可以准确地对动物基因进行编辑,使其表现出类似于目标疾病的特征。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疾病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新的途径。
b. 药物诱导模型通过给动物注射特定药物或者暴露于特定环境条件下,可以诱导出与目标疾病相似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这种方法常用于建立慢性疾病模型,如肥胖症、高血压等。
三、动物模型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举例1. 肿瘤研究领域动物模型在肿瘤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小鼠肿瘤模型,科研人员可以研究肿瘤的发生机制、生长特点以及药物治疗的有效性。
此外,还可以评估抗癌药物的毒性,并研究肿瘤的转移过程。
2. 神经系统疾病研究动物模型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有广泛应用。
例如,通过建立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科研人员可以模拟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过程,研究其致病机制,并评估新药物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
3. 心血管疾病研究动物模型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动物模型,可以深入研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并评估药物的疗效。
四、动物模型的优缺点1. 优点a. 模拟疾病特征:动物模型可以模拟疾病的特征和临床表现,有助于科研人员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
b. 评估药物疗效:动物模型可以用于评估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心肌肥厚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研究进展
心肌肥厚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研究进展摘要目的:综述心肌肥厚(CH)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为CH类疾病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以“心肌肥厚”“动物模型”“Cardiac hypertrophy”“Model”等组合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 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筛选2004-2014年有关CH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的内容,综述常用模型的基本原理、制备方法及特点等。
结果与结论:共查阅到376条文献,其中有效文献29条。
目前常用的CH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有物理法(包括压力超负荷法致CH、容量负荷法致CH、心肌梗死致CH、运动诱导致CH)、化学法(包括药物诱导法致CH)和生物法(包括转基因型CH、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致CH)等。
其均可模拟CH,而CH原理、制备方法和模型特点各异。
在CH动物模型中,大鼠易饲养、经济、抗感染力强,常作为首选造模动物,常用鼠种为SD大鼠及小鼠,雌雄均可。
在现有成模方法中,压力超负荷法制作慢性CH模型,手术操作简单方便、重复性好、造价低廉,最为常用;转基因动物模型对人类疾病的模拟程度更高,但耗时长,费用昂贵,可能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心肌肥厚;动物模型;建模方法;转基因心肌肥厚(CH)是心肌细胞对多种病理刺激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在早期,CH因心室壁增厚、心肌收缩功能改善而被视为代偿性过程 [1];但在持久病理性应激情况下, CH伴随间质纤维化、收缩功能失调以及基因表达、能量代谢和电生理特征异常,最终导致失代偿性心功能衰竭,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目前认为, CH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已被列为引起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2]。
其发生机制复杂,至今仍未完全阐明,而对CH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等研究常用动物实验进行,因此复制动物模型成为目前国内外从事CH研究的常用手段。
本文拟以“心肌肥厚”“动物模型”“Cardiac hypertrophy”“Model”等组合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 PubMed 等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筛选2004-2014年有关CH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的内容。
心肌肥厚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医生.doc
心肌肥厚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医生目的:综述心肌肥厚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为心肌肥厚疾病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以“心肌肥厚”、“动物模型”、“心肌肥厚”和“模型”为关键词,在CNKI和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筛选XXXX ch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的内容,总结常用模型的基本原理、制备方法和特点。
结果和结论:共查阅了376份文件,包括29份有效文件。
目前,建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常用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包括压力超负荷法诱发慢性充血、容积负荷法诱发慢性充血、心肌梗死诱发慢性充血、运动诱发诱发慢性充血)、化学方法(包括药物诱发法诱发慢性充血)和生物方法(包括转基因慢性充血、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诱发慢性充血)等。
它们都可以模拟CH,但CH的原理、制备方法和模型特点不同。
在CH动物模型中,大鼠易于饲养,经济,抗感染能力强。
它们经常被用作首选的模型动物。
常用的鼠种是雄性和雌性的SD大鼠和小鼠。
在现有的成型方法中,压力超负荷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成本低,是制作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最常用的方法。
转基因动物模型可以在更高的程度上模拟人类疾病,但耗时长、成本高,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心肌肥大;动物模型;建模方法;转基因心肌肥大是心肌细胞对各种病理刺激的适应性反应。
在早期,由于室壁增厚和心肌收缩功能改善,CH被认为是一个代偿过程[1];然而,在持续病理应激的情况下,慢性心力衰竭伴有间质纤维化、收缩功能障碍、基因表达、能量代谢和电生理特征异常,最终导致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目前,CH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并已被列为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2]。
CH的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
然而,动物实验通常用于研究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因此,动物模型的复制已成为国内外CH 研究的常用方法。
本文以“心肌肥厚”、“动物模型”、“心肌肥厚”和“模型”的组合为关键词,在CNKI和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筛选XXXX ch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的内容。
心肌肥厚细胞模型建立方法
心肌肥厚细胞模型建立方法英文回答:Introduction.Cardiomyocyte hypertrophy is a condition in which the cells of the heart muscle become enlarged. This can occur as a result of various stimuli, including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such as hypertension, valvular heart disease,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cardiomyocyte hypertrophy is crucial for developing effective therapies to prevent or reverse this condition.Methods for Establishing In Vitro Models of Cardiomyocyte Hypertrophy.Several methods can be used to establish in vitro models of cardiomyocyte hypertrophy for research purposes. These methods aim to mimic the physiological stimuli thatlead to hypertrophy in vivo. Here are some commonly used techniques:1. Biomechanical Stress: Applying mechanical stress to cardiomyocytes using devices such as Flexcell or Cell Stretcher can induce hypertrophy. This method simulates the increased workload and tension experienced by heart muscle cells in pathological conditions.2. Hypertrophic Stimulators: Treatment withhypertrophic stimuli like angiotensin II, phenylephrine, or endothelin-1 can trigger hypertrophy in cardiomyocytes. These agonists activate specific signaling pathways that promote cell growth and enlargement.3. Genetic Manipulation: Overexpression of genes encoding hypertrophic factors, such as calcineurin or GATA4, can lead to cardiomyocyte hypertrophy. Conversely, knockdown or knockout of anti-hypertrophic genes can also promote hypertrophy.4. Coculture Systems: Coculturing cardiomyocytes withother cell types, such as cardiac fibroblasts or endothelial cells, can create a microenvironment that promotes hypertrophy. Paracrine signaling and cell-cell interactions play a role in this process.5. Hypoxia and Ischemia: Hypoxia (low oxygen levels) and ischemia (reduced blood flow) can induce cardiomyocyte hypertrophy as a compensatory response to maintain cardiac function.Applications of In Vitro Cardiomyocyte Hypertrophy Models.In vitro models of cardiomyocyte hypertrophy serve as valuable tools for studying the molecular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is condition. These models allow researchers to:1. Investigate Signaling Pathways: Determine the specific signaling pathways activated in response to hypertrophic stimuli and identify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2. Assess Drug Efficacy: Test the effectiveness ofnovel drugs and therapies for preventing or reversing hypertrophy by monitoring changes in cell size, gene expression, and function.3. Study Pathophysiology: Elucidate the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contributing to cardiomyocyte hypertrophy and its consequences on cardiac function.4. Develop Diagnostic Markers: Identify biomarkers that can aid in early diagnosis and monitoring of hypertrophy.5. Personalized Medicine: Tailor treatments for hypertrophy based on individual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by studying cell-specific responses in vitro.中文回答:肌肥厚细胞模型的建立方法。
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进展
㊃综述㊃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进展戴贺㊀陶琴㊀程维礼㊀张郁青㊀张莱21110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心内科通信作者:张郁青,电子信箱:Zyq-zhq@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3.03.020㊀㊀ʌ摘要ɔ㊀目前,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以缓解临床症状及预防心脏性猝死为主要目标,但现有治疗手段不能逆转心肌纤维化㊂本文梳理了肥厚型心肌病的传统治疗,并对新型治疗方法进行了概括㊂ʌ关键词ɔ㊀心肌病,肥厚性;㊀药物治疗;㊀手术治疗;㊀靶向治疗基金项目:南京市卫生科技发展专项资金(YKK20195)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㊀Dai He,Tao Qin,Cheng Weili,ZhangYuqing,Zhang Lai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the Affiliated Jiangning Hospital of Nang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211100,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Zhang Yuqing,Email:Zyq-zhq@ʌAbstractɔ㊀The therapeutic aim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mainly focuses on symptoms improvement and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However,the present treatment methods cannotreverse myocardial fibrosis.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traditional treatment of HCM and summarizes new therapeutic methods of HCM.ʌKey wordsɔ㊀Cardiomyopathy,hypertrophic;㊀Pharmacotherapy;㊀Operative therapy;㊀TargetedtherapyFund program:Nanjing 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pecial Foundation(YKK20195)㊀㊀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以心室壁心肌肥厚为特征,通常不伴有左心室腔的扩大㊂HCM 是一种全球性疾病,发病率超过1/500[1-2],男女比例大致为3ʒ2[3]㊂我国患病率约为80/10万,意味着有100万人以上的患者㊂HCM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大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主要症状包括胸痛㊁劳力性呼吸困难㊁心悸及晕厥等,是年轻人发生心律失常性心原性猝死㊁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重要原因㊂HCM的治疗多采用对症处理,通过阅读文献,我们发现新的靶向药物及基因治疗方法还处于研究阶段,HCM精准医疗有很大前景,因此本文主要就HCM的治疗进展进行阐述㊂1㊀生活方式干预由于HCM是青少年及运动员猝死的常见原因,专家推荐HCM应避免剧烈运动,但HCM患者为防止心肌肥厚加重以及猝死的发生而普遍存在缺乏运动的情况㊂另一方面心肺健康水平的降低是HCM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标志之一,有学者对1998 2010年接受心肺运动测试的HCM患者进行单中心队列研究发现,峰值耗氧量每增加1ml㊃kg-1㊃min-1,发生死亡和心脏移植的风险降低约21%[4]㊂对HCM 动物模型进行运动试验的结果表明,适当运动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近年来亦有临床试验发现,HCM患者进行中等强度运动可显著改善体能,且与常规活动相比并没有出现重大的不良事件[5]㊂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指南推荐,大多数的HCM患者进行轻至中度的娱乐运动,不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还有利于改善心肺功能㊁提高身体机能[6]㊂2㊀HCM的药物治疗根据左室流出道与主动脉峰值压力差(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gradient,LVOTG),HCM分为梗阻性HCM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㊁隐匿性梗阻性HCM及非梗阻性HCM,约有70%的患者有左室流出道梗阻㊂目前治疗大多针对有症状的梗阻性心肌病,通过减轻流出道梗阻,从而改善患者症状,其中药物治疗仍是HCM治疗的重要选择㊂2.1㊀传统药物2.1.1㊀β受体阻滞剂㊀作为静息或负荷后出现左室流出道梗阻患者的一线推荐用药,β受体阻滞剂主要降低运动后的LVOTG,改善症状㊁舒张功能及运动能力[7]㊂多个研究表明,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提高儿童及成人HOCM患者的生存率,且呈剂量相关性,对每天服用0~74㊁75~149和ȡ150mg美托洛尔的3个亚组患者进行随访,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发现,10年内未发生疾病相关死亡的比例分别为83.1%㊁90.7%和97.0%[8-9]㊂一项251例成年HOCM 患者的队列研究发现,在经干预LVOTG 小于30mmHg 的HOCM 患者中使用β受体阻滞剂依然可以提高生存率,提示β受体阻滞剂在非梗阻性HCM 患者治疗中可能同样具有保护作用[9]㊂多数观点认为,HCM 患者无论是否有左室流出道梗阻,均应使用β受体阻滞剂[10]㊂既往研究报道,HOCM 患者停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发生显著的生理变化及不良临床预后,指南建议HOCM 患者在围手术期仍应继续使用β受体阻滞剂来预防心血管并发症㊂Imori 等[11]发现,当非心脏手术的围手术期HOCM 患者不能口服比索洛尔时,改用比索洛尔经皮贴片后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且比静脉用药价格优惠,或可成为HOCM 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方法之一㊂2.1.2㊀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㊀对于β受体阻滞剂不耐受或存在禁忌证的HCM 患者,推荐使用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同样具有负性变时和减弱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地尔硫的不良反应相对更少㊂2015年的一项临床试验提示,地尔硫可缓解HCM 患者早期左室重构,安慰剂组患者左室厚度平均值变化为+0.15,而地尔硫组患者为-0.02,但该研究样本量较小,仅对38例肌节基因突变携带者展开了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尚需大样本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12]㊂联用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与β受体阻滞剂发生严重传导阻滞的风险较高,因而视为禁忌㊂2.1.3㊀钠通道阻滞剂㊀丙吡胺(disopyramide)可用于使用β受体阻滞剂㊁维拉帕米后仍不能控制症状的HCM 患者,是目前最可靠㊁能够显著降低静息状态下LVOTG 的药物[13]㊂但其口干㊁便秘等抗胆碱能不良反应相对多见,还可能引起明显的QT 间期延长,使丙吡胺的使用受到了一定限制㊂在一项对4个HCM 中心118例接受丙吡胺治疗的HCM 患者的随访研究中发现,有5例患者因口干明显㊁3例患者因前列腺增生症状明显而不得不终止用药[13]㊂西苯唑林(cibenzoline)对钠通道有较强的阻断作用,使心肌细胞内Na +浓度下降,干扰心肌细胞去极化过程,进而触发心脏Na +/Ca 2+交换器的激活来增加Na +,从而导致心肌细胞内Ca 2+浓度下降,同样可降低LVOTG,甚至可直接改善HOCM 及非梗阻性HCM 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且抗胆碱能的不良反应较丙吡胺小,或可成为HOCM 患者一项前景不错的治疗选择[14]㊂Hamada 等[14]对88例接受西苯唑林治疗和41例未接受西苯唑林治疗的HOCM 患者进行近20年随访,发现治疗组LVOTG 下降㊁左室反向重构,左心衰竭㊁心房颤动发生率均低于未治疗组,且治疗组死亡率为20.5%,未治疗组为90.2%㊂2.2㊀新型药物2.2.1㊀改善心肌能量代谢㊀家族性HCM 患者中被发现有磷酸盐代谢受损,这种心肌能量损害先于心肌肥厚出现,且可能与左室肥厚及心力衰竭等心脏重构进展相关[15]㊂哌克昔林(perhexiline)属于口服的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抑制剂,可减少脂肪酸代谢,增加碳水化合物代谢和ATP 含量,从而改善心肌能量代谢㊂用哌克昔林治疗HCM 小鼠模型6周后,小鼠左室收缩压㊁左室舒张压等参数得到部分改善,但最近一项多中心Ⅱb 期临床试验由于疗效低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而提前终止[16]㊂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直接抑制β氧化,相对来说更安全且耐受性更好,通过抑制3-酮酰基辅酶A 硫解酶,减少长链脂肪酸氧化,从而减少氧气摄入并增加丙酮酸脱氢酶活性,来刺激葡萄糖氧化,提高心肌能量利用效率[17]㊂然而在随后的临床试验中被证实无显著疗效,研究者招募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心脏医院中51例药物难治性症状的HCM 患者,进行曲美他嗪和安慰剂对照治疗3个月后,统计发现曲美他嗪组患者步行距离比安慰剂组少38.4m,且运动期间峰值耗氧量降低[18]㊂2.2.2㊀晚钠电流抑制剂㊀雷诺嗪(ranolazine)通过降低细胞内Na +超载来减少Ca 2+进入心肌细胞内,从而缩短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逆转细胞内Ca 2+过多引起的肌肉异常收缩及舒张功能障碍㊂动物实验发现,对携带HCM 突变基因大鼠出生起给予雷诺嗪,可预防HCM 表型出现,延缓疾病进展[19]㊂然而在一项Ⅱ期临床试验中发现,雷诺嗪并不能改善有症状的HCM 患者的客观指标[20];该试验结果亦表明,雷诺嗪与降低N 末端B 型利钠肽原水平㊁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相关,目前雷诺嗪已被用于减少植入除颤器且频繁放电的HCM 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7]㊂伊拉克嗪(eleclazine)对晚钠电流的选择性要优于雷诺嗪,但目前一项大剂量安慰剂对照试验中发现伊拉克嗪疗效并不显著,且在另一项Ⅱ期临床试验中发现,在放置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的非HCM 患者中,近60d 内至少发生1次ICD 干预或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使用伊拉克嗪后24周内ICD 干预的次数并未明显下降,反而增加了休克的发生[21]㊂2.2.3㊀抑制心肌纤维化㊀在小鼠动物模型中发现,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㊁醛固酮拮抗剂㊁N-乙酰半胱氨酸和他汀类药物可减轻HCM 小鼠心肌纤维化程度并减少胶原成分[22]㊂几项小规模人体试点试验发现,氯沙坦对HCM 病理有潜在益处㊂但在一项113例HCM 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中,并未发现氯沙坦对HCM 患者心脏收缩舒张功能㊁左房大小㊁运动能力及心肌纤维化有明显的影响[23]㊂为了进一步探求氯沙坦对HCM 患者疾病进展早期是否有影响,一项临床Ⅱ期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VANISH 已经开展[24]㊂而Maron 等[25]进行的临床随机试验并未证实螺内酯对HCM 患者心肌纤维化及临床指标有任何益处㊂2.2.4㊀钙离子稳态相关药物㊀Parvalbumin 作为心肌细胞表达的Ca 2+缓冲分子,有助于心肌细胞钙稳态的维持㊂在动物模型中已证实,肥厚的心肌细胞过度表达parvalbumin 可改善高钙内环境并降低Ca 2+的敏感性,进而改善心脏的舒张功能,但还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26]㊂有研究发现,曲古抑菌素A 可改善钙调节失衡㊁活化T 细胞核因子的核转位及细胞肥大,但这些结论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去证实[27]㊂2.2.5㊀心肌球蛋白抑制剂㊀Blebbistatin通过抑制横桥的形成及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来降低心肌Ca2+敏感性,其抗心律失常作用已在心肌肥厚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但blebbistatin缺乏选择性,它对骨骼肌肌球蛋白Ⅱ异构体具有高亲和力,而对心脏中等亲和力,因此未被作为HCM的治疗方案[28]㊂马伐卡坦(mavacamten),又称为MYK-461,可逆地抑制肌动蛋白-肌球蛋白交叉桥联,从而选择性地降低心肌收缩力㊂在动物实验中已证实,它可削弱HCM表型表达,并抑制肥大㊁心肌细胞紊乱和纤维化基因的表达[29]㊂Heitner等[30]进行的一项前瞻性Ⅱ期临床试验表明,马伐卡坦可显著降低HOCM患者运动后LVOTG,在治疗12周时运动后LVOTG 可从初始103mmHg降至19mmHg,且血浆浓度维持在350~695ng/ml时可缓解左室流出道梗阻,大多数患者耐受良好,最普遍的严重不良反应是心房颤动,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但该试验仅纳入21例HOCM患者,规模较小,且为开放性试验,有一定局限性㊂在此基础上进行的EXPLORER-HCM试验,进一步证实了马伐卡坦可降低HOCM患者LVOTG,随后Wheeler等[31]对该Ⅲ期试验进行分析,入选的251例HOCM患者经马伐卡坦治疗30周后心肺运动试验相关参数均得到改善,治疗组与安慰剂组对比,峰值分钟通气量/CO2输出量比率变化最小二乘均值-2.2(95%CI:-3.05~-1.26,P<0.001),峰值运动时间变化最小二乘均值0.7min(P<0.001),表明马伐卡坦对改善HOCM患者最大运动能力具有益处㊂为了进一步探讨马伐卡坦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长期扩展研究MAVERICK-HCM 正在进行中[32]㊂对于有症状的非梗阻性HCM患者同样有相关的临床研究表明,使用马伐卡坦后心肌损伤相关标志物水平降低,提示马伐卡坦可能存在潜在的临床益处[33]㊂另一种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CK-274(aficamten)也在研发中,与马伐卡坦的主要区别在于CK-274的半衰期更短[34]㊂3㊀HCM的介入及手术治疗对于部分HCM患者虽然使用了最大量的药物仍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以及症状明显的HOCM患者而言,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㊂3.1㊀室间隔心肌切除术(ventricular septal myectomy,VSM)数十年来VSM一直是部分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HCM 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包括经典Morrow手术和改良扩大Morrow手术㊂外科手术在解除左室流出道梗阻的同时,还可处理可能伴随的二尖瓣异常等问题㊂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改良手术比经典手术在减轻左室流出道梗阻及减少二尖瓣置换术方面更具优势[35]㊂手术并发症有束支传导阻滞㊁室间隔穿孔㊁心室破裂和主动脉瓣反流等,上述并发症在经验丰富的心血管病中心发生率较低,但与其他微创手术相比,在腱索断裂或风湿性二尖瓣疾病等二尖瓣内部异常的病例中VSM治疗优势并不明显[36]㊂3.2㊀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alcohol septal ablation,ASA)经典方法是通过导管于冠状动脉内向心肌间隔支注入无水乙醇,使相应部位的心肌梗死,从而减轻左室流出道梗阻,被认为是VSM的替代治疗方案㊂一项大规模的HCM临床病例观察分析结果显示,ASA比VSM有更低的死亡率及并发症,但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更高,ɤ65岁接受ASA治疗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0.3%,VSM治疗组为1.5%;>65岁接受ASA治疗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1.7%,VSM治疗组为6.7%[37]㊂由于高达25%的患者术中会出现急性或亚急性心脏传导阻滞,专家建议ASA术前植入临时起搏器㊂如果术中乙醇从靶血管泄露可引起严重和广泛的心肌坏死㊁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㊁室间隔穿孔甚至出现死亡,术后由于疤痕的存在可出现心律失常,ASA对静息时LVOTG高及重度室间隔肥厚的HCM患者疗效可能不佳,更适用于因显著并发症增加VSM风险的患者[36]㊂由于冠状动脉存在解剖差异,室间隔心肌隧道化学消融术相应而出㊂除了无水乙醇消融,还有弹簧圈㊁微球栓塞等方法[38]㊂3.3㊀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 RFCA已被广泛应用于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心房颤动,研究发现RFCA也可用于治疗HCM左室流出道梗阻,能够降低LVOTG㊁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且束支传导阻滞等并发症非常少见㊂Crossen等[39]发现,11例LVOTG> 50mmHg且接受RFCA治疗的HCM患者,术后12个月左室流出道平均静息梯度可降低85%,且NYHA分级从3.0ʃ0.0改善到1.8ʃ0.8㊂RFCA或可成为有VSM和ASA禁忌的HCM患者的一种可重复的治疗方案,然而它对于HCM治疗的应用仍处于研究中,也有研究表明RFCA会引起组织水肿,从而增加HCM患者LVOTG晚期异常升高的风险[36]㊂随着超声医学及微创医学的发展,刘丽文团队采用了一种超声引导下经皮经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的新型治疗方式,即Liwen术式,已在临床上被证实可有效解除HOCM患者的流出道梗阻,具有微创㊁不损伤传导束的优势,为HOCM 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更为安全㊁有效的治疗选择[40]㊂该团队对15例接受Liwen术式治疗的HOCM患者进行了6个月的随访,发现患者的平均LVOTG从88mmHg降至11mmHg,N 末端B型利钠肽原明显下降,且没有患者出现束支传导阻滞或心脏完全性传导阻滞㊂3.4㊀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HIFU是指利用超声能量在超声换能器预定的深度处形成局灶性组织病变,它不需要与目标组织直接接触,所以不受典型的解剖学约束[10]㊂虽然目前尚未对HCM进行相关人体研究,但HIFU有望成为实现无创性室间隔减容的一种重要方法㊂3.5㊀心脏移植心脏移植适用于尤其是NYHA心功能Ⅲ或Ⅳ级㊁对常规治疗均疗效不佳的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然而进行心脏移植的HCM患者中约有5%发生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㊂相比于HOCM,非梗阻性HCM很大程度上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临床病程,约有10%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难治性进行性心功能衰竭,对他们而言,仅有的治疗选择就是心脏移植或心功能衰竭替代性治疗[41]㊂有学者对美国1990 2004年进行心脏移植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终末期HCM患者心脏移植后的存活率要优于其他终末期心肌病心脏移植的患者[42]㊂4㊀HCM的基因治疗传统认为HCM是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少数患者为复合或多基因突变,约60%的成人HCM患者通过基因检测可找到明确的致病基因突变,随着技术及认知的发展,基因治疗或可成为HCM患者的一种可行性治疗选择㊂基因疗法主要包括基因组编辑㊁外显子跳跃㊁RNA反式剪接㊁基因替代和基因沉默,目前已在动物实验中取得诸多进展,通过外显子跳跃干预肌球蛋白结合C 基因(MYBPC3)突变的小鼠,成功抑制了异常转录mRNA的表达,并抑制心肌肥厚的进展;且已成功将等位基因沉默技术应用于α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6)㊁肌球轻链蛋白2基因(MYL2)突变导致HCM的小鼠[26]㊂但是由于多个疾病之间致病基因有重叠以及HCM患者基因型与表型之间并不一致,基因诊断及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36]㊂5㊀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对于心脏性猝死高危的HCM患者,建议放置ICD,ICD 是目前认为预防HCM患者心脏性猝死仅有的可靠方法㊂然而心脏性猝死的风险评估可能并不精确,影像学研究提示,延迟钆增强心脏磁共振检测到的心肌纤维化程度与HCM患者心脏性猝死风险增加相关,为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43]㊂6㊀小结综上,HCM具有高发病率㊁高度异质性的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㊂现有治疗手段侧重于晚期疾病表现,即主要在于缓解临床症状及防治并发症,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及对HCM基因学的研究,用于逆转心肌纤维化或根治HCM的新的治疗靶点具有远大前景,有待进一步探索㊂利益冲突:无参㊀考㊀文㊀献[1]聂长荣,朱昌盛,肖明虎,等.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心血管杂志,2021,26(6):550-554.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1.06.011.㊀Nie CR,Zhu CS,Xiao MH,et al.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ofnonsustaine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n patients with hypertrophic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J].Chin J Cardiovasc Med,2021,26(6):550-554.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1.06.011.[2]Mckenna WJ,Judge DP.Epidemiology of the inheritedcardiomyopathies[J].Nat Rev Cardiol,2021,18(1):22-36.DOI:10.1038/s41569-020-0428-2.[3]Veselka J,Faber L,Liebregts M,et al.Sex-Related Differencesin Outcomes of Alcohol Septal Ablation for Hypertrophic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J].JACC Cardiovasc Interv,2021,14(12):1390-1392.DOI:10.1016/j.jcin.2021.03.066. [4]Martinez MW.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and Exercise:Mutually Exclusive or Beneficial?[J].Clin Sports Med,2022,41(3):473-484.DOI:10.1016/j.csm.2022.02.011. [5]Sweeting J,Ingles J,Ball K,et al.A Control Theory-Based PilotIntervention to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 in PatientsWith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J].Am J Cardiol,2018,122(5):866-871.DOI:10.1016/j.amjcard.2018.05.023.[6]Ommen SR,Mital S,Burke MA,et al.2020AHA/ACC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oint Committee on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Circulation,2020,142(25):e558-e631.DOI:10.1161/CIR.0000000000000937. [7]Palandri C,Santini L,ArgiròA,et al.PharmacologicalManagement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From Bench toBedside[J].Drugs,2022,82(8):889-912.DOI:10.1007/s40265-022-01728-w.[8]Ostman-Smith I.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in childhood andadolescence-strategies to prevent sudden death[J].Fundam ClinPharmacol,2010,24(5):637-652.DOI:10.1111/j.1472-8206.2010.00869.x.[9]Javidgonbadi D,Andersson B,Abdon NJ,et al.Factorsinfluencing long-term heart failure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obstructiv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in Western Sweden:probable dose-related protection from beta-blocker therapy[J].Open Heart,2019,6(1):e000963.DOI:10.1136/openhrt-2018-000963.[10]Tuohy CV,Kaul S,Song HK,et al.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the future of treatment[J].Eur J Heart Fail,2020,22(2):228-240.DOI:10.1002/ejhf.1715. [11]Imori Y,Takano H,Mase H,et al.Bisoprolol transdermal patchfor perioperative care of non-cardiac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J].BMC CardiovascDisord,2019,19(1):316.DOI:10.1186/s12872-019-01274-6.[12]Wong TC,Martinez M.Novel Pharmacotherapy for 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J].Cardiol Clin,2019,37(1):113-117.DOI:10.1016/l.2018.08.008.[13]Coppini R,Ferrantini C,Pioner JM,et al.Electrophysiologicaland Contractile Effects of Disopyramide in Patients WithObstructiv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 Translational Study[J].JACC Basic Transl Sci,2019,4(7):795-813.DOI:10.1016/j.jacbts.2019.06.004.[14]Hamada M,Shigematsu Y,Ikeda S,et al.Impact of cibenzolinetreatment on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ling and prognosis in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J].ESC Heart Fail,2021,8(6):4832-4842.DOI:10.1002/ehf2.13672. [15]马锦征,苏超,杨洁,等.生理病理状态下心肌代谢方式转变的研究进展[J].中国心血管杂志,2022,27(4):383-388.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2.04.015.㊀Ma JZ,Su C,Yang J,et al.Research advances on changes ofmyocardial metabolic patterns under physiological andpathological conditions[J].Chin J Cardiovasc Med,2022,27(4):383-388.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2.04.015.[16]Bonora M,Wieckowski MR,Sinclair DA,et al.Targetingmitochondria for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therapeutic potentialand obstacles[J].Nat Rev Cardiol,2019,16(1):33-55.DOI:10.1038/s41569-018-0074-0.[17]El-Khodary NM,Ghoneim AI,El-Tayaar AA,et al.The Impactof Trimetazidine on Cardiac Fibrosis,Inflammation,and Functionin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Patients[J].Cardiovasc DrugsTher,2022.DOI:10.1007/s10557-022-07340-0. [18]Coats CJ,Pavlou M,Watkinson OT,et al.Effect ofTrimetazidine Dihydrochloride Therapy on Exercise Capacity inPatients With Nonobstructiv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AMA Cardiol,2019,4(3):230-235.DOI:10.1001/jamacardio.2018.4847.[19]Shibata M,Itatani K,Oka N,et al.Optimal Graft Size ofModified Blalock-Taussig Shunt for Biventricular Circulation inNeonates and Small Infants[J].Int Heart J,2015,56(5):533-536.DOI:10.1536/ihj.15-042.[20]Olivotto I,Camici PG,Merlini PA,et al.Efficacy of Ranolazine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TheRESTYLE-HCM 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Study[J].Circ Heart Fail,2018,11(1):e004124.DOI:10.1161/CIRCHEARTFAILURE.117.004124. [21]Zampieri M,Berteotti M,Ferrantini C,et al.Pathophysiologyand Treatment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NewPerspectives[J].Curr Heart Fail Rep,2021,18(4):169-179.DOI:10.1007/s11897-021-00523-0.[22]St tescu C,EnachiŞ,Ureche C,et al.Pushing the Limits ofMedical Management in HCM:A Review of CurrentPharmacological Therapy Options[J].Int J Mol Sci,2021,22(13):7218.DOI:10.3390/ijms22137218.[23]Maron BJ,Udelson JE,Bonow RO,et al.Eligibility andDisqualifica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Competitive Athletes WithCardiovascular Abnormalities:Task Force3: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Cardiomyopathy and Other Cardiomyopathies,and Myocarditis: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nd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J].Circulation,2015,132(22):e273-280.DOI:10.1161/CIR.0000000000000239.[24]Ho CY,Mcmurray JJV,Cirino AL,et al.The Design of theValsartan for Attenuating Disease Evolution in Early Sarcomeric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VANISH)Trial[J].Am HeartJ,2017,187:145-155.DOI:10.1016/j.ahj.2017.02.008.[25]Maron MS,Chan RH,Kapur NK,et al.Effect of Spironolactoneon Myocardial Fibrosis and Other Clinical Variables in Patientswith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J].Am J Med,2018,131(7):837-841.DOI:10.1016/j.amjmed.2018.02.025. [26]Cheng Z,Fang T,Huang J,et al.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From Phenotype and Pathogenesis to Treatment[J].Front Cardiovasc Med,2021,8:722340.DOI:10.3389/fcvm.2021.722340.[27]Han L,Li Y,Tchao J,et al.Study familial 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 using patient-specific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cells[J].Cardiovasc Res,2014,104(2):258-269.DOI:10.1093/cvr/cvu205.[28]Roman BI,Verhasselt S,Stevens CV.Medicinal Chemistry andUse of Myosin II Inhibitor(S)-Blebbistatin and Its Derivatives[J].J Med Chem,2018,61(21):9410-9428.DOI:10.1021/acs.jmedchem.8b00503.[29]Green EM,Wakimoto H,Anderson RL,et al.A small-moleculeinhibitor of sarcomere contractility suppresses 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 in mice[J].Science,2016,351(6273):617-621.DOI:10.1126/science.aad3456.[30]Heitner SB,Jacoby D,Lester SJ,et al.Mavacamten Treatmentfor Obstructiv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 Clinical Trial[J].Ann Intern Med,2019,170(11):741-748.DOI:10.7326/M18-3016.[31]Wheeler MT,Olivotto I,Elliott PM,et al.Effects ofMavacamten on Measures of 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Beyond Peak Oxygen Consumption:A 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EXPLORER-HCM Randomized Trial[J].JAMA Cardiol,2023:e225099.DOI:10.1001/jamacardio.2022.5099. [32]Papadakis M,Basu J,Sharma S.Mavacamten:treatmentaspirations in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J].Lancet,2020,396(10253):736-737.DOI:10.1016/S0140-6736(20)31793-1.[33]Ho CY,Mealiffe ME,Bach RG,et al.Evaluation ofMavacamten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Nonobstructive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J].J Am Coll Cardiol,2020,75(21):2649-2660.DOI:10.1016/j.jacc.2020.03.064. [34]Day SM,Tardiff JC,Ostap EM.Myosin modulators:emergingapproaches for the treatment of cardiomyopathies and heart failure[J].J Clin Invest,2022,132(5):e148557.DOI:10.1172/JCI148557.[35]郭鸿昌,王生伟,马赫赫,等.不同术式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效果的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20,39(6):703-705,710.DOI:10.3969/j.issn.1007-5062.2020.06.016.㊀Guo HC,Wang SW,Ma HH,et parison of surgicalresults in patients with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after different operations[J].J Cardiovasc Pulm Dis,2020,39(6):703-705,710.DOI:10.3969/j.issn.1007-5062.2020.06.016.[36]He M,Qiu J,Bai Y,et al.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for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 Mini Review[J].FrontCardiovasc Med,2021,8:695247.DOI:10.3389/fcvm.2021.695247.[37]Lemor A,Villablanca PA,Hosseini Dehkordi SH,et al.Comparison of Outcomes of Alcohol Septal Ablation or SeptalMyectomy for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in Patientsɤ65Years Versus>65Years[J].Am J Cardiol,2020,127:128-134.DOI:10.1016/j.amjcard.2020.04.018. [38]陈萌,刘慧慧,蒋志新,等.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新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5):40-43.DOI:10.3969/j.issn.1673-7210.2022.05.009.㊀Chen M,Liu HH,Jiang ZX,et al.New progress in thetreatment of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J].ChinaMed Her,2022,19(5):40-43.DOI:10.3969/j.issn.1673-7210.2022.05.009.[39]Crossen K,Jones M,Erikson C.Radiofrequency septal reductionin symptomatic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J].Heart Rhythm,2016,13(9):1885-1890.DOI:10.1016/j.hrthm.2016.04.018.[40]Liu L,Li J,Zuo L,et al.Percutaneous Intramyocardial Septal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Cardiomyopathy[J].J Am Coll Cardiol,2018,72(16):1898-1909.DOI:10.1016/j.jacc.2018.07.080.[41]Maron BJ,Rowin EJ,Maron MS,et al.Nonobstructive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Out of the Shadows:Known fromthe Beginning but Largely Ignored Until Now[J].Am J Med,2017,130(2):119-123.DOI:10.1016/j.amjmed.2016.09.015.[42]Maron BJ,Rowin EJ,Maron MS.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New Concepts and Therapies[J].Annu Rev Med,2022,73:363-375.DOI:10.1146/annurev-med-042220-021539. [43]Raphael CE,Mitchell F,Kanaganayagam GS,et al.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predictors of heart failure in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the role of myocardial replacementfibrosis and the microcirculation[J].J Cardiovasc Magn Reson,2021,23(1):26.DOI:10.1186/s12968-021-00720-9.(收稿日期:2022-05-19)(本文编辑:谭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肌肥厚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研究进展摘要目的:综述心肌肥厚(CH)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为CH类疾病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以“心肌肥厚”“动物模型”“Cardiac hypertrophy”“Model”等组合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 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筛选2004-2014年有关CH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的内容,综述常用模型的基本原理、制备方法及特点等。
结果与结论:共查阅到376条文献,其中有效文献29条。
目前常用的CH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有物理法(包括压力超负荷法致CH、容量负荷法致CH、心肌梗死致CH、运动诱导致CH)、化学法(包括药物诱导法致CH)和生物法(包括转基因型CH、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致CH)等。
其均可模拟CH,而CH原理、制备方法和模型特点各异。
在CH动物模型中,大鼠易饲养、经济、抗感染力强,常作为首选造模动物,常用鼠种为SD大鼠及小鼠,雌雄均可。
在现有成模方法中,压力超负荷法制作慢性CH模型,手术操作简单方便、重复性好、造价低廉,最为常用;转基因动物模型对人类疾病的模拟程度更高,但耗时长,费用昂贵,可能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心肌肥厚;动物模型;建模方法;转基因心肌肥厚(CH)是心肌细胞对多种病理刺激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在早期,CH因心室壁增厚、心肌收缩功能改善而被视为代偿性过程 [1];但在持久病理性应激情况下, CH伴随间质纤维化、收缩功能失调以及基因表达、能量代谢和电生理特征异常,最终导致失代偿性心功能衰竭,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目前认为, CH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已被列为引起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2]。
其发生机制复杂,至今仍未完全阐明,而对CH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等研究常用动物实验进行,因此复制动物模型成为目前国内外从事CH研究的常用手段。
本文拟以“心肌肥厚”“动物模型”“Cardiac hypertrophy”“Model”等组合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 PubMed 等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筛选2004-2014年有关CH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的内容。
结果共查阅到376条文献,其中有效文献29条。
现根据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基本造模方法,对常用CH动物模型的基本原理、制备方法及特点等进行综述,为CH类疾病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物理法物理法是指通过外界机械力、气压、温度、光和声音等条件的改变,诱发动物形成某一疾病的造模过程,主要包括压力超负荷法、容量负荷法、心肌梗死致CH和运动诱导致CH。
其中,前3种均采用手术方式复制CH模型,具有成模时间短、操作方便、重复性好、价格较低等优点,但会给动物造成极大的痛苦;后者通过有规律的运动复制CH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人类CH疾病发展过程,但造模时间较长、操作较烦琐。
1.1 压力超负荷法致CH压力超负荷法的机制为促使大鼠血压升高或主动脉狭窄导致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脏运作耗氧量增加,心肌内交感神经末梢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高,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等体液因素参与,导致其心肌代谢紊乱、左心室重构,最终产生CH [3]。
一般可选择在大鼠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腹主动脉处进行主动脉缩窄手术,建立压力超负荷疾病的动物模型。
该法具有成模时间短、操作方便、重复性好、价格较低等优点,已成为最常用的一种造模方法,但大鼠术后早期死亡率较高(约20%~30%),据认为与急性心功能不全有关[4]。
1.1.1 主动脉弓缩窄法(TAC)致CH TAC是采用微创方法,在小鼠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之间结扎主动脉弓,通过构建不同程度的主动脉弓缩窄,造成中度或重度左心室流出通路机械梗阻, 4周后可形成较明显的左心室CH。
采用该法构建不同程度的主动脉缩窄模型,具有重复性好、效果确切、术后小鼠存活率高等特点,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5]。
1.1.2 升主动脉缩窄法致CH 该法系将SD大鼠麻醉后,行气管插管,并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6]。
具体做法是:取大鼠左胸前外切口,于第2~3肋间无菌操作下开胸,用开胸器撑开切口,暴露升主动脉,将主动脉结扎于8号针头上,随后将针头退出即可。
造模10周后超声心动图检测显示,大鼠左心室呈典型的向心性肥厚病理改变。
该法逐渐增加的后负荷与临床心力衰竭的演变过程更为接近,因此适于CH-心力衰竭转变机制的研究,可为药物干预逆转CH、心力衰竭及基因治疗提供理想的研究对象。
1.1.3 腹主动脉缩窄法致CH 国外学者 [7-8] 采用SD大鼠,在略高于右肾动脉处进行腹主动脉暴露及分离,并结扎在8号针头上,结扎后退出针头。
术后饲养,经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发现在第4周末舒张期室壁厚度明显增加,表明造模成功。
国内学者对大鼠腹主动脉狭窄高血压CH模型进行了优化,对雄性Wistar大鼠腹腔麻醉后,在腹左侧左肋弓下缘0.5 cm、脊柱前0.5 cm处行1.5~2.0 cm纵切口,结扎在8号针头上,结扎后退出针头。
术后4周大鼠心脏系数和心肌肥大指数已增大,病理切片显示心肌细胞肥大。
既往的腹正中切口术式,手术切口长3~4 cm,需拨开胃肠等内脏器官显露后腹膜,破坏后腹膜方能暴露腹主动脉,术式创伤性较大,易造成腹腔感染。
而手术切口的优化避免了传统的正中切口或左侧斜切口术式,减少了动物的损伤,使动物存活率提高,手术难度也减小[9] 。
1.1.4 肾性高血压大鼠致CH 黄帧桧等 [10] 选用雄性SD大鼠,以25%乌拉坦3 ml/kg腹腔注射麻醉后,分离大鼠的左肾动脉,放置内径为0.2 mm的银夹并固定,术后4周经检测造模成功。
肾性高血压大鼠造模是对大鼠肾动脉缩窄,造成肾脏缺血,使肾内产生肾素,增加血内的AngⅡ含量,致使高血压形成、长期刺激而产生CH。
其优点在于和人类的病理模型相近, CH逐渐形成,高血压较稳定,形成CH模型也不太困难,因此常被用作研究模型。
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在肾动脉狭窄时应注意肾动脉狭窄的程度,松紧度应适宜:过松则血压不会升高,导致CH不能形成;过紧则会造成肾脏坏死,也不能形成CH。
因此,使血流量减少原水平的50%~70%较为合适。
1.2 容量负荷法致CH容量负荷法是持续增加动物心室内血容量,容量超负荷一般出现在患有二尖瓣返流、主动脉返流、动静脉畸形和其他一些先天性心脏病的动物体内。
出现以上状况时,心脏须增大压力将一定量的血液泵出和对抗血液的返流压力。
随着前负荷的增加,长时间刺激就会导致心脏舒张末期容量增加,最终引发CH。
1.2.1 动静脉造瘘法(ACF)致CH ACF通过造成动物动静脉短路,使回心血量增加,导致血流动力学过载引起右心室肥大。
此方法一般采用大鼠腹部正中切口后,于肾动脉下分离出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用血管夹分别夹在肾动脉起始部下方约2~3 mm和腹主动脉分叉处,阻断动、静脉血流。
用9号静脉注射针斜向上刺穿下腔静脉壁,继续刺穿动静脉联合壁,鲜红色血液流出。
退针后,用9~0无损伤缝线缝合静脉壁创口。
松开血管夹,下腔静脉变红,证明造瘘成功 [11] , 4~5周即形成CH模型。
Cantor EJ等 [12]采用此模型进行了压力超负荷与容量超负荷相关性比较,结果表明压力超负荷与容量超负荷都会对CH产生代偿性的调节作用,但其所引起的心脏结构与功能变化有所差异。
1.2.2 二尖瓣返流(MR)致CH MR常用犬或羊作为实验动物,通过断裂动物瓣膜上的腱索来破坏二尖瓣。
腱索断裂可采用胸内或开胸技术来完成。
在胸内模型中,需借助超声定位,用心肌活检钳钳夹二尖瓣前叶缘上一条腱索,并将其咬断,术后饲养待模型形成。
在开胸模型中,需将正中胸骨切开,切除心包,然后可通过切开心房或用金属器械插入左心室心尖来破坏腱索使二尖瓣关闭不全。
有报道称,选用杂种健康犬MR之后,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体液分泌释放到心肌细胞间液中, 4周后可观察到左心室舒张末期的内径和收缩指数明显增加[13] 。
MR造模成型时间较长、成本较高,而且动物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14]。
1.3 心肌梗死致CH心肌梗死致CH常采用冠状动脉结扎、堵塞冠状动脉或促进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等方法阻断冠状动脉血流,使相应供血部位心肌发生缺血坏死;非缺血区心室肌由于心室内压增高,心室壁牵张力增加,同时心肌局部和循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以及心脏交感张力提高等导致CH。
冠状动脉有利于定位、定性、定量,有利于形态、功能、化学等指标观测动态研究,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心肌梗死致CH模型研究方法。
选取SD大鼠,麻醉开胸后,在其左心耳下2 mm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逐层关胸,术后饲养。
Henderson KK等 [15]报道,左前降支结扎后1周即可形成CH。
该实验关键在于要注意结扎的位置及梗死的程度,需要一定的操作技巧与熟练度。
1.4 运动诱导致CH运动诱导是通过使动物进行有规律的有氧训练来增强其心脏功能并诱导CH。
目前已运用的有跑台训练、跑轮训练和游泳训练法。
其均由长期运动、全身血流需求增加、心脏泵血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心肌耗氧量增加、代偿性增大射血量、心肌增大以提高泵血能力,最终导致CH。
1.4.1 跑台训练致CH 研究表明,小鼠在跑台上进行持续的强烈运动并不能形成明显的CH,这可能是持续的强烈运动使其运动能力得到提高,导致运动训练中压力负荷减小的缘故[16]。
Kem OJ等[17]将小鼠放在跑台上进行有氧间断性训练,第4周即形成CH,其左心室和右心室体积增加25%~35%, 7~13周后心肌直径增加15%。
1.4.2 跑轮训练致CH 跑轮训练是在跑轮上施加适量的阻力,让大鼠在跑轮上自主训练,无外界刺激与干扰。
跑轮训练在2~4周跑步距离达到高峰,为10~15 km/d;此后降低至<4km/d。
依照此方法,完全的CH可在3~4周被观察到[18]。
1.4.3 游泳训练致CH 将大鼠放入水箱,让其负荷游泳,游泳时间无固定标准。
研究显示,进行每周5 d、 200 m/d、共12周的训练,能观察到明显的CH 现象[19]。
国内学者[20] 使用类似方法,选用SD大鼠,每日使其游泳2次、 1 h/次、每周5 d、共8周,结果可见显著的CH发生。
运动诱导法是由耐力运动训练诱导的生理性CH和重构,被认为对心功能是有益的 [21] 。
在诱导CH中,同样伴随心肌细胞体积的增大和新生肌小节的形成,但很少出现心肌纤维化、细胞坏死和凋亡,并不会失代偿或转变为心力衰竭。
2 化学法化学法是使用各种化学试剂或药物对动物机体产生直接或间接(通过代谢产物)作用,由此诱发动物疾病模型。
化学法诱发CH主要为药物诱导法,具有操作简单、耗时少、形成快、心肌病变明显、动物死亡率低的优势,并能模拟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导致CH的病理过程。
具体来说,药物诱导主要通过注射给药或植入渗透泵等方式,持续性地给予某种药物,使受试动物在药物的持续刺激下诱发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