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析苏轼旷达人生观

合集下载

对苏轼人生观的看法

对苏轼人生观的看法

对苏轼人生观的看法
苏轼啊,那可真是个超有趣的人呢。

一、苏轼的乐观旷达
苏轼的一生那是起起落落,被贬到好多地方。

但是他可没有整天愁眉苦脸的哦。

就像他在黄州的时候,那生活条件可差了,可是他还能写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样的词句。

他好像把那些倒霉的遭遇都不当回事儿,还能乐呵呵地去享受生活。

他会自己种地,研究美食,什么东坡肉就这么来的呀。

感觉他就是那种不管遇到啥难事,都能在小日子里找到乐趣的人,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观真的很让人佩服。

二、苏轼的随缘自适
苏轼到一个地方,就很快能融入当地。

在岭南的时候,那地方在当时可偏远了,可是他却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不会去抗拒命运的安排,而是随缘自适,在哪就把日子过好。

不管是在朝廷当官,还是在偏远之地做个小官或者平民,他都能适应,还能根据不同的境遇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一点真的很厉害呢。

三、苏轼的积极进取
虽然苏轼老是被贬,但是他心里还是有那种想要为国家为百姓做事的想法。

他在地方任职的时候,就做了很多好事。

比如修水利工程之类的。

他没有因为自己仕途不顺就完全放弃自己的理想,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在他身上也体现得很明显。

他的诗词里也经常
能看到他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对百姓生活的思考。

反正就是说,苏轼的人生观是非常多元而且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的乐观旷达让我们知道生活中的困难都不是事儿,随缘自适告诉我们要适应环境,积极进取又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理想。

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姓名:陈泳准考证号:************摘要:苏轼的豪放词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他的婉约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

而最能代表他深刻思想和宽广胸襟及性格特征的则是他的旷达词。

旷达是苏轼最重要的精神品质。

文章从苏轼的旷达着手,分别从苏轼旷达的本质,豁达宏通的性格底色,人生的体验剖析其内涵。

关键词:苏轼旷达阔达宏通人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继北宋欧阳修之后的文学巨匠,他使整个北宋文坛乃至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历史为之灿然,可称为千古第一人。

他不仅作为“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令世人敬仰,而且更以其别样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魅力,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踏入仕途后,早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属于旧党,后因诗谤之嫌,逮捕入京,终遭贬谪。

晚年因新派得势,黜废旧人,他又以旧党关系,远谪海南的儋州(今海南儋县)。

在生命最后一年(1101年)写的《字体金山画像》一诗中,他平静地对自己曲折的一生做了这样的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从诗中可见诗人已摆脱了世俗的羁绊,归于无欲无求境界,回首一生;他觉得正是在三次被贬之地成就了自己的功业。

能如此豁达看待自己多舛命运的人,该会有怎样旷达的人生境界呢?一旷达,是一种放任的、达观的人生态度。

它指的是一种超然物外、洒脱达观的审美情趣。

旷达的内涵就是解脱超越,改变固有的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发现事物的美,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使他一方面摆脱现实社会人生的束缚,以超脱的心态去体会外物,书写人生。

另一方面,促进它对人生形成真正的领悟,探求生命的意义,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求无限的久远的存在价值。

这两个层面的人生境界,在他的人生征程中有重逢的体现。

苏轼的一生,无论是做官还是被贬都在为国家尽心尽力。

他不善藏锋,指斥时弊,敢做敢为。

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旷达情怀所谓旷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心胸开旷,想得开。

”在《词源》中解释为“心胸开旷,举止无检束。

”苏东坡的确如此,这种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就是苏轼旷达精神的所在。

一、苏轼旷达精神的表现苏轼的旷达精神表现在许多方面,他对政治荣辱、对家庭的磨难离散、对自身生活、对后学僚属等方面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胸襟。

对待政治荣辱但苏轼没有被压倒,在创作上,他仍保持乐观。

如:“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之一)“寂寂东坡一病翁,白发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纵笔三首》之一)“霹雳收咸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儋耳》)“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纵笔三首》之三)。

这些诗里,看不到苏轼身陷南荒,老病交加的困境和窘态,展示给你的是那里的海风快意,民风淳民,自得其乐。

特别是他渡海北归的那首诗“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次北归,苏轼只是遇赦而已,并非回京作官。

同时,这首诗写在他迭经打击之后,写在险象环生的海浪海风之中,写在他终生坎坷,即将辞世的前一年,此时此刻,一般人都会痛定思痛,感慨万分。

但是在诗里,我们看不到愤怒与忧伤,所看到的,是对莹洁无尘的人格和心灵的自我鉴定,是对此理性的美学审视;那可能带来舟覆人亡的风啸涛吼,成为雄壮的音乐;那缺医无药的瘴疠之地,成了他一生中最适于观赏的奇绝之处。

这里,所表现的平和心态,洒脱风度,乐观精神,豪迈气概,可与“大江东去”那首词相提并论,其心胸之旷达,于此得到了充分的集中的展示。

对待家庭磨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
苏轼旷与达是一个著名的文化名人,他以其博学多才、洒脱豪放的个性和作品而闻名于世。

对于苏轼的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旷达的人生态度:苏轼旷达的个性使他对人生持有一种开放、乐观的态度。

不论是在科举考试中多次遭遇挫折,还是在官场上面对险境,苏轼都能保持一种豁达的心态,坦然接受并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2. 广博的学识:苏轼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名人,精通经史文学、诗词曲赋等多个领域。

他在儒家经典上有深厚的造诣,同时也对佛教和道教有所研究。

苏轼能融会贯通各种学问,使其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3. 露骨的才华:苏轼的文学才华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评价。

他的诗词清新自然,构思新颖,文字流畅。

他的散文文章触动人心,意境深远,富有思想性。

苏轼在诗词创作中天马行空,有时大胆直接地表达他的情感和思想,展示了他的独特个性和才能。

综上所述,苏轼旷与达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他那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广博的学识以及露骨的才华。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拥有卓越才能与智慧的文化名人,他的作品不仅富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还蕴含着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小论苏轼的人生态度

小论苏轼的人生态度

小论苏轼的人生态度浅论苏轼的人生态度内容摘要:苏轼的豪放词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他的婉约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

而最能代表他深刻思想和宽广胸襟及性格特征的则是他的旷达词。

本文即从其旷达词来看其人生态度。

关键词:苏轼豪放旷达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可说是一个诗、词、文、书、画皆独步天下的文化巨匠。

但他的一生,却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忧患频仍,坎坷多舛。

他的人生态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乌台诗案”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前,苏轼秉持的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态度。

不过之后哪怕一再贬谪,他还是尊主泽民,忘躯为之。

而横遭贬谪的苏轼,能在人生逆旅、仕宦险境中,做到任天而动、随缘自适、超然物外,又缘于他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汲取了其中的积极因素。

正如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认为苏轼复杂思想的构成因素,除了“儒家的底子”,还有“庄子的哲学,陶渊明的诗理,佛家的解脱”。

[1]一.尊主泽民,忘躯为之。

苏轼出生于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年少时即以东汉的“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范滂为榜样激励自己,“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

仁宗嘉祐二年,二十岁的苏东坡和弟弟苏辙双双高中进士。

兄弟二人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经历极大地激发了苏轼的功业理想,他觉得“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赴密州马上寄子由》),立志要做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

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他主动请求外任。

在任职地方官期间,苏轼确实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政绩卓著。

初任凤翔签判,他为舒民困,改革“衙前役”。

任杭州通判,他访问民间疾苦,了解运河堵塞的情况。

任密州太守,他率领民众,灭蝗减灾。

任徐州太守,筑堤抗洪,“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宋史·苏轼列传》),最终取得抗洪的胜利。

他还亲身视察监狱,十分关心囚犯的健康。

苏轼的生活态度:什么才叫豁达的人生

苏轼的生活态度:什么才叫豁达的人生

苏轼的生活态度:什么才叫豁达的人生苏轼的生活态度:什么才叫豁达的人生导语:宋代时期的著名诗人苏轼遇到很多挫折,但是他没有放弃,他始终保持着豁达的生活态度,而他的人生也因为豁达而更加多彩。

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

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

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

苏东坡若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

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

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

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

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

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在元丰三年(一O八O)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迈当时已经二十一岁。

苏东坡是走最近的陆路赶往的,他把家眷留下由弟弟子由照顾,随后再去。

贫穷的子由要带着自己的一大家人——七女、三男、两个女婿,再加上哥哥的眷属,前往新任所高安,在九江南部数百里之遥。

酒监的职位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只相当于官营的一个酒馆经理而已。

坐船走了几个月,子由到了九江,把家眷留在那儿等候他,自己带着哥哥的家眷和朝云,还有两个孩子,顺长江上行往东坡的处所去。

东坡是二月初一到的黄州,家眷是五月二十九到的。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在等待家眷之时,苏东坡暂时住在定惠院,这个小寺院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离江边还有一段路。

他和僧人一同吃饭,午饭与晚饭后,总是在一棵山植树下散步,关于这种情形,他写了些极其可爱的诗。

不久,身边便有了不少的朋友。

徐太守热诚相待,常以酒宴相邀。

长江对面,武昌(不是今日的武昌)的朱太守也常送酒食给他。

从苏轼诗观人生

从苏轼诗观人生

从苏轼的诗观人生,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和智慧。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苏轼的诗歌表现了他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他在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和挫折时,总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例如,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这首词充满了豪情壮志,表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其次,苏轼的诗歌还体现了他对人生的豁达和胸襟。

他在《赤壁怀古》中写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只道是寻常。

”通过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苏轼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超脱和豁达,显示出一种宽广的胸襟。

此外,苏轼的诗歌还富含人生哲理。

他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以山为喻,阐述了人生的真谛:人们往往因为身处其中而看不清事物的真相,需要跳出局限,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待人生。

总的来说,从苏轼的诗观人生,我们可以学到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些智慧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具有指导意义,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种种境遇时,能够更加从容、坦然地面对。

论苏轼旷达的个性

论苏轼旷达的个性

论苏轼旷达的个性摘要:关于论述苏轼的文章可谓天下人所热衷,我认为苏轼之所以被后人铭记并被推崇,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有其多方面:文采、刚正不阿、体恤民情、艺术成就等等,我认为其中被人们所最为敬仰的是他的旷达个性,那种在经历着人生千磨百难、九死一生中,没有被磨难和厄运所压倒、吞噬;而是在人生的逆境之中,随缘自适、任性逍遥,谈笑于生死之间的旷达情怀。

中心词:苏轼执著人生、又善处人生,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保持着一种旷达的个性。

坎坷不平的一生:苏轼出生于寒族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具有远大的志向和过人的见识,嘉祐二年(1057)考中进士,颇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嘉祐六年(1061)进行殿试,即仁宗皇上为主考官,亲自面试,发现苏轼是个奇才,龙颜大悦,并对曹皇后说:我为儿孙找到了一位好宰相,就是这句话,被宦官听见,告知当朝王珪副宰相,从此为苏轼埋下了一生的祸根;尽管苏轼与王安石、司马光也是政敌,但他们佩服其苏轼的文采,不至于赶尽杀绝,可王珪及其后来的死党就不同了,非把他置之死地而后快不可;仁宗皇帝,本想拟苏轼为翰林学士、中书侍郎,无奈大臣的反对;只好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不久便调往扶风(今陕西扶风县)任职,苏轼正式踏上了荣辱不定、政治风波叠起的坎坷仕途。

熈宁初年,他调回汴京任职,因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多有不同,请起外调,被派任杭州通判,三年后改任密州知州,接着移置徐州和湖州;在外任职期间,他也改不了心直口快,敢于坦诚相言的习性,写诗对新法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弊端进行讽刺,遭新党中的小人(王珪)陷害,引发了“乌台诗案”。

并连带一批人,苏轼打入大牢,险些定为死刑,幸亏曹皇后和高皇后从中说情,免除一死,坐了四个月的监狱后,于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被释放了出来,连削两个官职,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的名义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

元丰三年初,他带着家人到达黄州贬所,在城东的山城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东坡居士,黄州住了四年半后,改贬汝州。

苏轼的旷达精神

苏轼的旷达精神

他在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政治生涯后,就努力让自我的 心灵归于自由,归于宁静。正是出于对人生苦难的超越、 对人生自由的向往,苏轼才从内心深处唱出了“小舟从此 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的浩歌;才面对人世间 一切苦难表现出处变不惊、泰然平和的超人心境。
苏轼旷达的原因: 1.苏轼所受教育及由此而产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对生活 的执着乐观和随缘自适的心态。
从上述话语中,可知苏轼旷达精神的最高层次是超越现 实的解脱,并且追求生的目的。这一目的就是旷达精神作 用于的结果,是旷达的精髓。
西方哲人海得格尔曾说“心境愈自由,愈能得到美的 享受”。苏轼发现了现实人生的缺憾后便力图去找寻属于 自己的人生自由。苏轼深知人生自由的获得,需轼很有生活、情趣盎然,潇洒旷 达的性情水到渠成。
苏轼一生辗转南北,仕途颇为不顺,“三入承明,四至九 卿”(《行香子?寓意》),他的一生不断在各地为官,足迹远至 今天的海南岛。但是,他都能以旷达之心随遇而安,找到生活的 乐趣,并且把这些乐趣融入他的诗、词、文中。“粗缯大布裹 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和董传留别》):“七尺顽躯走世尘, 十围便腹贮天真”(《宝山昼睡》) 他也不像屈原、杜甫那样执著地忧国忧民,他要表现他的 潇洒旷达。很自然,在人生道路遭遇挫折的时候,他就会把相当 多的兴趣转移到日常生活品味上.
他给苏辙的信中说:“吾兄弟俱老矣,当以时自娱,此 外万端皆不足以介怀。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 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中廓然无一物。皆吾作 乐事也。” 《与弟子由书》他追求的是超功利、超世俗的人生境界。 第一层面就是对世俗人生的解脱,从名利、穷达、哀乐等 等中摆脱出来。第二层面就是达到自由的境界。不论何时 何地,都能够找到生命的可喜之处,在朴素无华之中得到 精神的愉悦,这就是旷达的境界。

苏轼的旷达人生给我的人生启示800字

苏轼的旷达人生给我的人生启示800字

“旷达的人生态度”背后的因素很多,他的“仁者之心”,他的绝世的才华,都于他豁达的人生态度有所助益,但这更多是天赋所秉,幼年熏陶,人力难以企及。

而比较好学的是东坡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即在更高层次上观照现实处境,这种思维多得益于佛道二家。

东坡在被贬儋州之时写了一个很短的随笔,《在儋耳书》:吾始至海南,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

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

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

”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为一笑。

戊寅九月十二日,与客薄饮小醉,信笔书此纸。

这篇小文讨论的是:人如何面对现实的困境。

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因为,“困境”,它无论古今,无论贤愚,无往而不在。

此时,东坡已至暮年,在政敌的打击下,一贬再贬,至此已是天涯海角的儋州。

即便东坡再旷达洒落,说他一点不为所动是不可能的。

苏东坡刚到儋州时,见天水茫茫,也凄然感伤,不知何时才能够离开这个荒蛮的小岛。

但东坡总能以更加高远辽阔的眼光,看待现实的事物,因而能够超越其上。

东坡直接把思维拉到天地之外的高度,在这个绝对的高度上,他看到,天地是在一片茫茫的积水中,天地间的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九州的少海中,如此看来,儋州一岛,少海一岛,大瀛海一岛,九州一岛,天地亦是一个大岛。

无论是谁,无论处在京城还是荒蛮之地,我们都处于一个巨大的岛上罢了。

所以,处在京城,还是处在荒蛮的儋州,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那就更不应为此凄然伤神。

东坡是写文章的高手,即便是这篇小文,也透露出构思的精巧。

在用抽象的方式,去解释了这个站在更高远的境地去对待现实的事物后,他又以现实中常见的现象举例。

把一盆水倒在地上,以草叶为舟,一只小蚂蚁附在草叶上,蚂蚁太小,以至于一个水洼对它来说都是浩渺无涯,它害怕、惶恐、焦虑,茫茫然不知如何渡过之这大水。

苏轼的人生观

苏轼的人生观

苏轼的人生观一、立场坚定、荣辱不惊苏轼从不趋炎附势,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气节。

无论穷达显厄,他都能勤政爱民,兴利除弊,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厄运面前,从不屈服,坦然面对,恪守道义,讲究风节。

二、超越自我、寄情山水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把自己封闭起来,常常登山临水,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美,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跳出个人狭小的圈子,超脱地看待变化无常的人生。

三、随遇而安、超然自适逆境中的苏轼和农夫一样,春至而耘,秋至而收,完全融入当地生活。

超越了对物质的追求。

四、热爱生活、旷放豁达苏轼虽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在身处逆境时,仍然热爱生活,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

【关键词】荣辱不惊、超然自适、热爱生活、旷放豁达。

到了杭州,苏轼在贯彻新法方面注意了因地制宜,避害就利,施行了不少善政,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调任密州大守。

密州很穷,难有作为。

苏轼捡了几十个弃婴养在家里,算是一点功德。

但在文学上却成果硕硕,真正的“苏词”就是在这里产生的。

《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十年生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此时创作的名篇。

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

上任才三个多月,赶上黄河决口,他日夜与军民挡水筑城,四十余日过家门而不入,终于保住了城池和民房财产。

洪水过后,他又向朝廷请求拨款,修筑了城南大坝,并建黄楼镇水。

此举中,苏轼的治世才能得以发挥,受到神宗下旨嘉奖。

他自己也十分自得,此时的文学集子便以“黄楼”命名。

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奉旨调任湖州,在谢恩奏章中,他说了几句批评时政有点过分的话,引起了熙宁党人的嫉恨,他们又从苏轼以往诗作中搜罗出一些谤怨朝廷的诗句,制造了著名的“乌台(御史台的别称)诗案”。

这个案子差点要了苏轼的命。

苏轼这次系狱,主要原因并不在诗上,而在于政治方面。

苏轼的旷达词赏析

苏轼的旷达词赏析

苏轼的旷达词赏析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他的诗词文赋,以其豪放、豁达、洒脱而著称,被誉为“旷达词”。

苏轼的旷达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对苏轼旷达词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魅力和时代价值。

苏轼的旷达词,以其豪放洒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而著称。

他的词作多以山水自然、人生百态为题材,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水调歌头》。

这首词以其豪放洒脱、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展现了苏轼的旷达词风格。

词中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幻和人生百态的沧桑,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整首词在情感上跌宕起伏,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无奈,展现了他豪放洒脱、情感真挚的艺术风格。

苏轼的旷达词还以其深刻的内涵和时代价值而著称。

苏轼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词作多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现了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他的词作多以山水自然、人生百态为题材,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这些词作中,他对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表现了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他的词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苏轼的旷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词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他的词作以其豪放洒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而著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之,苏轼的旷达词以其豪放洒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而著称。

他的词作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内涵,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他的词作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旷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浅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浅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浅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学生姓名:郭婷学号:20030214366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指导老师:张振龙职称:教授摘要: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一位杰出的文人。

他受到了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影响。

虽然苏轼一生坎坷,但是他从自身的生活经历出发对社会和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将这种思考融入到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苏轼;旷达;乐观;人生态度Abstract: On Chinese history of culture, Su Shi is distinguished one man of writers. He has accepted Confucian explaining the effect saying that three grow thought. He sets off from self's the experience living although Su Shi has bad luck all one's life, having carried out the thorough thinking on society and life , this is thought deeply and melting to enter the attitude creating middle to literature , showing Broad-minded , Optimistic life.Key word: Su Shi; Broad-minded; Optimistic; Life manner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一位杰出的文人。

他在当时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诗,文,词,赋)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同时,他又是经历磨难最多,生活起伏最大的作家之一。

但是历经宦海风波的苏轼看穿了社会和人生的一切,他对社会和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将这种思考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旷达情怀摘要:苏轼又名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他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

在政治上的不得志以及生平遭遇,使得苏轼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由于这种思考,让苏轼的胸怀变得宽广,心境变得旷达。

他的词风豪气壮丽,他的为人豁达洒脱。

本文将以苏轼的生平及佳作来体味解读他的旷达情怀。

关键词:苏轼旷达乌台诗案超然豁达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

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

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

嘉?v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震动了文坛领袖欧阳修和诗坛宿将梅尧臣。

嘉?v六年(1061 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年间遭受排挤,被迫出京通判杭州后,苏轼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个性与世俗社会尤其是官场生活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苏轼一生的第一次大的灾难开始于“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虽然其中含有一些无伤大雅的酸话,但是朝中政敌断章取义,添油加醋。

指责他讥讽朝廷,不满新政。

“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说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

这场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让苏轼坐牢103 天,“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几乎就要了他的性命。

“却对酒杯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

”出狱以后,苏轼宛如新生。

正是由于这惊悸惶恐的牢狱生活中,使得苏轼的思想也进行了一次升华。

浅谈苏轼的处世情怀与旷达人生

浅谈苏轼的处世情怀与旷达人生

浅谈苏轼的处世情怀与旷达人生摘要: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

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逸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

关键词:苏轼诗词政治思想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b)-0176-02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产生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或傲岸泉石之畔、放浪筵席之间,而以其诗词名扬天下;有的伏处民间撰史立论成就一家之言;有的流窜边陲之地,同时坚持自己的志向不懈,而成就鸿文巨篇。

他们大都在政治上有其不幸的遭遇:或终生抑郁潦倒,或在党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或与邪恶势力斗争失败告终,甚至有的以身殉志。

然而他们大多数虽然九折而不会,其悲剧行的人格力量可歌可泣、上薄云天。

肉体的生命也许早逝若干年,但是精神的生命却长存于天地间。

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象征,他们的业绩、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理想,已经沁入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

他们像皓月朗星一样闪耀在民族历史的天幕上,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中依然到处可见他们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都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精神联系。

其中给予我精神联系最深远的是苏轼。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生活的坎坷造就了他的出众文章,政坛生涯的暗淡又常常伴随着艺术生涯的辉煌。

欣赏他的豁达、欣赏他的淡然、欣赏他的恬静。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在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后依然恬静淡然的生活。

心情愉快的生活着并没有陷入一度的困苦中。

苏轼在被贬谪后甚是豁达,每日吃的好睡的香,与邻人饮酒赋诗好不自在。

能够像苏先生这样宠辱不惊、淡然豁达的人真是不多!很多人遭遇了贬谪后沉郁、忧愁。

借诗抒怀,表达自己的不得志,抑郁愁闷的心理。

然而让我欣赏的是苏先生并没有像他们一样在诗中一味的重复着自己的痛苦,沉陷在其中不能自拔。

而是真正的用心生活,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总是快乐的生活着。

我析苏轼旷达人生观

我析苏轼旷达人生观

我析苏轼旷达人生观绪论宋朝文人有强烈的结盟思想,几乎每一个时期都会出现领导风气的文坛盟主。

苏轼在诗词文赋、文学理论、琴棋书画均超越常人,并都有极高深的造诣,有“宋朝文学第一人”的头衔。

故苏轼也就成了宋朝文学成绩最高的代表,引领宋朝文学风骨,是宋朝文学一面屹立不倒的旗帜。

苏轼22岁中进士,以儒家经世济民为政治思想,以儒学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他人生观的哲学基础,入仕后奋厉有效世之志,但由于苏轼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秉持“渐变”的思想,他既反对因循保守,主张变革,但又表现出必然的保守性,结果多次受到排斥和冲击。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华。

可是从“问汝生平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咱们仍是能够看出苏轼一生旷达为怀的品性。

宦海沉浮,苏轼虽深切地感受到人生如梦,可是并未因此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摆脱,始终维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轼是一个随缘自适、安和处世、放达乐观的人,而且善戏谑,喜幽默,这就组成了他“坡仙”的形象。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自量,自难忘。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自量,自难忘。

”每每读到他的这首悼亡词《江城子》,我总会被感动,然后在心里想象苏轼写这首悼亡词的悲痛。

两人一生一死,时隔十年,无法相见,思念或许已经变得茫然了吧。

不让自己去想念,却发觉早已难以忘怀。

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非但没有冲淡他对妻子的深情一片,反而随着时刻的沉淀,他的思念之情愈深、愈浓。

不肯去考虑,也不敢去考虑,思念却一直盘旋的自己的心头,解不开,也拂不去。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若是分开的距离是看得见的,纵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终会有再会面的一天;而现今,摆在眼前的是生死的距离,是看不见的,无法逾越的,也是没有办法期待的距离。

死者对世间的冷暖已经茫然无知了,可是活着的人呢,两鬓霜白,只能孤独的守在坟前,诉说无人倾听的肠衷。

那些缠绕在风中的,是满满的无法解开的思念与深情。

林语堂《苏东坡传》中豁达乐观感言

林语堂《苏东坡传》中豁达乐观感言

林语堂《苏东坡传》中豁达乐观感言豁达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它能够使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态度。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苏东坡正是以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而闻名于世。

他面对人生的起伏和曲折,始终保持着一颗坚定乐观的心。

在他的人生历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从中我们也可以汲取到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

苏东坡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挫折。

然而,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态度。

无论是在政治上遭受贬谪,还是在家庭生活中遭遇不幸,苏东坡总是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他不抱怨、不埋怨,而是用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人生的起伏和挫折。

苏东坡的豁达乐观体现在他对人生的态度上。

他认为人生犹如一场旅行,充满了美好与挑战。

他常常用诗词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他的诗作《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诗表达了苏东坡对人生的理解,他认为人生是短暂的,但人们应该怀揣着一颗坚定的信念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苏东坡的豁达乐观还体现在他对困境的应对上。

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生活中,他都能够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去面对困难。

在政治上,他虽然多次遭受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他在贬谪期间仍然努力学习、创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生活中,他也经历了许多家庭的不幸,但他从不沉湎于痛苦中,而是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他用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困境,不仅给自己带来了坚强和勇气,也给了他人以榜样和鼓舞。

苏东坡的豁达乐观还体现在他对失败的看法上。

他认为失败并不可怕,只要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会找到成功的机会。

他在《黄州快书》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诗表达了苏东坡对失败的看法,他认为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颗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他自己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虽然他曾多次遭受挫折和失败,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从苏轼诗词论其乐观豁达的人生

从苏轼诗词论其乐观豁达的人生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深受后人喜爱。

苏轼的诗词以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而著称,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中,也贯穿于他的一生。

苏轼的乐观豁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一、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在苏轼的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他用“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谙世务终难明”等诗句表现了对自己命运的坦然接受,同时也象征了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即使面对挫折和困难,苏轼也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不会被挫折打倒,而是选择接受和享受生活。

二、对人生的热爱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人生的热爱。

他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等诗句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苏轼将生活比喻为一江春水向东流,将自己比喻为飞鸿踏雪泥,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和欣赏。

三、对人与世界的包容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人与世界的包容。

他用“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诗句表现了对世界的包容和对人性的理解。

苏轼能够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世界,这种包容和理解也体现了他的乐观豁达。

苏轼的乐观豁达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中,也贯穿于他的一生。

他虽经历过困顿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开朗豁达的心态,积极向上地面对各种困难。

他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世界的包容理解,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苏轼的诗词作品以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而闻名于世。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对人生的热爱以及对人与世界的包容,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他的乐观豁达精神不仅在他的诗词中流露无疑,在他的一生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苏轼的乐观豁达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启示,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能够保持一颗乐观豁达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享受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析苏轼旷达人生观
绪论
宋代文人有强烈的结盟思想,几乎每个时期都会出现领导风气的文坛盟主。

苏轼在诗词文赋、文学理论、琴棋书画均超越常人,并都有极高深的造诣,有“宋代文学第一人”的头衔。

故苏轼也就成为了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引领宋代文学风骨,是宋代文学一面屹立不倒的旗帜。

苏轼22岁中进士,以儒家经世济民为政治思想,以儒学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他人生观的哲学基础,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但由于苏轼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秉持“渐变”的思想,他既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变革,但又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结果多次受到排斥和打击。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

但是从“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苏轼一生旷达为怀的品性。

宦海沉浮,苏轼虽深切地感受到人生如梦,但是并未因此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解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轼是一个随缘自适、安和处世、放达乐观的人,而且善戏谑,喜幽默,这就构成了他“坡仙”的形象。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自量,自难忘。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自量,自难忘。

”每每读到他的这首悼亡词《江城子》,我总会被感动,然后在心里想象苏轼写这首悼亡词的悲痛。

两人一生一死,时隔十年,无法相见,思念或许已经变得茫然了吧。

不让自己去想念,却发现早已难以忘怀。

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非但没有冲淡他对妻子的深情一片,反而随着时间的沉淀,他的思念之情愈深、愈浓。

不愿去思量,也不敢去思量,思念却一直盘旋的自己的心头,解不开,也拂不去。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如果分开的距离是看得见的,纵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终会有再见面的一天;而现今,摆在面前的是生死的距离,是看不见的,无法逾越的,也是没有办法期待的距离。

死者对世间的冷暖已经茫然无知了,但是活着的人呢,两鬓霜白,只能孤独的守在坟前,诉说无人倾听的肠衷。

那些缠绕在风中的,是满满的没法解开的思念与深情。

苏轼与亡妻不可逾跨的生死距离,透着他与妻子再也不能相逢的浓浓的悲凉与遗憾。

古代文
人,为妻子写悼亡词的人是极少的,这首悼亡词,写出了十年来苏轼对亡妻的悲切思念,同时也吟唱了对亡妻至死不渝的深情。

让我们看到了苏轼这样一个至情至深的男子。

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首悼亡词,主要抒发的是苏轼十年来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掺杂了苏轼自己因仕途多艰带来的人生忧伤。

回首看,原来和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日子历历在目,现今妻子早已离去,留下自己无处诉肠衷。

但即便如此,苏轼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勇敢的去面对。

借助诗、词、散文等方式来抒发自己的纠结和苦闷,进行自我疏导,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旷达的心态呢。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

正是因为这样,他富于创新,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

他的散文既有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也有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他秉性正直、为人坦率,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可以在他的诗中体现出来。

特别是他的说理诗,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而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

例如他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读书破万卷,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

他在创作中注重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做到刚柔相济,呈现出“清雄”之风。

自然苏轼的词和他的诗一样,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他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他主张作词应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他有时把自然山水的关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有时又钟情于和谐宁静的自然山水,借以表现忘怀物我、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代表作是《西江月》。

眼光独到,关注以前的词人从未关注的领域——充满泥土芳香和生活气息的乡村。

苏轼的文学作品,虽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

这样特立独行的文人,毕然会成为一个朝代的旗帜。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

贬谪黄州是苏轼思想创作的转折点,苏轼以儒家忠义思想自励,胸存浩然正气,但此时,已经渗入大量的佛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外儒内佛,以求身处逆境时的精神
解脱,始终保持旷达、乐观、向上、任性逍遥和随缘自适。

现存的东坡词,约有四分之一写于贬黄州期间。

苏轼被贬至惠州、儋州时,已经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人,但创作激情仍未衰退,而且在艺术上进入了精深华妙的新境界。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在宋代就有人认为贬至海南并不是苏轼的不幸,逆境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苏轼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想要在政途上大有一番作为,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

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并且勇于进言,非常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

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和打击。

元丰三年,御史官员从他的诗文中搜索材料,说他讥讽皇帝,诋毁朝廷,而把他逮捕,制造了一起“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次年被贬谪,安置黄州。

此后,苏轼又几经沉浮,先后被贬于定州、知州、惠州、直至儋州。

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

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越。

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两座。

晚年更被一贬再贬,直到贬到离京城最远的海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合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在他任地方官的时候,深入了解民情,常把耳闻目见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

如写北方遭受蝗旱之灾的农民,南方水灾侵袭下的百姓,还有在沉重的赋税艰苦生活的农民。

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批判,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然而他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才干,然而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

《江神子·密州出猎》这首词就表现了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伴随着宦海沉浮,经历了人生挫辱的他,虽然看清了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和险恶,也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奈,但是这并没有磨灭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忧国忧民的赤诚。

只要有机会、有条件,苏轼总不会放弃为国效忠、为民效力的信念。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一生,从政约40年,基本上是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坎凛起伏地度过。

但是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于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然态度,以及禅宗的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结合起来,做到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苏轼始终保持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这使得他在逆境中依旧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经过人生的起起伏伏,苏轼深切地感受到人生如梦,但他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生活阅历极为丰富的他,对人生的思考也是深刻的,力求自我解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这就使苏轼对荣辱沉浮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

进退自如、宠辱不惊,这是苏轼站立的人生姿态,也成为了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

写到这里,我仿佛看见了天空下着绵绵细雨,东坡先生独自走在林间小道里,任凭雨点飘落在他身上,边走边低声浅唱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