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俄罗斯风情——荒山之夜教案

合集下载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5例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5例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5例《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了解格林卡和“五人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等。

教学重点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

教学难点正确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题;依据《荒山之夜》的音乐内容,编写一个神话故事。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课间播放《图画展览会》的VCD,初步感受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二、导入上堂课通过学习捷克民族乐派,了解了“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善于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乐创作之中。

三、新课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深厚的宗教音乐传统。

19世纪是俄罗斯民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

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

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俄罗斯风情。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格林卡,被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1、格林卡的生平介绍(学生自己阅读)2、《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管弦乐曲⑴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不但描绘了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他们性格的一些典型特征——沉思同健康的乐趣、别开生面的幽默感的结合。

⑵作品结构介绍作曲家采用了两首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题变奏曲。

视唱引子和两个主题,初步熟悉两个主题在性格、体裁、结构、调式等各个方面的不同。

⑶欣赏并思考两个主题音乐情绪的变化,分别描写的是怎样的画面?(“拓展与探究第1题”)引子——乐曲开始简短、饱满而有力。

第一主题又弦乐齐奏的方式奏出,像领唱一样“唱”出缓慢的、抒情的婚礼歌。

高中音乐_张少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张少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荒山之夜》教学设计【课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学习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知识,介绍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及“强力集团”。

(2)通过欣赏《荒山之夜》,让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荒山之夜》,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聆听、分析、感受和实践,通过律动的实践活动,体验诸多音乐要素在乐曲中塑造的不同形象,奠定欣赏器乐作品的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曲家创作时的社会背景,更进一步感受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时代意义,由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材分析】:《荒山之夜》人音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中的第二十节的内容《俄罗斯民族风情》,有两首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

本课时欣赏的是《荒山之夜》。

《荒山之夜》根据神话故事创作的交响音画,这部作品和《卡》都有其精神内核,就是体现了作者对民族以及民族音乐的深深的热爱和俄罗斯人对于困难必胜的信念。

这是首单乐章的标题性乐曲,有叙事和描绘的特点,结构自由,接近于音画或散漫的变奏曲,原名为“荒山上的圣约翰节之夜”,由作者题献巴拉基列夫。

里姆斯基在他修订和配器的这份总谱冠上了下面一段简单的提纲:“地府里神怪的声音——冥界精灵上场,魔鬼本人继之——礼赞魔鬼,黑弥撒——安息日狂欢——高峰时分,远处响起村里教堂的钟声,精怪四散溃逃——黎明来到。

”从这段说明中可以看出,这里有各种不同的角色出场,还有各种不同的场面转换,有形象,有情节,而且都表现得相当鲜明、生动。

作品三个主题。

主题一:勾画出荒山之巅群魔乱舞的疯狂场景。

乐曲开始时小提琴的一些上下回旋的音型结合着木管乐器的滑奏式动机,提供了一个狂风劲吹、阴森可怖的背景,这就是从地底下涌出来的那种像漩涡般翻滚的声响和那些精灵的怪声怪叫。

主题二:群魔的出场,为黑暗之神——车尔诺波库登场作了渲染,狂欢进入了癫狂阶段。

在这粗暴的喧嚣声中,黑暗之神出现了——由三个长号和一个大号齐奏奏出的这个主题,具有一种威慑的强力,两次在不同调上(第二次升高半音)呈现,更加强了它的威势和戏剧性效果。

新课标人音版初中音乐《欧洲风情》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音版初中音乐《欧洲风情》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音版初中音乐《欧洲风情》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对俄罗斯民间音乐感兴趣,能够主动探索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内涵。

2.能够感受、体验《伏尔加船夫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说出歌曲所表现的意境3.分辨男低音音色4.了解民歌中的劳动号子5.能够参与音乐活动中的即兴表演教学重、难点:体验感受俄罗斯音乐情绪,总结出乐曲所揭示的主题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三首好听的歌曲片段(《灯光》、《三套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同时思考:1. 这三首歌曲出自哪个国家?(俄罗斯)2.歌曲的情绪有什么特点?音乐色彩是黯淡的还是明亮的?黯淡的。

这种忧郁、黯淡的音乐曲调属于大调式还是小调式?二、新课(连接)(一)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俄罗斯,感受其地域特有的音乐风格。

同学们知不知道俄罗斯有一条著名的河流叫什么?(伏尔加河)1.出示伏尔加河的风光图片,老师介绍2.19世纪沙皇统治下的伏尔加河纤夫生活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由俄罗斯绘画大师列宾创作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纤夫》提问:这幅作品的色彩是怎样的?主要描绘的是人还是景?这些人物有什么特点?3.俄罗斯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也曾经写过一首表现俄罗斯纤夫的诗《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诵一遍。

通过绘画和诗歌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伏尔加河上纤夫的生活,那么音乐又是如何表现这个时代背景下伏尔加河纤夫的生活呢?4.下面,我们就来聆听一首歌曲—《伏尔加船夫曲》,请同学带着下面两个问题用心聆听A:歌曲的情绪B:歌曲的演唱形式这首歌曲的原唱是由俄罗斯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演唱的。

出示课件:简单介绍演唱者5.下面,老师范唱这首歌曲的一部分,请同学们听一听,老师演唱过程中重复最多的那段旋律是什么?教师简介劳动号子:我国民歌中有这种伴随劳动而歌唱并直接为劳动服务的歌曲,我们将这类体裁的歌曲称为劳动号子。

《伏尔加船夫曲》就是类似于我国民歌中的劳动号子。

而且音乐自始自终贯穿着劳动号子动机。

第20节 俄罗斯民族风情 人音版高中音乐教学设计教案

第20节 俄罗斯民族风情 人音版高中音乐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王秀课题名称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教师姓名学生年级高一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高中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中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是民族乐派的第二节内容,主要是对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介绍,本节课教材介绍的作品有两个: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娅幻想曲》、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

由于两部作品时间都很长,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以《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为主。

因就格林卡与穆索尔斯基两个人及其作品在俄罗斯民族乐派所占分量而言前者均大于后者。

另外关于格林卡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这个作品,学生比较生疏,而就其在世界音乐史上的作用,特别是在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中的作用而言,又是学生应该了解的。

《荒山之夜》与强力集团的欣赏与了解则让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自学的方式来完成。

学生分析现状及分析音乐问卷综合数据:总人数:662 是否喜爱音乐爱听流行歌曲中国民歌中国戏曲民族器乐曲外国民歌中国歌剧西洋管弦乐曲人数652 595 101 43 122 30 82 122百分比98.5% 90% 15.3% 6.5% 18.5% 4.5% 12.4% 5.43%从表(一)分析可以看出:(1)、学生对于音乐是十分喜爱的,也是乐于实践的。

(2)、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取向是喜欢流行的、商业化气息强的、时尚的、贴近生活的音乐作品。

对于我国民族器乐的了解是比较缺失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商业化音乐的大量炒作、各种音乐传播媒体中通俗音乐、快餐音乐文化的泛滥,使得社会大气候对交响乐持一种漠视的态度。

其次对于欣赏器乐曲心理难免存在一种畏难情绪:认为内容太深奥,不像歌曲从歌词有时就能了解作品的形象。

从调查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交响乐普遍不感兴趣;学生经过前几节课的欣赏对交响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在欣赏一部比较陌生且篇幅较长的器乐作品时,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昏昏欲睡的状态。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全曲长达10分半,学生很可能会出现上述现象,为了能让学生尽快地听懂音乐,教师必须将欣赏的过程精练,用最佳的方式最有效的手段实施教学。

人音版高一音乐鉴赏教案设计 -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人音版高一音乐鉴赏教案设计 -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课题:俄罗斯民族风情课型:(高中)音乐鉴赏课【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音版教材第十单元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材中包含两首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

本节课选择了格林卡的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作为教学内容。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于1848年间在华沙写成。

乐曲的原名是《以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和舞曲为主题的幻想曲》,后改为现名。

这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作品,是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奠基之作。

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和舞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题。

前者是格林卡在俄罗斯乡间听到的,后者原来已经广泛流传。

格林卡运用这两个不同性格或体裁的主题,反映俄罗斯人民生活的那些最本质的方面,用交响乐的形式把它体现出来。

这首《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用双重变奏曲形式写成的。

即这两个主题的变奏采用“整组交替”的形式。

【教学目标】1、鉴赏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作品的风格特征;2、熟悉、背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音乐主题,初步了解双主题变奏的曲式结构,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特点及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格林卡;3、根据主题尝试进行创作体验,加深对“变奏”作曲手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视唱和节奏练习,熟悉并背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听辨。

【教学难点】感受、体验作品的风格特征。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教学过程:一、感受主题:聆听两个音乐主题《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卡玛林斯卡亚》提问: 1、音乐情绪怎么样?2、你想像、联想到了什么画面?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两个音乐主题,让学生对俄罗斯的音乐有初步印象。

二、鉴赏作品:(一)熟悉两个主题1、唱一唱主题一:《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2、练一练主题二:《卡玛林斯卡亚》节奏练习:由松到紧、由慢到快。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荒山之夜》,感受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

2、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人物及相关的音乐知识。

3、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尝试用探究的方式深刻理解音乐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卡玛林斯卡亚》两个不同的音乐主题。

难点:感受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

【教学内容安排】
本节课将欣赏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作为重点曲目,浏览性的聆听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

【教学资源建议】
充分利用课本和配套的课件资源,充分发挥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扩展。

【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聆听——感受——体验——实践——探究”为核心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运用绘画、语言表述的方法,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手段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建议】
1、你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特点了吗?
2、通过学生预留作业的完成,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过程,以及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有全面的掌握和客观的评价。

3、通过探讨题:(在同一首作品中出现了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主题旋律,你认为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他为了表现什么?),让学生善于思考和表述自己的观点。

高二音乐鉴赏课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

高二音乐鉴赏课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

高二音乐鉴赏课:《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教学目标: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歌曲《跳蚤之歌》、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熟悉《卡》的音乐主题;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知道作曲家格林卡和穆索尔斯基。

作品分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此曲于1848年在华沙写成。

原名是《以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和舞曲为主题的幻想曲》,这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作品,是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奠基之作。

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曲《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为主题。

两个主题不论体裁或性格都迥然相异:一个悠长、抒情、缓慢而略带哀伤感;另一个欢乐、活跃而快速。

这两个强烈对比的主题足以反映俄罗斯人民生活的最本质方面,不但描绘出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体现了他们性格的典型特征。

《卡》曲是用两重变奏曲式写成,即两个主题的变奏采用“整组交替”的形式:第一主题第一组变奏,第二主题第一组变奏——第一主题第二组变奏,第二主题第二组变奏。

引子,简短饱满而有力,取材第一主题第一主题的第一组变奏包括主题显示和它的三个变奏第一主题由弦乐器齐奏,像领唱一样“唱”出缓慢的婚礼歌。

这种悠长的长腔歌曲,多用于表现俄罗斯民族性格和生活中的深沉和悲痛方面主题一 1 = F 《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中速 3/4 (曲谱略)第一变奏用木管乐器;第二变奏加进弦乐器;第三变奏又增加了铜管乐器,形成整个乐队的合奏(好象合唱加入)第二主题的第一组变奏包括主题显示和它的13个变奏。

主题二 1 = D 《卡玛林斯卡亚》快板 2/4 (曲谱略)第二主题取材于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表现俄罗斯人民乐观的民族性格和欢乐的生活情趣。

变奏手法除了衬腔复调之外,还广泛运用了民间器乐曲中常用的围绕主题装饰加花的变奏手法。

第一主题的第二组变奏有三个,宣告喜宴开始,速度、节拍、调性、情绪发生显著变化,展示宴饮欢舞场面。

第20节 俄罗斯民族风情 人音版高中音乐

第20节 俄罗斯民族风情 人音版高中音乐

第20节俄罗斯民族风情人音版高中音乐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王秀
 课题名称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学生年级高一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高中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中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是民族乐派的第二节内容,主要是对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介绍,本节课教材介绍的作品有两个: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娅幻想曲》、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

由于两部作品时间都很长,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以《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为主。

因就格林卡与穆索尔斯基两个人及其作品在俄罗斯民族乐派所占分量而言前者均大于后者。

另外关于格林卡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这个作品,学生比较生疏,而就其在世界音乐史上的作用,特别是在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中的作用而言,又是学生应该了解的。

《荒山之夜》与强力集团的欣赏与了解则让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自学的方式来完成。

 学生分析现状及分析
 音乐问卷综合数据:
 总人数:662是否喜爱音乐爱听。

俄罗斯民族风情说课稿

俄罗斯民族风情说课稿

俄罗斯民族风情说课稿俄罗斯民族风情说课稿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俄罗斯民族风情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全一册)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第二十节《俄罗斯风情》。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格林卡创作的一部俄罗斯化的交响乐作品,《荒山之夜》是俄罗斯“强力集团”之一的穆索尔斯基创作的管弦乐作品。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强力集团”的知识。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熟悉两首管弦乐曲的主要音乐主题二、说教法说学法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三、说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首先播放俄罗斯著名歌星,维塔斯的《歌剧2》,营造氛围,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

(2)下面播放《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之后作介绍:(作曲家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被人们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①这是一部俄罗斯化的交响乐作品。

作曲家采用了两首俄罗斯民歌做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题变奏曲)。

接下来只听引子和两个主题,初步熟悉两个主题在性格、体裁、结构、调式等各个方面的不同。

思考两个主题音乐情绪的变化,分别描写的是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我来总结(第一主题由弦乐齐奏的方式奏出,接着是三个变奏。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Russian ethnic customs, teaching design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音乐是用各种各样的乐器和声乐技术演奏的,从唱歌到说唱 ; 仅存在器乐作品,仅存在声乐作品以及将唱歌和乐器结合在一起的作品,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本教案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乐感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了解格林卡和“五人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等。

教学重点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教学难点正确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题;依据《荒山之夜》的音乐内容,编写一个神话故事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课间播放《图画展览会》的vcd,初步感受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二、导入上堂课通过学习捷克民族乐派,了解了“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善于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乐创作之中。

三、新课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深厚的宗教音乐传统。

19世纪是俄罗斯民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

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

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俄罗斯风情。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格林卡,被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1、格林卡的生平介绍(学生自己阅读)2、《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管弦乐曲⑴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不但描绘了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他们性格的一些典型特征——沉思同健康的乐趣、别开生面的幽默感的结合。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俄罗斯民族风情——欣赏格林卡管弦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授课教师:年级:高一年级【课型】欣赏课【教学内容】格林卡管弦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教材分析】本课程是《音乐鉴赏》人音版第十单元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的教学内容。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创作于1848年的华沙,是一部俄罗斯化的交响乐作品。

作者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奠基人,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作品采用俄罗斯民歌婚礼歌曲《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题写成。

乐曲引子富有俄罗斯民族情感,第一主题(婚礼歌曲)由弦乐器齐奏后,进行三次不同的乐器变奏,旋律呈示和交织,生动地描绘出俄罗斯农村婚礼的画面。

第二主题(舞曲)在活跃而热烈的情绪中进入,仿佛宣告婚礼仪式的开始,这个主题同样运用变奏等作曲技法,表现俄罗斯民间生活习俗的风景画。

乐曲第三、四部分依次对两个主题进行二次变奏。

两个主题在性格、结构、调式等各个方面都不同,作曲家通过双主题变奏手法呈现出俄罗斯民歌的绚丽丰采。

这部作品独特的民族风格奠定了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创作,为后人积累了丰富的创作财富,成为俄罗斯交响音乐中的第一部典范之作。

柴可夫斯基形象而准确地评价了格林卡这部作品的深远意义——“所有的俄罗斯交响乐都是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中孕育出来的,正如像果孕育出橡树一样。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聆听两个音乐主题,感受旋律、节拍、音色、速度等音乐要素在乐曲中的表现作用,并让学生初步感受俄罗斯音乐的特点,领会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鉴赏分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两个不同性格的主题,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

2、通过聆听与对比不同音乐主题,感受变奏曲的音乐特点。

3、认识俄罗斯民族乐派格林卡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聆听、视唱、对比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聆听整部作品时能正确辨别两个不同性格主题。

2、通过音色辨别、故事情境等形式感受音乐创作中对比和变奏的特点,体验俄罗斯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额尔古纳河畔的俄罗斯风情全国通用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额尔古纳河畔的俄罗斯风情全国通用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额尔古纳河畔的俄罗斯风情,增长知识与见识。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3. 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综合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额尔古纳河畔的俄罗斯风情》2.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3. 实践活动设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了解额尔古纳河畔的俄罗斯风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地图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额尔古纳河畔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俄罗斯风情,激发学习兴趣。

2. 课文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课文,了解俄罗斯民族的风土人情。

3. 知识拓展介绍额尔古纳河畔的俄罗斯风情相关背景知识,如俄罗斯的建筑、饮食、服饰等,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4. 实践活动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实践活动。

例如,让学生分组调查我国的俄罗斯族,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并制作手抄报进行展示。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额尔古纳河畔的俄罗斯风情2. 板书内容:课文内容:俄罗斯民族的风土人情额尔古纳河畔的美丽风光实践活动:调查我国俄罗斯族的生活习俗制作手抄报展示成果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文配套练习题。

2. 家庭作业:以“我眼中的俄罗斯风情”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创作。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了解了额尔古纳河畔的俄罗斯风情,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合作、交流。

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是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应该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既要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额尔古纳河畔的俄罗斯风情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额尔古纳河畔的俄罗斯风情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额尔古纳河畔的俄罗斯风情额尔古纳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边境地区,与俄罗斯接壤。

额尔古纳河流经此地,为中俄两国友好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为了增进小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了解,开展一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领略额尔古纳河畔的俄罗斯风情。

本文将从活动内容、活动安排、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该教案。

一、活动内容1. 俄罗斯文化展览组织学生收集俄罗斯文化相关的图片、音乐、手工艺品等,进行展览,让学生通过观察、品味和感受俄罗斯文化的独特魅力。

2. 俄罗斯手工制作指导学生学习俄罗斯手工艺品的制作,如彩蛋、俄式木偶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俄罗斯特色文化的魅力。

3. 俄式服饰试穿为学生准备一些俄罗斯传统服饰,让学生体验一次俄罗斯传统服饰的穿戴,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服饰差异。

4. 俄罗斯文化讲座请一位了解俄罗斯文化的专家或来自俄罗斯的教师为学生进行一场生动的俄罗斯文化讲座,介绍俄罗斯的历史、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

二、活动安排1. 活动时间:为学生安排一个完整的上午或下午时间开展活动,确保有足够时间进行各项活动内容的实施。

2. 活动地点:通过学校的活动室或礼堂等多功能场所进行展览和手工制作活动,同时安排一间教室进行讲座。

3. 活动人员:除了学生和教师以外,还需要组织一些俄语学习爱好者、俄语专业学生或志愿者一起参与活动,为学生提供俄语学习的机会和互动。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展览、手工制作和讲座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习俗风情等,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 技能目标:通过手工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亲身参与俄罗斯文化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跨文化交流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开放包容精神,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四、教学方法1. 展览法:通过组织学生收集和展览俄罗斯文化的图片、音乐、手工艺品等,激发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俄罗斯》说课稿

《俄罗斯》说课稿

《俄罗斯》说课稿《俄罗斯》说课稿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作者精心整理的《俄罗斯》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俄罗斯》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全一册)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第二十节《俄罗斯风情》。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格林卡创作的一部俄罗斯化的交响乐作品,《荒山之夜》是俄罗斯“强力集团”之一的穆索尔斯基创作的管弦乐作品。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强力集团”的知识。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熟悉两首管弦乐曲的主要音乐主题二、说教法说学法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三、说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首先播放俄罗斯著名歌星,维塔斯的《歌剧2》,营造氛围,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

(2)下面播放《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之后作介绍:(作曲家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被人们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①这是一部俄罗斯化的交响乐作品。

作曲家采用了两首俄罗斯民歌做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题变奏曲)。

接下来只听引子和两个主题,初步熟悉两个主题在性格、体裁、结构、调式等各个方面的不同。

思考两个主题音乐情绪的变化,分别描写的是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我来总结(第一主题由弦乐齐奏的方式奏出,接着是三个变奏。

2019-2020年高中音乐鉴赏《第十单元 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2019-2020年高中音乐鉴赏《第十单元 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2019-2020年高中音乐鉴赏《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了解格林卡和“五人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等。

教学重点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教学难点正确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题;依据《荒山之夜》的音乐内容,编写一个神话故事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课间播放《图画展览会》的VCD,初步感受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二、导入上堂课通过学习捷克民族乐派,了解了“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善于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乐创作之中。

三、新课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深厚的宗教音乐传统。

19世纪是俄罗斯民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

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

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俄罗斯风情。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格林卡,被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1、格林卡的生平介绍(学生自己阅读)2、《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管弦乐曲⑴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不但描绘了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他们性格的一些典型特征——沉思同健康的乐趣、别开生面的幽默感的结合。

⑵作品结构介绍作曲家采用了两首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题变奏曲。

视唱引子和两个主题,初步熟悉两个主题在性格、体裁、结构、调式等各个方面的不同。

⑶欣赏并思考两个主题音乐情绪的变化,分别描写的是怎样的画面?(“拓展与探究第1题”)引子——乐曲开始简短、饱满而有力。

第一主题又弦乐齐奏的方式奏出,像领唱一样“唱”出缓慢的、抒情的婚礼歌。

人音版高一音乐鉴赏教案设计-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人音版高一音乐鉴赏教案设计-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教学课题: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材名称:高中音乐鉴赏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音乐出版社课题章节: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课型:音乐鉴赏课教学设备:西沃电子教学白板手风琴15台平板电脑教材与学情分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奠基之作,格林卡选用了两首强烈对比的俄罗斯民间歌曲和舞曲作为主题,描绘了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画面。

这部作品创作技法复杂、专业程度艰深。

因为学生对民族乐派的音乐了解太少,钻研不深,所以本课较难驾驭。

所以,我在课堂上选用了最能体现俄罗斯风情的乐器手风琴来授课,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相关知识时,让学生用平板电脑,运用网络教学资源,自主探究学习,就这样把深奥的知识简单化、趣味化了。

在教学方法上,我运用了情感体验法、归类比较法、教师教授法以及形象直观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学唱与听赏,要求学生较为精细地、全面地感知、体验《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进而对俄罗斯民族音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其次,突出强调了学生的实践参与和情感体验,通过有趣的音乐节奏游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对进一步体验、理解俄罗斯民族音乐打下了基础。

再次,通过讲授作曲家格林卡而后自然地引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

通过之前的启发和铺垫,为学生认识、了解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打下了学习基础。

最后,浅谈俄罗斯民族乐派悲剧性风格的成因。

这个环节注重学科综合,从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逐步分析,从而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

经过之前各环节的层层铺垫,学生于无形中就掌握了本课的难点——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

新课结束后,通过课外探究另一位民族乐派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及他的交响音画《荒山之夜》,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

教学目标:1、欣赏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熟悉《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及《卡玛林斯卡亚》这两个音乐主题。

《荒山之夜》音乐鉴赏教案

《荒山之夜》音乐鉴赏教案

《荒山之夜》音乐鉴赏教案年级:高中学科:音乐时长:1-2课时一、教学目标:了解《荒山之夜》的背景和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分析曲目的音乐结构、情感表达和特色音乐元素。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升音乐鉴赏水平。

激发学生对创作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步骤: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荒山之夜》的背景和作曲家,引发学生对这首音乐作品的兴趣。

音乐欣赏(15分钟)播放《荒山之夜》的完整音频,让学生全神贯注地聆听。

让学生注意乐曲中的节奏、旋律、和声和乐器运用等方面。

音乐分析(20分钟)引导学生对《荒山之夜》进行分析,从音乐结构、动态、音调和调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分析乐曲中所传达的情感和表达方式,例如曲调的起伏、速度的变化、乐器的运用等。

引导学生关注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以及可能的音乐形象和意象。

小组讨论和展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荒山之夜》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分析结果。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彼此的发现和体会。

总结和展示(10分钟)整理学生的讨论成果,总结《荒山之夜》的特点和音乐形象。

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表演或展示,展示他们对《荒山之夜》的理解和演绎。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在音乐欣赏和讨论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对《荒山之夜》的分析能力,包括对音乐结构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荒山之夜》的作曲家和其他作品,了解更多样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手法。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让他们以《荒山之夜》为灵感,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或舞蹈作品。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演出,亲身体验和欣赏《荒山之夜》以及其他优秀的音乐作品。

注意事项:教师应提前准备好《荒山之夜》的音频资源。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表演,给予充分的发言和表达机会。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荒山之夜教学设计曹

荒山之夜教学设计曹

《荒山之夜》教学设计【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人音版)【课题】《荒山之夜》【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授课人】曹春梅青州第八中学【教育理念】感受与鉴赏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教学活动牢固的建立在听的基础上。

在教学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欣赏音乐为主,以讨论讲解为辅。

所谓以音乐欣赏为主,其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对音乐作品做出理解与评价。

根据学生的水平,对欣赏作品进行一些基本的讲解、引导和提示。

其目的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表达。

还可以在欣赏活动前提问,用启发性语言进行简要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倾听音乐之后,再作探索、交流,最后由教师作必要的讲解和总结。

【设计思路】首先在课前给学生发导学提纲,把需要学生了解、学习的一些知识点呈现,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讲课之前总结知识点。

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对于更深入的聆听、理解乐曲有很大的帮助。

《荒山之夜》是管弦乐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各种乐器色彩鲜明,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配器的不同音色塑造的不同形象,本节课从音乐形象入手,根据不同的音乐要素来聆听、分析乐曲当中的主题,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作者都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来塑造乐曲当中的人物形象、场景和气氛。

欣赏完毕用问题(作者为什么在光明来临之前花那么大的篇幅来描写黑暗?)来深入到作者创作的背景当中,紧扣前面学生对于导学提纲知识点的学习,加深对乐曲的理解,更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音乐以他独特的表现方式维护着民族的尊严”引用名言总结这堂课的教育意义。

最后由学生为一段无声动画来搭配恰当的音乐,以此来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具体主线】音乐形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知识,介绍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

(2)通过熟悉乐曲《荒山之夜》主题,初步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

2、过程与方法:欣赏作品,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聆听、分析、感受和实践。

第十单元俄罗斯风情——荒山之夜教案

第十单元俄罗斯风情——荒山之夜教案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欣赏【课题】第十单元俄罗斯民族风情——荒山之夜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测试学科:音乐**:***第十单元俄罗斯民族风情——荒山之夜【教学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在设计“荒山之夜”这一课时,以现代高中生感兴趣的神话故事为切入点渗透具有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力图通过用聆听、分析、探讨、表演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的俄罗斯民族乐派风格特征,并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美,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理解多元文化这四个基本理念,并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荒山之夜》,让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及拓展学生初步具有国际视野。

二、通过《荒山之夜》的分析作品表现手法及各种配器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三、让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同时通过对比我国民族音乐的方法,间接促进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了解与喜爱。

【教学重点】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风情【教学难点】依据《荒山之夜》的音乐内容,编写一个神话故事【教学方法】欣赏法、谈话法、讲解法【教学教具】多媒体、音乐、影视片段、课件。

【教学内容】一、聆听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

二、《荒山之夜》作品分析:1.作品结构介绍:三个主题。

主题一:勾画出荒山之巅群魔乱舞的疯狂场景。

主题二:群魔的出场是为黑暗之王“车尔诺包格”现身,狂欢进入了癫狂的阶段。

主题三:突然,远处传来微弱而清脆的钟声,天已渐渐破晓,预示着熟睡的农民已经苏醒,再也听不到狂欢的喧闹,群妖悄悄溜走。

2.了解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3.《荒山之夜》表达出作曲家什么样的情感?【教学对象分析】我认为教学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最根本的能力素质。

这一能力素质的显现在教师能够根据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实际,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规律,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阻止好教育教学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

荒山之夜教案

荒山之夜教案

荒山之夜教案【篇一:《俄罗斯民族风情》的教学设计】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的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初步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知道两部作品的作者。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习俄罗斯乐派的知识,了解格林卡和穆索尔斯基。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风格和演唱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内容安排1.作曲家格林卡为什么说:“创造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艺术家,不过是将它编成曲子而已。

”?2.请学生唱一唱自己熟知的俄罗斯民歌。

(二)新授课《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详讲)(三)新授课《荒山之夜》(略听)(一)鉴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详讲)2.总概:乐曲于1848年间写成。

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曲《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题写成。

描绘出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人民无尽丰富的创造性和想像力,体现了他们典型的性格特征。

乐曲的历史意义,正如柴科夫斯基所说:“所有的俄罗斯音乐,都是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中孕育出来的,这正如橡果孕育出橡树一样”。

主题一:主题二:4.分段感受、体验、《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两个主题的风格特征。

5穆索尔斯基的交响音画《荒山之夜》穆索尔斯基的交响音画《荒山之夜》是一部酝酿、构思、写咋达十五年之久,却依然没有最后完成的作品。

1860年9月,作曲家受曼顿剧本《女巫》中一段情节的启发,开始写作一首管弦乐曲。

他在写给巴拉基列夫的信中说道:“我现在正做一件很有兴趣的工作,就是为《女巫》中荒山上的女巫度安息日一场写作音乐??现在,我正在为它准备一些音乐素材”1867年,圣约翰节(7月5日)前夜,穆索尔斯基完成了管弦乐曲《荒山上的圣约翰节之夜》。

这部作品受到巴拉基列夫的批评,作曲家却坚持自己的想法;他说:“每一个作曲家都忘不了他写作一个作品时的心情,这种心情和感觉上的回忆,增温了他对自己判断力的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欣赏【课题】第十单元俄罗斯民族风情
——荒山之夜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测试学科:音乐
姓名:胡雪英
第十单元俄罗斯民族风情
——荒山之夜
【教学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在设计“荒山之夜”这一课时,以现代高中生感兴趣的神话故事为切入点渗透具有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力图通过用聆听、分析、探讨、表演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的俄罗斯民族乐派风格特征,并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美,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理解多元文化这四个基本理念,并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荒山之夜》,让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及拓展学生初步具有国际视野。

二、通过《荒山之夜》的分析作品表现手法及各种配器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三、让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同时通过对比我国民族音乐的方法,间接促进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了解与喜爱。

【教学重点】
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风情
【教学难点】
依据《荒山之夜》的音乐内容,编写一个神话故事
【教学方法】
欣赏法、谈话法、讲解法
【教学教具】
多媒体、音乐、影视片段、课件。

【教学内容】
一、聆听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

二、《荒山之夜》作品分析:
1.作品结构介绍:三个主题。

主题一:勾画出荒山之巅群魔乱舞的疯狂场景。

主题二:群魔的出场是为黑暗之王“车尔诺包格”现身,狂欢进入了癫狂的阶段。

主题三:突然,远处传来微弱而清脆的钟声,天已渐渐破晓,预示着熟睡的农民已经苏醒,再也听不到狂欢的喧闹,群妖悄悄溜走。

2.了解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3.《荒山之夜》表达出作曲家什么样的情感?
【教学对象分析】
我认为教学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最根本的能力素质。

这一能力素质的显现在教师能够根据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实际,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规律,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阻止好教育教学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

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是作为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1.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2。

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3.成为课堂活动的合作者;4.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间播放《荒山之夜》的MP3,初步感受、
体验此作品。

二、提问:
欣赏《荒山之夜》并思考三个主题音乐的情绪变化,分别描写的是什么样的画面?
三、聆听(边听边讲解)
1. 三大画面:
画面一:乐曲开始由第一、第二小提琴引领弦乐组以极低的音量演奏的急速三连音,起初声音微弱随后迅速提高,在弦乐飞速的行进后,木管、铜管乐器组先后加入,不协和的小二、增四、大七度以及复音程等多次出现,勾画出荒山之巅群魔乱舞的疯狂场景。

画面二:群魔的出场是为黑暗之王“车尔诺包格”现身所做的铺垫,长号与大号在低音声部的齐奏演绎出威严而低沉的旋律。

这是一个具有宣叙调一样悠长的旋律线条。

在这一旋律出现后,马上出现乐队齐奏,并升高半音模仿前段旋律,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

乐曲逐渐加强力度,并在原本快板的速度上又加快了一些,整首乐曲到达激烈的高潮,狂欢进入了癫狂的阶段,仿佛一个个幽灵在空中飞舞、骑着扫帚的女巫呼啸而过……
画面三:突然,远处传来微弱而清脆的钟声,天已渐渐破晓,牧歌一样的旋律预示着熟睡的农民已经苏醒,这段纯朴的旋律与前面戏剧性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再也听不到狂欢的喧闹,群妖悄悄溜走,乐曲也在这样的平静安宁中结束。

四、再听一遍作品,根据作品的情绪变化把画面串连起来。

五、让学生根据以上串联起来的画面编写故事。

六、让个别学生分享个人编写出来的故事。

七、提问:
问:分析完作品了,那么有哪位同学知道这部作品是哪位作曲家写的呢?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写的呢?这部作品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呢?
八、解答以上问题:
1.穆索尔斯基生平:穆索尔斯基出生于1839年,他是俄国民族乐派著名组织“强力集团”里的一员,也是创作作品较多的一位。

他比较著名的作品有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交响音画《荒山之夜》、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等。

2.《荒山之夜》是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在19世纪欧洲民族乐派兴起后,俄国民族乐派利用本民族民间音乐、传说等素材勾勒出的一部杰出的交响乐画。

3.在《荒山之夜》中,穆索尔斯基通过梦境与现实、鬼魅与人世、寒夜与黎明的鲜明对照,表达出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

管弦乐曲所充分着墨的群妖狂欢场面,不过是对美好世俗生活的一个强烈的反衬而已。

九、最后,为了增强学生对这一课有更深刻的印象。

播放动画《荒山之夜》,又名: Night on Bald Mountain 。

1.动画片介绍法国导演: Alexander Alexeieff / Claire Parker 根据《荒山之夜》这个神话故事改编而成的一部动画《荒山之夜》,又名: Night on Bald Mountain 。

上映日期: 1933 语
言: 法语2006年6月在Annecy国际动画电影节上评选出的“动画的世纪·100部作品”第七名。

2.播放动画片《荒山之夜》。

十、课后作业
亚洲神话般的背景渗透进了俄罗斯音乐,使俄罗斯民族乐派有了东方魅力的国际影响,课后同学们可以收集一些具有神话背景的中国音乐作品来欣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