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传统与近代转型—导学案(历史唐志海)
试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

试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内容摘要:中国是历史上古代文明起源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早期法制文明比较发达的重要国度,其逐渐发展形成的中华法系所独有的儒家文化特征,不仅对中国也对周边封建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历史进程和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从汉代以法律儒家化取代秦代法律法家化就开始了法律儒家化的历史进程,至“唐律一准乎礼”,标志着法律儒家化的最后完成,奠定了中华法系礼法并用的治国模式和中国独特的儒家法律文化。
关键词:古代法律儒家化进程影响自从西汉武帝“罢黔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引礼入法”便成为了法律儒家化的萌芽,历经了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和完善,到隋唐时期代《唐律疏议》的颁布,标志着礼法结合的全面完成,儒家思想遂成为了封建法律的正统思想,自此以后历朝历代均沿袭不变,并对后世封建传统法制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这些影响的影子。
本文将从法律儒家化的进程、特征和影响方面加以浅析论述。
一、中国法律儒家化的进程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要想国家得到长治久安,政权得到稳固,法制也就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了。
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夏商周时期,那时的法制明显具有浓厚的神权性质,接着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法学得到了兴起和大发展,儒、法、墨、道各家都从自身的理论出发,对法学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儒家以孔子、孟子等为代表,从人性善的哲学出发,强调圣人、贤人、圣君、贤相的个人力量,重视道德礼教的作用,主张礼主刑辅、综合为治,并对这些观点进行论证。
由于这是一个混乱的时期,自然儒家所标榜的那一套不适合这个阶段,因此各国君主都给予回绝,如此此时期的中国法律具有法家化的特征,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朝。
前面我已提到自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便是法律儒家化的开端,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却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
秦朝法律的严苛,残暴的统治导致农民纷纷揭竿起义,至刘邦建立汉朝吸取前朝经验,废除严刑峻法,与民休息,无为而治,虽然汉初统治者信奉的是黄老思想,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法律儒家化有借鉴意义。
法学《中国法制史》课程教案

程婴和公孙杵臼设计救出赵武。 03
名案审判过程与结果探讨
01 赵武长大后复仇成功,恢复赵氏名誉。 02 张汤审鼠案审判过程 02 张汤受理老鼠偷食案,详细勘查现场。
名案审判过程与结果探讨
依法审判,对老鼠进行笞 刑并判处死刑。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审判过 程
此案体现了张汤的公正和 严谨。
批判地继承传统法律文化,推动当代法治进步
01
对传统法律文化的 批判
如封建等级观念、重刑轻民思想 等。
02
继承传统法律文化 的优秀成分
如重视道德教化、强调社会和谐 等。
03
推动当代法治进步 的措施
如完善法律体系、推进司法改革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等。
06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概念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分组讨论中国古代某个朝代的法律制度或法律文化,并 准备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
THANKS
感谢观看
背景
西汉时期,张汤初任长安吏,负责审理案件。
简介
张汤在审理一起老鼠偷食案件时,严格依法办案,展现了他的才 能和公正。
历代名案简介及背景分析
案例三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背景
清朝同治年间,浙江余杭发生一起谋杀亲夫案。
简介
杨乃武被诬陷与小白菜通奸并谋杀其夫,历经多次审理终得昭雪。
名案审判过程与结果探讨
赵氏孤儿案审判过程 01
要重视家庭教育和家族传统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
从名案中汲取历史智慧,启迪现代法治建设
01
张汤审鼠案的启示
02
要注重细节和证据在审判中的重要性,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一)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1.中国古代法律与教化的演变项目法律教化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特别突出,其具体体现在儒法之争,但最终法家思想因更切合社会现实而受君主们青睐儒家认为“礼”可以治国,主张用道德礼义教化民众秦汉至隋唐统治者重视法律,但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律令儒家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统治者重视“孝”和家训,提倡礼制和基层教化宋元到明清宋明法律以唐律为蓝本,明清法律重视“例”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中,乡约是进行教化的基本载体,明清的乡约具有法律约束力[拓展延伸]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国家主义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的统治,奴隶社会君主的“命”即法律,封建社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审判官礼法结合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礼占有重要位置,“为政先礼,礼为政本”,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法定特权中国古代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贵族官僚各种特权诸法合体中国古代法律最早表现为礼刑并用,之后形成诸法合体的封建法典。
从战国李悝著《法经》始,至秦、汉、唐、宋、明、清诸律,都是以刑法为主,兼针对练1《唐律疏议》对官吏贪污贿赂作了严密规定,从而与官吏铨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
在当时很多官员看来,“廉慎”思想不仅是一种律例规范,还是一种内在自省和心性追求。
这反映了()A.唐政府注重廉政的制度建设B.儒家思想影响了唐代的廉政建设C.唐律以提高官员素质为宗旨D.廉政是促成唐代繁荣的主要原因答案 A解析由材料“对官吏贪污贿赂作了严密规定,从而与官吏铨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可知,唐政府注重廉政制度建设,故选A项;B、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唐朝的繁荣受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排除D项。
2.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2)教化[拓展延伸]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针对练2英国近代的《权利法案》重申了中世纪时期颁布的《大宪章》里面的内容,这就是将国王与贵族的权利分辨明晰。
法律儒家化

法律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
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从总体而言,就是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使儒家思想成为刑事的、民事的、婚姻家庭的、行政的、诉讼的等各个法律部门的基本原则和灵魂,也就是说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历程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运动由董仲舒等人发起,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两汉时期,这是儒家思想法律化的开始阶段。
春秋决狱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开端。
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深入阶段。
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立法领域,掀起了引经注律的高潮。
这样的律文与原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向纵深迈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
三是隋唐时期,这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最后完成阶段。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过程,至隋唐已基本完成,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被全面地反映在一部作为中国古代法典的代表作——《唐律疏议》中,《唐律》使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从而也形成了儒法合流的法律体系。
另外,从两汉至隋唐,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是逐步深入到最后完成的过程。
中国法律儒家化对中国法律的影响在中国法律儒家化从开端到发展再到完成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也一步步深入,这种影响是全面的,主要表现为礼法合流、德礼并用、德主刑辅等法律思想的确定,儒家基本法律原则和具体法律观点的形成,以及儒家思想在法律儒家化过程中对司法实践领域的影响等等,不一而足。
1、儒家法律指导思想的确立。
强调德治。
2、确立了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中国法律儒家化过程中,一些儒家思想的精义注入法律中升华为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八议”制度、“官当”制度,准五服以制罪以及“重罪十条”等。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传统与近代转型—导学案

2017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传统与近代转型》导学案一、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1、早期儒与法的差别“礼辨异”、“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礼记》“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者养也,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
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贵贱皆有称者也”——《荀子》“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一以度量断之”——《管子·任法》“所谓一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商君书·赏刑》探究问题:材料体现了儒家的哪一核心特点,思考早期儒与法的差别是什么?2、法律之儒家化汉宣帝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曹魏“除异子之科,使父子无异财。
”——《晋书·刑法志》《晋律》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以制罪。
以尊犯卑则从轻,以卑犯尊则从重。
北魏对父祖七十以上的死罪犯,许缓刑留养,流罪者免予发遣,待父母死后施流刑。
唐宋律,骂兄姊杖一百,骂伯叔父母及姑加一等,徒一年;骂父母即为不孝之重罪,处绞。
父母谋杀子孙已行者,依故杀减二等。
父母被殴、救时误伤,也要问拟凌迟然后请旨核减。
夫殴妻,唐宋律殴伤者减凡人二等;明清律,折伤以下勿论,折伤以上减凡人二等,且须妻妾亲告始论。
妻殴夫,但殴即成立殴罪,不问有伤无伤。
《大清律例·刑律》318:殴祖父母父母:凡子孙殴祖父母父母,及妻妾殴夫之祖父母父母者,皆斩。
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谓非缘坐之罪及谋叛以上而故告者。
)【疏】议曰:父为子天,有隐无犯。
如有违失,理须谏诤,起敬起孝,无令陷罪。
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
注云“谓非缘坐之罪”,缘坐谓谋反、大逆,及谋叛以上,皆为不臣,故子孙告亦无罪。
——《唐律疏议》卷二三《斗讼》者,不用此律。
——《唐律疏议》卷二《名例》官当:即以官抵罪,约始于《晋律》。
中国法律儒家化后的发展——浅谈儒家理学思想对中国法律发展的影响

有 仁 义 中和 之 谈 , 不 越 日常 道 德 之 际 ” 而无 论 是 先 秦 原 要 ,
一
、
中 国法 律 儒 家 化 的 历 程
自汉代 春秋决狱 开始 ,中国法律走上 了儒家化 的道 路。 所谓法律 的儒家化 , 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 、 法令 , 使封建法律 具有 了伦 理法的性质 , 即以儒家思想 为
个 社 会 生 活 中特 别 是 在 调 整 人 与 人 之 间 权 利 与 义 务 的分
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从总体而言 , 就是通过 引经决狱 ,
引 礼 入 律 的方 式 , 儒 家 思 想 贯 彻 到 立 法 、 法 、 法 的 整 将 司 守
个法律 实施过程 中, 使儒家思想成为刑事 的 、 民事的 、 婚姻
制度化 与法律伦理化 的精神层 面的认 同 , 理学统治下 的法 律意识被否定 。 而科举制度下的教育又阻碍了职业 法学 家
的形 成 , 终 建 立 起 了 儒 教 国家 ( ae f 0fc s因 而 , 最 as t n C nui ) t u 理 学思 想 对 中 国的 法 律 发 展产 生 了极 为 深 渊 的影 响 。 过 通
立法 、 律 , 注 以及 司法 实践 中定 罪 、 刑 的指 导 思 想 和基 本 量
儒还是两汉后经董仲舒改造 的注疏经学 ,以及魏晋玄学 , 甚至包括有唐一代的 “ 异儒” ,唐太宗崇 尚儒学 , 等 “ 以统治 华夏。 然其所谓儒学亦不过承继南北朝以来正义义疏繁琐 之章句耳……明经一 目仅 为中材 以下进去之途径 。 盖其所 谓明经者 , 限于记诵章 句 , 止 绝无意义之 发明” 总之 , , 形式 相当粗糙 , 内容荒芜疏 阔 , 仅仅作为一种 “ , 术” 并没有在 整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导学案--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先秦到明清时期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2.时空观念:认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3.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资料,深刻认识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的特点。
4.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了解理乡约直接面向底层百姓进行教化的意义。
5.家国情怀:认识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是大势所趋,理解传统文化对社会治理的深远影响,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新授知识点(一)基础知识点梳理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背景:①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②西周统治者建立了礼制,提出“_______”思想。
③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法家的__ _思想。
④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A.《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B.郑国的子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______。
“铸刑书”引发了辩论,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2)内容:①儒家的德治思想A.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
B.孔子提出,统治者要“____ ___”,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C.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法家的法治思想A.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
B.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_ _______的权益。
C.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要赏罚分明;“以_ _为教”“以吏为师”。
(3)评价①儒家通过道德礼义________,重视民生与民意,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
②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最终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的封建国家的建立。
2、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①秦以____思想治国,推动律的编纂。
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

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摘要: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以儒家“德治”思想为主体的正统法律观得以形成,并全面贯注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立法和司法领域。
历史证明,儒家的“德治”思想是符合古代中国国情的。
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对中国的法律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礼治;德治;法律;儒家化?所谓法律的儒家化就是以儒家的政治法律思想作为封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作为封建法制的核心内容。
也可以理解为儒家思想的法律化。
一、中国传统法律儒家化的过程?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起始于西汉,历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的漫长发展与完善终于在唐代完成。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植根于深刻的历史文化,基于中国古代政治和法制现实之需要。
它的实质在于儒法结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一)中国传统法律儒家化的开端“引礼入法”?汉代时期儒家思想向封建法制渗透的过程。
秦朝的灭亡结束了法家的统治地位,汉初实行道家思想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但是不利于中央政权的统一,随着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采纳,儒家思想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逐步开始了向封建法律制度渗透的过程。
具体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儒家学者注释法律来转变法律。
据《晋书刑法志》记载:“后人生意,各为章句。
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
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三千二百余言。
”他们可以用儒家的观点来解释法律,转变法律条文的实质内容,借以使儒家的法律观得以实现。
二是在司法过程中,直接运用儒家经典教义作为判案的原则、依据。
《春秋》决狱将礼的'精神与原则引入司法领域,成为断罪的根据,不仅仅是引礼入法,而且是以礼代法,使儒家经典法典化了。
据《后汉书》记载,董仲舒年老致仕后,朝廷每有大议,便让使者和廷尉就其家而问之。
“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
”董仲舒著《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全以《春秋》大义圣人微旨断狱。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导学案-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二轮专题复习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学习目标】1.以“法律与教化”为主题,建构思维导图,理清内在的逻辑关系说出各国在不同时期国家治理的制度表现。
2.回归课本,扎实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及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等史实。
3.交流分享疑惑,举例说明中西方国家制度的多样性,并能够解读不同时期中西方制度的内涵。
【体系建构】【重点问题过关】动口动手动脑,在问题下面的空白处边写关键词边强化记忆。
过关的问题,标注√。
(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渊源?德治与法治斗争的背景、表现、实质、结果及原因?(课本p44)渊源:西周统治者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周朝礼制秩序崩溃。
②诸侯国君纷纷寻求治国新思想,文化领域诸子百家争鸣。
实质:先秦时期的儒法之争,即“德治”和“法治”之争,其实质是国家治理方式之争。
德治即注重教化,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反对暴政,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法治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二者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从根本上讲目的是一致的。
(理解)(2)子产“铸刑书”改革的意义?子产的“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使民众有法可依,是中国法制史的一大进步;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有利于郑国稳定社会秩序;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晋国等其他诸侯国的改革。
2.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发展历程?(课本P45-46)(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引礼入律)的原因、特点?(课本P46)原因: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注意: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称“引经决狱”或“春秋决狱”,法律儒家化的开始)。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习目标】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重点难点】重点: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争端,汉魏以后礼法结合的重要过程。
难点:法治的产生和成文法的出现,礼制的发展和乡约的变化基础知识一、礼法之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一)夏商西周时期1. 德治思想的渊源:西周夏商: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法治思想的渊源夏朝:《禹刑》商朝:《汤刑》周朝:《九刑》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二)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1. 背景:(1)时代特征: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
(2)思想来源:诸侯国君纷纷寻求治国新思想,儒家德治思想与法家法治思想影响最大。
2. 第一次德法之争:子产“铸刑书”第二次德法之争:二、礼法结合——封建王朝的法律与教化(一)秦朝——礼法对立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朝廷还颁布了令汉朝——以经注律汉承秦律,制定《九章律》;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三)魏晋时期:律令开始儒家化【名词解释】律令儒家化:指的是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
原因:(1)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更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儒法合流,形成“德主刑辅”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2)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2. 特点:以经注律,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3. 目的: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
(四)唐朝——法律儒家化的完成1. 法律:编纂《唐律疏议》(1)过程:(2)影响: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
(3)特点: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
再论法律儒家化对瞿同祖_法律儒家化_之不同理解_吴正茂

中外法学 P e k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L a wJ o u r n a lV o l .23,N o .3(2011)p p .484-499再论法律儒家化 对瞿同祖“法律儒家化”之不同理解吴正茂*摘 要 “法律儒家化”是瞿同祖先生作出经典论述的重要命题,学界对这一命题较少异议。
本文在肯定法律儒家化的前提下,基于不同的法律观和历史观,对该命题提出了诸多不同理解。
本文认为瞿先生的法律观虽然受到西方的影响,但仍较为偏狭,主要体现在将“礼”排除在法律概念之外,以及忽略了对体现君臣关系法律的考察。
体现君臣关系的法律事实上受到法家一以贯之的重要影响。
此外,瞿先生夸大了“礼”的差别性,导致他对儒家和中国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的把握出现偏差。
本文认为,历史上的儒家思想处于不断的迁流演变之中,其内部也充满了冲突和丰富性,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律儒家化呈现出不同特征。
法律儒家化是秦汉以至明清法律发展演变的一条重要线索,其前提并非如瞿先生所论的“纯本法家”,唐代法律也并未真正“一准乎礼”,唐代以后法律的精神也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
关键词 法律 礼 儒家 法家 历史变迁一、法律的概念“法律儒家化”的命题,是瞿同祖先生于1948年在《中国法律之儒家化》一文中明确提出的。
但之前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1〕即以儒家思想支配中国古代法律为根本论点。
“法·484·*〔1〕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史专业2006级博士生。
与上文皆见于《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另,《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两种版本相较,内容有一定改动。
根据瞿先生的1981年版序,上文可视为《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的一部分。
律儒家化”不过是对该著作核心观点的进一步提炼和补充罢了。
这一概念的提出,一般认为是受陈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相关论述影响的结果。
《中国法律之儒家化》一文中曾四次征引陈寅恪上述著作,可作证明。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八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导学案➊学习目标一、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将两者的主张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培养时空观和唯物史观二、理解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的趋势,认识中华法系的特点,培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意识三、列举宋明清三朝的基层教化措施,理解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特点,培养历史解释素养和学以致用的意识➋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先秦的德治与法治、魏晋南北朝的律令儒家化、程朱理学教学难点:程朱理学➌知识梳理一、先秦的德治与法治1、早期国家(1)德治:夏商君主及奴隶主可随意残害奴隶;西周建立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敬天保民(2)法治:夏《禹刑》、商《汤刑》、西周《九刑》2、春秋战国·儒法之争(1)核心观点:儒家主张德治与人性善;法家主张法治与人性恶(2)儒家代表人物①孔子主张统治者要为政以德、克己复礼、节用而爱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②孟子提倡仁政、民贵君轻、省刑罚、薄税敛(3)法家代表人物①商鞅主张奖励耕战、严刑峻法、保护新兴地主阶级权益②韩非主张君主不以礼仪而用法术势驾驭群臣、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4)儒法具体区别①历史观:儒家主张法先王(恢复周礼);法家主张法后王(主张变革)②政治观:儒家主张分封制、恢复世卿世禄制、建立等级制度;法家主张郡县制,建立君主专制、建立官僚体制③经济观:儒家提倡西周井田制;法家主张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④法律观:儒家主张刑不上大夫;法家主张一断于法、法不阿贵(5)社会影响①儒家德治思想并不适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不利于富国强兵②法家法治思想有利于富国强兵、君主专制,为秦统一天下奠定理论基础二、秦汉至隋唐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制度(1)秦朝:以法治国,编纂秦律(2)两汉:沿用秦律,制成《九章律》(3)魏晋南北朝·律令儒家化:魏明帝在中央设置律博士,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4)唐朝:《唐律疏议》、律令格式、中华法典确立的标志2、社会教化(1)秦朝:忽视伦理道德(2)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以经注律、伦理道德得到强化(3)魏晋南北朝:尊卑亲疏(以此维护儒家三纲五常)(4)唐朝:重视国家礼治、唐玄宗颁布《大唐开元礼》、强化基层教化、重视家训三、宋元明清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制度(1)两宋:以唐律为篮本编纂《宋刑统》(2)元朝:对唐宋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以唐律为篮本编纂《大明律》,实践中重视例,开创律例合编体(4)清朝:沿用《大明律》,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2、社会教化(1)两宋①程朱理学:南宋后期为正统思想,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与书院讲书在社会广泛传播朱熹《家礼》《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行为规范②乡约教化:儒学向基层渗透,《吕氏乡约》成为儒学士人自发教化乡里百姓的范本(2)元朝:官方忽视伦理道德建设,民间基层乡约教化(3)明朝:明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六谕,并引用《大明律》解释,带有强制性(4)清朝:乡约宣讲改为康熙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圣谕广训,乡约最终与法律合流➍框架梳理(完成以下填空)一、先秦的德治与法治1、早期国家:2、春秋战国·儒法之争(1)核心观点:(2)儒家:孔子()、孟子()(3)法家:商鞅(奖励耕战、严刑峻法)、韩非()(4)影响:二、秦汉至隋唐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秦朝以法治国、两汉《九章律》、魏晋南北朝·律令儒家化、唐朝《唐律疏议》2、教化:三、宋元明清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2、教化(1)两宋:程朱理学与乡约教化(儒学士人自发教化乡里百姓)(2)明清:明后期乡约带有强制性;清朝乡约最终与法律合流➎思考教材P45“史料阅读”:思考:法家和儒家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谁的更适合当时社会形势?为什么?提示:⑴不同: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治理国家,儒家认为礼可以治理国家。
高二历史 法律儒家化 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法律是由国家制度或认可,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称,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具有强制约束力。
教化指政教风化,对社会和个人的约束力是相对软性的,强调道德感召与自律,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是对法治的有效补充。
法律与教化相辅相成,代表统治阶级“硬”的一面与“软”的一面,不可偏废。
本单元主要讲述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演变过程,跨度大、难度大,极具挑战性。
学情分析本班是历史类班级,学生高二选择了历史方向,但大部分学生基础不扎实、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历史思维还有待培养,故本课对他们而言极具挑战性。
教材解读法律是由国家制度或认可,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称,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具有强制约束力。
教化指政教风化,对社会和个人的约束力是相对软性的,强调道德感召与自律,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是对法治的有效补充。
法律与教化相辅相成,代表统治阶级“硬”的一面与“软”的一面,不可偏废。
本单元主要讲述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演变过程,跨度大、难度大,极具挑战性。
学情分析本班是历史类班级,学生高二选择了历史方向,但大部分学生基础不扎实、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历史思维还有待培养,故本课对他们而言极具挑战性。
教学目标1、以课堂活动竞赛的方式,检测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与预习能力;2、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探讨中国古代德治与法治的争论;2、以相关材料为依据,带领学生探究重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3、通过课程内容的整体梳理,培养学生时空观;4、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让学生知道法律与教化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甚至有些精神内化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内涵,培养其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5、课程所有探究均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基础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实事求是的唯物史观。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从晚清法律转型看社会变迁命题档案命题情境核心素养2022·山东卷·5 《万国公法》主动吸取国际法原则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022·全国乙卷·27 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历史解释2022·全国乙卷·28 维新变法历史解释2021·全国乙卷·27 明清“善书”对主流价值观的强化历史解释,家国情怀2021·湖北卷·6 中体西用历史解释2021·湖北卷·7 近代物质文化生活变迁历史解释202·山东卷·5 民族危机加深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习目标】1.通过比较清初《大清律例》与晚清《大清新刑律草案》内容,认识晚清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理解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通过晚清修律的曲折理解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通过礼法关系的变化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理解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4.通过文献、图片等史料,对古今中外代表性法律的分析,理解法律改革是社会变迁的反映,同时也能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5.通过中华法系到大陆法系再到中国社会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转变,认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积极作用,提高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
【基础回顾】1.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时间法律教化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沿袭秦律,作《九章律》尊崇儒术,引经注律,引经决狱魏晋律令儒家化是重要变化重视家训隋唐《唐律疏议》,律、令、格、式《大唐开元礼》,强化基层教化宋元立法多以唐律为蓝本,《宋刑统》儒学士人推动儒学社会化,制定乡约,推动基层教化明清《大明律》《大清律例》,律例合编乡约圣谕化,具有约束力➢探究一·知识精英的变革与图强:从中法到西法1.(2022年山东卷)1863 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儒家观念之误解一、中国法律儒家化问题之误解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儒家观念之误解一、中国法律儒家化问题之误解1.1.固有法律落后之归责1.2.中国法律儒家化之辨正1.3.儒家思想之主旨1.4“礼教”、“名教”抽离了仁,乃仁之礼之变异二、中国法律现代化得失之再检讨2.1.法律现代化的困惑2.2.割弃传统之得失2.3.拯救过去,让先辈的苦难获得意义2.4.仁道一天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儒家观念之误解一、中国法律儒家化问题之误解1.1.固有法律落后之归责中国是世界上少数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之一。
然而在历史上,中国的传统法律却长期出于简陋和落后的状态。
一种相当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甚至东亚固有法制的落后主要是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
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想主要是基于两个基本的假定。
第一个假定是作为东亚传统中的主导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直接而且是强有力地影响甚至塑造了东亚的传统法律;第二个假定是,儒家思想与近现代西方的民主、法治、宪政、人权、自由、市场经济之类观念是截然对立的。
如果这两个假定均能成立,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似乎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忍受传统、安于落后,要么铲除传统,全盘西化。
除此而外,似乎没有更好的道路可供选择。
1.2.中国法律儒家化之辨正最早提出中国法律儒家化这个命题的大概是陈寅恪先生。
他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书中指出:“古代礼律关系密切,而司马氏以东汉末年之儒学大族创建晋室,统治中国,其所制定之刑律尤为儒家化”。
不过,真正将儒家化这个命题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使之具有普遍化且引起广泛注意的当属瞿同祖先生。
瞿先生早在1948年出版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中即以一章的篇幅专门讨论了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
瞿先生的这个观点问世以后,风靡海内外,可以说至今仍是海内外中国法律史学界的主导观念。
而中国传统法律系属儒家化之法律似亦已成为定论。
本人近年研读《论语》、《孟子》及其他儒家经书之片断,乃对瞿先生此论渐生疑义。
首先一个疑点是,在秦以后的两千多年的帝制历史上,如果说专制独裁政治还曾遭遇过某种挑战,还能感受到一丝道德、舆论的约束,那主要是来自儒家思想。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导学案)【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核心素养】1.运用文献资料分析理解先秦时期中国法律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理解德治与法治观念的主要内容,培养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
2.树立时空观念,梳理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的发展脉络,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法律儒家化的主要原因。
3.认识宋元至明清法律与教化的变化,并对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作出正确的历史解释。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争论;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学习难点:律令儒家化与“礼法结合”问题。
【时空定位】【自主预习】礼制建立时间:西周核心:以_ 为核心的礼制思想: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评价:有一定的进步性。
崩溃时间:东周时期原因:王室衰微,大国争霸表现:礼崩乐坏法治时间:中国最早的出现在春秋时期。
成果: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德治与法治之争岀现战国时期,叔向与子产就“铸刑书”的辩论。
实质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之争。
表现儒家主张人性,主张德治代表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法家主张人性___ ,主张法治。
代表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①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②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③主张“””“以吏为师”。
评价(1)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2)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秦国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的封建国家。
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传统与近代转型》导学案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唐志海一、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1、早期儒与法的差别“礼辨异”、“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礼记》“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者养也,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
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贵贱皆有称者也”——《荀子》“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一以度量断之”——《管子·任法》“所谓一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商君书·赏刑》探究问题:材料体现了儒家的哪一核心特点,思考早期儒与法的差别是什么?2、法律之儒家化汉宣帝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曹魏“除异子之科,使父子无异财。
”——《晋书·刑法志》《晋律》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以制罪。
以尊犯卑则从轻,以卑犯尊则从重。
北魏对父祖七十以上的死罪犯,许缓刑留养,流罪者免予发遣,待父母死后施流刑。
唐宋律,骂兄姊杖一百,骂伯叔父母及姑加一等,徒一年;骂父母即为不孝之重罪,处绞。
父母谋杀子孙已行者,依故杀减二等。
父母被殴、救时误伤,也要问拟凌迟然后请旨核减。
夫殴妻,唐宋律殴伤者减凡人二等;明清律,折伤以下勿论,折伤以上减凡人二等,且须妻妾亲告始论。
妻殴夫,但殴即成立殴罪,不问有伤无伤。
《大清律例·刑律》318:殴祖父母父母:凡子孙殴祖父母父母,及妻妾殴夫之祖父母父母者,皆斩。
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谓非缘坐之罪及谋叛以上而故告者。
)【疏】议曰:父为子天,有隐无犯。
如有违失,理须谏诤,起敬起孝,无令陷罪。
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
注云“谓非缘坐之罪”,缘坐谓谋反、大逆,及谋叛以上,皆为不臣,故子孙告亦无罪。
——《唐律疏议》卷二三《斗讼》诸八议者,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
……流罪以下,减一等。
其犯十恶者,不用此律。
——《唐律疏议》卷二《名例》十恶:北齐“重罪十条”,唐律承之。
官当:即以官抵罪,约始于《晋律》。
北魏太武帝定制:“王官阶九品,得以官爵除刑”;隋唐制度,五品以上官,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官,一官当徒一年。
探究问题:根据以上材料,说说中国古代法律有何特点?3、谈谈你如何看待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秦、汉法律为法家系统,不包含儒家礼的成分在内。
儒家以礼入法的企图在汉代已开始。
……曹魏一旦制律,儒家化的法律便应运而生。
……魏以八议入律,晋代保留之,晋又创依服制定罪之新例。
此二事为北魏所保留,而又加以留养及官当的条例。
这些都为齐律所承受,又加入十恶条例。
隋、唐承之。
……归纳言之,中国法律之儒家化可以说是始于魏、晋,成于北魏、北齐,隋、唐采用后便成为中国法律的正统。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4、中国古代法律其他特点:材料:中国传统法律重在维护国家安全和政府机能,所以公法(刑法和行政法)为主体,而私法(民法、商法等)居于附庸地位。
古罗马法《十二铜表法》,民事条文占50%,刑事条文仅占16%。
《查士丁尼法典》共2卷,民事、私法7卷,刑法1卷,行政法3卷。
——(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材料:诸许嫁女,以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
若更许他人者,杖一百;已成者,徒一年半。
——《唐律·户婚》诸负债违契不偿,一匹以上,违二十日笞二十。
各令赔偿。
——《唐律·杂律》探究问题:以上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哪些特点?二、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沈家本与晚晴修律1、晚晴修律的背景1901年1月29日,慈禧以光绪帝的名义在西安颁布上谕,下诏变法,承认在“万古不易之常经”外,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也承认“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文法者庸人,借为藏身之圄,而胥吏倚为牟利之符,公事以公犊相往来,而毫无实际,人才以资格相限制,而日见消磨,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
结论即“大抵法积则敝,法敝则更”,“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修律一事遂提上日程。
同时,面对清廷有意修律与西方法理接轨之举动,列强纷纷示好。
如英国首先承诺中国倘进行法律改革,即放弃领事裁判权。
其后,美国、日本、葡萄牙也相继作出类似承诺。
虽此承诺仍是镜花水月,却极大地刺激了清政府的修律热情,成为晚清修律的直接动因。
1902年2月,清廷再下诏:“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
我朝《大清律例》一书,折衷至当,备极精详。
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
况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
著名出使大臣,查取各国通行律例,咨送外务部。
并著责成袁世凯、刘坤一、张之洞,慎选熟悉中西律例者,保送数员来京,听候简派,开馆纂修,请旨审定颁行。
总期切实平云,中外通行,用示通变宜民之主意。
”据该上谕,袁世凯、刘坤一连衔上疏奏称,西方各国“其变法皆从改律入手”,中国改革亦概莫能外,为此举荐沈家本、伍廷芳主持修律馆。
不久,清廷下诏“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
从此,沈家本开始其主持修律的生涯。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探究问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沈家本修律的背景有哪些?2、晚晴修律中的“礼法之争”清末“礼法之争”是指发生在晚清修律过程中,围绕沈家本制定、伍廷芳执笔的《大清新刑律草案》,清廷形成了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和以沈家本、杨度为首的法理派长达数年的激烈争论,历史上称为“礼法之争”。
双方争论的核心是新刑律的指导思想是传统礼教还是近代西方刑法理论。
坚持传统礼教的称礼教派,又称礼派、礼治派、家族主义派、国情派;采用西方刑法理论的叫法理派,亦称法派、法治派、国家主义派、反国情派。
围绕清末修律产生的“礼法之争”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修律之目标、立法之宗旨、法律之原理、罪名之废立、罚则之轻重等。
其中最重大、最关键的论题是礼教存废以及礼法关系问题。
——吴志辉《清末“礼法之争”的评价与启示》由于沈家本等人在起草新刑律时对大清律中有关伦纪礼教的一些条款作了删除,从而遭到以军机大臣张之洞为首的礼教派的激烈反对。
沈家本会同法部,遵照清廷谕旨,对草案重加修改,将“干名犯义”、“犯罪存留养亲”、“亲属相盗”、“亲属相殴”、“故杀子孙”、“无夫奸”、“子孙违反教令”等条款从正文中删去。
《大清新刑律草案》宣统元年修改完毕,定名《修正刑律草案》奏呈清廷。
在宪政编查馆核议过程中,江宁提学使劳乃宣继张之洞之后,再次发难,对《修正刑律草案》横加指责。
他们认为这种删除不仅是几个罪名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传统道德、礼治的兴败问题。
因此要求将旧律中的礼教条款全行修入新律。
以沈家本为首的法理派奋起反击。
这就是清末修律中有名的礼法之争。
“礼法之争”最终以礼教派的胜出而告终,不但“留存养亲”、“亲属相奸”等罪名的到了复活,卑亲属对尊亲属不得适用正当防卫、“无夫奸”要处刑等封建法制原则被重新搬回了法典。
——洪伟《礼法之争中的沈家本法理思想》探究问题:“礼法之争”的实质是什么?如何看待“礼法之争”?3、如何评价沈家本材料1902年清政府任命沈家本(1840—1913)为修订法律大臣。
根据慈禧发布的“务期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沈家本“专以折冲樽俎,模范列强为宗旨”。
他说:“夫西国首重法权,随一国之疆域为界限,甲国之人侨寓乙国,即受乙国之裁判,乃独于中国不受裁制,转予我以不仁之名,此亟当蟠然变计者也。
方今改订商约,英美日葡四国均允中国修订法律,首先收回治外法权,实变法自强之枢纽。
臣等奉命考订法律,恭绎谕旨,原以墨守旧章,援外人以口实,不如酌加甄采可默收长驾远驭之效”。
为此,他“以中国法律与各国参互考证”,“我法之不善者当去之,当去而不去是之为悖”,但又力求做到“不决乎我国世代相沿之礼教、民情”,“方能融会贯通,一无扦格”。
在他主持修律的短短几年里,大开研究西法的风气,是有清一代立法最活跃的阶段。
由于清朝很快被辛亥革命的浪涛所吞没,所以制订的新法大多没有颁布施行,但却为继起的北洋政府所援用。
——张晋藩《试论沈家本的法律思想》虽修律大业戛然而止,壮志未酬,不过在沈家本的主持下,清末制定各类新法律草案的成绩依然显著。
短短数年, 起草的主要新法有《大清新刑律》《大清商律草案》《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法院编制法》《违警律》《大清监狱律草案》《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和《大清民律草案》数十种之多。
速度之快、效率之高、涉及之广让人叹为观止。
沈家本领导诸位中外法学家合力起草的各部门法打破了中华法系的传统体制,贯穿于其中大量民主进步思想的法律原则,实现了巨大的变化。
例如民法中的契约自由原则、私有财产所有权原则,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应原则,诉讼法中的公开审判原则、法庭辩论原则、证据原则以及近代法治国家的律师制度、独立审判制度、公司法制度等。
尤其关键的是, 在各重阻力之下,中国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专门刑法典——《大清新刑律》草案终于在1907年初稿完成。
《大清新刑律》打破了有两千年传统的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删除了附例及与刑律无关的条文,改为“总则”“分则”两编,取消了“十恶”罪,废除了“八议”“减”“请”“官当”等维护官僚利益的特权,实行罪刑法定原则,改刑罚为主刑和从刑。
这已深具现代意义。
——王学斌《法治之难:大清法治建设的失败》探究问题:如何评价沈家本?推荐参考书目:1.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商务印书馆,2010年。
2.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1997年。
3.王立民:《中国法律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译林出版社,2001年。
试题演练:(201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协作体联合考试)【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一清末变法改制前,我国的司法制度自古只有办理之专官,无特设之法院,司法权多由各级行政部门掌管。
——郭称志样《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司法独立研究》材料二《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西方各国以中国审判方式野蛮、监狱条件恶劣为借口纷纷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但他们在审判中依据各自所属法律所规定的审判原则处理案件,令人耳目一新,使时人得以更直观的方式与西方审判制度、审判观念、审判原则相接触。
1906年清政府着手司法官制改革:改刑部为法部,统一管理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专掌最高审判。
l910年清廷通过了《刑事诉讼律草案》与《民事诉讼律草案》,明确把诉讼分为刑、民两部分,为审判中的民刑分立确立了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