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院王羲之行书九十二章法
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帖
![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帖](https://img.taocdn.com/s3/m/a4ccc12d5a8102d276a22fcd.png)
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帖结构,是书法学习中常遇到的头疼环节。
由清末书法家黄自元根据前人书论整编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帖》,科学性的分析了楷书间架结构,是楷学经典法帖。
基于楷学的“92法”对书法学习者了解间架结构很有指导意义,甚至对于行书,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在清末及民国初年达到了家喻户晓、人手一册、学书之人案头必备的程度。
可见其效果不一般。
今天,我们把这一系统的、全面的法帖理论配图(由书法家汪钟鸣先生临写),发布给大家,供参考学习,内容如下:1. 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上面是宝盖的字,其余笔画应帽于其下。
如:宇、宙、定2. 地载者有画皆托于其上下面有底托状的字,其余笔画应托于其上。
如:至、孟、圣3. 让左者左昂右低以左半部为主的字,左边要高,右边要低。
如:部、幼、即4. 让右者右伸左缩以右半部为主的字,右边要长,左边要短。
如:绩、议、读5. 横担者中画宜长有横担的字,中横应该写得长些;如:喜、吾、安6. 直卓者中竖宜正有竖笔贯中的字,中竖应正直不歪。
如:甲、平、干、午7. 勾拿法其身不宜曲短以横折钩为主笔,且被包围部分笔画较多的字,横折钩宜长直而挺,折角正方。
如:葡、萄、蜀、葛8. 勾衂法,其势不可直长以横折钩为主笔,且被包围部分笔画较少的字,横折钩宜稍短而右倾,折角内收。
如:句、匀、勿9. 画短撇长横短撇长;如:左、在、尤、龙10. 画长撇短横长撇短;如:右、有、灰11. 画短直长横画短竖画长的字,撇捺应延伸。
如:木、本、朱12. 画长直短,撇捺宜缩横画长竖画短的字,撇捺应缩短为相背的点,两相呼应。
如:乐、集13. 横长直短在一个字中,横长则竖宜短,横长而细挺,竖短而粗健。
如:十、上、下、士14. 横短直长在一个字中,横短则竖宜长。
横短略粗,竖垂直下挺。
如:才、斗、丰、井15. 上下有画,须上短而下长上下有横画的字,应上短而下长。
如:丕、正、亚16. 左右有直,须左收而右展左右有竖画的字,左边应收而右边伸展。
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
![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907760852458fb770b5676.png)
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王羲之行书技法》王羲之(303-361,另说303-379、307-365、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
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乘龙快婿”。
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345-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临川市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
《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
“文革”期间,墨池遭毁。
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
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
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
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
《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
又如美女登内画家一丁内书黄庭经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王羲之行书结构92法
![王羲之行书结构92法](https://img.taocdn.com/s3/m/bee3af107cd184254a353516.png)
王羲之行书结构九十二法(打印版)左图:第一法:横不论长短,形斜为佳。
第二法:竖长竖短,出锋回锋挑锋尽态。
第三法:多钩者,或挑或驻或隐或一带而下。
右图:第四法:纵撇之法,或伸或收或回钩第五法:宝盖之钩,如鸟之视胸乃妙。
第六法:左撇右捺,捺宜让撇。
左图:第七法:纵腕之法,末端或回钩或伸钩。
第八法:撇重者,收放自如(注意:双人撇的简化写法)。
第九法:盖下之法,撇捺伸展宜均匀。
右图:第十法:三撇法,或断或连。
第十一法:四点法,或为一横或为波横。
第十二法:多捺者,须有伸有缩。
左图:第十三法:回钩之法,钩宜下带。
第十四法:纵戈之字,戈身或直或弯,戈钩或挑或驻。
第十五法:平钩之法,顺笔而写,简便易学。
右图:第二十五法:两段合成,宜注意中间连接处协调过渡。
第二十六法:两平者,应左右均匀,忌占位不一。
第二十七法:右占者,右不妨独半。
左图:第二十八法:左占者,左无嫌偏大。
第二十九法:上占地者,宜听其上宽。
第三十法:下占地者,应任其下阔。
右图:第三十一法:中横支撑的字,横宜长。
第三十二法:中竖为主干的字,竖要劲直。
第三十三法:右边笔画少,宜与左旁下部取齐。
左图:第三十四法:左偏旁笔画少,宜与右部上方平肩。
第三十五法:上中下三联者,上下有伸有缩,中宜停放恰当。
第三十六法:左中右三合者,中部宜正,左右宜呼应。
右图:第三十七法:横重者,长短错落以防呆板。
第三十八法:多竖者,竹节上下变化多端。
第三十九法:走之,捺为平出。
左图:第四十法:形小者,小而不拘泥。
第四十一法:形斜者,体斜心正。
第四十二法:形扁者,间距稍长不显矮。
右图:第四十三法:形长者,其形勿短。
第四十四法:形单者,笔画虽少结体自如,小中见大。
第四十五法:繁而复者,疏密有致忌纷纭。
左图:第四十六法:形大之字,大而不松,形展尽态。
第四十七法:笔画错综者,迎让穿插得当有序。
第四十八法:分同宽者,远近适度。
右图:第四十九法:分间窄者,聚合分明。
第五十法:左右相迎,避让互揖。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0bc201fb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3e.png)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帝王名臣像册之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
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后来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自出机杼,推陈出新,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
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
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
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
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兰亭序(五种版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山阴名士四十一人集于兰亭,修禊祭,宴曲水。
即席赋诗,汇为一卷,由王羲之当场作序。
这篇序情文并茂,心手双畅,向称“天下第一行书”。
其妍美流便的风神,被后世视为行书的典范和楷模。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羲之书法,在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当朝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
兰亭真迹据记载已随唐太宗殉葬昭陵。
这些唐摹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为褚遂良摹本,存世的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墨迹摹本,多属此系统,以冯摹的“神龙本”最为接近原作;一为欧阳询摹本,刻帖“定武本”即源自欧本,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本。
兰亭序(兰亭八柱第一)卷,唐,虞世南摹,纸本,行书,纵24.8cm,横57.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本质地为白麻纸,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显勾笔痕迹,当属唐人勾摹本。
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南)所临”,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临禊帖”。
因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天历本”。
米芾行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米芾行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https://img.taocdn.com/s3/m/0cdc8157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cb.png)
米芾行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米芾行书,字字天马行空,恣肆挥洒,无论是用笔,还是取势,均变化神奇。
由于行书是一种随意的书体,帮字点画的起笔、行笔、收笔、驻笔、连带下笔、顺接上笔的接法、折前折后等都应充分展现,另外墨的枯润、笔画方圆、刚柔、轻重亦应在字中显露出来。
第一法:横不论长短,形斜为佳。
第二法:悬针者,或细者特细,或粗中走细,有长有短,意未尽又生笔意。
第三法:垂露者,或逆锋提起,或戛然而止,各具面目。
第四法:多钩者,或挑或驻,或隐或一带面下。
第五法:撇缩捺伸,捺不宜短。
第六法:捺缩撇伸,撇宜长劲。
第七法:宝盖之钩,或长或短,或顺锋或挑锋。
第八法:纵腕之法,钩身弯折,末端或伸钩或平出或翘出。
第九法:盖下之法,撇捺或伸展均匀,或撇展捺收。
第十法:撇重者,收放自如。
第十一法:四点者,或为点,或为横,或为波横。
第十二法:散水法,或危如坠石,或盘金屈铁,或线条流畅,或凝重坚毅。
第十三法:纵戈之字,戈钩或挑或驻。
第十四法:平钩之法,或直或弯,顺笔而为。
第十五法:末钩法,宜平出,钩上侧呈平状。
第十六法:心钩法,钩身宜曲,二三点常连。
第十七法:圆折之字,折肩圆转,动中含静。
第十八法:方折之字,折肩外拓,顿挫折行,静中有动。
第十九法:重撇之字,丰满而呆板。
第二十法:右角上斜,偏侧取势。
第二十一法:以点代捺,中为常理。
二、欹侧生势,寓变化于整齐之中欹侧生势是行书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王羲之行书首创一风格,为后世树立了行书的典范。
欹侧主要是指夸张字中某一部分,或削减字中某一部分,加大横画斜度,或抬高字形右上角,或调整字间架组成正斜比例,使字形出现参差错落、俯仰欹侧之势,并具备婀娜多姿、峭拨开张的艺术美。
第二十二法:左欹之字,竖向左斜,成欹仰之形。
第二十三法:右侧之字,竖向右倾成右侧之势。
第二十四法:上欹下侧,上下两部向相反方向倾斜。
第二十五法:左欹右侧,或左向右斜或右向左斜,成欹侧之势。
第二十六法:有提有按,动静相宜,韵味十足。
“韵”不可及,只在晋人“韵”不可及耳--王羲之行书结构九十二法
![“韵”不可及,只在晋人“韵”不可及耳--王羲之行书结构九十二法](https://img.taocdn.com/s3/m/df06872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6c.png)
“韵”不可及,只在晋人“韵”不可及耳--王羲之行书结构九十二法晋人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向外发现了自然,这内外宇宙的契合造就了晋代书法艺术“出水芙蓉”的美;晋人的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到大自然的空明清澈,使他们陶醉、乐而忘返。
顾长康从会稽还。
人问山水之美,顾云:“千岩党秀,万壑争流,草木蒸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王羲之曰:“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际,尤难忘怀。
”这些都充分表明了魏晋时期,随着精神领域老庄之风的盛行,物质领域庄园经济的兴起,山水自然之美成为人们欣赏的审美对象。
顾恺之的画、陶谢的山水田园诗、二王的书法,都不约而同地表现了同一主题自然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晋人欣赏自然,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超然悠远的意境,难怪乎陶渊明要归田园居,嵇康阮籍要隐居竹林,远离尘世。
书圣王羲之初渡江南便有终焉之志,会稽山阴,天朗气清,风和日丽,绿树葱茏、山花竞放的优美自然深深地吸引着他。
“仰视碧天际,俯瞰绿水滨。
寥阒天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草不均。
”大自然的生鲜活意,契合着宇宙的万片生机,书圣发出了由衷的畅怀和眷恋。
故在右军誓墓辞官之后,便与东土人士营山水弋钩之乐,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游名山,泛沧海,情不自禁地叹道:“我卒当以乐死!”摆脱了狭隘的物质欲望和世俗的功利,对逍遥自在的理想人生的向往,晋人获得了精神上的最大解放和最大自由,表现出对宇宙自然的一往情深。
而大自然与人的精神上的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则激活了魏晋人审美意识的空前质变,“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局面,表现出了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晋人美学一大特征表现在“人物的品藻”上。
先秦两汉时期的政治性品藻转而为晋人审美性的之后,人的容貌举止形体的因素获得了突出的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书法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书法间架结构九十二法](https://img.taocdn.com/s3/m/511b580afab069dc51220160.png)
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帖之迟辟智美创作结构,是书法学习中常遇到的头疼环节.由清末书法家黄自元根据前人书论整编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帖》,科学性的分析了楷书间架结构,是楷学经典法帖.基于楷学的“92法”对书法学习者了解间架结构很有指导意义,甚至对行书,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在清末及民国初年到达了家喻户晓、人手一册、学书之人案头必备的水平.可见其效果纷歧般. 今天,我们把这一系统的、全面的法帖理论配图(由书法家汪钟鸣先生临写),发布给年夜家,供参考学习,内容如下:1. 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上面是宝盖的字,其余笔画应帽于其下.如:宇、宙、定 2. 地载者有画皆托于其上下面有底托状的字,其余笔画应托于其上.如:至、孟、圣 3. 让左者左昂右低以左半部为主的字,左边要高,右边要低.如:部、幼、即 4. 让右者右伸左缩以右半部为主的字,右边要长,左边要短.如:绩、议、读 5. 横担者中画宜长有横担的字,中横应该写得长些;如:喜、吾、安 6. 直卓者中竖宜正有竖笔贯中的字,中竖应正直不歪.如:甲、平、干、午 7. 勾拿法其身不宜曲短以横折钩为主笔,且被包围部份笔画较多的字,横折钩宜长直而挺,折角正方.如:葡、萄、蜀、葛 8. 勾衂法,其势不成直长以横折钩为主笔,且被包围部份笔画较少的字,横折钩宜稍短而右倾,折角内收.如:句、匀、勿9. 画短撇长横短撇长;如:左、在、尤、龙 10. 画长撇短横长撇短;如:右、有、灰 11. 画短直长横画短竖画长的字,撇捺应延伸.如:木、本、朱 12. 画长直短,撇捺宜缩横画长竖画短的字,撇捺应缩短为相背的点,两相呼应.如:乐、集 13. 横长直短在一个字中,横长则竖宜短,横长而细挺,竖短而粗健.如:十、上、下、士 14. 横短直长在一个字中,横短则竖宜长.横短略粗,竖垂直下挺.如:才、斗、丰、井 15. 上下有画,须上短而下长上下有横画的字,应上短而下长.如:丕、正、亚 16. 左右有直,须左收而右展左右有竖画的字,左边应收而右边伸展.如:目、自、因、固 17. 左撇右直,须左缩而右垂左为撇画右为竖画的字,应左撇短右竖长.如:川、升、邦 18. 左直右撇,左敛而右放左为竖画右为撇画的字,左竖应收缩上靠而右撇应放展.如:伊、侈、修19. 点复者,宜偃仰向背以求变有几点的字,各点方向要分歧,使其有所变动.如:亦、赤、然 20. 画重者,宜鳞羽整齐以化极有数横或者数竖画的字,各横长短要分歧,使其不显得板滞.如:三、冉 21. 两平者,左右宜均由两个相等部份组成的字,左右要均匀.如:颜、顾、騵 22. 三合者,中间务正由三部份组成的字,中间务正.如:御、谢、树 23. 两段者,上下平分中微加饶减由上下两部份构成的字,上下两部份各占一半,中间稍加变动.需、留 24. 三联者,头尾伸缩间仍要停匀由上中下三部份组成的字,头和尾伸缩要适当,突出主笔,协调统一.如:章、意、素、累 25. 左边小者宜齐上左偏旁小的字,左边笔画要与右边笔画的上边取齐.如:吸、呼、峰、峻 26. 右边小者齐其下右偏旁小的字,右边笔画应靠下或与左边下部齐平.如和、知、细 27. 外四叠者,体格必整方在字的四周呈现相同的笔画,应排列整齐,年夜小相当,形成包围.如:嚣、器 28. 内四叠者,安插匀密内为四叠的字,安插要均匀、紧密.如:爽、齿 29. 斜勒者,不宜平平则失势斜勒笔画不要写平,写平了则没有气势.如:七、也、乜、此30. 平勒者,不宜倚倚则无仪平勒画若写斜了则不规矩.如:云、去、且、旦 31. 纵捺之字,需要攒头收尾有斜捺的字,要藏锋入笔,回锋收笔.如:丈、尺、史、又 32. 纵戈之法,最忌力弱身弯纵戈之字,最忌无力而又弯曲.如:武、成、或 33.横戈不厌曲有卧钩的字,其卧钩要弯曲圆润,切忌细长直挺.如:恩、息、必、志 34. 伸勾贵抱持有竖弯钩且呈下包上的字,其竖弯钩要尽量向右伸展,以便包住被包围的部份.如:勉、旭、抛 35. 承上之人,正中为贵承上之“人”字,应恰在正中.天、父、外、文 36. 呈勾之势,退缩斯宜左右结构的字中,竖弯钩居左时,应缩小让右.如:鸠、辉 37. 马齿法其拏钩之锋注射四点之半.马齿的钩锋,应对着四点之中.有横四点的字,横点的折钩的钩尖应指向二、三点之间.如:鸟、马38. 上平之字,宜齐首上边为平画的字,其顶应相齐.如:师、明、既、野39. 下平之字,宜齐足笔画靠下的字,应与底对齐.如:朝、故、辰 40. 重捺者,须有缩有伸有几个捺画的字,应有缩有伸.如:谈、茶、黍 41. 叠趯者,当或挑或驻有几个钩提的字,有的要挑起钩,有的要藏笔锋.如:禁、林、森 42. 上下钩趯者,下钩明而上钩暗上下有钩提的字,下钩明显而上钩要隐藏.如:哥、柔 43. 俯仰钩挑者,俯钩缩而仰钩伸有俯钩和仰钩的字,俯钩要收,仰钩要放.如;冠、寇、宅 44. 上占境地者,听其上宽以上部为主的字,应让上边宽.如:普、皆、齐 45. 下占境地者,任其下阔以下部为主的字,下部应宽.如:表、禹 46. 右占者,右无妨独丰以右部为主的字,右部可丰满些.施、腾、靖 47. 左占者,左无嫌偏年夜以左部为主的字,左部应年夜些.如:敬、敛、刘 48. 左右占者,中宜逊以左右为主的字,中间宜小.如;弼、辩、衍、仰49. 中间占者,中独雄以中间为主的字,中部应年夜.如:掷、番; 50. 上下占者中小以上下为主的字,中间应小.如:莺、寡 51. 纵腕宜典劲背抛钩的书写要弯中带曲,圆润有力.如:风、飞、气 52. 横腕贵圆隽竖弯钩的书写要求竖直钩圆,应圆润俊秀.如:先、见、元、毛 53. 纵撇恶鼠尾竖撇最忌象老鼠的尾巴,要防止末端细而无力.如;庭、居、底 54. 联撇恶排牙有并排几个撇的字,不要写成象一排牙齿.要有年夜小变动.如:友、及、反、皮 55. 三撇法,以下撇首,顶上撇之腹连着三撇的字,下撇应依次顶着上撇的中间.如;修、参、须、形 56. 三点法,一下点提锋与上点驻笔相应三点的写法,第三点的出锋应与首点的结尾相对应.如:治、洪、流、海 57. 卜字直勿偏,与上截中部相对卜字要写正不要偏,与上截的中间相对.如:是、足、走 58. 土字直勿偏,与下截左紧正对老字头中竖是字的中心.土字要写正不要偏,与下截左边的竖画要对正.如:者、老、考59. 错综者,贵迎浪交叉而恶纷纭结构扑朔迷离的字,要交叉对应退让,但不能乱.如:繁、馨 60. 缜密者,宜安插安插而嫌挤杂结构紧密的字,安插要适当,不要显得拥挤杂乱.如:继、缠 61. 当悬针而垂露,则无韵当悬针的笔画若成垂露(结尾如露珠、圆形),则不美观.如:车、申、中、巾 62. 当垂露而悬针,则无力当垂露的若悬针,则显得无力.如:卓、单 63. 体虽宜斜,而字心必正倾斜型体的字要找准折画和撇画的中心位置,体虽是斜的,但字心要正.如:易、乃、母、力; 64. 形本自正,而骨力必坚字体本是正的,要写得有骨力;如:正、主、本、王 65. 字本瘦者,其形勿短字原本就瘦的,字形不要写得太短.如:身、目、耳、贝 66. 字本矮者,用笔宜肥字原本就矮的,就写得细弱些.如:白、工、日、四 67. 盖下之法,撇捺宜均盖下(指人)的写法要使撇和捺匀称.如:会、合、金、命 68. 趁下之势,左右相称撇捺居中下俯的字,其捺脚双脚齐平,左右对称.如:琴、吝、各、谷69. 虽宜肥,而勿肿虽宜肥的字,但不要显得臃肿;如:土、山、公、止 70. 虽宜瘦而勿臞笔画较少,形体较长的字,笔画要适当加粗,切忌细长无力.如:了、寸、才、卜 71. 疏而丰之笔画少的字,就写的丰满些;如:上、下、千、小 72. 密者匀之笔画繁多的字,笔画间要相互迎让,布白均匀.如:赢、鼎 73. 堆叠者,消纳之三角同型的字,在笔画的运用上要有变动.既不拥挤,也不松散;如:晶、磊、森 74. 积累者,清晰之由下而上聚积起来的字,笔画要合理安插,伸缩有度,繁而稳定.如:糜、零、靡 75. 下画宜微长,以承右竖之末下面的横画,应该稍微长点,以与右竖的末尾相接.如:口、日、田、 76. 末钩宜微拖似有带下之势末笔为竖钩的字,竖钩的钩锋稍像左平出,象有萦带下字之势.如:丁、宇、亭 77. 之迭中字,宜于上略年夜而下小走之上的字,应上略年夜而下稍小,且紧靠左下.如:远、还、逮 78. 画长撇短者,右不宜用捺横长撇短的字,右边不宜用捺而用反捺(长点).如:矢、契、莫79.左竖不嫌短,右竖不嫌长在一个字中,左竖短,则右竖不宜长;如:作、仰、冲、行 80.左竖不嫌,长右竖不嫌短左竖不嫌长,右竖不嫌短.如:臣、巨、佳 81.宝盖之勾,如鸟之视胸乃妙宝盖的钩,要写得象鸟垂头看自己的胸部一样才好;如:官、空、宰、 82.排摹之画,如工之镂物乃佳纂集排列的笔画要象精工雕镂的那样才叫精美.如:赫、鹧、鬻(yu) 83.从卩之字,准此带单耳旁的字,横折钩宜短,长竖应为垂露,直挺向下;如:印、叩、却 84.从邑之字准此带右耳旁的字,弯钩稍年夜,长竖应为悬针,直挺下垂.如:郊、郑、邻 85.从埠之字准此带左耳旁的字,弯钩稍小,长竖应为垂露,直挺向下. 如:阪、陔 86.从葵之字准此带登字头的字,撇伸捺展,两脚齐平,舒展盖下.如:登、凳 87.从祭之字准此带祭字头的字,撇直捺伸,左低右略高,宽展盖下;如:祭、蔡、察 88.从众之字准此带乑字底的字,上为短撇,中位垂露竖.如:聚89.从豕之字准此从豕的字,以此为标准;如:家、象、豪 90.单人旁字准此从单人旁的字,以此为标准;如:仁、仪、俯、休 91.双人旁准此从“彳”的字,以此为标准;如:徐、循、行、很 92.带竖弯钩字准此带竖弯钩的字,以此为标准.如:乳、乱、色、包. 结构,是书法学习中常遇到的头疼环节,也难怪92法在清末民初掀起如此风潮,然而,告别了毛笔工具的时代,又何谈风潮?特此建议年夜家,挡起书法传布的责任,分享或收藏,从自己做起,也做到人手一份!。
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
![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a6acc1fef8c75fbfc77db2c4.png)
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告汝子敬:吾观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
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
故辨其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
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创临章第一》夫纸者阵也。
笔者,刀、槊(shuò)也,墨者鍪(móu)甲也,水砚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pèi)者斩斫(zhu ó)也,放纵者快利也,着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
两行三行,创临惟取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此章论述初学时临摹的基本原理。
译文:(书法创作所用的)纸就好像是作战的阵地。
笔就像是刀矛。
墨就像是武器装备。
磨墨用的水和砚台就像是城池。
书写的本领就像是将军。
书写时的心意就像是副将。
结构就像是谋略。
挥笔作书就像行事有吉凶成败。
用笔的出入就像是发号施令。
用笔的屈直就像是杀戮。
书法的点画虽然众多错杂,但要多样统一。
书法创作就像是士兵拿着武器,举着旌旗在战场上战斗。
放纵即打钩的笔画要求用笔要快捷犀利。
着笔要求笔画调和。
顿角是指要写出急促收缩的捺笔。
刚学书之时,不可要求一下子样样掌握。
第一遍要求正确掌握写字姿态和执笔的方法。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81f36093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f7.png)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笔势论十二章》系王羲之所作,被认为是王羲之对写字技法的揭秘的书论名篇,其从用笔而方,论及藏锋、侧笔、结笔、翻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从结体来说,合体字,则有“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若大小,则“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从布白来说,则论“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当须递相掩盖”等等。
和此前的传世书学理论比较,显然王羲之书论中的技法内容更为广泛而系统,是书法人练习书法的最好技法指导理论。
《笔势论十二章》简介《笔势论十二章》《笔势论十二章》原题为《笔阵图十二章》、王羲之撰。
载于唐代韦续《墨薮》。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没有标明作者,而是说"不知何代所辑"。
《四库全书》没有指出此文是韦续所辑。
孙过庭《书谱》云“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
”可能《笔阵图十二章》在初唐已经流传。
《墨薮》原题为《笔阵图十二章》说明此文与《笔阵图》、《题后》有联系,有人分析《题后》有可能是从本文中摘录汇集而成的。
孙过庭认为“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而《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所以他断定此文绝非出于右军之手。
孙过庭所说的《笔势十章》是否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十二章已无从查考。
《笔势论十二章》是否是王羲之所撰仍值得探讨,但认为是王羲之一派的书论,则无大的争议。
《笔势论十二章》前言《笔势论》"前言"部分这样写道: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非常实用!王羲之行书技巧33式,初学者建议收藏!跟大师学轻松很多!
![非常实用!王羲之行书技巧33式,初学者建议收藏!跟大师学轻松很多!](https://img.taocdn.com/s3/m/e8bba6dc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0e.png)
非常实用!王羲之行书技巧33式,初学者建议收藏!跟大师学轻松很多!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
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已置身于新的历史层面上。
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他学钟繇,自能融化。
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
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
用笔尚内擫,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直下”。
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抒。
唐代张怀瓘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
”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
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
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
这就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
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
”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
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
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
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十七帖》、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集字作品有《圣教序》、《兴福寺半截碑》、《金刚经》、《千字文》等。
王羲之用笔飘逸潇洒,天真遒劲,变化丰富,给人以眼花缭乱、移步换形、风云莫测的感觉,总结起来共有7法41式。
王羲之行书结构92法
![王羲之行书结构92法](https://img.taocdn.com/s3/m/20da0a77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5e.png)
王羲之行书结构92法王羲之行书结构九十二法(打印版)左图:第一法:横不论长短,形斜为佳。
第二法:竖长竖短,出锋回锋挑锋尽态。
第三法:多钩者,或挑或驻或隐或一带而下。
右图:第四法:纵撇之法,或伸或收或回钩第五法:宝盖之钩,如鸟之视胸乃妙。
第六法:左撇右捺,捺宜让撇。
左图:第七法:纵腕之法,末端或回钩或伸钩。
第八法:撇重者,收放自如(注意:双人撇的简化写法)。
第九法:盖下之法,撇捺伸展宜均匀。
右图:第十法:三撇法,或断或连。
第十一法:四点法,或为一横或为波横。
第十二法:多捺者,须有伸有缩。
左图:第十三法:回钩之法,钩宜下带。
第十四法:纵戈之字,戈身或直或弯,戈钩或挑或驻。
第十五法:平钩之法,顺笔而写,简便易学。
右图:第二十五法:两段合成,宜注意中间连接处协调过渡。
第二十六法:两平者,应左右均匀,忌占位不一。
第二十七法:右占者,右不妨独半。
左图:第二十八法:左占者,左无嫌偏大。
第二十九法:上占地者,宜听其上宽。
第三十法:下占地者,应任其下阔。
右图:第三十一法:中横支撑的字,横宜长。
第三十二法:中竖为主干的字,竖要劲直。
第三十三法:右边笔画少,宜与左旁下部取齐。
左图:第三十四法:左偏旁笔画少,宜与右部上方平肩。
第三十五法:上中下三联者,上下有伸有缩,中宜停放恰当。
第三十六法:左中右三合者,中部宜正,左右宜呼应。
右图:第三十七法:横重者,长短错落以防呆板。
第三十八法:多竖者,竹节上下变化多端。
第三十九法:走之,捺为平出。
左图:第四十法:形小者,小而不拘泥。
第四十一法:形斜者,体斜心正。
第四十二法:形扁者,间距稍长不显矮。
右图:第四十三法:形长者,其形勿短。
第四十四法:形单者,笔画虽少结体自如,小中见大。
第四十五法:繁而复者,疏密有致忌纷纭。
天下第一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https://img.taocdn.com/s3/m/5b2c9c2fe53a580216fcfee5.png)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山东),因官至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
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余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参加雅集的多为当世名士,一道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事后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
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
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这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流传于世的《兰亭序》有两种。
一是唐太宗时冯承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
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
《兰亭序》书法本身的艺术魅力:点画注重提按顿挫,精到而多变,同一点画,写法多样,无法而有法,能寓刚健于优美。
结构强调欹正开合,生动而多姿,同一字形,绝不重复,能尽字之真态,寓欹侧于平正。
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天成。
总览全篇,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收放有度,点画从容而神气内敛。
自始至终流露着一种从容不迫,潇洒俊逸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华美,蕴藉的艺术感受。
从形质到神韵均成为后人学习行书的典范。
《兰亭序》书文并美,表现了晋人特有的超然玄远的深情与风采,这种深情与风采为晋人所独有,为后人称慕与景仰。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
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
书法间架结构92法详解教学(书法间架结构要诀以及墨法)
![书法间架结构92法详解教学(书法间架结构要诀以及墨法)](https://img.taocdn.com/s3/m/5be0e1aa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98.png)
书法间架结构92法详解教学(书法间架结构要诀以及墨法)第1法首点居正唐太宗论笔法云:“夫点要作棱角,忌圆平,贵通变,”首点者,应以龙睛凤眼之姿、高山坠石之态,安居于全字中心之上,棱角突显,飒爽精神,是为点笔技法之要诀。
第2法通变顾盼李阳冰论笔法云:“夫点不变,谓之布棋。
”一字之中,点笔当为至要,而两点以上者要顾盼通变,各有形制,应首尾意连,彼此呼应。
若平直相似,整齐划一,便不为书。
第3法点竖直对一字之中,上有点下有竖者,当思是否直对,如直对,再思点笔位置。
点竖直对,有在字之中间者,有在字之左右者。
所谓直对,是为重心垂直相对,万不可偏侧。
此法应先思后书,目测位置,手后随之。
第4法中直对正一字之中,有上下两中竖者,两竖均应垂直对正,若能对正,则字身不倒。
然两竖中有一竖须坚挺垂直,以立其势,而另一竖则略向左斜,以化其板。
对正之法,是以重心为准,如两笔僵直,神韵必失。
第5法中直偏右凡中直者,皆应垂直劲挺、管逐势行。
无论悬针垂露、有钩无钩,屈体弯身是为大忌。
右军论中直曰:“紧如春笋之抽寒谷是也。
”太宗也云:“为竖必努,贵战而雄。
”中直虽应垂直劲挺,但须稍有偏右,以化呆板,楷、行同此。
第6法底竖斜位凡竖在下方者,皆非全部居中,或偏于左,或侧于右,侧右者多,偏左者少。
不居中者,当不可强为,强为居中字身必倒。
底竖笔锋所指,必有所向,察之要精,观之务细,以全局定其位置,以字势择其形态。
第7法横笔等距横笔之间凡无点、撇、捺者,间距基本相等,其法同“竖笔等距法。
”第8法竖笔等距竖笔之间凡无点、撇、捺者,间距基本相等,楷书即是,行书亦然。
竖距虽然相等,但其宽窄当随字形而定,不可一律。
有因字势各异者,当有右倾左斜、阴阳粗细之别,或悬针,或垂露,迟速缓急,变化有致。
第9法上收下展上收而下展,下展而上收,凡上下结体之字必择其一、上收者,阴柔华丽,涵蓄谦和,以避让而留地步;下展者,阳刚豪放,行笔雄奇,以开张而壮丰满。
阴阳顿挫,妍美遒劲,错落而生奇势,对应而求壮和。
《书谱》、《笔势论十二章》原文及译文打印版
![《书谱》、《笔势论十二章》原文及译文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489ed651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8f.png)
《书谱》、《笔势论十二章》原文及译文打印版原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今译:关于古代以来,善长书法的人,在汉、魏时期,有钟繇和张芝的卓绝书艺,在晋代末期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墨品精妙。
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法,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与钟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过他。
对张芝的草书,可与他前后相列;因为张芝精研熟练,临池学书,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像他那样下功夫刻苦专习,未必赶不过他。
”这是推举张芝、自认超越钟繇的意思。
考察王羲之父子书法的专精擅长,虽然还未完全实现前人法规,但能博采兼通各种书体,也是无愧于书法这项事业的。
原文: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lu 4)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
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今译:书法评论者说:“这四位才华出众的书法大师,可称得上古今独绝。
但是今人(二王)还不及古人(钟、张),古人的书法风尚质朴,今人的书法格调妍媚。
”然而,质朴风尚因循时代发展而兴起,妍媚格调也随世俗变化在更易。
虽然文字的创造,最初只是为了记录语言,可是随着时代发展,书风也会不断迁移,由醇厚变为淡薄,由质朴变为华丽;继承前者并有所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常规。
欧阳询九十二法讲解
![欧阳询九十二法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30e0564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31.png)
欧阳询九十二法讲解
摘要:
1.欧阳询九十二法的背景和意义
2.欧阳询九十二法的具体内容
3.欧阳询九十二法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正文:
欧阳询九十二法讲解
欧阳询,字永叔,号醉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他的书法造诣极高,尤其擅长楷书,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北宋四大家”。
欧阳询的楷书独具风格,世称“欧体”,其书风严谨、骨韵秀丽,影响后世深远。
欧阳询九十二法是他在书法艺术上的独特贡献。
九十二法即九十二个用笔方法,是欧阳询根据多年书法实践总结出来的。
这些方法包括了笔画的起笔、转笔、收笔等方面的技巧,旨在指导后学者掌握楷书的基本笔法,提高书法水平。
欧阳询九十二法的提出,不仅丰富了书法理论体系,而且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具体来说,欧阳询九十二法包括了以下内容:
1.起笔:强调起笔要藏锋,即笔锋要藏于笔画之中,不露锋芒。
2.转笔:要求在转角处,笔锋要圆转自如,保持中锋行笔。
3.收笔:强调收笔要回锋,即在结束一笔时,笔锋要回收到笔画内部。
4.笔画连接:提倡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连接要自然流畅,避免刻意刻画。
5.笔画力度:要求笔画要有力度,即要有骨韵,同时不失秀丽。
这些内容详细地阐述了楷书的基本笔法,对于后世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通过掌握欧阳询九十二法,学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楷书的用笔技巧,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总之,欧阳询九十二法对书法艺术的影响深远。
不仅丰富了书法理论体系,而且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验。
抓紧收藏:学习王羲之行书结构,教你86个方法
![抓紧收藏:学习王羲之行书结构,教你86个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af7b6ec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26.png)
抓紧收藏:学习王羲之行书结构,教你86个方法王羲之行书结构86法
练习书法,向碑贴学习是必经途径。
学习
碑贴,一是读贴,二是写贴,二者可以反复交
替。
读贴是通过阅读字贴而辨识其笔画、结构
及章法,是为了写贴时打腹稿、作准备;而写
贴又分临写与摹写。
通称临摹。
临摹字贴就是
临摹字的笔画、结构与章法。
临贴要先对照
字临写。
答为对临;对临熟练以后,可以不看
字贴而全凭记忆写出字贴中的字来,称为背临,
背临郭练了,则可表示对该贴的学习告一段落
了。
摹贴有在种方法:一是描红,二是映写,
三是勾写。
建议学习碑贴者应将读贴与临摹
结合起来。
且可将临贴与摹贴结合起来,可以
用临贴—摹贴——临贴三步法反复练习,即
第一步将字贴先对临一遍;第二步将同一字贴
描摹一遍,可以发现第一步对临时的误差;第
三步将同一字贴再对临一遍,以便将第二步描
摹时发现的第一资助临写时的误差纠正过来,
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书效率很有帮助。
王羲
之(303-361)。
字逸少。
晋*琊(山东临沂)
人。
王羲之是书法的集大成者,他吸取了前
人书法的丰富优点,尤其是对张芝、钟繇的书
法,他吸取得最多,改造得也最多,特别是他
的行草,在历史上传播极广,在他的书法作品
中,无一笔失所,无一画失节,达到了无可亵
击的程度,给人以变化多样而有法度,古朴典
雅而又有活泼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