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第一章

合集下载

【2019年整理】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

【2019年整理】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

绪论
1. 水源、水处理与用水——三位一体
二、
给 水 与 废 水 处 理
20世纪50年代以前,给水处理与废水处理涵义的 划分是很清楚的。
给水处理:从天然水源取水,为供生活或工业的 使用(特别是生活使用)而进行的处理,称为给水处理。
废水处理:为了排除的目的,对于使用过的水所进 行的处理,称为废水处理。
绪论
(1)悬浮培养体:以活性污泥法为典型代表,它的特 征是起水处理作用的细菌培养体处于悬浮状态的絮体;
(2)生物膜法以滴滤池为典型代表,它的特征是起水 处理作用的细菌培养体呈一层膜固定在填料表面上。

20世纪60年代以后, 为了满足废水再用的水质要求或排放的标 准,出现了对于常规废水处理后的出水进一步处理的过程,称为废 水的高级处理
单元操作往往带有物理变化,但也有不产生物理变化的单元操作, 如:食盐的生产过程。
一、 食盐的生产过程只包括下列几种单元操作:


理 的
固 体 和
学 送液
科 方
体 的 输
热传




干 燥 及 筛 选


一、
2.水处理中单元操作与单元过程



的 学
合混
沉 淀
浮 升
浓过 缩滤
单 元 操






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
高良敏 博士、教授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
绪论
1.单元操作与单元过程
一、 水 处 理 的 学 科 方 法 学
20世纪50年代起,引用了化学工程中单元操作(unit operation )及单元过程(unit process)的概念,目的是为了 建立各种水处理方法间的理论联系,提高学科的理论水平

现代水处理原理与技术(1、2章)

现代水处理原理与技术(1、2章)

Monod方程
max
Cs K s Cs
(1) 当限制性基质浓度很低时,Cs<< Ks

此时,
max
Ks
Ks
Cs
rx
max
C sC x
max
(2) 当Cs>>Ks时,μ =μ 此时,

rx maxC x
(3) 当Cs处于两种情况之间时,
rx
max C s
K s Cs
碳源--异氧型微生物利用有机碳源,自氧菌利用无机碳源。 氮源--无机氮(NH3及NH4+)和有机氮(尿素,氨基酸,蛋白质等)。 补充氮,磷,钾 : 与生活污水混合 添加药剂:硫酸铵,硝酸铵,尿素(补充氮源); 磷酸钠、磷酸钾等 (补充磷源)
1.2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生长环境
二、微生物的生长环境
1、较高的催化效率 2、有很强的专一性 3、具有温和的反应条件 4、酶易变性与失活
三、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一切生化反应都是在酶催化下进行的。这种反应宜可以说是一种酶促 反应或酶反应。酶促反应速度受酶浓度、底物浓度、pH值、温度、反应产 物、活化剂和抑制剂等因素的影响。 中间产物学说
式中,S代表底物,E代表酶, ES代表酶-底物中间产物,P代 表产物。
五、Km与Vmax的意义及测定
Km与Vmax的测定
1.4 微生物生长动力学
一、细胞反应速率的定义
二、莫诺特( Monod )方程
三、微生物生长与底物降解的基本关系式
一、细胞反应速率的定义
微生物比增长速率μ 的提出
当微生物生长不受外界条件限制(对数增长期)时,
μ 表示每单位微生物的增长速度
一、细胞反应速率的定义

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_部分1(共计547页)

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_部分1(共计547页)
的关系如下:


应 的
1
t1/ 2 c A0 n1


第一章 化学动力学
图解法求反应级数
(1)以初始浓度cA0为100%,画出浓度变化的历时曲线
六、




级 (2)求出浓度分别降低为50%、25%反12.5%的时

间t1/2、t1/4、t1/8等,以下列比值的变化规律就可以
绪论
一、 水 处 理 的 学 科 方 法 学
1.单元操作与单元过程
1915年出现单元操作的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类比于单元操作 提出了单元过程概念
任何化工生产过程都可以分解为许多步对物料所采取的行动, 每一步行动产生一种独特的效果。当这种行动不包含产生任何化学 反应时,称为单元操作,当这种行动产生了化学反应时,则称为单 元过程。
新时期的给水处理与废水处理 自从水污染日益严重,水源逐渐紧张以来,给水处理 与废水处理间的界限也就逐渐模糊起来。现在,废水可 以作为水源,经处理后以供工业用水,甚至生活用水。
常规水源
绪论
海水水源
绪论
2.水处理目的
二、 给 水 与 废 水 处 理
(1)去除水中的影响使用水质的杂质以及污泥的处置——最 主要的内容
(2)为了满足用水的要求,在水中加入新的成分以改变水的化 学性质
如:循环冷却水中加缓蚀剂及缓垢剂以控制腐浊及结垢等; (3)改变水的物理性质的处理。如水的冷却,降低水的粘滞度等。
3.水处理的物理化学方法包括三种情形
(1)在处理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2)在处理过程个只发生化学变化; (3)在处理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及化学变化。

及 cB0,则产物P的浓度表达式可以分别按 c A0 cB0 及 c A0 cB0

废水处理基础理论

废水处理基础理论

微生物的化学组成
水分:微生物机体质量的70%-90%为水分,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水分含量不同。 干物质:微生物机体的10%-30%为干物质。 干物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 a、有机物占干物质质量的90%-97%,包括蛋白质、
核酸、糖类及脂类; b、无机物占干物质质量的3%-10%,包括P、S、K、 Na、Mg、Fe、Cl和微量元素Gu、Mn、Zn等。
生物脱氮除磷
生物脱氮
a、微生物脱氮工艺:可采用A/O、A2/O、SBR等,工艺均可取得较好的 脱氮效果。经厌氧-好氧或缺氧-好氧等的合理组合处理,既可去除 COD和BOD,又可去除氨氮 b、脱氮原理 :脱氮首先利用设施内好氧段,由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 菌的硝化作用,将NH3转化为NO3--N。再利用缺氧段经反硝化细菌将 NO3--N反硝化还原为氮气(N2)溢出水面释放到大气,N2参与自然界 物质循环
废水土地处理系统 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的 自我调控的机制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一 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净化过程, 使污染物得到去除、转化,废水水质得到 改善;并通过系统中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循 环利用,使绿色植物生长繁殖,从而实现 废水的无害化、稳定化和资源化的生态系 统工程
主要内容
活性污泥法
好氧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
a、好氧活性污泥的组成和性质 b、好氧活性污泥的存在状态 c、好氧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 d、好氧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浓度和数量
好氧活性污泥净化废水的作用机理 微生物分类
a、好氧微生物与氧的关系 b、兼性厌氧微生物与氧的关系 c、厌氧微生物与氧的关系
生物脱氮除磷
a、生物脱氮 b、生物除磷
影响酶活力的因素
酶浓度
酶促反应速度与酶分子的浓度成正比

第一章、水质与水处理概论

第一章、水质与水处理概论

第一章、水质与水处理概论第一节、水体循环与水的利用20世纪50年代以前,给水处理与废水处理涵义的划分是很清楚的。

从天然水源取水,为供生活或工业的使用(特别是生活使用)而进行的处理,称为给水处理。

为了排除的目的,对于使用过的水所进行的处理称为废水处理。

自从水的污染日益严重,水源逐渐紧张以来,给水处理与废水处理间的界限也就逐渐模糊起来。

现在,废水可以作为水源,经处理后以供工业用水甚至生活用水。

水的再用(reuse)以及再生(revonation)这类术语的出现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为了废水的再生或再用所进行的处理,就其水质说是废水处理,就其处理的目的说则为给水处理。

在这种新形势下,使用水处理或水质控制这样的术语,不再划分给水与废水,可能较为方便;而水源、水处理与用水三者之间应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如图1—1所示。

在天然水源逐渐紧张、水质逐渐恶化的今天,这种对于水的全面观点尤其重要。

图1-1 水的使用、处理和处置系统图1-1体现了给水和排水的统一性,也体现了人类用水应遵循自然界“有借有还”的循环规则。

故给排水界形成了水工业的概念。

水工业是,以给水和排水为统一体,以融入高新技术的水质处理为工业核心内涵,为水资源的可持续提供社会及各种行业用水服务的工业。

水工业的应运而生必然伴随着它的依托学科——水质科学与工程的诞生。

水质科学与工程是,以高新技术时代特征为准绳,以水质处理/控制为学科核心内涵,研究水工业为水资源可持续提供社会及各种用水服务所需的科学技术的学科。

高新技术时代特征指:高度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能形成精确的预测理论;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而水质科学与工程的水质处理/控制的路子具有防止水资源水质灾害和缓解缺水问题的作用,其学科领域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的科技依据。

水处理的目的有三种:(1)去除水中的影响使用水质的杂质以及污泥的处置;(2)为了满足用水的要求,在水中加入新的成分以改变水的化学性质,如食用水中加氟以防止口齿病,循环冷却水中加缓蚀剂及缓垢剂以控制腐蚀及结垢等;(3)改变水的物理性质的处理,如水的冷却,降低水的粘滞度等。

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

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
1 RQC z Nz 1 R QC zz
I. 优点 ➢ BOD容积负荷高,处理效果好,效率高
处理生活污水,15min左右,效率可达93%,出水 BOD=< 15mg/L ➢ 占地少,投资省 ➢ 运行适当时可脱氮 II. 缺点 技术要求高,不易推广
2. 滴滤池法
1) 工作示意图
2) 生物膜 I. 分区
厚度:0.1-2 mm
好氧区:50-100 m
B. 流化床的特征
➢ 载体颗粒小,总表面积大(2000-3000m2/m3载 体)以MLSS计算的生物量高于任何一种生物 处理工艺
➢ 载体处于流化状态,污水频繁多次与生物膜 接触;载体颗粒小,密集,互相磨擦碰撞, 因此生物膜的活性较高,传质过程也得到了 强化。由于载体处于不停的运动中,可有效 地防止堵塞。
➢生物相分层显著 有利于微生物的增殖、代谢等生理活动
➢耐冲击负荷能力强 ➢占地少,对城市适用
8) 曝气生物滤池
特征 ➢ 气液充分接触,氧的转移率高,动力消耗低; ➢ 不需设置沉淀池,占地面积小 ➢ 滤料比表面积大,微生物附着力强 ➢ 处理效果好 ➢ 无需污泥回流,也无污泥膨胀之虑
9) 生物转盘
特征
➢ 微生物浓度高 ➢ 处理能力大,进水浓度高 ➢ 耐冲击负荷强 ➢ 生物相 ✓ 生物相分级 ✓ 污泥龄长 ✓ 食物链长,剩余污泥量少 ➢ 不需曝气,污泥不需回流,动力消耗小 ➢ 不发生污泥膨胀,易于维护管理 ➢ 流态
10) 生物接触氧化
特点 生物膜上微生物丰富,稳定的生态系统与食物链 过滤作用 活性生物量浓度较高 耐冲击负荷,在间歇运行条件下,能保持良好的处
1. 基本概念
1) 基本流程
2) 分类
生物滤池 生物转盘 生物接触氧化 生物流化床

水与废水物化处理的原理与工艺

水与废水物化处理的原理与工艺

四、水污染原因 1.人口增加和经济增长的压力: 2.粗放型发展模式 3. 面源污染严重 4.污水处理率偏低,大量污水直接排放 5.环境意识淡薄、环境管理薄弱、环境执法力度不 够 6. 排污收费等经济政策未能起到对治污的刺激作用 7. 历史欠帐太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五、水污染防止战略对策与保障措施 战略对策: 1.加快城市废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实施废水资源 化 2.尽快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的的战略转移,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3.从单纯的点污染源治理转向点源、内源和面源的 流域综合综合治理 4.切实保护饮用水源地,提高饮用水安全性
2.化学法:中和、吹脱、混凝、消毒 3.生物处理方法:好氧、厌氧
(二)城市污水处理一般流程
预处理 原 废 水 一级处理 二级处理 三级处理 排放或利用 物化处理 二 沉 或生物处理
格 栅
沉 砂
初 沉 初 沉 污 泥

排放或利用 生物处理 活性污泥法 或生物膜法 回流污泥
消 毒
排放或利用
剩余污泥 上清液
沼气利用 处置或利用 消化 脱水
(三)工业废水处理 根据水质不同、处理程度工艺而异。 一般大多以生物处理为主, 但常有前处理(调节、气浮除油、中和) 根据需要有后处理:混凝、过滤、活性炭吸 附
第二章 混凝

第1节 混凝的去除对象 混凝可去除的颗粒大小是胶体及部分细小的悬浮 物,是一种化学方法。 范围在:1nm~0.1m(有时认为在1m) 混凝目的:投加混凝剂使胶体脱稳,相互凝聚生 长成大矾花。 水处理中主要杂质:粘土(50nm-4 m) 细菌(0.2m-80m) 病毒(10nm-300nm) 蛋白质(1nm-50nm)、腐殖酸
第1节 水污染现状及来源

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

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

非极性的 链烷化合 物在活性 炭表面的
吸附。
有关极性 分子氨基 酸及蛋白 质的吸附 资料极少
活性炭对于 吸附无机物 也有一定的 潜力
活性炭的吸 附性能是由 于它的表面 基团类型、 比表面积和 孔径的分布 决定的。
第5页,共19页。
第三章 活性炭吸附
§3-2 吸附等温线
吸附 等温 线的 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等温线, 没e 有极限值,但 却x 有m 一极限
ka代表单位体积活性炭在单位时间内所吸收的杂质量。
活性炭的容量传质系数可以通过实验得出。 当这个系数已知后,就能够确定吸附柱所需要的活性炭总体积。但这需要知 道吸附柱的吸附容量、吸附柱的吸附过程曲线与容积传质系数三者间的关系。
第15页,共19页。
第三章 活性炭吸附
求活性炭的容量传质系数
活性炭的容量传质系数ka,一般通过用初始有机物浓度ρ1的水样,每 升加活性炭mg做吸附试验,由吸附试验可以得出下列物料衡算关系:
值 ,(这x m种)0类型的吸附试验资料可用Langmuir公式处 理。
第二类型的等温线, 有e 一个极限值 ,称s 为饱和浓
度,但x/m却没有极限值。这种类型的等温线可用 Branauer和Emmett及Teller(简称BET)公式处理。
第三类型的等温线, 和e x都m没有极限值,可用
Freundlich公式处理。
活化的定义
活化是在有氧化剂的作用下,对碳化后的材料加热,以生产活性炭产品。当氧化过程的 温度在800-900℃时,一般用蒸汽或二氧化碳为氧化剂;当氧化温度在600℃以下时,一 般用空气做氧化剂。
第2页,共19页。
第三章 活性炭吸附

①使原材料分解放出水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氢等

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第章(1)

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第章(1)

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第章(1)
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第章是水处理行业的重要指南,它旨在为读
者介绍当今最先进的水处理方法以及相应的原理和技术。

本章将涵盖
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给水处理原理
在当代的给水处理中,根据水质和目的,通常需要进行多种预处理,如:深孔氧化、氧化过滤和反渗透等。

其中深孔氧化可有效去除大部
分物质,而反渗透则可减少含盐水的含盐度,进而达到纯净水的目的。

二、废水处理原理
非常重要的是,在当代废水处理中,除了传统的化学处理,通过生物
处理也可达到降解废水和提高处理效率的目的。

在生物处理中,废水
可以被氧化成更容易破坏的源和非源化合物,最终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

三、膜分离处理技术
膜技术是最被广泛应用于当代水处理的一种技术。

它包括纳滤、超滤、微滤和反渗透等几种技术,在不同的水处理阶段中均能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膜过滤可以过滤出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减少水源的污染。

四、水质测试与监测
在现代水处理过程中,水质测试和监测尤为重要,可以监测处理前后
水源的污染情况,调整处理工艺,保证处理效果以及水源使用的安全
性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第章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指南,
涵盖了现代水处理中各种关键的技术和方法。

通过学习这些原理,水
处理工业可以更好的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应用需求,进而保护水源的安全和可靠性。

污水处理 第01章 总论

污水处理  第01章 总论

组成分类
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 降水、医院、商店以及工 厂中的生活间部分。
◎特点:
• 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如蛋白质、氨氮、洗涤剂以及病 原微生物等,生活污水量与用水量接近,约为用水量的 80~90%,污染物的成分和浓度较稳定。 • 逐年增加,生活水平↑,用水量↑,生活污水↑。生 活污水一般占城市污水总量的70~80%。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污水的性质与特征 第二节 水体自净 第三节 污水排放标准 第四节 污水处理基本方法与系统
第一节 污水的性质与特征
1 .1 污水分类及城市污水的组成 1.2 污水的危害 1.3 城市污水的性质与污染指标
第一节 污水的性质与特征
1 .1 污水分类及城市污水的组成
——在人类使用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改 变了原来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水,叫污水。
滇池外海龙门村一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体 污染将日益加剧,形成水质型和水量 型缺水的复合缺水局面。 中国的水问题已成为中国进行现代化 建设的主要障碍!新世纪的水处理科技 任务是:防止由于水资源水质恶化对国 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瓶颈效应甚至 水质灾害。
中国水环境现状 怎么办?
1 水是可再生的资源,通过城市水循环技术实现污水的净化和 水体保护,使水资源不受到破坏并能进入良性的再生循 环。 2 为了解决日益加剧的水污染问题,必须采取多种多样的措 施,包括法制、行政、经济、工程技术和宣传教育等方 面。但是水污染问题的最终解决还要依靠 工程 ,所以在我 国还必须大力进行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
中国水环境现状
2. 水质污染问题严重
全国60%的城市面临着水资源短缺问题,中国的七大 水系中,很多河段水质为Ⅳ类、Ⅴ类或劣Ⅴ类,失去作 为饮用水水源的功能。 尽管中国在安全饮用水方面作出 了很大的努力,但其饮用水水质标准在世界仍处于落后 之列。

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第二版)第1章

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第二版)第1章

第二节 简单的基元反应 四种简单的基元反应 1.单一组分的零级反应 2.单一组分的一级反应 3.两种组分的二级反应
K A B P
是一个二级反应。当CA0CB0时,令x代表产物P在时刻t的浓度CP。反应 物A和B与产物P间都是按1:1的量的关系变化的,在时刻t,P的浓度增加为x, A及B的浓度必然相应的降低x,其实际浓度CA及CB反应分别为CA0–x及CB0– x。由二级反应的定义有 在半对数坐标图上为 dx kC C k (C x )( C x ) dt A B A0 B0 一直线,作图求斜率 可得速率常数k。 在(0,t)间隔内积分得
4.准稳态反应 在催化反应的过程中,先产生由反应物A与催化剂C结合成的中间复体 AC,复体再经分解形成产物B,这种反应可以作为串连反应来研究,表示 如下: K1 K3 A C AC C B ( x) K2 在生物化学中,常用S及E分别代表底物及酶,相应表示为
K3 S E ES EP K2 K1
(1-64)
速度常数K1、K2及K3可用图解法求得, 常用的方法称为Lineweaver-BurK作图。
在生物化学的酶和底物的反应中,(1-63a)式写成下列形式,称为 Michaelis-Menten方程:
V Vmax [ S ] ( K m [ S ])
(1-65a)
其中V代表

dCA
V dt , max
Br 0 2K1[Br2 ] 2K 1[Br] K 2 [Br][H 2 ] K 2 [HBr][H ] K3 [H ][Br2 ]
2
由(1-77)和(1-78)式相加后得:
[ Br] ( K1 K 1 ) [ Br]
1 2 1 2

第一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第一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有机物种类繁杂,很难逐个测定,利用共性,某指标间接反映 •易被氧化:生物氧化、化学氧化、燃烧氧化 •根据主要元素含量来反映:总有机碳、总氮、总磷、总硫等
14
化 学 性 指 标
生化需氧量(BOD)
BOD: 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在规定条件下微生物氧化分解污水或受污染的天然水样中有机物所 需要的氧量(20℃,5天)



反映了在有氧的条件下,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量 主要污染特性(以mg/L为单位)。 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的过程,一般可分为 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被转化成二氧化碳、 水和氨;第二阶段主要是氨被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污水的生化需氧量通常只指第一阶段有机物生物氧化所 需的氧量,全部生物氧化需要20天-100天完成。 实际中,常以5天作为测定生化需氧量的标准时间,称五 日生化需氧量(BOD5)通常以20°C为测定的标准温度。
23
化 学 性 指 标
酚类污染物 有
酚污染来源:煤气、焦化、石油化工、木材加工、 合成树脂等工业废水 原生质毒物,可使蛋白质凝固,引起神经系统中毒 酚浓度低时,能影响鱼类的回游繁殖。 酚浓度达0.1~0.2mg/L时,鱼肉有酚味。 酚浓度高会引起鱼类大量死亡,甚至绝迹。 酚的毒性可抑制水中微生物的自然生长速度, 有时甚至使其停止生长。 酚能与饮用水消毒氯产生氯酚,具有强烈异臭 (0.001mg/L即有异味,排放标准0.5mg/L ) 灌溉用水超过5mg/L时,农作物减产,甚至枯死
COD=CODB+CODNB
19
COD与BODL的关系
COD= CODB+CODNB
1/3氧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XXX大学Xx教授第一部分:相关基本概念介冒一、理论需氧量理论需氧量(ThOD)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求得的有机物被全部氧化所需的氧量。

例如,含有300mg / L葡萄糖溶液的理论需氧量可计算如下:C& 6CO2 + 6H2O180 6 X 32180 = 6 X 32300 _ ThODThOD = 320mg/l(以氧表示)氨基乙酸的理论需氧量,可利用下列化学方程式:(a)C H2(NH2) COOH + -|o2—- NH2 + 2CO2十H2075 48 17(b)N H a + 一> HNO2 + H2017 48 47(c)H NO2 + 尹一>HNO34716由方程式a计算得氨基乙酸的碳化需氧量为:48- 192mg/l<以氧计)3°°7^所产生的NH§为: :世沪=6沁/I由式| b,得NH3转化成HNO2所需的氧量为:%储=192mg/l(以氧计)所产生的HN6为:翌評=188mg/l 由式C ,得HNO?转化为HNOj所需的氧量为:18\y— = 64mg/l(以氧计)4 i总的硝化需氧量为:192 + 64 = 256mg/l (以氧计)•••300mg/I氨基乙酸溶液的ThOD为:192 十256 = 448mg/K以氧计)二、化学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或耗氧量是指在一定严格条件下水中有机物与强氧化剂(如重鎔酸钾、高猛酸钾)作用所消耗的氧量。

当用重鎔酸钾作为氧化剂,硫酸银作为催化剂时,水中有机物几乎可以全部(约90%- 95%左右)被氧化。

这时所测得的耗氧量称为重銘酸钾耗氧量或称化学需氧量,以CODc「或COD 表示。

在测定过程中无机性还原物质也会被氧化。

所以一般测得的COD包括可生物降解和不可生物降解两部分,即化学需氧量区别不岀可生物降解和不可生物降解的物质。

COD=COD B+COD NB式中COD B——可生物降解的COD;COD NB——不可生物降解的COD.此外>COD不包括硝化所需的氧1 =iOI有机物+Cr z Or +H+- +C6+HQAg2S()4Ag2SO4用作催化剂。

水中Cl-多于30mg/l将明显干扰测定,因为:6Cl--PCr2O|- + 14H+ — 3C12 + 2CF「+ 7H2O 且当用Ag2SO4作催化剂时,部分Ag2SO4将消耗于与Cl■所起的化学反应Ag 卜+(:1 - 一AgCl | 加HgSQ,可以防止干扰。

Hg2+ + 2C1 - 一HgCl2;HgSO“ 应比A g2SO4^加。

三、生化需氧量在有氧的情况下,由于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的活动,降解有机物稳定化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常以BOD表示。

下图表示示有机物氧化和微生物细胞合成的关系:呼吸(氧化)有机物介(可生物降解的〉Ofl能NH3细胞(COD B)6內源呼吸洸器•细胞心能金莖一细胞: 残存物质OrilQ、能NOz上一页符号的解释:在有氧的条件下,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一般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亦称碳氧化阶段),主要是不合氮有机物的氧化,但也包括含氮有机物的氨化及氨化后生成的不含氮有机物的继续氧化,这也就是有机物中碳氧化为二氧化碳的过程。

碳氧化阶段所消耗的氧称为碳化需氧量或碳化BOD, —般即称BODo前面图中Oa和Ob之和即表示这部分生化需氧量。

总的碳化需氧量常称为第一阶段生化需氧量(因为碳氧化总是首先发生),也称完全或总的生他需氧量,常以-或BOD U表示。

由于硝化作用所—消耗的氧量称为硝化需氧量或硝化BOD,可以NOD表示。

Oc和Od之和表示这部分生化需氧量(忽略细菌内源呼吸产生的氨进一步氧化所消耗的氧)。

总的硝化需氧量称为第二阶段生化需氧量可以L N或NOD表示。

BOD5的含义:生化需氧量的反应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生物的种类、数目及温度,而在测定过程中溶解氧又是逐渐消耗的。

所以测定生化需氧量就须保持一定的温度,同时也需要规定一定的时间。

通常是在20°C温度下培养5d检查溶解氧的损失, 用BOD5表示, 单位以O 2mg/L计。

测定温度用20°C是因为这个温度比较接近温带地区一般河水的平均温度。

BOD 反应动力学:也)碳化需氧曲线(在硝化被抑制条件下测得)⑹ 碳化加硝化需紙曲线或合并需氧曲线(未加硝化抑制剂情况下测得)时间(心二、.呼巴二O第一阶段反应动力学:生化需氧量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表明,对第一阶段BOD的变化,可认为具有一级反应性质。

这是因为有机物为微生物分解的作用虽可被认为是双分子反应(见下式1),但在这个反应中当反应进行到一定时间细菌非但不减少而且往往大量增加,一旦至细菌数目无多大变化时,就有机物来说,它的分解就具有一级反应的性质,即反应速度与任何时刻剩余的有机物量成正比(如果存在着足够的氧的话)。

02有机物+徼生物—CO? + HQ积分求解(2)式可得:処話仝=K\L式中h——第一阶段BOD(BOR);L—在任何时£存有的B06K1:碳化耗氧常数如£或BODt取为t时日内所吸收的氧量或所满足的BOD,贝9:Y f =BOD r = L/1 - e—弘)=L fl(l 一10-V)£变化对BOD的影响:多年来当水温为2(rc时常采用匕=0・1占。

这是英美等国对污染河水实测而得的平均值。

自从BOD测定时采用了所谓标准稀释水和对各种不同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0随水质的变化是有相当大差异的,一般变化在0.05・ 0.3屮之间,而生物处理出水的0值则又小于进水的0,常在0.05-0.1d-1之间。

(一、言心值对BOD的影响(乙一定》温度对OD的影响:9C时|ir]td)K\t 十(KM d)~^zT]7 = K * 1 — 而:用国1十学(K/〉z (K3十—6 —— 21.6故£可写成:K\i~Z~厂屮L ]心=°・43°KU = 2・61万 ・=2. 3昭疋La 和0的确定:耗氧常数0值和第一阶段需氧量-的确定有最小二乘方法、矩量法、日差 法和托马斯(Thomas)法等,但均需用到生化需氧量的测定。

下面介绍使用比较 简单,但也足够准确的托马斯图解法。

在M = 中,Z=(K\L a )-l/3+式(1)是一直线方程,根据不同 日的BOD 测定结果,井作图, 即可求得匕及La 的值。

如下图和温度的关系:0与温度的关系可根据阿累尼乌斯(Arrhenius)经验公式推导求得:阿累尼乌斯公式:K =Ae_ 齐或:LnK =—石;+ InA式中K——反应速度常数(这里就是耗氧常数九E--- 活化能•对于废水,~般为8400—84000 J/mol?T——绝对温度(K);R——气体常数,8.31 J/(K*mol);A——频率因子(即反应分子间的碰撞率);0和温度的关系式推导:K 2 =K\8「LS将阿累尼乌经验式求导并积分运算后可得:“戎=貯化⑴—『J-温度厂时的耗氧常数;•温度口时的耗氧常数; 厂及口均为绝对温度。

在室温时,氏需值几乎不变,如以C 代表,则式中K 、 K. 1 唆=CCG _曲) •筝=严-「)令』=仇(也称为温度系数),则在水污染控制工作中,习惯上写成下式二心⑴=心曲-迦 式中 K®——20C 时的耗氧常数$ S ——:TC 时的耗氧常数。

0实际上并非常数,它是随温 度而稍有变化的。

其值可通过 试验,并按下式作图求得;lg^i (T ) = lgK 如 + (T — 20)lgft一般说来,在10-30°C 时,可 米用3{ =1.047 oLa 与温度的关系:对于一给定水样,不但K1随温度而增加. 所以根据下式(1),可以写出式(2):n =申©-丁『厶灯“或 L a(r }> = ^a (T,)e i3<Tz'T>)式中芒为一常数’—展开式(3),可得:r 1厶% =厶存]> 1 + 0(7\ — 门)十 y/32(T 2— TJ1 r +押CG N・・・_]La也随温度而增加,可以认为LaocKI,取S T*=厶呵》[1十0(兀—7】)]当 7\ = 2OC,0=a 02,乙“「厂2〉=厶K2O)[0・027*2十 0. 6]习惯上9写成:厶《门=厶4o〉[°・02T + 0・6]式中5——厂C时的第一阶段BOD;乙(20)—— 20。

时的第一阶段BOD.一点说明:实验求得的La值与需氧量理论值(理论需氧量)之间的差别:多年来,有机物的第一阶段生化需氧量La被认为等于按化学方程式得到的理论值。

例如,理论上全部氧化浓度为300mg/L的葡萄糖溶液的需氧量应为320mg/L,此即所渭理论需氧量(计算见前),但实际测定发现其La在250-285mg/L之间(2(TC ), 显然,葡萄糖并末全部转化为CO?和水。

要明了这个差别必须先了解微生物对于有机物的分解过程。

要使有机物能为细菌氧化,这种有机物必须要能够作为细茵的食料,细菌由此获得能量及组成细胞的原料。

这就是说部分有机物转变成了细胞物质,细胞物质通过内源呼吸也能放出能量。

细菌死亡后,它即成为其它细菌的食料, 进一步转变为CO?和水,并合成细胞物质。

活的或死的细菌又可作为较高级微生物,如原生动物的食料。

在每次转化过程中都有进一步的氧化作用,但是最后还会有一些有机残渣遗留下来。

它们对于微生物分解的抗力十分强。

这部分残渣即代表所测定的全部生化需氧量与理论需氧量之间存在差别的一部分有机物。

第二阶段动力学:碳化和硝化虽可同时进行,但是,如前所述,对于一般的污染水,硝化常要在碳化进行了一段时间才会显著展开。

K b v——硝化耗氧常数,此常数常小于碳化耗氧常数;S——总的硝化需氧量L N和&N也可用托马斯图解法求得, 但须采用新的坐标系统。

当时(仅碳化九匕=乙(1 一10 W)当时(碳化加硝化儿儿=L a(l一10一勺)+ 厶垃1 一10-W叮氧化lmg/I的NH「N需氧4・6mg/L阶段BOD的变化也具有一级反应的性质,则可写出NOD的曲线方程:△丫「・=Eg —例题:某BOD试验在20 r温度下共进行了15d.求得K E = 0. 16cT Km = 0・1旷1,厶= 400mg/i,乙z=300mg/l,并发现硝化作用8d后显著展开,计算BOD0和BOD12.因为硝化作用在8d前影响还不大,故可认为BOD H仅是碳化需氧量y% =EOD E =乙(1 一10~^10= 400( 1 —①叫日)=426mLg/lY l2 =乙(1 — 10一&〉+ — 10—02-4〉]=400(1 - 10-5x12)十300[1 —诃= 626mg/l硝化需氧量曲线:曲线——总的BOD 曲线或碳化加硝牝BOD 曲线(在硝化未誠抑制的条 件下测得〕曲线——碳化BOD 曲线<在硝化被抑制的条件下测得)t Cd)线a)硝化EOD 曲线 LI四、总有机碳(TOC):将水样在高温下燃烧,有机碳即被氧化成co?,量测所产牛的CC>2量,便可求得水样的总有机碳(TOC),单位以碳的mg/L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