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优秀6篇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18320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c9.png)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优秀6篇《女娲造人》教案5- 篇一女娲造人一、教学目标1、增强对“人”自身的思考与认识。
2、把握文章的内容,清晰地了解这个神话是如何展开想像的。
3、进一步把握神话的特点。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女娲造人的故事或多或少有一定了解,故事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文章浅显易懂,容易激发学生阅读和研讨的兴趣。
本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是自读能力;二是联想与想像的能力;三是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三、教学过程1、开门见山导入师:生命是怎样产生的?人类是怎样产生的?这些问题,千百年来,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各个民族都有关于人类起源的民间传说。
这些传说非常有趣。
请学生讨论,发表见解。
出示课题《女娲造人》。
2、阅读译文,尝试想像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看看此题中两则短文的译文。
这两则译文写了哪些内容?请加以概括。
概括的语言尽可能简洁,在能够说清楚的前提下,字数尽可能少一些。
请把概括内容批注在书上。
生:(独立阅读,概括批注)。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段译文有哪些要点。
生: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1)天地无人;(2)女娲造人;(3)造更多的人;(4)婚姻育人。
师:这四点基本上能够概括这两则短文的主要内容,语言也很简洁。
我们看原文是非常简单的,没有生动的情节,但有人将这则短文扩展成一个栩栩如生、具有很强吸引力的神话故事。
要扩写这必须展开想像,加入一些内容。
请同学们合上书,围绕刚才提炼出来的四个要点,快速展开想像,自编一个神话故事,并在草稿纸上记录自己的故事提纲。
生:(构思自己的神话故事)。
师:大家相互讲,讲了故事后,请推荐一位构思奇妙、讲述生动的同学上台,把自己的故事奉献给全班同学。
生:(一位同学上台讲述故事)。
师:(点评。
点评的标准是:(1)故事是否紧扣了四个要点?(2)想像是否奇妙,大胆?(3)叙述是否生动?)3、阅读课文,比较想像师:我们自己编述了故事,也听了同学讲的故事,四川新繁有一位名叫袁珂的作家,他根据这四点内容编写了一个名《女娲补天》的故事,作家和我们都是根据同一个材料编的故事,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他编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
2024年《女娲造人》教案汇编6篇
![2024年《女娲造人》教案汇编6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de3067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94.png)
2024年《女娲造人》教案汇编6篇《女娲造人》教案篇1(约2371字)教学目标:1、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2、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3、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教学重点: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2、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
课前准备: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相关资料与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
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二、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1、请大家把书打开到153页,齐读课后习题下面的词语。
然后小声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①将课文与课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阅读。
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②比较后筛选,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有感情地读一读。
2、小组交流后明确:①大多数同学更喜欢课文。
袁珂的《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改编的。
《风俗通》中的短文想象大胆,情节较简单,是故事的骨架。
袁珂的《女娲造人》在此基础上,想象更丰富,情节更具体,使得故事血肉丰满。
②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的情节,如:女娲造人的动机、造人的过程、人类诞生后的喜悦感、女娲的喜怒哀乐……挑出语段品读,着重体会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3、给大家提高点要求,能不能用你的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讲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说明:同位之间合作,互相讲述;推荐两三个同学当众讲述,鼓励借助肢体语言表现。
关于《女娲造人》教案十篇
![关于《女娲造人》教案十篇](https://img.taocdn.com/s3/m/4e9960fdcc1755270622085b.png)
关于《女娲造人》教案十篇《女娲造人》教案篇1设计思想:《女娲造人》是神话故事,是通过丰富的想像与联想的运用来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表现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________的好奇和探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教材分析:__是一篇想象丰富的神话,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扩写,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
学情分析:1、学生水平差异较大,基础好的学生能很快抓住__的主要内容及主题思想,而基础差的必须要做预习好!2、学生学习__时,可能会遇到的最大问题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3、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采用合作,讨论的方法去解决。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语。
(2)、了解神话的特点。
(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2、能力目标(1)、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通过比较,掌握想像的方法和思路。
(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学习__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教学重难点:1、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通过比较,掌握想像的方法和思路。
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教学中采用博文课堂教学模式,预习检测、师生互动、课堂检测等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结构或板书设计:作业设计: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女娲造人》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并能加以想象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对于人类诞生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女娲造人》教案-21
![《女娲造人》教案-21](https://img.taocdn.com/s3/m/38b1d74d0029bd64793e2c57.png)
《女娲造人》教案关于《女娲造人》教案汇编7篇《女娲造人》教案篇1【教学目标】1、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3、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1、复述故事,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2、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作用,理解这则神话的写法和风格。
【课时布置】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神话的概念直接入题: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
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常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如:《盘古开天》、《夸父追日》等。
提问:人,是从哪儿来的?古时候,科学并不发达,人们对此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许多民族都有神发明人的传说。
请学生自身介绍西方的“上帝造人说”。
(投影出示:上帝在发明天地和万物以后,在第六日造人。
上帝依照自身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造一个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一口气,有了灵气,人就活了。
能说话,能行走,上帝给他取一个名字叫亚当。
后来,亚当成了伊甸园的守护神。
亚当给伊甸园里的各种飞禽走兽起了名字,它们都听从于亚当。
上帝看亚当辛苦,决定为他造一个配偶,以便协助他工作。
于是,上帝在亚当睡觉时,抽了亚当的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叫夏娃,做了亚当的妻子。
从此,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过着和谐美满的生活。
)引出: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女娲造人》,这篇课文是根据中国古代神话《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的。
看看人是从哪儿来的?(投影出示《风俗通》文字)请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其中的主要意思。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2、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
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的作者的想象力。
(课后练习题一)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假如学生对课文情节的复述有遗漏,教师要提醒学生补充。
女娲造人优秀教学设计(12篇)
![女娲造人优秀教学设计(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f18fb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79.png)
女娲造人优秀教学设计(12篇)女娲造人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2、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制造性想像修改神话。
3、拓展延长,激发同学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的起源。
教学重点: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激发同学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课前预备同学: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老师:预备相关资料及课件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话导入新课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有一块古代文学的珍宝,它就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一个产物神话。
请同学们扫瞄屏幕上中国古代神话的几个片段。
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老师:投影中国古代神话〔盘古开天、夸父逐日、钻木取火、女娲造人等〕;同学:说知名称。
老师:说起女娲,同学们可能并不生疏,能说说你看到过的有关女娲的神话名称吗?同学:说〔如精卫填海、黄帝的故事、女娲补天等〕;师:今日我们重点观赏《女娲造人》,投影课题及女娲造人画像。
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1、同学读一读《风俗通》的记载文字,然后说说大致意思,再朗读课后练习一中的译文。
2、同学与对话。
A、我依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造人》的故事,请你们到《神话故事新编》里去看看,期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爱哪一篇,为什么?:袁珂同学快速阅读课文,尽快给回应。
〔要点: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B、假如喜爱,请把它推举给你的伴侣。
:袁珂这是听了刚刚同学们的评价后反应,那就让我们把生动的故事情节先复述给班里的同学听听,好不好?同学复述故事情节。
1、看课文,做好复述预备2、一位同学复述同学评议老师补充:自我对比,课外改良后说给你们的伴侣或父母兄妹听听。
五、师生共同探究课文的魅力。
老师引导:这篇课文似乎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
它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散发出文学艺术的魅力,里面不仅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有鲜亮的人物形象、美妙的情感。
如今让我们再围绕鲜亮的人物形象、美妙的情感,进一步探究课文,以获得更大的收获,并运用一些学习技能。
《女娲造人》教案模板6篇
![《女娲造人》教案模板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70cafb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26.png)
《女娲造人》教案模板6篇【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把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寻找人类起源。
2、力量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予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育学生的想像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开心,感受制造的欢乐,思考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1、大胆而新颖的想像。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一、导语(4)早晨,我们踏着满地的金黄,在瑟瑟的晨风中来到这里,开头我们又一个崭新的一天;黄昏,我们迎着醉人的晚霞,奔波在回家的路上,在这很多个来来往往的的路途中,我们不禁要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那么能不能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都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呢,让我们来相互沟通一下吧。
(学生沟通资料)好,今日就让我们到《女娲造人》这篇神话故事中去看看女娲是怎样把人造出来的。
(书写标题)二、文本对话1、个别朗读:(5)同学们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下面就请同学来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我们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好,有哪位同学情愿给大家朗读。
(请同学朗读课文)2、自由朗读课文:(1)通过以上几位同学精彩的朗读,让我们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那么今日,我们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将实行智力竞赛的形式,来一场超级小组的选拔,详细的竞赛规章是这样的:⑴首先将全体同学分为两大组,在答题之前由每组为对方选择答题的符号,然后各组选一名同学来揭开题目答题。
⑵当该名同学在答题过程中感到有困难时,他将有三种求助方式:从课堂上任意一个人那里获得少许提示;指定本组的一名同学替他回答下列问题;和组员争论两分钟然后做答。
每种求助方式只能用一次,用完为止。
⑶每组答对一题加100分;答错本足不扣分但给对方组加100分。
规章大家已经很清晰了,那么在进展超级小组的选拔之前,再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认真研读课文,为竞赛做好充分的预备,同时也可以针对你们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展争论,好,现在开头。
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b0bdf54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01.png)
c.思考题: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b.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d.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步骤:
a.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女娲造人的神话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课文阅读: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纠正发音,培养学生的语感。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背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及人物形象。
2.学习并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如:“抟土”、“造物”、“筋疲力尽”等,并能正确运用到口语表达和写作中。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语文素养。
c.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d.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女娲造人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e.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巩固学习成果。
3.作业设计:
a.课后阅读:布置学生阅读相关的神话故事,拓展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
a.解释以下词汇:抟土、造物、筋疲力尽。
b.举例说明课文中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中国历代神话女娲造人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历代神话女娲造人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25d7fb6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b.png)
中国历代神话女娲造人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女娲造人》的故事。
(2)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女娲造人》的故事。
(2)学会欣赏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优美词句,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兴趣和热爱。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劳动,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女娲造人》的故事。
(2)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神话传说中女娲造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女娲造人的故事吗?(2)简要介绍女娲的背景和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女娲造人》的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女娲造人的科学依据和传说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女娲、人类等。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总结故事的主题思想。
4.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故事中的优美词句,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事主题思想的感悟。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思考:女娲造人的故事在现代社会有何启示?(2)布置作业:以“我心中的女娲”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欣赏与感悟等环节,使学生深入了解了《女娲造人》的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女娲造人》的故事。
六年级语文下册《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女娲造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2f95e4a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7a.png)
六年级语文下册《女娲造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复述《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2.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掌握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文《女娲造人》的教材及相关教辅资料;2.多媒体设备;3.每位学生准备一本语文笔记本和一支笔。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与《女娲造人》故事情节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2.教师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并引发学生对自然界事物产生好奇心。
步骤二:整体阅读理解(15分钟)1.教师将课文《女娲造人》分段朗读,引导学生仔细聆听;2.学生个人阅读课文,尝试理解故事情节;3.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步骤三:分组探究比喻和拟人(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每个小组3-4人;2.每个小组根据《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找出故事中使用到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3.小组们展示并解释他们找到的比喻和拟人,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讨论;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比喻和拟人在故事中的作用。
步骤四:小组讨论故事主题(15分钟)1.每个小组讨论并确定故事《女娲造人》的主题;2.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并进行互动交流,学生之间互相提问、解答。
步骤五:个人思考与写作(20分钟)1.学生个人思考并完成一篇关于《女娲造人》的读后感;2.学生将读后感写在自己的语文笔记本上,并利用Markdown文本格式进行排版。
步骤六:展示和分享(10分钟)1.学生轮流展示自己的读后感,其他同学进行点评;2.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创意,如朗读、配乐、配图等。
四、课堂作业1.每位学生完成语文笔记本中的读后感,并用Markdown文本格式进行排版。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视频、整体阅读理解、小组讨论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了《女娲造人》这个课文。
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语文女娲造人的教案设计
![语文女娲造人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024ae6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16.png)
语文《女娲造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女娲造人》的故事内容。
(2)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丰富想象力。
(3)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古代神话故事,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女娲造人》的故事内容。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主题。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女娲造人的过程及意义。
2. 学会欣赏古代神话故事,培养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神话世界。
2.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思考。
3. 采用小组合作探讨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神话世界。
(2)简介女娲造人的传说,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感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女娲造人的过程及意义。
(2)讲解生字词,指导书写。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女娲造人的过程中,她展现了哪些优秀品质?(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个简短的神话故事。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指导点评。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收集其他关于女娲的神话故事,下节课分享。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课文,并正确书写生字词。
2. 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学生能够理解女娲造人的过程和意义,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学设计(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b12888d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b.png)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熟悉神话故事情节,了解想象的特点。
2、通过认识神话人物,感受女娲朴实、勤劳的母亲形象及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教学重点】激发、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处处所洋溢的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动画导入放两段无声动画,要求学生说出其名称:《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
并提问:还知道与女娲有关的什么神话故事?从而引出课题:《女娲造人》二、初读解疑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一些什么内容?为什么造人:孤独寂寞揉泥造人怎样造人挥藤造人怎样让人生生不息:男女婚配2、带着疑问,阅读课文。
3、分组解答:以女娲的身份口气解答刚才的疑问。
三、细读探究认识焦点人物女娲,品读语言,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
1、小组讨论:⑴你喜欢女娲吗?为什么?请用我喜欢(不喜欢)女娲,因为________说话。
⑵找出人类诞生时的欢呼场面及女娲此时的心理活动,加以品读体会,谈谈你的感受。
⑶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2、教师评价整理:女娲是一个神通广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喜悦之情,她创造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样勤劳智慧。
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想象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这是神话的两大亮点。
四、阅读比较走近袁珂──看看作者怎样丰富想象。
1、分小组讨论交流,比较课文与《风俗通》译文,看看作者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2、小组代表整理解答:想象的内容:⑴造人动机的产生。
⑵造人的具体过程。
⑶女娲的心理情绪。
⑷人造出后的欢快场面。
⑸作者的评述。
其中③④两点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3、师点评小结:这些情节都是想象的,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无法对人类的起源作出科学的解说而大胆创造出来的。
它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可贵的创造力和强烈的探求精神。
《女娲造人》简案及课后反思(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女娲造人》简案及课后反思(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76b5841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da.png)
《女娲造人》简案及课后反思(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叙述《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女娲神话中的人文精神。
(3)能够领悟作者通过神话表达的对人类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女娲神话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神话传说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培养和谐相处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掌握《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
2. 理解女娲神话中的人文精神。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女娲神话的内涵。
2. 如何使学生领悟作者对人类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神话传说在我国的历史地位及《女娲造人》的背景。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神话传说,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女娲神话中的人文精神。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剖析:(1)教师引导学生剖析女娲神话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从神话中汲取营养,培养和谐相处的美好品质。
(2)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并进行情感教育。
四、课后反思:1. 教师回顾课堂教学,总结教学效果。
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建议。
3.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制定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课后作业:1. 复述《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
2. 分析女娲神话中的人文精神,并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感悟。
3. 搜集其他神话传说,下节课分享交流。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女娲造人》公开课教案
![《女娲造人》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69d224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cb.png)
《女娲造人》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女娲造人》这个神话故事的基本情节。
引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向学生介绍女娲的传说。
通过简短讲解,概述《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
1.3 教学活动展示女娲的图片,让学生猜测与女娲相关的神话故事。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神话故事的了解和看法。
教师简要介绍《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章:故事细节探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女娲造人》故事的具体情节和人物。
培养学生的细致阅读和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配阅读材料,让学生仔细阅读《女娲造人》的故事。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如女娲造人的过程、人物的特征等。
2.3 教学活动分配阅读任务,让学生独立阅读故事。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
学生分享他们对故事细节的发现和理解。
第三章:女娲形象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分析女娲的形象特征,理解其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女娲的形象特征,如她的创造力、智慧等。
分析女娲在故事中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3.3 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女娲的形象特征。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女娲形象的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分析女娲的象征意义。
第四章:故事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女娲造人》故事的主题,如创造力、生命的意义等。
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能力。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主题,如创造力、生命的意义等。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故事主题的深层含义。
4.3 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主题。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故事主题的理解。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故事主题的深层含义。
第五章:创意写作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创意写作,表达对《女娲造人》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c9f8123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44.png)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女娲造人的过程。
2.分析女娲的形象,体会神话的魅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女娲造人的故事。
2.分析女娲的形象。
2.难点
1.感受神话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
阅读感悟法、讨论法、想象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神话故事视频,引出课题。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主阅读,解决字词问题。
2.概括女娲造人的过程。
3.精读课文
1.分析女娲的形象特点。
2.体会神话的想象和夸张。
4.总结
1.总结神话的特点和女娲的形象。
5.拓展
1.让学生创编神话故事。
6.作业
1.写一篇自己创作的神话故事。
《女娲造人》教案6篇
![《女娲造人》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57afe2f3f78a6529657d5349.png)
《女娲造人》教案6篇《女娲造人》教案篇1知识与技能:1、积累“女娲.澄清.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语2、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4、.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1、体会想象联想在神话中的作用。
通过比较,掌握想象的方法和思路。
2、学习__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教学重点】1、激发和训练学生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教师:投影仪。
【教学方法】1、复述法。
__浅显易懂,通过复述故事把握__的内容。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本故事性强,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__是根据古代神话故事改写的,可通过比较,获得对于联想想象的方法,思路的启示。
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可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3、研究拓展。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其视野,收集整理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和科学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二、复述故事情节,理解__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
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
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
实施前要做好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师可提示补充。
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③讨论: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B、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0b83367ff00bed5b9f31de5.png)
语文学科七年级上册册第六单元 21 课女娲造人课文(自读课)
女娲造人
学校丛台区紫苑中学作者陈丽华
【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积累“女娲澄澈灵敏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语;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2.过程方法: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教学重难点】
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通过比较,掌握想像的方法和思路。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 复述法。
文章浅显易懂,通过复述故事把握文章内容。
2.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
3.合作研讨法。
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象改编神话。
【教学用具】U盘多媒体设备
第 1 课时
【教学过程】
第 2 课时【教学过程】。
《女娲造人》教案模板5篇
![《女娲造人》教案模板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c50bf79e53a580217fcfe43.png)
《女娲造人》教案模板5篇《女娲造人》教案篇1【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这篇教学设计采用了“主问题”设计的理念。
学生带着主问题对全篇课文进行研读,在教师的点拨下,为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人物形象而进行圈点勾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智能活动及发言、讨论、辩析等表达活动。
教学步骤:一、积累一组词语学生自由地读课文,识别、积累词语。
1.雅词2.四字短语二、研讨一个问题1.主问题:女娲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要求:阅读全文。
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
自读课文,并拟出发言要点。
·她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
她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
·她是一个普通的“人”。
她有人的孤独感。
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她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
·她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
当她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就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这种口吻非常孩子气。
·她是一个勤劳的母亲。
·她是一个喜爱孩子的妈妈。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2.讨论:作者为什么把女娲塑造得更像一个“人”?作者把女娲塑造得更像一个“人”,这正是这篇童话真实感人的地方。
广阔的天地,莽莽的原野,死寂的气氛,使神通广大的女神感到了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就显得自然而真实;水中映出的或“喜”或“生气”的面容,诱发了她的“灵机”,想象巧妙而富于人类经验;“妈妈”的呼喊,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以及天伦之乐。
“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的忙碌疲倦,正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
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浮山中学刘瑞洲
教学目标
1.会认“娲、藤”两个字。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3.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教学难点:
体会女娲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人的可爱与生动,给世界带来了精彩与生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导语:据说,普罗米修斯被称为“人类的大恩人”,除了因为他偷取火种,造福人类,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人类的创造者。
而在我们中国的神活传说中,创造人类的天神则是女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女娲造人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女娲造人。
3.认识人物:学生根据课外阅读经历,谈谈对女娲的认识。
4.教师适当小结,引导对课题质疑:是的。
传说中,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天神,她心地善良,而且神通广大,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她被称为人类的始母,因为传说中,人类就是她一手创造的。
那么,看了“女蜗造人”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5.学生自由根据课题质疑,教师适当加以梳理、板书。
⑴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⑵女娲是怎样创造人类的?
⑶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6.教师小结导读:让我们带上问题去阅读,到故事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解疑,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引导独立阅读及合作交流。
⑴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遇到生字新词,多读读认认,加以理解。
⑶思考刚才质疑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解疑。
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解疑。
4.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⑴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⑵提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讨论交流,正确理解。
⑶针对质疑,逐题解疑,感知故事内容。
①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因为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人类,不够生气蓬勃。
)
a.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b.有一天,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棒榛的原野上,看着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C.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②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
(女娲先是用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捏成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两,放到地面时,泥捏的小家伙便活了起来,女娲给他取名为“人”。
为了让人布满大地,女娲工作了很久,直到疲倦不堪。
后来,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
只见泥点溅落的地方,出现了许多小人儿。
藤条不停地挥洒,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最后,为了让人类能绵延不绝,女蜗把人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至此,人类就世代延续下来了。
)
③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女娲造出来的人聪明而美丽,他们能说会走,喊女娲为“妈妈”,他们的身体虽然小,但相貌和举止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
他们分为男女,可以自己创造后代。
)
⑷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故事的起因。
写开辟天地后,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单单没有人类,世界显得荒凉寂寞,
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写神通广大的女神女娲用黄泥和水揉捏了“人”,从此,女娲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第三部分(第13—15自然段):写女娲用藤条挥洒泥浆的方法创造出许多的小人儿,使大地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第四部分(第16、17自然段):写女娲把小人儿分成男女,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使人类得以世世代代延续下来。
三、畅谈感受,体会写法
1.集体交流阅读这篇课文的感受,引导品析文中重要细节。
⑴对女娲的认识——聪明仁爱、富有智慧。
①女娲的智慧。
a.“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问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b.“想着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着,捏着,捏成了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
c.“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
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
只见泥点溅落的地方,出现了许多叫着跳着的小人儿,和先前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样聪明美丽。
”
d.“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
②女娲的仁爱。
a.“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
b.“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
但是,大地毕竟太广阔了,她工作了很久,还是没有实现她的愿望,而她已经疲倦不堪了。
”
⑵对写法的体会——想象丰富、刻画细致。
①全文充满了丰富的想象,这些想象以现实为基础,又充满了神奇色彩,表达了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究热情,以及对人——这一聪明美丽的生物的自我赞叹。
②文中通过对女蜗心理、动作、神态等细节的细致刻画,表现了女娲的智慧与仁
爱。
③生动有趣的情节、通俗自然的语言、神奇丰富的想象,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引人入胜。
2.结合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相关段落或语句。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女娲心怀仁爱,用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创造了人类,并使人类世代相传,绵延不绝。
有了人类这种聪明而美丽的生物,大地变得生气蓬勃起来。
神话传说中的女娲真是人类的好母亲啊!
2.学生介绍课前搜集或阅读的有关女蜗的其他故事,进一步认识女娲,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兴趣。
五、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的四字词语,加以积累。
2.向家人讲述《女蜗造人》的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