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教案.doc

合集下载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0篇)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0篇)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0篇〕《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0篇〕《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p〔一〕教材特点“声音的特性”是人教版的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根底上,进一步来认识声音,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是声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局部内容。

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生疏,并且较感兴趣,但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在理论中往往不易区分它们。

为了引导学生有效有趣地学习,教材突出了以下几个思路:〔1〕突出学生探究活动。

本节安排两个难度不大的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体验过程的时机。

〔2〕注重联络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

声音的不同特征生活中随处表达,探究器材随手可得,使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身边,生活即是物理。

〔3〕注重中华文化、人类文化精神的熏陶。

二胡、长笛、箫都是我国特有的乐器,尤其是编钟更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更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祖国文化。

〔三〕教学重点探究音调、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四〕教学难点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能区分它们;理解频率和它的单位赫兹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p学生在生活中、小学阶段、音乐课上或多或少理解到声音有不同特性,也听说过超声波、次声波,见过不同乐器,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根底上,缺乏更深一层的较为理性的认识。

他们有进一步探究声音特性的欲望,渴望理解乐器发出不同声音的原理,但由于根底概念的缺乏和探究方法不熟悉,迫切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点。

《声音的特性》参考教案

《声音的特性》参考教案

《声音的特性》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特性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

2. 教学难点:声音特性的辨别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扬声器、音叉、钢尺、水盆、玻璃杯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出本课主题。

2. 讲解:(1)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原理。

(3)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

响度:声音的强弱,与振幅和距离有关。

音色:声音的质感,由发声体本身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3. 实验演示:(1)让学生听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音符,感受音色的差异。

(2)调整扬声器音量大小,让学生感受响度的变化。

(3)用钢尺演示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4.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

(2)讨论如何利用声音特性进行音乐创作和声音辨别。

5. 总结与拓展:(1)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观察生活中不同场景下的声音特性,并进行记录。

六、课后反思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六、教学反馈与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评价: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进度的反馈意见,以便进行教学调整。

七、教学内容调整与优化1. 根据学生反馈,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或删减,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2. 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部分,加强相关知识的讲解和实验演示。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精选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精选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声音的特性”。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基本概念、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通过实验和例题,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 学会使用频率、振幅等物理量描述声音的特性,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频率、振幅等物理量的理解。

教学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频率发生器、音叉、鼓、锣、尺子、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音调、响度、音色的声音,引导学生感受声音的特性,提出问题:“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2. 基本概念:讲解声音的基本概念,介绍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频率、振幅下声音的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特性的影响。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量描述声音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特性》2. 内容:声音的基本概念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述生活中一个声音现象,分析其音调、响度、音色。

(2)某同学用频率发生器产生1000Hz的声波,声音的响度为50dB。

请计算该声音的振幅。

2. 答案:(1)示例:汽车的喇叭声。

音调:低沉;响度:较大;音色:独特。

(2)振幅:A = 2 × 10^(5) m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声音特性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

声音的特性的实验观察教案

声音的特性的实验观察教案

声音的特性的实验观察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声音的传播、音量和音调的变化等。

二、实验器材:1. 提前准备好的音乐播放器和音乐磁带2. 实验室内的小型钟摆装置3. 提前准备好的玻璃杯、餐具等不同材质的物品三、实验过程:1. 音的传播实验:步骤一: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

步骤二:让代表员离开教室,停在教室外的一个地方。

步骤三:回到教室后,其他小组成员分散在教室内不同的位置。

步骤四:代表员大声喊出预先指定的口号,其他组员观察是否能听到。

步骤五:重复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2. 音量变化实验:步骤一:将实验室内的小型钟摆装置摆放在教室前方,距离学生座位较近的位置。

步骤二:确认学生能够清晰听到钟摆的声音。

步骤三:由老师逐渐加大钟摆的摆动幅度,观察学生能听到钟摆声音的距离。

步骤四:记录观察结果,并让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距离与音量的关系。

3. 音调变化实验:步骤一:准备好音乐播放器和音乐磁带。

步骤二:选择几首不同音调的音乐,如低音、中音和高音等。

步骤三:依次播放不同音调的音乐片段,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感受。

步骤四:让学生通过比较,总结出不同音调对声音的影响。

4. 不同材质对声音的影响实验:步骤一:准备好玻璃杯、餐具等不同材质的物品。

步骤二:让学生用手拍打不同材质的物品,并观察声音的变化。

步骤三:让学生分类总结出不同材质对声音的影响,并解释原因。

五、实验总结:通过以上实验的观察,学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声音需要介质传播,无声场景中无法传播。

2. 声音的传播距离与音量有关,音量越大传播距离越远。

3. 音调的变化会导致声音的高低变化,高音和低音可以通过频率来区分。

4. 不同材质的物品会对声音产生不同的吸收和反射效果,影响声音的传播和音量。

六、拓展练习:1. 让学生自由发挥,提出其他影响声音特性的实验观察方案,并进行实施。

2.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声音特性与日常生活的应用场景。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2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2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定义和传播2. 音调:频率的影响3. 响度:振幅和距离的影响4. 音色:材料和结构的影响5. 声音特性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声音特性的实验操作和现象解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进行教学。

2. 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各种材料制成的容器。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教案第一课时:声音的定义和传播一、导入1. 教师通过讲解声音的定义和传播条件,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生活中关于声音的有趣现象。

二、新课内容1. 教师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引导学生掌握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音调一、导入1. 教师通过讲解音调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生活中关于音调的有趣现象。

二、新课内容1. 教师讲解音调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掌握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频率变化对音调的影响。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不同频率下音调的变化。

2.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三课时:响度一、导入1. 教师通过讲解响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生活中关于响度的有趣现象。

二、新课内容1. 教师讲解响度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掌握振幅和距离与响度的关系。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振幅和距离变化对响度的影响。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相关推荐《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篇1【学习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重点】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难点】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新课教学】活动一:音调(10分钟)利用2分钟阅读教材32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音调?2、完成书中的演示实验,探究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群学交流书中32页演示实验2分钟。

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单位是什么?频率的大小如何计算?2、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多少?3、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4、声和声音有区别吗?5、根据小资料的内容回答,哪些动物能发出超声波?哪些动物能发出次声波?哪些动物能听到超声波?哪些能听到次声波?活动二:响度(10分钟)阅读教材34--35页响度部分,思考下列问题(独立思考2分钟,小组交流2分钟)1、什么是响度?2、完成书中的演示实验,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3、什么是振幅?4、响度还与什么因素有关?活动三:音色(10分)阅读教材35页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独立思考2分钟)1、什么是音色?2、音色与什么因素有关?结论: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决定因素:物体振动的频率。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二、响度:声音的强弱。

决定因素: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三、音色:声音的本来特色。

决定因素: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篇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声音的特性教案

声音的特性教案

声音的特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的传播特性和声音的基本参数;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声音的传播特性;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特性;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声音的传播特性。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电铃、棉线、吉他弦、听筒等;2. 实验材料:声音传播实验记录表;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4. 教学课件:声音的特性课件。

四、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投影仪播放一段关于声音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提问:你们平时在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声音吗?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探究】1. 利用实验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一:用电铃产生声音材料:电铃、电源、导线步骤:接通电路,使电铃发出声音。

学生观察并感受声音的传播。

实验二:用棉线传播声音材料:电铃、棉线步骤:将一端系在电铃上,另一端由同学拿着,留出一段距离。

学生拉动棉线,观察声音的传播。

实验三:用吉他弦传播声音材料:吉他、吉他弦步骤:学生弹奏吉他,观察声音的传播。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声音的传播特性。

提问:你们觉得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有没有特定的速度和方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一种机械波,能够在介质中传播,并解释声音传播时的速度和方向。

【总结】1. 教师针对实验结果,总结声音的传播特性。

提示学生填写声音传播实验记录表,总结声音传播的速度、方向和传播介质等信息。

2. 提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吗?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并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加深理解。

【拓展】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声音的科普视频,展示声音的应用与重要性。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声音现象,并进行讨论。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观察和记录身边不同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特性;2. 要求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问题,以便进一步讨论和深化学习。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2掌握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1.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探究声音的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激发学生对声音的探究兴趣。

3.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1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2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2.1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

2.2声音特性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美妙。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声音有哪些特性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特性》。

2.知识讲解2.1讲解音调的概念: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

2.2讲解响度的概念: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2.3讲解音色的概念:音色是指声音的质感,与声源的材料、形状等因素有关。

3.实验探究3.1实验一:观察音叉的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实验步骤:a.准备两个不同频率的音叉。

b.分别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情况。

c.比较两个音叉的音调高低。

3.2实验二:观察音叉的振动幅度与响度的关系。

实验步骤:a.准备一个音叉。

b.分别用不同力度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幅度。

c.比较不同力度敲击音叉的响度大小。

3.3实验三:观察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曲子的音色。

实验步骤:a.准备几种不同乐器的演奏视频。

b.让学生听辨不同乐器的音色。

4.分析讨论4.2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声音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1.复习声音的三个特性,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2.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3.设计一个关于声音特性的实验,验证音调、响度、音色的关系。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重点1.1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对话设计:“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吗?是不是有的声音听起来很尖锐,有的声音听起来很低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音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十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十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十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1教学目标1.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知道乐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了解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4.知道人的听觉范围,了解超声波、次声波。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1. 研究乐音的音调和响度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2. 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感知乐音的音色,理解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

教学过程学习指导一:音调阅读课本第32、33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2.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高低,振动频率越高,声音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低,声音音调越低。

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从 20 到20220Hz;人们把高于20220Hz 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1.在水平桌面上放一铁制容器,不断往铁制容器中倒水,同时用同样的力敲击铁制容器发声,倾听声音的变化。

可以发现:容器中水越多,水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

2.把一根塑料尺按在桌面上,露出桌面一定的距离,用力拨动塑料尺,观察塑料尺振动的快慢,听发出的声音;缩短塑料尺露出桌面的长度,再以大致相同的力拨动塑料尺,仔细观察塑料尺的振动快慢,听发出的声音。

可以发现:塑料尺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

3.用尺子分别以不同的速度刮梳子齿,刮得越快,可以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

1.在学习声音音调的时候,首先应通过一些事例来帮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声音的高低(即音调高低)的含义。

如对蚊子的声音与牛的声音进行对比,蚊子声音要高些,但小些,牛的声音要低些,但大些。

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声音的“高低、大小”与生活中常讲声音的“高低、大小”是有不同的。

2.在探究是什么因素影响声音音调高低问题的时候,应注意保持振动的幅度不变(即每一次用力大小不变),只改变振动的快慢,以避免声音响度不同对要探究的问题造成干扰。

声音的特性-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声音的特性-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声音的特性-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声音的特性:音源、介质、传播和接受。

2.能够理解声音的特性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3.能够应用掌握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二、教学内容1.声音的基本特性–音源:声音的产生源头,包括声源和发声体。

–媒介:声音传播的介质,包括空气、固体、液体等。

–传播:声音沿介质传播的方式,包括纵波和横波。

–接受:接受到声音的物体,包括人耳和听筒等。

2.声音的速度和强度–声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声强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3.声音的质量–声音高低的概念和频率的计算方法。

–声音响亮柔和的概念和振幅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声音的特性和影响。

–理解声速和声强度的计算方法。

–掌握声音高低和响亮柔和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音源和介质的关系。

–声音传播的纵波和横波的区别。

–声强度和振幅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法:结合生活、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及时总结经验和班级讨论。

2.学生自主探究法:观察实验现象,做出结论,发表意见或猜测。

五、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第一课时(45分钟)1.导入(5分钟):让学生听一段室内声和室外声的录音,通过观察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引出“声音的特性”这一主题。

2.概念讲解(20分钟):讲解声音的四个特性:音源、介质、传播和接受,并带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请同学进行表述和总结。

3.实验探究(15分钟):提供实验设备,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声传播速度和声音的强度,并让学生自己进行数据的记录和比较分析。

4.总结(5分钟):请学生用自己理解的语言解释声音的特性和它们的影响。

第二课时(45分钟)1.概念讲解(15分钟):讲解声速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自己探究常见介质的声速和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2.导入实验(10分钟):进行声音强度的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的强度与振幅的关系。

3.计算练习(15分钟):让学生计算某些声音的频率、振幅和声强度,并带领同学进行相互检查和讨论。

物理课《声音的特性》的教案

物理课《声音的特性》的教案

物理课《声音的特性》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声音特性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 音调的影响因素3. 响度的影响因素4. 音色的判断与辨别5. 声音的应用与生活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和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使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特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 利用生活实例法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引发学生对声音特性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种基本特性。

3. 实验演示:安排三个实验,分别是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并掌握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总结音调、响度、音色的规律。

5. 知识拓展:介绍声音的应用领域及生活实例,如医学、通讯、娱乐等,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声音特性知识,强调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和联系。

7. 作业布置:设计一些有关声音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条件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巩固对声音特性知识的理解。

初中声音的特性教案

初中声音的特性教案

初中声音的特性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掌握音调、响度与发声体振动频率、振幅的关系。

3. 能够区分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教学难点:1. 音色的辨别。

2. 实验操作。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钢尺、橡皮筋、固定橡皮筋的底座(间距可调)、硬塑料片、齿的疏密明显不同的两把木梳。

2. 演示实验器材:自制水瓶琴、木尺、铁架台、细线悬吊的乒乓球、固有频率不同的音叉两个、音叉锤、示波器、话筒。

3. 学生备的乐器:口琴、小提琴两把、长笛、手风琴、萨克斯管等。

4. 多媒体显示屏。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各种声音源,如窗户、电风扇、讲台等,让学生注意到声音的多样性。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声音有哪些特性吗?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2. 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实验一:调整钢尺的振动频率,观察音调的变化。

实验二:改变橡皮筋的振幅,观察响度的变化。

实验三:使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音调,观察音色的变化。

三、课堂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和记录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2. 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 提问:声音的特性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学生举例说明声音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音乐、电影、通信等。

4. 拓展学习:邀请音乐老师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在音乐演奏中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声音的特性教案

声音的特性教案

声音的特性教案教案主题:声音的特性教案目标:1. 理解声音是一种通过振动传播的机械波;2.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3. 掌握声音的基本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2. 板书工具和黑板;3. 实物或图片,如各种乐器、测音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著名的歌曲或音乐片段,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并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二、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0分钟)1. 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声音是一种通过振动传播的机械波的视频或动画。

2. 解释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会通过空气或其他介质产生一系列的压缩和稀疏,从而形成声波的传播。

3.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并用板书记录学生的回答。

三、讨论声音的接收(10分钟)1. 介绍人耳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2. 解释声音是通过外耳收集、通过中耳传导、最终到达内耳感受的。

3. 观察并讨论听力障碍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讲解声音的基本特性(15分钟)1. 音调:音调是声音的高低音的属性,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 响度:响度是声音的强弱的属性,由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3. 音色:音色是声音的质地的属性,由声音的谐波组成,每个声音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

五、实验探究声音的特性(15分钟)1. 使用各种乐器演奏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不同音调和音色的差异。

2. 展示测音器并对不同音源产生的声音进行测量,以便让学生了解音调和响度的测量方法。

3. 让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使用不同笛子或口琴,调整笛子或口琴的开口大小,观察音调和响度的变化,进一步加深对音调和响度的理解。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总结声音的特性,强调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实验的结果。

了解声音的特性教案

了解声音的特性教案

了解声音的特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学习声音的基本特性,如频率、波长、振幅、声速等;3.探究声音在传播、反射、折射、干涉以及衍射过程中的特性;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声音来实现创新创意。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基本特性;2.声音在传播、反射、折射、干涉以及衍射过程中的特性。

三、教学难点1.声音在传播、反射、折射、干涉以及衍射过程中的特性;2.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声音的基本特性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或气体震荡所产生的机械波。

声音的特性包括频率、波长、振幅、声速等。

(1)频率:声音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声波中正弦波波峰经过某一点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

频率越高,所发出的声音就越高调,反之,频率越低,所发出的声音就越低调,如图1所示。

(2)波长:声音的波长是指声波中一个正弦波的波长,单位为米(m)。

波长越短,频率就越高,反之,波长越长,频率就越低,如图1所示。

(3)振幅:声音的振幅是指波形图中与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单位为分贝(dB)。

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大,反之,振幅越小,声音就越小,如图1所示。

(4)声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4米/秒,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

教学方法:讲授+演示。

2.声音在传播、反射、折射、干涉以及衍射过程中的特性(1)传播:声音从声源向四面八方传播,如图2所示。

(2)反射:声音遇到平面的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如图3所示。

(3)折射:当声波从一种介质中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声波路径的方向会改变,这种现象称为折射,如图4所示。

(4)干涉:当两个或多个声波相遇时,会产生干涉现象,分为构成干涉和消除干涉两种,如图5所示。

(5)衍射:当声波通过一个障碍物时,会发生衍射现象,如图6所示。

教学方法:演示+讲授。

3.创造性思维除了了解声音的基本特性和在传播、反射、折射、干涉以及衍射过程中的特性,我们还应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创新思维来创造新的方法和新的应用。

八年级声音的特性教案(优秀7篇)

八年级声音的特性教案(优秀7篇)

八年级声音的特性教案(优秀7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特性。

●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 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教材分析】教材将声音的特性按照音调、响度、音色的顺序进行讲授。

但是,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往往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同起来。

本人考虑到响度比音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到,而且响度比音调更加好理解一些。

在排除响度的干扰之后,音调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此将课本中二者的顺序颠倒了一下,将知识的处理由易到难。

【学情分析】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

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

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

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

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带部分乐器供课堂探究之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大小木鱼、大小铜镲、大小铜锣、大小鼓、大小音叉、敲打木槌、铝板琴、学生自带乐器(吉他、竖笛等)、乒乓球、铁架台、示波器。

(说明:以上器材可从学校音乐器材室中寻找,也可用其他乐器代替)【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了解了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中的一些美妙的声音吧!(播放录音)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声音的特性教案 (6)

声音的特性教案 (6)

声音的特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3.掌握声音的音调、音量和音色的概念和区别。

4.能够利用实验方法观察和探究声音的特性。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声音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2.声音的音调、音量和音色。

3.实验探究声音的特性。

三、教学准备1.电子白板或黑板。

2.幻灯片或教学PPT。

3.实验器材:音叉、音叉支架、弦、实验电路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与认知1.利用幻灯片或教学PPT,向学生呈现不同场景中产生的声音,让学生观察、感受声音,并引导他们思考以下问题:–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不同声音有什么不同的特点?2.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声音的认知和观察结果,并进行汇报。

第二步:讲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和速度1.通过幻灯片或教学PPT,讲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和速度,包括以下内容:–空气中的声音传播方式:以振动方式传播。

–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方式:分子振动传递。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3m/s。

2.帮助学生理解声音传播速度的概念,可以与其他传播速度做对比,例如光速、汽车速度等。

第三步:介绍声音的音调、音量和音色1.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音调、音量和音色的概念和区别:–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程度,与频率有关。

–音量:指声音的大小强度,与振幅有关。

–音色:指声音的质地或特点,是由谐波成分决定的。

2.利用幻灯片或教学PPT,通过示意图、声音示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音调、音量和音色之间的关系。

第四步:实验探究声音的特性1.分组进行实验:使用音叉、弦等实验器材,设计以下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实验一:观察不同频率音叉产生的声音音调。

–实验二:观察不同振幅音叉产生的声音音量。

–实验三:观察不同材质弦产生的声音音色。

2.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第五步:总结与拓展1.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深化对声音特性的理解和探究。

声音的特性教案

声音的特性教案

声音的特性教案教案:声音的特性目标: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声音的传播、速度、强度和频率。

一、导入(约10分钟)1.师生问答:什么是声音?声音是一种由物体震动引起的机械波。

2.提问: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吗?为什么?老师再设计一些问题进行引导,使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方式。

二、知识讲解(约20分钟)1.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物质中的分子振动引起的机械波,并以此方式传播。

讲解振动和声音传播的过程。

2.声音的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传播介质的性质。

空气中声音的速度约为343米/秒。

介绍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的差异。

3.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与声音波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强。

介绍声音强度的计量单位分贝(dB)。

三、实验演示(约20分钟)1.实验一:声音传播的实验a.准备材料:一个空的水杯、一根细绳b.实验步骤:-将一只捏住水杯的硬纸板部分,用绳子穿过硬纸板。

-手持一端的绳子,用力摇动。

让学生观察绳子的振动。

-提问:绳子的振动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c.教师解释:摇动绳子引起水杯的振动,振动传递给空气分子,形成声音波,传播到我们的耳朵。

2.实验二:声音的强度实验a.准备材料:一个橡皮筋、一个橡皮球、一个音频仪器(如手机或录音笔)b.实验步骤:-将橡皮筋固定在一固定的地方,橡皮筋的另一端挂上橡皮球。

-用手对橡皮球施加不同的力度进行振动,让学生观察橡皮球的振动。

-通过音频仪器录制橡皮球振动时的声音。

-翻转橡皮筋,重复以上步骤。

-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情况下声音的强度。

c.提问:橡皮球振动时声音的强度有变化吗?分析橡皮球振动的幅度与声音强度的关系。

四、小组讨论(约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声音的频率进行讨论。

2.提供问题引导:-什么是声音的频率?-不同频率的声音听起来如何?-什么是音调?-低音和高音有什么区别?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互相学习和分享知识。

五、总结(约10分钟)1.请几位同学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总结声音的频率特性。

声音的特性教案及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案及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案及教学设计声音的特性教案篇1第三节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二、能力目标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教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教学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教学用具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师]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请同学们注……本资料源自--智源教育网声音的特性.教案12是:智源教育网学习资料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使用,欢迎下载。

智源教育网希望能对家教、网上学习、培训、培优、补习提供方便。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二、能力目标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教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教学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教学用具钢尺(若干)、示波器、音*、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师]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音*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请同学们注意听下面的歌曲(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比较这两支歌曲的演唱风格有什么不同[生甲]前者的演唱声音低沉,后者的演唱声音尖细.[生乙]前者的演唱是通俗唱法,后者的演唱是民族唱法.[生丙]前者的演唱声音小,后者的演唱声音大.[生丁]前者的演唱音调低,后者的演唱音调高.[师]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二、进行新课[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师]每组的实验台上备有钢尺,请同学们想办法使钢尺发声.[生]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生]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本页内容为原文件的部分预览内容,完整内容预览,请电击下方红色的“资料预览”,请点击下方红色的“立即下载”下载声音的特性.教案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特性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
什么因素有关。

三、教学难点: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预习提纲:(预习要求:根据预习提纲,仔细阅读课本P32—P35相关内容,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将答案写在题目下面的空白处。


1、声音有哪几个特性?
2、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叫频率?它的单位是什么?
3、响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音调
探究1: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活动一: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第一次伸出桌边大约1/3,第二次伸出桌边2/3;两次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振动的快慢。

思考:哪一次振动的快,哪一次音调高
活动二:将硬纸片从梳子齿上划过,第一次较慢的划过,第二次较快的划过,注意听它两次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的不同。

思考:哪一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
你的发现是:
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 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_______;
频率越低,音调越______ .
频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单位___________(符号Hz)
物体的振动频率与发声体的形状有关,一般而言,大而长的物体振动频率低,小而短的物体振动频率高;物体绷得越紧,振动频率越高;物体越薄、越细,振动频率越高。

想想议议
印度洋海啸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尔代夫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到2005年1月10日为止的统计数据显示,这次大地震和海啸已经造成15.6万人死亡,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然而救援人员当时在清理海滩时却几乎没发现除了人类以外其他动物的尸体,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读一读P34小资料“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范围”,聪明的你就会明白。

)
问题: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
探究2、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使它们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提示:可在鼓上撒纸屑,观察纸屑的跳动高度)|
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
总结结论:
响度:决定于_____________ 的大小。

_________ 越大,响度越大;___________ 越小,响度越小。

思考:响度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想一想如果你要喊住你前面的同学,是他离你近的时候他容易听到的你的喊声,还是他离你远的时候?这说明什么呢?
结论:响度的大小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3、音色
游戏:
(1)耳朵“辨”乐器。

请同学们辨别是何种乐器演奏的。

(2)耳朵“辨”人。

结论:不同乐器,不同的人,声音各有特色,我们也称之为音色不同。

音色: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四,师小结。

五,当堂检测
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