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新华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综合探究三 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样性教案 (人教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新华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第二课 欧洲中世纪与基督教名师教案(2) 人教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新华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第二课 欧洲中世纪与基督教名师教案(2) 人教](https://img.taocdn.com/s3/m/cf0487274a7302768f993918.png)
第三单元第二课欧洲中世纪与基督教●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中世纪欧洲的经济生活教学难点: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及产生原因(新课导入)建议一:提问导入随着法兰克王国在征服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哪封建制度的经济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引入新课。
各阶层关系上,封建领主对农奴的残酷剥削和对农奴的人身限制。
(老师可以补充“三圃制”、“二圃制”的经济特征、西欧农奴制的特征)【提问】具体地说,庄园中有哪些建筑?住着哪些人?学生回答略【提问】庄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生产、生活设施齐备;体现出森严的等级界限)【提问】想想看,这样的布局对庄园内的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庄园基本满足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可以说是一个封闭自守的小天地。
)【承转】提示学生观察图3-23,找到农奴领主住宅,再找到农奴和领主。
【提问】农奴耕种领主土地,是否意味着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学生回答略。
【提问】比较农奴与领主的生活,说说农奴的社会地位。
(农奴生活的世界以庄园为中心,他们终年辛劳依然得不到温饱,低矮的茅舍内潮湿拥挤,许多人因饥饿和营养不良过早死去。
农奴是社会的主要生产者,但他们地位最低,受压迫最重。
)【讨论】谈一谈农奴与奴隶比较,有什么差别?【承转】建议一:叙述导入既然农奴的处境比奴隶虽好,但既没有人身的自由,又要受到封建领主的残酷剥削,须必会引起农奴的反抗。
一些农奴就从庄园中逃了出来,在交通要道或渡口居住下来,进行手工生产和劳动,随着居住的人越来越多,这里逐渐形成了城市。
建议二:提问导入可启发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学过的“文明的中心──城市”一课,提问:“城市有什么特点?那么你们知道中世纪欧洲的城市是什么样子吗?”由此引入这一内容的学习。
【提问】欧洲中世纪城市什么时候出现?为什么用“复苏”这个词?学生回答略。
【提问】当时欧洲中世纪有哪些城市?扣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略。
【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卡,谈一谈为什么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为什么这位学者会有这样的感受?【说明】一、城市在反对封建领主的斗争中,大多数城市都通过用各种方式,取得了自治权。
3.单元综合.8 课件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 (3)
![3.单元综合.8 课件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 (3)](https://img.taocdn.com/s3/m/2f0fa2dab9f3f90f76c61b1b.png)
(如中国的一些寺庙大殿对面往往都有戏台,而西方的天主教堂前 面却没有。在中国南方戏台和神位放在同一座建筑里,而在中国北方它 们分放在两座建筑里,在中国古代,戏台本身就是寺庙建筑的一部分, 热病们以演戏来感谢身的恩惠,同时又自我娱乐,加上南方多雨,所以 戏台也要建在屋里;而西方人往往在剧场里演戏,教堂前的广场是举行 聚会、游行等公众集会的场所)
清真寺
伊斯兰教徒举行宗教仪式和传授宗教知识 的地方,也是伊斯兰美术的主要体现。初期的 清真寺十分简单,仅仅是一个周围有围廊的露 天大院,后来才出现院子、屋顶和讲台。不同 地区的清真寺都与该地区的建筑传统相结合, 但绝大多数清真寺的建筑形式是圆形拱顶的正 殿和尖塔式的宣礼楼即光塔。圆顶可以说是整 个穆斯林世界清真寺的标志。中国清真寺的建 筑风格一般为本国宫殿式。
名称 佛教 基督教
建筑风格 印度佛塔、中国寺庙、(日本佛寺)
天主教堂 (罗马式、拜占庭式、哥特式) 清真寺
伊斯兰教
不同的宗教之间具有不用的宗教景观,不同宗教建筑风格 反映出同一宗教文化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变化。
中国佛寺
中国宗教建筑的主要类型之一,佛教徒供 奉佛像,举行宗教仪式和僧侣居住修行的处所。 “寺”原为中国古代官署名称,后来成为佛教 建筑的通称。佛教传人中国初期,寺院建筑参 照印度佛寺的模式,寺以塔为中心,四周建有 殿堂。自晋唐以后开始改变,寺院中塔的主体 作用逐渐减弱,最终被移置于寺外,殿堂成为 主要建筑,从而使佛教建筑逐渐中国化。中国 佛寺殿堂的建筑风格是依照我国传统宫殿府邸 的布局兴建,而一般建筑如斋堂、僧房等,又 参照我国民用住宅的格式兴建。从整体上看, 中国佛寺基本上采纳的是庭院式建筑布局,较 大的寺院可由几个庭院组成建筑群,大都采取 了木结构建筑方式。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教材内容的整体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教材内容的整体](https://img.taocdn.com/s3/m/84ef23bd0029bd64783e2c59.png)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第三单元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在这里主要讲述了四个内容:(1)西方文化发展的脉络,从希腊、罗马的文化缘起到对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力。
(2)西方国家历史的发展脉络。
比如说我们中国人非常清楚我们自己的历史主线“宋元明清等”,那么学习了这一章节,同样应该了解西方国家历史的发展脉络。
但这一历史更迭的线索并非我们讲课的重点,在这条线索里我们要重点了解的是西方中世纪的社会情况。
(3)伊斯兰文明的缘起与辉煌。
(4)文化的多样性。
[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这一课首先应讲清一条线索即:西方文化缘起、传递的脉络。
可以在欧亚大陆的地型图上作一番演示:来自东方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文明影响到地中海东部地区,形成古希腊文化,罗马征服希腊,希腊又从文化上征服了罗马,随着罗马帝国疆域的扩展,古罗马文化在欧洲地方扎根,虽然有之后的日耳曼人国家的建立,但由于日耳曼人最初是一个不认识字的民族,因此罗马文化再次有了因袭、继续的可能,并把这种影响力延续至今。
课文可作三部分处理。
(1)古希腊文明(2)古罗马文明(3)解释西方文化之根,即上面所说的线索。
希腊文明部分可处理成两段论。
(1)希腊文明的早期阶段——爱琴海文明。
(2)城邦文明的情况。
爱琴文明可以由米诺斯神话导入,讲考古发现展示古文明的成就,由文明的湮没过渡到成邦文明。
城邦文明部分首先要解说清楚城邦的来由、特点,可以借助巴尔干半岛地形图、雅典卫城图。
重点推介的雅典与斯巴达采用思考题的方式来探讨。
问题设计:假设学生穿越时光隧道来到2700多年前的希腊的土地上,有两个居住点A和B (影射雅典和斯巴达),说明各自的地理情况,请学生选择并假想你可能会发生的生活情况。
题目设计的用意在于让学生从地理、人文条件去明白古希腊人的选择(商业文明或农耕文明),并由各自的生活方式所引导所形成的人性的、政治生活的特点(希腊的政治生活民主化和斯巴达的军事化)古罗马文明的介绍也分两部分:(1)罗马的从无到有,从一个小城邦到大帝国。
第3单元单元概述+综合探究同步备课教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2份打包)
![第3单元单元概述+综合探究同步备课教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2份打包)](https://img.taocdn.com/s3/m/3ef030b1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2.png)
过程:
讲解封建帝国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封建帝国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封建帝国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封建帝国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封建帝国案例进行分析。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封建社会的形成:秦朝的统一,汉朝的建立与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汉朝的建立,刘邦称帝,建立汉朝。
-汉朝的发展,汉武帝时期的繁荣与扩张。
2.封建帝国的繁荣: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开通,唐朝的鼎盛时期。
-隋朝的统一,隋文帝建立隋朝,统一中国。
-选择几个典型的封建帝国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背景、特点和意义,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封建帝国解决实际问题。
2.作业反馈
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具体反馈如下:
-对于学生整理的关键词和重要事件,检查其准确性和完整性,对遗漏或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并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纠正错误。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封建帝国的兴衰过程产生困惑,特别是在理解不同朝代的更迭和各个朝代之间的联系方面。此外,由于历史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此外,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存在困难,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忘记前面学过的内容。
典型例题讲解
1.例题一:比较秦朝和汉朝的统一措施。
答案:秦朝的统一措施主要包括: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修建长城;开凿灵渠。汉朝的统一措施主要包括: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建丝绸之路;加强中央集权。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新华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新华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https://img.taocdn.com/s3/m/e6ce0a537f1922791788e865.png)
第二单元第二课早期国家的形成(第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不同阶层人们的遭遇和地位,尤其是通过分析印度的等级制度,中国的分封制度,认识人类社会有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方法与过程:2、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分析军队和刑法在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作用。
教法思路:本课教学可展示一系列反映贫富差异和阶级分化的墓葬考古资料来感染学生,如埃及金字塔想象图、古印度种姓制度示意图、中国商朝时期的墓葬资料,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将“印度种姓制度”阅读卡中的故事编成小品,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即兴表演。
摸拟一个古巴比伦汉漠拉比时代的法庭,由同学扮演法官、奴隶主、自由民、奴隶等不同角色。
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性理解。
新课导入:从复习旧课中引入将阅读卡中的故事编成小品,组织学生在班上即兴表演。
这样,即加深了学生对等级分明的种姓制度的感性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同学间的交流和合作。
随后,教师对每个等级的名称、所包括的社会阶层和义务及其在印度社会中的地委进行讲解。
阅读课文,回答:我国商朝社会哪些人是统治阶级,那些人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商王、贵族;被统治阶级:平民和奴隶)教师介绍有关殉葬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奴隶的悲惨命运。
[军队与刑法]战争故事是初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教师可利用参考资料,或收集相关资料,讲述古代埃及和中国夏商时期发动的战争和军队概况。
思考;1、古代军队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古代国家建立强大的军队有什么作用?巩固国家统治和王权,开拓疆域。
[播放录像《汉谟拉比法典》]学生阅读教材,然后模拟表演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时代的法庭,由同学分别扮演法官、奴隶主、自由民、奴隶等不同角色。
通过此项活动,让学生对法律和刑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人民的工具有深刻的认识。
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说出与我国古代刑法有关的汉字,认识到当时刑法的残酷。
思考:当时刑法为什么这么残酷?为了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
[小结]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别概括本课的要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_综合性学习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PPT课件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_综合性学习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cacf87fa1c7aa00b42acb81.png)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间:XX年XX月XX日
20
5
那么让我们来 欣赏一下不同 宗教各自的代 表性文化景观。
6
基督教的天主 教堂建筑的高 耸入云显示上 帝高高在上的 威严
7
伊斯兰教的清真 寺上面的穹顶建 筑是为了召唤信 徒
8
佛教寺庙用类 似皇宫的建筑 来表现它的地 位。
9
请比较下列佛教建筑的特点,并分析思考 这说明了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什么现象?
印 度 的 佛 塔
日本的佛寺
中国的佛寺
10
他们建筑的差异较突出的表现在造型 上。印度佛塔的造型为半球型,中国 和日本的佛寺均为大屋顶建筑。日本 的佛教虽是从中国传入,但两国的佛 寺造型都参照了当地宫室和民宅建筑。 它说明了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借鉴和创 新的关系,也说明外来文化只有与本 地文化相结合,才能生存和发展。
古印度 乔达摩 悉达多
佛吉祥日 释迦如来成 道日,无遮会
书籍 背景
《圣经》
《古兰经》
《佛经》
犹太人反抗罗马帝 国的压迫
阿拉伯人盼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种姓制度使社会矛 盾尖锐
3
4
- 浏览书本请后回答 -
1、什么是文化景观? 通常把人类在地表上活动的产物叫做文
化景观。 • 2、什么是宗教文化景观?
宗教是一种文化,各种与宗教有关的寺 庙、雕刻、石窟造像、碑、塔、墙、壁画 等等,都属于宗教文化景观。
13
螺旋清真寺
麦加清真寺
14
15
第
敦
一
煌
佛
壁
像
画
16
麦地那清真寺内的天堂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综合探究三 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综合探究三 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7acf5494f524ccbff021840c.png)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人教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新设计在教学方法上,坚持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课堂上创造故事情境、小组合作探究、利用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等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
3学情分析主要优势在于现代中学生基本可以掌握和使用信息化技术,利用网络平台收集、分析和整理资料。
但是,中学生阶段自我控制能力有限,教师必须提前设定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4重点难点本课的内容体现了世界文明传承的空间联系,重点介绍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交通线──丝绸之路,生动展现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在新的时代里,古老的丝绸之路又重新焕发青春,继续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课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丝绸之路》【展示】丝路的风光,同时播放音乐《阳关三叠》在欣赏美丽风光和音乐的同时,想一想:这些风光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是啊!这里现在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路,它就是——丝绸之路。
活动2【讲授】《丝绸之路》这节课是小组合作探究展示课,共分四个小组:背景组、路线组、小品组和作用组。
(二)任务驱动,协作探索1、自主合作探究:(约3分钟)2、交流反馈,体验成功:(约4分钟)前面背景组介绍了丝路开辟的背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张骞出使西域和武力反击匈奴,非常准确非常清楚,很好!路线组引导同学通过看图对比,学习了丝路的路线,思路清晰,可见同学们作了充分的准备,很好,谢谢3、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约10分钟)(过渡)我们来看地图,一起来说说它的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再往西行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阻隔,所以分成两条线:天山以北是北线,从玉门关出发,经西域到大宛。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新华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综合探究三 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样性名师教案 人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新华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综合探究三 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样性名师教案 人](https://img.taocdn.com/s3/m/9a2bf3050066f5335b812118.png)
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样性教材分析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本课从宗教景观的角度去探究文化的多样性,引导同学学会观察和认识身边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课本首先从宗教景观的内涵出发,描述世界三大宗教的影响和宗教景观的丰富性。
而后提供三组图片,借以比较佛教建筑之间的差异、三大宗教的代表性建筑及中国南北宗教建筑布局的不同,以此展示文化的多样性。
最后课文介绍了开展探究活动的具体步骤,以便同学在实地探索中,学会观察、分析各种社会和文化现象,提高自己的综合研究能力。
知识框架三大宗教与宗教景观--->不同的宗教景观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去探索身边的文化重难点分析重点:不同宗教(本土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难点:探究活动的展开。
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世界三大宗教的资料特别是宗教建筑方面的资料,如印度佛塔、日本佛寺、中国佛寺等;收集中国南北方的戏台图片;收集家乡的宗教建筑和戏台方面的图片资料。
2.教师自己制作有关宗教景观研究的小报或幻灯片。
3.指导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如相近的地域、相近的主题、相似的兴趣、不同的特长等)进行分组。
教学过程导入:(参考一):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哪些地方?能说说在旅游后给您印象最深的景点有哪些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类与引导,使学生正确区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并由此概括出文化景观的含义,进入新课。
)(参考二):“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三大宗教吗?”“你生活的地方(或家的附近)有没有三大宗教的建筑?你见过哪一种”等。
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学生回答之后,即可引入教学内容。
板书:一、什么是宗教景观提问:什么是文化景观?什么是宗教景观?引导学生看教材,了解“文化景观”这一概念,再由此引出“宗教文化景观”的含义。
并借助图3—36《天主教堂》、3—37《佛教寺庙》、3—38《清真寺》,问:都是宗教建筑,它们相同吗?由此明确“宗教文化景观”这一概念。
再利用学生刚才的回答“不相同”,引出“文化的多样性”这一课题。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新华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一课 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教案 人教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新华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一课 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教案 人教](https://img.taocdn.com/s3/m/5efa1879d4d8d15abf234ef7.png)
第三单元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教材分析本课包括三个部分。
“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从古希腊文明的开端爱琴文明讲起,引入至城邦时代,对古典文明的两个著名城邦雅典和斯巴达作了重点介绍,主要涉及两个城邦的地理环境、工商业活动、政治制度、社会生活诸方面,其中对雅典的某某制描写的尤为详尽。
“从某某国到大帝国”中,某某国的历史着重讲述古罗马人的民族特性、古罗马人的扩X 和版图的X围;帝国的历史着重强调某某国向帝国的转变原因以及帝国历史的基本脉络。
“西方文化之根” 讲述了欧洲古典文化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3.通过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在结构、风格和特点上的比较,让学生体验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关系,初步学会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不同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古希腊著名城邦雅典和斯巴达,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雅典的某某制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穿插了阅读讨论、问题探究等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电影《特洛伊战争》片段【提问】知道这部电影的名称吗?有谁看过?影片中所反映的时代和人物出现在哪里?【叙述】今天让我们乘坐时空隧道一起去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和古罗马走走。
我们首先要去的是古希腊。
【讲述新课】一、古希腊展示地图,让学生了解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承转】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而希腊文明又渊源于爱琴文明,所以说爱琴文明是欧洲最早的文明,是古希腊历史的开端。
爱琴文明情况怎样呢?1、爱琴文明请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提问】爱琴文明存在了多长时间?中心在何地?(并在地图中找出)【叙述】爱琴文明又叫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为克里特文明,米诺斯王宫就修建于这个时期;后期为迈锡尼文明,传说中的特洛伊战争就发生于这个时期。
【承转】从爱琴文明衰落后四五百年,到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开始出现奴隶制城邦。
2、城邦时代【提问】什么是城邦?古希腊最著名的城邦是哪两个?(1)雅典请学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新华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三课 告别野蛮宗教的神秘名师教案 人教版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新华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三课 告别野蛮宗教的神秘名师教案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8bed9763b3567ec112d8a1b.png)
第二单元第三课告别野蛮宗教的神秘“宗教的奥秘”——古代人们基于对自然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认识,在一些地区盛行宗教崇拜和宗教信仰。
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佛教,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商代文字的了解,思考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理解文字的产生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
方法与过程:2、通过对古代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商代青铜器等文明成就的学习,认识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建筑、园艺和青铜铸造等方面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3、通过对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及宗教等方面的了解,认识科学探索和宗教崇拜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
难点:1、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与分析人类文明的传承。
2、宗教在进入文明时代后的社会作用。
教学准备(三)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学生活动设计、电影录像片段。
学生准备: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课前分组并讨论相关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教学流程的整体构架学生活动,配合教学,突出重点,强化难点——小组合作,探讨主题——提出问题,激思质疑——阅读教材,知识抢答——播放录像,教师讲解,突破难点。
教与学的过程:(展示图片,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和宗教有关的图片,引导同学们进入宗教的学习。
请同学们谈一谈和宗教有关的人、事或物?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对于一些错误或者过激的言词给予纠正。
让同学们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欣赏埃及相关建筑图片,感受古老文明的伟大成就)(展示漫画)通过观察漫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并且对较为难理解宗教有所认识,可以引入到佛教的学习。
(播放录像“佛教”)通过播放“佛教”的录像,学生可以对佛教的产生有更深的了解。
避免枯燥的讲解。
(师生探究)释加牟尼为什么要创立佛教?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2、他认为人痛苦的根源是什么?3、怎样才可以消除痛苦?4、你怎样看待释加牟尼的这种看法?(活学活用)展示有关佛教的资料,分析相关的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 探寻丝绸之路》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 探寻丝绸之路》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63873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fd.png)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进行丝绸之路的虚拟考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
-史料文献:提供丝绸之路的相关史料文献,供学生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地图:使用丝绸之路的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线路和地理环境。
-游戏:设计丝绸之路知识问答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所学知识。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针对丝绸之路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交流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 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图片、地图和相关史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
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但可能缺乏对于复杂历史问题的思考和解释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分析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交流,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在素质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但在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方面有待提高。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可能存在对于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4.情感态度: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他们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提问和分享自己的观点。通过学习丝绸之路的历史,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我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综合探究三 探寻丝绸之路中考汇编 人教版-旧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综合探究三 探寻丝绸之路中考汇编 人教版-旧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50ddb0a4312b3169a551a402.png)
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2015·某某某某)7.随着“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A.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B.加速了殖民扩X和殖民掠夺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D.促进了亚非与拉美地区的贸易往来◆(2015·某某某某)2.“丝绸之路经济带”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A.长安 B.某某 C.某某 D.某某◆(2015·某某某某)3.“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
”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C.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 D.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融合◆(2015·某某某某)5.“一带一路”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11.美洲改为亚洲,华人改为唐人(2分)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唐与新罗交往频繁、玄奘西游等(答出任意两个,1分)对外交通发达,便于对外交往;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有巨大的吸引力。
等等(答出任意两层意思即可,1分)12.某某、某某(两项正确,1分)市舶司(1分)13.新航路的开辟(1分)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答出一层意思即可,1分)“一带一路”关系亚非、亚欧,甚至辐射到太平洋沿岸的部分国家,最终要形成的就是跟周边国家和区域形成利益共同体。
“一带一路”会再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所以说“堪称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地理大发现”。
(相符的一层意思即可,1分)◆(2015·某某)34.梦想是最令人心动的旋律,又是最引人奋进的动力。
再没有什么使命,比引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更光荣;再没有什么事业,比团结十几亿人民共圆梦更崇高。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新华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第二课 欧洲中世纪与基督教教案(1) 人教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新华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第二课 欧洲中世纪与基督教教案(1) 人教](https://img.taocdn.com/s3/m/033acadb5901020206409cf6.png)
第三单元第二课欧洲中世纪与基督教教学设计思想●课程标准2-5 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结构分析本课主要通过对法兰克王国的剖析,概述欧洲封建社会的大体面貌和封建等级制度。
同时,介绍了基督教的发展简史,揭示了基督教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此外,还描述了欧洲封建庄园的特点和农奴的地位、西欧城市的兴起和繁荣。
“中世纪的王国与帝国”──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日耳曼人国家的兴起开始介绍,然后将内容自然引至法兰克王国。
以法兰克王国为典型,勾勒出欧洲封建社会的概况,其内容包括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发展和分裂、封建化的过程即农奴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基督教盛行西欧”──首先追述了公元1世纪基督教的产生背景,以及基督教的经典和教义。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罗马帝国晚期至中世纪早期基督教的发展与变化及基督教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的巨大作用。
“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着重介绍了欧洲中世纪封建庄园的构成、规模、结构和生产特点,以及农奴的生活和地位。
同时,讲述了欧洲城市的兴起和繁荣、手工业行会的产生及其作用。
考虑到内容的难度、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本课选用了多幅典型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
有的图片还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活泼有趣。
这些图片不仅大大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训练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建议由于本课内容涉及到欧洲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较大。
因此,教学评价应避免以学生知识记忆的多少、概念掌握的准确与否为惟一标准,而应注重考察学生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如是否能对课本给出的文字和图片信息进行分析与归纳,从中提炼出有效信息;能否认真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善于与同学交流以及尊重并吸收他人有益的思想观点等。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 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 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4932084851e79b8969022610.png)
创立 时间
创始人主要区 域经 典 Nhomakorabea创立 地点
佛教
公元 前6世
纪
释迦 牟尼
亚洲地 佛经 蓝毗
区
尼
基督 教
1世纪
耶稣
欧洲北 圣 巴勒
美
经 斯坦
伊斯 7世纪 穆罕
兰教
默德
亚非地 区
古 兰 经
麦加
人类在地表上活动的产物。
宗教是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各种 与宗教有关的寺庙、雕刻、石窟造 像、碑、塔、墙、壁画等等,都属 于宗教文化景观。
同类建筑在不同地方建筑风格是否一致呢?如若不 是,请比较下列佛教建筑的特点,并分析思考这说明了 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什么现象?
日本的佛寺
印 度 的 佛 塔
中国的佛寺
他们建筑的差异较突出的表现在造 型上。印度佛塔的造型为半球型, 中国和日本的佛寺均为大屋顶建筑。 日本的佛教虽是从中国传入,但两 国的佛寺造型都参照了当地宫室和 民宅建筑。它说明了文化传播过程 中的借鉴和创新的关系,也说明外 来文化只有与本地文化相结合,才 能生存和发展。
小蜜蜂行动
宗教景观多姿多彩,它不光包括 建筑景观,还包括雕刻、石窟造 像、碑、塔、墙、壁画等等,请 你课下搜集有关资料,然后把它 们分门别类集中起来,思考资料 中反映出哪些问题,分别表现出 不同文明的哪些特色?并以课本 67页表格的形式填好。
教堂广场
观察图片,试分析中国和西方宗教景观布 局上有何不同?原因又是什么呢?
中国南方戏台 中国北方戏台
请参考课本67页内容回答
中西宗教建筑比较,中国的寺庙对面建 有戏台,是因为中国古代有演戏酬神的传 统,戏台是属于寺庙的。西方人往往在剧 场里演戏,教堂前的广场是用来游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样性
教材分析
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本课从宗教景观的角度去探究文化的多样性,引导同学学会观察和认识身边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课本首先从宗教景观的内涵出发,描述世界三大宗教的影响和宗教景观的丰富性。
而后提供三组图片,借以比较佛教建筑之间的差异、三大宗教的代表性建筑及中国南北宗教建筑布局的不同,以此展示文化的多样性。
最后课文介绍了开展探究活动的具体步骤,以便同学在实地探索中,学会观察、分析各种社会和文化现象,提高自己的综合研究能力。
知识框架
三大宗教与宗教景观--->不同的宗教景观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去探索身边的文化
重难点分析
重点:不同宗教(本土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难点:探究活动的展开。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世界三大宗教的资料特别是宗教建筑方面的资料,如印度佛塔、日本佛寺、中国佛寺等;收集中国南北方的戏台图片;收集家乡的宗教建筑和戏台方面的图片资料。
2.教师自己制作有关宗教景观研究的小报或幻灯片。
3.指导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如相近的地域、相近的主题、相似的兴趣、不同的特长等)进行分组。
教学过程
导入:
(参考一):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哪些地方?能说说在旅游后给您印象最深的景点有哪些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类与引导,使学生正确区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并由此概括出文化景观的含义,进入新课。
)
(参考二):“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三大宗教吗?”“你生活的地方(或家的附近)有没有三大宗教的建筑?你见过哪一种”等。
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学生回答之后,即可引入教学内容。
板书:一、什么是宗教景观
提问:什么是文化景观?什么是宗教景观?
引导学生看教材,了解“文化景观”这一概念,再由此引出“宗教文化景观”的含义。
并借助图3—36《天主教堂》、3—37《佛教寺庙》、3—38《清真寺》,问:都是宗教建筑,它们相同吗?由此明确“宗教文化景观”这一概念。
再利用学生刚才的回答“不相同”,引出“文化的多样性”这一课题。
师(小结):三大宗教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体现了在文化景观方面的差异。
这种差异说明了人类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性的。
(承转)实际上文化景观是极为丰富的,千姿百态的。
下面我们以三大宗教文化景观为例,来了解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是如何与别的文化发生融合的,自身又是如何发展或变化的等问题。
板书:二、不同的宗教景观告诉我们什么?
师:依次展示图3—35《中国的佛寺》、3—33《印度的佛塔》、3—34《日本的佛寺》,并出示两个思考题:
1.这三个建筑有什么相同之处?
2.这三个建筑又有什么不同?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不同?
生(活动):1. 由学生扮演导游向其他同学介绍中国佛教建筑的形态和构造,再展示印度佛塔和日本佛寺的图片,揭示佛教传播的路线。
2. 请各小组结合“导游”的介绍和上述两个思考题开展讨论,重点讨论形成不同风格的原因。
讨论结束后由每个小组选派代表交流结果。
师(小结):三个建筑物的主题是相同的,都是以佛教为主题,它们过去主要是佛教信徒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现在都成了宗教文化景观;而三个建筑物的风格是明显不同的,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造成“不同”的原因较复杂,主要是各国的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包括建筑传统)很不同。
佛教在传入过程中内容会变,形式会变,建筑样式也会变。
事实上,传入中国和日本的佛寺造型都参照了当地的宫室和民宅。
这些现象证明,外来文化只有与当地文化结合,才能生存和发展。
而各国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形成的文化也就不同,这就是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师(承转):刚才我们探讨了同一种宗教,因为时间空间的转换显示出了明显的差异。
接着,我们去看看不同种的宗教,去比较一下它们的建筑风格吧。
展示:图3—36《天主教堂》、3—37《佛教寺庙》、3—38《清真寺》,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讨论以下思考题(重点讨论建筑风格的象征意义):
1.从功能上看, 这三个建筑物有什么相同之处?
2.天主教堂和清真寺的建筑都采用了哪项技术?你能告诉大家这项技术的优点吗?
3.你知道它们的建筑风格分别具有何象征意义吗?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明确以下几点(小结):
从功能上看都是宗教活动的场所,都是宗教文化景观。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建筑是一定文化的结聚,一般都有其象征意义,只是我们通常不太留意罢了。
像这三张图片,天主教堂建筑的高耸入云是要显示上帝高高在上的威严,类似皇宫的佛教寺庙是为了显示其至尊地位,而清真寺的穹顶建筑是为了召唤信徒。
当然,他们再次向我们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天主教堂和清真寺在建筑中都是采用了拱的技术。
这项技术使建筑物形成了高大挺拔的风格,且极为坚固,用的是石料,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历千年而不朽。
通过上述两组宗教建筑物的比较,我们发现,不管同一宗教的建筑物还是不同宗教的建筑物,也不管时间与空间如何改变,它们都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是某种宗教的表现形式,都是为着向人们宣传某种宗教。
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宗教景观差异确实很大,文化的多样性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那么,除了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因素,还有什么因素也在对宗教景观的差异产生影响呢?
师:展示图3-39 《教堂前面的广场》、图3-40《中国北方的戏台》和图3-41《中国南方的戏台》,指导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同时讨论下列问题:
1.中国和西方的宗教景观在布局上有何不同?你能试着分析其原因吗?
2.中国南北方宗教景观在布局上又有何不同?你觉得主要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不同?
生答(略)
师小结:通过以“各地不同的宗教景观”为案例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了文化的多样性。
我们明白了宗教景观和各地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以及自然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它是一个地区或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综合反映和浓缩。
显然,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也是由这些因素造成的。
实际上,文化的多样性既是不可避免的,更是对人类自身的发展有意的,它使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通过以“各地不同的宗教景观”为案例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一种综合探究的方法:
第一步:是确定探究主题。
这一主题可以小一些,但要有一定价值。
第二步:是收集相应的资料展开研究。
现代社会中的资料可以说是泛滥成灾,
所以选择、梳理资料(文字、图片、实物)极为重要------要找与主题有关的能说明问题的;要善于对相关资料进行归类,这样容易对材料进行比较,发现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要通过讨论与分析,认真解读资料,从中发现有效信息和形成一定的结论,并及时记录下来。
第三步;是形成成果。
成果可以仅仅是提出问题------因为提出一个有价值的
问题与解决一个问题几乎同样重要;如能既提出问题,又能解决问题,当然更好。
成果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如小调查报告、小论文等;也可以是各类小制作,如模型、工艺品等;还可以是小表演,如历史剧、成语剧等。
[板书] 三、我们也来试一试。
教师可以按以下步骤组织学生“试试”:
1.引导学生说说本地的宗教景观,再展示自己制作的关于本地宗教景观的图片及资料的小报或幻灯片。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确定哪几个是可能有探究价值的宗教景观,并确定几个探究主题,供各学习小组选择。
2.指导各学习小组讨论确定本组的探究主题和采用的方法(教师协调,各组尽可能选取不同的主题);组内成员完成具体分工,明确任务,并制定出具体的活动计划。
[课外活动] :要求各学习小组在课外要完成以下任务:
1.各组成员按分工,分别完成文字、图片资料的收集工作。
2.对收集到的文字、图片资料做好归类整理,并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讨论。
3.形成初步的成果,这些成果一般至少应当说明两个问题:(1)所收集的资料反映了哪些问题?(2)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具体可由学生根据反映的问题进行探究)
[专题讨论] :教师安排适当的时间与地点组织交流与讨论,至少应当完成两项任务:
1.各组派一名代表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教师或同学组成的专家组进行小结和点评。
2.各组派一名代表介绍本组的探究工作,内容最好包括:(1)开展探究活动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同学是怎样克服的?(2)这次探究活动的最主要收获是什么?(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4)对今后的探究学习有什么建议?
(课外作业)
对小组的探究成果做进一步的完善,制作一份《多样文化景观专刊》,要求图文并茂,并张贴于教室宣传栏进行展评。
(注:参考浙江人民出版社《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