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杨镇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镇历史

杨镇,顺义区辖镇。位于区域东部,镇政府驻地杨各庄,西距仁和镇15公里。东与张镇毗邻,南与北务镇接壤,西连南彩镇,北靠木林镇。

地处潮白河东部冲积平原,为一级阶地与二级阶地交接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局部有明显的坡地。平均海拔38米,相对高差约11米。东、南部为潮褐土,西部为湿潮土。蔡家河纵贯镇域中部,自沟东入境,流经东疃、下营,穿顺平公路进入汉石桥水库。中干渠纵贯境内东部,以西为潮白河水系,以东为蓟运河水系。

镇域开发较早。唐代已成村的有汉石桥、下营等村,最晚成村于清代初年的有安乐庄、下坡等村,其余村落皆成村于明代初年。民国初期镇域处于顺义、三河交界处,所辖各村隶属关系也较复杂。红寺(村)属密云县,二郎庙等村属三河县,其余10村属顺义县。抗日战争时期,全境属冀东西部抗日地区,先后隶属蓟(县)平(谷)密(云)、平(谷)密(云)兴(隆)、平(谷)三(河)密(云)、平(谷)三(河)蓟(县)、三(河)通(县)顺(义)等5个抗日联合县。解放战争时期属(东部)顺义县。1946年9月实行土地改革。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1958年成立杨各庄人民公社,以驻地得名。1975年部分村庄划属小店、李各庄两人民公社。1983年废社建乡。1990年2月28日改乡为镇。后沙岭乡、小店乡并入,形成今辖域。

杨镇是京东著名古镇。清康熙年间被列为全国八大名镇之一,与½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齐名,当时称“京东古镇大杨庄”。据《康熙县志》记载:“治东距三十里,尘庐杂稠,百货骈集,轮蹄辐马,烟雾千家,为邑中首镇。”《顺义县事情》里记载:“盐、酒、布等业综计五十余家,资本工员略与本城同。”明代镇西有“兔北马坊”,是有名的牧马场。清代有内务府千总旗庆官地12顷,壮丁437人。清光绪年间,这里是顺义四大仓之一。民国初期曾设立乙种农业学校。

原有真武庙、天仙宫、三义庙,今皆无迹可寻。现存的清代石刻有关帝庙重修碑、重修旗杆碑、娘娘庙石刻。

1932年初,杨镇各界成立“抵制日货检查团”,进行反日军侵略的救国斗争。1933年“长城抗战”时,日军飞机轰炸该镇附近,死伤多人。1933年共产党在沙岭组织“穷人会”,开展反蒋抗日的革命斗争,并发展了该地区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沙岭的郝振乙和郝友博,三十年代曾任中国共产党三河中心县委领导人。抗日战争时期,梁庄著名律师李希铭曾因抗日活动被日本人杀害。徐庄的李华英等人曾火烧东府敌据点炮楼,活捉10名伪警察。1940年日军占领杨镇。1941年1月平密兴抗日联合县县长朱小宣等9人开辟杨镇一带村庄为抗日游击区。1943年抗日武装七袭杨镇伪警察所。1945年8月18日,十六团包围杨镇敌据点,在两联合县支队配合下,解放杨镇。旋又被国民党军占领。1946年初(东部)顺义县支队各冀东主力团共同作战,最后解放杨镇和东部所有村庄。

境内在历史上未见普遍自然灾害记录。民国28年(1939年)洪水,民国34年(1945年)风、旱灾,部分村庄遭受灾害。

一街村、二街村、三街村

杨镇地区办事处辖村。明初已成村落。原村西有“兔北马坊”,为明代牧马场,故当时村名为马庄。后居民中杨姓人家渐成大族,于明万历年间更村名为杨各庄。后杨各庄村下设一街、二街、三街3个村民委员会。

张家务村

明初已成村。张姓居民较多,故名。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1946年解放。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

该村原有3座古寺庙,其中以“水英寺”最著名。现有一级国槐1株。

齐家务村

明代初年,随燕王朱棣由山东移来7户人家,定居于此,始称七家务,后谐音成今名。旧属三河县。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

杜庄村

明代已成聚落,因居民杜姓居多,始名杜家庄,后称杜各庄,又省称为杜庄。旧属三河县,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为冀东西部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前沿地带,时名“林庄”。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1958年属杨各庄人民公社。后废社建乡、改乡为镇,隶属未变。

二郎庙村

明代已成村。原是北京通往关外大道,也是密云南下三河的必经之路,故称“大道李辛庄”。后在此修二郎庙,更今名。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10月八路军十三团在白塔袭击日军和伪满洲军队,在该村北截击杨各庄增援敌人,大获全胜。

东庄户村

明初已成村。始住几户杨姓居民,故名杨家庄。后因位于老庄户东面,改称东庄户。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当时与二郎庙同属一个行政村。1946年2月属顺义县,土地改革后,和二郎庙分开,独立成村。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

老庄户村

明初已成村,并逐渐发展成集市。村落呈现繁荣兴旺景象,初名兴隆庄,后杨各庄集市贸易兴起取代该村,于是四邻称此村名不一:杨各庄称此村为北庄户,东庄户外称此村为西庄户,二朗庙称此村为南庄户。后定名老庄户,日军占领时期,与杨各庄同属一个行政村,隶属抗日联合县,为冀东西部抗日游击区。

沟东村

明初已成村。村西有一条河沟,故名。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1946年解放。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

东疃村

明代已成村落。首居户刘姓,故名刘家疃。后逐渐迁来李、林等姓人家,又因村处郝家疃东,遂更名为东疃。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为冀东西部地区抗日游击区。1946年解放。1949年4月划

属顺义县第七区。

抗日战争期间,1944年该村曾和红寺等十几个村庄一起进行9次大规模的破坏交通斗争。

红寺村

明代已成村。当时村西有一座红色寺庙,叫红门寺,村因寺得名。清代和民国初期属密云县。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为冀东西部抗日游击区,化名为“白庙”。清代该村有旗地40亩,佃户2家。1944年曾同东疃等其他10余个村庄进行9次大规模的破交斗争,为抗战作出贡献。村东地下埋藏有石泥炭矿。

下坡村

清初已成村。处于潮白河东部一级阶地和二级阶地交界处,地势坡度较大,故名。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为冀东西部抗日游击区。1946年解放。

该村在清代有内务府旗地230.9亩。

下营村

唐代已得名。据传当年李世民东征高丽,路经此地,驻扎兵营,后渐成村落,得名下营。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为冀东西部地区抗日游击区。1946年解放。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

汉石桥村

唐代已成村。据传唐王东征,路经此地,在桥上下马休息,得名“下马桥”。后居民认为不吉祥,又因地势低洼,人们盼旱,继而更名“旱石桥”,明代演变成今名。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民国28年,遭严重水灾,全村被淹没。1944年侵华日军在该村进行“大扫荡”,居民惨遭劫难。

荆坨村

明代成村。原村东南有大土坨,上面长满荆条,始有一户人家居此,以编织荆条器具为生,后渐成村落,故名。旧属密云县飞地,称荆坨屯。清康熙四年奉裁守备圈去二十三屯,所存十二屯归属密云县,是为中卫里,该村为十二屯之一。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