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
梁启超古诗大全
梁启超古诗大全1、《读陆放翁集其一》清·梁启超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2、《台湾竹枝词》清·梁启超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树头结得相思子,可是郎行思妾时?3、《台湾竹枝词·其二》清·梁启超韭菜花开心一枝,花正黄时叶正肥。
愿郎摘花连叶摘,到死心头不肯离。
4、《金缕曲·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君子》清·梁启超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子。
瀚海飘流燕,乍归来、依依难认,旧家庭院。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
相对向、斜阳凄怨。
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
忍抛得,泪如线。
故巢似与人留恋。
最多情、欲黏还坠,落泥片片。
我自殷勤衔来补,珍重断红犹软。
又生恐、重帘不卷。
十二曲阑春寂寂,隔蓬山、何处窥人面?休更问,恨深浅。
5、《太平洋遇雨》清·梁启超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6、《自励》清·梁启超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揅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7、《壮别》清·梁启超丈夫有壮别,不作儿女颜。
风尘孤剑在,湖海一身单。
天下正多事,年华殊未阑。
高楼一挥手,来去我何难。
8、《壮别》清·梁启超孕育今世纪,论功谁萧何?华拿总馀子,卢孟实先河。
赤手铸新脑,雷音殄古魔。
吾侪不努力,负此国民多。
9、《壮别》清·梁启超第一快心事,东来识此雄。
学空秦火后,功就楚歌中。
大陆成争鹿,沧瀛蛰老龙。
牛刀勿小试,留我借东风。
10、《壮别》清·梁启超赫赫皇华记,凄凄去国吟。
出匡恩未报,赠缟爱何深。
重话艰难业,商量得失林。
只身浮海志,使我忆松阴。
11、《壮别》清·梁启超狂简今犹昔,裁成意苦何?辙环人事瘁,棒喝佛恩多。
翼翼酬衣带,冥冥慎网罗。
梁启超的名人故事
梁启超的名人故事梁(启超)先生学问是第一,道德人品是第一,他是名副其实的大师。
小编收集了关于梁启超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
梁启超三拒红颜大师梁启超自小聪明,17岁参加乡试,成了举人。
当时主持乡试的考官、清末著名维新派人士李瑞棼,对梁启超的才华极为赏识,当即请人做媒,将堂妹李惠仙许配给他。
1898年6月,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参与维新变法的梁启超,由此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然而,好景不长,百日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匆匆逃亡日本,李惠仙只得避居澳门。
第二年秋天,梁启超将家人接到了日本。
不久,28岁的梁启超应康有为之召,前去美国檀香山办理保皇事宜,在那里邂逅了美丽大方的何惠珍。
当时,梁启超在檀香山演讲,何惠珍为其担任翻译,两人配合默契,演讲活动盛况空前。
此时,何惠珍对才华横溢的梁启超暗生情愫,活动过后,向他表白了爱慕之情:“今生今世,我之心惟有先生……”“不行,我家中已经有妻子了。
”梁启超明确地拒绝了她。
初遭拒绝,何惠珍不仅没有气馁,反而为梁启超的忠贞感到快慰。
事后,为博取梁启超的好感,她动员父亲为康、梁保皇之事捐了一笔款,并托人设宴向梁启超交接捐款事宜。
席间,梁启超又一次见到何惠珍。
这次,何惠珍提出一个让梁启超心惊的要求:“我情愿下嫁梁先生做小。
”晚上,回到寓所的梁启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他知道,何惠珍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她作出这样的决定,其痴情实在令人感动。
他们在事业上,确实可以相互扶持,可是,他和妻子李惠仙这些年来一直相濡以沫,感情深厚,怎能让妻子伤心?为此,他异常苦闷。
于是,他连夜给身在日本的妻子写了一封信:“余归寓后,愈益思念惠珍,由敬重之心,生出爱恋之念来,几乎不能自持……不知惠仙闻此事将笑我乎,抑或恼我乎?”梁启超心想,妻子接信后,定会生出一些醋意来,大骂他一顿,这样,他发热的头脑也好冷静一下。
很快,妻子回信了。
梁启超打开信后,愣住了,妻子给他寄来了《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竟然乐意成全他的婚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
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第二段,以人喻国,通过老年人与少年人不 第二段,以人喻国, 同性格的对比,说明了国家的强弱。 同性格的对比,说明了国家的强弱。 第三段,展望中国的美好前途, 第三段,展望中国的美好前途,号召少年们 担当起振兴祖国的责任。 担当起振兴祖国的责任。
所以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而全在我们少年人身上。 所以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而全在我们少年人身上。 少年有才智国家就有才智, 少年有才智国家就有才智, 少年富足国家就富足, 少年富足国家就富足, 少年强盛国家就强盛, 少年强盛国家就强盛, 少年独立国家就独立, 少年独立国家就独立, 少年自由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国家就进步, 少年自由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国家就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国家就胜于欧洲, 少年胜于欧洲,国家就胜于欧洲, 少年在地球上称雄,国家就在地球上称雄。 少年在地球上称雄,国家就在地球上称雄。
近代思想家 别号饮冰室主人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康有为的学生,提倡维新变法,时人合称“康梁” 康有为的学生,提倡维新变法,时人合称“康梁”。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 ),字卓如 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 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 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 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 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 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 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 年后, 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 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 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一生完成一千二百万字以 涉及社会科学所有领域,1932年林志钧所编之 饮冰室合集》 年林志钧所编之《 上,涉及社会科学所有领域,1932年林志钧所编之《饮冰室合集》搜集较为 完备。有关其生平的资料则以丁文江、赵丰编订的《梁启超年谱长编》 完备。有关其生平的资料则以丁文江、赵丰编订的《梁启超年谱长编》最为 丰富。 丰富。 梁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 1899年起提倡的文 梁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 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而他本人的创作虽然 成就并不很高,但却是自己理论的实践者,为新文学的真正发展开拓了道路。 成就并不很高,但却是自己理论的实践者,为新文学的真正发展开拓了道路。
梁启超
段雨佳 邓珊珊 赖碧慧 郑迪菱
人物介公,别号饮冰室 主人,广东省新会县人,人称梁新会。清朝末 年、民国初年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史学家、文学家。1894年,梁启超提倡 变法,并于上海主撰《时务报》,著《变法通 议》,刊布报端,启发国人之革新思想。与谭 嗣同等6人同参新政,因保守派所反对,变法失 败,谭嗣同等被杀,梁启超逃亡日本。中华民 国成立后,梁启超返回中国,并参与了反对袁 世凯称帝的斗争。晚年远离政治,专以著述讲 学为务,又深研佛学。1929年1月19日病逝。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 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 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 著作名录: 《少年中国说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 《敬业与乐业》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新民说》 《饮冰室主人自说》 《中国文化史》 《饮冰室主人全集》 《李鸿章传》 《曾国藩传》 《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选集》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
结果及影响:上书虽被清朝官方拒绝,但在社会
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等以“变法图强”为号召,组 织强学会,在北京、上海等地发行报纸,宣传维新思想。 严复、谭嗣同亦在其他地方宣传维新思想。虽然,公车上 书失败,但是维新思想从此唤醒、激励了愈来愈多的中国 人,
背景及经过:“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戊戌变法)的序幕。
结果:失败 意义: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 的初步尝试。 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 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 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 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 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 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功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 醒。 ……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节选)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 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 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 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 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 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 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 雄于地球。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 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 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他 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 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 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 中举人。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 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 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时人合称 “康梁”。
梁启超,曾用笔名饮冰子、饮冰室主人
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计 148卷,1000余万字。著作还有包括影
响后世深远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纪念学校
1989年秋,在梁启超先生的故乡--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建成了梁启超
纪念中学。该校 2008年3月获 “广 东省一级学校”称号。
梁启超纪念学校
梁启超纪念学校
梁启超先生的铜像
梁启超故居
梁启超故居,有多处,分别位于北
京、天津、新会等地。
梁启超北京故居
梁启超北京故居位于东城区北新桥地区,在 东直门南小街以西。 梁启超故居杂乱不堪 一个院子住了60户人家
梁启超天津故居
梁启超故居位于天津河北区民族路44号,饮 冰室位于河北路46号。
名人介绍l梁启超
个人作品
梁启超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饮冰室合集》较完 备。《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 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研究重点为先秦 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 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 “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史”等。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 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 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变法通议》等。 主要作品有:《少年中国说: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敬业与乐 业》、《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民说》、《饮冰室 主人自说》、《中国文化史》、《饮冰室主人全集》、《李鸿章传》、《王安石
2018/5/8
学术贡献
图书馆学 梁启超对图书馆学有独到见识。他认为应建设“中国 的图书馆学”,以现代西方的图书馆学理论施之于中国 传统目录学的改造,即是目录学的科学化。积极倡导图 书馆事业,民国十一年(1922年),发起建立“松坡图 书馆”,出任馆长。民国十四年(1925年)中华图书馆 协会成立,任董事部部长,并发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 立会演说辞》,提出了他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方向的 见解。后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欲编纂 《中国图书大辞典》,相当于中国图书古今总志,“作 古今典册总汇之簿录”,惜未完成而逝。其藏书颇丰, “海棠书屋”、“饮冰室”有书44470余册,2830余种, 还有未刊稿本、私人信札、笔记等。梁廷灿等人编有 《饮冰室藏书目初编》,著录古籍13000余种。民国十 八年(1929年)全部移交给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特 辟“梁启超纪念室”以志纪念。
梁启超人物介绍
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启超 老年照
南开渊源
他晚年摒弃政务,专心向学,著作等身, 建树甚丰,被称为“新思想界之陈涉”, 而其与南开大学的一段旧日渊源,也颇值 得称道。
南开大学授教
1921年9月,受南开大学邀请,梁启超开始 在南开讲授《中国文化史》。当时就读于 南开的开国总理周恩来曾亲笔录写《梁任 公先生演说词》洋洋四千余言。周恩来在 文章中描写当时见到的梁任公“气度雍容, 言若金石”,对梁氏所讲“青年今日之责 任,其重大百倍于他人”等振聋发聩之语 感触深刻,铭记于心
1895 夏
的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酝 3.传播维新思想 鼓吹变法
酿
北 《中外纪闻》《国闻报》
南 《时务报》
4.设立学会、学堂
百日维新
1.诱因:列强掀起瓜分潮 德国强占胶州湾
《应诏统筹全局折》——施政纲领
2.准备:保国会——资产阶级政党
3.新政(:1)开始:光绪帝6月颁布《定国是诏》
(2)主要内容与评价 有利于具有
馆学家。 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享年80岁。
梁思达(1912年-2001年),四子,著名经济
学研究。 享年89岁。
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从事社会
活动。 享年74岁。
梁思宁(1916年-2006年),四女,投奔新四
军参加中国革命。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国际联络部副
部长、顾问。享年90岁。
梁思礼(1924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
饮冰室正门
饮冰室简介
位于天津河北区民族路44号,饮冰室位于河北路 46号。这两所住宅是民国初年梁启超购买周国贤 旧意租界西马路空地所建。民族路寓所为意式两 层砖木结构楼房,建于1914年。主楼为水泥外墙, 塑有花饰,异型红色瓦顶,石砌高台阶,建筑面 积1121平方米;书斋"饮冰室"为浅灰色两层洋楼, 建于1924年。首层为其书房,二楼做卧室和会客。 梁启超后期著述均于此完成。"饮冰室"系意大利 建筑师白罗尼欧专为其设计,造型别致典雅。建 筑面积949.50平方米。
梁启超一、人物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
梁启超一、人物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1889年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
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
政变发生后,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
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
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
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
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梁启超也是一位著名学者。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
梁启超课件ppt
。
社会改革
他积极参与社会改革,致力于推动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国际名誉
梁启超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名誉,曾 被邀请到美国、欧洲等地讲学。
02 梁启超的文学思想
文学观念
文学的社会功能
文学的审美价值
梁启超认为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功能 ,能够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推动社 会进步。
政治生涯
梁启超在政治上活跃,参 与戊戌变法,支持立宪运 动,并担负过国会议员。
学术成绩
学术思想
梁启超的学术思想深受康 有为影响,主张维新变法 ,提倡西学。
文学创作
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其作品文笔流畅,思想 深邃。
学术研究
梁启超在历史、哲学、文 学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 著述颇丰。
社会影响
思想启蒙
创作方法
梁启超提倡“文以载道”,认为 文学作品应当承载一定的思想内 涵和价值观念,而不是单纯地追
求情势和技能。
语言运用
梁启超重视语言的运用,认为文 学语言应当简练、生动、有力, 能够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
感。
文学批评
批评标准
梁启超提出了文学批评的标准,包括思想性、艺术性和社 会效果等方面,认为只有符合这些标准的文学作品才是优 秀的。
04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教育理念
全面发展
01
梁启超强调教育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道德、体能
等多方面。
科学精神
02
他提倡科学方法,认为这是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
键。
毕生学习
03
梁启超提倡毕生学习,认为这是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
要。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
3、几组比喻意思有交叉重复的地方,而开头两组已 把握住了老年与少年最根本的区别
所以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而全在我们少年人身上。 所以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而全在我们少年人身上。 少年有才智国家就有才智, 少年有才智国家就有才智, 少年富足国家就富足, 少年富足国家就富足, 少年强盛国家就强盛, 少年强盛国家就强盛, 少年独立国家就独立, 少年独立国家就独立, 少年自由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国家就进步, 少年自由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国家就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国家就胜于欧洲, 少年胜于欧洲,国家就胜于欧洲, 少年在地球上称雄,国家就在地球上称雄。 少年在地球上称雄,国家就在地球上称雄。
写作背景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代表作之 少年中国说》 写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1900年。当 一,写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 年 大清王朝处于被列强瓜分的惨境, 时,大清王朝处于被列强瓜分的惨境, 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当时年仅27岁的作 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当时年仅 岁的作 者在文中揭露了老朽当权者的昏庸误国, 者在文中揭露了老朽当权者的昏庸误国, 歌颂改良主义的政治理想,激励青年发 歌颂改良主义的政治理想, 愤图强。变革现实, 愤图强。变革现实,表现了作者挚诚热 乐观进取的爱国主义精神。 烈、乐观进取的爱国主义精神。
借助古汉语词典, 理解文意。 反复朗读课文,做 到传情达意。
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欲 惟 皆 想要 只 都 故
这 已经过去 所以 一天天地更新 已经经历 没有经历 喜欢 瘦弱 本来 应该
既往 日新 已经 未经 好 瘠 固 宜
梁启超
1913年 1916年
1918年
1929年
家庭成员
祖父
父亲 母亲 妻
梁维清, 秀才,掌管县文教事业。
梁宝瑛, 字莲涧,教授于乡里。 赵氏, 李惠仙, 出生于书香门第,聪颖贤惠。 清礼部尚书李端堂妹。
妾
王桂荃,
侍婢。
子女
梁思顺(令娴)(1893—1966) 生于广东新会 梁思成(1901—1972)著名建筑学家,生于日本,院士。
梁启超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影响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因素
(一)中国传统的儒家民族观念
(二)西方的“天赋人权”学说 (三)西方进化论与社会有机体论 (四)日本民族运动的巨大潜力
(一)中国传统的儒家民族观念
在民族问题上,儒家学说的基本思路没有着重强调民族 与民族之间的差别,而是更加重视各民族在平等基础上的 “合”、“和”交流,形成和谐民族关系。 越来越牢固的文化共识在民族间交往中逐渐建立起来, 这就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观念提供了思想文化上的可能 性。传统儒家民族观念里特有的积极底蕴,成为梁启超民 族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
梁启超
名人评价
• 冯玉祥称他“才大如海”; • 王文儒誉他为“革命之元勋”,堪称“群 流模范,万古江河”; • 唐蟒说他“开中国风气之先,论功不在孙 (中山)黄(兴)后”。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1873年~1929 年),字卓如,一字任甫, 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 民、自由斋主人,汉族,广 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 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 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 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 ”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 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
小结
梁启超是一位政治活动家,报刊政
论家,报人,又是一名学者。报刊活动 伴随他一辈子。1920年之前,梁启超 以政治家的身份从事报刊活动;1920 年之后,以学者的身份从事报刊活动。 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他参与的每一场 政治运动即维新运动、保皇运动、进步 党活动几乎都以失败告终,而他创办和 主编的每一家报刊几乎都取得成功,产 生了重大影响。
•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振兴 国家而得名,提倡资产阶级新文 化,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
梁启超 经历 简述
两三岁,母亲教识字。 四五岁,祖父教《四子书》、《诗 经》。 六岁,和父亲学习中略史和《五 经》。 九岁,为人千言。 十二岁,秀才。 1887年,在广州学海堂学习。 1889,十七岁中举人。
1890年,在上海接触西学,秋季拜师康有 为(长兴学舍-万木草堂)。 1895年5月参加公车上书,步入政坛。 1895到1898发起并领导维新运动,主要以办 报为变法维新运动手段。 1898年戊戌政变,逃亡日本,继续办报。
1912年回国,后组织进步党,对抗国民党。 1915年撰文反对复辟帝制。 1917年结束政治生涯。 1918年游历欧洲,。 1920年回国任教。 1929年病逝。
戊戌变法前 梁启超的新闻报刊思想
1896年8月9日,在《时务报》 第一期上,梁启超发表了他的报刊思 想的处女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他集中论述了耳目喉舌论的报刊 思想。他把报馆看做去塞求通的最好 途径,并把这种功能比喻为人的耳目 喉舌。
作为报人,梁启超有着丰富的 报刊活动,从1895年开始办报到 1922年停止报刊活动,一共27年。 他亲自主编、创办报刊11种,在 中国新闻史上是罕见的; 作为报刊政论家,他在报刊 超
《引言》
梁启超
梁启超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
01 人物生平
03 学术贡献
目录
02 政治主张 04 人物评价
05 轶事典故
07 个人作品
目录
06 亲属成员 08 后世纪念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 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广东省广州府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茶坑村)人。清朝 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 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 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有清一代自乾嘉以降,知识分子的出路越来越狭窄,只有通过科举,由学入仕,才被视为“正途”,而用其 他方法取得功名的机会很少。这就迫使许许多多的青年学子不得不以全部精力去读四书五经,作八股时文,希冀 沿着科举的阶梯步步攀登,获取功名利禄。梁启超在少年时代,也是沿着这条道路走过来的。光绪八年(1882 年),梁启超年仅10岁,就去广州应童子试,结果不中。两年之后,再到广州应试,中秀才,补博士弟子。少年 登第,这对梁家来说,确实是件了不起的大事。父亲期望儿子能学优登仕,光宗耀祖,因此对他管教十分严格。 而这时候的梁启超也如井底之蛙,“不知天地间于帖括外更有所谓学也”, 整天都在潜心钻研八股文。
解读历史人物-梁启超
梁启超一生于目录学贡献卓越,代表著作有《西 学书目表》在分类、著录上有创新,类分学、政、教, 实有“西学”、“政学”两类,这个分类体系,突破 了被订为“永制”的四部分类体系,为近代西方图书 分类法的输入和我国新分类法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该 目著录西学书籍400种,西政书籍168种,1896年成书。 其他目录学著作有《西书提要》、《东籍月旦》、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读书分月课程》、 《东原著书纂校书目考》、《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佛经目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汉书艺文志渚 子略考释》等10余种。
综其一生,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蒿目忧心, 不能自已。故自少壮以迄于病死,始终以救国新民 之责自任。享年虽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则云变波 折,与清末民初之时局相响应。梁启超以“善变”闻 名于世。从戊戌年的变法开始,到庚子勤王,再到 创办《新民丛报》,宣传“新民”思想,为开启民智 鼓与呼。辛亥革命后,他回国参与政治,两次讨伐 复辟,再造共和。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 用的传统,并将这一传统转变成新的人格和社会理 想,在不断的“变”里,其宗旨和目的始终不变,“其 方法虽变,然其所以爱国者未尝变也”。——萧公权
张之洞等洋务派的温和改革不能有成效,梁认 为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抓住根本, 全方面变法。梁认为李鸿章的温和改革失败说 明他们激进的改革本身没错,而失败的根因是 没有将其变法主张真正贯彻下去,具体:a:布 新不除旧b:变事而不变法,变法而不变人。 1989~1903年,梁的思想最为活跃,将关注的 焦点放在了中国的民族主义问题,多种因素综 合影响下,形成比较成熟的民族主义思想。
解读梁启超
梁启超(1873.2.23—1929.1.19),生 于广东新会,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卓如,一 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 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 人,汉族广府人,广东新会人士,清光 绪举人
关于梁启超的总结
关于梁启超的总结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仲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政治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梁启超的生平和思想进行总结。
一、生平经历梁启超于1873年出生在中国广东省番禺县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
他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后来,他前往日本留学,在那里接受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回国后,梁启超积极参与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运动。
在清朝末年,梁启超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呼吁进行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
他主张取消科举制度,推动教育改革,提倡新式教育,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梁启超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主张通过文化变革来推动社会变革,提倡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并倡导女权主义。
他的思想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思想观点1. 政治观点梁启超提出了“党化政府”和“君主立宪”两个重要观点。
他认为,政府应该依靠一个有良好组织能力的政党来实现有效的管理和治理。
同时,他也主张在政府中设立一位君主作为国家元首,来保持国家的稳定与统一。
梁启超坚信政治改革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政治改革才能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推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他积极参与了辛亥革命,并支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2. 教育观点梁启超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主张改革传统的科举制度,提倡新式教育,培养国际化的人才。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强盛。
梁启超倡导国民教育,提倡平等的教育机会,反对封建主义的教育观念。
他还主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3. 社会观点梁启超主张社会平等和社会正义。
他关注穷人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呼吁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保护。
他也倡导社会的开放和包容,主张吸纳外来文化,并提出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观点。
他认为,通过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中国能够实现文化的复兴和社会的进步。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学者,政治家。
字卓如,任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人称任公。
广东新会人。
1890年入京会试得识康有为,拜为师,并接触西学。
1895年从康有为入京,协助其发动"公车上书",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风靡大江南北,与康有为并称"康梁"。
1898年再次进京,办理保国会,参与新政,多次上书请废八股、设编译局、奖励工艺制造。
7月光绪皇帝召见,命其筹备京师大学堂,主持译书局。
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创办《清汉报》、《新民丛报》,主张君主立宪,参加保皇会。
辛亥革命后回国,在津创办《庸言》月刊,后在袁世凯政府任职。
察觉袁的复辟野心后,于1915年定居天津。
同年袁谋称帝愈急,梁启超策动其学生蔡锷回滇起义,亲自在寓所草成讨袁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送沪发表。
袁倒台后梁启超赴欧考察,1920年回国办《改造》半月刊,并在清华、北大任教。
此后即脱离政界在津专心著述,完成《清代学术概论》、《墨子校译》、《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等专著,并在南开大学及寓所书房饮冰室讲学授课。
著述收入《饮冰室合集》,共148卷,约1400万字,涉及哲学、史学、文学、经济、法律、道德、宗教等许多学科,时间上囊括古今,地域上兼及中外。
尤其在先秦和明清、近代的学术思想研究方面,留下了一大批颇有见地的著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霍元甲】(1869~1909)爱国武术家。
字俊卿。
天津人。
其父霍恩弟为老镖师,以精于祖传"迷踪拳"武术而闻名乡里。
霍元甲幼年体弱,坚持练武10余载,博采众长,终创"迷踪艺",武艺超群。
1900年庚子事变后,有俄国"大力士"来津,侮我中华,目中无人,霍元甲挺身而出,与之较量,使其狼狈败走,轰动天津城。
后到上海创办"精武体育会",志在强国强民,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
梁启超
定公译之例:音译要统一,外文以英语为准,中文以京 语(即国语或官语)为准,而制一中西对照表,以为参 照。二是对译之名,虽间有声读之误,而依约定俗成之 例,仍可沿用。
贰
叁
养能译之材:这是关于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梁启超认为: 凡译书者,于华文、西文及其所译书中所言专门之学,三者 具通,斯为上才;通二者次之;仅通一则不能以才称矣。
贰
主要译著
到他的活表变他
服能政动现其翻
务够治中在中译
于审抱的翻的活
政时负爱译“动
治度是国特变的
——
之势始
色”最
目地终
和不大
的改如其具仅特
。变一中体表点
翻的救主现是
译。国张在“
的也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翻政
兴正本。译治
趣是质另兴为
——
和这
外趣先
策一
,方,
略 , 达
点 , 使
远 大
他 翻 译
面 , 还
应 时 而
《十五小豪杰 》 《世界末日记》
《佳人奇遇》 《经国美谈》 《卢梭学案》 《俄皇宫中之人鬼》 《亚里士多德之政治学说》 《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
说》
译 著
叁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壹 译书的目的性 贰 译书“当首立三义”
梁启超“翻译强国”的目的性 极为明确,一以贯之。他不 仅一而再、再而三加以强调, 而且以俄、日由弱国变成强 国的成功范例来论证翻译对 于强国的重要性。
谢
谢
Loem ipsum dolor sameman
观 tanam ca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tamam dalam qoue sampe.
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蒙”旗帜下的文学审美——论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的价值取向摘要:本文以梁启超为切入点,对中国近代文学变革“启蒙”与“审美”价值取向的矛盾性进行再解读,并对近代“启蒙”时代浪潮下,文学审美的步履维艰的实况进行再思考,从而对梁启超个人的文学思想有个更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 梁启超文学变革启蒙审美文学史上,一般把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学称之为中国近代文学。
中国近代文学处于中国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的变革、转型的过程之中,具有十分复杂的特性。
引人注目的是,在“启蒙”旗帜下,近代文学一方面要求文学形式适合于普通国民的认读,使其“白话化”;另一方面,承担“启蒙”任务的“政治文学”急速“俗化”,“茶余酒后之消遣”的鸳鸯蝴蝶派文学所替代,天下救亡意识演变为市场意识,导向革命的初衷也后来导向了现代性的生活消费,文学在“启蒙”与审美”之间左右为难、进退失据。
一、文学变革下的致力探索自严复以进化论来启动近代民族主义的变革之后,天演进化之理、“变”的哲学观点,不仅在政治思想上使近代民族主义冲破了传统的封闭和制约,而且在文学思想上,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思维模式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
于是,来源于西方进化论、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为内容的“启蒙”思想,导致了近代文学“觉醒”、“蜕变”、“开放”的总体特征的形成。
梁启超是较早接受和传播西方进化论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他把西方进化论精神灌注和贯彻到中国文学发展之中。
梁启超首先强调的是转变文学观念,他曾把西方进化论思想具体运用到研究清代学术中。
梁启超从历史进化的理论中深刻地感受到,传统的旧文学在民族危难之际,已暴露出其陈旧颓弱的弊端,已无法适应这种社会环境。
于是,梁启超大胆打破了守旧和封闭的旧文学观念,建立起进步和开放的新文学观念:文学应以“新民”为目的,要服务于现实需要。
作为以维新救国为价值取向的代表人物,梁启超把文学归到其政治的功利目的中,把文学作为维新事业的一部分,并以此来界定文学的社会属性,规约和肯定文学的社会地位、实用价值和鼓动作用。
梁启超在1897年的《湖南时务学堂学约》中曾称有“传世之文”和“觉世之文”的区别,但更倾向于对“觉世之文”的认同,他曾说:“吾辈之为文,岂其欲藏之名山,俟诸百世之后也,应于时势,发其胸中所欲言。
然时势逝而不留者也,转瞬之间,悉为刍狗。
”追求文学的感时致用价值是梁启超所认同的文学至高价值。
这显然抛弃了古人“不朽”的价值取向中追求传世的因素,而吸收了古人认为文章是“经国大业”,为时为事的实用和功利因素。
这一观念又是与中国近代自龚自珍以来的文学观一脉相承的。
作为连接古代与现代桥梁的中国近代正是一个典型的社会转型期,中外古今的各种思想观念在它的舞台上都曾上演过,特别是“西学东渐”使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参照。
内忧外患所带来的是中国近代社会“救亡”与“启蒙”的两大主题。
以此,梁启超在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注重对资产阶级意识的宣传,大力鼓吹社会改革;主张灌输欧洲之精神,唤醒国民尚武、自强意识;以及高张小说的巨大功能和社会价值。
以“新民”任务为燃眉之急,就使他把龚自珍以来“致用”的文学价值功能观更自觉地体现在更为具体的觉世之中,“新民”既是梁启超重要的政治理想,也是形成他这一时期文学观念的出发点。
因而梁启超的文学观念成为近代文学史上一个富有代表性的观念,也使近代文学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文学纳入启蒙、救亡的时代潮流之中。
随着西学被大量传入中国,近代新的社会思潮不断涌现。
吸纳外来的文学,不仅适应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变易规律,“能吸受以自广”,而且符合西方进化观的要求。
传统文论中的“气”、“道”、“趣”、“理”、“风骨”、“意境”、“神思”、“格律”等关键词被置换为“写实”、“表现”、“再现”、“形象”、“典型”、“主义”、“革命”等。
在这方面,梁启超不仅积极倡导,还身体力行。
他善于比较中西文化的优劣,他不单欲借用欧西的艺术技巧和自由文体,更希望借重欧西的文艺精神补救中国传统文学的风骨和灵魂。
然而同许多近代的学者一样,在接受西方文化精华的时候,仍然坚持中华文化的优越性。
梁启超曾称20世纪是中西文明结婚的时代梁启超曾称20世纪是中西文明结婚的时代。
同时,他又断言“彼西方美人,必能为我家育宁馨儿以亢我宗也。
”将西方文化比作女子,嫁于我东方文化,可能“远离的目的是为了最终的返回”,这种颇具东方色彩的比喻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文化自大意识。
表明彼时启蒙者的目力所及还只是西方文明现成的思想成果和具体文学创作,潜意识中运转的思维方式并未逸出传统框架,骨子里仍然坚信中国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近代文学观念杂糅的现象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近代文学观念甚至是文化观念的演进过程是十分复杂的,旧观念在新的来了很久以后仍具有不小的势力,这说明传统的强大牵制,在新的观念还没有内化为人们文化心理结构的成分,旧观念会依然暗存并伺机生长。
由于复杂的历史背景,近代文学变革从一开始就面临诸多文化难题:在新的文化选择中,开放抑或封闭、改良抑或革命、“道”与“器”、“体”与“用”的偏重和选择等等。
由于“启蒙”的紧迫性与历史的局限性,近代文学家们不能、也不可能很好地处理好这些难题。
因此,近代文学变革缺乏明确而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实际操作时一直陷于文化选择的困境中。
就像黄遵宪、梁启超等人,虽不满严复轻视白话,批评他“文笔太务渊雅”,但他们在诗界革命中对诗体的选择,对古代诗词神理的蹈袭,以及其文学批评文章的义理与风格,就连其“务为平易畅达”的“新文体”也只是做到“言文参半”,这些无一不明显带有对旧文化传统的“固执”与“迷恋”,仍旧表现出被动的文化选择中的传统心态。
即使这样,近代文学变革“新瓶装旧酒”的现象,经过文学家们孜孜不倦的探索,在经过“变革”洗礼后必将更加辉煌。
二、“启蒙”的崇尚与“审美”的压抑我们知道,近代文学所涉及的语言形式的变革、文学内容的更新、全民的接受视野,整体上是出于功利的而非人文的冲动,近代文学可以说是在一种非文学或非审美的环境中诞生。
即使近代文学所持的文学要有用于现实社会的观念,已同传统“文以载道”论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近代功用主义文学观的提倡是为了让文学参与到“启蒙”与“救亡”的革命中去,拯救民族与文化的双重危机。
因此,它要求文学必须摆脱“文以载道”的束缚,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中来。
文学要面向现实,反映现实是近代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打出的最鲜艳的旗帜。
这时期的理论家和文学家在他们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中对长期存在于中国人心理深处的“团圆意识”进行了彻底批判。
以新的阐释眼光指出古人之所以作小说的原因,不是为“载道”,而是出于“愤政治之压制”,“痛社会之浑浊”,“哀婚姻之不自由”。
梁启超被认为是功用主义文学观念的代表,其实,他是以文学反映生活来代替“文以载道”的。
梁启超从读者的审美需要出发提出这一问题。
他说:“凡人之性,常非能以现实境界而自满足者也。
……故常欲于其直接以触以受之外,而间接有所触有所受……此其一。
人之恒情,于其所怀抱之想象,所经历之境界,往往有行之不知,习矣不察者;不论为哀为乐,为怨为怒,为恋为骇,为忧为惭,常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此其二。
”因为小说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常导人游于他境界,而变换其常触常受之空气者”。
可见梁启超之所以将小说功能神话化,是要通过审美功能达到认识功能、教育功能,使小说这一文学样式俯就于他的政见。
后来事实也证明他的这种想法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打着“中华民族”旗号的梁启超,充分认识到在进化论的认识模式和富国强民的政治愿望共同构成的近代文学背景下,中国近代文学应建立起以“启蒙”为中心的文学写作体系,并藉此“开通民智”、“涵养民德”——这是当前通向民族自强的一条道路。
然而,与梁启超同代的学者王国维却对文学已经失去独立地位与价值,沦落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奴婢、工具这一事实表示深刻的不满。
他认为,审美具有超功利、超社会、超理性、甚至超个人的特点。
王国维对于文学艺术的看法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他的文学价值观代表了中国近代文学观念中的强调审美的即非功利主义的一面。
首先,他觉得文学的任务不是表现儒家之道,文学的价值在于表现人生;其次他认为文学要表现情感;再者王国维认为文学艺术的根本特质在于它具有审美价值,而不像梁启超一样承认文学的艺术的“功用”性。
在某种意义上,近代文学理论之中最具有参考价值的,是梁启超思想启蒙色彩鲜明的“三界”革命理论和王国维美学意识浓郁的悲剧崇高理论。
然而时代选择的不是王国维,而是梁启超。
这也就意味着在近代风云叱咤的环境下,文学的“启蒙”作用受到崇尚,而“审美”却备受压抑。
这种“启蒙”与“审美”价值取向的矛盾性同样在梁启超本人身上也有突出的表现。
梁启超一方面承认文学艺术的“功用”性,又特别强调文学自身的审美价值和审美特征,注重文学作品对情感的表现。
他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情感是不受进化法则支配的。
”“艺术的权威,是把那霎时间便过去的情感,捉住他令他随时可以再现”,是把艺术家自己的“‘个性’的情感,打进别人们的‘情阈’里头,在若干期间内占领了‘他心’的位置。
”但作为维新思想家,他无暇顾及作为纯粹文学样式的小说该如何发展,直接要求其对现实的社会政治改革有所补益,透露出“经世致用”的本意。
这一思想在“百日维新”失败,维新派由帝王之师变成亡命天涯、由在朝的“智囊团”沦为流亡的清议派后空前突出。
彼时,启蒙者在启蒙策略上很快由依赖皇帝变法转为“新民决定论”。
显然,在“启蒙”(说教)与“审美”(迎合)之间,近代文学可谓进退两难。
三、总结综上所述,以“立人”和强国之梦为内驱力的现代性追求,促使中国近代文学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并制约和决定了其基本趋向:改造国民性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深沉的悲剧感和悲凉色彩、语言形式的通俗化。
从龚自珍、梁启超到陈独秀、鲁迅等企图通过文学启蒙而达到“改造国民性”,提高国人素质。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文学的启蒙功能,为接受主体提供更多的阅读方便,文学改革必然要走语言通俗化(即言文合一)和形式大众化的道路。
总之,以“启蒙”为核心价值的中国近代文学变革,面对国弱民穷、内忧外患的情势,很难摆脱传统“经学”意识,它把“文以载道”的传统用进化论的武器推至边缘;同时,它又把那些从传统里接受的“经学”意识(经世致用、政治意识、国家观念)从边缘提升到中心,致使几乎与政治同一性的近代文学难以向文艺审美的层面转移。
思想启蒙、民族救亡与近代文学的牢牢结盟以及对审美追求有意无意的淡化和压抑,都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强大而直接的制导和牵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