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精神动力学理论
社会学4大研究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所提出,他认为人格的重要层面是来自于深深埋没的潜意识与欲望。
精神分析理论诞生之后,弗洛伊德的学生和弟子又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
Sigmund Freud ( 1856-1939) 24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今属捷克。
出生日期:1856 5 6 逝世日期:1939 9 231895年,与布洛伊尔合作发表《癔症研究》同年,开始使用精神分析这个术语;1900年,出版代表作《释梦》1909年,受邀赴美,获世界性影响。
1923年,理论完善后期,攻击趋力;人格水压模型。
理论要素:决定论思想、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趋力理论弗洛伊德著作《性学三论》《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把梦的实质理解为梦?是一种愿望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
心理动力理论: 概览一套对人性的哲学性描述。
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集中于引发行为的潜意识因素,鼓励移情的使用以期获得潜意识信息,创造治疗师与来访者的链接。
一套人格发展理论。
一门关注潜意识、从深层动力了解人性的心理科学和理论。
一个心理学派或心理治疗理论取向。
一套系统的心理治疗的方法。
通俗地讲,心理动力分析是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工具之一。
(社会工作者利用来访者存储于潜意识的童年早期性的影响,能够找得到成年后的情感问题的成因。
)心理动力理论的基本理论和思想1.精神结构的地形学说——潜意识理论2.内驱力理论和本能3.客体关系理论4.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理论5.人格结构理论1.潜意识理论——心理分层论弗洛依德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
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这便是著名的“冰山理论”。
心理学人格理论
心理学人格理论人格是指一个人在行为、情感和思维方面的稳定个体差异。
心理学人格理论旨在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并为人格的测量和评估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几种重要的心理学人格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以及大五人格模型。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人格理论的先驱之一,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后来的人格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的形成主要受到个体的无意识冲突和童年经验的影响。
他将人格分为三个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自我是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适应,超我则代表个体内化的道德和伦理标准。
弗洛伊德的理论为心理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尤其是心理分析和解梦。
二、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荣格是心理学人格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的概念。
集体潜意识是指个体共享的潜在心理结构,包括人类共有的象征、符号和神话等。
荣格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不仅受到个体经验的影响,还受到集体潜意识的塑造。
他将人格分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两个层面,认为个体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与集体潜意识进行平衡和对话。
三、大五人格模型大五人格模型是现代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人格理论之一。
该模型将人格特质划分为五个维度: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神经质指个体情绪稳定性和焦虑水平,外向性指个体社交性和外向倾向,开放性指个体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宜人性指个体友善和合作倾向,尽责性指个体责任感和自律性。
大五人格模型的优点在于简洁、全面和可测量性,被广泛应用于人格测量和组织行为研究领域。
综上所述,心理学人格理论是研究人类个体差异的重要领域。
通过不同的理论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个体的行为、情感和思维。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揭示了个体的无意识和童年经验对人格的影响,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强调了集体文化和象征对个体的塑造作用,大五人格模型则提供了一种全面、简洁和可测量的人格测量方法。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 口唇期(0~1岁) ○ 肛门期(1~3岁) ○ 性器期(3~6岁) ○ 潜伏期(7~青春期) ○ 两性期(青春期以后)
口腔期(0~1岁)
弗洛伊德把从初生到满周岁这段时 间称为口腔期。这个阶段儿童力比 多主要动欲区是口腔。共分为两个 时期:前口腔期(出生到八个月) 和后口腔期(八个月到一周岁)。
前口腔期:吸吮和吞咽 后口腔期:吞咽、咀嚼和吞食
2.肛门期(1~3岁)
这一阶段时间是从出生起第二年到第 三年末,主要动欲区从口腔转移到肛 门。
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时所生的刺激快感 获得满足。
性器期(3~6岁)
时间大约是从三岁到六岁,儿童 的动欲区转移到了生殖器。
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和伊 利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的产 生。
一、弗绒商人之家,4岁时全家搬到维也纳, 17岁考入维也纳医学院。1881年担任神 经专科医生,1886年结婚,育有三子三 女,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了著 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遭纳粹迫害迁居 伦敦,于1939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 敦逝世。
一、弗洛伊德简介
弗洛伊德简介
1873年,考入维也纳大学 医学院。
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 德国神经生理学家恩斯 特·布吕克的指导下,担任 助理研究员。于1881年, 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开始担 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
一、弗洛伊德简介
1884年,与布罗伊尔合作治疗一 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并 于1895年,共同发表了心理分析 学的第一份个案报告——安娜·欧 案例。
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 迁居伦敦。
1939年9月23日因口 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简介
介一 、 弗 洛 伊 德 简
精神病动力学人格结构
精神病动力学人格结构引言:精神病动力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通过分析个体的心理过程和潜意识来理解和解释精神疾病。
在精神病动力学理论中,人格结构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精神病动力学人格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一、本我:本我是人格结构的基础,代表着个体最原始的欲望和冲动。
本我是无意识的,由个体出生时就存在,它是个体的本能驱动力。
本我中包含了人的基本生物需求,如食物、水和性欲等。
本我是无法被理智和道德约束的,它追求的是即时满足。
本我是一个深藏在潜意识中的力量,它的存在对于个体的行为和情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自我: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中介者,它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
自我是人格中最复杂和最发达的部分,它既受到现实和理智的约束,又能够满足本我的需求。
自我有两个重要的职能:现实原则和道德原则。
现实原则是指个体在满足本我欲望时必须考虑现实因素,例如时间、环境和社会规则等。
道德原则是指个体在行为中要考虑道德和伦理准则。
自我通过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来实现个体的心理平衡。
三、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它代表了内化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超我是人格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它通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道德教育和社会经验形成。
超我对个体的行为和情感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它通过内心的道德标准来评判个体的行为是否正确。
超我的存在使个体能够在冲突中做出适当的选择,以符合社会的期望和规范。
结论:精神病动力学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代表个体最原始的冲动和欲望,自我是个体的中介者,通过平衡冲突来实现心理平衡,超我则代表了个体的道德和社会规范。
这三个部分共同作用,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情感和人格特征。
了解和理解精神病动力学人格结构对于理解和解释精神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个体的心理过程和潜意识,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解决内心冲突,实现心理健康。
心理学知识点 人格理论
心理学知识点人格理论心理学知识点:人格理论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情感和思维方面的独特和相对稳定的特质模式。
人格理论是研究人类个体差异和人格形成的重要分支。
下面将介绍几种经典的人格理论。
1.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是人格理论的奠基之一。
他认为人格是由三个层次组成的: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潜意识是人格的核心,包含了个体的欲望、冲突和压抑的内容。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即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生殖期,这些阶段对个体的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2. 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认为,人格的核心是自我概念,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他强调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并提出了人格的三个组成要素:自我概念、自我一致性和自我体验。
罗杰斯认为,只有在接受性、真实性和无条件关爱的环境中,个体才能实现自我概念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目标。
3.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基于满足一系列需求的过程。
他将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个体在满足低层次需求之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马斯洛的理论强调了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体的成长潜力。
4.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形成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他提出了四个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个体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概念和个体差异。
5.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他提出了八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心理需求和社会任务相关。
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中,需要解决身份认同、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耻等心理冲突,从而形成独特的人格特质。
总结:人格理论是研究人类个体差异和人格形成的重要分支。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潜意识对人格的影响;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强调个体在接受性和真实性的环境中实现自我概念的发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体的成长潜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能力对人格的影响;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总结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总结人格理论是心理学中研究人类个体性格特征的重要分支,以下是几个主要的人格理论。
1. 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五大人格特质理论是目前最为广泛接受和研究的人格理论之一。
它包括五个核心人格特质:外向性、神经质、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
这些人格特质在不同的人群中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并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具有显著影响。
2. 个体心理学人格理论个体心理学人格理论是由荣格提出的。
该理论强调了人格的个体化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格由个体的意识和无意识因素共同决定,个体需要通过意识化和面对阴暗面来实现内心的和谐。
3. 因果属性理论因果属性理论认为人格特质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和反应有关。
根据因果属性理论,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的解释会影响个体的人格特质。
这种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人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人格特点和行为模式的框架。
4. 心理动力学人格理论心理动力学人格理论是由弗洛伊德等人提出的。
该理论强调了个体的无意识动机对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心理动力学认为个体的人格特点受到无意识冲突和童年经验的影响,通过解决这些冲突和经验的处理,个体可以实现自我发展和成熟。
5.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格是一种对外部环境的知觉和解释方式,与个体的认知过程有关。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个体对社会环境的观察、评估和模仿的重要性,这些过程对人格特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人格理论对于理解和解释人类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的人格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格进行解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个体的特点和需求。
心理学人格类型理论和评估方法
心理学人格类型理论和评估方法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的稳定和独特的特点。
在心理学中,人格类型理论和评估方法是研究和描述不同人格特征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中常见的人格类型理论以及相关的评估方法。
一、人格类型理论1. 特质理论特质理论认为人格是由一些固定的、可测量的特质组成的。
其中最为著名的理论是五大人格特质理论(Big Five)。
这一理论将人格划分为五个维度,分别为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每个人在这五个维度上都有不同的得分,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
2. 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关注个体内在的冲突和动力,认为人格是在无意识层面上形成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是心理动力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心理动力学理论通过揭示无意识的动机和冲突来解释个体的人格类型。
3. 人格类型分类法人格类型分类法将人格类型划分为几个离散的类别。
最有代表性的分类法之一是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
MBTI将个体的人格类型划分为16个组合,基于个体对感知、理解、判断和生活方式的倾向。
二、人格评估方法1. 自我报告量表自我报告量表是最常用的评估人格的方法之一。
通过填写问卷,个体可以自我评估自己在各个人格特质上的得分。
其中最为经典的人格量表包括康奈尔大学人格测验(Cornell 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2. 项目性测验项目性测验是通过对个体对不同情境或刺激的反应进行观察和评估。
其中最为著名的项目性测验是罗夏赛克测试,该测试以图案的吸引和排斥为基础,评估个体的人格特征。
3. 行为观察法行为观察法通过对个体的观察来评估其人格特征。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对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
行为观察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客观地了解个体的行为和人格特征。
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治疗读书笔记
《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治疗》读书笔记一、内容简述本书介绍了人格病理的基本概念,包括人格障碍的类型、特征以及表现。
书中详细描述了不同人格障碍的特点,如边缘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并探讨了这些障碍对个体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书中阐述了精神动力性治疗的理念和方法,精神动力性治疗是一种以人的内在精神动力为干预目标的治疗方式,它通过分析个体的内在动机、需求、情感等因素,帮助个体解决内在的心理冲突和矛盾,从而改善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书中详细介绍了精神动力性治疗的过程、技巧和注意事项,为读者提供了实际操作的理论依据。
本书还探讨了人格病理与精神动力性治疗之间的关系,人格障碍的产生与个体内在的精神动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个体的内在动机和情感因素。
通过精神动力性治疗,可以帮助个体解决内在的心理问题,进而改善人格障碍的症状。
本书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精神动力性治疗在实践中的运用。
这些案例包括个体的治疗过程、治疗中的困惑与解决策略等,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精神动力性治疗的原理和方法。
书中还对治疗效果进行了评估和总结,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对人格病理及其精神动力性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二、人格病理概述在《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治疗》人格病理部分是整个理论框架的基础和前提。
人格病理指的是个体在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源于遗传、环境、心理创伤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通过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我对人格病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人格病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涵盖了人格的各个方面,如情感、行为、认知等。
常见的如情绪不稳定、自我认知障碍、人际关系紧张等,这些症状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影响不容忽视。
这些异常变化不仅影响个体的社会功能,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甚至精神疾病。
人格病理的成因复杂多样,除了遗传因素的影响外,童年时期的经历、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都可能成为引发人格病理的重要因素。
心理动力学人格类型
心理动力学人格类型心理动力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涉及到人的个性和人格类型。
心理动力学人格类型包括以下几种:1. 内向型(Introverted):内向型的人更喜欢独处,喜欢思考和反思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他们通常更为内向、安静,更集中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2. 外向型(Extroverted):外向型的人喜欢与他人交往和社交,他们更喜欢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验。
他们通常更为外向、活跃,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联系。
3. 感性型(Sensing):感性型的人更加注重感觉和实际的事物。
他们通常更注重当下的细节和现实的情况,更善于处理实际的问题。
4. 直觉型(Intuitive):直觉型的人更加关注未来的可能性和潜在的意义。
他们通常更注重抽象思维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意义。
5. 思维型(Thinking):思维型的人更倾向于以逻辑和理性的方式思考问题。
他们通常更注重事实、原则和分析,更善于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
6. 情感型(Feeling):情感型的人更倾向于以情感和价值观为导向思考问题。
他们通常更注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更善于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
7. 判断型(Judging):判断型的人更倾向于有组织、有计划和控制的生活方式。
他们通常更喜欢有明确目标和结构的工作和生活,更善于做出决策和管理时间。
8. 知觉型(Perceiving):知觉型的人更倾向于灵活、开放和适应性的生活方式。
他们通常更喜欢灵活应对变化和探索新的可能性,更善于适应环境的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人格类型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每个人都可能在各个维度上有不同程度的倾向。
心理动力学人格类型理论主要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人际交往和个人发展中提供一种框架和指导。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及其影响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及其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过程及其深远影响。
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心理学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该理论经历了从早期的“三我”结构到后期的“四我”结构的演变,反映了弗洛伊德对人格内在动力机制的深入理解与不断完善。
本文将追溯这一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其核心内容与主要观点,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影响与价值。
通过对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为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实现个人成长与发展。
二、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作为其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
这一理论的起源可追溯至弗洛伊德早期的心理学研究,而其发展则与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现象、梦的分析以及神经症治疗的深入探索紧密相连。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他提出了心理地形学(Psychotopography)的概念,将人的心灵划分为三个层次: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
这一划分构成了他后来人格结构理论的基础。
随着研究的深入,弗洛伊德逐渐将无意识视为决定个体行为和思想的关键因素,并开始探索无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如何影响人的心理发展。
随后,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通过对梦的分析揭示了无意识的运作机制。
他发现,梦是无意识欲望的满足,而梦的扭曲和象征则反映了无意识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这一发现使弗洛伊德更加确信无意识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弗洛伊德的晚期著作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人格结构理论,将人格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代表了原始的欲望和冲动,寻求即时的满足;自我则负责调节本我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则体现了社会和文化对个体的期望和要求,以道德原则为指导。
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人格内部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而且为理解人的心理发展和社会行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人格分析
人格分析一.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1.理论观点:人性观弗洛伊德的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
第一,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如潜意识动机与本能驱力,以及六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
第二,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
第三,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
人格界定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主体。
人格结构地形学模型:弗洛伊德强调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而意识的过程则是由潜意识的过程衍生的,意识又包括前意识,所以他把人格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
意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代表人在任何时刻所能够觉知到的每一件事,包括感觉、知觉和各种经验、记忆等。
前意识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潜意识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支配着人的行动。
结构模型:晚期的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中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潜意识理论,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也是意识的结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道德化了的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遵循“道德原则”。
人格动力弗洛伊德对人格或心理动力持一种本能论的观点,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潜意识的本能的支配。
最早,他把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自我保存本能,在最后的分类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生活的本能存在两种内本能,即生本能和死本能,前者代表心理活动的性欲成分,后者代表破坏成分。
新精神分析学派
二、荣格的其他理论:
1、人格动力理论: 人格发展的背后有人格动力在推动,称之为心理能量; 心灵是一个相对封闭且自给自足的能量系统; 心理能量会前进也会退行; 心理能量也能发生能量转换和形态的变化 ;象征是促使心理变化的一种工具。
4.人格化: 指个人在追求生理需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对自己、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的形象。
5.人格的发展时期: 强调早期经历对成年人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发展阶段主要是由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的。
三、弗洛姆的主要理论观点:
人格理论聚焦于人的焦虑感,以及为回避焦虑感而采取的措施上;
二、艾里克森与自我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的发展:
1、自我的概念: 人格中强势而独立的部分 ;促使人们完成建立自我认同的目标 ;主要功能在于建立及维持自我的认同感。
2、艾里克森的主要贡献:(1)提出“自我同一性”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
(2)八阶段人格发展理论
(四)
社会文化观点的人格理论:
一、霍妮的主要理论:
三、分析心理学简评:
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强调人格的整体性; 情结理论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人格类型说开创了个体差异研究的新领域; 研究方法灵活多样。
(二)
一、个体心理学,阿德勒的主要理论观点:
1、人格动力学理论 :人人生来就有自卑感,人们寻求卓越是为了克服这种自卑感;追求卓越是人格发展的原动力。
3.女性心理学.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荣格人格理论的延续及不同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学说(一)、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1、作为意识,弗认为是人格最表层部分,是由人能够注意提到觉察到的主观经验组成;特点: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限时性;2、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被回忆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有关经验组成。
3、无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深层部分,主要指不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经是意识领域却被压抑起来的心理活动。
具体包括原始的冲动、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还有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特点:(1)、无矛盾性:互不干扰,各人独立(存在内容);(2)、无时间性:不因时间而消失或减弱,不存在时间先后顺序影响;(3)、不存在彼此的否定、怀疑或不信任的成分;(4)、非现实性:―快乐原则‖(5)、无意识观念里面的能量是最大的,较活跃,易变形;三者关系:无意识是原动力,意识、前意识是检查官。
(二)、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一些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形成,它同人的内体过程相联系,本我中储存的能量为力比多,主要向躯体提供能量并储存能量同时为自我和超我输送能源。
生本能具备的能量叫eros,创造的力量;死本能具备的能量叫Thanatos自我:比较理智的、符合现实的一部分、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中是文明、最有道德的一部分,遵循道德原则,包含自我理想和良心。
(三)、自我防御机制:自我为了协调人格内部产生的冲突而形成的防御方式。
比较常见的:压抑:最基本防御机制否认:消极的解释问题是的方式投射:拿加别人做替罪羊合理化;替代;升华设计:性别与防御机制的有关影响、性格与防御机制的有关影响。
弗洛伊德关于性心理发展即人格发展理论凡是能带来愉快的满足的体验都叫性快乐;口腔期(0~1岁),快感区:唇、舌;前口腔期(0-8个月)、后口腔期(8-1岁)停止和倒退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在从低向高发展时,由于没顺利解决好前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冲突,导致低阶段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下来,从而出现任何发展阶段的停滞和延缓。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和人格测量方法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和人格测量方法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方式、思考模式、情感体验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
人们对于人格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以及人格测量方法。
一、人格理论1. 特质理论特质理论是最经典的人格理论之一,认为人格可以通过不同的特质来描述。
戈登·阿勒波特认为人格可以通过五个核心特质来解释,即神经质、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
这种理论认为人格是相对稳定的,并且可以通过测量各种特质来揭示个体的人格特点。
2.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格可以通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信念、期望和价值观来描述。
阿尔伯特·班德拉认为,人格可以通过个体对于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来解释。
此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信个体在不同情境下会呈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
3. 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人格是由个体的欲望、冲突和潜意识驱动的。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模型包括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以解释个体内部心理过程和冲突。
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的形成受到童年经验和潜意识内在冲突的影响。
二、人格测量方法1. 自陈式问卷自陈式问卷是人格测量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个体需要通过对一系列陈述性问题进行反应,以评估其人格特点。
著名的自陈式问卷包括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和大五人格问卷。
这种方法可以量化个体在各个人格特质上的得分,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估结果。
2. 项目测验项目测验是另一种常见的人格测量方法,个体需要对一系列看似没有明显关联的项目进行选择或判断。
著名的项目测验包括罗夏克墨菲测验和图形测试。
这种方法通过分析个体在项目选择上的倾向来洞察其潜在人格特点。
3. 行为观察行为观察是一种直接观察个体行为来推断其人格特点的方法。
观察者可以通过观察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反应来判断其人格特质。
这种方法相对主观,并需要观察者对人格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和经验。
4. 神经生理测量神经生理测量通过观察和记录个体的生理反应来推测其人格特点。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特质、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是一个人的核心和个体表征。
人格发展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对于自身特质和行为方式的逐步塑造和完善。
在心理学领域中,有许多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其中最著名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是以下五大理论:1. 弗洛伊德的精神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精神动力学理论对于人格发展影响深远。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潜意识的影响,自我意识在探索与冲突中逐渐形成。
他提出了个人性格结构中的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了原始欲望与冲动的驱动力,自我则是对社会规则和现实情况的认知与适应,超我则代表了个体内化了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特点。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通过这三个部分之间的不断斗争与平衡来实现人格发展。
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需要按照一定的层次逐渐满足自己的需求。
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只有在满足了低级需求后,个体才会追求更高级别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通过满足需求来获得自我实现和个体增长的过程。
3.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概念对于人格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自我行为目标,并且会根据这些目标进行依赖性与独立性的行为选择。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需要被接纳和重视的内在驱动力,并且通过真诚与同理心来帮助他们实现这种自我价值感。
他提出了积极回应(positive regard)和无条件接纳(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等概念来解释这一观点。
4. 卡尔·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是心理学领域另一位重要人物,他创立了分析心理学并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格发展的观点。
荣格关注个体内部阴暗面(阴影),并强调个体需要探索并整合这些被压抑或被忽略的失衡元素。
他还提出了集体无意识概念,即认为人类共享一些基础性的思维模式和原型,并将其反映在我们对世界和自己的看法上。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的人格特质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的人格特质人的人格特质是指个体相对稳定、独特而持久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人格特质对于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具有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通过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人的人格特质进行解释和评估。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的人格特质。
一、人格特质的理论解释1. 人格心理动力学理论人格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人格特质是由个体内心的冲动和欲望所驱动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中提到了三个层次的冲动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自我则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则代表个体对社会规范和道德的内化。
人格特质的形成受到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影响。
2. 人格心理学理论人格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过程对人格特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个体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解释,形成自己的认知模式和信息加工系统。
这些认知模式和加工方式会影响个体对于自我的理解和行为模式的选择,从而塑造了个体的人格特质。
3. 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五大人格特质理论是目前最为广泛接受的人格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特质可以通过五个维度来描述: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这五个维度代表了个体在社交、情绪稳定性、创新性、合作性和自律性方面的倾向。
五大人格特质理论对人格特质的解释提供了常用的框架,被广泛应用于人格测量和研究领域。
二、人格特质的评估方法1. 自述量表自述量表是人格特质评估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个体通过填写问题或陈述来描述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特征,研究者根据回答的内容和得分计算出个体在各个人格特质上的得分。
这种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个体对于自己人格特质的认知,但同时也存在自我主观性的缺点。
2. 观察法观察法通过观察个体在实际行为中的表现来评估其人格特质。
研究者通过观察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面部表情、语言表达等来判断其人格特质。
观察法能够提供客观的行为数据,但对于某些隐藏在内心的特质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判。
3. 报告法报告法是指通过他人对个体的观察和评价来评估其人格特质。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现代心理学和精神分析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中如何发展出不同的人格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三个基本的人格结构: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份,包含了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追求快乐和满足。
自我是人格的现实部份,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并根据现实情况做出适当的决策。
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份,包含个体内化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2. 弗洛伊德的性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性格发展与儿童时期的经历密切相关。
他提出了五个性格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繁殖器期。
每一个阶段都与特定的身体部位和心理冲突相关。
如果个体在某个阶段经历了难点或者冲突,可能会导致性格特征的发展问题。
3. 弗洛伊德的谨防机制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面对冲突和焦虑时会使用各种谨防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心理平衡。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谨防机制,包括压抑、投射、退行、反抗、理性化等。
这些机制可以匡助个体解决冲突和焦虑,但也可能导致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问题。
4. 弗洛伊德的性格类型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性格类型是由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他提出了两种基本的性格类型:冲动型和压抑型。
冲动型个体更倾向于满足本我冲动的欲望,追求快乐和满足。
压抑型个体更倾向于受到超我的控制,追求社会认可和道德准则。
5. 弗洛伊德的人格评估方法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评估方法来应用和研究。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心理动力学评估,包括自由联想、梦境分析和心理分析等。
这些评估方法可以匡助心理学家了解个体的潜意识和冲突,从而提供个体的心理治疗和辅导。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现代心理学和精神分析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格的定义名词解释
人格的定义名词解释人格,作为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在心理学和哲学领域中一直备受关注。
它既涉及到个体内在的特质和品质,又与社会互动和行为表现密切相关。
在本文中,我们将试图对人格进行一个简要的定义和解释,以及探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一些主要因素。
人格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它涵盖了个体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以及行为表现和社会互动。
人格是一个持久而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不同于短期的情绪或行为变化。
它是我们与他人互动和适应环境的基础。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人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遗传倾向,例如内向和外向特质的存在与遗传有关。
然而,环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成长环境和社会文化影响。
家庭、学校、朋友圈等都会对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在人格的研究中,心理学家将人格特质分为五个大的维度,即“大五人格特质”: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这五个特质反映了个体在行为和情感方面的差异。
每个人在这些特质上都有自己独特的倾向和偏好。
外向性是指个体对社交活动的倾向程度。
外向的人通常活跃、善于交流和社交,而内向的人则更喜欢独处和内省。
神经质则指的是个体的情绪稳定程度,高神经质的人更容易焦虑和情绪波动,而低神经质的人较为稳定。
开放性是指人们对新事物和经验的接受程度。
开放性高的人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具有创造力,而开放性低的人更加保守和习惯于传统。
宜人性涉及到人们与他人互动时的友好和善意程度,而尽责性则反映了人们对责任感和计划性的偏好程度。
除了这些心理学上公认的人格特质之外,也有其他理论和模型尝试去描述和解释人格的复杂性。
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动力学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意识、潜意识和超我三个层面构成的,通过个体对冲动的处理和调解而得以形成。
总体而言,人格的定义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既涉及到内部的心理特质和品质,也和外部环境和社会互动紧密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的精神动力学理论述评【摘要】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和霍妮是精神动力学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
他们的理论观点对心理学、精神病学乃至整个社会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主要评述了他们各自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分析评价。
【关键词】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霍妮在人格心理学领域,各种人格理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其中,精神动力学理论可谓一朵奇葩,对人格理论的发展、精神治疗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的观念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概述精神动力学领域的三巨头:弗洛伊德、阿德勒和荣格,以及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霍妮的主要理论观点,并且对这些理论作一个总结和评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弗洛伊德是精神动力学理论的开山鼻祖,他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与精神治疗领域和人格发展心理学领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弗洛伊德是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最深远影响的心理学家。
以下将介绍他的主要理论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的起源精神动力学理论起源于19世纪晚期。
当时,人们对一种叫做歇斯底里症(hysteria)的心因性躯体疾病束手无策,歇斯底里症的患者会有生理症状,但是,却找不到明显的躯体方面的原因。
当法国医生Jean Charcot证明自己可以在病人处于催眠状态时使用暗示法消除歇斯底里症状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这是一种心理疾病。
弗洛伊德对这一发现非常好奇,于是,从维也纳专程赶往法国巴黎观摩Charcot的治疗演示。
弗洛伊德深受鼓舞,回到维也纳之后,经过多番努力,终于创造了一种更为彻底的治疗歇斯底里症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精神分析法(psychoanalysis)或精神分析理论(psychoanalytic theory)。
精神分析法是指对于心理障碍的一系列治疗方法,而精神分析理论则是指弗洛伊德对于人格和心理障碍的理论解释。
不过,在实际应用中,人们通常将这两个术语混淆使用。
无意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无意识(unconsciousness)放在影响人格的至关重要的位置。
无意识就是人们一般意识不到的那个心理成分,在人格结构中,无意识占去了很大比重,而为我们所熟悉的意识,只是人格结构的冰山一角。
另外,弗洛伊德把容易进入意识,但一般而言又处于无意识状态的那部分叫做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
无意识中包含着一些被压抑的记忆、情感以及来自本我的本能驱力。
无意识中的思想、感情和欲望虽然一般不为我们所知,但是,它们却常常以“伪装”的形式进入人的意识之中,这些形式可以是梦,也可以是某种精神症状或躯体症状。
人格结构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和超我不断地进行斗争,而自我则负责调和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id)是原始的无意识储藏所,在此蓄积着我们人格的基本动机、驱力和本能欲望。
在自我中,有两种重要的本能,即攻击欲和性欲,前者代表死亡本能,后者代表了生的本能。
本我遵循的是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而不计行为后果,刚出生的婴儿,只有本我,而自我和超我则是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社会化逐步发展起来的。
超我是对人格中负责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监督管理者。
超我所坚守的道德和价值观来源于父母和社会价值的内化。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根据父母和其它成人强加的规则形成一套内部规则,于是超我就形成了。
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规定自己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因此,超我和本我经常发生冲突。
自我是我们头脑中有意识有理性的那部分。
自我必须选择那些在满足本我欲望的同时,又不违背良心且不会产生不良后果的行为。
当超我和本我发生矛盾的时候,自我会试图让两者都感到满足。
不过,一旦自我找不到有效的妥协方法,就会产生冲突和紊乱的思想行为,这就意味着精神障碍的发生。
自我防御机制自我在处理本我和超我之间冲突的时候所采用的策略叫做自我防御机制(ego defense mechanism)。
弗洛伊德认为所有自我防御机制都是在前意识水平发作的,这一水平接近意识的边缘,处于意识和无意识的中间状态。
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有:压抑(repression)即自我用来将无法接受的想法和情感赶出意识的防御机制。
例如,如果一个小孩子对父亲充满的恨意,但是出于畏惧不敢表达,只好把这种怨恨压抑到无意识中,不过,虽然意识不到这种恨意,但是,这份恨意却并未消失,它会在梦中,幻想或精神障碍中表现出来。
否认(denial)这种防御机制通过否认问题的存在来避免冲突。
例如,一个嗜酒如命的人,就会下意识地忽略关于酒精对人体诸多危害等方面的信息。
而一个烟民则会特别注意到一些酷爱吸烟却健康长寿的人。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对于那些由于实际上不能被接受的动机而导致的行为,人们通常会通过合理化来寻找一些能够被社会所接受的理由。
比如一个罪犯在为自己的暴力行为寻找各种客观原因以此证明自己的行为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样,他就可以更心安理得地接纳自己的行为而避免过分内疚。
又如一个学生经过努力却考试失败,他就会认为自己之所以失败是由于考试不公平或自己没有认真对待这次考试。
投射(projection)将自己的无意识欲望归咎于其他人或其他事物的防御机制叫做投射。
例如,当一个人心中充满愤怒的时候,会觉得周围的每个人都在跟自己作对。
升华(sublimation)以被文化和社会允许并接纳的方式来满足性欲和攻击欲望,就是一种升华。
升华可以有效地发泄内驱力,使得本我和超我同时得到满足,因此是一种建设性的防御机制。
例如,通过舞蹈表演来满足性欲,通过体育运动来发泄攻击性等。
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通过心理性欲阶段理论来阐述儿童的人格发展。
他认为,儿童的人格核心是在6岁之前形成的。
儿童期对性快乐的欲望对发展具有持续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性原论是他的理论中最为后人诟病的观点之一。
弗洛伊德划分了5个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它们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在不同阶段中,儿童的性快感来自不同的身体部位。
弗洛伊德相信,许多成人的人格特质都与他们在某一个(或几个)发展阶段中形成的固着有关。
所谓固着(fixation),是指那些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解决的心理冲突,一种固着的形成对人格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口唇期(oral stage)在生命的第一年,婴儿的快乐主要来自口部受到的刺激,如吮吸、吐出,在成人期,这一口部刺激的需要表现为嚼口香糖、吸烟、狂吻等行为。
在口唇期如果发生固着,则会出现两种可能的人格障碍:一种是过度满足进食要求所导致的口唇期-依赖性人格,这类人过分轻信他人,被动,过分要求被人关注;另一种是进食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所导致的口唇期-攻击性人格,这类人刻薄,疑心重,喜欢盘剥他人。
肛门期(anal stage)在0~3岁之间,儿童的注意力转移到排泄过程中来。
过于放纵或严厉的大小便训练会导致肛门期的固着,并表现为相应的人格特质:一种是“随意排泄”型人格,这类人不讲规则,残忍而龌龊;另一种是“憋着不排泄”人格,这类人固执吝啬、死板、有强迫性洁癖。
性器期(phallic stage)儿童在3~6岁之间处于性器期。
在性器期,儿童对性器官的兴趣越来越大,并开始在生理上受到异性家长的吸引,这个阶段男孩会发展出恋母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男孩为了获得母亲的感情而与父亲对抗,但迫于父亲的强大威慑,转而对父亲进行认同,从而接受父亲的价值观。
类似地,女孩在这一时期会发展出恋父情结,并最终与母亲认同,获取母亲的价值观。
弗洛伊德认为,这一阶段的成长对儿童的性别认同至关重要。
性器期发生固着的儿童所具有的人格特质为爱慕虚荣、爱出风头、敏感、自傲、有自恋倾向。
潜伏期(latency stage)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从儿童6岁到青春期之间有一段潜伏期。
潜伏期不是一个发展阶段,因为此时的心里性欲发展暂停了。
生殖期(genital stage)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心里性欲的发展就随即进入了生殖期。
在生殖期,迅速增加的性能量会激活此前各阶段中未能得到解决的心理冲突。
这就是青春期之所以充满情绪混乱和各种困难的原因。
生殖期结束时,个体完全形成了成熟的爱和成人的性生活能力。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的创始人阿德勒早期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但是由于他不能接受弗洛伊德只注重无意识、本能驱力和性欲的观点,而与老师分道扬镳。
阿德勒所谓的个体心理学,其实并非意指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而是说每个个体都是一个有机整体,有自己独特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人生理想的和谐整体。
追求卓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阿德勒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因此受到社会驱力的支配,而非生物本能。
在阿德勒看来,人一出生,就开始了无止境的追求卓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对卓越的追求是人生的基本动力,其它一切动机都包含其中。
他认为,正是这种驱力帮助人们努力克服自身缺陷,向上奋进,从而拥有能力、获得成功,并克服缺点。
但是,如果一个人只顾着追求个人的卓越而不考虑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就会出现卓越情结(superiority complex),卓越情结的具体表现为:专横跋扈、爱慕虚荣、自命不凡,自以为是。
自卑与补偿(inferiority and compensation)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曾有过自卑的感觉,因为我们生来就是一个弱小无力的婴儿,必须依靠更为强大的成年人才能存活下来,这种无力感不可避免地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限制,从而产生自卑。
从生命的开始,个体就用一生来与自卑进行抗争,这种与自卑抗争的过程就是追求卓越的过程。
因此可以说,自卑感在阿德勒看来就是我们追求卓越的驱力。
阿德勒认为,所有的文化其实都是植根于人类普遍共有的自卑。
一旦有了自卑感,人们就会尝试去补偿,补偿的过程其实就是追求卓越的过程。
补偿分为两种:一种是成功的补偿,它是建立在对生活意义正确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以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
在个人获得成功的同时也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另一种则是失败的补偿,个体放弃了改变的努力,通过幻想和自我麻醉来掩盖自卑感,但是,对自卑感的掩盖并不能有效改变主客观环境,所以,真正的自卑感仍旧纹丝不动。
如果补偿经常失败,则个体就会形成一种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即表现为消极颓废,自暴自弃,终至一事无成。
生活风格(style of life)在克服自卑并追求卓越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要补偿的缺陷不同,因此,通向成功的方式也不同。
阿德勒认为,这些不同组成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生活风格。
在人生之初,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是家庭,而出生顺序就是儿童的基本生活环境。
儿童必须学会找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并且适应它,才能在家庭环境中得到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