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整理)心理学复习提纲.pptx

合集下载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

1.什么是注意?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三项功能是什么?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基本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2.注意的四个品质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注意转移?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影响注意转移因素: 1、先前注意紧张度 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3、个人的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4、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3. 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或较少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6.中小学生注意能力的培养?1、限定完成学习任务的期限2、养成注意重点的习惯3、加强意志锻炼4、节奏分明的学习与休息5、运用特殊方法,训练注意力3.什么是感觉、知觉?感觉与知觉有何关系?感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开端。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区别:1、反映内容不同 3、生理机制不同 2、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认知活动,而知觉则是高于感觉的一种认知活动。

但都处于人的感性认识阶段。

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总是在感觉的基础上进行。

人们很少有单纯的感觉,于是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

4.知觉有何特性?知觉的选择性:在许多直觉对象中,根据当前需要有选择的把其中一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以产生清晰的知觉。

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能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当前事物的时候,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并用词把它表示出来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5.什么是观察?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1.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4.指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

心理学 复习提纲

心理学  复习提纲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复习提纲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也称为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其中认识过程由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组成。

个性心理是指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或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

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两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个性心理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由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组成;个性心理特征由能力、气质、性格组成。

3、【心理学历史】西方最早的心理专著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教育心理学(同时也是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是桑代克。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认知派的代表人物:布鲁纳、奥苏伯尔。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5、【心理学研究原则】6、【心理学研究方法】7、大脑分左右两半球,是协同活动的。

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在右半球。

12、【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第二章注意复习提纲注意的转移: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转移。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者的知觉任务、知觉者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个人的坚定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影响注意分配的条件:熟练程度(自动化)、内在联系。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原有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新事物的性质与意义、事物是否具有转移注意的信号、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复习提纲11、如何运用感知规律进行教学。

心理学基础知识ppt课件大纲

心理学基础知识ppt课件大纲
特征和水平。
02 认知过程
感觉与知觉
01
02
03
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 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的反映,如颜色、声音、 气味等。
知觉
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人脑 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 反映,如空间知觉、时间 知觉、运动知觉等。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 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注意与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01
02
03
04
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 进行观察,探究其发生机制和
影响因素。
观察法
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仪器记录 被试在自然情境下的行为表现,
以了解其心理活动。
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被 试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以 分析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测验法
使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对 被试进行测量,以评估其心理
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是意识的基础,只有被注意到的 事物才能进入意识领域。
意识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包括对自 己身心状态的反映,如对自我、环境、 时间等的意识。
记忆与学习
记忆
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 和再现,包括识记、保持、 回忆和再认等过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心理学思想
包括古希腊哲学家的心理学观点, 如柏拉图的灵魂三分说、亚里士 多德的官能心理学等。
近现代心理学派别
如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等,它们 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 产生了深远影响。

《心理学》 重点复习提纲

《心理学》   重点复习提纲

《心理学》重点复习提纲《心理学》-重点复习提纲《心理学》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就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首先,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

其次,心理学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解释、预测和调控)。

心理学就是一门以表述、预测和调控人的犯罪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犯罪行为,阐明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心理学做为一门科学,就是自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创建心理实验室,并使之瓦解思辨性哲学沦为一门单一制学科已经开始的。

这就使得心理学的研究工作更为困难和复杂,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了。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

一、科学心理学的问世及结构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主要观点:用实验的方法分析出心理的基本元素及心理的结构。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主要观点:强调意识的功能。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主要观点:研究线路需用“提振-反应”公式去则表示,秉持心理学就是研究犯罪行为的科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勒主要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五、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要观点:研究人的潜意识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主要观点: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七、心智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奈瑟主要观点:研究信息加工过程(常用“小声响”方法)。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一)实验与重新认识心理学(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三)发展心理学(四)生理心理学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二)教育与学校心理学(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五)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第四节:心理学研究方法一、观察法:1、定义:就是所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犯罪行为展开存有目的、存有计划的系统观测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展开分析,以期辨认出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心理学复习纲要(超全)

心理学复习纲要(超全)

一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与行为关系的科学心理现象分类:1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动机过程) 2心理状态3 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价值观)1879年,威廉·冯特(W.Wundt)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里科学的诞生和独立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生理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认知神经科学将有望成为21世纪心理学发展的主流心理学的实质: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这种反映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能动的,并且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和表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以检验的。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 相关法, 访谈法 , 问卷法二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基本特征。

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分类: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任何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的新异性 3)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4)刺激物的运动变化2人的主观因素:1)人的需要、兴趣和情感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人对事物的期待 4)人的身心状态无意注意规律的合理利用1)教学环境要美化、优化,控制引起分心的因素,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

2)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3)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吸引学生稳定的注意。

4)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性,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想象,保持持久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由于它是受人的意识调节和支配的,所以,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

2)合理地组织活动。

3)稳定的间接兴趣。

4)坚强的意志力。

有意注意规律的有效利用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

心理学基础复习提纲

心理学基础复习提纲

注意~~选择、判断或名词解释 p163~168


1.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特点是什么? 指向性和集中性。 3.注意的品质有那些?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 简答或论述: 1.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p167~168 (1).刺激物的特点:a.刺激物的新异性b.刺激物的强度c.刺激物 的活动和变化d.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2).主体本身的状态:a.主体的需要和兴趣b.主体的情绪状态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有哪些?p168~169 (1).明确活动的目的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的组织活动 (4).同干扰作斗争






1.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 的内在动力。 2.动机有哪几种功能?p201~202 (1)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节功能 3.叶克斯-道得生定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动机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 倒U型的曲线关系,即动机强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活动效 率下降。 4.追求成功的人和避免失败的人在成就动机上各有什么特点? 在现实生活中,努力追求成功的人往往比较自信,抱负远大, 喜欢接受有挑战性的任务,并勇于承担责任;注重避免失败 的人往往比较自卑,容易在困难面前退缩,喜欢选择容易的 任务,以避免失败。
气质~~选择、判断或名词解释
1.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指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 点,这些心理特点以同样方式表现在 各种活动中的心理活动的动力上。 2.各种气质类型的特点是什么?p241 3.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的主要 内容是什么?p248

简答或论述

心理学复习总结提纲

心理学复习总结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二章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2.心理现象的内容:分为两类: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2)个性心里特征3.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1、有助于学好教育科学理论2、有助于建立科学世界观实践意义:1、有助于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2、有助于搞好教学工作3、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4、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公认为是心理学科独立的标志。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2)发展性(3)实战性5.心理学的方法:(1)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试的外部表现,以了解其内部心理活动的方法。

(2)实验法: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它是心理学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6.反射种类:俄国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20世纪初通过条件反射实验研究了大脑皮层的机能,开辟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研究领域,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分为: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从条件反射又分为:第一信号:是以具体事物作为信号刺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凡是以语言、文字作为信号刺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三章感觉和知觉1.感觉的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与知觉的区别:(1)反映的内容不同(2)产生的生理机制不同(3)影响因素不同感觉与知觉的联系:(1)两者同属认识活动的初级形式,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3)知觉并不是感觉的机械相加3.感觉的作用1)感觉是其它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2)感觉提供内外环境信息,保证了有机体的正常活动。

(通过感觉提供的信息来了解集体内部状态和外界事物)3)感觉保证了有机同环境的信息平衡,维持了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一、概念1、心理学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因此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2、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3、意识意识在心理学中定义为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

意识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人脑把世界万物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后,从这两大类具体事物中思维抽象出来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是具体事物的存在、运动和行为表现出来的普遍性规定和本质,是每个具体事物普遍具有的自主、自新、自律的主体性质和能力。

4、思维思维分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而狭义的通常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思维专指逻辑思维。

5、感觉阈限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用于测量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用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来表示。

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两类。

绝对感觉阈限测量感觉系统的绝对感受性。

6、反射反射的定义:审查元数据并收集关于它的类型信息的能力。

7、注意起伏现象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地加强和减弱,叫注意起伏8、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一种有意想象。

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脑海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用以积累的知觉材料作为基础,使用许多形象材料,并把他们加以深入,通过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来。

9、心境心境是指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情感,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如绵绵柔情、闷闷不乐、耿耿于怀等;10、气质气质是根据人的姿态、长相、穿着、性格、行为等元素结合起来的,给别人的一种感觉,就是气质,气质是用来形容人的,而相对而言,形容场所的各种感觉,则是用气氛来形容。

心理学基础复习提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基础复习提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基础复习提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如下页表:生理现象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现象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意志行动心理意识状态:分心、注意、应激、灵感、心理状态无意识状态:睡眠、做梦现象催眠状态: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信念、理想等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社会现象心理现象说明:心理过程是指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动态变化及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是人的心理现象的静态方面。

心理状态是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心理状态解释:心理状态由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质量来规定.心理状态是从心理过程发展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一个过渡环节。

伴随心理活动过程的某种意识状态,主要体现在觉知性、目的性、自控性,是人和动物的心理区别。

联系: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动态-过渡-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

它说明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而个性又总是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反之,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积极地影响着心理过程,而使人的心理过程总带有个性的色彩。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1.感觉(sensation)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作用:A.感觉是认识的开端;B.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2.知觉的概念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与意义的反映。

知觉的生理机制知觉的产生则是多种分析器同时或相继活动的结果。

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不同的感官时,在大脑皮层上多个部位形成兴奋中心,扩数后形成暂时神经联系,从而使我们对事物的关系产生反映,借助于关系反射,人们形成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既知觉。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古老而年轻:亚里斯多德《论灵魂》是最早的一部最早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

1879年冯特(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作为独立的科学的开端。

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说: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3、科学性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

二、人的心理现象1、心理现象研究的两个方面:心理活动过程、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2、心理(活动)过程: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人的大脑在一定的时间内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关系的过程。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对事物的各个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情绪情感过程: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待所认识的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3)意志过程: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

(4)注意:人在各种心理活动过程中,还伴随着一种心理状态,即为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特性。

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情感过程的基础,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

意志过程与情感过程:第一,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影响。

心理学基础复习提纲

心理学基础复习提纲

心理学基础复习提纲第一章:心理学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任务1. 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2. 预测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3. 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三、心理学与自我1. 心理学与职业问题(自我、偏差、职业、人际沟通)2. 心理学与生活问题(婚姻、社会问题)3. 心理学与教育问题(科学的教育观)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

表现:持续性的紧张(紧张、担忧、不安全感)或发作性恐惧状态。

五、异常心理(一)强迫症强迫症:也称为强迫性人格,是一种以过分追求完美,精确,甚至达到纠缠细节,吹毛求疵为特征的综合体强迫症思维:“门的问题”强迫症行为:“洗手行为”,强迫性礼仪动作儿童强迫症(二)抑郁症抑郁症:通常指的是情绪障碍,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体。

表现:日常兴趣显著衰退甚至丧失、无望感、无助感、积极性和动机丧失、丧失自尊和自信,自我评价显著下降、感到生活没有意义(自杀)。

与正常人的区别:时间(两个星期)、抑郁原因、反复发作、家族史。

(三)性心理障碍1. 恋物欲(如对毛发、脚、内衣、异性的生理用品等执着热恋)2. 接触淫(在人群中或交通拥挤的车辆上,反复与他人进行肉体接触摩擦等)3. 露出欲(裸露自己的性器或身体部位的性感带区域的愿望)4. 性虐待与被虐待愿望症六、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二)实验法实验法:指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所要研究的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这一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性的结果。

心理学 复习提纲

心理学 复习提纲

概念: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

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较稳定的态度体系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似动指在特定条件下静止的物体看起来是运动的,没有连续位移的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关于事物的形象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是由一系列的神经活动来实现的晶体智力必须依靠教育和生活所获取的知识经验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流体智力不受教育和相关文化影响的,解决新颖、抽象问题时表现出来的能力。

知觉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需要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有机体所缺乏的某种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就是需要。

需要常常在主观上以一种不满足之感被人感受和体验,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社会认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的外在特征,推测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的意向的过程再认对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感知时,觉得很熟悉,确认是以前感知过的,这就是再认错误记忆与过去经验和事件的记忆与事实发生偏离的心理现象。

或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出现过态度对人、客体或观念的积极或消极评价。

程序性记忆一个人对通过练习后所逐渐获得的技能或经验的记忆。

如骑自行车动作技能的记忆理解: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

心理过程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由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构成。

心理学基础复习提纲_PPT幻灯片

心理学基础复习提纲_PPT幻灯片
投射测验(含义)
含义
种类
一般能力 特助能力




能 力 及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智力理论 卡特尔的智力理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


比纳-西蒙量表(第一个智力量表;心理年龄) 能力的测量 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商=智力年龄/实足年龄×100;智力低常标准:IQ<70)
Hale Waihona Puke 心 理社会心理学学
管理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研 心理学分支学科 究 对 象 与
教育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咨询心理学


观察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法 心理测验法
个案研究法
心理的实质(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基本单位;大脑左右两半球功能的单侧化)
意识
含义 意识水平
非意识 前意识 无意识

焦点意识





意志品质
自觉性 VS 受暗示性、独断性 果断性 VS 优柔寡断、草率决定 坚韧性 VS 顽固、执拗 自制力 VS 任性、怯懦
人格的特征
整体性 稳定性和可塑性 独特性 社会性和生物性
人格倾向性
人格的心理结构 人格心理特征

自我意识

章 人
需要 分类
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格 和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图9-3)
含义
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动作思维
根据凭借物的不同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种类
根据是否有明确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则
非逻辑思维(直觉思维) 逻辑思维

心理学复习提纲学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提纲学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提纲学习资料心理学复习提纲1、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

冯特被誉为“心理学始祖”、“心理学之父”;学生:铁纳钦2、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4、罗杰斯和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6、根据注意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7、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8、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一、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①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②刺激物的新异性③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④刺激物的运动变化二、人的主观因素:①个体的需要和兴趣②已有的知识经验③人对事物的期待④人的身心状态9、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0、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规律性):①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②培养稳定的间接兴趣③合理地组织活动④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11、有意后注意(最高级、最难形成):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13、意识学说:1.冯特的意识心理学;2.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3.维果斯基学派的意识观;14、无意识:主体没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总和;15、无意识学说:(一)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理论(过于强调无意识的作用)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本我,处于心灵的最底层,只知道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是人的各种行为的最后根源和决定因素;第二层为自我,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自己行为的意识,按照“现实原则”活动;第三层为“超我”,处在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理想化的自我,它以社会习俗和道德原则为标准,压制本能的冲动,不顾现实的利益得失,按“道德原则”行事。

(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包括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主要)(三)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社会无意识是由社会不允许成员所具有的那些思想和情感所组成,主要是指普遍的精神在社会中受压抑的部分。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提纲1、什么是心理?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提供了物质基础);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心理现象是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大脑活动而产生的)。

2、心理学的任务描述与测量、理解与解释、预测、控制3、心理的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可以叫做中间科学或者边缘科学。

4、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代表人物还有罗杰斯。

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看作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作是物理化学客体的行为主义学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人的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反对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对象只能是行为6、心理学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事物客观/研究的人客观)、发展性原则(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教育性原则(使研究行为本身具有教育意义)、系统性原则(放在有组织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运用系统的方法去考察)、伦理性原则(欺瞒、威胁等)7、心理学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个案法相关研究法:问卷法;测验法;因果研究法(唯有实验法能进行因果关系的研究)8、注意: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和意识紧密联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特征:指向性;集中性。

(同一状态的两个方面)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排除干扰信息);维持功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状态);整合功能(精细加工及整理);调节功能(从一种活动转到另一种)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课堂上认真听讲)/随意后注意;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注意的特点:随意注意得到充分发展;注意品质有了新的提高9、感知: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个体发展:情绪发展在先。情感发展在后。 ③时间长短:情绪是短暂的、冲动的、不稳定的心理体验,情感是稳定的、深刻的、持 久的心理体验。
④外部表现:情绪通过面部、身体动作、言语方面表现,情感也以外在形式表现,但多 以内在体验形式存在,比较含蓄、内隐。
(2)联系:①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②情绪的变化受个人已经形成的社会情感的制约。
2) 再造想象(学生没有目睹过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可根据历史资料描绘想象 出生动形象;北国风光) 3)幻想(注:想象过程:千手观音、九头鸟体现了想象的夸张性)
37、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学海无 涯
(1)区别:①需要满足: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与人的社会
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人所特有的。
30、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31、解决问题实质上就是指人们在活动从已知状态到达目标状态所需要的不断克服困难、缩小障碍、 并使障碍最终消失的心理活动过程 32、解决问题的过程:(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验证假设 33、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知识表征的方式(2)动机水平(3)定势的影响(4)原型启发(5)功能固着的影响(6)个 性 特点 34、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护好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 创设有利于创新精神形成的氛围 3 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指导 4 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个性 35、想象分类(根据是否有预定目的):无意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最高境界)、有意想象 36、有意想象的分类:1)创造想象(鲁迅创作祥林嫂)
划分标准:根据记忆活动的特点、加工形式和记忆内容保存时间的长短 分为:1.瞬时记忆:时间约为 0.25-2 秒,以外部信息的物理特征编码。内容量较大; 2.短时记忆:1 分钟以内的记忆;容量有限,约为 7±2 个组块;以听觉编码为主,兼有视觉编码; 短时记忆的内容经复述,可以进入长时记忆;(感觉记忆经过注意进入短时记忆)
3.选择行动的方法 (二)执行决定阶段 1.意志对行动的调节
2. 克服内外困难 3. 经受成败的考验 47、狭义的挫折的含义: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抱负不能实现、 需要不能满足时的紧张状态和情绪状态。
48、挫折应对:①正确对待挫折; ②冷静接受挫折,积极看待挫折 ③认真分析挫折原因,有针对性调整自己,争取新的成功; ④寻求他人帮助,增强自我抵御挫折的力量。
38、情绪的种类(情绪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
1. 按社会性划分,可分为生物性和社会性情绪 2. 按复杂性划分,可分为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 3. 按典型状态划分,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1 心境(特征:持续性、弥漫性) 针对该事物而发生的情绪也不会马上消除,而会延续一段时间,只是强度有所减弱而已。这种具有持 续性且强度有所弱化的情绪状态,即为心境。 2激情(特征:爆发性、冲动性) 强烈 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49、常见的积极适应方式
学海无 涯
(1)理智的压抑(2)升华(3)补偿(4)幽默(5)合理宣泄(6)认知改组
பைடு நூலகம்
50、能力的二因素说
英国斯皮尔曼 1904 年提出,他认为能力是由一般因素 G 和特别因素 S 构成的 51、智力形态论 美国卡特尔 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随生理成长 曲线的变化而变化;晶体智力是以后天习得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教育与学 习的知识经验,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也受流体智力的影响
52、能力的分类 1. 按能力的倾向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在很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基本能力,即通常所说的智力。(即感知觉能力与观察能力、 记忆力、想象力、意志力、思维能力等)
2. 按功能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 按能力创造性程度可分为再造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 53、能力的培养 1. 重视早期教育,遵循早期教育规律进行培养 2.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能力 3. 在科技与课外活动中培养兴趣,促进能力发展 4. 注意能力的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 54、人格的基本特征 人格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和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社会性和生物性等特征。 人格的独特性是指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人格特征。 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不变的特征。 55、卡特尔的人格理论 人格特质是在不同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一致的行为倾向。 56、气质的含义 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57、气质学说
学海无涯 1、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 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冯特被誉为“心理学始 祖”、“心理学之父”;学生:铁纳钦 2、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 4、罗杰斯和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 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6、根据注意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7、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8、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一、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①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② 刺激物的新异性 ③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④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二、人的主观因素:①个体的 需要和兴趣 ②已有的知识经验 ③人对事物的期待④人的身心状态
1 体液说 多血质(王熙凤)、粘液质(林冲)、胆汁质(李逵)和抑郁质(林黛玉) 2 体型说 3 血型说
4 激素说
学海无 涯
5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有两个基本过程: 兴
奋和抑制。其有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三种基本特征。
58、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59、性格结构及其特征
16、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7、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学海无涯 18、感觉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感觉,平衡觉,机体 觉) 19、知觉分为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他人知觉,人际知觉,自我 知觉);错误知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形重错觉,视错觉)
性格是由多侧面、多成分的心理特征构成的复杂的心理结构。 特征:
1 性格的态度特征 个人态度的对象是多方面的,性格的态度特征也是多方面的。 2 性格的意志特征 3 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60、 性格的类型
1 按照心理活动的心理机能划分性格的类型 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和中间型 2按照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划分性格的类型 内向 型和外向型
3 按照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划分性格类型
独立型和顺从型
4
其他的性格分类方式
按社会价值取向,按性格与职业选择的关系
6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①起源方面(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
② 可 塑 性 方 面 ( 气 质 可 塑 性 较 小 、 较 慢 , 性 格 可 塑 性 较 大 较 快 ); ③ 行为指向方面(气质表现范围狭窄,局限于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等。性格表现范围广泛,几乎
3 应激(特征:超压性和超荷性) 应激是人面对危险状况或出乎意料的紧张情景时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39、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理智感(在探索新事物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矛盾事物的怀疑感和惊讶感)、美感(心旷 神怡)
40、良好情绪情感的培养 (一)充分认识情感在自我发展中的意义(对人格完善、身心健康、学业提高) (二)提高情绪的自我意识(“自我感觉法”,“他人评价法”) (三)学会自我激励 (四)提高移情能力 (五)要有意识地陶冶高级社会情感 41、不良情绪的调控
45、意志结构中的几种主要心理成分:期望、抱负水平、选择与决策 46、意志的基本过程 (一)采取决定阶段 1.心理冲突(或动机斗争) 双趋冲突(鱼和熊掌不可能兼得):当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并存的目的,但又不 能同时实现时产生的心理矛盾。 双避冲突(前有悬崖后有猛虎); 趋避冲突(想吃糖又怕胖); 多重趋避冲突(难以抉择,两种工作,地位高待遇低,地位低待遇高) 2.目的的确定
(一)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二)改变认知角度(三)转移注意力(四)合理地发泄情绪(五)学 会
制怒(六)消除紧张
学海无 涯
42、意志的定义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
过程。
43、意志和认识 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 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要克服这些困难,就需要作出意志努力 44、意志和个性 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以及兴趣爱好等个性倾向性制约着人的意志表现。 如果一个人意志坚强,即使对某项活动没有兴趣和爱好,他也会以坚强的毅力去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任 务
9、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0、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规律性):①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②培养稳定的间接兴趣 ③ 合理地组织活动 ④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11、有意后注意(最高级、最难形成):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13、意识学说:1.冯特的意识心理学;2.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3.维果斯基学派的意识观; 14、无意识:主体没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总和; 15、无意识学说: (一) 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理论(过于强调无意识的作用) 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本我,处于心灵的最底层,只知道按照“快乐原则”行事, 是 人的各种行为的最后根源和决定因素;第二层为自我,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 自己 行为的意识,按照“现实原则”活动;第三层为“超我”,处在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理想 化的自我,它以社会习俗和道德原则为标准,压制本能的冲动,不顾现实的利益得失,按“道德原则” 行事。 (二)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包括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主要) (三) 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 社会无意识是由社会不允许成员所具有的那些思想和情感所组成,主要是指普遍的精神在社会中受压 抑的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