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 2 烛之武退秦师

合集下载

2023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1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下册

2023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1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下册

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基础积累练一、基础清单化预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氾.南( ) 佚.之狐( )夜缒.而出( ) 阙.秦( )秦伯说.( ) 逢.孙( )失其所与.( ) 戍.之(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秦伯说( )(3)失其所与,不知( )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敢以烦执事..古义:今义:办事的官员。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请客的仆人。

(3)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共其乏困..古义:今义:疲乏,没有精神。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义。

(1)烛之武退.秦师( )(2)且贰.于楚也(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4)夜.缒而出(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越国以鄙远..( )(7)共其乏困..( )(8)邻之厚,君之薄.也( )(9)朝.济而夕.设版焉( )(10)与郑人盟.( )5.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译文:(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译文:(3)是寡人之过也。

( )译文:(4)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译文:二、语基习题化细练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失其所与,不知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 B.共其乏困C.臣之壮也,犹不如..之力不及此..人 D.微夫人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烛之武退.秦师②且贰.于楚也③晋军函.陵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⑥越国以鄙.远⑦朝.济而夕设版焉⑧因人之力而敝.之⑨既东.封郑A.①④⑤/②/③/⑥/⑦⑨/⑧B.①④⑤/②③/⑥⑧/⑦⑨C.①④⑤/②/③/⑥⑧/⑦⑨D.①④⑤/②/③⑦⑨/⑥⑧9.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其.还也②人尽其.才,悉用其力③以.其无礼于晋④以.刀劈狼首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三、课文高考化精练阅读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全文,完成题目。

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

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上篇目一I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语言建构与运用・・・•••一'读准字音曾皙()诊语()撅乎()齿及()小相()霍尔()冠者()毋吾以也()夫子聊之()以俟君子()风乎舞零()喂然叹曰()异乎三子者之摆()[答案]xT lun she bi xiang keng guan wu shen yu kui zhuan二'辨识通假⑴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2)莫春者)【答案]⑴"希”同“稀”,稀疏⑵“莫”同“暮”三'—词多义⑴方3'方六七十,不以规矩,可使有勇,、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如五六十(不能成方圆(《孟子》且知方也())))(()(2)与'吾与点也()、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J子路率尔而对曰()⑶率i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次口或知尔,则何以哉()(4)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宗庙之事,如会同()'天三子者之言何如()(5)夫{以俟天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嗟天!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莫春看,春服既成()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6)者]()、言之,貌若甚戚首(《捕蛇者说》)()⑺乎3,以吾一日长乎尔摄乎大国之间(异乎三子者之撰、何伤乎()))(()'以吾一日长乎尔()则何以哉()(8)以v因之以饥憧()以俟君子()、为国以礼()【答案](1)名词,计量面积用语名词,方形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名词,区域,地方(2)动词,赞成介词,和、跟(3)形容词,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动词,率领,带领(4)连词,假如连词,至于连词,或者(5)发语词,用在句首,引出下文代词,那语助词,放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6)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助词,……的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7)介词,比介词,在介词,于助词,表疑问(8)介词,因为动词,做介词,用连词,来介词,用四'词类活用⑴如会同,撮掌甫()(2)浴乎沂,风乎舞零()(3)鼓瑟希()(4)冠者五六人()(5)可使有勇()(6)赤也为之小()⑺可使有勇,且知方也()(8)孰能为之木()(9)可使足民()[答案]⑴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2)名词作动词,吹风(3)名词作动词,弹奏(4)名词作动词,戴帽子(5)形容词作名词,勇气(6)形容词作名词,小相(7)形容词作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8)形容词作名词,大相(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五'古今异义(1)以吾丁目长乎尔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一天。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就是“遭受忧愁”。离,

通“罹”,遭受,遭遇)

——《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
“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离骚赞序》(班固)
“离,别也;骚,愁也。”(意为“离别之愁”)
——《楚辞章句》(王逸)
“‘离骚’即‘劳商’,相当今语‘牢骚’。”
帝高阳之苗裔(后代)兮,朕( 我 )皇考( 对亡父的尊称 )曰 伯庸。摄提贞( 正,当)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降生)。皇 览( 观察 )揆(测度衡量)余初度(出生时的情况 )兮,肇( 始 )锡 ( 赐给 )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本段中诗人描绘品质、表白心志的诗句
帝高阳之苗裔兮。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二)诵读体会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增强韵律感和音乐性? 明确 ①隔句押韵。“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中,“度”“路”是韵脚。 ②大量使用语助词“兮”。在诗中,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 意思,“兮”字用在上下句之间,增加了语句间的停顿,增强了诗歌的 节奏感。 ③大量使用对偶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朝搴阰之木 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等,句式整齐,朗朗上口,情文并茂。
素养目标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把握“楚辞体”的特点。 2.领会本文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诗人美好的品质和忧国情怀。 4.背诵第三段。
01 知人论世 02 初读课文 03 文本研读 04 拓展阅读
目录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活动一:了解“楚辞”与《楚辞》 活动二:了解屈原 活动三:了解《离骚》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解读与设计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解读与设计

悟先贤智慧,汲话语力量——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解读与设计【单元解读】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中华文明之光”,选取了《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和《左传》《史记》中的精彩片段,旨在引导学生从先秦诸子学说中了解先哲优秀的思想,从古代典籍中体会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进而体悟前人的智慧,把握当下,展望未来。

同时,本单元也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在阅读中要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要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通过对古代优秀文章中的也典观点、论述方法的学习,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论,合理表达和阐述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精练,论摒洽当,有理有据。

本单元选取的五篇文章都在对话中表达观点,阐述事理。

在对答中或畅述平生之志,或巧解燃眉之急,字里行间蕴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深厚的传统文化。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了孔子启发弟子们畅谈理想的场景,孔子对各个弟子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和评价;语言平实练达,于眼前平易事信手勾勒出一幅“先贤论志”图。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与齐宣王的一场对答,通过孟子说服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说理曲折委婉,因势利导,层层深人,思辨性强,设喻生动。

《庖丁解牛》借庖丁与文惠君谈解牛之道的寓言,表达庄子“依乎天理”的养生之道;层次分明,语言生动,体现了庄子文风的汪洋恣肆。

这三篇课文通过不同人物间的对话体现了儒家和道家不同的理想追求,凸显了先秦诸子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与追寻。

《烛之武退秦师》以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军为核心内容,烛之武陈说利弊,论证严谨,改变了秦晋围郑的局面。

《鸿门宴》中,刘邦及其身边谋臣勇士与项羽势力进行巧妙的言语周旋,化险为夷。

文中塑造了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留下了很多精彩的言词,耐人咀嚼。

这两篇史传皆记录了凭借话语力量消弭危机的经典场景,蕴涵先贤高妙的智慧。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孔雀东南飞并序达标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孔雀东南飞并序达标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2 孔雀东南飞并序【课内文本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孔雀东南飞(节选)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1.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恨恨..那可论恨恨:抱恨不已B.作计乃尔..立乃尔:就这样C.奄奄..黄昏后奄奄:明亮的样子D.叶叶相交通..交通:交错相通【解析】“奄奄”的意思是“暗沉沉的”。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①因.求假暂归②于今无会因.B.①蹑履相.逢迎②怅然遥相.望C.①以.我应他人②足以.荣汝身D.①黄泉下相见.②渐见.愁煎迫【解析】A项,“因”,①副词,于是、就;②名词,缘由。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孔雀东南飞并序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20210326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孔雀东南飞并序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20210326
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 ﹒施⑧,于今无会﹒因⑨。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焦母驱遣刘兰芝的理由的一项是 ( ) ①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②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③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④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⑤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解析】选A。②是结果,不是原因;⑤是焦母对焦仲卿的训斥,不是驱遣的原因; ⑥是刘兰芝的诉说。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④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
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⑤怀!君既若﹒见﹒录⑥,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 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
⑦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 阿母白媒人:“_贫__贱__有__此__女__,_始__适__还__家__门__。__(2)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孔雀﹒东﹒南飞 ②﹒鸡﹒鸣入机织 ③﹒昼﹒夜勤作息 ④﹒理实如兄言 ⑤﹒明﹒日来迎汝
(向东南) (在鸡鸣时) (从早到晚) (按道理) (第二天)
⑥﹒手﹒巾掩口啼 (用手巾) ⑦﹒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2.名词作动词
①﹒五﹒里一徘徊 (飞五里) ②头上玳瑁﹒光(发光)
基础梳理•夯基提能
一、字音识记
﹒箜﹒篌(kōnɡ hóu) ﹒伶﹒俜(línɡ pīnɡ) ﹒葳﹒蕤(wēi ruí) ﹒踯﹒躅(zhí zhú) ﹒磐石(pán) 白﹒鹄﹒舫(hú fǎnɡ)

人教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1教学课件:第一单元第2课红烛(共19张PPT)

人教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1教学课件:第一单元第2课红烛(共19张PPT)
2019年秋人教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 文必修1教学课 件:第 一单元 第2课 红 烛 (共19张PPT)
2019年秋人教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 文必修1教学课 件:第 一单元 第2课 红 烛 (共19张PPT)
内容小结
2019年秋人教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 文必修1教学课 件:第 一单元 第2课 红 烛 (共19张PPT)
“何苦伤心流泪?”表现了诗人的同情、惊疑、思索,反映了诗人在 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残风”隐指反动势力。 以拟人修辞手法写红烛因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表现了诗人自己怀着 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而痛哭流 涕。
2019年秋人教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 文必修1教学课 件:第 一单元 第2课 红 烛 (共19张PPT)
2019年秋人教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 文必修1教学课 件:第 一单元 第2课 红 烛 (共19张PPT)
资料链

诗集《红烛》
1922 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他仍对文学
念念不忘。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浓烈的思乡之情,更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由此创作
出大量的爱国诗篇。
1923 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
2019年秋人教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 文必修1教学课 件:第 一单元 第2课 红 烛 (共19张PPT)
2019年秋人教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 文必修1教学课 件:第 一单元 第2课 红 烛 (共19张PPT)
知识卡

新月派
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
《新月集》影响。成立于1923 年,活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

2020-2021学年语文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一) 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含解析

2020-2021学年语文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一) 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一)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含解析[题目展示]经典寓言的寓意往往是丰富的。

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请据此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800字左右.【范文借鉴】佳作赏读亮点评析明其位,做好事,求自在《庖丁解牛》这则寓言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寓意深刻,每次阅读总会有新的发现和体悟。

走近庖丁,深入研究其人生哲学,对于我们具有重要意义。

庖丁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一辈子做着很平凡的事,然而他却能够把平凡的事做得“游刃有余”“踌躇满志”,这正是我们这些人所缺乏的.反观当今社会,大多数人一方面是不甘于平凡,另一方面却只能在平凡中抱怨、沉沦以至于堕落下去,与庖丁相比,何其可悲!①《庖丁解牛》寓意深刻,其多义性会引发读者的不同思考。

作者另辟蹊径,从其“人生哲学”入手,可谓独到。

②文章第二段从“庖丁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切入,运用对比手法,批评那些在平凡中抱怨、沉沦以至于堕落的人。

③“明其位”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这是真正如何阐明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观点,是议论文写作的关键。

观点,也就是议论文的中心论点;阐明,就是指如何来对观点进行分析.在写作中,应如何阐明自己的观点呢?一、观点要鲜明一篇议论文,观点是其灵魂,因此,观点必须要鲜明正确,文中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这就要求在写作之前想清晰,考虑成熟,只有预先“想明白”,下笔才能“说得清”,才会使观点易于被广大读者接受。

二、要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对于同一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写作中,不要盲目否定,可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加以分析,找出其中合理的成分,再与自己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些是值得肯定的,哪些是必须否定的。

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观点站得住脚。

三、要有充分的论据怎样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找出论据。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一、绪论
1.1 课程背景
1.2 教材特点
1.3 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2.1 语言运用与实践
2.1.1 交际能力
2.1.2 信息处理能力
2.2 阅读理解与鉴赏
2.2.1 快速、细读技巧
2.2.2 文本分析与解读
2.3 写作与表达能力
2.3.1 观点陈述与论证
2.3.2 文体掌握与写作技巧
三、课时分配
3.1 教材分析
3.2 课时设计
3.2.1 交际能力培养
3.2.2 阅读鉴赏提升
3.2.3 写作能力训练
四、教学方法
4.1 任务型教学法
4.2 探究式教学法
4.3 传统教学法与创新教学法的结合
五、教学评价
5.1 考查方式
5.2 考查内容
5.3 评价标准
六、练习辅导
6.1 课内作业
6.2 课后作业
6.3 练习辅导建议
七、教学反思
7.1 教学成果评估
7.2 教学反思与展望
八、教学资源
8.1 教学软件
8.2 教辅资料
8.3 网络资源
九、教学案例分析
9.1 教学案例
9.2 案例评析与启示
十、拓展视野
10.1 科技与语文教育
10.2 语文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十一、教学研究
11.1 语文教学的方法创新
11.2 课程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十二、参考资料
12.1 教材资料
12.2 教学参考书
12.3 学术期刊及论文
以上是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大致列表,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下)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全目录]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下)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全目录]

根据此前《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6省份确定将于2019年秋季开始使用统编版高中新教材!广东、江苏、福建、河北、辽宁、安徽、湖北、湖南、重庆等9省份将于2020年秋季开始使用统编版高中新教材!新教材新课程均为高一年级起使用!其他还未进行新高考改革的省份最迟将于2022年秋季开始使用统编版高中新教材!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下)/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全目录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1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红烛/闻一多*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致云雀/雪莱3 百合花/茹志娟*哦,香雪/铁凝单元学习任务第二单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探界者”锺扬/叶雨婷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李斌9 芣苢/《诗经·周南》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单元学习任务第三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4 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5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高/杜甫*琵琶行并序/白居易6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单元学习任务第四单元当代文化参与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活动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六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10 劝学/荀子*师说/韩愈11 反对党八股/毛泽东12拿来主义/鲁迅13 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上图书馆/王佐良单元学习任务第七单元14 故都的秋/郁达夫*荷塘月色/朱自清15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16 赤壁赋/苏轼*登泰山记/姚鼐单元学习任务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学习活动一丰富词语积累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三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古诗词诵读静女/《诗经·邶风》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庖丁解牛/《庄子》2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3 *鸿门宴/司马迁单元学习任务第二单元4 《窦娥冤》(节选)/关汉卿5 《雷雨》(节选)/曹禺6 *《哈姆莱特》(节选)/莎士比亚单元学习任务第三单元7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屠呦呦*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8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9 说“木叶”/林庚单元学习任务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学习活动一认识多媒介二善用多媒介三辨识媒介信息第五单元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11 谏逐客书/李斯*与妻书/林觉民第六单元12 祝福/鲁迅1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14 促织/蒲松龄*变形记(节选)/卡夫卡单元学习任务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第八单元15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16 阿房宫赋/杜牧*六国论/苏洵单元学习任务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杜甫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游园(【皂罗袍】)/汤显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2大战中的插曲/聂荣臻*长征胜利万岁/杨成武3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杨兴*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穆青冯健周原单元研习任务第二单元4 《论语》十章大学之道/《礼记》*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5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庄子》6 *兼爱/《墨子》单元研习任务第三单元7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狄更斯8 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9 *百年孤独(节选)/加西亚·马尔克斯10 *老人与海(节选)/海明威单元研习任务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学习活动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二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古诗词诵读无衣/《诗经·秦风》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将进酒/李白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苏轼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1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2 包身工/夏衍3 荷花淀/孙犁*小儿黑结婚(节选)/赵树理*党费/王愿坚单元研习任务第二单元4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恩格斯5 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7 *修辞立其诚/张岱年*怜悯是人的天性/卢梭8 *人应当坚持正义/柏拉图单元研习任务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司马迁10 *苏武传/班固11 过秦论/贾谊*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单元研习任务第四单元12 玩偶之家(节选)/易卜生13 迷娘(之一)/歌德自己之歌(节选)/惠特曼*“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意思的人……”/叶夫图申科*树和天空/思郎斯特罗姆单元研习任务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高适李凭箜篌引/李贺锦瑟/李商隐书愤/陆游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1 氓/《诗经·卫风》离骚(节选)/屈原2 *孔雀东南飞并序3 蜀道难/李白*蜀相/杜甫4*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单元学习任务第二单元5 阿Q正传(节选)/鲁迅*边城(节选)/沈从文6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再别康桥/徐志摩7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秦腔/贾平凹8 茶馆(节选)/老舍单元研习任务第三单元9 陈情表/李密*项脊轩志/归有光10兰亭集序/王羲之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11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12 *石钟山记/苏轼单元研习任务第四单元13 自然选择的证明/达尔文*宇宙的边疆/卡尔•萨根14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刘大椿*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关增建单元研习任务注:篇名前标有*的为自读课文。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20210327189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20210327189

烛之武退秦师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从之。

辞.曰 辞:推辞 B .许.之 许:答应 C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赏赐 D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答案】C【解析】赐:恩惠。

这里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若舍X 以.为东道主焉用亡X 以.陪邻 B.⎩⎪⎨⎪⎧X 既.知亡矣既.东封X ,又欲肆其西封 C.⎩⎪⎨⎪⎧且.贰于楚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D.⎩⎪⎨⎪⎧无能为.也已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答案】B【解析】A.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

B.均为副词,已经。

C.连词,并且/连词,况且。

D.动词,做/动词,给予。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秦、晋围X,X既知亡矣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答案】D【解析】①②④⑤都能表明烛之武机智善辩。

③重在表现X伯自责,⑥是烛之武的牢骚话。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X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X。

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X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X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

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答案】C【解析】C.“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错,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下)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下)
冉有的志是“足民”,这也是一个极好的理想。 让人关注的是冉有“言志”的态度。 冉有是第二个起来发言的人,在四个发言人中,不为最先,不为最后。在发言 时,他应该是对孔子进行了一番察言观色。对于第一个发言者子路的话,夫子的态 度是“哂之”,这是一个非常不明朗的笑,冉有看在眼里,于是,他小心地收起了 自己的野心。 和子路不同,他的发言里到处都是减法:从六七十到五六十,从仅仅“足民” 而不谈礼乐,冉有的话是谦虚的,但谦虚中也有藏不住的野心。不过是大国和小国 的区别。孔子看得非常清楚,所以最后点评的时候说: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 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年轻的公西华,是谦虚的、内敛的、沉稳的,很善于包装自己。他讲话虽然低 调,但他的理想可不“低调”,是在庙堂之上。难怪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 之大?
4、曾皙言志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他的出场是优雅的,诗意的。从容不迫,洒脱自在。 然而就是这个课堂上看似不专心学生,他回答的问题却让老师但十分满意,他 回答了些什么?他的“志”为什么让孔子怦然心动? 他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异”在何处呢?
师旅:师旅,指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次或数量词,表示纵横 若干长度的意思。
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祭祀 在古代是大事。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不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 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 礼帽。
4、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冠者:成年人。周代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行加冠礼)。 童子:少年。指未成年的男子。

高中语文新课标版高一第一单元新教材说课稿

高中语文新课标版高一第一单元新教材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及编排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2019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具体文本为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红烛》、昌黎《峨日朵雪峰之侧》、雪莱《致云雀》、茹志鹃《百合花》、铁凝《哦,香雪》。

其中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红烛》、昌黎《峨日朵雪峰之侧》、雪莱《致云雀》共同构成了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诗集《女神》中的代表作,表达“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红烛》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的序诗,赞美了红烛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

《峨日朵雪峰之侧》创作于1962年,诗人昌耀受到时代、社会等因素影响创作了这首蕴含谦卑而强劲生命力量的诗作。

《致云雀》是英国诗人雪莱的抒情诗代表作,热情赞颂了象征欢乐、光明、美丽的云雀。

2.所属任务群及课标要求该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课程标准“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3.主要学习内容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把握,第二课的学习内容确定为(1)精读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形象、意蕴、情感、形式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诗歌创作。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部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部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目录1.1.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1.1.2 《齐桓晋文之事》1.1.3 《庖丁解牛》1.2 《烛之武退秦师》1.3 《鸿门宴》1.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课文简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也是最具文学色彩的一章。

本章以“言志”为主线,体现了孔子及四位弟子的人生志向。

《论语》中师生“言志”“论志”的记录非止一章,但本文的“言志”涵盖了社会理想、自我判断、为政之道等多方面内容,内容丰富,给人以极大的思考空间,故长期以来为人所重。

同时,文章对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的描写简洁传神,也颇具文学价值。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梳理文章段落大意,划分内容层次,整体把握文意。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章对孔子师徒语气、表情、动作的精彩描写,想象品味“沂水春风图”所传达的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图景。

4、文化传承与理解:比较分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从“吾与点”出发探讨孔子的志向,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联系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提升文言阅读素养;分析人物性格和志向,探讨孔子之志和儒家思想,思考其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从“吾与点”出发探讨孔子的志向,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正式开启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学习。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一单元目录和单元导引。

可以发现,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及史书重要选段,可以引领我们去探寻中华文明之光。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观点的一部经典,古人曾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初中时我们曾学习了《论语》十则,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也是最具文学色彩的一章。

(2019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教师用书:第一单元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1

(2019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教师用书:第一单元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1

1978),原名郭开贞,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

生于四川乐山沙湾。

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

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

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

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

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

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光辉旗帜。

60多年来,他在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外国进步文艺的翻译介绍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

早在五四时期,即以充满激情的诗歌创作,追求个性解放,向往光明和自由,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想起了他像火山一样爆发,像瀑布一样奔泻诗情,一句句感人的诗句:那地球,我的母亲/从今后,我要报答你的深恩/我知道你爱我还要劳我/我要学着你劳动,永久不停!……除夕将近的空中/飞来飞去的一对凤凰/唱着哀哀歌声飞去/着枝枝香木飞来/飞来在丹穴山上/我们听到了凤凰的诅咒:宇宙呀,宇宙/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凤凰涅槃》2.写作背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2020版)全册完整课件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2020版)全册完整课件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2020版 )全册完整课件目录
0002页 0075页 0129页 0252页 0331页 0406页 0408页 0477页 0568页 0686页 0688页 0783页 0811页 0844页 0846页 0882页 0926页
第一单元 1.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1.3 庖丁解牛 3 *鸿门宴 第二单元 5 雷雨(节选) 单元学习任务 7(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 7.2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9 说“木叶” 第四单元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一 认识多媒介 三 辨识媒介信息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 10.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1.120版) 全册完整课件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 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2020版) 全册完整课件

部编版高一语文红烛课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语文红烛课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语文红烛课文及知识点简介《红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为明代的文学家杨慎。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平凡的农民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农民的勤劳和善良以及对家庭的责任和爱。

本文将对《红烛》这篇课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并梳理出重点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课文内容概述《红烛》讲述了一个农民利用自己贫寒的力量,舍弃自己的生命,为了他的妻子生下孩子,而燃烧起了般般红烛。

通过这个小故事,作者表达了对平凡人物的赞美和对婚姻家庭的理解。

课文内容具体如下:杨公住在古城中的一座平房里,他是个贫穷的农民,过着艰难的生活。

他的妻子孕期即将分娩,可是家中没有红烛。

杨公想到了嘴里含翠绿色的牙膏,背上沉甸甸的印度布包,做家常做熟的糖炒栗子和略带发甜的绿茶,上戏堂位,亲手孕妇送医等个个认为亏欠和馈赠要一一弥补的一切。

他认为自己已经偿还了对妻子的亏欠。

于是悄悄地来到他们房前院后的庄稼地中,他觉得这里阴凉清爽,适合生孩子。

他立起农具,为他的妻子搭起简单的遮阳蓬,为了能找到红烛,在长夏的炎热中肃穆地跪着,谦虚地“红烛啊,殊不知吾女微命系于吾红烛矣。

乞吾红烛且随吾进!”。

最后,他点燃了红烛,为他的妻子带来了一线生机。

知识点梳理1.平仄格律:《红烛》是一首五言古诗,具有明代文体的特点。

诗歌运用了平仄格律,即由平仄音节组成的一种韵律规则。

通过平仄的运用,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

2.表达手法:在《红烛》中,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比喻等。

这些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加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3.农民形象:《红烛》通过描写农民的形象,展现了他们的勤劳和善良。

农民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默默耕耘,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婚姻家庭:《红烛》中,杨公为了妻子的生命,选择自我牺牲,点燃了红烛。

这无私的行为表达了对婚姻家庭的责任和爱。

婚姻家庭是社会基本单位,是人们实现情感交流和共同成长的重要场所。

5.人性的伟大:《红烛》通过农民杨公的形象,展现了人性的伟大。

2022年秋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

2022年秋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

2.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明智 )
一词多义
1.鄙12越肉国食以者鄙鄙..远,,未君能知远其谋难形也容名词 词, ,鄙 边陋 邑, ,指 这目 里光 用短作浅动词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微 动 词 , 没 有 。 用 来 表 示 一 种 否 定 的 假设或条件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副词,隐约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
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③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⑥结构助词,
的;⑤代词,这件事,指秦、晋围郑这件事。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高潮劝―说―秦→伯亡舍助郑郑晋:::邻有有厚益害君无无薄害益―秦利―无晋益→智不勇卑双不全亢 结局——秦、晋离郑——不辱使命
主旨探微 文章记叙了秦、晋围郑,郑国大夫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的事情,赞 扬了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伯、解除国难的勇气,体 现了他深明大义的气节和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 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3.详略得当 这篇文章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军的,所以重点放在了烛 之武的说辞上。对说退秦军的前因后果,只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 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的,秦 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的,自始 至终,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了 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2)以实示人,主动分析。在为秦穆公分析了郑的地理位置是利晋不 利秦之后,烛之武其实已经获得了一些秦穆公的信任。然后烛之武进一 步小心谨慎地提出了一个自己的见解,那就是“舍郑以为东道主”。烛 之武用了一个“若”字巧妙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试探性地说出——“舍 郑”,这是对秦穆公的尊重。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2《 齐桓晋文之事 》课时作业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2《 齐桓晋文之事 》课时作业

2 齐桓晋文之事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huán) 胡龁.(Hé) 觳觫.(shù) 忖度.(duó) B.挟.太山(jiá) 庖.厨(páo) 戚.戚(qī) 褊.小(biǎn) C.吾惛.(hūn) 开辟.(pì) 舆薪.(xīn) 便.嬖(biàn) D.商贾.(gǔ) 彘.肩(zhì) 恒.产(héng) 庠.序(xiáng) 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①无以,则王乎②王说,曰……B.{①为长者折枝②于我心有戚戚焉C.{①刑于寡妻②盖亦反其本矣D.{①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 B.挟太山以超.北海 超:超过 C.度.,然后知长短 度:丈量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恒:长久不变 4.下列各句中,对“之”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牛何之. ②反而求之. ③舆薪之.不见 ④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⑤然后驱而之.善 ⑥莫之.能御也 A.①⑤/②⑥/③/④ 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⑥/②③④/⑤D.①②/③⑥/④⑤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臣未之闻也C.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D.何由知吾可也6.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权,然后知轻重B.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C.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0多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读准字音氾.南( ) 佚.之狐( ) 夜缒.而出( ) 阙.秦( ) 秦伯说.( ) 逢.孙( ) 失其所与.( ) 戍.之( ) [答案] fán yì zhuì quē yuè pán ɡ yǔ shù二、辨识通假(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2)秦伯说( ) (3)失其所与,不知 ( )[答案] (1)“共”同“供”,供给 (2)“说”同“悦”,高兴 (3)“知”同“智”,明智三、一词多义(1)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 )(2)鄙⎩⎨⎧越国以鄙.远(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一首示子侄》)(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3)许⎩⎨⎧许.君焦、瑕(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 (4)与⎩⎨⎧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 ) (5)以⎩⎨⎧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6)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子犯请击之.(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夫晋,何厌之.有( ) [答案] (1)动词,(假如)没有 形容词,微小 副词,隐约 副词,稍微 (2)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名词,边境,偏僻的地方 形容词,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3)动词,答应 动词,赞同 副词,表示约数 名词,地方 (4)介词,和、跟 动词,结交,同盟 连词,和、跟 (5)连词,因为 介词,拿,用 连词,表目的,来 介词,把 (6)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代词,这件事 代词,指秦军 动词,去,往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四、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 ( ) (2)且贰.于楚也 ( )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 (4)夜.缒而出 ( )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6)越国以鄙远..()(7)共其乏困..()(8)邻之厚.,君之薄.也()(9)朝.济而夕.设版焉()(10)与郑人盟.()[答案](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2)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3)名词作动词,驻军(4)名词作状语,在夜里(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6)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7)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资粮(8)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9)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10)名词作动词,建立同盟,结盟五、古今异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旧时俗称仪仗。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疲倦,没有精神。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答案](1)办事的官员。

(2)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3)外交使者。

(4)缺少的资粮。

(5)那个人,指秦穆公。

六、文言句式(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敢以烦执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夫晋,何厌之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状语后置句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对晋国怀有二心而亲近楚国。

(2)省略句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3)状语后置句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4)判断句这是我的过错呀。

(5)状语后置句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6)省略句(怎么敢)冒昧地拿(灭亡郑国这件事)来麻烦您。

(7)省略句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8)宾语前置句那个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9)判断句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资料链接]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他的主要作品是依《春秋》著成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相传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亦为其所作。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于两年后发动了针对郑国的这次战争。

《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基本一致,《左传》与《国语》相比有新的发展,其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左传》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不仅创造了多样缜密的篇章结构、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而且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

作者既善于以委婉含蓄的笔调来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又善于记述娓娓动听的外交辞令。

[文本鉴赏]本文记叙了秦、晋围郑,郑大夫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的故事,赞扬了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伯,解除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气度、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诸侯各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答案]①邻厚君薄②西封阙秦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文章的第1段用“无礼于晋”“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

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做了铺垫。

(2)①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②晋、秦两军,一在函陵,一在氾南,两军分驻两边,互不接触。

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潜台词是什么?这样写是否有损烛之武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说明了烛之武年轻时没有得到郑伯的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