φ12四切分轧制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工艺确定
孔型系统K7~K3采用圆-平辊-立箱-预切-切分,粗中轧、成品及成品前孔型不变。同时考虑各个道次工艺参数分配的合理性,负荷均衡,尽量减少孔型磨损的不均匀性,达到换辊次数最少、轧机产量高、生产顺行的目的。依据切分位置和设备性能,切分方式选用切分轮法,在16架出口实行先切两侧再切中间的方式,将轧件切分为4条,然后轧制成成品
2孔型设计
K6K7K3K2K1
K5
K4
1)K7选择圆孔型,根据面积推算,设计尺寸为φ45 mm 。
2)根据经验,K6直接设计为平孔。
3)K5为立箱孔型,根据三切分生产经验及有利于料型控制的原则,将侧壁斜度设计为0.12,圆角设计为R3,槽底宽设计为19.5。
4)K4为预切分孔型,根据三切经验,此道次延伸系数最佳范围在1.25~1.32之间,在设计时,考虑稳定性等原因,中间两线比两侧略大,一般在2%~3%之间。切分楔设计非常关键,两楔间距过小,此处压下系数远大于槽底压下系数,造成磨损严重;过大,会造成切分孔切
分楔磨损过快,甚至崩槽,在成品表面形成折叠,根据经验,一般设计为6~8mm。预切分楔角度设计时应考虑与K3孔切分楔角度的配合及耐磨性,一般设计为78°~88°,切分楔圆角半径一般选为1.4~1.8,过小不耐磨。
5)K3为切分孔型,其作用是对轧件4线料型进行规整、加工切分带,为切分做好料型准备。根据三切经验,此道次延伸系数最佳范围为1.10~1.25,设计要点是切分楔角度、切分带厚度、基圆尺寸。切分带厚度必须控制在0.8~1.0 mm之间,过厚过宽,在K2道次压不合,造成成品孔型较早出现轧痕,同时切分轮受力过大,出现导卫烧轴承事故;过薄,切分带直接被碾到K2料表面,在成品道次出现折叠现象。切分楔角度一般选为45°~55°,切分楔圆角半径设计为r0.7~r1.0,过小强度不够。
3关键道次导卫设计
1)K4道次:进口设计为双排4轮滚动导卫,同时导轮设计为“V”形,这样有利于夹持轧件,确保轧件运行中的稳定性、对中性。出口设计为箱式出口,内腔尺寸比轧件大5~10 mm,长度为540 mm,有利于提高轧件的稳定性。
2)K3道次:同K4道次一致,进口设计为双排4轮滚动导卫。出口切分导卫示意图见图3。
3)16~18架轧机间导槽设计:为减少16~18架轧机间故障,用4线导槽代替6#、7#活套器,同时设计时考虑了便于观察导卫对中及防止翘头功能。7#导槽设计与6#导槽设计一致。4)成品轧机后至3#飞剪间导槽、导管设计:在成品轧机与3#飞剪之间设计4线导管及固定底座,导槽中心距为135 mm,同时考虑快速更换,将螺栓固定方式改为打楔铁形式。
4常见故障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4.1 16架顶出口
主要原因为轧辊切分楔崩掉、切小头、导卫安装不正。
采取的主要措施:1)优化15#、16#孔型设计,合理分配预切分楔、切分楔的压下量和切分角设计,见图4。2)确保16架轧机进口、切分楔、切分轮、切分刀安装在同一条直线上。3)改进16架轧辊冷却水管,改善预切分楔和切分楔的水冷效果,延缓其磨损。4)消除导卫在横移过程中传动丝杠的间隙,以解决导卫固定不对中问题。
4.2 切分刀黏钢
主要原因为钢温过高、切分带过厚、切分导卫冷却不好、料型不符合工艺要求。主要解决措施:1)严格按工艺要求控制钢温,开轧温度控制在 1 000~1 050 ℃,最高不得超过1 080 ℃。2)调整料型符合工艺要求,且保证轧机弹跳严格控制在0.2 mm以下,两侧辊缝差值不超0.1 mm。3)改进导卫冷却方式
4.3 4线差
4条钢材倍尺长度差在0.8~1.2 m之间,因4线长度差较大,造成冷剪切损大,平均影响成材率降低1.23%;同位置纵肋高度相差在0.5~1.5 mm,4线重量偏差最大与最小可相差2.0%,对成品质量影响较大。主要原因有孔型设计不完善,预切、切分孔型4线面积分配不合理;轧机间张力关系控制较差,中间料型发生变化;轧辊加工精度差;轧辊材质差,
不耐磨,料型不稳定。主要解决措施:1)重新优化预切、切分孔型,选择合理的4线配比(见图4)。2)轧钢工与CP2操作工配合好,确保张力调整至最佳。3)提高轧辊加工精度,轧槽加工精度在0.1 mm以内。4)预切、成品前道次轧辊选用碳化钨材质,可提高料型的稳定性,从而提高生产的稳定性
4.4解决切分架次堆钢频繁的问题
虽然表面现象都是切分架次堆钢, 但是导致切分架次堆钢频繁的原因有多种。按照切分架次堆钢的原因分类, 有如下几种:
4.4. 1 切分架次钢料形状不好
切分架次轧件形状应该具有较好的对称性, 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以下因素可能导致切分架次轧件形状偏离标准而造成堆钢
( 1)入口导卫偏, 轧件一侧充满过度, 另一侧欠充满, 轧件从切分架次轧出后形成镰刀弯造成堆钢。
( 2)由于导卫轮间隙调整、速度调整或钢坯温度的原因造成轧件和导卫轮间隙不匹配, 轧件在导卫内夹持不稳, 使轧件一侧充满过度, 另一侧欠充满, 轧件从切分架次轧出后头部由于不均匀变形而形成镰刀弯造成堆钢。
针对上述原因, 采取了如下措施:
( 1)用木条检验轧件充满程度来确认导卫对正轧线情况。
( 2)用实际生产中取得的试棒来检验入口导卫轮间隙。
( 3)精轧机操作工与主控台操作工配合调整轧机堆拉关系。
( 4)控制加热炉均热段工作状态, 保证钢坯通长温度偏差30 ? 以内。
( 5)修改入口导卫轮形式, 原有的入口导卫轮为平轮, 实际生产中发现平轮导卫对轧件的夹持作用不好。轧一车间运用自己的技术力量将入口导卫轮样式改为V形轮, 充分提高了导卫对并联轧件的夹持作用的稳定性。
4.4. 2 精轧机轧辊轴串大导致切分架次切偏
与三线切分轧制相比, 四线切分轧制对轧辊的精度要求更高。在现有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轧辊的轴向串量而导致切分架次切偏堆钢, 在轧辊装配过程中, 严格控制装配质量, 将细节细化到每一条螺丝都要严格执行工艺标准化作业。其中, 最重要的是将精轧机6架轧机轧辊的轴向串量都控制到了30道(即0. 3mm)以内, 并且对上线前的备件层层检验, 层层把关(装配工?组长?工段长?车间技术员?生产班使用者), 经过这五道检验, 都可以将99%的事故隐患控制在上线之前。
3 常见工艺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切分道次顶出口
造成切分道次顶出口的主要原因有:切分孔楔尖崩掉、切分刀粘铁等几种形式。
3.1.1 切分孔楔尖崩掉
切分孔楔尖较尖,圆角设计为r0.7mm,强度非常低,且高出辊环1.0mm。造成楔尖崩掉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K4道次预切分楔磨损严重引起切分孔楔尖处压下量急剧增大,导致变形力过大,造成切分楔崩掉,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切分楔高出辊环,在轧辊运输、存放过程中,操作失误,人为损坏。由于切分楔尖掉块,在下一支钢咬入时,在掉块处切分带突然由薄变厚,切分轮无法正常切分,导致在切分轮处堆钢,将出口导卫顶出。
3.1.2 切分刀粘铁
切分刀粘铁是指在切分轧制生产过程中切分刀两侧或一侧粘有铁屑,如果不及时处理,铁屑逐渐增多,最终导致顶切分导卫的工艺故障。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开轧温度过高。如果开轧温度过高,同时切分楔处压下量非常大,会因急剧变形产生大量的热,造成局部金属温度迅速升高,导致切分带形状不规则,引起切分刀粘铁。
②切分刀冷却不好。切分导卫为箱体结构,切分刀被封闭在箱体内,无单独冷却水,全部靠其它件的余水冷却。正常生产过程中因坯料、轧槽磨损等原因,造成轧件表面带细小氧化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