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11《认识区域》学案

合集下载

认识区域-鲁教版必修三教案

认识区域-鲁教版必修三教案

认识区域-鲁教版必修三教案一、引入区域是地球表面上空间范围的划分,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特征。

区域的划分和认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地球的自然和人文地理。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中国的区域划分、各种自然地理区域和人文地理区域。

二、学习目标1.能够简要介绍中国的区域划分;2.能够描述中国各种自然地理区域的特征;3.能够描述中国各种人文地理区域的特征;4.能够分析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差异。

三、学习内容1.中国的区域划分大陆地球在地理上被划分为七个大洲,其下各有小区域,不同的地理区域有不同的特点。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区域划分如下:•主要自然和人文地理区域划分–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华南地区•其他区域划分–港澳台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

–内陆地区:包括川西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等。

2.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域自然地理区域是以地球自然环境为划分范围的区域。

中国面积广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主要自然地理区域如下:(1)北方平原北方平原分为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是中国的农业基地,拥有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

(2)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面积广阔,河流纵横,是中国的经济重心之一。

(3)长白山—河北山地长白山—河北山地是中国东北地区最为重要的山地,也是东亚的重要分水岭。

(4)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的锰和铅锌资源主产地。

(5)横断山区横断山区横跨中国的东西两端,是中国的农业和林业资源重要产区。

3. 中国的人文地理区域人文地理区域是以人类活动和文化为基础的一种区域分类。

中国地理区域变化明显,主要人文地理区域如下:(1)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是中国的农业基地之一,也是中国的主要工业区之一。

(2)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的经济重心之一,也是中国的“三角洲工业区”。

(4)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的森林资源特别丰富,是中国的重要林业产区和旅游胜地。

高三总复习地理教参教案 认识区域

高三总复习地理教参教案 认识区域

认识区域单元创新学法表解一、区域及其类型(判断正误)(1)区域就是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范围。

通过区域认知,人们实现对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认识、理解,并找出规律。

(√)(2)区域的基本特性有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和动态性。

(√)(3)根据不同标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4)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是文化区域。

(×)二、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1.区域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提示: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2.区域发展的差异性(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构成等。

(2)区域划分: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3)人文发展指数:即以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地区生产总值三项指标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3.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1)区域发展现状:对于一个区域来说,无论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文地理环境,都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2)区域发展对策: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推行适宜本区域的发展战略。

三、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1.区域联系(1)含义:地球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区域与区域之间必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等形式的联系。

(2)把区域环境要素及联系正确连线。

2.区域协调发展(1)现状与意义: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国家或地区内部普遍存在。

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对于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我国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

[知识体系·建构于胸]命题视角(一)区域与区域特征分析演绎法学习1.区域的特征表现为A内部、B内部各自的地理要素组成一个统一整体表现为A、B内部分别具有相对一致性,但A、B之间有差异性表现为A、B之间的联系性,能提供彼此所需3.厘清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思路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应主要从区位入手,整体上把握,其思路和程序如下图所示:命题点全训(2020·全国卷Ⅱ)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

《认识区域》 教学设计

《认识区域》 教学设计

《认识区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区域划分的依据和方法。

能够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识别不同类型的区域,如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区域观念和全球视野,增强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区域的概念、特征和划分依据,不同类型区域的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区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区域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划分方法,使学生对区域有初步的认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等,引导学生分析区域的特点和发展问题,加深对区域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区域的认识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实地考察法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区域的特点和差异。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地图或中国地图,提问学生:“你们能从地图上看到什么?”引导学生关注地图上不同的区域划分,如大洲、国家、省份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区域。

2、讲解区域的概念(1)定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举例说明:如我国的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

3、分析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例如,一个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2)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比如,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在气候、地形、农业生产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节认识区域学案

第一节认识区域学案

赣马高级中学高二地理导学案编写:甘霖审核:吴雷云学案编号:01
第一节认识区域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含义。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学习过程】
一、区域的含义
自主学习:结合图1-1-2和图1-1-3阅读思考:
1.区域的含义:学习知识【同步练习】基础导学一、1
2.区域的特点:学习知识【同步练习】基础导学一、2
运用知识【同步练习】P2.1
3.划分的目的:学习知识【同步练习】基础导学五运用知识【同步练习】P2.1 互动探究:
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能否举例说明呢?
学习知识【同步练习】基础导学一、3
二、区域的类型
自主学习:
区域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哪两类?说出其概念、划分依据并列举几个例子?
学习知识【同步练习】基础导学二运用知识【同步练习】P4.20
互动探究:
读图1-1-5,了解自已的家乡属于哪个方言区?说说汉语方言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
三、区域的特征
列表比较区域的三大特征及实践意义。

学习知识【同步练习】基础导学三、思维点拨1
互动探究:
(1)区域内部的地理特征是完全一致的吗?
(2)读图1—1—6 ,回答下列问题:青藏高原的两大显著特征是什么?说明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的具体表现。

学习知识【同步练习】基础导学四、思维点拨2 ;运用知识【同步练习】P3.7~9 四、区域的划分
自主学习:
读知识窗,回答下列问题:区域划分的指标有哪些?举例说明。

学习知识【同步练习】基础导学四;运用知识【同步练习】P3.6
【当堂检测】【同步练习】。

《认识区域》 学历案

《认识区域》 学历案

《认识区域》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区域。

2、掌握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

3、学会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如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等。

4、能够探讨区域的人文环境特征,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文化等方面。

5、培养综合分析区域问题的能力,提出区域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区域的概念、特征和类型。

(2)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的分析方法。

2、难点(1)综合分析区域问题,提出合理的发展策略。

(2)理解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差异。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区域。

比如我们所在的城市、省份,甚至是整个国家。

那么,什么是区域呢?区域又有哪些特点和类型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区域。

(二)知识讲解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例如,我们可以根据气候的不同,将地球划分为热带、温带、寒带等区域;也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世界划分为发达国家区域和发展中国家区域。

2、区域的特征(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区域的区位特征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

比如,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这就是我国的区位特征。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有大有小,其形状和边界也各不相同。

有些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而有些区域的边界则是模糊的,如气候区。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比如,在一个农业区域中,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会影响农作物的种植类型和分布,而农业生产又会影响人口的分布和经济的发展。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同的区域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例如,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需要从西部地区调入资源;西部地区则可以通过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经济发展。

初中地理《认识区域》教案

初中地理《认识区域》教案

初中地理《认识区域》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区域的定义和特点;- 学会使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区域分析;- 能够描述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区域,如城市、乡村、工业区等。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观察地图和实际景观,识别和描述区域特征;- 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操作能力,学会使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区域分析和规划。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 区域的定义和特点;2. 使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区域分析;3. 描述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区域。

教学难点: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2. 对区域特征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2. 实际区域案例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区域图片,如城市、乡村、工业区等,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的定义和特点。

2. 学生分享对区域的看法和理解。

二、区域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介绍区域的概念,包括区域的定义、特点和类型。

2. 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区域特征。

三、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使用(15分钟)1. 教师教授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搜索、放大、缩小、标记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操作练习,完成指定任务。

四、区域分析案例(10分钟)1. 教师提供实际区域案例资料,如城市规划、乡村发展、工业区布局等。

2.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案例,描述和解释区域特征。

五、小组讨论和分享(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区域特征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区域的特点和分析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区域分析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政府部门人员,进行区域分析和规划的讲座或实地考察;2. 组织学生进行区域分析和规划的竞赛或项目研究。

高中地理_认识区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认识区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区域》教学设计(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创设情境,引发悬念,切入主题是导入新课的基本思路。

本节教材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一个区域,如某一旅游景区或家乡所在的省份等,通过感知这个具体区域,引出区域的概念,并提出有关区域的几个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也是一种导入方式。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设计更具有新意的导入方式。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学生到过哪些地方,并让学生描述区域特征,引入新课、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区域的含义”可细化为以下内容,即区域定义、特征、分类及划分区域的目的。

在本目中,重点是搞清“区域的定义”。

[点拨]1.在教学“区域的含义”时,首先展示“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也可展示中国其他区域或当地的资料。

其次,引导学生对两个区域进行比较,包括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再引异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相关地图。

最后,概括归纳出“区域”的定义。

2.界定区域的概念时,要抓住两个要点:一是区域的地理空间性。

任何区域都要落实到地球表面,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二是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

3.关于区域划分。

任何一个分类体系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类标准,二是类别体系。

对不同的划分方法可补充实例讲解。

4.关于区域划分的目的,建议教师进一步说明区域地理学的意义。

[提示]“区域的类型”是本节的难点。

突破难点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分类的标准(指标)。

凡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均质区范畴,凡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点拨]如果用讲解法,要先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传统区域分类,然后引出均质区概念。

再介绍城市与周围郊区或港口城市与腹地,然后引出功能区概念。

如果用自主探究法,那么建议教学时分三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对区域进行分类。

《认识区域》 学历案

《认识区域》 学历案

《认识区域》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学会通过地图、资料等方式分析不同区域的差异和联系。

3、理解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并能对区域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2)区域差异的比较和分析。

2、难点(1)理解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并能综合分析。

(2)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三、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区域的相关知识。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区域案例,探讨区域发展问题。

3、实地考察:如有条件,进行实地考察,增强对区域的直观认识。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关于区域的表述,比如“东北地区”“长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等。

那么,究竟什么是区域呢?区域又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区域。

(二)区域的概念区域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定空间范围,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例如,我们根据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气候区和地形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社会经济因素,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经济区域。

(三)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比如,一个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2、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以表现在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

例如,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在气候、地形、农业生产方式等方面就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3、开放性区域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其他区域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比如,一个地区的产品可以销售到其他地区,其他地区的资源也可以输入到本地区。

4、层次性区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从大到小依次可以分为全球、大洲、国家、地区、城市等。

不同层次的区域之间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地理课件认识区域鲁教版必修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地理课件认识区域鲁教版必修
第二十九页,共35页。
青藏高原地区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一大自然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该地 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样独具特色。据此回答3~4题。
3.青藏高寒区的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2、 划分干湿区的指标(zhǐbiāo)是什么?
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对比(duìbǐ)关系——干燥度
3、为什么能划分(huà fēn)出不同的干湿区?
地理环境差异——干燥度不同
第四页,共35页。
干旱地区
半干旱地区(dìqū) 半湿润地区(dìqū)
湿润(shīrùn)地
1.区域概念:
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 划分出来的。
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 特点之一。
3、开放性
(经济全球化)
自然要素之间、社会经济要素之间,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都具
有联系。
第十四页,共35页。
第十五页,共35页。
以西北地区为例,说明(shuōmíng)区域整体性
西北 (xīb
气 候 (qì
ěi) hò
内陆 u)


人文要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方言区 4、划分区域的目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的对区域加以开发利
用。
第七页,共35页。
二、区域(qūyù)的类型
区域类型 均质区
概念
指那些要素具有 (jùyǒu)相似性或 相对一致性
划分
以某一自然要 素或人文要素 的相似性划分
举例
地形区、干湿 区、温度带、 方言区

高二地理《11认识区域》学案

高二地理《11认识区域》学案

高二地理《11认识区域》学案【考试内容与要求】考点:区域的含义、中国省级行政区划【重点与难点】◆区域的含义◆中国省级行政区轮廓、位置的记忆【考点梳理与拓展】1、区域的含义:(1)概念:。

(2)区域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界线,具有明确的__________,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2、区域划分:划分指标有______指标或______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指标或______要素指标。

区域划分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______,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3、区域特征及其实践意义:特征含义实践意义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________、________,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资源利用要综合考虑,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差异性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有差异必须遵循________的原则,扬长避短,促进区域发展。

开放性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必须加强区域______,实现________,协调发展。

【经典例题1】图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由于目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

图1中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A、利用单一指标划分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经典例题2】读图2,回答12题。

图31、若甲、乙分别对应我国目前的农村、城市地区,则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A、资金B、劳动力C、信息D、观念2、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沿箭头②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主要是A、初级矿产品B、粮食C、工业制成品D、廉价劳动力4、中国省级行政区划:我国共有____个省级行政区,其中直辖市有____个,特别行政区有____个。

【经典例题4】图4图4表示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据此完成12题。

认识区域-鲁教版必修三教案

认识区域-鲁教版必修三教案

认识区域-鲁教版必修三教案一、区域的概念1. 区域的定义区域是指拥有一定特征和联系的一片地域空间。

2. 区域的属性区域的特征主要由区域内部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等要素组成。

同时,区域还有着自然、科技、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属性。

3. 区域的分类由于区域的特征和联系不同,因此区域可以分为自然区域、人文区域和功能区域三大类。

其中,自然区域主要由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人文区域则主要包括人口布局、社会结构、文化特征等;功能区域则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划分出来的。

二、鲁教版必修三教案鲁教版必修三《人文地理学》第一章介绍了区域的概念、属性和分类,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阐述。

1. 区域的概念与前文所述的相同,教案中也将区域定义为“拥有一定特征和联系的一片地域空间”。

2. 区域的属性教案中认为,区域的属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自然要素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候等,人文要素则包括历史、文化、社会等。

3. 区域的分类教案中将区域的分类分为自然区域和人文区域两大类。

其中,自然区域主要由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确定;人文区域则主要由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等因素所决定。

三、区域认识的意义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属性,对于我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把握历史、把握经济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1. 世界认识通过区域认识,可以了解各地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色、区域经济等情况,使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世界。

2. 社会认识区域是由人们活动所形成的,不同区域的社会结构、文化特色等都有所不同。

通过区域认识,可以更好的了解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情况。

3. 历史认识区域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是需要被保护和传承的珍贵财富。

通过对区域的认识,可以更好的了解和保护历史文物。

4. 经济认识各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经济环境和产业特色。

通过了解和认识区域,可以更好的把握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情况,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四、总结区域的本质是地域空间中的一片拥有一定特征和联系的区域。

《认识区域》 导学案

《认识区域》 导学案

《认识区域》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掌握不同类型区域的划分依据和特点。

3、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

4、培养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2)区域类型的划分。

(3)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分析方法。

2、难点(1)理解区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知识梳理(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二)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例如,一个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着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2、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既包括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文地理方面的差异。

比如,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在气候、地形、农业生产方式等方面都有显著不同。

3、开放性区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比如,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输送资金、技术和人才。

4、层次性区域具有不同的层次,既可以是大尺度的区域,如大洲、大洋;也可以是小尺度的区域,如城市、乡村。

(三)区域类型1、按照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如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干旱区、湿润区等。

2、按照人文地理特征划分如农业区、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等。

3、综合考虑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划分如综合经济区、生态功能区等。

(四)区域研究的方法1、实地调查通过实地观察、访谈、采样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

2、文献研究查阅相关的书籍、论文、报告等文献资料。

3、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以得出结论。

4、地图运用借助地图了解区域的位置、范围、地形、交通等信息。

四、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理解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认识区域》 学历案

《认识区域》 学历案

《认识区域》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学会通过地图、资料等方式识别不同类型的区域。

3、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以及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

4、培养观察、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区域认知水平。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2)区域类型的划分。

(3)区域差异和联系的分析。

2、难点(1)理解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区域分析和评价。

三、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初步了解区域的相关知识。

2、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学习成果。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区域案例,深入理解区域的特点和发展。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关于区域的说法,比如“东北地区”“长三角地区”“经济特区”等等。

那么,究竟什么是区域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区域。

(二)知识讲解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界限:有的区域界限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界限是模糊的,如气候区。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具有相似性,如气候、地形、土壤等。

(3)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不同区域在自然条件、人文景观等方面存在差异。

(4)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资源、产业等,具有特定的功能。

3、区域类型(1)按自然特征划分:如地形区、气候区、河流流域等。

(2)按人文特征划分:如行政区、经济区、文化区等。

4、区域差异和联系(1)区域差异:不同区域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

(2)区域联系:区域之间通过人口流动、物资交换、信息交流等方式相互联系。

5、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自然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如人口、交通、科技、政策等。

〖2021年整理〗《认识区域》活动探究学案

〖2021年整理〗《认识区域》活动探究学案

《认识区域》活动探究学案学习目标1. 结合实例,理解区域的概念及特点,了解区域的划分和类型;2通过青藏高原各地理要素的案例分析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并举例说明区域的差异性和开放性。

自学提纲:[探究活动1:区域的含义](1)读课本“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两图,讨论问题:甘肃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我国地理分区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图中读出甘肃省所跨的干湿区,明确划分各干湿区的依据:(2)归纳区域含义。

区域是指 ,是人们在 的基础上按一定 划分出来的;区域具有一定的 、 、 ,有明确的 ,其内部某些特征 ,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尝试区域划分。

补全下列区域分类体系中的分类指标。

思考划分区域的目的是什么?(4)跨出理解误区。

阅读课本后,回答下列问题:区域划分只能按照一项自然因素或一项人文因素来进行吗?[探究活动2:区域的类型](1)列表比较区域类型:(2)读课本“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按 划按 划分我国地势三级第一级阶梯 第二级阶梯 按 划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按 划分 东亚文化区中东和北非文化①说出图中三级空间尺度区域的大小和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

②图中各区域分别属于均质区还是功能区?(3)一些区域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读课本“中国汉语方言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①本地属于什么汉语方言区?②汉语方言区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它们属于均质区还是功能区?③说说汉语方言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

[探究活动3:区域的特征](1)填出体现区域特征的关键词,理解区域三大特征的含义:(2)读课本“青藏高寒区整体性”图,理解区域的整体性。

①说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其“高”和“寒”的整体特征。

②模仿青藏地区,设计西北地区的联系图表,说明其“干旱”的整体特征。

(3)读课本“区域之间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理解区域的开放性。

①区域之间存在开放性的前提是什么?开放性的表现是什么?②图示区域之间的差异性表现在发达区域城市数量 规模,有 方面的优势;落后区域城市数量 规模 ,有 方面的优势。

认识区域学案鲁教版必修三

认识区域学案鲁教版必修三

第一节认识区域[学习目标]1、学会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

3、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课堂学习记录区]一、区域含义:区域是指,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划分出来的;区域具有一定的、、,有明确的,其内部某些特征,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二、区域类型:三、理解区域三大特征的含义: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差异性:和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各区域内部有性,各区域间普遍存在性。

3、开放性:区域并不是的,而与其他区域有着,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特点。

[学习效果检测区]【例1】城市功能区是指(答案:C )A.提供城市职能的地区B.城市内有交通线路分隔的地区C.相同功能活动集中的地区D.城市人口统计区【例2】有关自然区域内部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答案:B )①东北地区因降水少.故只能发展一年一熟的农业2华北暖温带区因≥100C积温超过了32000C,全区均可发展一年两熟的农业3秦岭一淮河以南的华中区和华南区因夏季雨热同期,降水较多,可发展水田农业4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因距海较近,降水相对较多.故可适当发展旱作农业5青藏高寒区只能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发展农业,高山带则因气候恶劣不可发展任何形式的农业A.14B.34C.25D.13【例3】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诸多不同。

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1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其原因是。

2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其原因是3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其原因是(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楼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1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筑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其原因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1.1 《认识区域》学案(鲁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掌握区域的含义与划分方法。

了解区域的类型及其空间尺度的划分。

掌握区域的特征,能够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课堂互动】
知识点一、区域的含义
自主学习
1.区域:是指在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__________的基础上按一定的_______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_______、形状、范围和______,有明确的________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具有相对的______性,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人们划分区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图表导读
读图1—1—2,分析甘肃省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并解释原因。

读图1—1—3,甘肃省划分为哪几个干湿区?划分的指标是什么?
合作探究
区域有哪些划分的方法?
知识点二、区域的类型
1.均质区是指那些要素具有______性或______性的区域。

2.功能区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______的区域。

图表导读
读图1—1—4,本图把我国作为一个空间单元,我国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是如何划分的?
合作探究
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知识点三、区域的特征
自主学习
1.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______________,构成一个统一的_________ 。

2.差异性:
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_______,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_______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_____性。

3.开放性:
区域作为地球表层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_____要素之间,以及______要素和________要素之间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图表导读
读图1—1—6 ,回答下列问题:
1.青藏高原的两大显著特征是什么?
2.说明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的具体表现。

读图1—1—7,回答下列问题:
3.图中两种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4.据图说明区域的开放性特征。

5.你能以长江三角洲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合作探究
1.区域内部的地理特征是完全一致的吗?
2.认识区域的特征对人类有何意义?
典例感悟1
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都有明确的边界
B.区域内部存在差异,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都是根据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D.区域划分的指标,即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的特点及其划分依据。

区域有一定的边界,但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区域即可以按自然要素也可以采用综合指标,例如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地区。

答案:D
变式训练1
图中1、2、3线是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同一种地理界线,据此回答1—2题。

1.同一界线可以划出若干条,这说明地理区域具有()
A.不确定性B.差异性
C.过渡性D.整体性
2.该地理界线最有可能是()
A.长江与珠江的流域界线
B.1600mm等降水量线
C.30℃等温线
D.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典例感悟2
以下区域属于均质区的有()
①北方方言区②北方旱作农业区③京津唐工业基地④东北平原区⑤浦东新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解析:均质区可以按照某一自然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自然区城,如根据地形划分出高原区、平原区等;也可以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人文区域,如方言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故①②④均为均质区。

而京津
唐工业基地和浦东新区即都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功能区。

答案:B
变式训练2
下列区域中,描述区域特点最具体、最详细的是()
A.东部沿海经济地带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长江沿岸经济地带 D.浦东新区
【自我评价】
1.西气东输体现了区域特征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综合性
读某地区示意图,回答2~4题
2.对图中所示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西风带,气候温暖湿润,
B.自然带类型为温带荒漠带
C.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D.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
3.图中A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①太平洋②大西洋③北冰洋④印度洋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4.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其最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A.光照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依据各省、市、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把我国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

三个经济地带发展差异的形成是一系列自然、社会和经济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据此回答5~6题。

5.我国西部经济地带今后经济发展应注意的问题是()A.有步骤地重点治理和开发大江大河、能源、矿产等资源
B.大力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边境贸易,扩大旅游创汇
C.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绿洲农业和林牧业
D.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天然林草,因地制宜地退耕还林还草
6.关于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将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移到资源丰富的中、西部
B.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人口稠密的东部
C.将运输量大的企业转移到交通发达的东部
D.将轻工业和农牧业转移到资源短缺的东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