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戏曲批评发展综述

合集下载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第22章 明代的戏曲与小说批评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第22章   明代的戏曲与小说批评
二、“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 —对小说的情感教化作用的肯定
【思考题】
1.明代戏曲批评人物大致有哪些? 2.徐渭为什么要推崇南戏,倡导本色? 3.汤显祖的曲论与主情说有哪些内在联系? 4.为什么说王骥德的曲论具有调和的色彩?
二、声律论
曲文是韵文,而且是要在舞台上演唱的, 所以悦耳动听、音律和谐是尤其要讲究的。 填词首重音律,是许多曲论家共同的观点, 并无不妥。
第五节 明代小说批评
明代以来,通俗小说有了长足的发展, 它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也是中国古典文 学随着社会生活的演进而形成的新的文学 现象。
一、“观者有所进益”——对小说的社会美 育作用的肯定
第22章 明代的戏曲与小说批评滦
中国古代文学后期发展的一个重大变 化是诗文的衰落和小说、戏曲的勃兴,或 称之为传统“雅”文学的衰落和“俗”文 学的兴盛。这一重大变化的理论成果突出 表现在明清两代戏曲和小说理论的发达。
第一节 明代主要戏曲批评理论
一、朱权“典雅清丽”的戏曲批评理论
朱权 (1378—1448),戏曲家、古 琴家,自号大明奇士、涵虚子、丹丘先生。 明太祖第十七子。戏曲理论著作有《太和 正音谱》、《务头集韵》、《琼林雅韵》 三种,后两种已佚。
第四节 王骥德的曲论
中国古代的戏曲在艺术构成要素上主 要有“曲、白、事、表演”四个部分。即 曲词、宾白、故事和歌舞表演,是一种高 度综合的艺术门类。而在这四大要素中, “曲”处于主导的地位,是戏曲构成诸要 素中的核心成分,它是戏曲展开故事、抒 情达意的主要艺术手段。
一、“本色”论
“本色”论在古代戏曲理论史上是一个 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命题,它源于诗论, 在明代中、后期成为戏曲理论家探讨的一 个核心。
二、李开先、何良俊重“本色真情”的戏曲 批评理论

明代戏曲理论概况

明代戏曲理论概况

明代戏曲理论概况一、明代戏曲理论概况1.明代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是很繁荣的。

不过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的理论价值和涉及理论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却又不如小说理论批评。

其原因是戏曲理论批评大都侧重在戏曲的表演艺术方面,而较少涉及文学剧本的创作和人物、情节、结构等问题。

2.由于戏曲理论批评的内容主要在曲词和音律上,和诗词理论理论批评较为接近,但在理论上超越诗词批评的地方却不多。

3.戏曲的接受者广泛,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王公大臣,所以戏曲比小说要更为受到封建社会上层和正统文人的重视,有关戏曲创作的论述也比较多。

4.明代以朱元璋为首的封建统治者对戏曲的爱好也多少促进了人们对戏曲的重视。

二、从明代戏曲理论批评发展看1.自从明处到嘉靖以前相对来说比较沉寂。

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对元朝的重要杂剧家和明代十六位杂剧家的作品艺术风格特色进行了评论。

贾仲明增订了钟嗣成的《录鬼簿》,重视杂剧作家的“风调才情”,也很重视杂剧情节、结构。

2.明代自嘉靖以后,由于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中新特点的出现,为戏曲理论批评注入了新的兴奋剂,促使它急剧地繁荣起来。

三、吴江派和临川派明代后期产生了两个对立的戏曲流派,并在戏曲理论批评上有激烈的论争,这就是著名的吴江派和临川派。

1.争论的焦点:戏曲创作应当重音律还是重意趣;2.争论的起源:对汤显祖《牡丹亭》一剧的评价;3.吴江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江璟,他精通音律,主张戏曲创作必须严格尊重传统戏曲的音律规定,能够充分合乎舞台演唱的要求,认为这才是戏曲的本色。

4.临川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汤显祖,他强调戏曲作品神情意趣,而不太注重音律,因此在舞台演唱上常常发生困难。

四、两部重要的专著:吕天成《曲品》、王骥德《曲律》明代后期戏曲理论方面有两部比较重要的专著:吕天成的《曲品》和王骥德的《曲律》。

十五章明清小说戏曲理论(推荐完整)

十五章明清小说戏曲理论(推荐完整)
❖ 对戏曲创作来说,吴江派重在 演出。
❖ 吴江派“重音律”深受何良俊 的影响,他重视戏曲的音律, 主张“宁声叶而辞不公,无宁 辞工而声不叶”。
主要代表人物:
❖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 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 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 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 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 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 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 出仕。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 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 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 亭》、《邯郸记》、《南柯记》、 《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 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 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 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 太史公曰:“《说难》、《孤愤》,贤圣发愤
之所作也。”由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
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
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1 盖自宋室不
竞,冠屦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驯致夷狄处
上,中原处下,一时君相犹然处堂燕鹊,纳币称臣,
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
在只学《要而有非忠童文义心者,”水“。无“浒一天传样下创之序制至》体文格,中文未 , 李有贽不出首于先童心从焉者创也作”。动机的 角从度这个把观《点出水发,浒李传贽对》正放统文到人
所不屑的通俗文学给予了崇高的评
正价统,认诗为文《西的厢记创》作、《传水统浒传中》 来等。都是“天下之至文”。
忠义水浒传序
概说
从明代开始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文学理论批评改变了主要是诗文理 论批评的状况,呈现出诗文、戏剧、小说 理论批评分途发展、而又殊途同归的局面。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及其发展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及其发展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及其发展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瑰宝,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可以说,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迅速发展的时期,成为我国戏曲文化的黄金时代,影响至今。

一、戏曲艺术的起源中国戏曲是在古代民间各种艺术表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中早期的表演形式是“神话表演”,主要是祭祀活动和宗教仪式中的表演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在北方发展成了以说唱和动作为主要表演形式的“曲艺”,而在南方演变成了以歌唱和动作为主要表演形式的“儒艺”。

隋唐时期,曲艺在县级和道级官员中得到广泛推广和重视,称之为“戏子”。

二、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兴盛明朝是中国戏曲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曲剧能够在人民中间得到迅速流传和发展。

明代戏曲的代表剧种有元曲和南戏(盐城秀)。

在元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抒情唱法 -“西皮”,这种唱法成为了元曲的一大特色。

南戏则是上海周边地区的地方戏,以其活泼风趣、流畅的唱腔、动人的旋律,成为明代流行的戏曲艺术之一。

清朝是中国戏曲文化的大发展时期。

清代戏曲艺术产生了大量的剧种,如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这些剧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渐走向成熟,成为中国戏曲的主流。

三、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戏曲艺术在明清时期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

其中有以下的几个方面:1、娱乐和消遣戏曲是民间娱乐的重要形式,是各类文艺表演中最受欢迎的一种。

很多稳定的演出团体都是在明清时期萌芽的。

2、教化和宣传明清时期是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大量的文化作品都是通过戏曲形式宣传,如《西游记》、《红楼梦》等等,都是艺人们通过演出使得故事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和影响。

3、社会关怀和关注在明清时期,许多人出于对社会民生的关注,通过编写剧本并演出来传递社会关怀,如《断案大官》、《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都是为了呈现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呼唤社会变革。

四、总结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戏曲艺术得到广泛的推广,社会各阶层都对戏曲艺术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戏曲文化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明清时期中国戏曲的发展概况

明清时期中国戏曲的发展概况

明清时期中国戏曲的发展概况
明代中期,中国戏曲进入了黄金时期。

明朝的宫廷宴会和市井闹剧为戏曲提供了丰富的剧情和题材。

元曲和南戏的编创和传播都对戏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明代的戏曲形式多种多样,分为越剧、昆曲、京剧、评剧等多种不同的戏曲形式。

其中,越剧以女性演员为主,在浙江一带得到广泛传播。

昆曲则是以男性演员为主,音乐中仍带有较多的传统宫廷音乐元素。

在京剧中,演员需要表现出明确的动作和台词,演唱技巧强调声音的高低起伏和情感表达。

评剧则在传统京剧的基础上增加了话剧的元素,表达手法更加接近现代表现形式。

明代的戏曲不仅在形式上出现了多样化,其内容和题材也更加丰富。

继承元曲的喜剧传统仍是戏曲的重要方向,但剧目也出现了更多的历史戏、传奇戏、悲剧等。

《长生殿》、《西厢记》等经典剧目应运而生,成为中国戏曲历史上的重要代表作品。

到了清代,戏曲的发展趋势基本上延续了明代的基础。

各种不同形式的戏曲文化在清代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例如小调、南音、越调等戏曲演唱方式都得到了发展。

京剧得到了贝勒爷赏识,成为清朝宫廷的代表戏曲形式,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和欣赏。

在清朝中期和晚期,西方的文化和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戏曲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康有为等思想家提出了“维新”,主张开创新的文化形态,传统戏曲文化逐渐受到质疑。

不过,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尤其是京剧在20世纪的中国社会中,仍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第八章 明代戏曲的发展演变

第八章  明代戏曲的发展演变

第十四章明代戏曲的发展演变第一节明代杂剧的流变一、明代北杂剧的衰微进程(一)明初时期明朝建国伊始,便“尊崇儒术”,以致“士大夫耻留心词曲”(何元朗《曲论》),而朱元璋又曾两次颁布“规范”包括杂剧在内的戏剧创作与演出的禁戏法令,使杂剧艺术受到沉重打击。

但是,明初紧承有元,杂剧的创作环境依然较为有利。

此时,不但有一批由元入明的颇富杂剧创作与演出经验的作家与演员队伍,而且还有长期以来杂剧艺术培养起来的热爱杂剧艺术的观众。

就是当时的统治阶层中,也不乏喜欢欣赏杂剧艺术的人。

朱元璋起兵自封吴王时,即创建教坊司,掌管“用乐府、小令、杂剧为娱戏”的所谓“宴会奏乐”;建国后,又于洪武28年创立专门的演剧机构钟鼓司,“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其中所谓“传奇”,即是北曲杂剧。

洪武3年,朱棣封燕王,13年之藩北平。

由于燕王朱棣对杂剧特别喜好,•因而对杂剧作家宠遇甚厚,在他周围,便聚积了如汤舜民、杨景贤,贾仲明等一批由元入明的杂剧作家,使燕邸成为当时杂剧活动的一大中心。

由于上述原因,洪武时期的杂剧创作还算差强人意。

傅惜华《明杂剧全目》列此时作品共有89本之多。

只是从质量上考察,此时既无关王白马郑这样的大家,也无《西厢记》《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这样的杰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洪武时期的杂剧创作同鼎盛的元杂剧相比是大大衰落了。

(二)永乐至成化时期大约因为洪武永乐二帝的禁戏法令的关系,其后杂剧创作进一步衰落。

除汤舜民、杨景贤等朱棣的“老部下”永乐初或许还有杂剧作品问世外,有名姓的杂剧作家仅知有宁献王朱权与周宪王朱有燉二位藩王而已。

其中朱权创作杂剧12种,今传2种;朱有燉创作杂剧31种,总名《诚斋传奇》。

若从数量与文笔上看,宁周二王颇有元代杂剧家的气象,但如从取材看,二王所作十有七八是神佛仙道妓女节妇之类的东西,除此就是文人韵事、“义士”之类的作品。

此时的杂剧作品,如从思想内容考察,优秀作品实如吉光片羽,凤毛麟角。

明清戏剧总结

明清戏剧总结

明清戏剧总结
一、概述
明清时期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经历了明朝和清朝两个王朝的统治。

在这个时期,戏剧艺术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戏曲剧种,并留下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本文将对明清戏剧进行总结和概述。

二、明清戏剧的发展和特点
1. 发展
明清时期,戏曲剧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分化。

在明朝时期,戏剧发展较为
繁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戏曲剧种,如黄梅戏、评剧、越剧等。

清朝时期,戏剧受到了宫廷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宫廷戏曲剧种,如京剧、豫剧等。

2. 特点
明清戏剧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它们都注重情节和故事的发展,强调人物
形象的描绘和角色的塑造。

其次,明清戏剧注重音乐和唱腔的表达,通过唱念做打,使故事更加生动。

此外,明清戏剧还注重舞台美术和服装道具的设计,力求通过视觉效果来增强戏剧的艺术感染力。

三、明清戏剧的代表作品
1. 《西园记》
《西园记》是明代文学家兼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

该剧情节曲折,以明代
京剧为基础,融合了南戏和北曲的艺术要素。

描写了美女桔梗与浪子焦芳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在西园聚散的经历。

该剧不仅在情节上紧凑,而且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也非常细腻,是明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2. 《红楼梦》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巅峰之作。

该小说被改编成了同名的戏曲剧种《红楼梦戏》,被誉为。

元明清综述

元明清综述

元明清戏曲接受之戏曲剧本阅读研究综述戏曲历来被视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而优秀的戏曲剧本往往因其深厚的文学性而具有相对独立的观赏价值。

对戏曲剧本的阅读是戏曲接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这一问题逐渐进入更多研究者的视野,本文拟从以下三个层面对相关的文章和论点进行梳理。

一对不同身份的阅读者的研究施旭升著的《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中,作者提到了戏曲剧本的读者问题,他说“和以其他文学作品为对象的阅读行为一样,阅读戏曲剧本要求读者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文字理解能力,或者说是个读书人。

”“在读书识字成为一种文化权利和身份标志的中国封建时代,阅读也自然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行为。

”这说明文人士大夫是剧本阅读的主体。

赵山林的《中国戏曲传播接受史》一书分别论述了元、明、清时期文人对戏曲的接受情况,书中提及了明清时期戏曲评点的繁荣景象,如明万历后盛行的“李卓吾批评”、“徐文长批评”、“玉茗堂批评”、“陈眉公批评”,还有清代的金圣叹、毛西河的《西厢记》评点,毛声山的《琵琶记》评点,吴仪一的《长生殿》评点,吴吴山的《牡丹亭》评点,孔尚任本人的《桃花扇》评点等,而评点正是“文人对于传统戏曲剧本阅读最富民族特色的一种方式。

”在赵山林的另一部著作《中国戏曲观众学》中,作者指出士大夫对戏曲的接受是批评性的接受,“他们在对剧本和剧作者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剧本或表演的得失进行探讨评论。

评论包括褒和贬两个方面,但一般说来都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引起或加强整个社会对剧作者、剧本或表演者的注意。

”可见士大夫也是剧本阅读和评论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参与活动对于戏曲的传播和接受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然以上几部专著并非以戏曲剧本读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以剧本读者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也并不多见,更多的是对其评点或著作进行评价分析,笔者将于下文详述。

但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些以女性接受为研究对象的文章,由于中国封建传统礼教的存在,女性享有的教育权不平等且又少有社会阅历,所以女性阅读和评点活动相对滞后,留下的文字也寥寥可数,但却也引起很多研究者的兴趣。

明清戏曲的发展历程

明清戏曲的发展历程

明清戏曲的发展历程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戏曲在艺术形式、表演风格和创作手法上都有了新的变革和突破,直接影响并推动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它继承了元代戏曲的传统,融合了宋代南戏的特色,并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

明代时期的戏曲包括了传统曲艺、杂剧、汉剧和越剧等多种形式,其中尤以杂剧最为著名和流行。

杂剧以皮黄为独特的服装特点,以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戏曲音乐而闻名,成为明代时期戏曲艺术的主流形式。

明代戏曲的表演风格也发生了改变。

艺术家们在表演中注重形象塑造和角色刻画,不再只重视歌唱和舞蹈,而是加强了表演技巧的训练,提升了演员的才艺水平。

在舞台布景和道具设计方面,明代戏曲注重舞美的塑造和舞台效果的营造,使得戏曲表演更加生动和具有视觉冲击力。

清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清代戏曲的发展延续了明代的艺术成就,并进一步进行了创新和完善。

在清代,戏曲表演逐渐趋向稳定和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舞台美学体系。

清代戏曲除了保留了杂剧和越剧等明代时期的艺术形式外,还创造了新的戏曲剧种,如粤剧、京剧等,丰富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形式。

清代戏曲在创作上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艺术家们开始注重剧本的创作和完善,加强了故事情节的设计和人物角色的塑造。

同时,他们还开始关注社会时事和人民生活,将一些社会现实问题融入戏曲剧本中,提高了戏曲的思想性和时代感。

明清戏曲的发展历程对中国戏曲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们的突破性创新和完善,为后来的戏曲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至今,明清戏曲仍然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对于今天的戏曲艺术创作和传承,明清戏曲的发展历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戏曲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艺术,需要与社会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相结合;它也告诉我们,戏曲的创作和演出需要注重艺术的表现力和技巧,同时也要关注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现实。

清初到清中叶戏曲创作、戏曲理论概貌

清初到清中叶戏曲创作、戏曲理论概貌

清初到清中叶戏曲创作、戏曲理论概貌文/肖旭明末清初,苏州地区有一批戏曲作家形成一个戏曲流派,他们作品的思想倾向、艺术风格都很相近,人称为苏州派。

苏州派作家的作品密切联系舞台实际,戏剧性强,有一些作品反映了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或多或少地表现了时代特征。

下面介绍有影响的苏州派作品。

《清忠谱》是李玉、朱素臣等集体制作的,反映了明朝末年东林党人和阉党魏忠贤为首的统治集团的斗争。

苏州人民反对朝廷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因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斗争。

作品的主人公是“一忠五义”,“忠”即周顺昌,他是一个清廉忠正,嫉恶如仇的形象,他敢于同阉党做斗争,非常果敢,对恶势力毫不畏惧,但作者按封建正统观念把他理想化了,赞扬了他的愚忠思想。

“五义”指颜佩伟等五位义士,他们反对朝廷捉拿周顺昌,为了保护暴动的苏州市民,他们挺身投案,以乱之罪名被杀害了。

这出戏在艺术上有个显著的特点,描写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斗争场面。

在《义愤》、《闹诏》中,作者通过台上的角色和后台的联系,和对后台的反映,让观众感到似乎有成千上万的人在行动,气氛非常紧张。

在我国古代戏曲中,这种直接表现波澜壮阔的群众场面,还是很少见的。

朱素臣的《双熊梦》又名《十五贯》,是从话本《错斩崔宁》演化而来的,剧中成功地刻画了正直濂明,认真查勘的况钟和主观专断的过于执的形象。

下面谈苏州派以外的几个戏曲作家:尤侗的《钧天乐》,写文才出众的沈子虚,应试落第,乃上书揭发时弊,反被乱棒打出,后先宿于霸王庙,最后中天界状元,由上帝许婚。

作品是影射作者自身,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慨。

吴伟业的《秣陵春》,写南唐亡国后徐适和黄展娘的恋爱故事,寄托了对明王朝的怀念之情,“其词幽怨悲愤,令人不堪卒读”。

下面谈清初的戏曲评论,从元明到清初将近四百年间,我国的戏曲创作和演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戏曲理论和批评也随之发展起来,产生了一批很有价值的著作,其中李渔的著作很有影响。

李渔,号笠翁,长期从事戏曲活动,他在南京时自蓄家妓到处演出,到过许多地方去演出。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时期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时期

第一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根据这个基本观点,李贽认为复古主义是没有道 理的。“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诗文随着 时代的变化必然会有变化:“降而为六朝,变而 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 为《西厢记》,为《水浒传》”。 李贽强调“童心”与他强调“真情”是一致的。 他认为文章要出自真情,方可有强烈的感染力。 他说:“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栗,不病而呻吟 也,虽作何观乎?”
第一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二、明代文艺新思潮的兴起和李贽的“童心说” 明代从嘉靖后期开始(十四世纪中叶),文艺上出现 了一股反复古的新思潮,至隆庆、万历起逐渐扩大, 并发展成为包括诗文、戏曲、小说乃至书画各个领域 共同的主导倾向,从而代替了绵延一二百年的复古主 义文艺思想。这股文艺新思潮的核心是:强调文学源 于人的心灵,以师心代替师古,要求文学冲破礼教樊 篱,摆脱理学的羁绊,充分体现人的个性,并主张任 性而为,不受任何束缚,以真实、自然,与化工造物 同体为最高审美原则,它在文学理论批评上的集中表 现,就是性灵说和真情说。

第三,文学批评的内省倾向。受王阳明心学影响, 明代文学以“心之理”之说取代程朱理学的“性即 理”之说。这种文学批评不特别注重儒家诗教传统 和明道致用等,主张摒弃道学家虚伪的门面语,提 倡直指本心,去探索人的内心道德的真谛。明代文 学批评把自己的注意力由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内心世 界,注重人本和个体价值,注重创作主体,这无疑 是对儒家传统诗教的一种超越,是一种文学批评新 模式的理性升华,是文学批评倾向于内省的审美价 值取向的必然产物。


一是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二是主张严守古法,模拟格式。 三是李在晚年心有所悟,对早年所论有所悔, 在《诗集自序》中提出了“真诗乃在民间” 说法,标志着他的诗论的变化。 徐祯卿:《谈艺录》。

清朝小说和戏曲批评

清朝小说和戏曲批评

清朝小说和戏曲批评清朝小说和戏曲依然水平大体上依然没有突破批评的层次,不能上升到专题的理论层面,都是针对某具体小说的点评,不过在戏曲方面出现了专题的批评著作。

清代开点评先河的是金圣叹,他有水浒传评和西厢记评论。

|金圣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发展过程中,金圣叹无疑是贡献最大的,影响最大的,他之后的毛宗岗,张道深都是在他的影响下才进行小说评点的,但都没有能超过他的水平。

金圣叹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所谓六才子书的评点中,其中对《西厢记》和对《水浒传》的批评是重点。

①金圣叹评水浒金圣叹对水浒的批评,一则是点评,二则是修改。

在点评形式方面,不仅书前有序有读法,对全书进行总的评价,提出基本的批评原则,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而且在每一回之前对这回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改变了之前点评仅在回后发几句议论的方法。

他还把传统的行间夹批改为文字中间的小字加批,这样可供发挥的余地就更大了,不仅可以简单提示,还能随时发上一段议论,后来人的评点都继承了他的方法。

还有一点是,他仿照八股文技巧,提出了不少文法,倒插法、草蛇灰线法等等,都是小说中很重要的写作技巧。

(rua!技术第一,标准万岁!)他对水浒传的修改则假托一个古本,但因为他和原作者思想不同,因此大剧情上的修改颇有违背原意的地方,甚至还给水浒英雄强加了一个斩尽杀绝的结尾。

不过他的修改也确实提高了原作的文字表达和艺术水平。

金圣叹对《水浒传》艺术分析是很全面的,以人塑为中心,对全书各层面都有详细具体的分析。

首先是题材,同样是历史题材,《水浒》这类小说和《史记》这类史书的处理就不一样,这是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的区别,因文生事的事是虚构的,而以文运事则要服从历史事实。

他还认为以文运事要难于因文生事,因为因文生事是“顺着笔性去”,这可能和当时小说创作尚未发展成一门成熟艺术有关,金尚且觉得虚构写作这事没什么技术含量。

他在《水浒传序一》中提出了文章三境说,这来自于李卓吾的《杂说》。

元明清长篇小说创作与小说批评发展概况

元明清长篇小说创作与小说批评发展概况

元明清长篇小说创作与小说批评发展概况章回小说章回小说的产生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由民间说话艺术中“讲史”一家发展演变而来。

它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它的雏形时期。

其范本是唐末俗讲和宋元讲史话本。

这时的俗讲和讲史话本为了讲述方便,开始采用分卷分目的形式。

这种分章分节的做法就是后来章回体的滥觞。

2、第二阶段是它的初起期。

其范本是创作于元末明初、刊刻于明代中叶以后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平妖传》、《忠义水浒传》等。

章回特征已经大致成形。

3、第三阶段是它的成熟期。

代表范本是明中叶以后的大批章回小说,如《西游记》、《金瓶梅》等。

至此,章回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章回体的文体特征1、艺术特征:严格的可叙述性。

要求情节连贯,故事完整,意向明朗,尽量避免头绪纷繁,尽量不使用倒叙手法,叙述角度基本是第三人称,不采用跳跃式表现手法,不采用多线索多重矛盾冲突结构等。

2、形式特征:韵散结合的方式。

其中散文是主体,韵文是过渡、装饰。

3、叙事特征:很注意说与听的关系。

一是绝大多数章回小说都有一个入话叫头回或楔子;二是注意保存讲说的痕迹;三是为了吸引读者兴趣,常常采用卖关子、吊胃口手法,在情节关键处嘎然而止。

四大奇书从清代开始,人们通常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奇书”。

这四部小说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

这四种类型的小说,实际上又是南宋时期说话艺术中小说、讲史、说经、说铁骑儿四家的延续和发展,即《三国演义》是讲史小说的发展、《水浒传》是说铁骑儿的发展、《西游记》是说经小说的发展、《金瓶梅》则是小说家小说的发展。

明代小说创作发展概况明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呈两极分化:1、第一时期,是章回小说的初起期。

创作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标志着章回小说文体特征的大致形成,同时也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力作。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发展与特点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发展与特点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发展与特点1. 引言1.1 概述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段时间内戏曲艺术经历了繁荣和变革。

在这期间,众多戏曲剧种兴起并达到巅峰,京剧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明清时期的戏曲表演不仅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对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探讨。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明清时期戏曲艺术发展与特点;其次,介绍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历史背景、形式以及表演特点;然后,详细介绍明清时期几个重要的戏曲剧种,包括京剧、空谷传音戏和四大名剧;接着,在第四部分探讨戏曲表演与社会影响,包括观众群体和演出场所、政治宣传与娱乐功能以及艺人生存状况和社会地位;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明清时期戏曲发展特点及其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探讨其发展与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影响的重要性。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戏曲艺术的演变和表演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丰富多样性以及其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同时,探究明清时期戏曲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 明清时期戏曲艺术发展2.1 历史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宫廷文化兴盛,社会经济繁荣,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明代的著名文化人文学艺术思潮对戏曲表演形式和内容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2.2 戏曲形式在明清时期,戏曲艺术形式开始多样化,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剧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京剧、越剧、黄梅戏等。

京剧是在北京地区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剧种,集汉族音乐、舞蹈、表演、唱腔于一体。

越剧则是源自浙江地区的一种特色剧种,以其细腻婉转的唱腔和优美动人的表演风格而闻名。

黄梅戏则是流行于湖北和安徽等地的一种地方戏曲,以其豪爽激昂的唱腔和精彩独特的表演形式而备受喜爱。

2.3 表演特点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在表演方面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第27章 清代小说戏曲批评[精]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第27章   清代小说戏曲批评[精]

二、张竹坡评点《金瓶梅》
张竹坡(1670—1698),名道深,字 自得,别号竹坡,彭城(今徐州)人。他 在康熙年间刊刻的《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 金瓶梅》成为《金瓶梅》最流行的版本, 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 、蒲松龄与志怪小说批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 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所居聊斋,世称聊 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历数十年时间完成 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部志怪 小说所取得的卓越的成绩,与蒲松龄出众 的才华、深厚的生活积累以及进步的文学 思想都是分不开的。
三、注重人物个性的塑造
金圣叹小说评点的另一个主要贡献, 在于认为作者应善于进行不同的人物个性 的描写,通过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的描写, 展现生动的故事情节,营造出典型性的事 件,揭示出特定的时代真实。
第三节 毛宗岗、张竹坡、蒲松龄 等人的小说批评
一、毛宗岗的小说评点
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如同金圣 叹评点《水浒传》,其地位相当,他们都 对这两部巨著的最后形成作出了公认的贡 献。
第27章 清代小说戏曲批评
我国古代小说,从神话传说到魏晋志 怪小说,从唐传奇、宋元话本到明清长篇 小说的“四大名著”,其产生、发展的历 史可以说源远流长。但小说批评理论的真 正自觉,却晚至明清两代。
第一节 清代小说批评概况
如果说明代的小说批评理论开始真正 形成,那么清代的小说批评则是进一步的 拓展。这时期,集中了小说批评理论的几 个大家: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 他们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体系的建构,作 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他们所探讨的问题, 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构成 了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理论高峰。
一、清代前期小说批评理论
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数量较多,类 型主要有续书、才子佳人小说、文言小说 等,而理论探讨也是围绕这几类小说展开 的,观点颇丰。

明清小说戏曲理论

明清小说戏曲理论

金圣叹对梁山英雄是怀着深深同情的,这是和他 对贪官污吏痛恨分不开的,但是对他们上梁山、做 “强盗”,用武力对抗封建王朝,他又是不能赞同 的,故称之为“失路”。他这种思想倾向和他在“ 哭庙案”中的表现及其最后被杀头是完全一致的。 他之所以参加“哭庙”,正是因为他十分痛恨贪官 污吏,但他又采取“哭文庙”方式来反抗,结果被 杀,这正是他思想上矛盾两重性的表现。
朱权酷爱戏曲,著有《太和正音谱》,对元代的重要杂 剧作家和明代十六位杂剧作家,均以四字形象地比喻其作品 的艺术风貌,并对元代十二位著名剧作家写了较为详细的评 语。 嘉靖、隆庆时期戏曲文学思想的中心是提倡“本色”, 这是当时整个文艺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潮之重要表现。 徐渭认为本色美是合乎自然的化工之美,而相色美则是 做作装扮的人工之美,故如婢作夫人终觉羞涩而不自然。唯 本色之作方有情真意切、生动自然之特点,所以最能感动人 ,并能长远地传之于后世。因提倡本色美而强调通俗平易和 大众化,使奴、童、妇、女皆能听懂,这些都是和后来公安 派思想一致的。
李贽对《水浒》的批评
李贽(1527~1602)明代官 员、思想家、禅师、文学家,泰 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 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 ,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 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 应会试。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 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 ,寄寓黄安、麻城。在麻城讲学 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 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 狱,自刎死。李贽著有《焚书》 、《续焚书》、《藏书》等。
王骥德和汤显祖在戏曲美学思想上的不同,主要是在音律 的问题上,他比汤显祖要求严格,强调戏曲不能变为“案头异 书”,而应当适合于演出的剧本。他认为各种文学体裁各有自 己特点,不应当混淆。
清代小说理论批评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发展过程中,金圣 叹毫无疑问是贡献最大的一位杰出文学理论 批评家。在对古代小说艺术的研究方面,他 是最深入、最有成就的。

明代小说和戏曲批评

明代小说和戏曲批评

明代小说和戏曲批评基本没有专门系统的理论分析,也就是说,没有理论,只有批评,可以说是菜得可以。

其批评采用小说评点、小说序跋、笔记论著片段这三种形式,其中第一种最为时兴。

明代小说的批评,大概是围绕四大奇书和三言两拍进行的,余者不足论。

|评点和李卓吾评点评点是明朝的一种特色批评形式,其盛行要归于李贽——李卓吾的点评影响非常大,但我一开始还没意识到李卓吾就是李贽,可能是受到“李宗吾”的影响吧,完全忘了李贽的字就是卓吾……李贽主要点评三国水浒,另一个著名的点评家则是陈继儒,他主要点评《列国志传》《唐书演义》。

万历到崇祯年间,冯梦龙、凌濛初等人在小说序跋中开始更深入地讨论关于小说的问题。

评点大概是和以前做经注的法子学习,主要也是用批注的形式,随着行文对可供评点的地方加以分析,其内容和形式都很灵活,可简单用一两个字提示,也可以长篇大论加以分析,还可以在章回之间甚至全书前后对全章全书进行评论。

其缺点是难以在理论上进一步展开,很难做全面系统的分析,显得零碎。

李卓吾最出名的点评作品是《忠义水浒传序》|明代小说批评中的几个基本问题明代的小说论著不集中于几个人身上,也很少有系统的论述,显得零散,所以在此对其中的重要问题做一个概括。

①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和作用提高通俗小说的地位,高度评价其社会教育作用,这是小说批评的第一个重要问题。

明代的小说批评,首先要强调小说应当和正统诗文具有同样的地位,因其通俗性形象性,更能起到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作用。

在李贽的《童心说》中,其认为《水浒》是天下之至文。

到了万历后期,这种对小说地位的看法,已经成为普遍的认识,晚明人的心中,小说已经有了比较高的地位(但其创作的衰亡打了这些支持者的脸,很可惜的事)。

②注意到了小说的真实性生动性,以及特有的审美特征。

其指出小说的特点是生动具体地描绘人情物态,这使得小说具有具体生动的形象,给予小说以特殊的艺术魅力。

冯梦龙在《古今小说序》中有经典的论断,他说小说这种形象的教育,可以激发人的感情,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作用远比伦理道德之著作大的多。

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小说和戏曲是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本文将从小说和戏曲的发展背景、创作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小说的发展与特点1.1 发展背景明代时期,小说逐渐从诗歌和传奇结构的文学形式中独立出来。

小说以其叙事性强、细致入微的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清代时期,小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1.2 创作特点明清时期的小说通常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注重对社会生活的描写。

这些小说作品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社会环境的描绘,展现了明清时期社会的方方面面。

其次,注重情节的设置与发展。

小说多以情节为主线,通过精心设计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展示了作者的叙事才华。

再次,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这些小说中的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使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最后,注重思想内涵的表达。

明清时期的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对社会现象、人性问题、道德伦理等进行思考和探讨的载体。

二、戏曲的发展与特点2.1 发展背景明清时期,在上世纪晚期的小说的影响下,戏曲逐渐成为文艺的主流形式之一。

明代的成就得以传承并丰富发展,清代的戏曲则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这一艺术形式。

2.2 创作特点戏曲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明清时期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首先,注重音乐和舞蹈的表演。

戏曲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形式吸引观众,通过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形式,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

其次,强调动作和表情的艺术表现。

戏曲中的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准确地传达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再次,多样化的剧种和剧目。

明清时期的戏曲发展了多种不同的剧种,如京剧、豫剧等,丰富了观众的选择,并让戏曲艺术得以在全国范围内传承和发展。

最后,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明清时期的戏曲作品往往以当时社会的重大事件和人民的生活为背景,通过戏曲的形式反映社会现实,寓意深远。

明清戏曲理论概述及李渔的戏曲理论

明清戏曲理论概述及李渔的戏曲理论
(二)关于宾白:
提出“宾白一道,当与曲文等观”,这是崭新的观点,是对戏曲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
李渔认为宾白与曲文互相联系、补充、促进,是整部戏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帮助观众了解剧情、理清线索,还有助于深化对曲文的理解和欣赏,其作用和地位是曲文无法替代的。
对宾白提出八方面要求:“声务铿锵”、“语求肖似”、“词别繁减”、“字分南北”、“少用方言”、“文贵洁净”、“意取尖新”、“时防漏孔”。
“古云,尤物足以移人,尤物为何?媚态是也。使人不知,以为美色,乌知颜色虽美,是一物也。乌足移人?加之以态,则物而尤矣。…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
“科诨之妙,在于近俗,而所忌者又在于太俗”,必须“俗而不俗”方是“最妙之笔”
“于嘻笑诙谐之处,包含绝大文章”
“妙在水到渠成,天机自露。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斯为科诨之妙境耳”
*戏曲编导论
李指出表演和编剧、导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登场之道,盖亦难言之矣。词曲佳而搬演不得其人,歌童好而教率不得其法,皆是暴殄天物。”
*李渔戏曲理论的特色
以舞台性为核心,强调戏剧活动的有机整体性。
舞台性,就是突出观众在戏剧活动中的地位,重视考虑观众的欣赏口味和演出效果。
基于这种认识,他把剧本写作、演员表演和舞台演出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过程。明确肯定剧本创作的目是适应演出需要,对剧作的创新性、情节的单一性和现实性等要求,也是紧紧围绕舞台性来进行规范的。
戏剧创作中情节的组织应当是合乎生活实际的,各部分之间需要有照应、有联系,情节的发展要顺乎情理,符合生活本身的逻辑。
情节安排合情合理、周密细致,细节真实,是使剧本具有高度真实性的重要条件。

明清小说戏曲批评发展综述

明清小说戏曲批评发展综述

明清小说戏曲批评发展综述中国古代文学后期发展的一个重大变化是诗文的衰落和小说、戏曲的勃兴,或称之为传统“雅”文学的衰落和“俗”文学的兴盛。

这一重大变化的理论成果突出表现在明清两代戏曲和小说理论的发达。

一、明代小说戏曲批评发展明代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是很繁荣的,从数量上说比小说理论批评要多得多,而且有不少专著,不过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的理论价值和涉及理论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却不如小说理论批评。

(一)明代小说批评发展明代的小说理论批评包括对文言小说的批评和对白话小说的批评。

但以对白话小说的批评为多,也重要的多,涉及的理论范围也比较广。

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成就主要是在对白话小说的批评上。

明代白话小说理论批评主要是围绕着四部不朽的长篇著作《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和著名的白话短篇汇编“三言”、“二拍”而展开的。

明代白话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首先是从对《三国演义》的批评开始的,《三国演义》目前所存最早刻本是明代嘉靖年间刊本,在书前有明弘甲寅(1494)庸愚子的序,说明在弘治年间已有刻本,他的这篇序是现存明代最早的白话小说评论。

从嘉靖年间开始,对白话小说的批评就多起来了。

《水浒传》较早刻本是嘉靖年间的郭武定本,今未见。

嘉靖八子之一李开先在《词谑》中就已经提出:“《水浒传》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

”又如熊大林,字钟谷,是嘉靖时的书坊主人,他编过不少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在一些书的序言中也对小说理论发表过一些重要见解。

吴承恩也有过一些对浪漫主义小说的重要看法。

到隆庆、万历年间,小说理论批评发展进入高潮时期。

小说批评的一大发展是开始有了评点,小说评点是从对诗文的评点发展而来的,但它的盛行则主要归功于李贽。

李贽是最早评点白话小说的,以评点《水浒》最为出名。

此后又有许多人继李贽后对小说进行评点,例如,余象斗,批评过《水浒》、《三国》等。

陈继儒批评过《唐书演义》、《列国志传》等多种小说。

小说评点遂发展成为小说理论批评的主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小说戏曲批评发展综述中国古代文学后期发展的一个重大变化是诗文的衰落和小说、戏曲的勃兴,或称之为传统“雅”文学的衰落和“俗”文学的兴盛。

这一重大变化的理论成果突出表现在明清两代戏曲和小说理论的发达。

明代小说戏曲批评发展明代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是很繁荣的,从数量上说比小说理论批评要多得多,而且有不少专著,不过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的理论价值和涉及理论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却不如小说理论批评。

明代小说批评发展明代的小说理论批评包括对文言小说的批评和对白话小说的批评。

但以对白话小说的批评为多,也重要的多,涉及的理论范围也比较广。

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成就主要是在对白话小说的批评上。

明代白话小说理论批评主要是围绕着四部不朽的长篇著作《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和著名的白话短篇汇编“三言”、“二拍”而展开的。

明代白话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首先是从对《三国演义》的批评开始的,《三国演义》目前所存最早刻本是明代嘉靖年间刊本,在书前有明弘甲寅(1494)庸愚子的序,说明在弘治年间已有刻本,他的这篇序是现存明代最早的白话小说评论。

从嘉靖年间开始,对白话小说的批评就多起来了。

《水浒传》较早刻本是嘉靖年间的郭武定本,今未见。

嘉靖八子之一李开先在《词谑》中就已经提出:“《水浒传》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

”又如熊大林,字钟谷,是嘉靖时的书坊主人,他编过不少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在一些书的序言中也对小说理论发表过一些重要见解。

吴承恩也有过一些对浪漫主义小说的重要看法。

到隆庆、万历年间,小说理论批评发展进入高潮时期。

小说批评的一大发展是开始有了评点,小说评点是从对诗文的评点发展而来的,但它的盛行则主要归功于李贽。

李贽是最早评点白话小说的,以评点《水浒》最为出名。

此后又有许多人继李贽后对小说进行评点,例如,余象斗,批评过《水浒》、《三国》等。

陈继儒批评过《唐书演义》、《列国志传》等多种小说。

小说评点遂发展成为小说理论批评的主体。

而到万历后期至崇祯时期关于小说的论著就很多了。

它主要体现在大量的小说的序跋中,如冯梦龙(1574—1646)、凌濛初(1580—1644)、袁于令(1592—1674)等,都是很有名的小说批评家。

同时在一些文人的笔记杂著中也有不少论述,如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谢肇淛的《五杂俎》等。

纵观明代小说理论批评,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对作品的评点,这是最主要的方式;二是为小说写序或跋;三是笔记杂著中的一些片段记载和评述。

总的说,小说理论批评的内容比较零散,同时,有又很多精彩、独到、深刻的见解。

尤其是作为小说理论批评的主要形式—评点,又有其他形式不可取代的优点和长处。

明代戏曲批评发展明代戏曲理论批评的主要内容主要在曲词和音律上,和诗词理论批评较为接近,但在理论上超越诗词理论批评的地方却不多。

戏曲更受到封建社会上层和正统文人的重视,有关戏曲创作的论述也比较多。

从明代戏曲理论批评发展的总趋势来看,自明初到嘉靖以前相对来说是比较沉寂的,主要有朱权的《太和正音谱》,贾仲明的弔词和《续録鬼薄》,以及《琵琶记》等剧本中的一些曲论见解。

其中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是明前期最重要的一部戏曲理论批评著作。

统观《太和正音谱》全书的纲目和内容,可以看出朱权的戏剧批评,其内容侧重于神仙道化一类,语言文词方面则着眼于华丽有文饰。

它在品藻文辞、研讨音律、记录曲目方面的贡献较少;而所论“体式”、“格势”、“十二科”为曲论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了新课题。

明代嘉靖以后,戏曲戏曲理论批评急剧繁荣起来。

嘉靖、隆庆时期戏曲文学思想的中心是提倡“本色”。

首先是李开先(1502—1568),“嘉靖八才子”之一,著有传奇、院本等,还有戏曲史方面的著作《词谑》,其中也有一些对戏曲的批评。

他的文艺美学观核心是注重抒写真实心灵的本色美,故提倡平易通俗、自然传神,含蓄风流而有文采。

与李开先同时的何良俊(1506—1573),其《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有三十多条关于词曲的论述。

他的戏曲理论批评主要是强调本色美,比李开先论述得要更为充分。

他从提倡精炼朴素的本色美出发,否定《西厢记》和《琵琶记》为北戏和南戏之首,推崇郑德辉,因为他的座屏情真意切,富有本色美。

徐渭在戏曲理论批评上的贡献和影响就更大了,徐渭写了有关南戏的专门戏曲理论批评专著《南词叙录》。

他认为本色美是合乎自然的化工之美,唯本色之作方有情真意切、生动自然之特点,强调通俗平易和大众化,使奴、童、妇、女皆能听懂;同时也反对文词过于理俗,仍要求含蓄而有余味。

与徐渭同时的王世贞也有不少关于戏曲理论批评方面的论述,名为《曲藻》。

他比较重在才情、学识,华丽辞藻,与上述几家不太一样;同时在戏曲理论批评上比较有价值的一点是:他十分重视剧本中对人情物态的描写。

明代后期产生了两个对立的流派,这就是著名的吴江派和临川派。

争论起源于对汤显祖《牡丹亭》一剧的评价,争论的焦点是戏曲创作应当重音律还是重意趣。

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沈璟(1553—1610),他精通音律,主张戏曲创作必须严格尊重传统戏剧的音律规定,能够充分合乎舞台演唱的要求,认为这才是戏曲的本色。

临川派的代表人物是汤显祖,他强调戏曲作品的神情意趣,而不太注重音律,因此在舞台议案长上常常发生困难。

他们的理论主张都有一定的片面性。

明代后期戏曲理论方面有两部比较重要的专著,这就是吕天成的《曲品》和王骥德的《曲律》。

吕天成主张把吴江派和临川派的优点结合起来,互相吸收对方的长处。

要求戏曲有古朴平易的本色美,有自然流畅的天籁之美。

特别的是他要求戏曲中“境态”和“填词”两者的统一,即“当行”和“本色”的统一。

所以他的戏曲美学观点是比较全面稳妥的,并不偏向一面。

王骥德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批评家,是徐渭的学生,对汤显祖尤为钦佩,并和吕天成是好朋友。

他的戏曲美学思想受徐渭和汤显祖的影响颇深,重在自然本色之美,强调戏曲作家的天赋才情,但又兼及辞藻婉丽、音韵和谐。

清代小说戏曲批评发展明末清初,戏曲批评和小说批评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成就卓越,其代表是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西厢记》,李渔曲论《闲情偶寄》卷一、卷二。

这些著述使他们二位成为古代著名的戏曲小说从批评家清代小说批评发展清代小说理论是一个丰收期,它将目光集中在人物塑造及其创作方法这一小说论的核心问题,最引人注目的要属清代小说评点派的作品。

金圣叹毫无疑问是贡献最大的一位杰出的批评家,在对古代小说艺术的研究方面,他是最深入、最有成就的。

金圣叹评点《水浒》是在崇祯十四年前后,他对英雄传奇小说《水浒》艺术分析的主要的特点是:善于把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美学和小说创作的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张了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成果,把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发展到了最高峰。

同时金圣叹开创的将序、读法和总批、极爱、每批等方式综合运用的批评新格式,为小说批评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在小说艺术结构上,首先金圣叹重视艺术结构的整体性,认为高水平的作家,其才必绕乎构思、布局、琢句、安字之前之后;其次,金圣叹认为艺术结构应当为塑造任务形象服务;第三,金圣叹认为艺术结构安排既要符合于现实生活的真实,又要尽量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使之具有极大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继金圣叹评点《水浒》之后,在对长篇小水的评点方面,最有名的是毛纶、毛宗刚父子对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的评点。

毛氏父子对《三国演义》的批评,和金圣叹最大的不同是:金圣叹十分重视小说创作中虚构的意义和作用,而毛氏父子则比较强调“实录”。

认为对已有之实事,在不损害真实性前提下,做到妙笔生花,这是比较不容易的。

毛氏父子批评《三国演义》中,对人物描写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在金圣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从对比中展现人物性格的表现方法。

;同时毛氏父子对《三国演义》作者如何把“天然妙事”变为“天然妙文”的艺术技巧,进行归纳总结,在金圣叹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创新,提出了许多方法。

继毛氏父子对《三国演义》的批评之后,比较重要的有张道生对言情小说《金瓶梅》的批评。

他明确指出《金瓶梅》是一部“世情”小说,是对人情世态的丑恶及其不满的“泄愤”之作。

在塑造人物的艺术表现方法上,张道深特别指出了“白描”的特点;此外,张道深提出了人物的“寓意”说。

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中也确也常常在书名、人名、地名、物品描写等方面有所寓意,但张道深对作品中寓意的分析显然是过分牵强附会,变成主观臆测了,所以,对张道深的“寓意”说应当做一分为二的评价。

清代乾隆年间在小说理论批评上比较重要的有脂砚斋对《石头记》的评点。

脂砚斋评点的价值主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

首先,脂评指出《红楼梦》人物描写的重要特点是:善于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来刻画其性格特征。

其次,脂评指出《红楼梦》作者善于抓住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典型细节,作深刻而生动的描写使得人物“传神”、“逼真”。

第三,脂评认为《红楼梦》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成就是努力从审美方面表现人物,理解人物应该从审美的角度。

由此可见,脂评在小说批评上是有新发展的。

此外,清代小说理论批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闲斋老人对《儒林外史》所写的序文和回评,相当准确揭示了小说利益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相当深刻地总结了现实主义讽刺小说真实、客观、细致细致的写作特点,对艺术真实、典型形象及其写作方法等问题的认识,都达到了很高的理论水平。

清代戏曲批评发展以金圣叹、李渔分别代表的侧重于戏曲文学性的批评和侧重于戏曲舞台性的批评,这种分野在其他戏剧批评家中也往往可见。

而对两者共同进行思考并付诸创作实践的则是一些剧作家兼戏曲批评家,如洪昇、孔尚仁。

他们对戏曲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作出了贡献。

李渔的《闲情偶寄·词曲部》主要是讲戏剧创作的,其中分为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里个不同方面。

明确提出“结构第一”的思想,李渔所理解的“结构”,其含义比较广泛,包括“戒讽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审虚实”七个方面,体现了李渔对戏剧文学创作的艺术构思、典型化、创作方法、独创性、主题思想、戏剧的主要矛盾的冲突等一系列重大文学理论问题的看法。

金圣叹和李渔基本上是同时代人,他对《西厢记》的批评主要是在文学创作的艺术说法方面,他对《西厢记》最妙之处是善于抓住作者灵感闪现时所产生的精彩构思,并将之及其充分地、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