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戏曲批评发展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小说戏曲批评发展综述

中国古代文学后期发展的一个重大变化是诗文的衰落和小说、戏曲的勃兴,或称之为传统“雅”文学的衰落和“俗”文学的兴盛。这一重大变化的理论成果突出表现在明清两代戏曲和小说理论的发达。

明代小说戏曲批评发展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是很繁荣的,从数量上说比小说理论批评要多得多,而且有不少专著,不过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的理论价值和涉及理论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却不如小说理论批评。

明代小说批评发展

明代的小说理论批评包括对文言小说的批评和对白话小说的批评。但以对白话小说的批评为多,也重要的多,涉及的理论范围也比较广。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成就主要是在对白话小说的批评上。明代白话小说理论批评主要是围绕着四部不朽的长篇著作《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和著名的白话短篇汇编“三言”、“二拍”而展开的。

明代白话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首先是从对《三国演义》的批评开始的,《三国演义》目前所存最早刻本是明代嘉靖年间刊本,在书前有明弘甲寅(1494)庸愚子的序,说明在弘治年间已有刻本,他的这篇序是现存明代最早的白话小说评论。

从嘉靖年间开始,对白话小说的批评就多起来了。《水浒传》较早刻本是嘉靖年间的郭武定本,今未见。嘉靖八子之一李开先在《词谑》中就已经提出:“《水浒传》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又如熊大林,字钟谷,是嘉靖时的书坊主人,他编过不少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在一些书的序言中也对小说理论发表过一些重要见解。吴承恩也有过一些对浪漫主义小说的重要看法。

到隆庆、万历年间,小说理论批评发展进入高潮时期。小说批评的一大发展是开始有了评点,小说评点是从对诗文的评点发展而来的,但它的盛行则主要归功于李贽。李贽是最早评点白话小说的,以评点《水浒》最为出名。此后又有许多人继李贽后对小说进行评点,例如,余象斗,批评过《水浒》、《三国》等。陈继儒批评过《唐书演义》、《列国志传》等多种小说。小说评点遂发展成为小说理论批评的主体。

而到万历后期至崇祯时期关于小说的论著就很多了。它主要体现在大量的小说的序跋中,如冯梦龙(1574—1646)、凌濛初(1580—1644)、袁于令(1592—1674)等,都是很有名的小说批评家。同时在一些文人的笔记杂著中也有不少论述,如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谢肇淛的

《五杂俎》等。

纵观明代小说理论批评,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对作品的评点,这是最主要的方式;二是为小说写序或跋;三是笔记杂著中的一些片段记载和评述。总的说,小说理论批评的内容比较零散,同时,有又很多精彩、独到、深刻的见解。尤其是作为小说理论批评的主要形式—评点,又有其他形式不可取代的优点和长处。

明代戏曲批评发展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的主要内容主要在曲词和音律上,和诗词理论批评较为接近,但在理论上超越诗词理论批评的地方却不多。戏曲更受到封建社会上层和正统文人的重视,有关戏曲创作的论述也比较多。

从明代戏曲理论批评发展的总趋势来看,自明初到嘉靖以前相对来说是比较沉寂的,主要有朱权的《太和正音谱》,贾仲明的弔词和《续録鬼薄》,以及《琵琶记》等剧本中的一些曲论见解。其中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是明前期最重要的一部戏曲理论批评著作。统观《太和正音谱》全书的纲目和内容,可以看出朱权的戏剧批评,其内容侧重于神仙道化一类,语言文词方面则着眼于华丽有文饰。它在品藻文辞、研讨音律、记录曲目方面的贡献较少;而所论“体式”、“格势”、“十二科”为曲论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了新课题。

明代嘉靖以后,戏曲戏曲理论批评急剧繁荣起来。嘉靖、隆庆时期戏曲文学思想的中心是提倡“本色”。首先是李开先(1502—1568),“嘉靖八才子”之一,著有传奇、院本等,还有戏曲史方面的著作《词谑》,其中也有一些对戏曲的批评。他的文艺美学观核心是注重抒写真实心灵的本色美,故提倡平易通俗、自然传神,含蓄风流而有文采。与李开先同时的何良俊(1506—1573),其《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有三十多条关于词曲的论述。他的戏曲理论批评主要是强调本色美,比李开先论述得要更为充分。他从提倡精炼朴素的本色美出发,否定《西厢记》和《琵琶记》为北戏和南戏之首,推崇郑德辉,因为他的座屏情真意切,富有本色美。徐渭在戏曲理论批评上的贡献和影响就更大了,徐渭写了有关南戏的专门戏曲理论批评专著《南词叙录》。他认为本色美是合乎自然的化工之美,唯本色之作方有情真意切、生动自然之特点,强调通俗平易和大众化,使奴、童、妇、女皆能听懂;同时也反对文词过于理俗,仍要求含蓄而有余味。与徐渭同时的王世贞也有不少关于戏曲理论批评方面的论述,名为《曲藻》。他比较重在才情、学识,华丽辞藻,与上述几家不太一样;同时在戏曲理论批评上比较有价值的一点是:他十分重视剧本中对人情物态的描写。

明代后期产生了两个对立的流派,这就是著名的吴江派和临川派。争论

起源于对汤显祖《牡丹亭》一剧的评价,争论的焦点是戏曲创作应当重音律还是重意趣。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沈璟(1553—1610),他精通音律,主张戏曲创作必须严格尊重传统戏剧的音律规定,能够充分合乎舞台演唱的要求,认为这才是戏曲的本色。临川派的代表人物是汤显祖,他强调戏曲作品的神情意趣,而不太注重音律,因此在舞台议案长上常常发生困难。他们的理论主张都有一定的片面性。

明代后期戏曲理论方面有两部比较重要的专著,这就是吕天成的《曲品》和王骥德的《曲律》。吕天成主张把吴江派和临川派的优点结合起来,互相吸收对方的长处。要求戏曲有古朴平易的本色美,有自然流畅的天籁之美。特别的是他要求戏曲中“境态”和“填词”两者的统一,即“当行”和“本色”的统一。所以他的戏曲美学观点是比较全面稳妥的,并不偏向一面。王骥德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批评家,是徐渭的学生,对汤显祖尤为钦佩,并和吕天成是好朋友。他的戏曲美学思想受徐渭和汤显祖的影响颇深,重在自然本色之美,强调戏曲作家的天赋才情,但又兼及辞藻婉丽、音韵和谐。

清代小说戏曲批评发展

明末清初,戏曲批评和小说批评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成就卓越,其代表是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西厢记》,李渔曲论《闲情偶寄》卷一、卷二。这些著述使他们二位成为古代著名的戏曲小说从批评家清代小说批评发展

清代小说理论是一个丰收期,它将目光集中在人物塑造及其创作方法这一小说论的核心问题,最引人注目的要属清代小说评点派的作品。

金圣叹毫无疑问是贡献最大的一位杰出的批评家,在对古代小说艺术的研究方面,他是最深入、最有成就的。金圣叹评点《水浒》是在崇祯十四年前后,他对英雄传奇小说《水浒》艺术分析的主要的特点是:善于把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美学和小说创作的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张了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成果,把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发展到了最高峰。同时金圣叹开创的将序、读法和总批、极爱、每批等方式综合运用的批评新格式,为小说批评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在小说艺术结构上,首先金圣叹重视艺术结构的整体性,认为高水平的作家,其才必绕乎构思、布局、琢句、安字之前之后;其次,金圣叹认为艺术结构应当为塑造任务形象服务;第三,金圣叹认为艺术结构安排既要符合于现实生活的真实,又要尽量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使之具有极大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继金圣叹评点《水浒》之后,在对长篇小水的评点方面,最有名的是毛纶、毛宗刚父子对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的评点。毛氏父子对《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