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传统民居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传统民居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摘要:传统民居建筑作为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古建筑的发展是遵从不同地域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的特征,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古建筑的关系。
传统民居作为宝贵的资源同时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在新农村规划建设我们要充分认识传统民居资源的历史价值,尊重当地传统资源的建筑风貌,合理利用,秉着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完善新农村规划建设活动。
关键词:传统民居;保护;利用1.引言当前新农村规划建设活动中,大部分乡村地区房屋建筑较为随意,盲目仿造,千村一面,随意改造传统民居,造成村庄建筑肌理杂乱不一,建筑文化与特色遗失。
2.我国传统民居的现状我国传统民居种类多样、形态各异,主要因为历史的悠久,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与民俗风情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样式的传统民居,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1]。
2.1环境现状目前我国传统民居的环境现状主要表现在垃圾回收处理、污水与雨水的处理、部分地区还设计到了秸秆的燃烧处理。
在我国传统民居村落基本上都设置了垃圾收集设备,如垃圾箱、垃圾池、垃圾站的设置,并且对垃圾定期处理,可以有效的改变环境问题。
大部分村落还是基本采用雨污合流,通过明沟排水处理甚至部分地区没有排水设置采取直接排水的方法导致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少部分地区排水设施较好,设置了相应的处理设备。
对于北方地区的秸秆燃烧问题,大部分地区采取能源再利用的方式使得燃烧带来的污染问题得以解决。
2.2传统民居住宅现状在我国的地域范围内有着很多种类的传统民居,根据不同的传统民居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区的文化以及民族特色,中国传统民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传统民居的研究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结合,传统民居与生活、文化以及当地的习俗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民居又与一些礼制,宗教有着很大的联系,在古代民居与祠堂、家庙在一起布局,由于古代对天命观、阴阳五行思想,对传统民居的选址、布局以及装饰物有着很大的影响。
传统民居 保护 实施方案
传统民居保护实施方案传统民居保护实施方案。
传统民居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传统民居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形势。
为了有效保护传统民居,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至关重要。
首先,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保护传统民居的基础。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传统民居保护的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传统民居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标准,规范传统民居的修缮和改造行为,加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严密的法律保护网。
其次,加强对传统民居的保护管理是保护工作的关键。
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传统民居保护管理机构,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和措施,加强对传统民居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确保传统民居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此外,加强对传统民居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民居保护主题的展览和讲座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意义,增强公众对传统民居保护的认识和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传统民居的良好氛围。
最后,加强对传统民居的科学修缮和合理利用也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
政府部门可以制定相关的修缮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对传统民居修缮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确保修缮工作符合传统民居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风貌。
同时,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传统民居的合理利用,使传统民居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保护传统民居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有效保护传统民居,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高度重视传统民居保护工作,共同努力,共同守护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如何保护自己家乡的中国民居和发展
如何保护自己家乡的中国民居和发展从历史角度看,当今中国的民居主要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如封建礼教文化和宗族观念,以及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点的聚族村落,这种村落在全国还有很多,有的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另一种是体现现代生活方式和经济特点的以分散为主又相对集中的现代民居。
现阶段,国家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村镇正面临着解体的边缘。
而那些现代乡村民居由于没有经过统一规划建设,显得凌乱而无章法,建筑的传统和地区特色正在消失,有的还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破坏。
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在城乡发展和城镇扩张的前提下,遵从国家发展策略,运用城市设计手段,综合研究与历史保护和城乡开发相关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土地等问题,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探索多模式的解决方法,保护和改建具有特色的民居和历史街区,使新老建筑有机整合,提高地区开发效益,维护与提升居住品质,营建可持续与和谐发展的人居环境以应对资源环境与社会生活的挑战,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文章在介绍传统民居的可继承性的基础上,从土地的节约与集约利用、民居形态更新、人居环境建设、乡村旅游开发等方面论述了传统民居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对当今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是制定规划、整体保护、家园遗产是和历史记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民居而言,实施整体保护,如采取划分历史街区的方式,要远胜于单体保护。
,《威尼斯宪章》指出,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成片保护就是保护民族文化基因。
大理地方文化灿烂,民族风情浓郁。
大理作为数百年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滇西大城的地位,文人名流荟集,史籍文献甚丰。
加之,在当地占主要地位的白族人民,文化素养历来较高。
因此,明、清以来大理素有“文献名邦”之称。
丽江古城从城镇的整体布局到民居的形式,以及建筑用材料、工艺装饰、施工工艺、环境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古代风貌,首先是道路和水系维持原状,五花石路面、石拱桥、木板桥、四方街商贸广场一直得到保留。
浅谈古建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护及利用
浅谈古建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护及利用作者:俞海华时间:2008-09-18地域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郁、建筑技术精湛的乡村古建筑,是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物质见证,是千年农业文明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这些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原真性面临着严峻挑战。
做好这些宝贵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当前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新农村建设质量、美化乡村环境进程中的一项紧迫任务,也应成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败的重要指标之一。
以三门为例,目前全县共有各类(礼制)古建筑300余座,其中县保单位5座、县级文保点4座。
这些古建筑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散发着古朴典雅的魅力,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内涵,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欣赏价值,反映了传统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迁,为研究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然而,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乡村古建筑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具有珍贵价值的古建筑没能得到保护、残破不堪,还有一些被拆建成了小康楼。
此外,随着农业人口的转移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古建筑相配套的昔日乡村历史文化风貌正在迅速改变,若再不及时抢救就会消失殆尽。
乡土古建筑的大量损毁不仅是历史文化资源的大破坏,也将是文物保护的灭顶之灾。
为此,作为文物保护主角的各级文物部门应主动挺身而出,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把这一重担挑起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千方百计尽最大努力去抢救、保护、利用好这一宝贵遗产,力求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由于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工作所涉及的情况比较复杂,所以各级文物部门应首先明确自身定位,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中做好配角,在职责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工作。
其次,文物管理部门应主动和各级相关组织取得联系,当好他们的参谋和助手,力争事先介入到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设计、编制、评审和实施工作中去,为保护古建筑献计献策,将有关要求体现在规划中;同时主动向建设部门提供第一手资料,告知古建筑的价值和保护要求,在建设过程中进行指导、参与监理,以便按照文保的要求进行环境整治和修缮;并关注、反馈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及时解决。
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承与民俗保护措施
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承与民俗保护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也在快速发展。
新农村建设不仅注重物质基础设施的提升,更关注文化传承和民俗保护,以保持农村独特的地域风貌和传统韵味。
本文将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传承与民俗保护措施。
一、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复兴乡村的建筑是农村文化的核心体现,是当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农村建设中,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复兴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完善的保护政策和措施,修缮古老的房屋建筑,将乡村的传统风貌得以保存。
同时,以传统建筑为蓝本,新建的建筑也应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既满足现代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又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乡风民风的传承与弘扬乡风民风是指乡村地区形成的乡土文化和风俗习惯。
新农村建设中,传承和弘扬乡风民风十分重要。
通过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民间歌舞的传承、乡土文化的展示等形式,激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促进乡风民风的传承和发展。
三、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传统手工艺是农村文化的瑰宝,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重视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
通过设立手工艺扶贫基地、开设手工艺培训班等方式,传承和发展各地独具特色的手工艺,提供就业机会,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四、乡土戏曲的传承与推广乡土戏曲是乡村地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代表着当地的文化特色。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注重乡土戏曲的传承与推广。
通过举办演出、设立乡土戏曲学院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推动乡土戏曲艺术的发展。
五、传统节日的保护与弘扬传统节日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民生活的重要方式。
新农村建设中,应保护和弘扬传统节日。
通过组织各类传统庆典活动、开展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和文化内涵,从而使传统节日得以传承和发展。
六、乡村音乐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乡村音乐舞蹈是农村地区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代表了农民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注重乡村音乐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建设文化活动中心、设立音乐舞蹈培训班等方式,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乡村音乐舞蹈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浅谈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及其保护
浅谈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及其保护乡村传统民居是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貌,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发展,许多乡村传统民居逐渐遭到破坏和改造,面临着保护问题。
为了保护乡村传统民居的环境和特色,需要进行设计改造。
乡村传统民居的环境设计改造要尊重和保护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乡村传统民居是乡村地区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在设计改造时,应尽量保留原有的建筑形式和特色,让乡村传统民居的历史沿革得以保存和展示。
也可以在改造中适当增加一些现代化的设施和功能,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乡村传统民居的环境设计改造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
乡村传统民居多是由多个建筑体组成的,它们和周围环境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改造中,应尽量保持这种整体感,合理规划和布局各个建筑体的位置和空间关系,使其保持和谐、统一的风貌。
还要考虑到乡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
乡村传统民居的环境设计改造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乡村传统民居往往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它们融合了自然元素和人文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在改造中,要注重保护和恢复乡村居民的生态环境,保留乡村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系统,不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还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乡村环境的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乡村传统民居的环境设计改造要注重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乡村传统民居不仅仅是建筑,更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在设计改造中,应注重传承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通过设计和布置,展示乡村居民的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
也要注重创新,引入一些现代文化元素和艺术手法,以适应时代发展和人们的需求。
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既是保护乡村传统民居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在改造中,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注重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实现乡村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
乡村传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护和传承
乡村传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护和传承摘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新农村的建设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乡村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也是民族历史文化和人们的精神情感之根。
在中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活动也正如火如荼,但随着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传统文化弘扬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愈发明显。
本文立足于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首先论述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意义,其后就当前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现状进行分析,随后探究了新农村建设中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途径。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传统文化;传承途径引言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
这些年,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民居以及古祠堂,古树木等被盲目拆除,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现代化浪潮中被逐渐湮没,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严重挑战。
因此,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进乡村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和谐共处。
一、乡村传统文化介绍乡村传统文化主要包括以乡村不同区域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构成的物质文化,以独有的组织管理形式构成的制度文化,以差异化的审美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情感兴趣等构成的精神文化。
乡村传统文化是根植于我国农村社会中,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围绕农村熟人社会构建的一种有积极意义的文化类型,对于稳固我国农村社会结构、维系农村社会发展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具有重要价值。
乡村传统文化既包括物质形式的乡村传统民居、服饰、饮食等,也包括非物质形式的乡村传统工艺、传统习俗、传统节日等。
中国传统乡村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文化的重建和振兴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一)体现新农村建设文化品位,树立良好形象每个农村都是在特定自然、地形和气候条件形成的,拥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风土人情也各有不同。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与持续性发展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与持续性发展1. 引言1.1 传统民居的重要性传统民居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其建筑风格、布局设计、装饰艺术等方面都体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智慧。
传统民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与创新的纽带。
传统民居不仅仅是房屋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代表着中国人对家庭、生活、自然的理解和追求。
在当代社会,传统民居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其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延续,更在于其对当代城市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
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和材料以及园林景观设计都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可以为当代建筑领域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传统民居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其传统建筑技艺和节约型生活方式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和实践。
传统民居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文化传承上,更体现在文化创新和社会发展的符号意义上。
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只有通过改造更新和持续性发展,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使之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1.2 改造更新的必要性传统民居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改造,传统民居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其中包括建筑老化、功能陈旧、环境污染等问题。
对传统民居进行改造更新已成为当务之急。
改造更新不仅可提升传统民居的使用功能和舒适度,更能够延续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传承。
通过引入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传统民居可以焕发新的活力,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热爱。
改造更新也是保护传统民居的有效手段,可以延长建筑的寿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当代社会中,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不仅是为了保护历史遗产,更是为了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
通过改造更新,传统民居可以与时俱进,实现与现代社会的对接,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舒适的居住环境。
我们有必要重视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工作,为其持续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再利用
精心整理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再利用姓名:李正松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中国传统民居概述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居作为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早、分布广,不同的地域环境、气候特征、经济状况与人文背景各异使民居呈现出不同的结构样式与景观特征。
如: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住宅样式———木构架庭院式民住宅。
这类型的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住宅和山西一带的三合院住宅为典型代表。
通过合院民居的空间布局形式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中强烈的礼教思想。
房屋沿南北轴线建筑正房、正厅、东西两边为厢房,结合倒座房四周围合,房屋向内形成庭院,使形成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关系。
与四合院民居在空间布局中较为相似的有分布在我国江南一带的天井式民居。
天井式民居在空间布局上讲究对称,按照主次分明的伦理思想将主厅堂排列在主轴线上,但庭院内高而狭小,形成天井,形成“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向内排水系统。
与四合院不同,江南庭院利用天井排水、采光也起到通风换气的作用,从而调节室内气候。
我国有一类以防御为主的住宅,来自于福建的土楼民居。
土楼民居为客家人的住宅样式。
由于客家人受战争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生存下来创建了此种独特的建筑样式。
土楼以群聚一楼为主要方式,楼高耸,墙厚实,用土夯筑而成。
土楼向内形成庭院供人休闲,楼内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如遇到战事,以楼内的供给可以维持土楼内居短时间的生活要求,对外封闭,防御性极强。
在西南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用竹、木等材料建造的楼式,这种独特的建筑民居被称为干阑式住宅。
干阑式住宅将底架空,下层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
此种住适应了野外各种不同的地形条件可达到防虫蛇野兽的侵扰,提了隔潮性能以依山就势的方式满足了少数民族野外居住的条件。
同样受到地理和经济条件限制,在我国陕北、陇东、晋中、豫西以及新疆吐鲁蕃等黄土层较厚地区建筑材料相对匮乏,为了节省建造成本利用黄土壁立而不倒的特性向内水平挖出拱形窑洞,形成了窑洞式住宅。
农村传统建筑保护计划
农村传统建筑保护计划农村传统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信息。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许多农村传统建筑面临被破坏和消失的危险。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农村传统建筑保护计划应运而生。
一、保护意义农村传统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保护农村传统建筑,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保护现状目前,许多农村传统建筑在面临被拆除或改建的命运,受到严重威胁。
尤其是一些年久失修的传统建筑更是面临着倒塌的危险。
三、保护措施为了有效保护农村传统建筑,有必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对传统建筑的科学保护和修复。
同时,还可以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等多种方式,促进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
四、传统建筑特点农村传统建筑在建筑形式、材料选用、施工工艺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珍惜和传承。
五、保护技术在传统建筑保护过程中,需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数字化建模、材料分析等,为传统建筑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需要结合传统的施工方法和手艺,保持传统建筑的原汁原味。
六、社会参与保护农村传统建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政府应引导和协调各界力量,组织专家学者、民间团体等,共同参与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
七、教育宣传通过传统建筑保护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传统建筑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培养人们对传统建筑的热爱和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建筑的保护中来。
八、经济支持为了保护农村传统建筑,需要提供资金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补贴奖励等方式,支持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九、产业保护传统建筑保护不仅仅是保护建筑本身,还要保护相关产业。
传统建筑修复和维护过程中,可以激活传统文化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十、国际合作在传统建筑保护过程中,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开展国际合作。
通过合作交流,学习其他国家的保护经验和技术,提升我国传统建筑保护的水平。
传统民居建筑融入新农村建设的探索
传统民居建筑融入新农村建设的探索摘要:传统民居建筑作为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可再生,农村建筑和生态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本着对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传统民居建筑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和生活习惯,继承特色鲜明的地方建筑形式与地域文化,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经济承载能力,搞好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新农村、现代化中图分类号: tu2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传统民居建筑是多年流传下来的古老艺术,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历史文化性。
它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原始时代开始,人类的群体关系就非常密切,表现为具有不同地域性特点的院落、格局、聚落、村庄,不同的地区和民族,由于文化和习俗的不同,其民居的内部庭院组合方式也是各有特色,都注重建筑外形、内部特征与气候环境的协调。
居住是一个复杂的物质文化现象,因社会、种族、文化、经济及物理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各有差异,传达与表现着各地方、各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对外交流学习的演变历程,见证与记载着各历史时期人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居住民俗充分反映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表现出地域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具有很高的文化品味。
它们是在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中,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并与当地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
这些建筑与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受生活的地域、环境条件等影响,我国各地房屋样式都有所不同,居住风俗也多种多样。
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农村因自然、地理和人文背景的特殊性和多样性,至今仍遗存着众多的传统民居建筑,类型丰富,建筑空间形式独特、建构技艺吸引着游客。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利国利民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如今城乡经济差别正在逐步缩小。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与持续性发展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与持续性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话题。
传统民居不仅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我们民族传统的重要体现,因此如何对传统民居进行改造更新,保留其历史文化价值,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应注重保护与传承。
传统民居作为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改造更新中,应注重保护传统建筑的原貌和风格,尽量保留其历史文化元素,如传统建筑的结构、装饰和建筑材料等。
应注重传统建筑的文化传承,通过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增加公众对传统建筑的了解和认同,弘扬传统建筑文化,让传统建筑的价值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应注重功能与实用性。
传统民居的功能可能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改造更新时,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和改进。
将传统的大开间拆分成多个独立的房间,以满足现代家庭对私密空间的需求;增加卫生间、厨房等现代设施,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还可以在庭院、天井等空地上增加活动休闲设施,如花园、游泳池等,满足居民的娱乐和休闲需求。
通过提升传统民居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应注重环保与可持续性。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
在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中,应注重使用环保的建筑材料和设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如利用可再生资源制作家具和装饰材料,通过提高建筑的节能效果以及水、电的节约使用,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在改造更新中增加绿化植物和通风透光的设计,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和居住环境,提升居住质量。
通过环保与可持续性的改造,为传统民居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必须注重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在改造更新过程中,既要保留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实现功能与实用性的提升。
在改造更新中,既要注重保护传统建筑的原貌和风格,又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和改进。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与持续性发展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与持续性发展1. 引言1.1 传统民居的重要性传统民居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代表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特色。
其建筑风格、结构形式、装饰艺术等方面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与表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独特,结构稳固,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能够反映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表现力。
传统民居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通过传统民居,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保护传统民居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对我们自身文化认同的坚守和传承。
传统民居的重要性在于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和表征,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1.2 传统民居的面临的挑战传统民居在面临着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挑战,包括城市化进程、人口老龄化、缺乏有效管理、文化保护不力等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传统民居往往被大规模的开发和拆除,传统建筑技艺和文化传统面临着严重威胁。
人口老龄化也导致了传统民居的空置和废弃,使得这些建筑面临着被遗弃和破坏的风险。
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保护机制,许多传统民居被私人拥有者随意改建和破坏,进一步加剧了传统文化的流失和建筑的破坏。
传统民居面临着急需改造更新和文化传承的挑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传统民居的面临的挑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来克服,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2. 正文2.1 传统民居的改造现状一、保护意识提升。
随着人们对文化传统的重视,传统民居的保护意识也得到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保存工作,避免其被破坏和改建。
二、改造技术更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民居的改造技术也在不断更新,采用更加环保和节能的材料和技术来对传统民居进行改造,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风貌,又提升了其使用性能。
传统民居保护与开发利用
传统民居保护与开发利用1. 传统民居的意义和价值传统民居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建筑技术和文化风格,还代表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传统民居的保护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文化价值和历史记忆的传承,也可以成为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传统民居的保护现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传统民居逐渐被大规模的现代化建筑所替代,许多历史建筑遭到了破坏或拆除。
此外,受到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等影响,传统民居也面临严重的精神和材料损害。
近年来,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已经成为了国家政策的重点,各地政府也加大了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修缮力度。
3.传统民居保护的方法(1)修复和维护传统民居的外部形象和结构;(2)研究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技术特点,制定保护方案和标准;(3)将传统民居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进行创新性的开发和利用;(4)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和博物馆,展示传统民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5)加强社会教育,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和历史意识,加强对传统民居的重视和保护。
4.传统民居的开发利用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高价值的建筑形式,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开发和利用。
例如:(1)将传统民居转化为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动当地经济发展;(2)将传统民居用于商业用途,例如餐厅、咖啡馆、民宿等;(3)通过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旅游等渠道提高传统民居的文化价值和知名度,借助文化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4)利用传统民居开展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品的创作和展示,促进当地文化发展。
5.传统民居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挑战和对策在传统民居保护和开发利用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资金和技术瓶颈问题,维护和保护传统民居需要巨额的资金和复杂的技术支持;(2)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会对传统民居造成新的破坏,需要制定科学的开发利用方案和标准;(3)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需要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包括立法和政策性文件的制定,扶持金的分配和使用,以及整个社会对传统民居的认识和重视等。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传统村落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和历史遗产,是人们对过去生活方式的记忆和追忆。
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村落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城市化、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等。
因此,保护传统村落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首先,保护传统村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规划。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传统村落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传统村落的投资力度,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村民进行修缮和保护工作。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传统村落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保护传统村落需要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传统村落的宣传和教育,增强人们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同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积极参与到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中,提供相关的服务和支持。
此外,企业界也可以通过投资和合作的方式,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做出贡献。
另外,保护传统村落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上,还应该注重村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例如,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来传统村落观光,增加村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等产业,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
此外,还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为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最后,保护传统村落需要注重与现代化的结合。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与现代化的进程相对立,而应该与之相融合。
例如,可以在传统村落中引入现代化的设施和服务,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和便利度。
同时,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为传统村落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只有在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基础上,传统村落的保护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护传统村落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政府、社会各界和村民都应该共同努力,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的投入和支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好传统村落这一宝贵的文化和历史遗产,让后代子孙能够继承和传承。
新农村建设中古民居的保护
新农村建设中古民居的保护[摘要]古民居是人类世世代代生存、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它积累了劳动者几千年丰富的建筑设计思想,带着浓厚的乡土信息,蕴涵着浓郁的历史文化价值。
古民居是民族建筑的源头和根基,也是承载着各种历史信息的真实遗存。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要遵循“不大拆大建,不伤筋动骨,不推倒重建”的原则,保护那段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老百姓自己的历史,使古民居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古民居;文化遗产;新农村建设[中图分类号]K8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062-03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尽相同。
我国的民居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结合自然、气候、地形、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以及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因素,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经验产生了众多特色民居,它们具有丰富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那些散落在广大农村地区优秀的古民居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许多建筑精美、结构科学、历史气息浓厚、保存完好的优秀古民居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它们将重新焕发青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一、古民居的种类民居建筑数量大、分布广,建筑形式千差万别。
由于地域的广阔、地理气候、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和人文情况各不相同,各地民居各抱地势,建筑形式、结构布局呈现出多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朝代的更替以及人们信仰的不同,各地民居又各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民居以规整式为主,主要采取中轴对称方式的布局。
刘敦桢先生在《中国住宅概说》中按照民居的平面形式将其分为九种,分别是圆形住宅、纵长方形住宅、横长方形住宅、曲尺形住宅、三合院、四合院、三合院与三合院混合型、环形以及窑洞式住宅。
三合院、四合院或三合院与四合院的混合型住宅在我国分布最广,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
福建的环形建筑――土楼设计最为独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传统民居建筑保护方案
传统民居建筑保护方案传统民居建筑保护方案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民居建筑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大量的古老建筑面临着被拆迁和改建的风险。
然而,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一个国家和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需要被保护和传承下去。
因此,制定一套全面的传统民居建筑保护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应从政策和法律层面加以支持和保护。
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地位,建立完善的保护制度和机制。
将保护传统民居建筑纳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当中,确保传统民居的存在和传承。
此外,可以给予民居建筑的所有者经济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保护工作。
其次,加大对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力度,进行认真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
通过对传统民居建筑的考古,可以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为保护工作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同时,对古建筑进行科学的修缮和保养,修复被破坏的部分,维护其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对一些重要的传统民居建筑,可以考虑开展适当的旅游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到它们的存在和价值。
此外,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还需要加强社会层面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宣传传统民居建筑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公众对其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组织相关的展览和讲座,加强对学生和大众的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工作当中。
最后,民众也应积极参与到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中来。
政府可以推动相关的社区组织和志愿者团体,组织公众参与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社区活动和文化传统节庆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性,激发出对其保护的热情。
同时,可以鼓励民众在保护传统民居建筑的过程中,参与其中,经验传承,并提供相应的激励政策。
综上所述,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一个民族的记忆,是必须要保护和传承下去的。
制定一套全面的传统民居建筑保护方案,是非常必要且紧迫的。
采取政策和法律层面的保护措施,加大研究力度和保护工作,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以及积极参与保护的民众,都是保护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方面。
村落民居保护方案
村落民居保护方案
简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许多乡村地区逐渐失去它们原有的风貌和特色,其中,村落民居更是受到严重的破坏,不仅影响了乡村生态环境,也导致了乡村文化的流失。
因此,保护村落民居成为了当前比较紧迫的工作之一。
村落民居的重要性
村落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乡村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通过村落民居,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构造技艺、文化艺术等。
村落民居保护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对历史文脉的延续,更是对现有城乡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保护村落民居的措施
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
针对村落民居的保护,政府应加强相关法规的制定,确立保护村落民居的政策,保障村落民居的合法权益,并加强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建立保护机制
建立村落民居保护的监管机制,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加强对村落民居的保护、维修和监察,明确保护责任和保护范围,督促村民维护民居的完好。
引导宣传
宣传和推广村落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村民保护民居的意识。
加强宣传村落民居的价值,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民居的文化内涵,有
利于提高保护民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合理利用
通过开发旅游业等方式,合理利用村落民居的文化资源,促进乡
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提高人们对村落民居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实现保
护和利用的双重目标。
结论
保护村落民居是乡村文化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采取科学合
理的保护措施,才能实现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也能让更多人深入
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因此,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广大村
民应加强对村落民居的保护,让乡村民居的特色得以延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伍国正陈新华刘新德本文原载于《怀化学院学报》2009(07)从历史角度看,当今中国的民居主要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如封建礼教文化和宗族观念,以及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点的聚族村落,这种村落在全国还有很多,有的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另一种是体现现代生活方式和经济特点的以分散为主又相对集中的现代民居。
现阶段,国家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村镇正面临着解体的边缘。
而那些现代乡村民居由于没有经过统一规划建设,显得凌乱而无章法,建筑的传统和地区特色正在消失,有的还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破坏。
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在城乡发展和城镇扩张的前提下,遵从国家发展策略,运用城市设计手段,综合研究与历史保护和城乡开发相关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土地等问题,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探索多模式的解决方法,保护和改建具有特色的民居和历史街区,使新老建筑有机整合,提高地区开发效益,维护与提升居住品质,营建可持续与和谐发展的人居环境以应对资源环境与社会生活的挑战,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文章在介绍传统民居的可继承性的基础上,从土地的节约与集约利用、民居形态更新、人居环境建设、乡村旅游开发等方面论述了传统民居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对当今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传统民居的可继承性研究概述1.1 强地域性的可继承住宅是一种文化,既是人类全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映射着全部文明发展的轨迹。
研究民居的可继承性,首先考虑的应是其地域性特征。
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如气候、地理、人文传统、材料和建造技术的不同,民居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很强的地域性。
以气候、地理分类,有南方民居、北方民居、高原雪域民居等;以民系分类,有北汉民系(又称北方民系)、南汉民系(又称广府民系)、江浙民系(又称吴越民系)、福佬民系(又称八闽民系)、棚民民系(又称客家民系)、赣江民系、湖湘民系等;[1]以结构分类,有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竹木构干阑式、木构井干式、砖墙承重式、砖木混合承重式、碉楼、土楼、窑洞、毡包等类型[2];以平面分类,有圆形住宅、纵长方形住宅、横长方形住宅、曲尺形住宅、三合院住宅、四合院住宅、三合院与四合院的混合体住宅、环形住宅、窑洞式穴居等,[3]其中庭院式民居应用最为普遍,是汉族、回族、满族、白族、纳西族,部分蒙古族长期采用的民居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保护传统民居,就是要保护其地域性文化特征,加强特色保护。
1.2强生态性的可继承“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基本的哲学观念,强调天、地、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和有机统一。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很强的生态性,其生态精神受传统哲学思想支配。
中国传统民居最大特点就是与自然和谐共处,其建筑选址、建筑布局、建造技术、建筑装饰等方面较多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精神,体现了传统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
研究传统民居的生态性特征,对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如村落布局紧凑,节约土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利用自然采光、通风,节约能源;充分利用当地乡土建筑材料,发挥构件材料的天然性能;建筑装饰装修体现当地的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等历史文化传统,体现地区特色等方面,都与今天的可持续建筑体系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值得当代和谐社会宜居社区规划建设加以借鉴。
* 基金项目:建设部2006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06-RI-3);2006年度湖南省建设厅科技计划项目(2006-5);2008年度湖南省教育厅高校科学研究项目(08C338);本文原载于《怀化学院学报》2009(07)1.3强景观性的可继承传统民居不仅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生态性特征,而且具有很强的景观性特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是民居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无论是地处丘陵、山地,还是地处平原、河谷,民居对自然环境的选择都十分重视。
建筑以环境为依托,以环境为背景,根据自然条件将建筑融入环境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环境观,体现了“道法自然”的道家精神,反映了浓厚的生态环境意识。
同时,传统民居又表现出很强的人文景观,如不同组合方式的庭院空间序列和建筑群组;纵横交错的屋顶和内部天井、巷道;体现地方风格特色的建筑造型、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和建筑装饰装修等建筑“符号”系统;各具特色的槽门(入口门屋)或门庐;反映当地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村落空间构成和乡土建筑类型,如村落中的广场、戏台、桥涵、流水、井口、祠堂、图腾等等。
人文景观突出了各地民居的文化内涵,是识别和保护不同区域传统民居的关键因素。
1.4 强伦理性的可继承中国传统伦理思想造就了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作为一种规范社会成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责任与义务的道德观念而存在。
具有普遍性和规范性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深深影响并制约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类型、群体布局和单体建筑的规模、体量、建筑颜色、建筑式样及装饰装修等等。
传统民居作为传统建筑的重要类型,同样从不同方面体现了某个民族的家族伦理观念、宗教信仰和行为准则。
考察凝结在传统民居中的伦理思想和秩序规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传统民居的特色和内涵,并进而寻求传统建筑的现代价值。
[4]2传统民居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2.1加强村落规划,节约与集约土地利用有研究表明,“区域差异”、“农村贫困差异”和“农村土地利用”问题是阻碍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三个主要的潜在问题。
[5]其中,农村土地利用问题主要体现在与人类生产活动最为密切的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上。
一方面是非农建设用地的扩张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另一方面是耕地转为能带来更高经济效益的如养殖水域和果园等。
另外,农村建房已成为我国农村主要的土地利用问题之一,不容忽视。
农村建房是我国建设用地的主体且近期增长迅猛;同时,新增的农村建房由于不注重珍惜宝贵的土地资源、缺乏科学的村庄规划和土地的粗放使用,导致“空心村”、闲置宅基地和“一户多宅”现象的大量出现,这不仅加剧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日益短缺,也对周围村民甚至整个村落的自下而上环境构成严峻威胁。
在传统民居中,由于居住条件不能适应现代生产生活的需求,大量居民外迁,另建新宅,“空心村”现象尤为严重。
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做到保护传统民居和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加强村落规划,坚持集约发展,节约和集约利用上地;有效地改变过去村民建房随意选址、分散布局的现象,强化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增强土地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推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按照“功能互补、设施共享、布局合理、规划适度”的基木思路,结合民居和村落的特点,在注重地域性、阶段性、历史性的基础上,彰显地方特色。
[6]2.2更新民居形态,加强特色保护对于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人们常说“国”是“家”的缩影,说明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以住房为主,其类型都以此为基本形式,所以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我们应加强保护。
但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古民居内的居住条件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的生活需求,需要进行改建或扩建,进行民居形态更新,包括内部空间形态的更新和外部空间形态的更新。
内部空间形态的更新是在充分利用原有建筑和设施的基础上,保留现存民居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并根据新的要求对其余部分实行不同程度的变更,如设备和材料的更新;空间的重新组织等,赋予传统民居以新的生机与活力,使之更好地为现代生活服务,以实现民居与建筑文化的延续性。
传统民居外部空间形态的更新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通过扩建来更新和完善传统民居的外部空间形态;二是住宅模式更新。
外部空间形态的“扩建是指在原有民居的基础上或在原有民居关系密切的空间范围内,对原有建筑功能进行补充或扩展的新建部分。
传统民居扩建部分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扩建部分本身的功能和使有要求,还要处理好扩建部分与原传统民居的外部及内部空间形态的联系与过渡,从而保持该传统民居的延续性。
” [7]在住宅模式更新中,“住宅类设计模式”(江书瑭,2005)和“后民居”(庞伟,黄征征,2000)的思路值得推广。
“住宅类设计模式”的思路是,从众多的传统民居形式中,找出地域特色的范式来,通过去粗取精,提炼范式中有形的和无形的某些要素,创新住宅设计,从而研制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住宅类设计模式,为住宅设计增加新类型,丰富当前较为雷同的居住模式;使传统的居住模式,能适应新时代的居住生活;给民居保护与更新以启迪,给民居在新时代下开拓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在存量较大的旧住宅群中,住宅类设计模式的采用可以很容易达成新与旧的对话,使新老建筑有机整合,保持原居住环境的完整与统一;易于保持原有的交往行为;易于表达住宅地域性特征和体现地方特色;最易体现建筑师们追求的人文主义精神。
“后民居”的思路从另一个侧面对传统民居的大规模改建提供了研究和设计方向。
庞伟先生认为,“后民居”的思路是当代的和前瞻的,不是从建筑史中汲取灵感,而是激活中断的历史。
研究应以传统民居为“原型”,承认“原型”及其“元素”(包括园林、家具、器物、建造材料、装饰、景观关系、村落规划、民俗联系、风水术等),但不能停留在造型特征那些表面的意义上,因为“后民居”不是一个风格,而应当是克服历史及乡土的“虚无”而展开的现代化住宅事业,应当是全面致力于当今社会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观念、新设计的综合应用,出样版,催产业。
研究的角度可以是实验的、学究的、人文的、景观的、诗意的、乡土的、高技的、或者文物维护与区域更新的,因为它们处理民居及其元素的工作是共一的。
庞伟先生指出:“一门现代意义的民居设计课应当建立起来,民居设计作业应始于民俗地理等的田野调查;应当融入人类学,社会学的视角;应培养对人的热忱;设计应存在并培养与民众内隐文化生活的联系;应贯穿一种关怀和让生活浑然一体的有机活泼。
”做到“居所之居,不惟居身,而且居心。
”[8]2.3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居住条件目前保存下来的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村落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交通信息不够发达,居住条件大多不尽人意。
因此,要按照村庄规划的要求,在保护古村落原有风貌格局的前提下,改善其基础设施,如交通、供水、供电、电信、防灾、排污等;要通过科学管理理论的引入和管理机制的建立,引导村民参与村落整治;要利用现代的技术设备加强民居村落生态环境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从生态、生产、生活三个方面着手活改善民居村落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同时挖掘传统民居中的“生态”本质,并结合现代绿色建造技术,如太阳能、风能、沼气能等,改变传统能源消耗结构,做好生态能源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改善古村落的人居环境,改善传统民居的居住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