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精选全文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faad5374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5d.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1.社会形态及其活动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
(1)五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体。
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已经形成了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把人类社会看做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唯物辩证本性的揭示。
这一思想表明,人类社会虽然有着与自然迥然不同的特点,但本质上同自然界一样,是一种物质体系,其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主要含义是:第一,从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看,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存在离不开自然界,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就是每日每时都必须进行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即采取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
第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正是在这两对矛盾的推动下,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这是一个不依任何个人、任何阶级以至整个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过程。
第三,社会现象尽管是不可逆的,但在不可逆的社会现象背后,历史规律却有着“重复性”。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确认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发展看做是自然历史过程。
这是因为:①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根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https://img.taocdn.com/s3/m/73b2c577be23482fb4da4c92.png)
如果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 只满足于考察人们从事 历史活动的动机本身, 就会把目的、意识误认为是 最终的决定作用, 从而在根本上颠倒社会存在和社 会意识的关系, 掩盖社会历史发展的真实本质。
目的论是关于目的性的虚假观念, 它是从人的 活动中抽象出目的性, 然后又把它置放到人的 活动之外, 把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解 释为这种目的的实现过程。
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
是指人们在其中展开目的性活动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条件的总和。大体说来, 它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 精神条件。 • (1)制约人的历史活动的自然条件是自然环境。它是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它 既包括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上的自然存在物, 也 包括由于人类世代劳作而形成的人化自然。但不能将 自然环境夸大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否则便 会导致“地理环境决定论”。
• 利益关系的实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间的现 实关联, 利益冲突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从人们
的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历史性对抗。唯心主 义者或者认为利益冲突起源于人类不变的自私 本性, 或者以为思想斗争仅只是思想上的斗争。 与此相反, 唯物史观肯定物质利益对历史运动 起基础性的支配作用。
物质利益对于历史发展的推动主要表现在:
(2)抽象的人 • 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去考察人,把人变成
了抽象的观念、自我意识或“主观性”。
• 集中于一点:无视客观的社会关系(人的阶级性)
• 旧唯物主义: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
• 唯心主义: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抽象的观念(爱、理 性、意志等)
现实的人? 抽象的人?
二、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本章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https://img.taocdn.com/s3/m/73b2c577be23482fb4da4c92.png)
其次, 物质利益是促使人们变革同生产力 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内在动因。
总之, 隐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 意识形态背后的真正动因是物质利 益或经济利益; 正是这种物质利益 或经济利益的矛盾运动引导着人们 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冲突和 斗争, 并从根本上推动着历史向前 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编写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教学内容与重点
1.一级知识点
•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活 动的关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 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上述三个方面共同构成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活动, 因而也 构成历史的现实前提。它们并不是三个不同的阶段, 而 只是现实的人类活动的三个基本因素。
• 现实的人还是有意识的人。意识同样是 现实的人的规定, 但它只是一个派生的 规定。“不是意识决定生活, 而是生活 决定意识。前一种考察方法从意识出发, 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后一种符 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 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 把意识仅仅看作 是他们的意识。”
三、人的活动的目的与利益
• 人的活动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有其物质动因的。这 种物质动因就是追求一定的物质利益。
• 物质利益是推动人们从事各种历史活动的客观根 源, 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因。
• 人们的物质利益与其物质需要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这里所涉及的, 首先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 即 维持自然生命所必需的那些物质需要, 其次才是在这 些需要得到满足基础上的其他需要, 如政治、艺术、 宗教和哲学等活动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76d6a69011ca300a6c39065.png)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崇高的的社会理想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突出地表现在()的历史过程中。
A.人的全面发展B.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C.生产力发展D.生产关系变革2.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
A.独立国家联合体B.独立个人联合体C.自由组织联合体D.自由人的联合体3.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发展阶段。
A.资本主义B.国际垄断资本主义C.社会主义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当前,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集中体现在()。
A.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B.为共产主义而奋斗C.为实现小康社会而奋斗D.为建构和谐社会而奋斗5.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党的最高纲领是()。
A.实现共产主义B.建构和谐社会C.实现“天下为公”D.实现“大同世界”6.共产主义只有在()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A.社会主义社会B.和谐社会C.小康社会D.自由人的联合体7.社会进步必然促进并直接表现为()。
A.物的极大丰富B.生产力的高度发达C.人的发展D.社会形态的变更8.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A.生产资料公有制B.劳动C.按劳分配D.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9.最早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的著作是()A.《乌托邦》B.《太阳城》C.《自然法典》D.《论法制和法律的原则》10.16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是( )A.圣西门 B.傅立叶 C.欧文 D.托马斯•莫尔11.“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这是()说的。
A.恩格斯B.列宁C.毛泽东D.邓小平12.“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这是()对马克思哲学的功能说明。
A.恩格斯B.列宁C.毛泽东D.邓小平13.“我所在的党并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e7f6885c1711cc7930b71600.png)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趋势
•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
要求 •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
的最终目标 •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共产主义是 解放的根本体现
考虑到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这 一事实,同选择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中 国家相比,应当说社会主义在当今取得的经 济发展成就是巨大的。 其三,现实社会主义实行多种分配形式; 而作为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实行按 劳分配
承认现实社会主义仍处于列宁讲的 过渡时期、具有列宁讲的过渡时期的特 征,既可以消除现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诸多矛盾,并从根本上防止“共产风” 的重演,又有利于当前的社会主义改革, 有利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4.现实社会主义与作为共产主义低 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联系。 现实社会主义建立起了生产资料公 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因此 仍属于共产主义体系,与资本主义有本 质区别。
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 (二)当代资本主义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 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三)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 会” 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 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 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并向共产主义过渡将
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历史经验证明, 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长期性应有充分的估计, 宁肯把时间设想得长一些,也决不能超越 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否则会欲速不 达,带来严重的后果。
• “两个必然”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
义必然胜利. • “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 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 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 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 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https://img.taocdn.com/s3/m/fb5dd508cc175527072208aa.png)
按照三分法:神的时代,法律是神法,政 治是神政,语言是口头的宗教语言或者说 是象形语言;英雄的时代,法律是强力, 政治是贵族政治,语言是英雄的语言如徽 章等;人的时代,法律是人道法,政治是 人道政体,语言是俗语。神的时代和英雄 的时代,都是野蛮的时代,只有到了人的 时代,才算进入了文明的人道的时代。
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 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 物质生产发展程度 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 人民群众的
活动。
——《列宁选集》第2卷第586页
第一节 历史与人的活动
一、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 1、何谓现实的人:
1)依据一定的物质条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既定的 历史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人。 2)有意识的人。
第二节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在现代历史哲学中,否定历史规律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表 现形式。 其一,以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来否定历史规律的存在。 其二,以历史事件的不可预测性来否定历史规律的存在。 其三,以历史意识的主观性或特殊性来否定历史规律的存在。 在上述对历史规律的种种否定中,包含着两个实质性的方面: 一是通过否认客观历史的存在来否认历史规律; 二是通过区分自然和历史,进而通过区分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 来否认历史的客观规律性。
现实的人作为历史的前提使得从物质方面来揭示社会历史运动的本质过程和动力成为可能使得在此基础上唯物主义地描述人类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的发展成为可二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现实的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
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 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 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 成果。 历史哲学:最早使用“历史哲学”一词的是法国哲学家伏尔 泰,1765年出版了他的《历史哲学》一书。伏尔泰认为,历史研究不 应该只是堆积历史事实,它应该达到一种哲学的或理论的理解高度。
人大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版)课件第7章
![人大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版)课件第7章](https://img.taocdn.com/s3/m/381b7f6280eb6294dd886cbf.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3.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个人价值是个人对自身的意义,是对个人主体地位的肯定,而个人主体地 位的确立意味着个人自身成为目的,同时,每个人都应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人的存在依赖于实践活动,尤其是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从根本上说, 是人的劳动创造人的社会价值。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劳动贡献、创造成果的 大小标志着其社会价值的大小。
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其能力,在 “心有余而力不足”时,人的社会 价值难以实现,但人的社会价值又不是简单地取决于其能力的大小,重要的是, 取决于这种能力发挥的程度。根据人的能力的发挥程度,而不是仅仅根据其是 否具有能力来判断人的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所讲的自尊心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个人价值的判断。个人对 自己价值的肯定,并不意味着对别人价值的否定,尊重自己不应以贬低别人为 前提。
人的个人价值的最高表现,是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价值有潜在的和现实的两种形态。人的潜在价值是主体所具有的创造 价值的潜能。人在实践中使自身的潜力发挥出来,变成创造客体价值的现实力 量,人因此也就成为现实的主体而实现了自身的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实践是 人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即人的价值实现的基础。 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的价值由潜在向现实的转化是有条件的。考察人的价 值的实现必须注重考察人的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必须注意人的社会价值与个 人价值的关系。
1 人的社会价值
7-3
2 人的个人价值
3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1. 人的社会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550e0bbb68a98271fefaae.png)
第七章一、单项目选择题1.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A. 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B. 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C. 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D. 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2. “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A. 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B. 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是( )A. 《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4.“人的依赖性关系”是(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A.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 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6.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 C. 巳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7.“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A.是矛盾的 B. 是两回 c.是有着内在联系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8.“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 ) A.时间性概念 B.空间性概 c.历史性概念 D.物质性概念9.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1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11.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12.江泽民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观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观](https://img.taocdn.com/s3/m/9b607f8c84868762caaed51b.png)
在这里,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是人的感性活动的结果, 在这里,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是人的感性活动的结果,并用 人的感性活动来说明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人的感性活动来说明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就明确地坚持 了实践的观点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关系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以一定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关系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 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 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 政治关系” 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 ——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 政治关系”, 而“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 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 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 按照马克思的看法, 按照马克思的看法,社会关系是在不同个人的交往活动中形 成的,而社会结构不过是人们的交往关系的制度化、规范化, 成的,而社会结构不过是人们的交往关系的制度化、规范化, 这就既克服了社会契约论的错误, 这就既克服了社会契约论的错误,也克服了社会整体论的缺 陷,实现了社会观上的重大理论变革
一、人类社会的产生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 的不可否认的物质前提,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的不可否认的物质前提,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而实现这一飞跃的决定性力量是劳动 恩格斯: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 恩格斯: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 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 身。” 恩格斯: 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 恩格斯:“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 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 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也 就是说,正是在劳动的推动下,人最终脱离了动物界, 就是说,正是在劳动的推动下,人最终脱离了动物界,从自然界 中分化出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407c0d1a4693daef5ff73dc5.png)
第三节 社会的文化结构 一、文化结构及其功能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 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文化概括着人类社会一 切时代的文化现象。
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特指整个人类的理念或民族精神。人类社会由经 济、政治、文化三大部分构成。作为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文化,是指狭义的文 化,即精神文化。
CONTENTS
目
01
录
02
03
04
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文化结构 社会的文明进步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生产力是经济结构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 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 的要素主要包括以生产工具为 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 的劳动对象和从事物质资料生 产的劳动者。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五、发展先进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那么,如何全面、正确理解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呢? 第一,要注重物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把物的发展放在人的发展中来
理解。 第二,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把经济效益置于社会效益中来评价。
第三,注重局部发展和全局发展的统一,把局部发展置于全局发展中来考虑。
政治结构的基本功能是规范和调整社会关系和交往活动。
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三、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阶级产生以后,人类社会出现 了一种地位极为特殊、作用十分强大 的社会组织形式——国家。在国家起 源问题上,历来的剥削阶级思想家大 多根据本身的政治需要加以主观解释, 把这一问题弄得神秘而混乱。
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二、政治结构的要素及其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9c1af51e87101f69e3195df.png)
首先历史进步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社 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必然不断地向前 发展;
其次,历史进步的原因还在于社会发展 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的过程,这里既有量的积 累,又有质的飞跃,这种飞跃以辨证否定的 形式继承和发展了人类社会;
最后,历史进步的主体原因在于,人民 群众不但希望社会进步,而且还是推动历史 进步的主体力量。
24
2、人的价值问题就是人活着的意义问题。 唯物史观认为,人的价值首先在于人能够创造 价值。因为人的本质首先是劳动,正是人的劳 动活动才创造了一切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即 创造了一切价值。因此,普天之下人为贵,贵 在人能够创造价值,这是人区别万物的根本价 值。
3、人作为创造价值的价值实际上是人的自我 价值。在这里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 人的自我价值就是人自己对自己所具有的价值。
13
四、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历史进步过程。 历史进步就成为唯物史观用来表达人类社会发 展过程前进性趋势的哲学范畴。坚信历史进步, 相信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就会对人类社会 的未来抱乐观主义的态度。
14
2、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作出历史进 步的判断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和纯粹的理想主 义,而是有充分的逻辑理由和历史根据。
22
3、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社会关系是人的群 体本质,无论是人的类本质还是人的群体本 质,都说明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不是自然性。 自然性是人的先天性,社会性是人在后天的 活动中所产生的性质。
23
二、人的价值
1、要理解人的价值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什 么是价值。价值是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东西 之间的关系,在价值关系中,人是价值主体, 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就是价值客体。因此,价 值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所具有的特性。
马克思哲学 第七章共产主义理想
![马克思哲学 第七章共产主义理想](https://img.taocdn.com/s3/m/36897a0de87101f69e3195d2.png)
(法)狄盖特曲
(三)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 劳动群众 一切归劳动者所有哪能容得 寄生虫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 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 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
三、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一)共产主义是人类有目的的自觉的崇高追求 • (二)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 (三)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一)共产主义是人类有目的的自 觉的崇高追求
• • • • 1、两种不同追求 2、理想与现实 3、共产主义理想是科学的理论 4、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 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 Communism
第七章
• • • • •
共产主义是人类 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五、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国际歌》(法)鲍狄埃词
(一)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 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 要实现 (二)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 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 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的通红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 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 要实现
201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7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圣才出品】
![201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7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37df47780eb6294dc886c11.png)
第7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7.1 考点归纳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认识的基本属性人对世界的观念把握活动或认识活动,就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认识结构的现实展开,是认识主体通过认识工具对认识客体的能动反映活动。
认识系统结构诸要素在认识活动中的这种结合方式及其起作用的特点,决定了认识的基本属性。
(1)认识具有客观性认识的客观性,是指认识的来自客体方面的属性或客体性,人的认识总是指向一定的客体并在观念中这样那样地再现客体。
认识具有客观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认识要受到来自客体方面的制约。
②认识不仅要受到客体的制约,而且认识本身就是对客体的观念重建或再现,认识结果总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客体的属性、状态、关系、本质和规律。
(2)认识具有主体性认识的主体性,是主体在认识活动中自觉地将其自身因素即主体因素投入认识过程,融合或凝结于认识结果而使认识不可避免地带有的主体属性。
认识的主体性相对地区分为两种情况:①主体因素通过物质认识工具投入认识过程,融合于认识结果而对认识发生影响;②主体因素通过精神认识工具即思维框架投入认识过程,融合于认识结果而使认识呈现出个体差异。
认识的主体性不等于主观的任意性,而从一个方面体现了认识的能动性。
认识活动的能动性,就是遵循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原则,人的诸主体因素的最积极调动和各因素功能的最充分发挥。
(3)认识是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统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而这种反映活动的过程又必然打上主体因素的印记,认识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表明认识是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统一。
2.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1)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把认识发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认为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作用。
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所特有的实践活动。
①实践使认识的发生具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a.实践使认识的发生具有必要性人的实践是以自觉目的性为特征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它要求人们形成关于对象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实践活动的目标和方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第7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圣才出品】
![马克思主义哲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第7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81051757f90f76c660371a71.png)
第7章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1.怎样理解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答: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人,因而历史在本质上就既不是某种纯粹自然物的运动,也不是什么由“神意”或抽象地精神力量支配的过程。
现实的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发生作用的是人,是他们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因而不仅存在着因果性,而且又出现了目的性。
因果性与目的性在人类历史活动中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以至于因果性往往是通过目的性来实现的。
事实上,历史本身并不存在目的,只有人的活动才具有目的。
目的或意识知识人们进行历史活动的主观动因,在其背后则隐藏的更加深刻的“物质动因”。
所以说,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2.怎样理解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的关系?历史规律有什么特点?答:社会历史运动存在着与自然运动相似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历史规律不是与人的自主活动相脱离的神意体现或理性安排。
决定人们思想动机的是物质利益或经济关系。
(1)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的关系①历史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一样有着内在规律。
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为转移,相反却决定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
②历史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
历史规律形成并实现于人的活动之中,又反过来制约并支配着人的活动。
③人不能跳过或取消历史规律,只能掌握规律并使人的实践活动变得更加自觉、更加科学。
(2)历史规律的特点历史规律最根本的性质是客观必然性,是指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性质。
历史规律特点为:①历史规律形成于人的活动过程之中。
历史规律形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过程,离开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历史规律也就不存在了。
②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活动过程之中。
历史规律得以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它也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才能得到实现。
③历史规律的表现形式依社会历史条件而变化。
历史规律以人的历史性活动为基础,其具体存在和实际表现随着人类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人民大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PPT第七章 人民群众、精英和领袖的历史作用
![人民大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PPT第七章 人民群众、精英和领袖的历史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807152d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81.png)
第二节 历史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
❖ 人的活动与历史发展的规律之间的关系问题 ❖ 第一,个人不过是任意性的代名词。 ❖ 黑格尔认为,无论是建设性方面还是摧毁性方面,个人的意志都不
能起重大作用,因为社会本身隐含着的各种非人格性力量决定着 它们自己的命运。 ❖ 黑格尔关于个人的社会历史作用的认识,主要有两个根据。 ❖ 第一,他是一个逻辑现实主义者。他认为历史中各种有效的现实 情况和原因乃是非人格的一般性力量,而不是单个的人或事。单 个的人或事至多只是各种社会力量不完备的和部分的具体体现。 ❖ 第二,他的伦理观认为,人的价值取决于他在社会舞台上的所作所 为和扮演的角色”。
5
❖ 第二,人的活动与历史发展的规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 马克思认为,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这是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 这个观点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 ❖ 一方面,人们的自觉活动受历史规律的制约,特定历史条件 下的某个个人或者某个群体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是 在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 另一方面,历史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但是历 史本身没有目的。在理解这个问题时,我们要反对某种目的 论思维,即反对把人当作历史的工具的思维。
7
思考题
❖ 1.在海德格尔或尼采式的认识论中,存在的秘密将只能在少数英雄 面前展露。所谓“真不是对每个人皆然,而是只对强有力者才真”。 这样一种认识造成今天人们还热心于古希腊城邦式民主。根据历 史唯物主义原理,等级、统治的首要性和海德格尔的领袖原则的理 论基础错在哪里?
❖ 2.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是如何打开历史观的新视野的?
第七章 人民群众、精英和领袖的历史作用
❖ 人民群众、精英和领袖的历史作用及其关系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人们通常认为,对这种关系的观察有两种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电子教案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教学内容第四节 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电子教案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教学内容第四节 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https://img.taocdn.com/s3/m/82408bf8f5335a8103d22008.png)
二、科学技术是当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
自近代以来,历史上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 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推动 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从纺织工业开 始,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使生产技 术进入机械化时代、蒸汽动力时代。其结果是 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最终代替了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
③工业经济时代的基本 特征是“周期性”; 知识经济时代则是“持续性”。
目前,世界各国正在采取积极对策迎接知识 经济这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江泽民同志在会 见中国科学院第九次、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 部分院士讲话时指出:
“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的基本 特 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 而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 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年轻人才 脱颖而出。”
(三)新科技革命使人们的工作方式、 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比 例的变化、产业结构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化、系 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的结合等,企业的生产组织 形式和种种社会事业的管理方式也相应在发生变 化。
同时,现代科技革命如国际互联网的建立与发 展也为们们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为科学决策 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科学技术变革人们的工作、生活与思维方式
多媒体技术 远程教育
信息网络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科学、技术与生产日趋结合、统一的历史进程 知识经济时代是科学、技 术、生产“三位一体” 的时代。
农业经济先干后学 工业经济边干边学 知识经济先学再干
应当指出,科学技术的作用犹如一把 “双刃剑”,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带来 了危及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诸如环境污染、 生态失衡、臭氧层被破坏、森林资源减少、 动植物资源剧减、淡水供给不足、土地沙漠 化扩展、全球气候变暖等,都是人类不合理 地利用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e4ddfead0d233d4b04e693e.png)
首先历史进步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社 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必然不断地向前 发展;
其次,历史进步的原因还在于社会发展 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的过程,这里既有量的积 累,又有质的飞跃,这种飞跃以辨证否定的 形式继承和发展了人类社会;
最后,历史进步的主体原因在于,人民 群众不但希望社会进步,而且还是推动历史 进步的主体力量。
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人在自己的活动中争取的自由有两个层 次:第一个层次是人类自由,它使人类在自然 界面前所获得的自由;第二个层次是个人自由, 这是个人在发展过程中,从社会中所获得的自 由。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个人的自由 解放程度是不同的,我们可以通过人的发展的 历史形态认识个人的自由解放程度问题。
31
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1、人的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个人对
要让每个人都能进入自由王国,自由全面 的发展自己的一切才能,就必须一方面发展生 产力,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 和自由时间;另一方面必须消灭阶级、消灭私 有制、消灭剥削制度,使每个人都成为自食其 力的劳动者。
38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原始社会处于必 然王国,阶级社会一部分人进入了自由王国, 大部分人仍然处于必然王国,只有共产主义社 会才能使每个人都进入自由王国。因此,我们 说共产主义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 跃。
1
第七章 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进步过程 第二节 人的发展是一个自由解放过程 第三节 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本章知识点、难点、重点和思考题
2
第一节 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进步过程
一、社会发展与社会形态演变 二、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三、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四、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7章在线测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7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8:17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认为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的观点是( )。
A、宿命论观点
B、天命论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严格科学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
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B、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3、暴力革命是( )。
A、社会革命的唯一形式
B、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
C、社会革命的辅助形式
D、社会革命的特殊形式
4、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 )。
A、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B、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
C、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D、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原理
5、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 )。
A、人口太多而造成贫穷落后
B、国际阶级斗争形势的影响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的觉悟及其积极性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包括(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
C、社会革命和改革
D、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E、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
2、社会革命的主观条件是()。
A、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大大提高
B、革命阶级的组织程度大大提高
C、形成足以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强大革命力量
D、国际力量的支援
E、统治阶级无法照旧统治下去
3、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认为()。
A、阶级在生产力有一定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情况下产生和存在
B、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由于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
C、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阶级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前提
E、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不受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不受精神文化条件的制约
E、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下列各项属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的有()。
A、一切按群众的意愿办事
B、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C、满足群众的一切眼前利益
D、一切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
E、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人的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有其选择的特定目标,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
正确错误
2、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正确错误
3、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正确错误
4、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正确错误
5、生产力水平越高,民主权利就越真实、广泛。
正确错误。